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2022-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衡阳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对衡阳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得出:衡阳市农民收入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农民收入收入增加主要是靠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支撑。而传统的家庭营业收入却在呈下降的趋势。农民收入不能持续提高将给国家有两个百年计划的落实,企业扩大生产与消费和教育四个方面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让农民收入能持续增加,确保2020年衡阳市所有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目标。

关键词:农民纯收入;影响;措施

1.衡阳市农民收入现状

1.1衡阳市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平均农民纯收入比较(单位:元)来自衡阳统计信息网

纯收入方面:2014年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4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66元,增长115%。2011年至2015年5年,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506 元、10116元、11876、13242元、1069942。这五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78%、189%、129%、115%、96%。而全国2011年全国农民的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8元。2011年至2014年全国农民收入人均分别为6977元、7917元、8896元、9892元。这四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51%、119%、11%、101%。[1]从上述數据得出衡阳市农民每年的纯收入比全国平均农民纯收入都高,且增长速度成稳定上涨的趋势。

上述表中看出2011年至2015年相差收入分别为:9360元、10164元、9055元、89748元。这五年城镇居民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两倍,收入差距在进一步的拉大。

1.2收入结构

在对衡阳市农民收入调查数据从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支撑着农民收入增长。2014年衡阳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631793元,经营净收入399650元、转移净收入268161元。[2]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大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民就业选择机会不断拓宽,工资性收入比重在今后还将继续提高。而由传统农业产生的收入成慢慢下降的趋势。

2.衡阳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距大带来的负面影响

2.1对国家两个百年梦计划的影响

十八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3]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翻两番的要求,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到11000元,比2000年增加8272元,年均增长722%。2015年1月至10月衡阳市农民纯收入达106942元,[1]离2020年小康水平还差99306元。十八大明确指出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离2020年还有五年时间。如果农民收入增加没能达到2020年国家制定的参数,势必会影响国家第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第一个没有实现,第二个目标要实现就是一句空话。

2.2 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影响

2015年中国银行6次下调存款利率的目的就是刺激国民消费。使企业更容易贷款。利率下降对企业的扩展与投资也是种支持。农民虽有消费的欲望。但是要是没有足够的购买力,那企业生产的商品就没有办法销售出去。大量的商品堆积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为了维持企业生存,企业生产规模就会缩小,大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就会失业。而工资性收入又占农民收入主导地位。如果在外务工的人员没办法再就业,农民收入要持续稳定增长有可能成为泡影。

2.3 对农民消费影响

根据衡阳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得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2865元,其中食品支出315914元、居住支出188516元、医疗保健支出83241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4%。[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农民更多的是用于经常性项目的支出。而用于非经常性支出的项目的消费比较不大。农民收入水平低使得当前农村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有房住的阶段。马云申称目前中国有八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让农村居民把银行里的钱拿出来去消费。这样可以刺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后,工人就业岗位就会增加。这样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平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会越来越高。收入高了自然就带动了消费结构版块的发展。国家经济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好局面。

2.4 对下一代教育投资方面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对衡阳市农民高学历调查这一项得出市区及周边县镇的农民学历教育比常宁、耒阳、衡东、邵阳地区的人数要多。农民收入如果不提高,农村居民对下一代更高级的教育投资势必会减少。而下一代又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中,有较高素质,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约占30%,他们的收入高出务工者平均收入的30—40%,有的已进入高技能岗位或企业(公司)的管理决策层。[4]所以农民收入提高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起着重要的决定。同时教育质量也对国家的建设及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衡阳市农民收入的措施

根据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衡阳市各级政府部门应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要让农业全面现代化,加速转变农业发展。走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全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速度。[5]

3.1 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如果不提高农民收入,那么农民有可能从暂时性贫穷变成隔代贫穷。所以农民重点就是增加收入,而农民就业率高低直接影响着收入问题,所以要加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与渠道。措施如下;一、加速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二、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加快挖掘畜牧业、蔬菜、水果和水产业的就业潜力。[5]三、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乡镇部门合作到农村办企业。提高农民就业率。

