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新创业大赛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全国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对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

摘要:根据我国高校本科教育适用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对沈阳农业大学286名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调研分析。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可竞赛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促进,专业指导和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把握方向。建议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锻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加强竞赛与教学及实践环节的互相融合和互相促进,构建多渠道、多维度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促进“双创”理念的落地生根和社会经济的共赢发展。

关键词:广告大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卷调查

我国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要求在校教育期间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是提升本科生学识、能力等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也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是国家教育部承认赛事,于每年7月开赛。为切实体现本科生创新创业教学思路,加大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力度,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专业人才,沈阳农业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赛的角逐,引导学生在完成竞赛任务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和创新精神。2016—2018年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辽宁省分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本课题就参赛中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考察大广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1 调研方法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需求,结合大广赛的参赛环节与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设18个题目,从学生客观情况、参赛需求、设计难点、能力提升等几方面进行提问。重在了解学生参赛知识储备及培训需求,理清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参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作用,助力双创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为取得直观、可靠的数据,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星网站创立问卷,被访者通过电脑或手机答题。每年沈阳农业大学参赛学生为100人左右,按照参赛人数3倍回收试卷。调研实施时间为2019年3月,共计回收文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0%。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男生68名,占23.78%;女生218名,占76.22%。可见,综合类院校中女生对大广赛的关注度高于男生。

为了能更加直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想法与感受,本次调研专门选取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大三和大四的55名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面对面访谈。在访谈前制定了详细的访谈计划,并针对关注点较为集中、话题较为敏感的内容进行重点访谈,提纲挈领,力求访谈内容全面、过程顺利、结果有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参赛的途径及动机

从获悉并参加大赛的途径结果来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最多的是依靠学院老师和学生会的通知,占65.03%;其次是学校的宣传海报,占18.53%;学校网站和同学的介绍分别占4.20%和6.65%。这说明像大广赛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大赛更多是依靠学院老师和学生会的通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被动,参赛的主动意识还不强烈。因此,探索新的、更适合学生主体信息传播平台和渠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赛热情,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从参赛原因结果来看,33.22%的学生是自愿参赛的,20.15%是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参赛的,被迫参赛的仅为2.56%。可见,真正促动学生参赛的是学生个体对大赛的热情及周围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扩大赛事宣传,同时真正将赛事与教学及学生实践内容形成融合,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个人与教师的积极性。

从参赛目的结果来看,提高专业水平、获得相关证书、获得相应学分、增加就业筹码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70.70%,65.93%,59.71%,58.24%。可见,学生认为参加大广赛在获得能力锻炼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的证书和学分,这不仅得益于大赛本身对专业能力等的锻炼,也得益于学校对学生参赛给予的政策和扶持。

2.2 大广赛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作用

就参加大赛对学生自身相关能力培养方面,着重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完善、学科修养的提高与促进及創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渗透几个维度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参加大赛对其自身在开阔视野培养双创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明显提高两个方面比较认可,分别占77.62%和75.52%。可见,大赛无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是专业能力的掌握和运用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大广赛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参赛作品要求按照大广赛组委会指定的选题进行创作。选题由赞助企业根据当时企业发展现状及需求提出,提供统一规定的企业背景资料、创作素材及参赛策略单。每年赞助的企业会有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企业提出的命题及诉求也是不相同的,因此需要参赛学生认真分析解读企业诉求,并在设计定位、构思创意、画面设计及创作风格等方面有效而统一地体现。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需要了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并加以有的放矢的培训和指导。

就创作难点进行调查,得出设计定位、构思创意、画面设计、风格确立分别占66.30%,57.88%,75.46%,51.28%。可见,不同个体对创作过程中难点的选择和认知是不同的。其中,选择构思创意的所占比例最大,学生身处学校,了解企业更多是通过策略单和网上资料,而解读企业命题又是设计根本,此项选择最多不仅说明构思创意确实是学生完成作品的薄弱环节,也表明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参赛真正理解了设计与企业需求挂钩、设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和方法。

就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中的赛事培训进行调查,83.57%的学生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可见,学生参赛是具有一定的困惑心理和渴求心理,同时也说明教师在学生参赛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2.17%的学生认为需要培训老师针对作品创作进行指导,以在大广赛中取得好成绩;45.8%的学生则希望培训老师针对设计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使自己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有所提高。为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和创新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沈阳农业大学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广告大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大赛。

就参加大广赛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关系进行调查,认为大广赛是很好锻炼个人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平台的占80.07%;认为大广赛对增强创业、就业实战能力有很大帮助的占到72.38%;认为大广赛对在校和毕业后工作能力提高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占到64.69%;而选择感觉关系不大仅为6.64%。可见,学生通过自身的参赛体验,认为参加大广赛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参赛学生的个体感受

与30名亲身参加大广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访谈,内容涉及参赛对专业课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及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途径等几个方面,将交流结果总结如下。

2.3.1 促进专业课知识掌握与运用 参赛作品创作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而又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充满挑战而又处处艰辛。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大广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有效补了理论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参赛操作将各学科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加以实践运用,连贯、理顺学生知识体系,学生学习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2.3.2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就业筹码 在访谈中,学生多次提到参加大广赛学会了倾听,懂得了团队合作,了解了社会对广告作品的基本需求以及企业诉求的表达形式,体会到从学生做完课程作业到设计者完成企业提案的身份和心理上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帮助,为创业能力增强奠定基础。

