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谈语文复习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状元谈语文复习

也谈如何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

摘 要:新形势下如何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做到高效备考,有效备考,是每位高三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家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精神指导下实现高考语文复习的有效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高考;复习;效率

一、认真研读考纲,把握高考动向

2014年语文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了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以及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复习等问题。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真解读考试说明,掌握考试说明中对考点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的解说,琢磨考试说明中展示出来的命题思路,以便正确把握复习方向。2014年语文高考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上与2013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试题基本会按照近三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的体式命制。在二轮复习阶段,名句默写、古文翻译等传统题型的复习应回归课本,抓住本源。同时,考生要注重能力培养,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导向是能力,如阅读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理解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在训练中要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应重点突破选考题型,选考题设置是新课标试卷的一大特色,了解文本和命题特点,能对不同体裁文本的答题思路了然于胸,进而从容作答。

二、加强基础知识积累

特别要加强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与名句的积累。字音、字形、词语使用的考查,选择的虽然是常见词语,但数量也不少,学生难以全部记忆,也无法猜测命题人到底会选择哪些词语,只好平时做一些积累。病句的基本形态、常见的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也是需要学生积累的。文学常识与名句填空,全部来自教材,自然也是不能放弃积累。还有,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理解,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等也需要积累。笔者建议学生最好建立积累本,将平时学习中发现的与高考有关的知识盲点写在积累本上,即使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记上。平时经常翻阅记忆积累本上的知识,对已经掌握的做上记号,下次只记忆其他部分,积累本上的知识盲点也在减少。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纵横比较,总结规律

高三复习中后期,一定要重视“文言文、古代诗歌、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训练。采用在某一时段内集中训练的方式复习这类考点,效果会比较好。比如古代诗歌鉴赏,对专题复习期间出现的阅读文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命题的规律。如果教师能结合考纲,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写作技巧”等几个方面,对古典诗歌常见题型的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和技巧等进行分类总结,并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训练,那么学生解题能力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历来都有“得作文者得天下”之说。虽然作文片段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但是,作文片段练习对于提高考场作文的写作能力非常有效。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可以经常进行“审题、开头结尾、一事一议”等方面的片段写作练习。对于大作文而言,主要是练习文章的结构,如“首尾的呼应、过渡、各部分的详略安排”等。同时要重视对文章的修改,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等。

四、历年考题,用好用足

高考之前,研究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要用好用足最近三年各地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能。高考题本身就是最高质量的复习题。通过对高考真题纵横比较,教师可以总结出高考各类考点的命题规律,从而准确把握高考的方向。如果发现平时训练的考题和高考题的方向不一致,命题特点出入较大,学生不必太在意答案的正误,只需把这些题作为一种拓展即可,同时及时进行调整,尽量选择规范的考题进行训练。这样才会使备考思路越来越清晰,答题感也越来越好。

五、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语文成绩不错,但为什么高考成绩会不理想呢?这固然与临场发挥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如书写不规范,尤其表现在作文上。错一字扣一分是很可怕的,文科生的文综试卷关键字写错别字也是要扣分的。当然这并不是要学生的字如何洒脱,只是要求字体工整,笔画清晰,书写规范就可以。

六、要掌握考试技能

“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总之,高考语文复习是极具挑战意义的教学工作。面对新形势下新的变化,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不断地研究高考试题命题动向,苦练语文基本功,多分析学情,多与本校、外校同科目教师交流,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从而寻求有效的复习方法。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一定能够从容应对高考,取得好成绩。

作者:杨扬

第2篇:浅谈如何提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益

摘 要:提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益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携手并进。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课堂的效率就能提高;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把“让我学”的被动态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关键词:课堂效率;备课;备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语文不仅是一门海纳百川的人文工具学科,还是教与学双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能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而且必须考虑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既要备好课,也要备好学生,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要阵地。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一、欲为学生除“弊事”

(一)备教材,抓重点

备好课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难点。只有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通常是事倍功半。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备学生,贵得法

第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各异,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关键。

第二,把握提问艺术,“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学习动力。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某种成功的情感反复体验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成功的满足。关键在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

第三,教学方式需直观、灵活。根据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急躁、好动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三)备情境,创氛围

首先创设和谐宽松的學习氛围。我们提倡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形式。这点要求教师做到“有情”,面对学生多微笑,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信心传达给学生,用行动告诉学生,学习之路虽坎坷,但是教师与学生风雨同路。

其次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灵活多样。“发无定法,贵在得法”。各学科的教学方法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去设计教学方法。作为年轻教师,每年都会听很多课,但是老教师的课堂是不能轻易复制的,因为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跟实际理解能力都不同,照搬课堂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应考虑本班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揣摩上好每一堂课。

最后,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我在实际教学中不但给质优生积极的评价,还适当多跟他们讨论学习方法,解决他们备课过程中情绪问题,让他们心情更稳定、更富有创新精神,我还积极寻找中下游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鼓励和正面引导,他们心里多少会有所改变,促使他们一直抱有一股学习的后劲与努力。久而久之,师生之间更有默契,课堂教学效果也渐好。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

教学相长。如果只有教师一味地努力付出,而学生被动接受的话,效果必定不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课堂中,尤其是高三复习的课堂,四十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中踏实做好笔记,如在复习文言文板块时,一定要求学生将文言文段的翻译记录下来,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记忆文段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如果学生连文段都不懂,不仅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妨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更谈不上学习效率。

作为高三的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必然掌握了一定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尤其在高三这样一个毕其功于一役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在课堂上,我会在黑板上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归纳知识点以方便记忆,例如在教虚词“而”时,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按“而”字的用法和意义分层分类进行讲解。然后告诉他们,以后要“依葫芦画瓢”。

语文教学难是很难,但其乐无穷。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它像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复习突出知识点的几种方法[J].吴洪.中学课程资源.2015(07).

[2]新课标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浅谈[J].蒲彩霞.新课程学习(中).2014(12).

[3]高考语文复习的有效方法研究[J].黄丽.教师.2014(21).

作者:骆云丽

第3篇:关于“高考状元”这回事

专版要目

■港大拒11名 高考状元的思考

■“分数崇拜”的根源在状元效应?

■小心“状元”崇拜走火入魔

■状元是功利社会的“消费品”

■对“状元”到底应该怎么看?

■我们应从高考“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状元”人才,应试教育是主因

(承英/辑)

港大拒收

11名 高考状元的思考

郁进东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香港大学表示,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考生高考分数作为招生指针,面试表现亦很关键。今年最后录取的250人中,11名各省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拒之门外。

港大拒收高考状元痛了谁?

首先,痛了各省市的状元们。在内地,高考状元是要被捧上天的。亲戚乡邻贺喜,学校政府嘉奖,报刊电视追访,各地名校抢录。甚至一些商人也打起了状元的主意,请他们做托儿,声称是吃了他们生产的什么液什么宝而成功的。可今年首次自行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香港大学竟然对11名状元说“不”,这实在让状元们,尤其是被拒的状元们郁闷之极。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没有说港大都怎么个面试法,但从文章所透露的“面试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进行讨论”来看,面试题目并不算难,11名状元们没能通过面试,可能这些考生确实是高分不高能,不被录取也就怪不得人家了。

其次,痛了内地高校。每年招生季节,所有名校都会派出招生老师驻点在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密切注意高考成绩排在最前面的若干考生,当然,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当地的状元们。去年,某省理科高考状元,北大、清华招生的老师是轮番上门邀请他报考各自的学校,并给出各种丰厚的奖励条件。而招生结束后,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今年全国各地状元,全部被北大清华瓜分,其中,多少人进了北大,多少人进了清华,大致旗鼓相当等等。现在好,香港大学公然拒录了11名内地状元,这无意之中猛击了内地高校一下。你们趋之若鹜争着抢着要的“人才”,人家竟然不屑。是港大在故弄玄虚,或者埋没人才,还是内地高校的招生观念、人才观念太老土?

