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名著阅读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朝花夕拾导读名著阅读

运用名著导读 提高阅读兴趣

【摘要】名著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阅读名著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大师,品读名著,从名著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个性发展,开启智慧之门。本文将从阅读教学中设置名著导读的意义及策略出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教学;名著导读;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三部名著。”而且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这一规定不仅在阅读量方面做出了要求,而且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方面做出了要求[1]。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名著导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可谓好处颇多。

一、阅读教学中设置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1.顺应改革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增强语文素养的关键部分。事实证明,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仅凭课内有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引入名著导读[2]。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示范性,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语言积累和阅读能力,而名著可以称之为文学作品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置名著导读,不仅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写作能力。名著是标准的语言艺术作品。通过大量阅读名著,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字感受力,刺激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长期坚持下去,能够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

此外,学生在阅读大量名著的同时,能够积累可观的词汇量,慢慢形成个人的语言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名著中的选材、构思、立意、描写方法等,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后的结果。学生在名著的熏陶下,会不知不觉提高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最终提高写作能力。

3.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质。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与当下一些充满暴力和思想萎靡的网络小说截然不同[3]。名家们在创作时,往往将人物的思想、品德、理想不留痕迹地渗透到故事情节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锤炼学生的品质,使学生意志品格变得更加坚韧和顽强。

此外,名著中深刻的思想,也为提高学生的个人品位和人生阅历奠定了基础。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游走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品尝到人间的酸甜苦辣,这对提高学生的个人品位和人生阅历具有重要作用。

二、运用名著导读课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1.教会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激发阅读兴趣是积极阅读名著的前提,那么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开展广泛阅读的基础。名著导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整本名著,因此教师在传授阅读方法时,就应该着眼于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一部经典名著往往需要阅读几遍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这就需要学生在不同时期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和速读等。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勾画批注的方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的过程中有不懂或者有灵感的时候,应该及时勾画和批注,这样才能做到边读书边思考。但是勾画不是简单地随便乱画,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疑点或者重难点。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当下的思考、感想,也可以是对文章结构、内容、写作手法的总结。

2.开设阅读课程,保证阅读时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压力比较大,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此时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律往往起不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运用名著导读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下去,而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是重中之重[4]。对此,教师应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以课内带动课外,帮助学生规划好阅读时间。教师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在阅读课上有所收获。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课外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前,笔者利用星期四下午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不懂或者有想法的地方做出标注,至少标注3-4处。如此做就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实现阅读后的思考,做到“好好读书,细细读书”。因为有了上面的步骤,学生对《孔乙己》有了初步感知,上课时更易于抓住主题。

3.通过故事导读,激发阅读兴趣。每一部名著都有比较精彩的章节,让人读后欲罢不能,流连忘返。教师在名著导读时,可以选取这样的精彩片段,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朝花夕拾》这部名著共有十篇文章,有的写人,有的叙事,有的议论,其中写人的文章生动有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如果把静态的精彩片段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往往起不到很好的阅读效果。如果教师将这些精彩片段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学生一定很感兴趣,想知道书里的其他部分都写了什么,并在课后积极主动阅读。又如,《五猖会》一文中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去看五猖会的情景。想到恰逢如此盛大的庙会,作者兴奋得不得了,结果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其背书。等作者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后,对去看庙会也提不起兴趣了。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简单,但把孩子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以这篇故事化的文章作为导读,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4.运用影视资源,激发阅读兴趣。如今,很多经典名著已经被翻拍成影视作品,这就为教师开展名著导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影视资源为了达到戏剧冲突和迎合大众口味的目的,往往和原著存在一定差异。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名著和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包括两种艺术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刻感知名著[5]。通过比较学生意识到,影视作品通过声音、画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感受,但是文字作品帮助我们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想象空间,带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优美的文字。可以说两者各有所长,但是影视作品永遠不能取代阅读经典名著的感受。

例如,看了《西游记》的电视剧版本,学生会产生阅读原著的强烈愿望;看了《红楼梦》的电视剧版本,会急切地想读黛玉的诗。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5.多元评价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在名著导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但是反观单一的评价方式发现,这种评价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此,教师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在读完一本书后,学生一定有很多想法和观点希望与人沟通、交流。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读书交流会,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包括知识竞赛、快答快问、辩论赛等等。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语言需要中肯、正确,及时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观点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足够宽容,肯定学生另辟蹊径的同时,给予正确引导。这种交流可以使学生及时抒发自己的感情,汲取他人的阅读成果,拓宽视野。

总之,名著导读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正视名著导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科学运用名著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龚鸣.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86.

