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的启示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霍桑效应的启示

霍桑效应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中职音乐专业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特殊群体,大多数学生虽然文化成绩和养成习惯较差,但他们怀抱着音乐的梦想始终不离不弃。如何对他们进行班级的德育管理才会更有成效?作者运用现代管理行为理论——霍桑效应来进行管理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霍桑效应 班级德育管理 中职音乐专业

霍桑试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试验,其目的在于通过改变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等因素,寻找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大约九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访谈试验”和“群体试验”四个阶段。就霍桑试验设计者的初衷来说,其结果应该是一次失败的管理学实验。然而,人们却从这次不理想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十分宝贵的副产物——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并由此诞生了现代管理行为理论。

一、霍桑效应对班级德育管理的启示

霍桑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试验效应(被试效应)。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受到别人注意时,而改变行为倾向的效应。同时,霍桑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尊重,并且真正参与到工作或学习中,他就会表现出非常高的效率。另外,霍桑效应还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①这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词:鼓励和自信。这是要成就一个人的两个关键词,同时也是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推行的。

霍桑效应表明影响工作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个人,即对工作的参与感、归属感和满意度。参与感、归属感和满意度越高,效率也越高。而高的参与感、归属感和满意度则是来源于个人需求的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更重要的包括精神需求,即“被关注”的需求。霍桑效应对我们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启示在于:作为班主任,特别是音乐专业的班主任,由于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自己的学生,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他们的进步、退步,关注他们的喜悦、伤心,认真倾听他们的需求,并努力营造使学生有被关注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继而促进班级班风、学风的根本性改变,最终形成团结向上、富有活力的专业班级。

二、霍桑效应在音乐专业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可行性

霍桑效应是在管理科学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但它几乎存在于一切社会领域。如今,霍桑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国外有一所学校,在入学之初要给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并以此把学生分为普通班和优秀班。十分有趣的是,有一批学生一年前入学测试的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差的学生被编为优秀班,好的则反之。可是这一年学生的课程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上演了一幕“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的喜剧。看了这个故事,想到我班那些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却追随着音乐梦想而来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及专业课教师,我暗下决心:要在今后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尝试运用霍桑效应。

运用霍桑效应进行中职音乐专业的班级管理,我认为有其科学的依据,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首先,霍桑效应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原理,其本身就基于管理学科而产生,理所当然适用于班级管理。其次,我所带的班级都是音乐专业学生,在从事具体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大量案例都充分证明霍桑效应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通过班级音乐会、班团活动、组织参加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那些有表现欲、演出多、比赛多的学生各方面进步快等现象都是霍桑效应产生良好效果的案例。再次,班级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被老师、同学、家长所关注,其学习及其它如纪律、出勤等方面进步明显;反之不被关注的学生相比就不那么明显。最后,被关注的教育环境都是容易创设的,我们的教室、音乐专业课堂、排练教室、音乐厅甚至学生寝室等都是理想的教育环境。

三、霍桑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实践情况

下面是我对所带音乐专业班级学生情况所作的简单分析。一是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薄弱,且兴趣不大,但是喜欢专业,对专业课普遍有较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二是养成习惯相对较差,表现为一方面爱打扮注重自己的外形、着装等,另一方面却是在出勤、卫生及纪律等方面对自己相当放松,要求很低;三是很多人表现为“人来疯”,喜欢展示自己的歌喉、琴技,喜欢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四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生活不幸福,表现为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好,不少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第二次婚姻的重组家庭,也有部分同学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长期在外打拼,对他们的孩子缺少关注、沟通与理解,客观上使得部分同学有需要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渴望。

鉴于以上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我构设的“被关注”德育教学环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组建班级管理委员会。一般来说,班团干部一定要选用所谓“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多年中职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班干部工作效率的研究,我发现:中职学生中的“品学兼优”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虽然文化学习和品德养成方面都不错,但往往能力较弱,又怕得罪同学,不敢大胆去管理班级的同学,导致班干部威信下降,自己的积极性也不高。往往随着年级的提高,想当班干部的同学就越来越少。因此,我的思路是,班干部一定要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班主任既不能包办,又不能对选举的结果有歧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全班同学都是被关注对象,一些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在某种框架下可以被视作后进生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会参与到班干部的竞选中去。由于这些同学平时与其他同学关系不错,因此得到的选票也并不少。以09音乐班为例,在第二学年新一轮的班干部竞选,除了部分品学兼优同时认真履行班干部职责的同学继续以高票当选外,新参与竞选的阿杰、小周、小辰、小狄②等同学都以高票当选。我尊重全班同学的投票意见,并且大胆任用这些新干部,选用阿杰为班长,小周为副班长,小辰为文娱委员,小狄为劳动委员。一学期下来,这一批班干部的工作成效非常显著。首先是他们被关注、被重视后,自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学习在内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特别是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相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其次,要大张旗鼓地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信任他们的,这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就如晚自修纪律来讲,这学期几乎没有收到学生科的晚自修纪律扣分单,而且同学反映现在晚自修大家都比较安静,因为上述班干部管理纪律非常尽心尽职,好的同学本身在这方面没有问题,而自觉性较差的同学和这些班干部关系很铁,也很给面子。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工作过程同时也是被同学关注的过程,工作的结果也同时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和赞赏,于是自豪感和满足感就得以满足,这也成为他们工作的持久动力。