最后,痛了我们的考试制度。新华社的报道没有说被拒录的状元占多大比例,17个省市的学生报名,有11个状元被拒,这比例不能说小。如果比例不小的状元,面试都不能过关,说明制造这些状元的考试方法令人怀疑。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我们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批评很多。不久前,看到一张小学竞赛试卷,里面有两道题让我哭笑不得:接电话以电话铃响几声为宜?与人握手握多长时间为佳?我们机械刻板的考试已经真正从娃娃抓起,渗透到了幼小的心灵。像这样的考试,造就出来的状元有多少意义?如果以考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制度不改变,我们只会造就一批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考试机器,处于他们顶端的状元自然要被拒收。

几年前,处于无锡的江南大学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几所学校共办了一个莱姆顿学院。四年前第一次招生时,录取的都是各省市本二批次以下的考生,考分都不高,有的甚至相当差。今年,这批学生毕业了,大多都在长三角地区的外企找到了工作,还有范百灵等7名同学取得了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让人不敢想像。这也许说明,高考分数对一个人能否最终成才,只能是一种参考而已。

对高考状元比较公允的社会态度可能是:考成了第一当然值得高兴,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招生时,“状元”应该被重视,但绝不应被追捧。哪一天,北大、清华也对高考状元说“不”,可能说明我们的考试和教育制度就又前进一步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分数崇拜”的

根源在状元效应?

佚名

6月29日 《羊城晚报》报道,6月28日,香港大学在广州举行招生面试,有200多人参加了面试。面试结束后,状元陈嘉琪说,在港大的面试中,自己没有进入“二面”。

而有资料显示,为了招徕高考状元,清华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大则提高到5万元。

于是有评论者认为,中国教育中,“状元”效应是“分数崇拜”的根源。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状元"

谭建玲

内地多年提出的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现实却是应试教育仍然轰轰烈烈,“分数崇拜”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分数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莘莘学子力争考取高分,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今朝金榜题名,成为“状元”,飞上枝头变凤凰。因为内地高校招生是以“一考定终身”,单纯以高考成绩划线,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学校,好成绩等于好学生等于好学校的“高考”绝对公式,学生就热衷追求考高分,而学校则以招收录取状元的多少当作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标杆。

总而言之,这种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的招生观念已在固有的教育体制下深入人心。全国高校录取制度可否借鉴别人的有效经验,通过多方面评价学生、录取学生?如考查学生思维水平、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敏感度、社会思考能力等;注重学生有大胆创新的实践能力等。让分数与能力同等重要,成绩优秀加上各项综合素质都强的学生就能上更好的学校,而淡化“状元效应”,淡化人们对“分数的崇拜”,不以“分数论英雄”,让家长、学校、社会关注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给“状元热”退烧

郑素言

中国人的“状元梦”做了上千年,状元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道出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可是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状元所占比例很小。如今的高校将多少省市的“高考状元”入其囊中,作为显示其办学质量、名望的一杆标尺;中学也将该校有考生成为“状元”作为教学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宣扬;公众特别是家长则将“状元”作为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的范例。人们并不关注“状元”们的未来怎样,他们是否真的能成才,更关注的是“状元”两字的公关效果。

几年前,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连年在高考前提醒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要给 “状元热”退烧,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则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对考生更为全面的考查办法,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淡化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注重人才市场和社会舆论对其办学质量和声誉的反馈和评价,让学校培养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一个大写的人。

高考状元:以分数论英雄

甘武进

高考状元,顾名思义,就是在高考中,获得分数最高的人。有资料显示:为了招徕高考状元,清华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 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大则提高到5万元。

这就是最典型的以分数来论英雄了。高考时考了个最高分,成为了高考状元,就可以拿最高的奖学金了,好几万元呐。那笔奖学金对一般的学生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笔很可观的费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出生于寒门的高考学子来说。如果能够成为高考状元,上大学期间的压力就小好多。于是,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考个高分数也就成了学生不断去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了;在高考中,考个高分就成为学生们的终极目标了。

这能怪学生吗?我想是怪不上的。以分数来论英雄,当清华、北大以提高奖学金的方式来招徕高考状元的时候,学生对分数能不崇拜吗?“状元”效应就成了“分数崇拜”的根源了。

“分数崇拜”才是教育界的“万恶之源”

廖萍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不准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明年起坚决不公布高考状元”、“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等诸如类似的符合“素质教育”倡导的先进做法无一不在“分数”面前败下阵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评比,最终要看的是什么?是分数!是上线率!

有观众戏称 “收视率”是电视界的“万恶之源”,我看“分数崇拜”才是教育界的“万恶之源”!长此以往,教育不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义,而以考高分为终身追求!追求高分本身没有错,但是“分数崇拜”却不是教育的要义。也难怪,在国情决定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是学生的前途、家长的希望、教师的奖金、校长的前途、政府的政绩,如此多的教育附着利益在其上,我们又谈何为学生“减负”?我看越“减”,学生的书包越重。

“状元”效应只不过是“分数崇拜”的一种表现

刘丽琴

分数崇拜的根源,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中,分数被当作评价、甄别、选拔、任用等等最最主要的依据,分数肩负着一个普通人的前途与命运,谁敢等闲视之?喧嚣热闹的“状元”效应只不过是分数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已,绝非其根源。

其实,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生当中,追求高分者众,而追求状元者寡,尽管成为状元有种种丰厚的奖励和诱惑。因为,虽然状元的名目繁多,但每种名目下的状元只有一个,且状元的产生是随机的,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一不小心便成为了状元。而追求高分,就有机会就读优质的中学、优秀的大学,将来就有可能拥有一份待遇优厚的职业。事实上,谁都知道分数并不完全代表能力,香港、西方的大学招生体制并不仅仅看重分数,实际上是完善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发挥作用。

因此,“状元”效应无所谓对错,即便改革评价制度,也一样会产生最出色的“状元”型的人物,一样会有大学出巨资来招徕优秀人才。所以,要摒弃的是唯分数的评价机制。只有健全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的内容、方法、手段,逐渐走出唯分数的怪圈,才能真正消除分数崇拜,“状元”效应也将不复存在。

应尽快构筑多元化招生的通道

黎业忠

在我国,考个高分,就能上所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考不好,即使相差1分,也名落孙山。分数永远是学生的“命根”,实在太重要了,学生能不崇拜吗?当媒体、商家争相炒作高考状元时,当清华、北大不惜重金招徕高考状元时,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分数崇拜”的现象实际上是我国单一化的招生模式造成的。

据报道:“哈佛的入学考试有75个分值指标,其中文化知识考试只占1分,其他是研究能力、艺术技能等多项指标”。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国的高校是否也应该尽快构筑多元化招生的通道,“不拘一格招人才”呢?