[2]魏影.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0):56-58.

[3]李彦景.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探究[J].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78.

[4]蒋敏.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及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40-43.

[5]王君.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生名著阅读兴趣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79.

(本文系2019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名著导读课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WW[2019]GH152)

编辑:马德佳

作者:张宗雄

第2篇:以名著导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摘 要】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乃至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笔者将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深入阐述名著导读课程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以及利用名著导读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为了传承优秀文化,无数专家学者积极改进名著导读,力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学校、教师而言,更应明晰名著导读的重要性,并努力发挥其巨大作用。

一、名著导读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是整个学习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活用能力[1]。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作为文化瑰宝的名著更是以包罗万象、妙趣横生的特质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红楼梦》作为高中名著导读中明确要求的经典,以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征服了无数学生的心。《红楼梦》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更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涵盖了园林、诗词、养生、美食、音乐、戏曲、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喜爱的事物有所不同,但是在《红楼梦》这本书中,学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所以名著导读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意义非凡。

(二)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生阅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许多名著节选,如高中人教版中的《雷雨》《论语》等。若没有认真解读名著导读,也许在学习某一节选课文时会感到生涩难懂,进而导致无法抓住文章主旨等问题。

其次,阅读名著导读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过程。提升理解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无数经验的积累。

如对于鲁迅的作品《理水》,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只能依据文章的题目以及文章的主要人物,猜测出鲁迅所写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但难以理解文章中的怪诞人物。而读过鲁迅经典作品的学生却能依据自身的阅读经验,恰到好处地分析出鲁迅这篇文章的主旨,乃至写作手法与写作风格。所以说,阅读名著导读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乃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升鉴赏评价能力

人文素养是指人通过学习以及社会熏染所形成的修养以及氣质,它时刻影响着人对事物的判断。而阅读名著导读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立身先立德,阅读应读典。在浮躁之气盛行的今日,名著就如阵阵春雨一般,时刻抚慰、滋润、净化着学生燥热的心。通过阅读名著,学生能放下世间陈杂,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论语》,可以完善个人的人格品质,更好地和朋友、亲人相处;读《水浒传》,可以学会侠肝义胆,学会维护弱小;读《三国演义》,可以学会忠孝节义,从而具备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观;读《大卫·科波菲尔》,可以学习主人公努力奋斗、忠直正义的个人品质;读《家》,可以学会上进以及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美好追求。

(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活用能力

活用能力指的是阅读的迁移能力,是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阅读名著导读也是如此,当学生读书万卷之时,写作的知识也自然而然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有见闻广博,他们才能下笔有神。阅读如同写字。大师在学习写字时,并不着急寻找自己的风格,而是以临摹为主,虚心学习他人的行笔用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日积月累,从而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书写特色。名著导读是思想的瑰宝,是点亮学生智慧的明灯,学生通过定量的阅读,可以从一开始的学习借鉴,慢慢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

二、利用名著导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师生共读是良剂

要想通过名著导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要让学生真正去读,只有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

在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样,捧起课本认真阅读,营造师生共读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营造师生共读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师生平等互助,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也是学生的朋友,二者地位平等,共同进步。在名著导读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规定共同阅读的名著,随后让学生和教师同读一本书。教师可以将阅读书籍的过程分为几个周期,每隔一个周期就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可以及时督促学生阅读书籍,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上升。

(二)阅读指导方法要做好

大文豪鲁迅阅读书籍喜欢泛读,而伟大领袖毛泽东阅读书籍则重视温故和笔记,虽然方法迥异,但二人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阅读名著也应该找准阅读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提升阅读能力[3]。

教师可以将名著阅读分为两个板块。首先,指导学生采取过滤式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名著,把握大概结构以及主旨大意,随后试着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整体的粗读、泛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的阅读大局观。其次,指导学生精读名著,让学生在精读名著的过程中,将喜爱的语句、段落重点摘抄。对于名著中运用的独特写作手法,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如在学生精读整本名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根据作者的文笔仿写一个小故事,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利。