再如小辰同学,一年级的时候表现不是很好,自由散漫,学习积极性不高,谈恋爱,而且心理极不稳定,有轻微自虐现象,一度被学校处以留校察看处分。但我没有因此对他另眼看待,更没有放弃对他的心理疏导。相反,我是更善意地关注他,一有好苗头马上给予表扬、肯定,通过谈话等慢慢纠正他的心理问题。这个学期,他自从当选为班干部负责班级黑板报工作后,从板报的内容选定设计到负责安排出报时间,都是积极主动去落实。班级黑板报每月得以及时更新,还屡次获得了学校黑板报评比的优胜。他通过参与班级这些工作,感觉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这学期他虽然从原先的笛子专业转为小提琴专业,但表现得相当不错,勤奋练琴,期末专业成绩还在其他同学之上。虽然还有一些小问题,但这学期总体与一年级时有了本质的区别,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心理状态良好而稳定,没有出现任何极端的反常行为。该生是本学期班级各方面进步很大的同学之一。

2.微格训练。微格训练,即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在有限的实践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的教学方法。③除了被老师关注、被同学关注外,我还设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关注自己,创造更全面的被关注环境。因为,现在学生都有手机、Mp3等录音、录像设备;同时音乐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作为专业教师兼班主任,我很方便利用自己的专业教学课堂和班团活动课,进行微格教学。专业视唱练耳、乐理课堂上的唱、弹等专业行为,班团课上大家的自由发言或专业表演不仅有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而且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己点评、录音、录像等形式,可以重复、强化被关注,使被关注的强度进一步提升。以此推及对所有专业课程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

3.鼓励学生参与演出(比赛)。我们的专业决定了学生对与登台演出的兴趣比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来的迫切和强烈。因为他们中大多有很强的表现欲,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文化课成绩不好,但他们在专业上却往往有一技之长。参加各种比赛、音乐会演出可以让他们在专业上有一个展示的机会。所以,我经常通过举行班级音乐会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歌唱、器乐等比赛,给他们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创造“被关注”的环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班级音乐会的举办,要经过节目筛选、主持人选拔、节目单、音乐海报的选定、节目排练、工作人员的选定训练等一系列过程,我往往将同学会分成若干个组,尽量要全班同学都在一场音乐会中有分工。具体的做法:每个节目有负责人(集体项目)、主持人小组、接待组、舞台工作组等,节目单上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尽量都出现一次,暗示他们不管是参与演出的或不参与演出的同学都将扮演音乐会的重要角色,所有的同学都被老师所关注着。这样,全班同学就会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兴奋感参与活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司其职。不仅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提高,动手能力、人际关系的融洽,而且使得全班同学空前团结,班级凝聚力增强。如10学年第一学期09音乐以《我们在音乐中成长》为主题的班级汇报音乐会不仅在演出方面取得了成功,而且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也得以激发。音乐会后同学们在专业学习、纪律、卫生及出勤等校纪校规的遵守上又有了更大的进步。