摘自《中山日报》

小心“状元”

崇拜走火入魔

郭之纯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又一批高考“状元”新鲜出炉。往往“状元”被确定只几个小时,其各种信息便会出现在网络上:从家庭背景到外界评价,从学习、生活习惯到目前精神状态,从个人职业理想到大学争抢盛况……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比对娱乐明星的“八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个曾长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而且,高考“状元”往往意味着刻苦的意志、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适当推崇或可对青少年形成一定的激励。如今年浙江省的文科“状元”出身农家,靠“两免一补”的帮助读完高中,确实有必要深入宣传一番。

但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却弊多利少。

其一,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其二,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一些弊端的症结所在。

其三,容易伤害某些高考失利者。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摘自《中国青年报》

状元是功利

社会的“消费品”

李妍

在江苏宣布取消高考状元排名还未来得及收纳民众的评断之声时,一件意料之中的尴尬事还是发生了———无孔不入的媒体最终还是找到了所谓的“疑似状元”,并继续长篇累牍地向公众宣扬着“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状元经”。

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追求功利的年代,人们比以往更渴望成功。现实却告诉他们,如果你无权无钱且无势,向上的成功路径有且只有一条———通过高考。

在这样的成功饥渴下,催出了“状元秀场”———一一个学校需要状元,因为它带来的名誉可以增加招生数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进账和教学质量问题;每个媒体也需要状元,状元甫出新闻大战即始,抢先抓住状元报道,意味着发行量的上升并引致广告商的青睐;商家需要状元,有了状元的代言,哪怕是对状元的资助,都能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社会营销效应。而这一切均源之于状元最大的“消费群体”:众多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需要以状元为榜样。

然而,成为状元就意味着成功吗?一份近日出炉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却向人们揭示着这样惨烈的现实:通过对恢复高考以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调查,“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是向多年来对状元佳话迷信不已的人们一次警醒和撞击,但它却不足以颠覆人们对状元路径的美好想象,以及对高考成功带来人生坦途的路径想象。

很大程度上,人们更愿固执地将高考的成功当作人生的成功,这似乎可归结为民众的普遍短视,但却更映照出普通民众向上通道的逼仄。逼仄到人们只有通过这样一条唯一的路径,遥望他们眼中的成功,哪怕这里充斥着罗彩霞们遭遇的权力链条,哪怕这里有着舞弊的黑暗,甚至在幸运地摆脱各种权力与黑暗之后,学子们依然还要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困境,人们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条道路上榜样树立的成功学,只因这个社会成功的道路太过逼仄。于是,尽管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炒作状元,对状元的围追堵截却一年也没有少过,甚至衍生出愈发猛烈之势。

摘自《羊城晚报》

对“状元”

到底应该怎么看

奚旭初

江苏高考今年排在全省前100名的考生看不到自己的名次。记者看到,一位考了423分的考生,在普通类位次一栏显示的就是“全省前100名”,但具体排在多少名他并不清楚。这是为了避免炒作状元而让名次“隐身”。

名次“隐身”,有助于遏制“状元”炒作之风。高考分数并不是评价高中学校和高中生的唯一尺度;而且成为“高考状元”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如果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个事实,将“状元”的经验绝对化,大肆炒作,客观上只会起到误导作用,必然会强化学校、学生和家长“唯分数论”的情结。而对“状元”本身,无度的炒作又无异于“捧杀”。不炒“状元”,让教育的天空少了些喧嚣浮躁多了些宁静理性。

然而为不炒“状元”喊好,却也不是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故意贬低“高考状元”,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把他们“妖魔化”。高考出类拔萃未必一定是人才,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能够脱颖而出,至少证明,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算得上佼佼者。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地方的“状元”,都出自寻常人家甚至贫困家庭。这些孩子身处贫寒之家,却不坠青云之志,从不在物质上攀比,追求的只是知识,这不正是最值得他们的同龄人学习的吗?

高考不是理想的制度,但在今天又是任何方式无法取代的制度。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中,片面地责备“状元”是“高分低能”,将他们当作抨击应试教育的“靶子”,既不合事实也有失公平。实际上,我们看“状元”,本不该只盯住他们的高分,而更要看到他们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今天许多家长都羡慕“状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脱颖而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只是看到“状元”的成功,而忽视了他们成长的背景,那么这种愿望大半是要落空的。

正本清源,我倒是希望,扫尽了将“状元”当商机炒作的逐利弃义,扬弃了将“状元”当广告炒的急功近利,杜绝了将“状元”当政绩炒的哗众取宠,那么对那些胸有大志,发愤攻读的成功学子多做些宣传,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而且更是旗帜鲜明地构建“以品学兼优论英雄”的价值评判标准。有了这个标准的牵引,莘莘学子中必会才俊辈出。

摘自《新华报业网》

我们应从高考

“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郭扶庚

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眼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学生成为各省“状元”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们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也少不了某些必然因素。根据这些“状元”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介绍,除了少数人有过短暂的成绩起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平时学习比较努力的,所以总体成绩都比较稳定,撞大运成为第一名的概率几乎为零。宁夏文科第一名李怡然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没有请过家教,更没有在题海里煎熬,即使在紧张的高三期间也很少熬夜。她的理由是“休息不好,反倒影响第二天上课的质量,得不偿失”。宁夏理科第一名的杜彦涛也是这样,与同学们天天挑灯夜战、疲于应付不同,他不仅学习时间少,生活作息还十分有规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所以,要想取得出色的成绩,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磨练,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也是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其次,与很多人想象中的“读书机器”的刻板形象相反,这些“状元”几乎个个头脑灵活、很有主见。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特殊方法。来自绍兴鲁迅中学的浙江省文科“状元”沈凌波,除了刻苦勤奋外,还非常善于独立思考。北京理科“状元”宁少阳有各式各样的爱好,小时学过钢琴,现在开始学习吉他,虽然没有任何段位,但并不影响他对围棋的兴趣。北京文科“状元”刘庭梅最大的爱好是写作,她是校刊主编,班级和学校一些文体活动的串词她经常信手拈来。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都会有一阵“状元”热,其中不乏功利的考虑,但我们也不应完全忽略高考“状元”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启示。在里面,我们既可发现个人成长的某些规律,也可体悟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推动力量。在国家大考中,年轻一代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分明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从高考“状元”身上,我们能够做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解读。对于“状元”,仅仅惊叹于他们独占鳌头的成绩是肤浅的,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真正重要的是,要从他们那里寻找那些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成长的各种有益因素,并将之运用于实践。

摘自《自考服务社区》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

“状元”人才, 应试教育是主因

胡志强

6月24日,商报记者对话《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专家蔡言厚,深入解析恢复高考30多年来的高考“状元”发展现状。

观点

一名老“状元”反感热炒“状元”

魏成才(化名)是我省1983年某市的理科“状元”,如今,43岁的他不仅是位博士,还是某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不愿公开姓名,原因是自己不喜欢社会上热炒的“状元”称谓。

在魏成才看来,“状元”文化的本质是急功近利。当社会形成一种“状元情结”时,出一个高考状元对中学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社会过度关注,对“状元”们未必是好事。

调查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状元”人才

今年5月14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也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泼了一盆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得此结论的是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蔡言厚是该课题组首席专家。