2.3.3 在校期间利用多条途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受访学生表示在校期间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都是很好的选择;也有学生表示会到校外兼职,增加社会经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参加大广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需要在计算机室完成作品创作,走进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浏览设计网页延展思路,参加学术交流拓宽视野,甚至进入企业实地调研。这个过程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赛命题都是企业的真实案例,有明确的企业背景和市场需求。要想针对设计的对象制定设计定位,学生需要在设计开始前透彻了解企业,认真对接市场节奏和需求,促进学生在学习学校教学体系课程的同时走进企业、迈向市场,加强产学研对接,为创业之路铺上第一块砖。

3.1.2 专业指导和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把握方向,提升作品质量 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全国性竞赛,往往需要较高的参赛水准。学生是参赛的主体,学校及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将课堂授课理论案例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知识转化到实践运用中。

学生经过教师培训和指点,经历一次完整的作品创作,对作品创作的把握能力有所提高,对实战性创作不再陌生和恐惧,增强了创作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3.1.3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水平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不能单一依靠某一种形式或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沈阳农业大学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9年基地孵化项目47项,助力学生创业实践及能力培养。教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引入学生参与,通过横向课题给学生提供机会。

3.2 建议

3.2.1 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锻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大赛只是平台、参赛只是形式,通过参赛创作强有力地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企业策略单导读、市场调研分析、设计定位确定、设计创意展现等方面重点培养。创作设计具有独立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同时,指导教师的自由选择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方向适合的教师,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知识贮备与兴趣拓展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2.2 加强竞赛与教学、实践环节的互相融合和互相促进 组织学生参加大广赛的目的是在参赛过程中加强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培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没有实践的理论教学难理解、易枯燥;脱离理论学习支撑的参赛易导致学生陷入盲目的实施设计或功利的成绩追求中。可将命题引入课堂创作,针对创意确立环节采用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完成二者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

3.2.3 构建多渠道、多维度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实用的教学体系能够助力教学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人性化发展。要以学科竞赛为引线,打通科技创新、校企合作项目、创业孵化项目等多条渠道,梳理教学定位、开展模式、机制措施、考核评价等几个维度之间的脉络和关联,促进产学研对接,构建符合创新创业需求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130-130.

[2] 刘洋,高华,迟道才,等.各大赛对研究生能力培养作用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2):124-127.

[3] 梁淑敏.基于学科竞赛的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14-11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National Advertising Competition

——Tak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UN Renyan, CHEN Liyao, ZHANG Chunhong, XIN Guang, ZHAO Jin, ZHENG Yuy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Key words: advertising competitio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ultiv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作者:孙仁艳 陈丽瑶 张春红 辛广 赵金 郑煜焱

第2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分析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至2011年十年期间《中国青年报》上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内容的39个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革新的促进和高考加分两方面。同时,对于大赛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青年报》持赞扬、乐观态度;而对于大赛促使获奖者所持有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方面,《中国青年报》又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媒介形象;《中国青年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青少年时期又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至关重要。于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文中简称“大赛”)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初衷下应运而生。1982年中国科协牵头举办的 “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以及2000年与“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合办的改革;经过20年的发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我国国内面向学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1]。从2002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大赛更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盛会。大赛的活动内容包括两个系列,一个是竞赛系列,一个是展示系列。竞赛系列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优秀科技教师评选。展示系列活动包括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获奖作品展览等[2]。

2002年开始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的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高校招生保送资格。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取消大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但应届毕业当年可以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同时,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2012年高考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笔者在中国期刊网检索“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关于此大赛的研究较少,多是关于大赛选题方面的研究,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课题状况调查》[3]、《学会在创新活动中继续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途径的可持续探讨》[4]、《试述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科学性——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视角探讨》[5]等。但是作为一个举办了20多年并且有着较强影响力的大赛,媒体到底构建了怎样的形象?是否对大赛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这些都是应该着力研究的。

一、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笔者选择《中国青年报》的纸媒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青年报》是隶属团中央的一份综合性报纸,其新闻报道内容准确、全面,报道体裁丰富,从而可以确保本研究所收集资料的权威性和连贯性。二是《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份具有鲜明青年特色的全国性报纸,必定对于这个青少年科技类比赛呈现出較高的关注度。由于2002年大赛开始以统一的名称,固定每年8月份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而从2002年开始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的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保送资格,使得大赛的社会关注度得以提高。故笔者认为,样本日期从2002年开始是恰当的,足以反映规律。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篇数、频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出《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报道的数量和比例。同时,通过对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出这些统计数据所代表的属性和意义。

(三)样本采集。自2002年以后,主办方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大赛正式名称,且没有其他的简称形式,因此笔者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关键词在“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http://lib.ncu.edu.cn/dbportal/dbs/cnki- ccnd.shtm)进行内容搜索,共得出39篇相关报道。在具体的收集资料过程中,本研究以“篇数”为基本单位,以每年为时间单位,对于数据库中出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相关的每个文本,按照发表时间、版面、报道倾向、报道主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分析结果

(一)篇数统计。如表1所示,2002年2篇报道,此后除了2008年的1篇新闻外,其余年份均为5篇左右。这种变化反映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因其不断的规范化以及与高考的紧密联系,而逐渐获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006年,澳门作为大赛的举办地,使得大赛的规格提高,成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2007年开始,《中国青年报》不再登有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与闭幕的动态消息,到了2008年只有1篇报道提及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说明比赛自身的话题意义开始下降,从而在媒体上淡出。但从2010年开始,高考保送与加分制度的改革等话题的热议,又将大赛重新拉回公众的视野中。

表1 2002~2011年十年间的发表篇数和频率

(二)版面位置。由于《中国青年报》的实际版面名称较为繁杂,为了突显特征,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对于有些版面做了合并同类项的处理。具体为:评论观点一项包括“共青视点”、“共青观点”、“青年话题”;教育/考试新闻一项包括“教育技术”、“教育科学”、“教育考试”、“教育”、“考试”;特别报道一项包括“特别报道”、“两会特刊”、“高考中国”。

