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真善美意韵

2023-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诗教学的真善美意韵

诗歌真善美 中国古诗的智慧流云

内容简介

本书以哲学的视角对古诗句进行鉴赏,控掘诗中蕴涵的真善美,将哲学与诗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目录

导论:用诗美的旋律进行哲学思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谈登高望远的世界观意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谈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谈时间的特性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谈普遍联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谈事物是发展的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谈抓主要矛盾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谈量变引起质变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谈否定之否定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谈人才与新生事物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谈全面地看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全面认识问题的复杂性

濠梁庄惠谩相争,未必人情知物情――谈相对主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谈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谈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谈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谈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若将有限计无涯,自困真同算海沙――谈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谈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谈重视实践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谈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谈时势造英雄 邪正古来观大节,是非死后有公言――谈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谈环境对人的影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谈古诗中的情爱秘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谈人与自然的和谐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谈理论创新 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谈中国最早的哲理诗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谈律诗对偶形式与古诗哲理表达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辞――谈与哲理诗创作有关的几个问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谈古诗的哲学维度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谈禅宗的“渐修”和“顿悟”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谈禅与古诗的关系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谈陶渊明诗歌中的哲学思想 先生非是爱吟诗,为要形容至乐时――谈程颢吟诗与寻“孔颜乐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朱熹吟诗与表“理”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谈“鹅湖之会”与为学之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谈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唯物史观 后记(显示部分)

第2篇:我读懂了诗的意韵

从咿呀学语开始,我就每天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读诗,不仅读它的内容,也读它的意韵。

我爱读诗的浪漫豪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一个庐山瀑布!又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眼前就仿佛出现了可以摘到星辰的楼阁,和楼上的诗人。忽而又“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我似乎亲临了刚结束战斗的战场,体会到了诗人想要杀敌报国的迫切心情。辛弃疾的“五十弦翻塞外声”看似是将士们激昂的号角,细细一品,又被他深切的爱国之情触动……

我爱读诗的情思愁绪。“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诗人思念夫君了吧?又透出一种令人折服的静度年华的恬淡。李商隐写下“锦瑟无端五十铉,一弦一柱思华年”来回忆亡妻,又使人与他对时光的流逝如白驹过隙产生共鸣。浅吟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一片感激,“行人临走又开封”又形象的写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关心挂念……是啊,诗中的浅愁深恨要用心去聆听。

我爱读诗的闲情逸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诗中竟读不出一点从前的刀光剑影,只有观看晚辈玩耍的悠然与欢乐。恍然又听苏老先生吟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1 蛙声一片”,这丰收的情景令我的心情也不仅欢喜起来。最有趣的就是吴均的山里生活了,“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是中国古文明的沉淀;诗,是古人无处不在的喜怒情愁;诗,是要用心去聆听的音乐。

第3篇:语文教学的真善美(大全)

追寻:语文教学的真善美意韵

一、 语文教学中的真语文教学

真的含义:语言纯真,动作逼真,情感投真。在“教育学”中教师基本素养就提到一点: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逻辑性强而简练。语言表达时隔不久既要注意科学准确又要富于艺术性感染力,又要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还有手势和表情的渲染,干净利索,能强烈吸引学生。这些正是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真。就拿全国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所上的小学二年级教材《春晓》一课来说,这个“真”在戴老师身上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戴老师采用了非常动听的儿童语言去和小学生们聊天,然后把《春晓》编成小学生喜欢的儿童歌曲播放给他们听,用儿歌把他们带入古诗,然后再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音调、节奏的抑扬顿挫、逼真的动作、真实的表情去朗诵古诗,让学生像听儿歌一样投入。戴老师在分析古诗中提出思考题: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时,如:春天随着我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戴老师采用了逼真的动作和真实的情感投入去表演燕子飞翔的动作。并带动学生一起来表演。整堂课戴老师都在用纯真的语言、逼真的动作、真实的情感在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刻谨记把这份“真”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