3.2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邓小平在198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要想创收就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实施要求农民懂科技。如果还是按照以前传统的经营模式,靠体力劳动和劳动粗放型创收势必会影响小康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和进行种养科普知识。逐步实现农民终身教育,培养农业高级专门人才。让教育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3.3 加速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

2015年马云在双“十一”中国互联网商品交易平台实现了全球商品交易的目标。互联网交易在24小时内就突破900億元大关。而“双十一”活动农村参与的人数偏低。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8亿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各电商平台大腕都在努力争夺农村市场的这块蛋糕。他们的战略主要是通过网络将农副产品销售给城市,同时将城市产品通过网络销售给农村。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这一步目前还没有攻坚。政府完善农业网络技术建设,同时协调搞好物流、水电及通信网络设施并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农民信息意识,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信息兴农”战略观念。使他们尽快向“信息农民”转变。[6]

3.4 加大信贷服务力度

3.4.1 提高农民贷款经营管理及管理意识

低收入的贫困户发展自身潜能的机会缺乏,小额信贷就帮到这些家庭。农村信用社机构与农业科技服务站的人员可以定期召开借贷会议,指导其合理使用资金及选择项目,且为贫困家庭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贷款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规避贷款不会利用或盲目使用弊端。[6]让低收入的贫困用户做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并帮其早日摆脱贫困的局面。

3.4.2 降低贷款门槛

1)依据农民的小额信贷管理方法扩大范围,将长期进行农业生产且有固定居所的农民在地区政府及村委会审批下,归入小额信贷服务范围,使更多农民能获得信贷服务。

2)不断将贷款范围及额度进行提升,从而满足农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3)将信用证明的发放及授信程序进行规范化,使农民在规定的范围内能随贷随用。

信贷期限规范,将农民实际的生产周期进行充分考虑。[6](作者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编号: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13C30

参考文献:

[1]衡阳统计信息网 http://www.hytj.gov.cn

[2]陆成 衡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衡阳:衡阳统计信息网,2015

[3]辛向阳 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 [A].贵阳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

[4]佚名 衡阳市增加农民收入的探讨 http://www.zgxcfx.com 2013

[5]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解读)http://zuowen.yjbys.com 2015

[6]贺文丽 衡阳市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问题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7]屈东春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以衡阳市为例 [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作者:张妃 屈怡

第2篇: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建议

XXX

(XXX学院,XXX级,XXX,XXXX) 摘要:本文是针对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关键词:我省 农民收入 现状与建议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 ,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

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

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仅以小麦为例,据调查来看,2001年小麦亩产成本255.03元,较上年增加8.8%,较1999年增加13.2%。分项来看,2001年小麦亩(亩产400公斤)费用188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子、

农药、化肥、排灌、收耕费分别为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小城镇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镇发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镇建设具规模,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78——2001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从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农业转移人口被城镇吸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农化,小城镇发展仍显缓慢和滞后。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不足,影响了农业收入的提高。通过调查来看,农民增收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总量较少,平均每个乡镇不足一个合作组织,农民入会率低,会员数是不足农户总数的3%,内部组织程度不紧密,运行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数量的农民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了解不够,缺乏合作的基础和参与的热情。有些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红火时,他们把产品私下卖掉,不找合作组织,而市场疲软时,他们又把产品推给合作组织,对市场风险和后续发展考虑不充分。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农户依托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合作观念较为淡薄,合作意识不强。

(二)合作基础不扎实。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生产能力还不是太强,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积累不足,农民合作的内容单调,效果不明显,物质基础不牢靠。

(三)内部管理不完善。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活动交流的次数、时间、规模、质量亟待提高。

