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大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风景园林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原因在于园林与风景在我国自古便已存在,并且糅合了不同时代下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元素、地域特点等多种内容,一度在人类生活环境打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苏州园林、北京园林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而在现代社会,园林不再属于一种单调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是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大众的公共建设。

第一篇:风景园林大学论文

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

摘 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随着我国对生态与民生问题的关注,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包括了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当前学校教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文章提出了从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人文关怀;职业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关于青年大学生成长重要讲话中提到:“新时代青年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这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是大学生对国家、集体、社会、家庭、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多从事风景区、河流湿地、生态廊道、城市公园、房地产景观等方面的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工作,很多工作内容牵扯到如何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重大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风景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基本要求。大学阶段是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地重要阶段,也是奠定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1]。近年来,国家、社会和高校都非常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张云路、何疏悦、于鲸等人从意义、原因、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4]。但是,尚缺乏如何从专业角度培养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

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范畴,其社会責任感培养首先从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服务大众的人文情怀等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解。高等院校可以从强化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教育、加入公益内容的专业实践等两个角度,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进步和园林事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一、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一)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

社会责任感的首先就是对国家之责[5]。当前,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内部夏季炎热,冬季雾霾,绿地稀缺,城市外围垃圾围城,水体黑臭,景观破碎,生物多样性缺失;在农村,绿色基础设施缺乏,乡村景观遗失。这些问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土安全与人居环境。

风景园林学专业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支撑学科,根本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6]。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基本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领域逐步扩展统筹国土安全、生态敏感区域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传承等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承担着爱护祖国、保护环境,创造优美境域、保持生态平衡的责任。

爱国,是一种对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热爱之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应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端正态度,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作为己任,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等宏伟目标。

(二)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遵守法律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准则。风景园林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制体系,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到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一系列法律与规范,内容包括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风景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类型。除此之外,风景园林专业还受到例如城市规划、城市住宅、道路、基础设施、文物保护、防灾减灾等其他领域法律规范的约束与限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已经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这使得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责任重大、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行业特点。由此,大学生更应该具备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在受到他人的威胁或利益诱惑的情况下,能够自我约束,坚决地抵御来自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语有云“修身律己”。对于大学生来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将外在的法律规范内化,使之成为指导工作、调节个体行为的依据,这是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三)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的大多数资源是由市场经济进行配置与协调。随着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推进,城市资源经历了由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分化组合,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利益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趋明显[7]。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分配、管理和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因此,不可避免地将会碰到如何配置公共资源,如何权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例如,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里最大的公共资源,设计师在做绿地系统规划时,应保证公园的规模、位置、内容符合公众的利益,做到对政府、集团、个人一视同仁,对项目公平、公正。

大学生正是职业观念的培养阶段,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划分就决定了他们将肩负不同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人文情怀”, 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园林设计中,除了具有生态环保理念,还要着重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关注老百姓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要放弃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二、融入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培养

(一)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科学合理、重视德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关键。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历史、发展背景和发展的路径,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中包含了深刻的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1]。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内涵的延伸,风景园林专业融入了更多的关于社会、人文、环境、生物、法规等内容,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社会责任的宏观角度增加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加重传统文化、公共政策、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课程,促进大学生品行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行为准则。通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却较少考虑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还要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国际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均有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相应地设有《职业道德守则》(Code of Ethics),提出对社会、客户、同事以及工作内容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或准则,对园林设计师的职业道德缺乏规范和约束。风景园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好坏与工程质量的优劣、人民生活品质的高低,甚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应改变传统思想教育的模式,加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将园林职业的特点、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二)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融入专业元素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8]。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目前各大高校均较为重视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关注在实践中如何端正思想、认识社会、诚信自律,如何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社会实践的内容、方法会受到特定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作用,风景园林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小到街坊邻里,大到城市公园、风景区、河流湿地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关注社会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和自己的专业职责。例如,当前很多园林专业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老旧社区的改造问题。结合设计目标,不仅要进行现场踏勘,还要进入社区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并且最终的方案也要由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考核,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对土地、生物、气候、资源、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与价值。

除此之外,大学更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积极推进关注自然、关注民生的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诸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了解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开展科普宣传、社区服务、保护遗产、乡村建设等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自觉、主动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应紧密联系目前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和要求,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最适合的培养路径。时代给予风景园林专业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赋予其艰巨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紧密联系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尊重自然,保护国土,服务人民,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贾启君,王莹,原续波.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43-46.