结论从何得出?蔡言厚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中是当年高考“状元”的人数非常少,反倒是排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最高。

报告中说, 因为有了“状元”崇拜的传统,一些重点中学出高考“状元”后炫耀,老师以培养“状元”获得声誉,考生和家庭为“状元”自豪,媒体为吸引眼球,商人为扩大销量,酒店则及时打出庸俗的“谢师宴”招徕顾客。

由此,非理性的“状元崇拜”风一步步推向高潮。

探因

缺乏规划影响“状元”发展

蔡言厚分析,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之所以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只看重牌子,挑专业时赶热门,而缺少志向与主见,同时很少考虑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与特长。

此次调查以1999年我国高校本科大扩招为界,按高校大扩招前22年和后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对各地区高考状元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到的“高考状元”共有1120余人。

调查显示,高校扩招前22年,高考“状元”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对而言比较理性,“高考状元”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收益。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时代也应该到来。中学、大学、媒体更应该关注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蔡言厚解释,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

蔡言厚认为,“状元”的智商都是比较高的,限制他们成才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发展”,他把现在存在的问题归罪于应试教育问题。

“应试就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把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知识外,还有人际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不能忽视应试教育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蔡言厚说。

对话

班级10至30名的学生成才几率大

商报记者:蔡教授,如果仅仅从“状元”和“杰出校友”重合度不高来得出结论,是不是缺乏科学性?

蔡言厚:一方面,高考“状元”是拔尖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是大家公认的。对他们进行比较,可看出我们整个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商报记者:高考状元应该在后来的职业生涯当中特别出色,这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呢?

蔡言厚:不,这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小时候表现不错,希望你长大也很好。但是我们发现,这两部分比较后,在后面那部分,杰出校友那部分当中,很少发现高考状元。

商报记者:我们按照您的逻辑推理,那些杰出校友高考时成绩很一般?

蔡言厚:是的,据我们统计,在一个班级当中,成绩在10至30名的学生成才几率大。

关注“状元”是为了指出问题

商报记者:拔尖学生为何成才几率不高?

蔡言厚:问题出在应试教育,只重视课程考试,会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指标考试。

商报记者:这条结论的价值在哪儿?

蔡言厚:提醒这些优秀的学子,中学阶段只是人生当中一个比较短暂的阶段,后面还有更长的路,对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不要过于满足。

商报记者:您为何选择高考“状元”这个特定人群作为调查?

蔡言厚:希望大家能够对高考“状元”不要过分地给予很大期望,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商报记者:既然您说不要把高考“状元”当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去过高地关注他,可您这份报告就以中国高考“状元”作为标题,是否恰恰引起人们高关注度?

蔡言厚:人家都关注的话题你应该也来关注,我们的目的就是指出问题,然后引起教育部门、学校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应试教育妨碍创新教育

商报记者:从1999年到2008年,北大和清华吸引走绝大多数的高考“状元”,您觉得这有问题吗?

蔡言厚:我觉得这有点盲目性,不过也难怪他们,我们一般学习成绩好的都选择北大、清华。

商报记者:您另外一个调查结果是“状元”们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管理、数理化、电子信息3个专业里头。

蔡言厚:是这样,数理化是基础,学好以后,做任何具体专业方面都会有好处。但是经管专业就不一定了,一定要有实际经验。

商报记者:如果从我们身边个案和例子当中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价值又在哪儿呢?

蔡言厚:从这个群体和另外一个群体比较出差异后,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了。

商报记者:您是借由研究高考“状元”这个群体,再思考当下的教育制度本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把这样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

蔡言厚:应试教育妨碍我们创新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个是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我培养出一个“状元”,就表明学校整个水平就提高了,就可以大吹大擂了。可除了“状元”外,其他人怎么办?

商报记者:那您给高考“状元”们一个建议吧,怎样把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在整个人生当中?

蔡言厚:我建议高分考生应避免随大流、追热门,而应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培养立志、苦读、敬业、报国四种品质。

摘自《河南商报》

作者:承 英

第4篇:高考状元谈数学复习

高考状元谈数学复习:做题是为了理解知识点

文章出处:学生大考试站发布时间:2005-11-28

每次考试,特别时高三的练习考试之后都要及时改错并总结错误原因,最好将做题的感悟写在空白处。这样你会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作题方法,比单纯效仿参考书上或成功考生的解题“技巧”要行之有效的多。在模拟考试阶段不妨列一张自己的错误类型图表,在上面列出自己在做各区模拟题时选择填空、前四道解答题、后两道解答题的得分率、错题类型(如:数列、概率„„)和错误原因(如:计算、不会做„„)。如果觉得不够清楚显明,可以再列一个错题统计表,按错误类型与错误原因分别列出。这样我可以明确我考了低分的原因主要是选择填空和简单解答题错误太多;在考试中出错较多的类型是解析几何与概率;错误原因主要是计算、忽视隐含条件与思路僵化。通过错题表能明确自己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强化做题。如果不清楚提高的具体途径,可以找老师谈话答疑,共同找出提高的方案。 (北京文科:易萌)

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从宏观上看,有一个学习时间安排的问题。对文科同学来说,由于高三前期文综的学习任务不是很重,而后期的记忆工作是大量且烦琐的,需要占据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所以对数学学科必须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区别对待。在高三前期,甚至更早一些是高一高二,必须对数学这门拉分的科目给以高度重视,分配学习时间时必须对此倾斜。而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后半学期,由于文综有更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分配给数学的时间以每天半个小时为宜,目的是使自己始终对题目有相当的敏感度,不至于生疏。

从微观上看,就是如何解出每一道数学题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关注通法,有余力再掌握一些技巧。由于文科的数学题难度一般都不是太大,基础题(即用通法可以顺利解出的题目)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应关注老师上课所讲的通法,即一般解法,最好把例题也记录下来。课后还可以把练习中类似解法的题整理在例题后面,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地体会到这一解法的精髓所在,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研究一些技巧,但我本人不提倡钻的太深,浪费时间。事实证明,通法掌握好了,高考成绩一般都能取得优秀甚至是拔尖的成绩。

高考状元谈英语复习_高考技巧与心得

文章出处:学生大考试站发布时间:2005-11-0

4我在课余时间就经常阅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章,锻练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手边常备词典,不懂的单词勤查勤记,而且不局限于平日读书看报时遇到的生词,广告牌、包装袋上的生词,我也会加以留心。很多词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碰到的,只是看你在平时有没有注意,手要勤一些,把这些生词记在本上,有空时翻一翻,自然就记住了。日积月累,词汇量逐渐丰富,阅读能力也就水涨船高。值得一提的是,英语考试分为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改错和作文6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复习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只是一套套地做卷子既花时间又难以突出重点。我建议同学们最好分专题,找弱项,进行强化练习,完形填空不好就专门训练完形填空,阅读不好就专门训练阅读。在复习阶段,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当然对于强项的练习也要有所保证,以防手生。这样的方法往往能够立竿见影,收到奇效。