(四)保障乏力。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运行及管理,目前保障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虽然都在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究其如何抓、如何管、有哪些优惠政策,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针对现状建议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椖,是产品进入市场,实农民增收的“身份证”和“通行证”。要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此建议,一要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舆论宣传等各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类经营大户、科技带动户和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大力开展“无农药残留放心农产品”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标准化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按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的觉悟,真正做到生产者按标准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部分专家,按照上级的要求,尽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步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准进入加工厂。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有关文件,对不合标准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准进入我市,真正从源头抓好,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舆论引导,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鼓励参与、支持发展,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二、是坚持原则,加大扶持。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利”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税收、信贷、水、电、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是加强领导,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要发挥管理协调作用,对已建立和筹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帮助其完善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促使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第3篇: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

关键词:农民,收入,低水平,困难,出路

摘要: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其中,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正逐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但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增收非常困难.通过对同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结合自己家中收入情况,我认为农民收入情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此外,通过综合概括统计,写出次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困难

(1)农民纯收入少,贫困人口过多。

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02元[1],折合为33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这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其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2003年637元[2]的贫困标准,2003年底尚有贫困人口2900万,贫困发生率为3.1%[3]。而这仅仅是统计数据。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的收入刚刚超过贫困线。

(2)城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加大。

2003年城镇居民总收入为9061.2元[4],而农村居民总收入为3582.4元[5],两者相差5478.8元。我国地区农民总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农民总收入最高的上海为7227.2元[6],而最低的西藏仅为1973.2元[7],两者相差5254元。这些数据仅是收入方面的,如果考虑到一些隐性收入,则差距更大,比如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居民是无法和城镇居民相比的。

(3)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首先,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和农产品价格过低,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如化肥价格2000年1袋氢铵20元,而今年同样1袋氢铵40元,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其次,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的生产权和经营权在群众手中,农业生产单打独斗,相对分散,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生产与销售带来了许多不便。如在水稻种植中难以作到病虫害的统一防治,以各家各户自防为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治成本难以降低。此外,商贸流通业的欠发达使全乡经济活力不足。在我家乡,城乡距离较远,四面环山,城镇化水平低,不能为商贸流通业提供较大的平台和空间,不能为全乡经济提供强大的推力,第

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缩窄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同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差,影响了农民增收。

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民增收困难,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因素(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平衡),人文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科技因素,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农户信息不灵。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出路

针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传统的、现在仍然十分流行的解决就是提价减赋、增加保护和扩大农业经规模。其主要依据是:发达国家都对农业进行保护,而我国改革以来国家财政对农

业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发达国家农业经营规模大,我国经营规模小。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对农业进行保护[8]。

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其出路仍在于深化改革,主要有: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可以有:

1.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广辟农业投资渠道,增加农业建设资金。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集中力量加快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大面积农业开发外,要积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继续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行业,提高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

(二)培养、完善农村市场,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创造条件。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市场还很不发育,更谈不上完善。要积极进行市场基本建设,不仅要培育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为农副产品逐步全面放开创造条件,而且还要重点培育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为中西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使农民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得到更多的收入。

(三)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三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它的发展要以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例如,可建立各种进行市场竞争的为农业服务的专业公司,如粮食公司、棉花公司、蔬菜公司等等,由这些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服务合同,提供从技术指导到种子、化肥、薄膜供应和运输、收购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大大提高农业的社会分工。

[1] [2] [3] [4] [5] [6] [7] 参见《中国统计摘要2004》国家统计局编2004,4

[8] 林毅夫、李周:《我国农业“危机”及其根本出路》,《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第4篇: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总结了农民收入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概括了造成农民负担重、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 关键词:农民收入的特点与现状 存在的问题 建议与探索

农民收入问题关涉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全国普遍的小康,更不会有脱离初级的小康。农业税费全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务农情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农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关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绝不空洞。下面仅是笔者对农民收入问题的一些浅见: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颍上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8万人次,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近30%。(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2年前三季度农民的工资收入达到人均578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5%,增长额占农民现金增收额的一半。

2、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有资料显示,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2127元,仅比上年增长0.4%。(2)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农业特产税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是减少了农民收入。(3)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4)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