(三)创新思维很重要

名著导读本就枯燥乏味,只有创新思维,转变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课下组建各种名著阅读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课余时间分享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学生分享读书心得的过程就是提升其阅读自信心的过程,尤其在获得周围赞赏的眼光之后,他们更会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读的名著书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更可以开展名著阅读大比拼,通过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相应的奖励,从而形成全班阅读经典的良好氛围。

(四)多媒体教学有奇招

为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名著导读相关的各种影片,如《雷雨》《哈姆雷特》的影视片段等。在画面精美、人物形象饱满的优秀影视片段的影响下,学生能打开阅读经典名著的新大门,晦涩难懂的文本会变成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图画,往日想象不出来的人物角色也会鲜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一来,学生会深深爱上丰富多彩的名著,提升阅读信心和阅读能力。

(五)课堂融合最高效

名著导读课程开展并不易,只有将名著导读课程与语文课程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名著导读作用,让阅读名著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诚然,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如果能不露声色地将核心理念注入教学,在不经意间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讲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教师完全可以由此及彼,通过正在讲解的文章引导学生联想另外的名著文章。如对于《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教师在分析女主人公兰芝的人物性格时,完全可以引入《雷雨》中的周朴园的妻子繁漪与之做比较,让学生分析二人性格的相同以及不同。这样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会更加准确,久而久之,会热爱上名著阅读。

(六)趣味教学保驾护航

趣味教學种类多,而情境教学则以高度的针对性、逼真性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脱颖而出。高中名著导读中有许多精彩的对话环节,这样的环节中既有有趣的语言,又有丰富精彩的人物动作、人物心理描写。这就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供了良好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想办法弄清楚自己角色的性格特点、语气语调,乃至举止动作,他们会多次翻阅经典书籍进行对比查找。如若角色扮演成功,他们则会欣喜万分,进而喜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喜欢这一书籍。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升,其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也更上一个台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开展阅读经典后的口才展示,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演讲内容,可以是浅谈自己阅读书籍中的某一人物,也可以是阅读经典给自己的种种人生启示。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趣味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资源合理选择。只有选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名著是思想的瑰宝,名著导读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涓涓细流,积极阅读名著导读,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虹,张树武.论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当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维维.统编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启示[J].基础教育课程,2017(8).

[3]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间”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作者简介】

裴茹(1982~),女,陕西渭南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作者:裴茹

第3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名著导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发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综合功能,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笔者对高中语文名著选文进行了简单分析,有助于名著导读教学的合理进行。同时,通过课内联系课外的拓展性阅读,从而实现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有质的提高。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名著导读

高中教材“名著导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增的一个板块,也是拓展性阅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否落实到整个语文教学中,对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维度、阅读教材的结构细化和教材深度的把握,如何激发教材的内在感知力,进行准确定位都是重中之重。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育内容的最重要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情感教育的凭借。笔者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板块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希望通过名著导读设计的优化来体现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功能。

一、导读篇目的总体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册必修教材都安排了两部名著导读,共计10部。第一册的外国名著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选取的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接下来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是《人间喜剧》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第四册开篇的名著导读就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以其38部无韵体诗剧为主;最后一册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国内的经典名著,古代名著占3部,现代名作2部,其中古代名篇中有两部四大名著。从体裁来看,有语录体《论语》、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是其代表作,《谈美》是书信体的形式,《红楼梦》与《三国演义》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二、导读篇目的内部结构

导读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背景介绍主要是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一生以及作品产生的主要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再者,是这部作品在整个文化或者文学史上的地位。如第一册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就介绍了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人生经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另外还介绍了《大卫·科波菲尔》译本的情况。《三国演义》则除了介绍作者罗贯中以外,还介绍了三国故事的流传史和小说的演义过程。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与名著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品导读部分的篇幅与背景介绍比的话较为丰富。首先,通篇的开始一般是对全书内容的高度概括,因为所选篇目的体裁以小说为多,占了7篇。介绍小说时重点是把握小说的情节主线;接着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了解,品位小说语言,最后是对作品整体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感受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外国小说则通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导入学习,对外国文化的一些简单介绍,对国外著名的文学运动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法国自由主义等思潮的结合。一系列戏剧导读——莎士比亚戏剧,通过对剧中人物性格、戏剧环境、戏剧情节、戏剧冲突等各方面的描述来展现莎士比亚悲喜剧卓越的艺术魅力。品味莎剧个性化的语言特征,进一步推想莎剧独特的艺术效果。