[2]张云路,李雄,章俊华.风景园林社会责任LSR的实现[J].中国园林,2012(1):5-9.

[3]何疏悦,李隽诗,王如君.浅谈城市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中国林业教育,2013(2):4-7.

[4]于鲸,张祥永,曹阳,等.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路径及实施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137-140.

[5]李文君,袁奋光.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和培养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04-106.

[6]孙松林,李运远.“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工作的重点与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36):2095-2014.

[7]金迪,王倩.论在市场经济中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取向[J].建筑与环境,2008(2):92.

[8]朱明,史美育.浅析专业元素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93-95.

作者简介:

栾春凤,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生态技术研究。

白丹,博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作者:栾春凤 白丹

第二篇: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摘要]风景园林专业硕士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严格的培养与管理体制,组建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实行导师组和双导师联合指导,设置特色化课程體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严把实践环节和论文关,形成校企联合的“政、产、学、研、用”培养模式,把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成为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实践型人才,并对培养体系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河南农业大学

[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习总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4]闫慧,毕翼飞,赵普天等.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100-101.

[5]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 中国园林,2013(6):6-9.

[6]张晓曼,孙晓光,刘金川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3):59-61.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李永华 张淑梅 刘保国 苏志国 田国行

第三篇: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思路

【摘 要】风景园林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原因在于园林与风景在我国自古便已存在,并且糅合了不同时代下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元素、地域特点等多种内容,一度在人类生活环境打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苏州园林、北京园林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而在现代社会,园林不再属于一种单调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是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大众的公共建设。尤其自20世纪末以来,各种环境问题不断突出,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使得风景园林从传统模式向生态化建设改变的速度愈发变快。这不仅是人类在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满足下精神生活的急迫需求,更是关系到当代严重生存挑战及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努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依据;内容;注意问题

1.生态设计的依据

1.1生态调控

景观园林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其生态调控功能受到重视研究,并且成为园林建设中重点实现和补充的一大功能。景观园林中大量的使用各种生物,这些生物具备自然界的本质属性,即能够消极适应环境,且在长期适应中对周边环境形成净化性反补,也就是常说的调节功能。作为人力干预的生物群落,园林中的各类生物成为镶嵌于城市及其他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能够在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性,且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干预,无论是适应环境、净化反补耗时还是自身存续的持续性和功能大小都可以进行控制。换而言之,通过人类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风景园林在城市生态调节方面的功能。

1.2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任何物种都存在与食物链当中,固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尤为紧密,人类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局来看牺牲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空气、土壤等方面已然打破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平衡,长时间不修复难免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使人类相对孤立于自然環境之外,从而不利于人类生存。为了缓解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状态,就必须着手进行生态园林的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界的联系,着眼城市全局建设,通过科学的布局将城市与绿化带进行衔接。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厦门等诸多城市正不断努力,通过发展城郊结合和园林-森林互补的方式,增强城市的绿化能力。而在具体建设中,植物共生平衡的状态尤其受到重视,例如乔木、灌木与花草的搭配,植物相互之间存在的抑制关系等成为园林建设中的基础性理论依据。

1.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由于多种生物共同存在而维系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考察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物种,同时还要依靠一些外力,如温湿度控制、施肥等改善条件,以确保能完善生物群落促进生物生长。除此以外,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下,某些地区特有的生物应当被保护,并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代表景观而存在,因此在园林中培养这类生物,也是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2.内容设计