3、农民收入不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2000年京郊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4687元,而湖南省祁阳县农民在2003年人均纯收入才达到2497元;(2)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来自湖南省祁阳县的一份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中,有不少家庭年收入已经突破了10万元,但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有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湖南省祁阳县人均税负为46.8元,比改革前下降了56.3%,农民负担的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有资料显示,安徽省宿州市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全市仅2002年农业产值就增收约5亿元。(3)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北京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099元,其中约90%来自于非农产业,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潜山县的农民收入中也有75.5%来自于非农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落实不力,阳奉阴违行为突出。据悉,税费改革后河南省镇平县某农民到镇民政所登记结婚,各种搭车收费高达200多元(《财经》杂志,常红晓/文)。这一现象虽不是多数,但至少也是违抗中央三申五令的“减负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个缩影。

2、“浮夸风”不可轻视。“浮夸风”的兴起、流行甚至泛滥,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国务院明确规定,农民上缴的提留和统筹,应控制在上一年农民纯收入的5%以内;其二,上级分派的财税负担过重,按农民的实际纯收入计算根本完不成任务;其三,增加自身收入的需要;其四,套取政绩的需要。四者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

- 1 -

农民收入不是一年半载、一朝一夕就能增加的。然而最简单、最通用的办法就是通过解小学数学题增加农民收入。如上级分派给某2万人的乡镇的财税任务为500万元,该乡镇的预算收入为100万元,于是,该乡镇分给农民的人均上交款就是(500万+100万)÷2万=300(元),根据5%的规定就可算出农民的最低纯收入=300÷5%=6000(元)。这种纯收入冠冕堂皇、几全其美,既没有突破中央5%的上限,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指标,还增加了自身收入,最重要的是实现了预定的政绩。事实上,农民与基层政府(甚至包括村)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炽化就是对这种纯收入的有效反驳,前些年湖南祁东县某地农民因不堪重负集体冲击县政府(乡镇政府)的案例就是最佳说明。

3、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自1996年至2003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2)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3)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4)农民收入低,政府财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各种物质的投入,也包括其他非物质的投入,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政策,在促进当时农业发展的同时,实际上是确立了农业的分散经营和不具规模的零星作业,妨碍了规模和集约农业的进程,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5、收入差距拉大。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已达到0.43,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以甘肃和湖北两省为例,2000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酒泉地区为3315元,最低的陇南地区为956元,两者之比为3.47:1;2001年湖北20%的高收入农户集中了31%的纯收入,他们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643元,而20%的低收入户只占有10%的总收入,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077元,高低收入比高达4.31:1。

6、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农业排灌、修路建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源头,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7、农村圈地运动严重,农民土地收益严重受损。近年来,由于各种开发区的风起和城市规模的扩张,造成农业用地以惊人的速度紧缩,大量农民因失地而丧失长期的收入来源。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不好,久而久之绝对影响全国政局的稳定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应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一条醒目的标语、一组注水的统计数字。

1、完全免除农民负担。随着国家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但光“减轻”还不行,必须彻底免除农民所有税费负担,包括完全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以及国家定购粮任- 2 -

务,农民不要向任何部门或个人交纳包括各种集资款(如修路建桥集资、办校建厂集资以及其他任何公益事业集资)、生猪屠宰、农用车管理、建房及各种附加等在内的任何税费(含什物),以此来掐断向农民收费(税)的任何途径,彻底实现农民零负担。

2、中央政府必须加强督查,严惩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以前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村(乡、镇)干部,为了谋求个人或部门的狭隘利益,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于不顾,巧立名目乱收费,视农民为砧板上的肉,任意宰割。鉴于以前农民负担反弹的教训,中央政府必须加大暗访督查力度,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制裁向农民收取任何款项的行为。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1)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2)帮助农民拓展市场;(3)创造条件,使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帮助务工人员维护各项权益;(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6)加大对农业的直补力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各级政府都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向农民公布具体的补贴数额,严防各种补贴在操作流程中缩水。