第5篇:高考状元谈如何制订复习计划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cn

高考状元谈如何制订复习计划

高考状元谈如何制订复习计划

在制订自己的复习计划时,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绝对不 能与老师的复习计划相脱节,自行其事,自搞一套。一般负责高三教学的老师,都是挟数年、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备战非常有心得的教师。这样的老师提出的复习计划,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你要做的是,针对自己的特殊情况加以调整。假如这一段知识是我掌握得不错、平时考试没什么问题的内容,我就少花些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作业再稍看一下即可;那一段知识是我学得不太好、问题比较多的内容,我就多花些时间,在完成了老师留的内容之后再多看、多想上几遍,另外自己再找一些有关的参考题目做上几遍,非把它弄扎实不可。我可以进行得比老师的计划略快一步,但绝不能比老师的计划慢。这一章是难点、重点,我可以在老师系统复习前先自己复习上一遍,然后再带着问题听老师的复习课。这些才是正当的、必要的调整。这些调整都是以绝对保证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任务为前提的。如果有可能,应该去和老师针对自己的情况谈一谈,听取老师的意见,这样制订出的计划就更万无一失。

第二个问题是:一定要注意复习计划的全面、周到。千万不要有的地方看得很细致,而有的地方只是走马观花,漏洞百出。这里又要提到注意第一点的重要。一般只要不和老师的复习脱节,是不会出现大的漏洞的。

第三个问题是:要注意进度的安排。应该要前紧后松,而不能前松后紧。因为随着日期的推移,人的疲劳度越来越深,效率会有所下降。在后面多留出时间来可以有利于随机应变、从容不迫、减少紧张、增强自信心,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我的经验是:应该在高三第一学期内即粗略但周到地复习完第一遍,在一模之前,所有系统的复习应该已经全部结束。一模之后所要做的,应该只是查补细小的漏洞,调整心情、体力,调整"状态",坚定信心。如果一模之后还要慌慌张张地看这儿看那儿,那么我可以断言他是没有希望发挥出好水平的。

第四个问题是:一定要把握好"量",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要好好考虑自己订的计划的可行性。把几本书全背上几十遍固然是好,可是从体力、时间上来说根本不可能。要把有限的时间和力气花在"刀刃"上,要弄清楚哪儿是重点、哪儿是自己的弱点,花大力气在这上边。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多么紧张形势多么严重,都一定要给自己留休息、放松的时间。人不是机器、不能总紧崩着弦。半个月或一个月出去度个假、玩一玩是个好主意。适当的放松不仅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第6篇:高考语文148分,高考状元的谈语文

高考语文148分,她说:语文从来就是一个无关应试

的学科(强烈推荐)

文|孙婧妍,刊于语文漫谈

本文作者孙婧妍,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如今已经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大二学生。她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到阅读给她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助力,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

语文于我 A 开篇---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1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B 关于读书-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

2 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

3 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C 关于写作-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

4 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看过我写的东西,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转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某作家。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装订起来,老师会知道那是我;我在网上发些文章,评论里会有很多说我写的东西有风格。

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

5 个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网站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校刊啊,我很少拒绝,因为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

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作文而言,要学会自我分析。我不会写那种标准的议论文,但高考作文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怎么办?我分析自己写东西的习惯,我不擅长说理,结构不够简明,但我的文笔好,同时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最后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文体里没有这两个分类,我是自己创造了这两个词。这两类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语文功底去掩盖我理性思维的不足。

作文是很灵活的东西,当判卷人看到你能用文言文不出错地写一千多字、或者你的语言像诗歌和散文一样漂亮时,他对议论本身的标准就会有所放松。作文考的归根结底是文学水平而不是议论水平,换言之只要你能体现出你的水平高,实在不必太拘泥于文体与所谓的标准。高考前我拿着自己高三下学期的作文看,二十多篇教师打过分的作文中我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二十篇,其中有一篇满分,还有不少55分、58分。这就是我说的一切最好的证明。

结尾-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对中文之美有了最初的感受。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义因素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标出几个拼音、读出几个词语,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我因此感激他们。

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早让我明白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

6 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儿时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已经太过模糊,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的拼音规则、笔画顺序等等等等,我几乎全都不记得了。然而,我仍然有着绝不会褪色的记忆——我永远会记得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会记得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会记得我第一次为书中的悲惨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欢乐欣喜若狂„„我绝不会忘了这些。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在考试中拿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

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人的答案是“是”,那么,他已经忘记了语言这种东西产生的初衷。

语言,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表达精神,是为了为这个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国家、无论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词语有多么精准,而是由于它其中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

有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不会有比大部分普通高考生更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的内核,他们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也知道应当用语言表达些什么。

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诚然,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分数,然而这确实是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我的语基很薄弱,高中时我是班里有名的白字先生。如果换一套题,我可能会连着错前三道选择,就像我在之前的考试中有过的那样。

但是,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

7 学科、在中文这门语言上的能力,我最自豪的绝不是我是2013年北京市的语文状元,而是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

这才是我为什么热爱语文。

第7篇:【状元之路】(安徽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钻石卷 高频考点训练29

高频考点训练(二十九)

时间:25分钟分值:100分

每日必练15分钟限时训练

1.(2013·江西师大附中第三次模拟)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昵(nì)祛除(qū) ..

烙印(lào)哄抬物价(hōng) ..

B.卡壳(kǎ)奇葩(pā) ..

锃亮(zâng)大笔如椽(chuán) ..

C.雾霾(mái)下载(zài) ..

眼眶(kuàng)有恃无恐(zhì) ..

D.豆豉(chǐ)着装(zhuó) ..

弄堂(nòng)鲜有所闻(xiǎn) ..

解析 B.卡壳qiǎ。C.有恃无恐shì。D.弄堂lòng。

答案 A

2.(2013·山东省凤城高中模拟检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 陷井 伶牙利齿 仗义执言

B.蜗居 寒暄 既往不咎 出其不意

C.幅员 冒然 指手划脚 改弦更张

D.吊销 纹身 真知灼见 以逸代劳

解析 A.“井”为“阱”“利”为“俐”。C.“冒”为“贸”“划”为“画”。D.“纹”为“文”“代”为“待”。

答案 B

3.(2014·昆明第一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款吸顶灯,水晶的垂饰超显浪漫,而亮灯时的光也是神秘浪漫的紫色,给人冰清玉...洁的美好印象,让家也更显得温馨浪漫了。 .

B.11月8日,广州正式取消亚运公交地铁免费乘车措施,公交和地铁客流回落、秩序良好,许多市民称政府能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措施,是群众众望所归的务实行为。 ....

C.中国文化的现实状态并不让人满意:余秋雨先生本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把厚重的知识化成明快浅显的线条,以期广大读者能够接受,结果很多读者却不知所云。 ....

D.小村官之所以变成大硕鼠,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一是土皇帝土霸王思维,二是家族意识,三是“村里的就是俺家的”,四是监督部门尸位素餐。 ....

