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故事及感悟

2023-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程门立雪故事及感悟

最新名人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

这篇最新名人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好好感受,勤于思考,多读多练,从中吸取精华。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天,杨时同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第2篇:国学故事 程门立雪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

有一次,母亲听沈括背诵唐诗。奇怪的是,当背到白居易《游大林寺》时,他总在重复这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你怎么总是重复这两句呢?”母亲奇怪地问。

“母亲,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母亲说。

“那又为什么山下的开得早,山上的开得晚呢?”沈括又问。

“这个„„”母亲摇摇头,没办法回答了。

转眼,四月到了,庭院里的桃花全都凋落了。一天,沈括起了个大早,和伙伴们来到郊外,爬上了一座山峰。山上的桃花正在盛开,一团团,一簇簇,看去好像一片片红云似的。沈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哎呀,真是白居易诗中写的景象啊!可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忽然间,一阵山风吹过,沈括他们顿时感到有些凉意。幸好,在来前母亲们让孩子们多带了件衣服,于是大家赶忙解开包袱,你一件我一件,把衣服穿在身上。

“山上风大天凉,要注意保暖。”正要穿衣服的沈括,耳边忽然响起了妈妈的声音。

“啊!”望着红云般的桃花,沈括的脸上忽然绽开了笑容,“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兴奋的沈括顾不上同行的伙伴们,拔腿朝家里飞奔。“妈妈,我懂了,我懂了!”还没跑进门呢,沈括就大声喊叫起来。

“你懂什么了?”母亲连忙迎了出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啊!”沈括晃着手上的衣服,大声说,“山上地势高,温度低;山下地势低,温度高。温度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就不一样,花开的时间也就不同。”

沈括就是这样,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读书学习中,总爱通过观察思考,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刨根问底,钻研到底。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沈括从小就是个“有心人”!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1.割发代首

一次,曹操亲自统领大军去打仗。行军的路上,他看见路边的麦子都已经成熟了,却无人收割。原来,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逃到外边,不敢回来收割麦子。曹操派人挨家挨户告诉村里人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说:“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为民除害。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

于是,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蹚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欢喜称颂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有一只鸟惊叫着飞起来。曹操骑的马受了惊吓,一下子窜入麦田中,踏坏了一块儿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曹操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代替。”

第3篇: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人尊师敬师的故事.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的故事就这样从北宋流传下来,经过千年的光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尊师重教,诚心求学。

同学们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的劳动是平凡的,然而又是伟大的。我们应该学习“程门立雪”中的杨时同学们,就让我们将心底的那份对老师、对学校的挚爱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以尊师爱校为动力,以理想、信心为针,以勤奋,拼搏为丝,去编织自己彩色的梦!

上一篇:北京暂住证办理下一篇:毕业聚餐邀请函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