4、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土地新政策,在确保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其使用权自由流转。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大规模的圈地运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特别是土地收益,消除农村因圈地运动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有利于具有先知先觉意识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或开辟高收入行业;还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规模农业、集约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稳定性、效益性。

5、精简机构,裁汰政府冗员。我国市(地)、县、乡(镇)三级政权,不论大小,除外交部之外,机构均与中央一一对应,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就是不算一级政权的村也有“三套人马”。机构运转、“父母官”工资、办公经费基本上都得由财政供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些财政特别是村、乡镇财政绝大部分由农民的钱支撑。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防止农民负担雪上加霜,有必要大幅度精减机构、裁撤冗员,砍掉市级政权,由省直管县,同时要并村(组)撤乡(建镇后为“办事处”)建中心镇。为了将这一工作做实,一要严格控制各级政权组织规模,限职位、限编制、限人数;二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并村(组);其次是撤乡建镇;再次是削减县级政权机构;最后才是废除市级政权。

6、鉴于农民负担主要由政府部门引起、且中央政府的“减负”指令一到地方就走样变形、农民负担越减越重的事实,减轻或免除农民负担不能一味指望政府的红头文件。而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或完全免除农民负担,就必须打破以前的陈规旧矩,国家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打击使农民有负担的行为,甚至可以在《刑法》中增加一条“使农民有负担罪”,使农民有负担的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 3 -

第5篇:县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神木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神木县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式,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等,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状况,增收的方式,制约因素

一、调查内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县栏杆堡、尔林兔等乡镇,对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分析过后,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过渡地带,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目前,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约为5%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仍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以城带乡,工农商联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彻底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5元。从调查的两个乡镇4个村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增加。种植业中,一些低产、价格低廉的糜、谷等传统农作物面积减少,稳定、高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豆、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收入增长。今年,我县给种粮农民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等补贴200余万元。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从栏杆堡镇大豆种植情况看,XX年市场价格为每斤1.45元左右,XX年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涨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产豆在600斤以上,因价格上涨,人均增收200多元。大农业中,畜牧业家庭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小区开始推广,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养殖小区13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子存栏 50万只。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人均养羊6只,XX年人均养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栏杆堡镇杏洼村人均养羊1只,人均养羊收入仅几十元,由此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种养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近几年,随着县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季节性转移和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中,一般的年现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术的,大多数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单纯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10户农民,外出务工者达17人,这些农民XX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在补偿期内给农民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栏杆堡镇杏洼村有51户村民,人均耕地1亩多,近几年即使遇到灾年也有稳定的收入。正如当地农民朋友所讲的“退耕还林(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农民得到了比种地更多的收入。”当前,享受上政策的农民除在退耕地上领到固定的粮食和现金以外,还有卖草籽、卖饲草等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那种越垦越穷的落后状况。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农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在扶持规模养殖方面,凡养殖奶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3000元,安排贴息贷款3000元;养殖肉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700元,贷款1000元;分户养殖5头以上的,每头贷款1000元。由于政策的鼓励,一批养殖、红枣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农业内部增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五是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充分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特别是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向上争取5000万元,通过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为农民贷款5000万元,加上农民自筹,每年可保证投入农业资金2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逐步增大,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显示了增收效应。

六是农业特产税的全面取消,今年起农业税的全部免收,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加之,正在推行的农村低保等政策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补充。比如救灾工作方面,对部分特困群众实行救助,对“五保”户实行供养制,安排200万元专款用于实施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安排200万元助学基金对贫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救助,安排50万元救灾事业专款用于救助突发性灾害。

第6篇: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课题组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发展新阶段。农民收入表现出收入和非农收入增幅趋减、种植收入贡献率下降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为深入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探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我们对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进行了调研。

一、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1. 种植业收入不稳定。由于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因此收入的高低受种植业影响较大,而种植业又受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灾害(包括旱、涝、雹等气候因素)和病虫害等,对种植业的影响很大。其次,目前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较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第三,受市场流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市场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靠出售农产品。第四,农民负担过重。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并反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减轻农民负担,但在基层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些负担仍然占农民收入的1/3以上。

