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师范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师范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常见问题

师范院校中, 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比重不小, 但由于生存环境和早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这些学生中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比如自信心不足。特别是自幼生活在相对偏远贫困乡村的学生中, 缺乏自信是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更有少数学生因为在学习成绩、社会阅历等各方面的相对薄弱而存在自卑心理, 导致其在进入师范院校后学业进步相对缓慢。

而在另一方面, 传统的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模式, 延续几十年的教材高屋建瓴有余, 却以人为本不足。尤其面对形形色色农村师范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陈旧的思政教育显得不得其门而入。更有部分思政教育取得了形式上或分数上的成功, 但却未能成功破除农村师范生已然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潜藏的疾患。当这些学生在学业或未来的职业中遭遇压力时, 在校期间未能解决的心理问题便可能爆发。而师范专业的特殊性质则决定了这些在心理上“带病”毕业或上岗的农村师范生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失责甚至失职。

2 师范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2.1 立足国家战略指导, 让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有的放矢

随着国家连续10余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突出和强调“三农”问题, 三农建设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建设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 “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已经给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事关“三农”的国家战略定好了基调。

可以说, 当前的农村师范生其实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光, 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基层一线, 对三农的关心和帮助已然成为了潮流趋势。因此,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 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则预示着当前与未来农村师范生职业前景的无限美好。

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一定要充分结合国家战略提出的“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帮助农村师范生认识到曾经的生存困境和见识的欠缺都已成为历史。因此, 农村师范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或自哀自怜, 而是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放眼未来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在求学阶段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使自己努力成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最为积极进取的成员之一。

2.2 在实践中实现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是一项旨在改变人类意识、思想的特殊教育, 而照本宣科如同缘木求鱼, 只有将教育融入实践, 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 这才能提升教育的成效性。因此, 在实践中实现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将是另一重要策略之一

比如, 鼓励农村师范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对国家战略的理解与认识;或者开展诸如“美丽乡村随手拍”活动, 让学生通过镜头发现和捕捉身边发生的乡村新变化、新美景。

结束语

传统思政教育需要及时转变理念和手段, 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修正和弥补农村师范生既有的心理问题, 使其树立更加良好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并着力引导学生完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这种结合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在校期间更有助于农村师范生圆满完成学业, 毕业后更有利于学生尽职履责, 实现为人师表的伟大使命。

摘要:师范院校中, 农村学生容易因自身条件所限而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这就给思政教育提出了优化创新的迫切要求。有效结合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国家战略方针指导, 立足振兴乡村、发展三农的规划, 并以更多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模式, 以使二者的结合实现优质高效。

关键词:师范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宏斌.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5) :34-38.

[2] 白亮.关于西北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 (3) :18~23.

上一篇:在数学学习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下一篇:大连市养老机构配置运营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