4.利用其他教师和家长,扩大“被关注”的范围。学生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他们的人格,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仅仅被班主任老师或班级同学关注还远远不够,应该扩大这种让学生“被关注”的范围,可能效果会更加明显。我的做法是:一是采用第三者表扬法。我们的学生除了文化课、专业理论大课外,还有一对一的专业小课,如声乐、钢琴等器乐课。学生对小课老师的评价很在意,不亚于班主任。因此,我经常在与学生个别谈话中,利用第三者表扬法,即告诉学生你的小课老师非常喜欢你,最近你的声乐进步很大;或者告诉他,语文老师说最近你的作文写得很不错,语文课纪律好多了,等等。同时,在与专业课或文化课老师的交流中,更多肯定学生们的进步,许多专业老师也是会转达给学生这种信息,你的班主任又在表扬你了。这样通过第三者的信息,更能让学生有一种被关注、被肯定的自豪感。很多学生就是这样被调动起了学习积极性,或者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二是通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是被学校老师关注认可的,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我和家长联系有自己的几种方法:打电话联系,基本上说孩子优点,淡化缺点,强调进步之处;利用节日,写明信片,告诉孩子的进步,感谢他们的教育;举行轻松的家长会,邀请家长观看孩子的专业汇报演出,让他们关注孩子取得的进步,体会到做家长的自豪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多数家长开家长会往往因为孩子成绩差、表现差而感到在老师或优秀学生家长面前很没面子)。特别是通过演出,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后会进一步了解他们,更加关注他们,从而甚至有可能改变对孩子原来的片面看法(学习差、不学好,等等),这样又可以通过家长的关注使学生体会到一种从来没有的认可度,由此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

5.班级文明寝室评比制度。学生寝室卫生特别是男生往往是比较差的,如何让学生自觉去完成自己的值日义务,我也采用了霍桑效应。首先,民主选举产生寝室长,采用寝室长负责制度,自行制定寝室规章制度。我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男生寝室视察,一方面是提醒,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一些机会去特地表扬一下自觉做值日的学生,让别的同学听到这种表扬,从而形成一种观念:哪怕是在值日方面做好了我也可以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肯定。正是这样的激励,加上班级文明寝室评比小组的公正评比,每月评出三个班级文明寝室,获奖寝室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总体效果明显。

通过以霍桑效应原理为指导,构建“被关注”的德育教学环境,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班级班风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专业积极性高涨。我班生源质量并不很理想,90%的同学没有音乐基础,一开始对专业学习比较模糊。但是,在“被关注”的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的专业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仅仅是一年半的学习,如小狄、圆圆等同学从零起步,到能登台表演独奏,并且获得很多专业老师的肯定。这样的表现不但可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而且成为其他同学的镜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人际关系和谐,养成习惯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大家都被成为老师关注的对象,我班严格意义上没有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划分,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我的表扬与肯定,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的拥抱和鼓励,当然还有一视同仁的批评。特别是这个学期,我更加注意渲染这种教育理念。效果非常好,这学期基本没有人来投诉同学之间尴尬的相处情况;背地里指责哪个同学不好,等等。寝室里失窃的东西少了,同学之间吵架少了,早训旷课少了,自觉做值日的多了,为班级献计献策的多了,等等。班级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如小林、霄霄、小徐同学等在养成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3.学生心理健康呈现出良好势头。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一年级入学时的心理测试表明,班级中有轻度忧郁症倾向的同学5人,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的8人。由于班级气氛较好,再加上平时及时的心理疏导,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每一个进步,我发现这些同学都有明显的好转,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相反心态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小飞主动参与学生会的竞选、班级音乐会的演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小虞变得独立、懂事而要强,声乐进步明显;小涛积极参与学校民乐队排练,班级音乐会的主持工作;家佳更是在学习上继续保持名列前茅的成绩,专业进步也十分明显。

4.班级团队凝聚力加大。同学们在关注的环境中,学会了关注别人。从自己需要被他人关注,转而理解他人需要自己的关注;从我需要他人倾听我的诉说,转而主动倾听他人的诉说。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乐意接受和赏识的。因此,他们也会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受到更多人的赞赏和关注,全班同学也会因此形成合力。此次班级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是最好的证明。

以霍桑效应原理进行班级管理是一种创新理念,也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次新的尝试。虽然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可否认,这种方法还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我愿意继续进行研究与尝试,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希望能探索出中职学校音乐专业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方法与途径,最终促进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批批有一定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新型文艺人才,为艺术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41330.htm.

②为尊重学生的隐私,本文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3252725.htm.