2. 畜牧业收入波动性较大。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是不稳定的。一是科学养殖水平低,很多家庭都是采取传统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比较低。二是家庭饲养的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这样投入就相对高,获得的效益就低。三是农民资金不足,靠自身发展有一定的难度和限度,无法实现扩大再生产。四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猪的价格波动性最大,猪崽价格高的时候达到10元/斤,而价格下跌时仅有1~2元/斤,成猪也是如此。五是技术服务不到位。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解决防疫、饲草、饲料、繁育等问题,就无法很好地发展起来。六是畜产品的加工增值跟不上。对畜产品不进行深加工,产品就无法实现增值,效益就不能提高,农民收入也就无法实现大幅度提高。

杜尔伯特县是传统的畜牧大县,农牧民有着良好的饲养经验和习惯。畜牧业没有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是由于畜牧业发展的不稳定,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前几年在畜牧业发展方面思路不清晰,或者说是对畜牧业不够重视,缺乏舆论导向,导致了该县农业经济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3. 非农收入减少。导致农民收入上不来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和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一是因为乡镇企业近几年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连年有减无增,企业的职工又重新回到了农村,进行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劳动力除自然增长外又多增加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净增加,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致使本来就很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更趋低下,收入自然难以增加。二是由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大,限制使用外地民工,并增加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由此,农民外出务工获得就业的机会减少了,从而使其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减少。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从宏观决策上进行转变。首先,要改变主要依靠增加产量增收的方针,实施重质量、重产品竞争力的新策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等措施来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子。其次,要改变单纯依靠拓宽生产门路增收的方针,实施生产流通一起抓的新策略,让农民从流通中增收。再次,要改变用“计划的办法”抓增收的工作方式,实施用“市场的办法”抓增收的新策略。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学会运用市场的办法,改变引导农民增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搞好产前服务、产中生产、产后加工与销售,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收入。

2.发挥农牧交错带的优势,形成新的生态——生产范式,增加农民收入。该县处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上,对东部农区应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对西部牧区应发挥草业基地与育肥基地的作用。交错带能否起到上述作用,需要形成一种适应农牧交错带特点的生态——生产范式,这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业与畜牧业。首先,发展畜牧业,不但可以容纳一定量的劳动力,实现畜产品的加工增值,而且可以扩大农业生产链。食品工业是畜牧业的加工业,植物通过生物加工变为动物产品后再进入工业加工是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奶牛业是最大的生物加工业,可直接把牧草变成奶和肉,这样,就拉长了农业生产的链条,有利于知识替代资本,有利于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将发展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结合起来,不仅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食品加工业转移,而且彻底改变弱质农业的面貌。建立以畜牧业,特别是以奶牛饲养业为主的生产结构,使食品加工业成为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由其带头组织的横向联合,把生产和市场协调统一起来,避免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可以提高整个农业经济系统在世界贸易格局变化中的应变能力,真正体现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

3.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按照产、销一体化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化模式,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减少农产品经营风险、节约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如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与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农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等矛盾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

4.立足实际,发展优势产业。杜尔伯特县资源开发的历史不长,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境内和周边地区没有大型的工矿企业,从而为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创造了外部条件,成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县应在已有的11种产品获得绿色或有机食品标识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等措施,引进、发展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7篇:县生猪价格下降的原因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建议

养猪不仅是**县广大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更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县境内气候温和,为生猪的生长和繁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加之四季不断盛产的青绿饲料,为肉猪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饲料来源,既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符合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需求。前几年,生猪价格一直看好,特别是2004年,生猪价格曾一

度达到每公斤8.4元,尽管饲料成本较高,养猪仍然有利可图,受利益驱动,全县生猪生产大幅度上升。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今年4—5两个月价格急剧下滑,饲料成本则居高不下,农民养殖面临着较大的亏损。