表2 2002~2011年十年间的相关报道的版面位置

如表2所示,教育/考试版最多,有14篇;其次,刊登在要闻版上有7篇报道;特别报道版有5篇,其中多是以高考加分、保送为主题的报道。这表明一方面,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有两个最重要的受关注点:即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城乡教育的差异;另一个则是与教育相关的高考话题。另外,要闻版上的报道大多数是关于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举办或者闭幕的动态消息。笔者发现其中6篇出现在2007年以前,从2007年开始此种动态消息就不再出现在报纸上,可能是因为中国青年报社创办的网络媒体“中青在线”进行相关的报道。

(三)报道倾向。在本文中,笔者将展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体现青少年的积极进取等报道归类为正面的报道;将大赛阻碍青少年成长或教育的报道归类为负面的报道。中性则是指报道的论述语气中没有明显的正负倾向或者多次出现正面以及负面的倾向,即利弊两面都论及,比较中立。

表3 2002~2011年各年相关报道的报道倾向

如表3所示,总的来说,《中国青年报》对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的报道中,正面和中性的报道是占绝对优势的,约占总报道的80%;负面报道8篇。笔者发现2008年到2010年,几乎不见正面报道的踪影。这3年的报道全部是高考加分方面。这表明《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大赛在态度上的两面性,一方面对于大赛在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持赞扬、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对于大赛获奖者所持有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又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

(四)报道主题。从表4可以看出,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报道主题以“高考”最多。近年来,高考加分、高考移民、高考作弊等关于高考公平和公正的话题在媒体上持续升温,而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面临着有关高考改革的追问。因此,与高考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等有着紧密联系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必定在此方面有着较高的报道率。

另外值得主意的是,“高考”主題的15篇文章中有6篇为负面倾向的报道。报道显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似乎成为教育公平、高考公正、招生透明等方面的阻力;反过来高考加分、保送等奖励性的措施诱惑着家长、教师等成人越俎代庖,并不利于青少年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引人深思。其次是教育方面的报道,这与《中国青年报》自身注重对于青年的教育、引导和服务有关,更与国家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设立奖项的初衷相同,即通过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性国家。

表4 2002~2011年十年间相关报道的报道主题分布

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发展阶段

(一)20022007年: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试验田。虽然2002年的2篇报道的主题全是“高考”相关的,但是紧接着的2003年一直到2007年的14篇报道中,其中“教育”为主题的报道有7篇之多。《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中探讨了信息时代下教与学的关系;《为获奖还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中描述了高校实验室对于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的重要作用;《发明创造能力为何低于小论文水平》强调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要注重实务方面,不能只做“书面文章”;《深圳有个青少年时间展能指导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及《让快乐与成长同行》高度评价了深圳、北京、长沙三地对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视;《我的学生太需要科技教育了!》则揭露了农村科技创新教育的缺乏,呼吁教育公平。可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功不可没;同时又对于素质教育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2008~2010年:特权阴影下名校入场券。2008年~2010年的8篇报道中,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报道全部以“高考加分”或者“高校自主招生”等为主题,揭露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弊端和自身不可回避的尴尬之处:即兴趣和学业在时间上的不可调和,科技创新和高考在精力上的不得兼顾。这些报道使用“腐败通道”、“加分丑闻”、“亏待农村学生”等词语形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被别有用心的成人操纵,利用比赛获奖得到的加分资格、自主招生名额,通过权钱交易使得不够优秀的青少年叩开名校的大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俨然已经成为阻碍教育公平、高考公正的壁垒。其中的《一个考生家长所经历的高考加分》中,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被描述为“某种天生的血统、身份或者主管机关认可”的“加分的机遇”,更被视为助长“高考制度积弊从深”的一份子。

(三)2011年:获奖者彰显不俗实力。在2011年以前 《中国青年报》 对于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的获奖者没有相关的报道,只有在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举办或者闭幕的动态消息中有获奖者或者参赛者的图片。图片无一例外的是获奖者或者参赛者和自己的发明创造的合照。一般为初中或高中男生,神态较严肃认真,专注于展示自己的发明,诸如此种程式化的图片新闻。在2011年的报道中出现了2篇人物通讯和1篇获奖者创业的新闻,分别是《何兴平:从丹麦王子手中领过奖牌的高中生》、《科技达人的诗意生活》及《异乡务工创业要有主动融入的心态》。文章中的何兴平、王新宇和文木源是分别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第2名、第25届的第2名以及第22届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专项奖高士其科普将获得者。文本展示了大赛获奖者或者坚持不懈、自信乐观,或者爱好广泛、时尚文艺,或者积极创业、融入社会等较为立体的形象。这表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教育和高考两个领域之外,对于选拔优秀人才,鼓励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梦想方面都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当然,文本中同时强调三位青年分别因为大赛而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985”高校。总体来看,《中国青年报》比较客观地报道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呈现的大赛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为主。报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些报道对于比赛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一些报道对比赛的不足进行解释,非常值得借鉴。但是,对于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报道多集中在高考这个话题上,而对于大赛自身的报道却相对较少,如优秀科技教师评选、青少年科幻画作品、科技实践活动展览等大赛的重要环节几乎只字未提;另外对于获奖者的报道也较少见,直接影响到构建更为真实立体的大赛形象。

参考文献:

[1]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发展历程[J].科普研究,2008(4).

[2] 李秀菊,刘恩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课题状况调查[J].科普研究,2011(5).