- 1 -

解析 A.冰清玉洁:象冰那样清净,象玉那样洁白。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出自汉代桓谭《新论·妄瑕》:“伯夷叔齐,冰清玉洁,以义不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众望所归:指某人得到群众的信任、期待,用在此处错误有二,“群众众望所归”重复,且对象应是“人”而非“行为”。C.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而不是指听者不理解,对象有误。D.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用在此处恰当。

答案 D

4.(2013·北京市顺义区第二次统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报告,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的消费总额达到85亿美元,其中51%的花费在欧洲,主要以消费名表、皮具、化妆品等为主。

B.“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C.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社交服务网站与朋友保持更加直接和方便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交际范围。

D.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解析 A.“以„„为主”与“主要„„”句式杂糅。B.搭配不当,“加快”和“质量”不搭配。C.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

答案 D

5.(2013·山东省临沂市5月高考模拟)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几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 荐 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担任学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中学

2013年5月19日

答案 “你校”改为“贵校”,“显著”改为“优秀”,“大作”改为“作品”,“垂爱”改为“垂青”。

6.(2013·黑龙江省哈三中第四次模拟)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叶子逃离木讷的树干,得到了无限的自由,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养料。

答案 示例:(1)尘埃挣脱仁厚的大地,得到了飘飞的快意,却失去了坚实稳固的根基。

(2)鱼儿跳出沉默的池塘,得到了广阔的空间,却失去了任意遨游的家园。

(2013·山西省康杰中学第八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卖花声·雨花台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 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怀古伤今之情。词人看到眼前金陵城寥落衰败、雨花台萧瑟冷清的景象,想到它曾经的繁华阜盛,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意思接近即可)

8.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等衰败、冷清的意象来抒发家国兴亡之感。

②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潮打城还”出自刘禹锡的《石头城》。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三处用典举出一处即可。)

9.(2013·安徽省淮北一中月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记分)

甲: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谁怕?(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微冷,(6)________________。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乙: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4)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甲:

(1)莫听穿林打叶声

②①

(2)何妨吟啸且徐行

(3)竹杖芒鞋轻胜马

(4)一蓑烟雨任平生

(5)料峭春风吹酒醒

(6)山头斜照却相迎

乙:(1)侣鱼虾而友麋鹿

(2)梦入芙蓉浦

(3)楼船夜雪瓜洲渡

(4)则耻师焉

(5)俯察品类之盛

(6)同是天涯沦落人

每日必背5分钟资料储备

2013年安徽高考要求背诵的古诗文(32篇)(四)

2.《师说》韩愈(《必修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离骚》(节选)屈原(《必修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

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每日必读5分钟素材积累

明月清泉,自在于怀

2013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

屠格涅夫说:“人生的最美,当是一边走,一边捡散落在路旁的花朵。那么你的一生,都将美丽而芬芳。”

我一直都觉得,生命的真谛在于简单和平衡,春看杨柳夏赏荷,秋拾落叶冬扫雪,顺随生命的本意,过一种质朴而恬静的生活。可是时代的进步裹挟着无尽的浮躁向我袭来。有的人选择将生命的重心转向金钱与权势,岁月的车轮终将辗上他们的额头,于是他们化为尘土;有些人却选择坚守自己内心的天平,不使其向欲望倾斜。这样的人一生淡泊谨然,美丽芬芳。

瓦尔登湖一直令我心驰神往。很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来到了这里,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用木头搭起小屋,自己耕种,自己收获,他便是梭罗。在外面的人渴望得到财富的垂青时,他却在自己建造的桃花源里每日沿湖散步,诵诗吟歌,与大自然进行心灵沟通。湖畔的鸟语花香,明月清泉,全在梭罗心中。宁静与淡泊,让他心中天平的指针始终稳稳地指向中间。

当世人都陷于泥淖时,梭罗选择以宁静守护生命的平衡。我看见他的身后开出朵朵白莲,人生的道路铺满了生命的意境。

钱钟书在面对他人称赞自己“大师风华绝代,文才卓尔不群”时,只是淡然一笑,他没有让自己的生命倾斜于世人的奉承,而是致力于文学创作,追求生活质朴的美丽。从古至今,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大多远离世俗。选择过安静而简单的生活。正是因为超然物外,才使得林和靖那月影黄昏下的梅花历经岁月的侵蚀而愈加芬芳,才使得南山下陶潜的“归去来兮”在黑夜与历史中升腾了千年。

这些文学大家,始终坚持自己对质朴平衡生活的追求。他们像一棵大树。始终笔直地站着。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洒落明珠„„他们永恒地站着,不卑不亢。

我们都应该学会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平衡,摒弃外物的诱惑。执一杯清茶,于午后坐在小

院,安享阳光的温暖,让绿茶的清香在舌尖弥漫开来,听鸟的歌唱,听草的低语,吟诗唱歌,写作打球„„宁静而平和的人生其实如此美妙,到那一天我们会发现,当放弃自己的执念时,明月清泉,早已在怀。

一位高僧告诉我,人生中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对权势的追求,不在于执念的坚持,而在于守护生命的天平,过平衡而简单的生活。

让我们拾起路旁的花朵一路且歌且行„„

阅卷组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高考作文,有三个特点。首先,诗意表达,意境优美。作者用“鸟语花香”“明月清泉”“朵朵白莲”“土”“风”“阳光”“明珠”这些有着优美意蕴的意象入文,文章因而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诗意的表达,优美的意境。其次,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开篇恰当引用屠格涅夫的名言开头,彰显积累底蕴,结尾照应开头,结构完整而严谨。第三,妙用修辞,语言优美。成功运用比喻,语言生动而形象,比如“他们像一棵大树”,用大树来比喻文学大家,形象揭示作家对质朴平衡生活的追求。恰当运用拟人,语言亲切而动人,比如“听鸟的歌唱,听草的低语”,写出宁静而平和的人生美妙。

核心亮点:

诗意表达 语言优美

第8篇:【状元之路】(江西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钻石卷 高频考点训练15

高频考点训练(十五)

时间:25分钟

分值:100分

每日必练 15分钟限时训练

1.(2013·浙江省温州中学第三次模拟)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搅(jiǎo)拌 甄(zhēn)选 ..不旋踵(zhǒng) 令人咋(zà)舌 ..B.挟(xiã)制 渐(jiān)染 ..紧箍(gū)咒 插科打诨(hún) ..C.机杼(zhù) 抹(mò)墙 ..露(lòu)马脚 刨(páo)根究底 ..D.连累(lěi) 雾霾(mán) ..超负荷(hâ) 焚膏继晷(guǐ) ..解析 A.令人咋(zã)舌。B.插科打诨(hùn)。D.雾霾(mái)。 答案 C 2.(2013·天津市第三次六校联考)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发轫

一柱香

文采蜚然

树倒猢狲散 B.纹身

百纳衣

急待解决

苛政猛于虎 C.不啻

爆冷门

铩羽而归

抹一鼻子灰 D.稼接

编者案

两全齐美

图穷匕首现

解析 A.一炷香;文采斐然。B.文身;百衲衣;亟待解决。C.正确。D.嫁接;编者按;两全其美;图穷匕首见。

答案 D 3.(2013·山西省康杰中学第八次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B.安倍晋三上台后,要求修改《防卫计划大纲》,计划从美国购买“全球鹰”无人机和“鱼鹰”运输机,其危言危行必将加剧钓鱼岛危机。 ....C.针对每年节节攀升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D.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

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解析 A.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B.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C.束之高阁:指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D.学无常师:是说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是有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答案 D 4.(2013·河北省唐山一中仿真测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憧憬。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D.《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解析 A.表意不明,“200个中国人”停顿不同,表意也不同。B.应将“不但”提至“使日本”前。D.主谓搭配不当,改成“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答案 C 5.(2013·湖北省黄梅一中综合适应训练)填入下面这段文字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中有知识,那是我们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____;书中有精神,____;书中有思想,____;书中有智慧,____。

