通过德育渗透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武先习德”, “做文先做人”, 兴国强国靠人才, 人才的出路在教育, 教育就得以德育为首, 育人重在树人。德育就是旨在使学生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是以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 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为五育之首”, “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的说法也显示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 我国都以考试选拔人才, 这就决定了有的地方、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少学校重视优生, 歧视差生, 甚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分快慢班, 淡薄了对学生特别是对双差生的思想方面的教育, 导致了不少青少年心理脆弱, 尤其是基本做人方面明显存在缺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近年来, 国家教育部多次指出在对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 必须输入人文精神。面对这样的形势, 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 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 由于科目不同, 教材不同, 教时多少不同, 教学手段不同, 以及各任科教师所具有的自身特点等差异, 显然, 各科的德育成分有大有小, 各科的德育性质有强有弱。而从各科的整体来看, 应该说, 德育成分最大, 德育性质最强的莫过于语文课了。这是由语文科目所固有的诸多特殊性和语文教师所具有的自身优势决定的。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等等。”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不仅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更是语文教师应该肩负的重要责任。因此, 只有重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合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主题, 克服单纯的知识传授, 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在近年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在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 课文鉴赏, 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容量大, 内容包罗万象, 其中每篇课文都是文道同一的载体, 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极其有效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 一定要扣紧课文的内容, 在了解内容、分析词句、归纳中心思想、作业训练等诸方面渗透思想情操教育。有些课文思想性很强, 其主题、思想感情显而易见, 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和诱导, 使学生受到教育, 进行思想情操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类课文中的德育渗透属“显性渗透”。

有些课文思想性倾向不明显、不外露, 不能直接利用文中的句、段进行渗透, 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刻分析、细心寻找, 通过过程性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渗透方式可称之为“隐性渗透”。如果这种德育渗透途径, 需要教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指导下, 深入地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课文, 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语) 。具体地说, 就是要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的一个个形象、一个个场景, 发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德育因素。

1.1 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载体。没有一种思维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也是一样, 没有一篇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 它们或赞美人间的真、善、美;或揭露社会的假、恶、丑, 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可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 如《沁园春·长沙》充满了毛泽动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可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致橡树》会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我与地坛》可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也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教会学生容忍别人, 一切以大局为重。有错就改。《我的空中楼阁》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用审美的态度看待普通、单调的生活内容, 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之美。诸如此类贯穿于文章的情感, 通过分析、点拨这些贯穿于文章的情感, 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的一个个形象、场景, 发掘课文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德育因素, 使学生在鉴赏课文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1.2 通过分析课文的遣词造句、标点和修辞等的运用, 渗透思想教育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文章作者都很注意字句的锤炼, 注意标点和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句话中, 作者匠心独运, 用定语后置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强烈憎恨和鞭鞑以及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如果换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悲剧的感情色彩将大大减弱。又如《我的空中楼阁》中, 作者写道:“本质上, 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 却像鸟一样, 蝶一样, 憩于枝头, 轻灵而自由。”用象征比喻的句式, 表达了作者无拘无束的独立自主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像这样准确选用词语、句式来表达情感的例子还很多。教学法中, 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分析、揣摸, 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1.3 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 渗透思想教育