作者:张峰

第2篇:谈“霍桑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一、霍桑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所谓霍桑试验,就是将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当作实验的基本条件,关键目标是改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通过这些措施来探索提升工作效率的措施。从霍桑效应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被观察者得知自己正在受到别人格外关注的时候,会出现改变其行为倾向的效应。从本质方面来看暗示的作用,人类自身的理念与感情都会受到他人潜意识的干扰,而这种干扰是具有差异性的。人类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去接受自身所尊敬、喜爱、信任的人的一言一行,即便是暗示,也会接受一部分。从上面的分析中很容易得出两个关键词:鼓励和自信。霍桑效应对我们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启示在于:广大教师对于学生有美好期望,才能够让学生从内心萌发一种主动改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潜在能力。而教师的这种期望能够逐渐铭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拥有机会成功,是否可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其身边的人是否能够像看待成功人士一般,去信任他、引导他、期盼他。

二、霍桑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被关注”的德育环境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班集体当中度过的,而一个具有良好的德育气氛的班集体,对于学生未来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广大班主任注重班级的氛围建设工作,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的一言一行有准则,所接受的是正确指引的教育,所看到的是和谐、融洽、积极的班级文化,处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学生才能够不断成长。首先,倾注爱心因材施教,一粒豆子不能长成一株好的豆苗,有诸多原因:或是因为缺少阳光水分,或是因为缺少合理的养分,或是因为豆子本身的原因。差生的产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班级当中所开展的各类活动不可以人为地去排斥差生,教师应当鼓励这些差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中的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去展现自身的优点,在活动当中寻找自身的定位,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信心,进而不断提升健全自我的能力。一个班级当中,应当具有一股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力量,使得这些差生在这个环境当中能够轻松、愉快进行生活与学生。霍桑效应表明,随着满意度、参与度以及归属感的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深刻的满意度、参与度以及归属感则来自于个人需求的持续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则是更为关键的内容,即“被关注”的潜在层面需求。要想教育好学生,就必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因此,班主任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从感情方面切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真情流露与言行举止去实现鼓励学生的目标。针对差生来说,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感情,由于差生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都属于存在问题的学生,不能获得理解与尊重,非常容易导致差生的内心变得扭曲,长此以往,其内心就会排斥他人的看法,因此,转化差生更需要注重信任与鼓励,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加倍注意。首先,依照差生的知识水平与基本能力来调整教学的目标,设计对应的教学内容,使得差生只需要稍加努力就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应当尽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去进行不断的指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差生是否能够跟上,课堂当中应当重点关注差生,同时加强对于差生的辅导,循序渐进,充分挖掘差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其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例如,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突出对后进生的教学环节设计,让他们能够从简到难,逐步消化教学内容,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在下阶段的学习中更有自信。

其次,打造互帮互带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各个学科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同样也可以运用在班级管理当中,小组合作这种个别化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后进生摆脱困境,又可以使他们有归属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能抬起头走路,轻松愉快地学习,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当然,在具体分组过程中要对学生有详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成绩差异、个性特点、同学关系等,为有效分组做好准备,最后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统一分组,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再进行调整,最后确定合作小组的最终成员。笔者班级中即采用互帮互带的小组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后,我班的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后进生逐渐摆脱学习的困境。

(二)培养团队意识,建立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机制

在霍桑的实验工厂,客观物质的变化没有影响生产效益,倒是工人在实验中对自己心理需求的满足度和对集体精神的满意度促进了生产。所以要发掘后进生身上的潜能,激发他们参与集体生活以及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班级活动获得成就感,提升他们热爱集体、参与集体管理的热情,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最终改正自身的缺点。

班干部选举制度要不拘一格,我在班干部任免中,采取推荐候选人,再进行差额选举的办法,对班干部的任用进行引导,给了许多有特长有能力的后进生许多机会;对不称职的班干部,也有比较明确的罢免程序,形成班干部管理的有效机制。原本被排除在班干部选举对象之外的后进生,也成了被关注的对象,他们的积极性被不断提升,被选中进入班干部群体的后进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更多关注,使得他们能发挥出异常积极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作业的正确率,最后提高自己的成绩。如我所在的班级在班干部竞选中,除了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外,还有四名后进生最后也众望所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总分很低,有个别偏科现象,但是人缘好,有一定特长。当选以来,由于他们被老师和同学格外关注,自己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相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四名班干部的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三)疏导后进生的不良情绪,建立每周德育谈心机制

霍桑效应的实验告诉我们,不满情绪的充分宣泄,能够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十足。利用好学校的心理宣泄室,进行有效的情绪疏导,建立德育谈心机制,及时化解后进生内心的积郁,调节情绪,就能促进其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培养起和教师之间的感情,激发学习的动力。

许多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积郁的挫折太多,没有及时发泄。当教师意识到某位学生对某门学科没有信心、对某一位老师心怀芥蒂,就必须引导,如果发现有不满及怒气,应及时带其去心理宣泄室,让他的情感有所释放。然后再进行进一步谈心,分析问题所在;同时要告诉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要注意,随时任意的宣泄情绪也是不对的,必须要注重场合,慢慢学会控制。