2.1植物配置

2.1.1配置原则

植物作为景观园林的主要部分,在配置时需要根据预期功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①统一性。树木及其他植被的选择应当注重外观、色泽的统一,避免出现过度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搭配,需要考虑整体感观效果和光合作用功能设计,如果季节性植物(如梧桐、大叶榕)成片存在,难免削弱了其生态功能,季节性景观除外,但需要配置相应的常绿乔木、草坪等。②均衡性。合理的园林设计,应当考虑到各个品种的树木和植被数量和栽种面积的协调性,通过合理的搭配调和园林空间绿化的布局,从而使整个景观更具立体感和和谐感。例如色彩较浅的小叶植物显得俏皮、轻盈,而色彩较重的植物则显庄重,这种直观感觉的理论,在营造具体景观效果时功用较大。

2.1.2物种选取

①立体搭配,从空间布局和感官效果来看,植被物种的选择应当根据空间的立体布局,选择乔木、灌木、藤蔓花草等各种植物。以乔木、成片的灌木为主体景致,搭配花草藤蔓为点缀,构建于城市建筑迥异的休闲娱乐空间。尤其是在夏天,高大的乔木因其发散的树荫成为人们纳凉首选,同时成为园林景致中的一大亮点。②乡土植物往往是地区园林设计的主要选择对象,原因在于乡土植物长期适应本土自然条件,具有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但是在选择乡土植物时,也可以提前对本土植物生态情况进行调查,例如部分植物能够防止其他植物产生虫害,依靠这样的关系建立起园林独特的生态种群,无论是发扬地方特色还是降低园林管理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

2.1.3设计概念

在设计概念上,除了探究景观园林的生态功能之外,着重对“生态景观”进行讨论,即现代生态设计的大致观点和思路。首先,作为景观园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美学效果,通过植物、建筑、山石、流水的搭配,营造一种世外洞天的别样感官效果。例如:采用常绿植被搭配流动水源和小山坡地形,让游人感受一种山岭春常在的别样氛围,从而使人宁静、放松,这便达到了养生、生态的目的。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表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设计由心而生,无论是以地区文化为主题的保护主义园林,还是以多种文化为核心的学习主义园林,皆是通过搭配景观或者是直接运用植物便营造出预期的场景效果,正如我国南方的芭蕉、竹林,北方的白桦、银杏等,一旦规模化地培育种植,便自带一种感染氛围。尤其是部分百年古树的移植,展现了地方生态文明的成果,又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向往,生态和文化气息俱全。

2.2道路美化

一直以来,道路即是园林中重要的功能性设施,同时又是园林景致的重要组成,因为道路既可以分割园林区域,又能够作为园林内各部分的连接设施。因此,道路的色彩纹路、质感、造型、尺寸等都关系到整体的感官效果。在既往的园林工程中,鹅卵石、大理石等一系列较为贴近自然的材料被使用在道路铺设中,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比较多的人接受。但实际上原始材料相对直接的使用,并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景观园林,诸如陶瓷类、砖类、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等经过一些美化加工,甚至更能与周边环境融合。而在造型上方形和圆形更多地让人想到中国的古代哲学,类似于多边形、雪花形等其他造型,则增添了一抹异域风采。

2.3湿地景观

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的意义重大,起到调节城市温湿度和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湿地景观的打造,一方面是要确保湿地内水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可饲养一些动物在湿地中,提高观赏性,同时为湿地监管反馈生物信息。

3.总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原本一些困扰地区园林设计的难题也随之消解,因此在生态的设计任务要求下,必须打破一些固有的思想桎梏,思考如何实现园林功能的深度挖掘,集文化展现、生活休闲、环境调节等为一体,努力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专研实践。在实现工程技术、各学科理论、多专业合作等基础之上,还需要理性考虑经济底蕴和文化支撑,将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同社会和谐发展真正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尤为.生态设计理念下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的发展[J].现代园艺.2019(04)