①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 ②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 ③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 ④那是那些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 A.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D.④②③①

解析 注意关键词内容的对应,情感对应“真诚与多情”,排除A、B,根据先为生命之华,后为生命之果,则选择C项;同时也可以关注关键词内容。

答案 C 6.(2013·江西省八校联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吉诃德第一次出游,发现一个农夫在鞭打他雇用的牧羊童,他命令农夫给孩子松

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农夫被吓得一一照办。堂吉诃德离开之后,地主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这回打得更狠,把小孩打得死去活来。堂吉诃德十分难过。(《堂吉诃德》) B.卡西莫多看着被绞死的爱斯梅拉达,悲痛万分。克罗德在圣母院楼上伸长脖子端详着,脸上迸发出了一个魔鬼的笑容,卡西莫多终于识破克罗德就是害爱斯梅拉达的罪魁祸首。他抑制不住怒火向克罗德猛扑过来,将克罗德从顶楼推了下去,最后他伴随着爱斯梅拉达长眠于墓窟之中,以身殉情。(《巴黎圣母院》) C.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第一个谋臣徐庶。徐庶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徐庶帮助刘备打的第一场大胜仗。(《三国演义》) D.辟果提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提福兹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爱弥丽,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重新生活。启程前夕,海上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桅杆上攀着一个濒死的旅客。辟果提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岸边,原来是诱拐爱弥丽的斯提福兹!爱弥丽去澳大利亚后在劳动中寻找安宁,终身不嫁。(《大卫·科波菲尔》) 解析 A.堂吉诃德十分得意,还以为自己立下第一件功劳。C.不是徐庶,是诸葛亮。这是诸葛亮谋划的第一场胜仗。D.是海穆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人,不是辟果提。

答案 B (2013·黑龙江省大庆一中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7~8题。

喜迁莺·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注 ①悄: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②一成:宋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7.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听觉角度。角声催促,鸟还未被惊醒,邻户的鸡已啼鸣,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晓”字。②视觉角度。连绵村庄,晨烟未散,行人起,丛林中残月在天,这是晓行所见的情景。③感觉角度。眼泪被寒霜微微凝结,为御寒而喝的酒,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以上三个角度中第三个角度也可以写触觉或心理,其他说法不可以,要严格按采分点给)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新来还恶”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人的惆怅和羁旅漂泊的倦怠。

第二问:诗人原本希望这伤感惆怅的“情味”会随时间渐渐“消减”,却不料新近的愁情更加浓重,这“新来还恶”四字,总结了诗人所有的哀愁,强化了此愁之浓。

9.(2013·江西省吉安市期末考试)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 (3)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4)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5)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1)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2)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3)一去紫台连朔漠 环珮空归月夜魂 (4)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5)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每日必背 5分钟资料储备

报刊杂志、学生作文中常见错别字(二)

注:括号内为正确字

矢志不逾(渝) 哀声叹气(唉) 莫不关心(漠) 不径而走(胫) 鬼斧神功(工) 推崇倍至(备) 记忆尤新(犹) 斥之以鼻(嗤) 反躬自醒(省) 战略布署(部) 克敌致胜(制) 题纲挈领(提) 闻过饰非(文) 过尤不及(犹) 眼花撩乱(缭) 深符众望(孚) 叫苦不叠(迭) 随便流览(浏) 迭床架屋(叠) 养成僻好(癖) 渡假胜地(度) 重山峻岭(崇) 行迹可疑(形) 浅移默化(潜) 负出代价(付) 轻歌漫舞(曼) 天翻地复(覆) 再接再励(厉) 大才小用(材) 光采照人(彩) 伸述理由(申) 歪门斜道(邪) 变换莫测(幻) 现金付迄(讫) 家庭成份(分) 统盘考虑(通) 璀灿夺目(璨) 跌落陷井(阱) 面黄饥瘦(肌) 举止安祥(详) 旅客需知(须) 招领启示(事) 插科打浑(诨) 掩旗息鼓(偃) 严加防犯(范)

一泄千里(泻) 山青水秀(清) 霄小之徒(宵) 义气相投(意) 慢不经心(漫) 查言观色(察) 不醒人事(省) 遗笑大方(贻) 不记其数(计) 报怨别人(抱) 开源截流(节) 立杆见影(竿) 一笔钩销(勾) 一付手套(副) 天崖海角(涯) 以身作责(则) 虎倨龙盘(踞) 指高气扬(趾) 风尘扑扑(仆) 老奸剧猾(巨) 风糜一时(靡) 磋跎岁月(蹉) 声色俱利(厉) 生灵途炭(涂) 火势漫延(蔓) 白壁微瑕(璧) 淹没无闻(湮) 循私舞弊(徇) 众目癸癸(睽) 赋与使命(予) 横加抵毁(诋) 每日必读 5分钟素材积累

“怕”字背面的追问 2013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

中学生“怕周树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人扪心自问,自我反思一下吧。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从封建社会的荒漠中走出,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一派和谐的太平盛世,而是处处隐藏在光明背后的阴暗,而是一个虚有其表的泱泱大国,于是他抱着大无畏的勇气走进了人心的荒漠。他愤怒,是因为他听见了来自社会底层撕心裂肺的呼号;他悲伤,是因为他看见惨死在所谓政府门前的学生冰凉的尸体;他控诉,是因为他深爱脚下的土地。能够在那个道路以目的时代站在枪口前放声大骂的人是谁?唯鲁迅而已。

或许有些人不满于鲁迅凌厉的文风、犀利的笔触,或许有些人觉得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根本不符合现代国情,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篇伟大的作品都必须与时代光芒交相辉映,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其思想必然深深扎根于祖国的泥土中。“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鲁迅的文风是那个时代所历练出的产物,早已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既然我们并不能够忘却鲁迅所经历的那个时代,那么我们便不能忘却鲁迅所做的一切,更不能因为“怕周树人”而故意疏远鲁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教育在此也应当深刻反省:鲁迅的文章虽然已经进入了中学课本,且篇目是其他作家所不能相比的,可是,为什么校园内总是流行“怕周树人”的话语呢?教育是百年大计,“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当中学生对“周树人”总是惶恐不安时,我不禁要发问:中国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在此世界大势风起云涌之时,若想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万世不倒,我们当然应当不怕难度很大的奥数、英文,便也应当不怕难度很大的“周树人”。那么我们就不能任由历史的跫音渐行渐远,让我们的青年人在那些喧嚣中听到鲁迅深沉的呼喊吧!让我们的未来能够在鲁迅坚定执着的脚步后打造一个无坚不摧的中国吧!

阅卷组点评:

全文感情充沛。结构完整,讲究技法,语言较为规范通畅。文章着重阐明了鲁迅对历史、现代社会的精神贡献以及与当今学生的血脉联系,从中华民族未来前途的高度来立意,发人深省。因此,该文自有一种磅礴之气。

核心亮点:

立意高远 气势磅礴

第9篇:【状元之路】(全国通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钻石卷 高频考点训练8

高频考点训练(八)

时间:25分钟分值:100分

每日必练15分钟限时训练

1.(2013·马鞍山市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让世界另眼相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以及当今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力。

B.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但其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抢救和保护民族村寨迫不及待。 ....

C.无论是进口车,还是国产车,它们的价格都很高,与消费者期望值相去甚远,在这种形势下,汽车降价是众望所归。 ....