(四)借助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扩大被“关注”范围

班级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小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其实都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舞台。要完善后进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提高思想方面的觉悟,光靠班主任教师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应该借助班级之外其他环境当中的主体来共同帮助,扩大其“被关注”的范围,这样转化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转化机制。

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其独到的优点,所谓差生同样如此。尽管许多差生在内心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扭曲情况,但是其对于未来的美好追求、对于受到他人尊重的渴望、对于受到教师与家长鼓励的期盼,都是其内心当中独到的优点,这些优点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主动构建良好的机遇,来发掘差生所具有的这些优点,通过组织安排一些活动来为差生创造发挥其优点的机遇,同时要给予积极的指引与鼓励,让差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不断的坚持,其自信心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

当前,许多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再加上社会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功利化的理念是家长群体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家庭环境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的部分。教师应当不断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得广大家长能够清楚他们的孩子在校园当中是被教师所喜欢并认可的,让他们关注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体会到做家长的自豪感。此外,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的归属感,在学习之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让社会力量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如我在班级雷锋日活动中与社区合作,让学生走上社区服务的岗位,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去给敬老院的老人们进行表演,有电脑特长的学生去给退休老人解决电脑问题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社区与被帮助者的赞扬,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激情,希望学有所长,能在日后帮助更多的人。

三、霍桑效应的班级管理实践成果

实践之后,同学们无论在生活中、亦或是学习中都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清楚怎样的言行举止才是受到老师与学生所喜欢的,班级团队凝聚力大大提升,班级当中的学生能够在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去进行学习与生活,有效防止班级中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良好景象。学生们处在这个互相关注与互相尊重的班级当中,逐渐养成了关注他人与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从以前自身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逐渐转变成为能够理解他人也需要自身的尊重;从之前需要他人去耐心倾听自身的倾诉,逐渐转变成为主动去倾听他人的倾诉。自主管理的氛围也逐步形成,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都认为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原来拖班级后腿的后进生。加上在班级里并不存在两极分化的优生与差生的界限,全班学生在各个科目当中都有机会获得鼓励与赞扬,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班级的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同学们你追我赶的氛围形成,班级同学之间相处融洽,集体活动中团队意识非常强烈。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

作者:林庆望

第3篇:跳蚤效应的启示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跳出来了。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这只跳蚤变的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跳蚤效应的启示 道理很简单,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

第4篇:跳蚤效应的启示

听了黄老师的课,对课程中所涉及的“跳蚤效应”感悟颇深。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跳出来了。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这只跳蚤变的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面对这样一个实验,我想到了我教学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偏差。

那一个个跳高冠军跳蚤就好比我们那些本来资质都不错的学生。以前我遇上不听话的学生还有不写作业的,我一律一棍子打死的方式:全部罚蹲马步。但后来发现我越是处罚那些学生越不上进,我的一次次处罚就仿佛变成了加在学生们头上的玻璃罩,让孩子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觉得自己就是不行,就是差生。他们的情绪日渐低落,上课更是走神,每每这时,我的批评也更多,学生从心底里由烦生厌,从而自暴自弃。

面对那些本来还天真烂漫的孩子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我心里也很着急。后来在一次坐车旅行中,偶遇一位良师,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发现我工作上的不足。首先体罚就是不可行的,这已经是在触犯法律了。无论理由是什么,这样做都是犯法。其二,一次次的体罚就是一次次的降低的玻璃罩。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但老师一次次过高的要求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于是,每当学生进步了一点点的时候,我都会及时的表扬,有的同学从来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当第一次举手,答对了我的提问的时候,我看到他眼里饱含的是兴奋的光芒,而当我一句真诚的表扬说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通红的脸蛋和那一直强忍的笑意。

放飞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们自由的飞翔。我想,只要拿开那可恶的玻璃罩,每个孩子都会是一个“跳高”冠军!