二、 语文教学中的善语文教学

善 字面上的善可以理解为善良。但在这里,通过名师讲课中体现的理解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扬鼓励。小学生是表现欲特别强、敏感性特快,心理特脆弱的年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关注小学生的心态、小学生的感受及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这些在《教育学》中提到的就我们大多数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善做得就较欠差。很多老师的课堂,当然也包括本人,都是一个观点:抱紧时间授课,只要能把内容讲完就行了,根本不去观察学生的反映,更不去发现学生的潜能,甚至还把学生想表达的观点当作是扰乱课堂纪律来批评,这就让我们的小学生们童心早逝了。而在戴建荣、于永正等名师身上就不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课堂上都很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及时地表扬鼓励,让学生整堂课充满了激情和信心。如:我还是拿戴建荣老师的《春晓》一课来说,戴老师出示了填空题:春天随着——。戴老师就请几位填有小鱼、大蛇、小青蛙、蝴蝶、蜻蜓、燕子、大雁的同学上来读演自己写好的内容时,有一位小男孩拿着自己写着的小蛇的条子上来,戴老师发现他写的内容与写大蛇那位同学的内容一样就让他回去。谁知那位小男孩回去不到一分钟又拿着自己写的纸条跑上来,这时戴老师不是严厉批评他,而是温和地拉他到写着大蛇内容的同学身边叫他站好,并说有大蛇也要有小蛇才行并鼓励说:“这条小蛇表现也不错。”通过戴老师这小小的观察、发现、表扬让我们领略了语文教学中这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扬鼓励的妙处。

教师心里有善 教师的气场 营造善的氛围 评价的机智 幽默的力量 美丽的谎言 亲其师善其道

三、 语文教学中的美

前面我提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年人,小学语文教学 必须高度关注童心,不让童心早消逝。语言更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两点做好了,美也就更好地体现出来。就如同文学一样,胡适在一篇《什么是文学》的文章里曾经谈道: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通人性,要动人,三是美,上面的两性联合起来就是美。孔子在《论语》中举出事物对立两端而体现中庸思想者,按其思维形式可分成六类,其中一类是甲乙相互补充、相互调剂、甲应同时有乙之相辅相成,即甲中有乙,乙中有甲,简称“甲而乙”式。如“学”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此孔子将“学”与“思”构成一种对待关系,使二者相互为用而适得其“中”。也正如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做到真、善两点,那么美也就能从中体现出来,语文之美,美在情感上陶冶、精神的滋养、思想智慧的启迪,语言的渲染。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说来如下:

(一)语言文雅。 教师的课堂用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既不能太书卷,又不能太白话。应该是介于书卷和白话之间的种既有很强的鉴赏性又对儿童有很强的适切性的语言。鲁迅先生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使用一种“四不象”的白话语言,“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名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听懂的字句”。语文老师的课堂导语也应该是“四不象”而又极具课堂效果的“美言雅语”。教师的导语分为提示语、过渡语、引导语、总结语等。提示语应该做到凝练、简洁;过渡应承上启下,巧妙衔接;引导语要金针巧渡,不露痕迹;总结语则应言简意赅,巧妙提升。教师的导语努力使语言与老师个性、文章特性、课堂课境巧妙融合在一起,努力追求语言的文雅之美。就盛新风老师教学四年级《番茹太阳》一课时,有这么一段导语设计:“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有太多的磕磕碰碰,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没有一点色彩,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有着太多痛苦的理由,可是天真可爱的明明。却向生活张开了天使般的笑脸,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满足。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心痛的笑啊!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些描写明明笑的语句,相信你的感受会不一样。”(过渡语) 这过渡语,用诗化的语言,巧妙承接了上文的文意,又自然引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语言抒情、通俗、稍带些文学味。教师的课堂导语是学生语言的示范。教师必须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成为“美言美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面貌。老师的“雅语”转化为学生的“美言”过程,便是课堂由“文雅”到“通俗”的转换过程,故小学生语文教学的美在于文雅通俗之中。

(二)情意古雅 语文是情感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老师也应该是“性情中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课堂魅力无穷。然而语文老师的情感的原点应该在文本之中,是裹胁着语言文字一起呈现的。故而教师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凭空的情感渲染,更不能靠媒体刻意地渲染、催生情感。否则,情感就失去了可依托的根基,变得飘忽不实。课堂的情感催生还应是个逐步升温的过程,不可指望一蹴而就。情感的渲染应有所节制,我们提倡一种古典式含蓄内蕴的情感表述,那应是一种淡淡的、美美的、真实的、自然的、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方式。自然、真实的情感是最完美的。是直指儿童心灵的。故小学语文的教学的情感美应有“度”有节、有根有序的一种古雅的情感模式。然而如果这种情感的升华超越了学生的“度”那么这一切就都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虚化了。要使文本的思想、情感、精神契合儿童的认知,教师必须把自己钻研文本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要适当地“降”、“减”。“降”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合适的方法,把自己解读文本后获得的文意进行深入浅出的传递。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指出,文意和传递途径有四种方式: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这四种方式其实按顺序呈现了四种教学境界。“深入浅出”无疑是最高境界。“减”是对教师钻研文本所获做一个选择传递。教师钻研文本过程中收获的情感,思想、精神、信息、择其精华加以传递,其余则作为“库存”准备随时调用。“适合”是最好的。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那么你就能掌握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意古雅之美。