[2]周娟琴.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关键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0)

[3]曹辉尧.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园艺.2021(20)

作者:吴乃天

第四篇:论现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风景素描教学

摘 要:本文以现时代背景下风景素描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本人的风景素描教学经历,试着从风景素描教学所面临问题及对策上论述风景园林专业的风景素描教学,以期发展本专业风景素描教学。

关键词:现时代 风景素描 人才培养 写生

风景素描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多种因素影响,风景园林专业的风景素描教学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风景素描教学遇到的困难,发挥风景素描课程的教学作用,挖掘风景园林专业风景素描教学的深层次意义,是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一、本专业风景素描课程的重要作用

今天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都开设有素描、色彩、钢笔画等美术基础课程。“上世纪80年代,北林园林学院就开设了园林风景素描教学板块,要求在风景写生上下功夫,并在绘画形式上呈现多样化。”{1}继北林之后,各高等院校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等均将风景素描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美术基础课程。风景素描作为美术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河流山川、天空建筑等为绘画表现对象,通过一个学期的风景素描学习训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界事物的丰富形态、环境的空间意识和自然界光影色彩变化的深刻认识,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开设该课程,对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现时代背景下风景素描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风景素描教学在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但在现时代背景下,今天的风景素描教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这对风景素描教学带来了非常不利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对风景素描课程建设重视不够。首先,风景素描教学课程大环境冷落。“风景素描课在美术院校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很令人费解的,因为,作为绘画三大门类的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中,唯独风景素描例外于各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领域。”{2}风景素描教学在艺术院校得不到重视,直接影响是风景素描艺术发展缓慢,风景素描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其次,风景素描属基础性課程,课程建设经费申请困难,美术教师不愿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研究,而画好风景素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多投入实践,总结技法经验等。缺少专门而深入的研究,风景素描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就难以获得提高。再者,风景素描学习的好坏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性的,加上学习风景素描对于绘画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有一定难度,风景素描教学不容易出效果,因而容易造成学生学风景素描用处不大这么一种错误观念。以上原因,导致风景素描课程建设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育中容易越来越被轻视,这令人担忧。风景素描课程教学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作用已经经过实践证明,但今天我们因为对风景素描的教学缺乏研究与思考而不重视风景素描课程建设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危险的。

2.教学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老套,不能与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内容紧密结合。今天风景园林专业的风景素描教学,大多沿用以往艺术院校风景素描教学模式,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适合时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3.受现代摄像技术影响,学生轻视写生,乐于摹写照片效果,这导致学生风景写生基本功差,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认知不够。在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对景写生方式受电子摄像技术影响,学生多以画照片的形式完成风景素描。因为现时代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照片功能的强大,加之写生因天气变化等原因,环境相对困难,许多学生在风景写生课上以画照片为主而忽略了写生的重要性,因而学生不愿意写生,不能够理解写生对艺术感觉培养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写生的技法和艺术特点。同时,受现时代快捷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本科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任务较重,学生在绘画心境上容易浮躁,不能够静下心来一笔一画的去表现一幅完整的风景素描图画。

实际上,这些情况的出现已经对风景素描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影响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因此,风景素描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重新认识其在风景园林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针对具体情况,对风景素描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作出对策,以期达到风景素描教学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三、风景素描教学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1.重视和加强风景素描课程多方面建设,充分发挥风景素描的艺术魅力。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一门用艺术的手段处理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学科,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培养,就应该多接触自然,学会欣赏自然风景之美,并从自然风景中发现美和表现美。风景素描是以自然风景为研究和表现对象,通过素描表现形式去取舍、处理自然界中复杂的景物,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从这一点上讲,加强风景素描课程建设和促进风景素描教学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从本专业学生实际水平情况及本专业风景素描教学要求编写有针对性的素描教材、描绘创作大量的风景素描示范作品、开展风景素描艺术展览和不断提高自身风景素描表现水平及教学水平等工作来进行。只有重视风景素描教学,投入到风景素描课程建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展现风景素描的教学成果和艺术魅力。