[3] 林泳许,魏琳.学会在创新活动中继续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途径的可持续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

[4] 谭志昌.试述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科学性——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视角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OL].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 index.aspx.

作者:孔燕,李越,姚超

第3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美国中小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自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开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开展“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选拔和奖励10所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创新大赛终评期间颁奖。获得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除获得奖金奖励外,还将获得由全国创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交流和科普活动观摩等机会。本栏目将陆续对从2010年以来获得此奖项的优秀学校进行介绍,本期介绍的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创建于1963年,学校秉承“满足多元需求、注重个性特色、追求多样和谐、成就多彩人生”的办学宗旨,将多彩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学校更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二七淮东特色的科技立校、科技兴校之路。

淮河东路小学根据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经验,量身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科技教育课程。学校组织科技骨干教师编写了《我爱机器人》科普校奉教材,在校內推行“机器人进课堂”的品牌创新教育模式,力求将信息技术的奉真面貌展现给学生。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创建了设施一流的“机器人工作室”和“未来优秀工程师工作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学习多种工程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开发各种智能装置。在自己动手设计、共同编程和制作机器人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取学习经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除了有关机器人项目的校本课程外,学校还开展了“多彩特色课程体验活动”。其中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抓手的科学校奉课程非常受学生的青睞。科学组的老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设立科学兴趣班。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小问题着手,预设情景,观察思考,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从选择科学创新课题到准备材料,再到撰写实验报告,都由学生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同学们是研究实验项目的主导者,老师是辅助者,是合作伙伴。小实验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操作。如“指纹显现”实验,1个小组做了无数次,实验结果却不理想。他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灰心,不放弃,通过查资料找到原因,更换材料继续尝试,最后终于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默契合作,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內化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校采取自主体验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整个过程,教师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的角色,也充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综合性角色。让学生学习操作机器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只是1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中学生的亲自动手和积极思考。无论是机器人比赛还是科技创新竞技,都是学生的比賽,学生只有亲手去设计制作,才会完全了解它的特性,调试时如鱼得水,操作时得心应手。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求知的欲望,提供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校采用的协作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查找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方法作出分析与评论。

学校还注重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1个学生的潜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特长和才能突出的学生,老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缺乏信心的学生,又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适当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进行改进,并继续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逐渐克服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课程开发中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课程的內容、设计方案、实施方法等进行改造,因此教师与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广泛的合作不仅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悅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的氛围,促进和谐发展。学习者可取长补短,并且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培养淮东学子科技素养的同时,学校还不忘将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与农村结对学校及学区兄弟学校共享。2009年5月,学校黃河少年队赴台湾参加国际机器人竞審,再次获团体奖。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作为“城乡友好学校”的二七区马寨培育小学的学生和淮东小学机器人比審选手一起远赴了山东、台湾参加机器人竞赛,登上了国际大審的领奖台,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共同实现了科技创新梦想,为实现教育均衡再谱新篇。

面对农村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亟待专家引领等现状,学校利用“一人双岗”副校长宗晓杰的优势,努力将城市学校科学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法带到农村,发挥城市科学名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助推农村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升。

学校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开展机器人展示活动,宣传科技创新精神,普及机器人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逐渐喜欢上这项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担任机器人活动的研究辅导员,吸纳多方面的力量,最终形成推进这项活动的整体合力,从而有效带动了学校周边的社区、兄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热情。

“求他山之石,立自我之新”。在张艳丽校长这种开放的思维和心态下,淮河东路小学创新科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科技创新的丰饶土壤中体验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科技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益智、育能、科技、健心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郑州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是1所具有丰富科技教育经验,并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独具特色的学校。学校领导有长期的科学教育经验,并从各方面给予科技教育大力支持。学校科技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机器人制作及竞赛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科学教育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

第4篇:全国创业创新大赛校园

全国创业创新大赛校园《创业课堂》中国计量学院站主持词

开场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全国创业创新大赛校园巡讲暨《创业课堂》中国计量学院站。本次校园巡讲活动室2012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的系列活动之一。

本着“教导实用型创业知识,传播创业精神,指导大学生创业”的宗旨,我们的校园巡讲以导师团校园巡讲和创业者对话访谈的形式,为大学生搭建起交流平台。通过巡讲的方式分享宝贵的创业经验和知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在本次校园巡讲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的到场领导和嘉宾,他们是:......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

一、演讲环节:

那接下来就正式进入我们今天的校园巡讲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有请三位嘉宾分别进行20分钟左右的演讲,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创业理念。之后的第二个环节会进行30分钟左右的访谈,有我采访三位嘉宾,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单位年轻的企业家。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现场提问环节,如果在坐的各位同学有什么关于创业的问题,到时候都可以向嘉宾提问,有他们为各位观众做出解答。

今天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进行校园巡讲,他们都是年轻的创业先锋,优秀的创业导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创业的独到见解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那首先介绍第一位出场嘉宾:从大三时白手起家到今日的千万身价,谱写了大学生自强不息成功创业的神话。而他苦学勤奋,敢想敢拼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对后来者的激励。他已然成为一个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范,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80后创业者。他就是杭州易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下沙网创始人,大学生创业导师尚贞涛先生,掌声有请。

(听了尚贞涛先生精彩的演讲,可以感受到话语中透出的独到的商业思维)接下来掌声有请第二位嘉宾:绍兴铭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懂事长,杭州微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人,正和岛绿色岛民,浙商全国理事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鲁班同学会常务理事孔剑平先生。

(相信各位观众也从刚才孔剑平先生的演讲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接下来掌声有请第三位嘉宾......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二、访谈环节:

观看了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相信大家对三位嘉宾关于创业的理解和看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三位嘉宾的创业理念,下面就对他们进行一

次简短的采访,再次有请三位嘉宾。

......910(大概十个问题)

三、现场提问:

时间关系,我们的访谈环节就先告一段落,接下来进入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观众的现场提问环节,大家有什么关于创业方面的疑问都可以举手向三位嘉宾提问。

......四、结束语:

感谢嘉宾的耐心解答,随着提问环节的结束,我们今天的《创业课堂》校园巡讲也接近尾声了,感谢三位嘉宾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中国计量学院的校园里为计量学子们传播独特的创业理念,相信在未来的路上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同样感谢到场的各位观众,希望大家能够以今天的校园巡讲为契机,对创业有新的认识。那到这里,今天的校园巡讲活动到此结束,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三位来访的嘉宾。

第5篇:全国“XX杯”联炬创新创业大赛 活动策划案

一.大赛背景

随着中国的制造业在不断的发展已经走过机械化正向数字化产权专利化发展,以及近两年来金融风暴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逐步减弱,我国之前所有的一切发展条件开始在“临界点”处发生改变,“低成本”时代渐行渐远。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特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并借此次活动给广大科研工作者、中小企业家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大赛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大赛形式,发掘创新创业的人才,考察其艰苦创业的能力以及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为投资方与项目间开展更广泛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三、大赛宗旨

“联炬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将高举科技创新创业大旗,激发全社会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旨在创造风险投资与科技创业团队对接的范;大赛将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活动组织及参赛人员

1.主办单位:科技部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联盟

2.承办单位:广州联炬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3.媒体支持:南方都市报 广州日报 广东卫视 南方卫视等

4. 协办单位:

四.参赛人员选拔方案

参赛对象大赛面向全国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个人、团队和企业和企业(如海外优秀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拥有专利技术或科技成果的科技创业人员、科技型企业以及进入创业实施阶段的优秀科技团队等)均可参赛。参赛对象分为企业成长组和初创项目组两个类别。

报名方式 通过网络报名和各地孵化器推荐等方式

赛事设计分为两个组:

1.企业成长组:面向成立不足8年,需要投融资的成长型科技企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团队优秀,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具备快速成长潜力;企业社会形象良好,无违法经营等不良记录。

2.初创项目组:拥有专有技术、独到经营模式或特殊资源的初创型公司(成立不足2年,销售额500万以下)、孵化器在孵项目、创业团队及个人。

赛区分布 分为华南 华中 华北 华东 华西五个赛区

赛程分级 分为预选赛--复赛--决赛

赛程概要 各地选拔赛-省市晋级赛-全国总决赛

四、奖项设置

初创项目组和企业成长组两个类别各自独立评选、独立设奖,分别授予科技创新创业奖初创项目组

一、

二、三等奖及特别奖和企业成长组

一、

二、三等奖及特别奖。

五.宣传方案

(一)宣传方案

前期宣传方案:平面媒体南方都市报 广州日报等专题宣传

大赛官方微博 大赛官方网站

宣传时间:赛前三个月

宣传形式:赛前预热,向企业征名,收取冠名费

中期宣传方案:

宣传时间:赛前两个月

宣传方式

1. 去各地孵化器进行宣讲

2. 制作宣传单,发放到各地孵化器动员企业参与

3.平面媒体、电视台等进行跟进报道,比如报名情况等等

活动后期宣传

宣传时间:赛后一星期内

宣传形式:平面媒体、电视台等进行跟进报道。对活动的影响力,获奖项目等进行深度报道。

第6篇:全国创业大赛文件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苏省委员会

关于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

创业大赛的预通知

各高校团委:

2013年11月8日,总书记向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专门致贺信,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作出了专门部署,指出了明确方向。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对大赛赛制做出了重大调整,自2014年起共同组织开展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现将2014年大赛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 大赛名称

“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

二、 大赛形式

1.2014年大赛下设3项主体赛事。

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现场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创业实践挑战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或毕业未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且已投入实际创业3个月以上,以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公益创业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创办非盈利性质社会组织的计划和实践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以上3项主体赛事需通过组织省级预赛或评审后进行选拔报送。项目申报标准等详见附件。有关具体安排将另行通过书面通知、官方网站等形式和渠道进行公布。

2.大赛将在符合大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的前提下,设立MBA、移动互联网创业等专项竞赛,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协调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及高校负责具体组织,组织执行机构另设,奖项单独设立。

其中,MBA专项赛:(1)组织形式:由赛事承办方会同部分高校发起,组织和邀请国内设有MBA专业的各高校参加。(2)参赛对象:就读于MBA专业的在校学生。(3)参赛形式:通过申报创业项目计划书(是否已投入创业及创业领域不限,申报不区分具体组别)参加该项赛事。(4)参赛名额:每所高校只能组成1支团队参赛。(5)赛事组织开展时间:2014年3月启动,9月进行决赛。

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1)组织形式:由赛事承办方直接面向国内各高校开展。(2)参赛对象:高校在校学生。(3)参赛形式:通过提交基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项目计划书(是否已投入创业不限,鼓励申报已创立小微企业、科技企业的项目,申报不区分具体组别)或APP应用程序等移动互联网作品说明书参赛。(4)参赛名额:每所高校最多可申报3项。(5)赛事组织开展时间:2014年3月启动,9月进行决赛。

以上2项专项竞赛无需组织省级预赛,有关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三、 推进步骤

大赛的3项主体赛事分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1.2014年4月至5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针对大赛下设的3项主体赛事组织本地预赛或评审,并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chuangqingchun.net)进行校级、省级参赛项目网络报备和申报。