D.获知雅安地震后,社会各界人士或在微博上为震区人民祈祷平安,或慷慨解囊,纷纷....

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心。

解析 A.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B.迫不及待:①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急迫得不能等待。②忍耐不住地渴望的。③未经慎重考虑急忙而猛烈的一时冲动或急躁情绪。C.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或完成事情。

答案 D

2.(2014·武汉市部分学校起点调研测试)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目前的测控通信网,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摸最庞大、技术最先进、可靠性更高的系统。

B.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进入准确预定轨道。

C.不管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可信程度颇受怀疑,但总体来说,它还是收集并提供了一批新旧富豪成长壮大的重要信息。

D.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汉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解析 B.语序不当,“准确”调至“进入”前。C.关联搭配不当,将“不管”改为“尽管”。D.“宗旨”和“以„„为目的”杂糅。

答案 A

3.(2013·广东省六校联合模拟)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

①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②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

③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

④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

⑤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做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

A.④②⑤③①

C.④③②⑤①B.③①②⑤④ D.③④②⑤①

解析 第③句为总起句,放在段首;第④句和②⑤句分别讲喝酒和做诗,先谈喝酒再谈做诗,与总起句的“酒有别肠,诗有别才”相照应,同时也可以通过衔接词“做诗也是一样”来判断。第①句谈到学力的影响并总结全段。

答案 D

4.(2013·甘肃省白银市模拟)根据所给材料内容,提取三条主要信息,每句不超过20个字。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上海2名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安徽滁州1名患者正在南京抢救中。截至2013年4月7日17时,全国共发现2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死亡6例。上海10例,其中死亡4例;江苏6例;安徽1例;浙江3例,其中死亡2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H7N9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

②感染H7N9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

③目前尚未证实H7N9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

5.(2013·东北三校第二次高考模拟)仿照下面示例,再以“儒家、道家”为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与示例大体一致。

儒家教会人们把握人生的勇气,道家教会人们笑对命运的智慧:我们需要勇气,我们也需要智慧。

答案 示例:儒家显示出人们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道家显示出人们恬然自适的出世情怀:我们需要入世精神,我们也需要出世情怀。

(2013·山西省山大附中5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浪淘沙·题陈汝朝白鹭画卷

张炎

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披离寒羽庇风霜。不趁白鸥游海上,静看鱼忙。

应笑我凄凉,客路何长!犹将孤影侣斜阳。花底鹓行无认处,却对秋塘。

注 ①白鹭,有版本作“百鹭”。②张炎,南宋诗人,宋亡以后,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③白鸥,常用以喻隐士。④鹓(yuān)行,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

6.诗中的白鹭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答案 ①诗中的白鹭孤单落寞。它玉立清波,不愿与白鸥为伴,不能与鱼儿为伍,只有惨淡的斜阳陪伴它寂寞的孤影。

②诗人以白鹭自况,来表达自己既不愿隐逸,又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无奈落寞之情。

7.“犹将孤影侣斜阳”一句诗中,哪一个词用得好?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①“犹”字用得好。“犹”是“还”的意思,表示进一步。

②白鹭本已孤寒,再加上落日余晖的烘托,更增添了凄凉的程度,暗合了诗人孤单落寞的心境。∥

①“侣”字用得好。“侣”是“陪伴”的意思。

②本来有人陪伴令人愉悦,可是陪伴白鹭孤影的却并非同伴而是落日余晖,这更突出了白鹭的孤单,亦即诗人的孤单。

(“犹”和“侣”两个词选一个作答即可。)

8.(2013·甘肃省白银市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转朱阁,________________,照无眠。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

(2)低绮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

(3)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每日必背5分钟资料储备

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④③②①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5.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7.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8.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9.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1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12.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13.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14.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章,画画儿运笔不拘束。

1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变为开阔敞亮。

1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7.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一样。

18.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巧妙。

19.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0.如履薄冰:指做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每日必读5分钟素材积累

我 愿 意

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它愿意追逐天边的云彩,即使伤痕累累,筋疲力尽;他愿意陪伴年迈的父亲,即使没有说话,默默相望。

——题记

我愿意做一棵老树,在枯萎中挣扎,迎接狂风暴雨,不屈地抗争,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地狱也是天堂。

十年寒窗,只为今日的浴火重生;苦读十年,似古人般的“头悬梁,锥刺股”,只为今日鲤鱼跃龙门般的跳跃;十年,虽历艰辛但内心充实满足。为了那功成名就后的衣锦还乡,我愿意,愿意坚定地奋斗。李时珍坚持二十余年完成《本草纲目》,虽艰巨却伟大。司马迁历经牢狱生活的同时完成了世间大作《史记》,虽悲惨却壮烈。古人尚且愿意,我怎能不呢?我愿意,只因为坚定奋斗的人,是一个向成功迈进的人;只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竞争,稍不留神就会被落下,一不留意就会被历史掩埋,只有不懈地努力去拼搏才会有出类拔萃的那一

天。罗曼·罗兰曾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自出生之日起,挫折、困难、忧患总是随之而生,伴随着我们成长,那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苦难。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十几年的挑灯夜读,我们总会觉得累,但却不能退缩。我愿意带着坚定的信念与必胜的心态,迎难而上,决不后退。

我愿意,拥有坚定的信念,不仅仅是奋斗,而且是“鱼和熊掌皆可得”的亲情。

我愿意做一条枯藤,墙脚的藤蔓,在干涸的小河旁艰难前进,只要我的亲人生而平安,身体安好。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肉相连。血浓于水,不以贫富卑贱而改变,不以种族姓氏而取舍,这就是亲情。亲人们的脸上,永远只有满足的笑容。只有莫名的真挚的开心,不虚伪、不假装。亲人们的眼睛永远充满爱与殷切期盼,不因烈日骄阳而改变,不因场合情景而改变,站在高考考场外,虽无言,却更显情深。自古以来,人们提倡“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我愿意,因为是他们给了我血肉之躯,给了我真挚的关怀,给了我世间最大的爱。本以为还有许多时间陪尚健在的父母,殊不知随着时间车轮的转动,亲人们却正在不断年迈衰老,再也没有年轻时的英俊容貌,再也经不住年轻时的风吹雨打,他们现在需要我们。他们需要我们善待亲情,需要我们让爱与孝流传千古,所以我愿意。

“我愿意”并不只是一句空谈,而是万千深情的集中表现;更不是一句虚假的敷衍,而是重比泰山的承诺。我愿意,愿意付出,心甘情愿的(地)付出,为了不辜负亲人的期望,为了心中必胜的信念,我愿意拼搏,努力创造一片广阔的碧海蓝天。

阅卷组点评:

在2013年湖南的考场上,能够将命题人给出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的考生并不多,但这位考生却找到了两则材料的最佳结合点,结合点就是“我愿意,拥有坚定的信念,不仅仅是奋斗,而且是‘鱼和熊掌皆可得’的亲情”,为了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考生在开头巧妙地进行了暗示,主体部分先论述要拥有坚定的信念,接着论述要拥有亲情。论述前者,强调摆事实;论述后者,强调讲道理。论证方法富于变化,结尾照应论点的两个方面,结构十分严谨。

核心亮点:

观点辩证 结构严谨

上一篇:企业法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做真正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