2.改变传统的风景写生教学模式,探索素描写生中与风景园林专业需要更紧密结合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和手法的单一化弊端,素描教学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单一的素描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美术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单一化素描教学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而现阶段风景园林专业的风景素描教学,大多是沿用艺术院校风景教学模式,专业特点和时代特点并不明显。如果以单一的美术院校风景素描的学习方法要求去指导本专业学生的风景素描学习,势必造成教学上的困难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上的缺乏,使学生在学习上难以看到进步或是觉得与专业相关不大而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风景园林专业的风景素描教学,需要探索素描写生中与风景园林专业需要更紧密结合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特点,在注重艺术美表达的基础上,从植物学,建筑学和生态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上去丰富风景素描教学,发展风景素描教学更广阔的内涵。比如画风景中的植物,可以先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去认知它,了解植物名称和植物科属,再从形态特征、造型因素上去描绘它。因此,在室外风景素描写生的过程,又是一个认知植物的过程。表现一个场景,注重训练空间意识,通过目测估计空间距离、建筑高度等,以达到锻炼学生把握空间尺度和地形特点的作用,为风景园林设计带来实践经验。在素描的表现上,多注重空间透视效果的表达和各种植物的概括性表现手法。教学方法上,除了素描写生练习外、还要结合现代电化教学,示范演示等多样教学手段,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强调写生的意义和重要作用,避免依赖室内画风景照片的风景素描作业形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摄影技术的发达,这一方面给风景素描写生带来了方便,但另一方面又成为许多学生在风景素描写生中的依赖。学生经常以画照片完成作业形式取代写生的过程,从而失去绘画的激情和感觉,给风景素描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这是风景素描教学中所遇到的一大难题。的确,画照片不受天气环境光线的影响,通过相机取景构图可以降低绘画难度。但是,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画照片失去了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美的审美过程。其次,画照片容易千篇一律,画面平稳呆板,缺少绘画激情与画面生动感。照片取景与实地写生取景往往在空间尺度、透视变化,以及景象的形态轮廓等都有很大区别。因而,画照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艺术思维。只有通过写生,才能使作者更真切感受自然,更能锻炼绘画技巧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写生的画面往往比较生动。坚持写生,多画写生,是学好风景素描的重要途径。强调和重视写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避免室内画照片,这是现时代风景素描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在带动学生热爱写生的工作上要多做示范,通过实践分析写生与画照片的利弊关系。当今,关于风景素描的教材与范本并不多见,而少有的书籍也不一定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在风景素描写生实践上下苦功、并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学生具体水平情况来研究风景素描的表现方法和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的风景写生示范作用,推动风景素描教学。

四、结语

在现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风景素描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只有根据时代特点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从各方面加强建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并积极研究风景素描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才能不断发展风景素描教学,充分发挥风景素描的教学作用。

注释:

{1}宫晓斌.北林园林学院美术基础的作用及影响[J].风景园林,2012(4).

{2}齐鸣.素描风景教学琐谈[J].美苑,1993(Z1).