其中,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实行项目分类申报,即分为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具体标准详见附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推报复赛项目时,两类项目的比例不作限制。全国评委会将在复赛、决赛阶段,针对两类项目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至5%的加分。

具体事宜届时参见大赛官方网站通知。

2.2014年6月12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经预赛产生的参加复赛项目,对项目申报表及相关材料的填写情况进行把关,按照统一要求,报送至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在3项主体赛事中,全国组委会不接受学校或个人的申报。

3.2014年7月至8月,举行全国大赛复赛。全国评委会对项目进行评审,选出若干优秀项目进入决赛,并书面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高校。

其中,公益创业赛系在原有的“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基础上的改革提升。复赛阶段的组织工作由清华大学承担,决赛阶段的组织工作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承担。复赛评审时间为6月底前。

4.2014年10月,举行全国大赛决赛。全国评委会将通过相应评审环节,对3项主体赛事分别评出若干金奖、银奖、铜奖及其它单项奖项目。

复赛、决赛阶段具体事宜届时将另行通知。

团省委联系人:宋育梁 025-83393586

附件:“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章程

团省委学校部 2014年2月10日

附件: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章 程

(2014年1月,经“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全国组织委员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支持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大赛的宗旨: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

第三条 大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帮助更多高校学生通过创业创新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条 大赛的内容:下设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即“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等3项主体赛事。

第五条 大赛的基本方式: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现场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创业实践挑战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或毕业未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且应已投入实际创业3个月以上,以盈利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公益创业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创办非盈利性质社会组织的计划和实践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全国组织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定出具备一定操作性、应用性以及良好市场潜力、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给予奖励;组织参赛项目和成果的交流、展览、转让活动。

在符合大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赛事,具体规则另行制定和颁布。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大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 第七条 大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大赛章程; 2.确定大赛承办单位;

3.筹集大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4.议决其它应由全国组织委员会议决的事项。

第九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织委员会通过的章程组织大赛活动并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十条 竞赛设立全国指导委员会,由全国组织委员会邀请享有较高知名度并关注青年创业的经济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界和新闻媒体界等人士担任成员。全国指导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

第十一条 全国指导委员会的职责为:对大赛的组织工作及高校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给予宏观性、战略性指导。

第十二条 大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全国组织委员会聘请非高校的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界人士、青年创业典型等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全国组织委员会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三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接受对参赛项目资格的质疑投诉并进行判定; 3.审看参赛项目,与作者进行问辩; 4.确定参赛项目获奖等次。

第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高校须根据自身实际,在原有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举办基础上,逐步举办与全国大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科协、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项目资格审查和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项目申报

第十五条 凡在举办大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可参加全部3项主体赛事;毕业5年以内(时间截至举办大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可代表原所在高校参加创业实践挑战赛(需提供毕业证证明,仅可代表最终学历颁发高校参赛)。

第十六条 参赛项目的申报条件。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加竞赛项目分为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分为

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和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材料,机械能源,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等7个组别。实行分类、分组申报。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法人代表或经营者为符合第十五条规定的在校学生、运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以预赛网络报备时间为截止日期)的项目,可申报已创业类。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团队,具备实施创业的基本条件,但尚未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或注册登记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项目,可申报未创业类。

创业实践挑战赛: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法人代表或经营者符合第十五条规定、运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以预赛网络报备时间为截止日期)的项目,可申报该赛事。申报不区分具体类别、组别。

公益创业赛:拥有较强的公益特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项目收益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项目的范围、规模或水平)、创业特征(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运用前期的少量资源撬动外界更广大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形成可自身维持的商业模式)、实践特征(团队须实践其公益创业计划,形成可衡量的项目成果,部分或完全实现其计划的目标成果)的项目,且参赛学生符合第十五条规定,可申报该赛事。申报不区分具体类别、组别。

第十七条 参赛形式: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以创业团队形式参赛,原则上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

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 对于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在报名时需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

对于已注册运营项目的,在报名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含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复

印件等材料)。

第十八条 参赛项目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或具有同等资质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十九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大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6件。其中,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3件,参加创业实践挑战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2件,参加公益创业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1件,每人(每个团队)限报1件;每个参赛项目只可选择参加一项主体赛事,不得兼报。专项竞赛名额另计。

参赛项目须经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送全国大赛的项目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

第四章 展览、交流、孵化

第二十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将在大赛举办期间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和其它活动,丰富大赛内容。

第二十一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及孵化获奖项目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结集出版

大赛获奖项目及评委评语。

第二十二条 在每次大赛举办期间,全国组织委员会将联合地方政府、园区及风险投资机构举办项目对接和孵化活动,对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优先转化。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将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加强与有关方面特别是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并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等,为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大赛实现创业提供支持。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四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3项主体赛事的参赛项目进行复审,分别评出参赛项目的90%左右进入决赛。3项主体赛事的奖项设置统一为金奖、银奖、铜奖,分别约占进入决赛项目总数的10%、20%和70%。

其中,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实行分类、分组申报,针对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项目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各组参赛项目获奖比例原则上相同;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至5%的加分。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等2项主体赛事实行统一申报,决赛实行抽签分组,各组参赛项目获奖比例原则上相同。

专项赛事单独设置奖项,不计入所在学校得分。

第二十五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项目,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给予创业资金、专业指导、出国培训等奖励。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赛的项目,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大赛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六条 大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并排序。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项目每件计100分,银奖项目每件计70分,铜奖项目每件计30分,上报至全国组织委员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创业实践挑战赛的金奖项目每件计120分,银奖项目每件计90分,铜奖项目每件计50分,上报至全国组织委员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公益创业赛的金奖项目每件计100分,银奖项目每件计70分,铜奖项目每件计30分,上报至全国组织委员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金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铜奖。