从上述简单地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名著导读导入部分的主要整体结构与内在结构。结构设计上较为清楚与规范,但名著导读篇目结构上设计的不足仍然清晰可见: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篇目范围以及选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篇目共10篇,国内外各5篇。中国的经典名著何其之多,怎能以这5部来全面反映高中生的阅读要求。对于国外的作品,不同题材的作品没有得到运用,只选取了小说与戏剧,对于诗歌与散文的选取没有进行相应的名著来搭配导读。同时,由于中国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认识较为生疏,多数学生在阅读外国作品时表现出来的无力感从数据中清晰可见,他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少之甚少,在阅读时很难理解和把握外国名著内容的深层涵义。有时,甚至因为对文本认识的缺失以及缺少必要的文学素养,导致高中生在阅读名著时兴趣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以及理解,出现把握不准的茫然状态。同时,加上应试教育的现实存在,大多数教师基本上只教考纲上的教学内容,而对导读作品重视度不够,甚至出现了一种忽视的态度,导致只注重教材单元设计中“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而课内课外无名著阅读的情况。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限制

由于篇幅的限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只从中选取了十部名著导读篇目,并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了一些调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附录部分,有一个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范围涉及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艺理论以及科普读物等各类体裁,同时还列举了二十多个作家作品。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单元板块的内容上看,名著导读这一单元板块最多是3-5页的内容设计,明显的较其他板块来得“单薄”,又放在书的末端,被直接忽略掉的可能性之大不言而喻。很多学生会因其内容少而忽略对其认真的学习,有的甚至因为其与高考的关系少而将其遗忘。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名著的导读不仅是对课内内容的一种延伸,更是对高中生认识人生与世界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名著导读版块内容的范围有待增加,对各种文体,如诗歌的选取,我们就可以参考。例如,整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名著导读缺少诗歌这一体裁的名著导读,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就学习了现代新诗。笔者认为,教材没有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没有拓展到诗歌阅读。我国的唐诗宋词不用说名篇甚多,更有编辑入册的,而在汉末南朝就有萧统选录的《古诗十九首》,乃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再者,可以加入一些国外的佳作,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飞鸟集》,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草叶集》等,因此在名著篇目的设计中可以添加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诗歌阅读,古今中外皆可。

作者简介:王微微,1988年生,浙江台州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材教法与语文课堂实践等研究。

(编辑:陈岑)

作者:王微微

第4篇:名著推荐与导读《朝花夕拾》阅读题

2012年中考总复习·名著推荐与导读《朝花夕拾》索普实验学校:毕青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一、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____________)

2、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____________)

3、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____________)

4、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____________)

5、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____________)

6、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____________)

二、简答:

1、《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哪些?

2、《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3、《狗•猫•鼠》中,作者是如何认识隐鼠的?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4、《狗•猫•鼠》中,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5、《狗•猫•鼠》中,作者仇猫的原因是什么?

6、《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中,“长毛”指的是什么?

7、《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

8、《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什么故事?1

9、《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三脚的鸟”指的是什么?

10、《阿长与〈山海经〉》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同情与怀念?

11、《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教给我的“元旦的古怪仪式”是什么?

12、《阿长与〈山海经〉》中,《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3、《二十四孝图》中,作者针对哪些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4、《二十四孝图》中,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15、《五猖会》中,父亲让我做的什么事情让我感到痛苦?

16、《无常》中,“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什么?

17、《无常》中,写无常的用意是什么?

1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文中知道他此时哪些其它的爱好?

19、《父亲的病》中,“名医”陈莲河所用的药方文中提到了哪些药引?

20、《父亲的病》中,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21、《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22、《琐记》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分别是哪几件?

23、《琐记》中,作者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24、《琐记》中,用了哪个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25、《琐记》中,鲁迅为了什么而到南京求学?