第5篇:蝴蝶效应的启示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现。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方程式,意图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1963年的一次试验中,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结果竟让他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洛伦兹发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此后,他在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从贬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往往给人一种对未来行为不可预测的危机感,但从褒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从而可能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这也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法国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失了一棵铁钉,丢了一个马蹄铁;丢了一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一个帝国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的一颗小小的铁钉松掉了。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的小变化,最终可能会酿成一场灾难。 另外,还有许多“蝴蝶效应”,如:量变到质变;众口铄金;谎言计了一千篇就成了真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物的变化一开始常常毫不起眼,而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即使每次依然变化一点点,其速度将快得惊人。每次一点点的放大,最终可能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反过来,假使想最后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并不需要每一次都来一些“翻天覆地”的大举措,而是只需要持续稳健地每天进步一点点。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因为工作中一个安全帽、一根安全带、一个围栏、一个习惯性动作......这些小的行为、状态,都将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

蝴蝶效应也告诉我们,工作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很多安全事故都是因为我们责任心不强,忽视了工作中一些细小的环节,结果才引起了事故。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事实证明,许多大的事故均缘于最细小的差错。只有坚决消除现场安全工作中的麻痹、懈怠和侥幸思想,防止对细节的轻视和大意,以及操作中对现场细节的简化和疏漏,捕捉到对生产有益的“蝴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安全故事的发生。

第6篇:“破窗效应”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所谓“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拿A、B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做过如下实验:将A车完好无损地停放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B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观察其变化;结果发现,A车一周后仍完好无损,而B车不到一天就被偷走。随后,他将A车敲碎一块玻璃,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消失不见了。

基于这一实验,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林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栋建筑上有一块玻璃被人打碎,但又未得到及时修复,看到“破窗”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而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从而诱导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尽管“破窗效应”主要是从社会犯罪心理和行为上进行的思考,但其道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也同样成立。某种不良环境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危机。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人群良莠不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有着若干人云亦云、不分善恶、盲目效仿的习气,所谓“三人成虎”、“曾参杀人”、“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墙倒众人推”等俗语,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出了与“破窗效应”相似的意思。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破窗效应”的隐患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因而“破窗效应”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危机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营销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及时做好危机管理

企业形象是企业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企业在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中的整体性印象、评价、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对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十分注意塑造和维护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打造良好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

对客户反映的意见、抱怨、起诉、建议等要认真对待、及时反馈,一旦发现“破窗”就应果断采取危机管理措施,避免“破窗效应”发生,否则,企业难免要为“破窗效应”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这方面,我国一些企业有着惨痛的教训。如当年红及一时的着名民营企业三株集团,在面对一客户将其产品告上法庭时不以为然,未及时对出现的“破窗”进行修补,结果一审败诉,经媒体报导后全国消费者都以为其产品有毒,信誉和形象一时尽毁,市场急剧萎缩。尽管三株积极补救,终审胜诉,但已太迟,三株因这场官司遭受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原有市场已丧失大半,再也无力回天。鉴于“破窗效应”引发的危害,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在出现问题时有时会采取全部收回有关产品的举动,以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强生、可口可乐、戴乐等公司在产品出现信誉危机时就曾大规模地招回自己的产品,并要通过开记者招待会等公关手段与社会公众沟通,澄清误会,以此来求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和同情。

从传播角度防范“破窗”

从市场传播的角度看,不满意客户的影响通常要远远大于满意顾客的影响,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1个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6,而一个不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15。营销学有一个公式:即100-1=0,它表明:即使有100个客户对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个客户不满意,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就变成零。否则,一句不适当的言论立时就会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给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带来损害。例如,在四川5.12地震发生后,针对网友就万科捐款的质疑,万科老总王石在其博客上发表的言论引起了包括万科员工在内的社会多方的不满,并遭致众多网友对其言论进行“批判”和“讨伐”,“破窗”由此产生,万科陷入信任危机,形象遭受重创。几天后,王石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终于就其言论向外界正式道歉。这是王石对出现“破窗”后的及时补救,但如果当初在捐款和言论上都能凭着人本理念慎重对待,这一场信任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破窗”出现时应主动沟通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传统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在遭遇危机时,习

惯于奉行“沉默是金”、“无可奉告”、“吾行吾素”等处世之道,不愿意与外界做必要的沟通和解释,这种做法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固然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对需要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关系的企业来说却很不合适,常常会引起各种猜疑、误解甚至谣言,个别竞争对手也可能借此攻击,导致企业的信誉、形象受到损害,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当“破窗”危机出现时,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里主动、积极地与外界沟通,真诚地表明企业的态度、信念和看法,不给各种传言以传播的机会,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误会。如果错误确实在企业一方,企业应主动、积极地坦白和道歉,争取赢得广大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信任和谅解;如果问题有待调查,或错不在己,同样要以负责任的态度讲真话,借以展示企业对广大消费者的诚信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将危机看作是企业对客户表现忠诚、进一步扩大企业美誉度的一次机会来对待。当然,企业面临危机时的公关措施必须是真诚的,不能自欺欺人,否则,西洋镜一旦被捅破,只能加剧危机,并会招致人们对该企业永久的不信任。

第7篇:生活启示我们的16条效应.doc

0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但有些小事如果放大,则对接下来一系列事件,甚至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一些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反而不要大意。

02-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03-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当今的社会,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04-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05-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0

6、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07-手表定律: 【寓言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 “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择业,谈恋爱,选修专业。比如两门选修课都是你所感兴趣的,但是授课时间重合,而且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学好两门课程,这个时候你很难做出选择。在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倾心于你的男孩子时,你也一定会苦恼许久,不知该如何做出决断。 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恼。你将何去何从?