第二十七条 在符合本章程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全国组织委员会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单项奖。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大赛结束后,对获奖项目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大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项目资格不符者,取消该项目获得的奖励,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给予所在学校取消参赛资格或其它处罚。

大赛组委会不接受匿名投诉,将保护实名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九条 大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大赛及3项主体赛事的赞助。

第三十条 www.chuangqingchun.net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官方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建设。

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通过之日起生效,由大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第7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流程

(一)报名。

1.创业团队、企业均可报名。

2.“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官网是唯一注册参赛渠道。

报名时间:2015年4月15日-6月15日

3.参赛项目确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对辖区内的报名项目进行确认,符合参赛条件的项目方可参赛。

参赛项目确认时间:2015年5月25日-6月20日

(二)地区赛。

1.各地方大赛主管部门根据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制定的统一评审规则和流程组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统一冠名下的本地区赛事,通过逐级淘汰方式产生优胜企业和团队,并根据大赛组委会分配的晋级名额从优胜企业和团队中推荐进入全国总决赛的名单。该名单需经当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发送至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晋级企业需接受各地统一安排的尽职调查工作,顺利通过者晋级全国总决赛,不接受尽职调查的企业视为退赛。

不设单独赛区的省区市的企业和团队,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统一安排到综合赛区进行比赛,优胜企业和团队推荐进入决赛。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根据报名数量和地区赛事开展情况,向各赛区分配晋级总决赛的企业和团队名额。

比赛时间:2015年6月20日-8月20日

2.审核:大赛组委会对经过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推荐进入行业总决赛的名单审核,通过审核的企业和团队方可参加行业总决赛,晋级名单在大赛官网上公布,未通过审核的将取消参赛资格。

审核时间:2015年8月10日-8月31日

(三)行业总决赛。

通过审核的优胜企业和团队将进入大赛总决赛。总决赛按照新材料(淄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西安)、生物医药(北京)、文化创意(成都)、电子信息(苏州)、先进制造(武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杭州)7个领域进行。

1.每个领域按照200个团队和企业规模,从地区赛优胜项目中推荐进入总决赛。

2.每个领域按企业组、团队组进行比赛。由半决赛、决赛两个环节组成。

3.半决赛比赛后,每个领域企业组前50名获得大赛优秀企业,共计350家左右。每个行业团队组前10名获得优秀团

队,共计70个左右。每个领域企业组前12名,团队组前6名晋级决赛。

4.总决赛每个领域产生企业组第一名1名、第二名2名、第三名3名,可获得大赛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支持。总决赛每个领域团队组第

一、

二、三名各1名,在6个月内注册成立企业后,可获得大赛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支持。

比赛时间:2015年9月1日至12月10日

七、其它赛事

(一)在广东省设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大赛”。赛事独立举行。

(二)在四川省绵阳市设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赛事独立举行。

(三)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大赛”。赛事独立举行。

第8篇:创新创业大赛策划书

山西财经大学校园科技文化节

创新创业大赛

主办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分团委2013年10月

一、大赛介绍

为认真贯彻“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同学们树立创新创业理想,多形式地为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举办本次大赛。

大赛导师和评委团由具有丰富教育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专家组成,参赛选手在展现自我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老师全面地指导,进一步深化创业认知,增强创业勇气、信心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创业大赛的主题、目的

大赛主题: “ 激情创业成就梦想 ” 大赛目的 :

创新创业大赛也为省内各高校间的沟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拉近了大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使高校学生对企业有了一个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努力学习,为以后就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培养同学们的创业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团结和组织全院有志青年学习和交流创业知识,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学院文化品位,给广大在校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空间,同时也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三、活动组织单位及人员任务分工

1、组织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2、人员任务分工:

四、报名时间

2013年10月27日—2013年10月28日

五、报名事宜

(一)报名对象:国际贸易学院

11、

12、13级同学

(二)报名方式:

自主报名:大学生可自由组队(每队4人), 无班级 年级限制。联系人:刘同学 15834058024陈同学:18335192518

(三)报名材料:

1、参赛队伍选手报名表。电子版,纸质版1份。

2、《创业计划书》(可参考评分标准制作),每队需提交电子版1份,纸质版根据评委老师人数决定,评委老师人手一份。参赛队伍自备。届时通知具体几份。

报名表与计划书模板届时发到共邮。

以上材料电子版发邮箱guomaoxuejian2004@126.com,纸质版交一号楼204刘斌。

六、赛事安排

(一)初选:

根据报名选手递交的创业计划书,从创新意识、经营思路、商业模式等方面对小组进行初选。初选合格的队伍通知参加大赛培训。

(二)培训:

聘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公司CEO或专家对选手进行一次创业政策和创业形式等方面的集中培训。

(三)预赛(三十个队伍以上)

(四)决赛:

七、比赛具体事宜

一:参赛须知

1、参赛作品类型:

参赛队可根据专业选择以下几种参赛作品类型: (1)创业计划书 (2)产品营销方案

2、现场比赛流程安排:

主持人致欢迎辞介绍到场领导、评委、嘉宾 介绍各参赛团队 宣布比赛规则 比赛开始进行 评委老师和观众提问

宣布结果,进行颁奖

3、比赛规则

(1)大赛通过抽签决定各参赛队的出场顺序。

(2)作品演示:各参赛队应在10分钟时间内阐述有关作品的主要情况。

答辩:各参赛队在5分钟时间内回答评委及现场同学提出的有关作品的问题。

评选:评委根据参赛作品及参赛队员的现场表现,对各参赛队进行打分。

(二)大赛筹备

1、大赛宣传:悬挂条幅,宣传板宣传,广播宣传,校园网络平台宣传等。

2、赛前准备:

(1)提前一周各参赛队要将参赛文案准备好,并在赛前规定时间内上交交大赛组委会。

(2)赛前后勤人员提前一小时到达布置场地、调试设备。 (3)组织各参赛队提前半小时到场签到。

(三)评分标准

陈述观点:30分 文案制作:30分 回答提问:15分

团体配合:15分 动作谈吐:10分

2013年10月27日

第9篇:“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章程

(2014年经大赛组委会通过,2015年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支持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大赛的宗旨: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

第三条 大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帮助更多高校学生通过创业创新的实际行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条 大赛的内容:下设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即“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等3项主体赛事。 第五条 大赛的基本方式: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现场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创业实践挑战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或毕业未满3年的高校毕业生,且应已投入实际创业3个月以上,以盈利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公益创业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创办非盈利性质社会组织的计划和实践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全国组织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定出具备一定操作性、应用性以及良好市场潜力、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给予奖励;组织参赛项目和成果的交流、展览、转让活动。

在符合大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赛事,具体规则另行制定和颁布。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大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

第七条 大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大赛章程; 2.确定大赛承办单位;

3.筹集大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4.议决其它应由全国组织委员会议决的事项。 第九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织委员会通过的章程组织大赛活动并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十条 竞赛设立全国指导委员会,由全国组织委员会邀请享有较高知名度并关注青年创业的经济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界和新闻媒体界等人士担任成员。全国指导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

第十一条 全国指导委员会的职责为:对大赛的组织工作及高校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给予宏观性、战略性指导。

第十二条 大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全国组织委员会聘请非高校的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界人士、青年创业典型等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全国组织委员会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三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接受对参赛项目资格的质疑投诉并进行判定; 3.审看参赛项目,与作者进行问辩; 4.确定参赛项目获奖等次。

第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高校须根据自身实际,逐步举办与全国大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科协、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项目资格审查和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项目申报

第十五条 凡在举办大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可参加全部3项主体赛事;毕业3年以内(时间截至举办大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可代表原所在高校参加创业实践挑战赛(需提供毕业证证明,仅可代表最终学历颁发高校参赛)。

第十六条 参赛项目的申报条件。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加竞赛项目分为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分为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和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材料,机械能源,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等7个组别。实行分类、分组申报。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法人代表或经营者为符合第十五条规定的在校学生、运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以预赛网络报备时间为截止日期)的项目,可申报已创业类。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团队,具备实施创业的基本条件,但尚未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或注册登记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项目,可申报未创业类。

创业实践挑战赛: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法人代表或经营者符合第十五条规定、运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以预赛网络报备时间为截止日期)的项目,可申报该赛事。申报不区分具体类别、组别。

公益创业赛:拥有较强的公益特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项目收益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项目的范围、规模或水平)、创业特征(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运用前期的少量资源撬动外界更广大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形成可自身维持的商业模式)、实践特征(团队须实践其公益创业计划,形成可衡量的项目成果,部分或完全实现其计划的目标成果)的项目,且参赛学生符合第十五条规定,可申报该赛事。申报不区分具体类别、组别。

第十七条 参赛形式: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以创业团队形式参赛,原则上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

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

对于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在报名时需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 对于已注册运营项目的,在报名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含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材料)。

第十八条 参赛项目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或具有同等资质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十九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大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6件。其中,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3件,参加创业实践挑战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2件,参加公益创业赛的项目总数不超过1件,每人(每个团队)限报1件;每个参赛项目只可选择参加一项主体赛事,不得兼报。专项竞赛名额另计。

参赛项目须经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送全国大赛的项目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

第四章 展览、交流、孵化

第二十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将在大赛举办期间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和其它活动,丰富大赛内容。

第二十一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及孵化获奖项目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结集出版大赛获奖项目及评委评语。

第二十二条 在每次大赛举办期间,全国组织委员会将联合地方政府、园区及风险投资机构举办项目对接和孵化活动,对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优先转化。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将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加强与有关方面特别是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并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等,为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大赛实现创业提供支持。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四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3项主体赛事的参赛项目进行复审,分别评出参赛项目的90%左右进入决赛。3项主体赛事的奖项设置统一为金奖、银奖、铜奖,分别约占进入决赛项目总数的10%、20%和70%。

其中,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实行分类、分组申报,针对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项目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各组参赛项目获奖比例原则上相同;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至5%的加分。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等2项主体赛事实行统一申报,决赛实行抽签分组,各组参赛项目获奖比例原则上相同。

专项赛事单独设置奖项,不计入所在学校得分。 第二十五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项目,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给予创业资金、专业指导、出国培训等奖励。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赛的项目,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大赛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六条 大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并排序。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项目每件计100分,银奖项目每件计70分,铜奖项目每件计3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创业实践挑战赛的金奖项目每件计120分,银奖项目每件计90分,铜奖项目每件计5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公益创业赛的金奖项目每件计100分,银奖项目每件计70分,铜奖项目每件计3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金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铜奖。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大赛结束后,对获奖项目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

诉期。若收到投诉,大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项目资格不符者,取消该项目获得的奖励,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给予所在学校取消参赛资格或其它处罚。

大赛组委会不接受匿名投诉,将保护实名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 大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大赛及3项主体赛事的赞助。

第二十九条 www.chuangqingchun.net为大赛官方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建设。

第三十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通过之日起生效,由大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上一篇:影响生命的因素下一篇:枫香金缕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