26、《藤野先生》中,主要记叙的是什么,简要概括。

27、《藤野先生》中,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哪个?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28、《藤野先生》中,鲁迅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9、《范爱农》中,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是在哪里?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30、《范爱农》中,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第5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材料

一、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散文诗集《野草》等。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任教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在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本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本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具有人情味的鬼)形象,

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最后溺死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等。

长妈妈——虽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像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范爱农有着倔强耿介的性格,他愤世嫉俗,比如,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发抗议电报到北京的细节,表现了他极度愤慨的心情;范爱农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爱农做监学,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可惜环境对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不为社会所容,社会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练习

(一)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 郭巨埋儿 、老莱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9、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 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妨害白话者”的愤怒之情。

2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22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2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2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二)简答题: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爱憎分明,为人正直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4你眼中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个人?(先提出看法,接着以文中情节为例说说认为的理由)略

5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第一次是因为官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

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6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描绣像

7、《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9、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10、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什么一书后,才可去玩。 《鉴略》

11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12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

13鲁迅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4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他生性孤傲耿直,落落寡欢,最后穷困潦倒,溺水而死。

15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质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16《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62年所作的回忆性(叙事)散文(体裁)集,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是谁?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17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有哪些?、子路负米、董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18在鲁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是写“宠物”的,你知道是哪一篇吗?《狗·猫·鼠》 19鲁迅《朝花夕拾》中,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能举出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吗?《阿长与<山海经>》

20写出《朝花夕拾》中你最喜欢的篇目名称(两个)《藤野先生》、《狗·猫·鼠》

21写出你们读过的《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篇篇名(课文除外)(1)《狗·猫·鼠》(2)二十四孝图(3)五猖会(4)无常(5)父亲的病(6)琐记(7)范爱农

22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来历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23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高兴的是: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4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25《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26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阿长 衍太太。

27《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8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黄香扇枕、子路负米。 29《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即指绍

兴城。

30《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32《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33概括写出《二十四孝图》作品的内容提要。《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34《狗·猫·鼠》主题是什么?《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35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三)判断题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 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3、鲁迅不喜欢《天演论》×

4、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5、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6、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7、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8、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

9、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10、《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11、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12、《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

第6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一、主要内容:

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二、主题思想:

《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蕴含着对儿时温馨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对童年单纯美好生活的怀念,蕴含着儿时温馨的回忆。 《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蕴含着对留学期间师生情温馨的回忆。 《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友是范爱农。

二、简答题

1.说几个《二十四孝图》提及的孝道故事。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 《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无常》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父亲的病》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批评了学堂的种种弊端,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训练题目】

一、1.《朝花夕拾是 鲁迅 1926年所作的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共 10 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1)~(2)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长妈妈(阿长),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2.《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当我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背书 。

3.《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5.《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6.“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7.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 (江南水师学堂) 8.“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

9.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0.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1.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2.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1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1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1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2.《藤野先生》中提及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哪两件事? 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3.《朝花夕拾》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无常》《五猖会》

4.《范爱农》中写了鲁迅初见范爱农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5.《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6.从《五猖会》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父亲在“我”急切盼望去看迎神赛会时强制“我”背诵《鉴略》,看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如文中写了“我”心境由“兴奋急切”到“扫兴痛苦”的对比,批评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7.“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8.《琐记》一文中写了三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

9.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10.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横滨

11.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12.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13.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描绣像

14.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15.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16.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来历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17.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高兴的是: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

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18.《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19.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阿长 衍太太。

20.《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即指绍兴城。

21.《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第7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张_妍 发布于 2012-04-17 00:10 评论 23 条 浏览 7,807 次 顶 (76) 踩 (4)

天津汉沽二中 李珍

教学设计说明 [学情分析]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但学生已经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所以就鲁迅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有初步认识,教学时要多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以上两部作品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部名著导读,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这部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它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对现在的青年学生有极大地教育意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这部书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搜集、筛选信息、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体会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感受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学会欣赏运用拟人、借代、排比等修辞和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3、品味语言,学习抓住关键性语句,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领会作者情怀,增强阅读、鉴赏作品能力。

4、 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文章内容:品味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2、表现手法:作者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与拟人、借代等修辞强化感情色彩的。

3、情感体验:每篇文章的深层情感,以及从中受到的教育。

4、能力发展:做的读、写、说结合,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教学思路设计]

1、由图片导入,了解学生状况,调动学生兴趣,将积极性带入文本教学中。

2、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整体感知,培养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全书内容。

3、分组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了解鲁迅。在介绍过程中换位思考、咀嚼、领会表达技巧,并把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及拟人、借代等修辞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促进读写结合。

4、拓展深化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伟大情怀。

[教学程序的设计](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分组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了解鲁迅和作品。

2、准备将找到的相关内容与同学们共享。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分钟)