{3}葛饶民.关于素描教学的思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作者:洪勇辉

第五篇:风景园林专业美育实践

摘 要:该文从授课前增强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明确美育目标,授课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紧扣主题协同育人,以及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和知识应用等3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渗透美育的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美育;教改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课,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多种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并深入学习与拓展,为今后的就业做铺垫。如今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大型或小型企事业单位,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都求贤若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要求。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美育”[1]。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2]。美育是一种关乎如何促使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3]。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设计、创造和建设美丽环境的专业,只有学生心中有美,才能创造出美。因此,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美育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极为重要。大学生美育不应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或艺术类相关课程,而应与专业课充分融合,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风景园林艺术》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使命。为此,笔者根据《风景园林艺术》课程特点,从美育角度出发,探索风景园林专业学子“继承美育传统,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的新途径。

1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1.1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敢于创新、会做事做人、能独立思辨的综合性人才[5]。美育通过有形的艺术作品来感化和愉悦学生身心。美育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还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有助于开发其智力和创造力、想象力[6]。美育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也是通过具体形象认识世界的途径;不仅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也丰富和愉悦人的精神。因此,可以说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2 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风景园林行业的宗旨是为人民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如果连美和丑都分辨不清,如何创造美、建造美、维护美?因此,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养护管理,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鉴别美和创造美,才能让人民感受美。加强审美教育,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1.3 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根本保障 美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务实、觅美、从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只有加强美育,才能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使青年大学生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而实现全民美育,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实践的方法

2.1 增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美育,才能统筹全局,从备课、授课全方面渗透美育,使美育有所成效。因此,首先应增强教师美育意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美学素养。只有形成正确的美育教育观念,才能推动美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2 明确目标,突出主题,彰显特色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园林艺术、美、园林美等相关基本概念,风景园林要素、园林布局、园林构图、园林造景和园林意境是什么和如何赏析等。因此,将课程内容分为8大章节,每个章节根据内容设立相应美育主题(见表1),从而让教师围绕主题授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3 紧扣主题,精心策划,协同育人 授课的重点仍是传授专业知识,为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到协同育人,可借助雨课堂或学习通等授课平台,借鉴培训技巧,精心策划每次课程的导入和授课过程。首先,加大平时考核比例,与学生立课程公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其次,采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导入课堂,如某一场地內有一坟墓影响建设,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美化处理?又如,某高校要营造一个室外开放学习空间,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处理?或利用心理测试、互动小游戏导入课堂。再次,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选人或抢答,雨课堂开展弹幕讨论和发红包等增加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最后,借助思维对对碰、世界咖啡馆、接龙等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4 巧点主题,大胆创新,能力迁移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例如,在第1讲的风景园林艺术概述中,为使学生认识本专业,利用漫画补充讲解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和将来就业方向,告诉学生虽然从事本行业比较辛苦,但是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做贡献,希望学生能树立“做绿水青山建设者”的远大职业理想。又如,第2讲的美与园林美,通过讲解中西方美学历程,引入案例,让学生认识美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结合园林要素本身的特点,进行美育教育。例如学习假山置石要素,希望同学们能学习石的坚韧,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山石的朴实无华,面对信息爆炸和各种诱惑的当代社会,能够不浮躁与虚华,能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又如,植物有较多的文化寓意,通过讲解植物寓意,让学生学习植物不屈不挠精神的同时,学会用“园艺疗法”陶冶情操,也有意识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提升设计作品内涵。最后,注重专业知识与美育的运用。如利用慕课进行第8讲园林艺术赏析课程的翻转,提前分享学习资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结合学校或周边的景观,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美学鉴赏。又如,引导学生围绕弘扬美育文化精神主题,为学校设计园林建筑小品等;让学生能力迁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通过设立美育主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和美育授课,将美育充分渗透于《风景园林艺术》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从身边的景观中体验审美趣味和挖掘美的内涵,将来设计景观作品不仅形式美且有较高的意境文化美,为继承美育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刚.关于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8):116,118.

[2]安波,贾浩洋.试论新时代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逻辑及实现路径[J].艺术视角,2018,24:196-197.

[3]栗睿.浅论美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J].艺术视角,2018,22:145-146.

[4]陆祉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模式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1(04):80-82.

[5]徐晓凤.谈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江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2-55.

[6]何炳章.历史性的贡献——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119-122.

(责编:张宏民)

作者:杨玲

上一篇:出口贸易论文下一篇:雕塑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