一、当前生猪价格变动情况及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生猪市场价格

1、仔猪销售价格。通过对各乡镇畜牧市场和农户的摸底调查,各乡镇仔猪销售价格各不相同,最高乡镇为每公斤6元,最低乡镇为每公斤3元,高低差达50。经综合测算,目前全县仔猪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公斤4.6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11元平均下降6.4元降幅为58.2。

2、肥猪销售价格。目前,全县肥猪每公斤销售价格为5.4元,比上年同期的6.6元平均下降1.2元,降幅为18.2。其中,外三元良杂肥猪每公斤6.2元,比上年同期的6.8元下降0.6元,降幅为8.8,外三元猪价降幅明显小于二元和内三元猪价。

(二)、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1、生产相对过剩,市场供求饱和。**县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县,其中乡村户数6.8万户,乡村人口26.45万人,城镇人口只有4.55万人,本地市场消费量较小。2005年,全县生猪出栏28.53万头,农民户均出栏4.2头;猪肉产量22832吨,人均达到74公斤。据调查,去年全县生猪外销约10万头,本地市场销售约6万头,农民自食消费12.53万头,自食消费户均达1.84头。由于本地消费市场较小,外地市场又没有完全打开,腊货存量较多,加上鸡、鸭、鱼和其它肉类替代产品增多,猪肉消费相对减少,市场供求基本饱和,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下跌。

2、猪肉质量不优,外销渠道不畅。近年来,**县虽然加大了猪的杂交改良工作力度,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十分太快,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杂交猪约占生猪总量的70,其中外三元良杂仅占20。猪肉质量不优,增加了外销难度,外销量明显减少。元至五月份,全县生猪外销约5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万头,下降16.7。渠道不畅,外销受阻,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压力,这是生猪价格下跌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生猪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牧业收入是**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而牧业收入又主要反映为生猪收入,占牧业收入90以上。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3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数的20,略低于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位居第三位,生猪价格下跌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1、仔猪价格下降将使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2005年末,全县母猪存栏1.48万头,年产仔猪12万头左右,如果仔猪价格继续维持在现有状态的话,每头仔猪按9公斤计算,其收入比上年减少691万元,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

2、生猪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149元。按平均每头生猪毛重115公斤计算,因价格降低使每头生猪比上年收入减少138元,在出栏数量相等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今年全县牧业收入将减少3937万元,农民人均减少149元。

通过以上测算,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将直接影响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减少175元左右。

三、促进生猪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重点抓好生猪良种工程建设。按照“市场引导,业主开发,统一治种,适度规模,良种良法,优质优价”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生猪品种改良,不断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生猪的质量和效益。

2、加大饲料和兽药的监管力度。在流通渠道的管理上,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饲料、兽药价格的宏观控制,杜绝擅自抬高价格的现象发生。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饲料和兽药市场的检查治理,防止和杜绝劣质饲料、不合格兽药制品进入流通环节。

3、正确把握市场走势,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市场,准确把握时机,做到养猪赚钱时不盲目投入,亏损时不轻言放弃,避免阉割和宰卖种猪、母猪的事件发生,确保生猪生产的稳定。

4、积极开拓外销市场。从目前生猪生产的情况看,全县年销售生猪应在20万头以上,由于本地市场较小,销售的重点应放在外销市场的拓展上。在鼓励现有个体生猪营销户的同时,积极组织有营销经验的下岗职工和乡村能人进行生猪营运,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和措施,建立对外销售窗口,疏通销售渠道,努力扩大对外销售市场,不断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益。

5、加大对生猪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县万吨

养猪不仅是**县广大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更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县境内气候温和,为生猪的生长和繁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加之四季不断盛产的青绿饲料,为肉猪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饲料来源,既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符合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需求。前几年,生猪价格一直看好,特别是2004年,生猪价格曾一度达到每公斤8.4元,尽管饲料成本较高,养猪仍然有利可图,受利益驱动,全县生猪生产大幅度上升。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今年4—5两个月价格急剧下滑,饲料成本则居高不下,农民养殖面临着较大的亏损。