(三)方式淡雅 这是指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易于被儿童接受,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心智、启迪儿童的智慧、教师应屏弃一切庸俗、低级趣味的方式。特级教师盛新风老师在上《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体会并表现军阵的威武雄壮:文学家研究作者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军事家画军阵示意图;导游说解说词;播音员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这样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又渗透了人生理想的教育。故这种简洁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方式淡雅的美。

(四)品字优雅 汉语言的一大魅力是语言造境,而这个“境”之美是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李清照词中“绿肥红瘦”一词所蕴涵的情味与意象之美是任何语言无法诠释的,诠释得越清楚,美感便消失得越多,所谓的留一份朦胧留一份美。然而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才能品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品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即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遣词造句的精巧、表达的妙处,培养感悟美、发现美的眼光与能力如人教育版实验教材《燕子专列》盛新风老师在教学瑞士居民寻找燕子一节时,她是这样引导学生去体会“纷纷”一词的。师问:“都有哪些人去寻找燕子了?学生想到可能有老人,有孩子,有政府官员,甚至还有残疾人。师再问:”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别的人都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你能想象到他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吗?学生说“迫不及待、心急火燎、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等等。老师最后总结:这么多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家门,这就是“纷纷”啊! 这个对“纷纷”一词的品味过程,是个“细嚼慢咽”的过程,是个极力铺陈渲染的过程,是把“薄”书读成“厚”书的过程,所以,对这样的语言现象,不着力“品”,不细细“嚼”是无法品出其中之“味”的。品味词语方法很多,如“分层品味、挖掘深意、以词串文、归类辩析,辩论解词、表演解词、动作加联系文境解词、读演结全解词等。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品字优雅也就是自然、得体、大方、恰到好处的品读体会语言。只有做到语言文雅、情意古雅、方式淡雅、品字优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就更能充会体现出来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做到真、善、美就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一堂能做到真、善、美的语文教学课相当于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展现在孩子面前。

一、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1、 有效学习的三大理念:谁学得快

谁学得好

谁学得最开心

2、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三大策略

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学会

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 学习结果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 会学

让学生学得透、学得深 学习体验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乐学

让学生爱学、乐学

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1、怎样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形象:语言的形象化

图像的形象化(强调教师的手绘、自绘图)

动作的形象化

化理论为实践:生活性

活动性

经验型

化未知为已知:新旧知识的关系

花复杂为简单:教学目标要简要

教学内容要简约

教学环节要简单 教师要做到:

1、 老师要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课要投入。

——这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

2、 挖掘学科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这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核心

3、 寓教于乐,把游戏、艺术引进教学,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

——这是让学生热爱学习的敲门砖

4、 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你所教的学科上获得成就感。

——这是让学生热爱学习的公开武器

5、 重建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家的感觉(安全感)。

——这是让学生热爱学习的吸铁石 课堂是犯错误的地方; 课堂是求知和思考的地方

教学生讲五句话:

老师,我还不懂;

老师,我懂了;

老师,我不同意;

老师,让我来说;

老师,让我来做。

第4篇:《真善美的小世界》的教学反思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赏,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导引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真善美”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二)、弱化传统环节及概念教学,注重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了生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师努力突破传统发声、节奏练习、听音练习的框框,将发声、节奏、听辨练习融于歌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体验、感受,知道怎样的声音更美及二拍子节奏的特点,同时不知不觉中获得听辨能力的培养。

当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美上,由于参观材料准备不是很充分,形式太单一,显得有些走过场;在学唱新歌曲的方式上还没有大的突破等。这都有待有今后不断的去学习、探究、总结。

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上一篇:辅警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变更搅拌站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