文学作品中塑造和成功的形象, 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就曾经激励着千百万青年为革命而英勇奋斗。我们的教材中也不乏典型的形象。如《鸿门宴》中忠心勇猛, 无所畏惧的樊哙;《廉颇蔺相如传》中忠勇善战, 知错能改的廉颇;《孔雀东南飞》中对爱情忠贞不渝, 誓死相守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红楼梦》中善于玩弄权术, 八面玲珑, 两面三刀的王熙凤……这些形象, 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都可以作为学生做人的参照物,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练习设置, 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作业布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 有针对性地设置练习题, 渗透德育教育。如学了舒婷的《致橡树》后, 我设置了一道“你怎样看待早恋?”的讨论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此阶段他们的人生责任是学习文化知识, 只有努力长成参天大树, 才能收获甜蜜的爱情。学了《胡同文化》后, 让学生思考“怎样看待我们身边的文化?”通过了解思考, 学生明白了什么样的文化是我们该发扬光大的, 什么样的文化是我们应该摈弃的。学了《祝福》可设置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悲惨的人生说明了什么?”通过学习思考, 让学生明白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造成祥林悲惨命运社会根源。这样有针对性地设置练习题,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而且能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3 写作训练, 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极重的分量, 作文也是学生情感流露的方式。是老师检查学生思想状态的依据, 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环节,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 从而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文来。若在评改中发现了不良的思想倾向, 应在评讲时加以分析、纠正。如在写《家乡新貌》一文时, 有个学生盛赞了家乡一个小学未毕业而赚了大钱的青年, 流露出不读书也可成材的思想, 我在评讲时便叫学生讨论, 同学们都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 没有知识将被社会淘汰, 不读书不能成才。

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如今, 又建立了歌乐山烈士陵园、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中国三峡博物馆、饶国梁英雄纪念碑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课文内容尤其是作文训练与身边的土地联系起来, 是培养学生爱祖国, 爱家乡的好途径, 比单纯的说理、简单的说教, 效果要好的多。比如, 在教授完《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一些写景散文后, 结合本地蕴含的大足石刻、龙水湖、长江三峡等旅游资源, 引导学生对重庆人文景观深入地了解, 用饱含情感的文字描绘家乡的景色, 促使他们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又如, 在学习完《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后, 让学生针对江泽民同志对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 联系自身实际, 就其中的一点谈谈看法, 并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此外,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在学生阅读了巴金的《灯》后, 以《我们不是光靠吃米活着》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指导学生进一步端正认识:我们不仅要靠吃饭活着, 更要有崇高的精神力量, 要有历史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信念。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的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 是一个主要由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注意到课文和课外信息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还要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内容的阐发和表达不是突兀的, 而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每一篇课文、每一种课外信息的材料中, 离开了材料就不能有效地表达思想观点。这样就能使学生把听、说、读等训练中所形成的能力, 比较顺利地迁移到写作上来, 从而纠正那种为突出观点而有意拔高, 观点与材料脱节的“油水分离”现象;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占拨, 就能使德育渗透接力进行, 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有议可发, 也就可以有效地检验德育渗透的效果。

4 课外活动开展, 拓宽德育天地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的日新月异, 通过现代化手段传播的各种信息比比皆是。这既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又能使他们应接不暇, 缺乏鉴别力而不知所措。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经验, 身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成熟, 在很大程度上兴趣左右着他们的理智, 使他们在接纳各种信息的同时却不能进行有效鉴别, 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升华, 从而带来行为上的极端, 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和进步极为不利。有鉴于此, 我们除了积极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德育渗透外, 还应根据地学生的各自心理和特点, 利用同语文有关的手段、设备和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诗歌朗诵、课文情景剧演练、语文趣味活动、课外阅读等等。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会学生鉴别香花和毒草,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别能力, 将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很多的, 上面几点只是我粗浅的尝试。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还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教育, 对没有德育成分的课文强挖德育因素, 离开教材, 空洞说教, 无病呻吟, 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说教课。二是强调“双基”训练, 认为读了课文就进行了思想教育, 不联系实际, 不点化思想。前者削弱了“双基”, 后者则使思想教育“走过场”。只有把双基训练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才能与素质教育合拍, 适应时代的需要, 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育人在树人, 教育德为首。语文学科所固有的特点和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德育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更是语文教师应该肩负的重要责任。只有重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对学生输入语文知识的同时输入人文精神。在课文的鉴赏过程中、练习的设置完成中、写作的训练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中拓展德育教育的天地, 这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大纲》

[2]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素质教育大趋势》 (《课堂内外》2000年杂志社出版)

[4] 《今日教育》 (2003年第15期、2006年第7、8、9期)

[5] 《学语文》 (2007年第一至五期)

上一篇: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土工试验相关问题下一篇:浅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