只选择你认为正确的,明确目标、不受干扰;懂得取舍,该放则放。抓住核心,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在环境或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08-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

09-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1. 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

2.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

10-木桶理论: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1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圣经

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12、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13、责任分散效应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4、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15、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6-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所以有些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同时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领导可能是鲶鱼,那么你的努力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也许某一天你也变成了鲶鱼,赶着一群沙丁鱼向上奋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鲶鱼,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谁翻腾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级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在激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充电,保持强劲的势头发展,否则你也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让鲶鱼工作越游越欢,最好能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

第8篇: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分析及其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摘 要: 网络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美国经济,银行开始向那些收入很低、信用很差的人发放房屋抵押贷款,这样就搞活了美国的地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后,放贷银行要么自己把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债券,要么把这些按揭卖给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由他们打包成债券,这个就是最原始的次贷证券,次贷证券充满了风险,随着风险的积累,发生了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2006年始于美国的次贷风波,并没有像分析家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很快风平浪静,反而由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本文通过分析此次危机中的各种羊群行为,进而提出政府监管的几项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羊群效应;政府监管;启示

一、相关概念解释

羊群效应(herd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的术语。指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羊群效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羊群效应(rational herd effect);另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irrational herd effect)。在金融市场上,羊群效应主要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即金融市场的决策主体由于受其他相似决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的市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决策主体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而根据社会舆论做出决策,是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综合,其根源在于决策信息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次级债是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债券。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房贷而言的,是指对信用记录不高,还款能力不强的低收入贷款者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它的利率比优质房贷要高很多。次级房贷证券化的过程主要是由贷款商向购房者发放次贷,然后将次贷出售给经纪商,由经纪商将次贷重新组合完成证券化之后再出售给投资者。通过证券化,贷款风险由贷款发放者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二、羊群效应分析

(一)次贷危机之前

1.借款者和投资机构的羊群效应。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随着房价的节节升高,不仅是一般住房抵押贷款借款者也包括次级债申请人争先恐后地申请住房抵押贷款,借款合约中规定的两年后的高利率也没能阻止大家的从众行为。那些在房地产的巨大利润诱惑之下,最后才加入购房热潮中的低收入美国家庭,他们接过了市场的最后一棒,不仅没有赚钱,还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而这也是羊群行为中经常看到的一幕。

同样对于已经被投行打包过的证券化的次债衍生品,没有投资者去关心它的核心资产内容是什么。当时这些次债衍生品在市场上非常流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鼓动人们购买这些产品。的确,最初的赚钱效应让投资者动心了,在这种跟风过程中,许多投资者都被卷入了这个次债市场,当然这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大金融机构。

2.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效应。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地产金融机构产生了强烈的扩大住房抵押贷款供给的冲动。在基本满足了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后,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把目光投向原本不够资格申请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即次级抵押贷款申请者。次贷发放机构们为了市场扩张和盈利目标,大大降低放贷标准,向信用等级不够的借款者发放住房贷款,完全不考虑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表现出极大非理性。2006年之前,在美国借款人不需要提供任何资产证明,就可以借到贷款。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行为为次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二)次贷危机后的羊群效应及政府救市行为

1.违约行为扩大引起金融市场恐慌。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发放的抵押贷款违约率更高。优先市场违约率也在上升,利率上调导致更加沉重的月供,给优先贷款借款人施加同样的压力。接着次债风波又向信用卡市场和优先级市场扩散。所有这些情况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羊群效应扩大。