一、当前生猪价格变动情况及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生猪市场价格

1、仔猪销售价格。通过对各乡镇畜牧市场和农户的摸底调查,各乡镇仔猪销售价格各不相同,最高乡镇为每公斤6元,最低乡镇为每公斤3元,高低差达50。经综合测算,目前全县仔猪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公斤4.6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11元平均下降6.4元降幅为58.2。

2、肥猪销售价格。目前,全县肥猪每公斤销售价格为5.4元,比上年同期的6.6元平均下降1.2元,降幅为18.2。其中,外三元良杂肥猪每公斤6.2元,比上年同期的6.8元下降0.6元,降幅为8.8,外三元猪价降幅明显小于二元和内三元猪价。

(二)、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1、生产相对过剩,市场供求饱和。**县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县,其中乡村户数6.8万户,乡村人口26.45万人,城镇人口只有4.55万人,本地市场消费量较小。2005年,全县生猪出栏28.53万头,农民户均出栏4.2头;猪肉产量22832吨,人均达到74公斤。据调查,去年全县生猪外销约10万头,本地市场销售约6万头,农民自食消费12.53万头,自食消费户均达1.84头。由于本地消费市场较小,外地市场又没有完全打开,腊货存量较多,加上鸡、鸭、鱼和其它肉类替代产品增多,猪肉消费相对减少,市场供求基本饱和,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下跌。

2、猪肉质量不优,外销渠道不畅。近年来,**县虽然加大了猪的杂交改良工作力度,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十分太快,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杂交猪约占生猪总量的70,其中外三元良杂仅占20。猪肉质量不优,增加了外销难度,外销量明显减少。元至五月份,全县生猪外销约5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万头,下降16.7。渠道不畅,外销受阻,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压力,这是生猪价格下跌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生猪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牧业收入是**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而牧业收入又主要反映为生猪收入,占牧业收入90以上。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3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数的20,略低于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位居第三位,生猪价格下跌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1、仔猪价格下降将使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2005年末,全县母猪存栏1.48万头,年产仔猪12万头左右,如果仔猪价格继续维持在现有状态的话,每头仔猪按9公斤计算,其收入比上年减少691万元,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

2、生猪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149元。按平均每头生猪毛重115公斤计算,因价格降低使每头生猪比上年收入减少138元,在出栏数量相等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今年全县牧业收入将减少3937万元,农民人均减少149元。

通过以上测算,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将直接影响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减少175元左右。

三、促进生猪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重点抓好生猪良种工程建设。按照“市场引导,业主开发,统一治种,适度规模,良种良法,优质优价”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生猪品种改良,不断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生猪的质量和效益。

2、加大饲料和兽药的监管力度。在流通渠道的管理上,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饲料、兽药价格的宏观控制,杜绝擅自抬高价格的现象发生。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饲料和兽药市场的检查治理,防止和杜绝劣质饲料、不合格兽药制品进入流通环节。

3、正确把握市场走势,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市场,准确把握时机,做到养猪赚钱时不盲目投入,亏损时不轻言放弃,避免阉割和宰卖种猪、母猪的事件发生,确保生猪生产的稳定。

4、积极开拓外销市场。从目前生猪生产的情况看,全县年销售生猪应在20万头以上,由于本地市场较小,销售的重点应放在外销市场的拓展上。在鼓励现有个体生猪营销户的同时,积极组织有营销经验的下岗职工和乡村能人进行生猪营运,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和措施,建立对外销售窗口,疏通销售渠道,努力扩大对外销售市场,不断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益。

5、加大对生猪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县万吨[page_break]肉联加工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在万吨肉联企业建成投产后,可按照企业 基地 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养殖收购”,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形成贸易、加工、种养业一条龙,从而推动生猪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进程。与此同时,要提高生猪养殖的防疫和管理水平,不断降低市场风险,切实保护生产者利益,促进全县生猪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上一篇:股改资料清单下一篇:中国古诗与庞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