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分层教学实践研究——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初2016级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研究背景

1.1 必要性

1) 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英语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要坚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 因地制宜、因人实施。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需要, 让好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英语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增强每一名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就是根据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 八年级学生的现状需要。根据七年级下期末英语成绩, 八年级一、二、三班学生出现两级分化趋势。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中, 成绩较好学生对老师教授的内容能很好掌握, 但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提升, 而后进生在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老师给予进一步指导。其次, 八年级教材内容增多, 难度加大。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 这种分化趋势将会扩大, 我校决定在八年级实施英语分层教学走班制。

1.2 可行性

1) 目前, 一些学校有“走班制”的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2) 学校领导、年级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都积极支持“走班制”。

3) “走班制”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专业素质高, 工作能力强, 工作积极, 齐心协力。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因材施教”“掌握学习”和“最近发展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理念、经验以及其他相关理论。

2.2 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中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建构“走班制”分层教学体系, 营造良好的发展教学氛围。

2.3 案例研究法

以学科、教法、学法以及学生发展的案例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实践, 总结学生发展的成功经验。

3 研究的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 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并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通过分层教学建立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4 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我校初2016级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出发, 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要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提高英语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研究过程

5.1探索阶段 (第一次分层)

1) 分层模式。

(1) 学生分层。依据七年级下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我们将八年级108名学生分为了A班65人, 43人。A层:英语基础较好,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B层:英语基础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

(2) 教学目标分层。A层目标:确保基础, 适当拓展深难度, 注重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B层目标:注重基础, 适当降低要求。要低起点多反复, 补欠缺, 教方法, 重基础, 常反馈。

(3) 教学方法分层。A层:内容适度扩大, 密度适当加大, 多点变化, 多点综合, 多点自主, 多点交流。B层: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 多练习, 勤反馈。

(4) 作业分层。A层:基础题+能力提高题。B层:基础题+巩固练习题。

(5) 评价内容分层。A、B两层学生考试采用不同试卷, 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学习上的自信。

2) 教学模式。

“走班制”分成教学实行双向对流模式。A层排名末尾的学生进入B层学习。B层排名靠前的学生进入A层学习。这一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施程序。

第一步, 班主任做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工作。第二步, 学生填写选层意向单。第三步, 教务处和年级调整、编排出学生名单。第四步, 备课组确定教学相关方案。第五步, 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对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 (排课、教室安排等) 。

4) 教学管理

(1) 组织建设: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 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做好分层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行政班班主任负责。 (2) 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最初, 由原行政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 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 以便管理。之后, 由分层教学班的任课教师自行调整。 (3) 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任课教师负责, 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 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此外, 初2016级英语教师集体备课, 并开展活动, 融入班级,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心理活动, 例如, 日记, 问卷调查等。

5) 效果反馈。

各项调查结果显示, 走班后, A班和B班学生成绩与各自走班前均存在明显差异。走班前成绩均明显优于走班后。

6) 反思。

八上期末结束后, 走班教学的教师进行了及时的总结。我们发现, 第一, 分层的层次不明显, 尤其是A班学生中, 内部层次差距较大。第二, A班人数过多, 教师课堂管理难, 学生课堂效率低。第三, B班学生动力、信心不足。第四, 缺乏完善的评价与鼓励机制。

5.2调整阶段 (第二次分层)

1) 分层模式。

(1) 学生分层。依据七年级下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我们将八年级110名学生 (转入2名新生) 分为了A班40人, B班35人班, C班35人。A层的学生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自觉, 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

B层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好,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C层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上进心不足, 成绩较差。

(2) 教学目标分层。A层教学方法:内容适度扩大, 密度适当加大, 多点变化, 多点综合, 多点自主, 多点交流。B层教学方法: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 慢变化、多练习, 勤反馈。C层教学方法:难度适时适当降低, 速度适度放慢, 少变化, 多示范, 多鼓励。

(3) 作业分层。A层:基础题+能力提高题。B层:基础题+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层:基础题+补差题。

(4) 评价方式分层。A、B两层学生考试采用同一试卷, C层学生采用不同试卷。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学习上的自信。

此外, 我们加大考试频度, 建立成绩变化表和建评价体系, 同时教师及时反思和总结。

2 效果分析。第一, 第二次分层的层次优于第一次, A班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 说明分层教学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有促进作用。第二, 分层教学对于后进生没有体现出促进作用, 原因可能是缺乏优等生的榜样带头作用, 导致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第三, C班学生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符, 教学效果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体现。

6 研究成果

通过“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我们收获良多。首先,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基本实现设定目标。其次,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撰写了研究论文。最后, 构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7 经验与反思

7.1 出现的问题

1) 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

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扩大到三个班的学生。A层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多表现在积极方面,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大多数C层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因此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弊大于利。当学生课后, 回到原来的行政班级, 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加大了管理难度。

2) 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减少。

“走班制”上课结束后, 学生回到原有的行政班, 一个班有三位英语教师。因此, 很难固定一位英语教师课后固定辅导、答疑。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减少, 不利于教学。

3) 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A层的学生因为在相对较好的班级进行学习, 因此, 部分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 B层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A层学习, 易产生急躁的心理。C层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所谓的差班学习, 学习兴趣和动力日益减少。

7.2 相应的对策

1) 建立完善的“走班制班级管理体系”。采取班主任、任课教师、科代表共管的班级管理模式, 加强责任意识, 相互沟通, 及时反馈, 并做好工作记录。

2) 建立完善的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首先, 每层次的授课班级, 按行政班人数确定科代表人数, 这样便于收发作业, 以及课后与教学任务的及时反馈。

第二, 教务处安排授课教师固定到某行政班级。便于走班授课结束后, 教学任务的继续开展。

3) 多形式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 例如, 定期问卷调查、日记、周记、面谈等。发现问题时, 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摘要:英语分层教学是我校2014-2015学年度开展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面对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实际, 为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方针,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改革。根据初中学科的特点, 我校实施了英语学科“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提出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在中学课堂中实施的策略, 即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高对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理论认识,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次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2] M·威廉斯, R·L·伯登.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 (刘学惠导读)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 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4] 马爱贞, 王兆红.谈英语中的分层教学[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 2000.

上一篇: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探究下一篇:推广与应用企业安全标准化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