投影鲁迅画像,看到这幅画像,想必大家对他都非常熟悉,配合这幅画像,哪位同学能想起鲁迅的一句自评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七年级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刚学过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并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鲁迅的伟大情怀吧。(板书)

二、分组展示 整体感知(25分钟)

全班分五组展示各组内容,一名同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两名同学分别介绍内容,具体步骤:

1、第一组:展示《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重点分析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2、第二组:展示《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 《二十四孝图》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重点分析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3、第三组:展示 《无常》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重点分析“我”: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人。

4、第四组:展示《父亲的病》和 《藤野先生》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重点分析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5、第五组展示:《锁记》和《范爱农》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重点分析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三、品读赏析,学习表达技巧(16分钟)

1、品读情感,朗读回味

(1)速读《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阿长的称呼的来历;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 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2)这些事例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长妈妈没有文化,迷信,无知,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淳朴,关心爱护“我”的性格特征

(3)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4)就是这样一位没有文化,在我心目中无知的人却给我买来了我一直渴慕的《山海经》,所以即使过去三十多年我仍怀念她,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2、归纳表达技巧,促进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

(1)本文在刻画长妈妈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文中找出来。

(2)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

(3)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映衬手法有什么作用?

出示投影:(1)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对比映衬。(3)突出长妈妈的善良,淳朴,对“我”的关爱。

结束语:今天我们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整体感知了作品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还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分析了刻画人物的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作者在其它篇目中常用。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要把这些手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实践过程中。

四、布置作业(2分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表现手法:对比

第8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鲁迅惟一一本

集;是鲁迅回忆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

,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

》 、《

》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 少年 青年;记叙文;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 》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

3、③;

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

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

钱理群

“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

—— 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

2、鲁迅说

鲁迅说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 》一二)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

《两地书》二十四 )

以上观点,也许并不是针对《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们稍作探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整体的创作风格,还是具体的作品内容,其实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朝花夕拾》回忆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大多与故乡的人和事有关联。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片,其中开篇就说:对于故乡绍兴,鲁迅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鲁迅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而另一面则又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风苦雨和人情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势必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隐或现。

四、事件链接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的阅读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明显的,一是创作背景,二是生活经历(其实也是创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创作视角,四是目的方法。对此,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年。具体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 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③“三一八”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

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4、文体特点 杂感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钱理群)

五、选文例析

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5)、《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6)、《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 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7)、《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六、探究思考

(8)、《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 (9)、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10)、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名著导读

王得后

第9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

4、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5、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

3、赏析片段,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1、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2、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方法:

指导读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 朝 花 夕 拾 》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走近鲁迅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小组交流,进行“鲁迅知多少”小组比赛。引导学生对鲁迅深入了解,准确把握。

第二课时

环节二·走近《朝花夕拾》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代表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4、内容巩固,提问。

5、内容(主题)归纳。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4)怀念亲人师友

6、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它吗?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第三课时

环节三·片段精读,深入了解作品

(一)赏析片段,写出感受

1、《五猖会》简要分析

(1)通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

明确: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第l、2自然段,写“童年看赛会”,略写。第3自然段,写“明代的赛会”,略写。第4自然段,写“亲见的赛会”,略写。第5—22自然段,写“东关五猖会”,详写。

(2)为什么如此盼望如此向往的赛会,最后在“我”眼里却变得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了?反映出什么问题?

明确:原因在于父亲强制自己背书这件事情影响了我看赛会的心情。他已经对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详写了背书一事,对五猖会几乎没有什么描写,一笔带过,如此盛大的赛会却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印象,反而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强迫我背书的整一过程,由此可见,背书一事对我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一次多么沉重的打击。从家庭角度来看,反映了父亲专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从封建旧教育角度来看,书的内容生硬深奥,艰涩难懂,背书方法机械,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反映出封建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危害。

2、《父亲的病》选段分析

(点拨: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6)《山海经》。(重点)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明确: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明确: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第四课时

环节四·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浅程度)

2、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长妈妈。

问题设置:

(1)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多次,梳理各篇中描述她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点拨: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作品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长妈妈是当时哪个体的代表?

4、教师总结:《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附: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衍太太——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寿镜吾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第五课时

环节三·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一)《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二)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

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收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四)读书心得分享

让学生制作阅读卡,并且交流心得。

上一篇:网络舆情监控处置制度下一篇:检验科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