2.次贷危机引起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羊群效应。2007年3月5日,新世纪金融股价突然暴跌68.87%,3天后,新世纪金融宣布贷款银行已拒绝为其提供周转资金,4月14日,新世纪金融申请了破产保护。2007年8月出现了资本市场上的挤兑,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也都在想办法抛售。2007年9月14日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两天挤提15亿英镑。评级机构也给出了与以前截然相反的评级报告,穆迪和标准普尔9月调降了约10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评级。11月全球最大独立结构性投资工具之一Victoria SIV的信用评级由AAA级被大幅调降13级至B-。2008年1月花旗业绩报告出台之后,标准普尔将花旗的信贷评级降为AA-。另外美国一项对房地产中介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2007年9月至11月,美国约1/3住宅销售合约被推迟执行或取消,主要原因是购房者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美国购房者因无力还贷而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案例也大比例增加。2008年2月14日摩根士丹利宣布,计划削减美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并结束其英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为此将裁撤1000个职位。

3.次贷危机引起各国货币当局紧急救市。次债、信用卡、汽车贷款等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使银行由非理性放款转向了非理性惜贷,同时也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资本金。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后,由于从市场中不能借到资金,成为数年来第一个向英格兰银行寻求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这也是英国央行1997年以来首次充

当最后贷款者。2007年10月初,Northern Rock再次向英国央行借款50亿英镑。2007年12月中旬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都明确表示正在合作,并强调,如果有必要,它们有能力给压力重重的市场提供更多资金。随后,欧洲央行于2007年12月18日创纪录地向市场倾注了3486亿欧元巨额资金。来自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向濒临险境的华尔街投行伸出援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1月10日表示,为避免住房和信贷市场的问题把经济拖入衰退境地,美联储已准备好在必要时进一步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由此预期美联储将紧急降息50个基点。2008年1月23日为阻止金融市场崩盘及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紧急措施,隔夜拆借利率调降了75个基点,这是自1980年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三、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强对衍生品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要推出新产品一般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当某种新的金融产品报批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般会仔细审查,但是当有第二家金融企业再做同样的业务或同一家金融公司推出同样的产品,SEC只会做个备案,不再仔细审查。次级贷款证券化也是同样的程序,这种松散的审批监管模式,才使得次贷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所以对于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从银行的金融到证券化的金融,对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正如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所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式的金融创新。并且要实行事前沟通、事中审核到事后监督的业务创新全流程持续跟踪监管。

(二)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这次次贷危机的贷款者来看,贷款机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次贷机构。放贷者本来知道次级债风险很高,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和市场占有率的压力让放贷者忽略了风险。最初放贷机构及投资机构一直获利颇丰。从2000年开始,这种放贷行为就一直持续,风险却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积累,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2007年激化。其实在2005年,美国不少州政府就觉察到了次级贷款违约的情况,并据此发布了新的规定要求次贷发放机构注意客户偿债风险。

从2005年我国股改以来,股市就开始一路上扬,房市也一路走高,居民储蓄大量地从银行流向股市和房市。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大量增加。银行为了增加盈利,也不断地创新房贷产品,从循环贷到双周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申请房贷的队伍中来。更有甚者,有人通过假车贷,信用卡套现等手段,将所得资金投入了股市,造成我国股市一直节节上涨。随着房市、股市的不断走高,风险不断积累,资产泡沫也不断膨胀。

所以我们的监管层必须加强对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查假房贷、假车贷等问题,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市或股市,人为推动资产泡沫。

(三)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创新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而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金融新产品,有关金融机构一定要将其具体情况介绍清楚,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不能欺瞒客户,在客户不了解产品条款的情况下劝说其签定金融产品协议。

(四)加强投资者教育,重视研究羊群效应

次债危机中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少,不了解金融产品,才会轻易相信他人,最终造成自己的损失。所以,投资者教育十分必要。投资者教育,不仅是让投资者知道投资有风险,更要向投资者大力宣传金融证券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并引导投资者依法维权。但是这点却恰恰是券商最不愿也最不可能做到的,最终政府还是要担负起投资者教育的主要职责。

另外,监管者还要注重研究羊群效应,充分认识到羊群效应在现代金融中的正负效应,不仅要研究个体投资者,还要研究机构投资者和有关金融机构的羊群行为,监督指导机构正确开发和运用金融工具,合理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吉莲•邰蒂(Gillian Tett)、保罗•J •戴维斯(Paul J Davies),2007:《谁给次贷危机埋单》,英国《金融时报》。

[2]吴念鲁、郧会梅、高远达,2007:《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与思考》,《金融研究(实务版)》。

[3]冯郁青,2007:《次贷危机探源以及对全球经济影响》、《第一财经日报》。

[4]潘文波,2007:《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金融时报》。

[5]王芳艳,2007:《房贷增长大爆炸解密5家国有银行占6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校园各项应急演练方案下一篇:8个细节可辨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