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精神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创新与创业精神

晋商精神与高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程度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晋商精神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其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和群体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有效将其创新意识转化为创业项目的重要精神支撑和内在品质。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现状,根据其存在问题,结合晋商精神内涵,提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路径,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晋商精神;创新创业意识

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尤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早有政策引导。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便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高校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分不开,这些关键词同时是从明末清初兴起的晋商在近百年发展历史中凝聚而成的晋商精神的核心。

一、高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一)高校组织机构完整但效果待提升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认识的提高,随着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逐渐高涨,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机构设置中均特设创业学院,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开设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将之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同时学生可在校园内外直接参与不同形式、不同场景下的创业实践模拟活动,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便有创业经验,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随着高校机构和组织的完善而不断提高。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逐渐高涨的大学生创业热情下,能够将企业维持2年以上,通过经营管理可以实现盈利的并不多,学生在毕业后,继续迈向创业道路的学生和企业数量并不多。因此,高校整体创新创业效果有待提升。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强但成果转化效果有待提升

随着国家、高校、社会,甚至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有更大的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变强,问卷调查显示35%的学生均有创业倾向,认为创业比就业更能展示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数据显示,真正付诸实践进行创业的学生只占7.5%。影响因素包括一时兴起的热情褪去、团队成员不稳定、创业方案在实践中遇挫等,大学生创业实践所需的知识体系、应对问题的计策在文字层面和真正的操作层面遇到较大挑战,使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创新思维不足

当代大学生是创造力最强的社会群体,但因为长期在校园中学习学科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敏感度不强,无法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相结合进行思考,进而将创新设计转为商业模式。这是对大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双重挑战,是对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考验,是对大学生从关注校园到关注社会的视野转变,其深层次地考验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所反映的便是创新思维不足。

2.创新信心不足

高校大学生一直身处高校,对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并不完全熟悉,其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方案更多停留在思考和计划书申报方面,对真正要执行的心存未知。同时大学生在资金方面几乎零基础,未获得社会,包括家庭更多的资金支持,会在思想上、执行上有忧虑;创业是一项存在风险的活动,若失败,其带来的金钱亏损、师生评价、家庭评价的变化会不断打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

3.创新维持力不足

调查显示,能够将创新点转化为创业,再将企业坚持2年以上运营的不足7%。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能否从方案设计到实践环节解决问题,消除团队疑虑、稳定企业现状,即维持企业长久经营成为大学生创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维持力较差,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

二、晋商精神内涵

晋商是在明清时期至建国前夕在山西地区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松散的商人群体,在长久发展过程中,他们将国内茶叶、绸布、粮油等商品经过“万里茶路”送至日、韩、俄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以票号业为中心的世界金融网络。

正是在漫长的、久远的经商历史中,晋商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为核心的晋商精神。

1.创新精神

晋商因创新票号行业崛起,因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成为十大商帮之首,即使晋商所创建的票号已衰亡,但许多由晋商创建的机制仍存于当代。

“汇通天下”的票号始祖日升昌,其经理雷履泰创新发现货币异地存取之商机,通过在已有绸缎店——西裕诚商号之地开展异地货币的存汇兑业务,开历史之先河,领航时代金融发展,逐渐在国内形成近40家分号、经营网络遍布国内外之形势。为扩大票号行业发展,激活票号行业人员活力,其创造性地制定人身顶股制度,通过经理的核心工作,根据学徒、掌柜一年的工作表現和所赚利润,为其顶身股,从而达到“每岁终了,经得考验,最所担心,铺盖之卷,一旦学成,身股入柜,己有奔头,双亲得慰”之效,促使学徒、商号、财东三者之间积极互动,并使票号长久焕发生机。

2.进取精神

“穷则思变,艰苦创业”形象地说明的了晋商存在的时代背景、生存背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进取精神晋商开辟了“执牛耳者”之势。祁县乔氏始祖乔贵发因家庭贫困,无依无靠,独自走向关外,选择在东北朝阳创业发家。太谷曹氏始祖曹邦彦靠卖砂锅奠定家业。他们艰苦奋斗在从山西到蒙古的广袤山地和沙漠之中,以自强不息之志抵御路途之险。在经营策略方面,率先利用明朝开中制最先获得盐的专卖权,利用政策优势先于其他商帮发展,在团队经营方面,一律采用熟人,按照学徒、掌柜、经理等梯度稳定发展团队。晋商凭借其在各个领域、各方面的大胆创新和锐意进取精神在百年发展历史中独领风骚。

3.敬业精神

晋商群体以儒家思想为内涵,在商业经营中秉承儒家之风,艰苦奋斗、勤奋敬业。榆次常氏在经营中独揽恰克图贸易。尤其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来,由于战争切断了我国万里茶路的起始贸易,茶叶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遭受灭顶之灾,榆次常氏与祁县乔氏、太谷曹氏等晋商家族共同开辟新茶路,冒险返回福建将原茶山的种植工人转移至两湖地区,顺利解决茶叶生产源头问题。在票号经营管理中,实行经理负责制,作为财东的晋商家族不需参与票号的实际经营,但是榆次常氏商号大德玉为了与其他晋商、茶商竞争,常万达之子常怀玗与兄弟子侄共同到福建、湖广和岭南等地去直接参与采购、加工茶叶,从而实现扩大经营。也正是在这样的辛苦经营下,常氏在茶叶对俄贸易中所赚利润由雍正六年的1万卢布增至乾隆二十年的83万卢布,乾隆二十五年猛增到了135万卢布,嘉庆二十四年,中国对俄输出茶叶高达500万磅,折合白银200多万两。

晋商宅院的众多对联到处彰显勤奋、刻苦的家风。“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晋商家族正是在这样的家族家风中、创业经营中不断坚守家业,将一个个晋商票号经营至百年历史。

4.群体精神

晋商群体在形成之初便很重视群体的力量,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凡是进入票号行业,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因此在票号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人际关系较稳定的商帮群体关系。在创业经营过程中,随着经营地域扩大,经营内容增多,晋商群体逐渐形成了合伙经营、商帮发展、联号制和股份制等合作创业形式。他们彼此之间既有血缘关系,又有商业合作关系,因此形成牢固的“同舟共济”之感。

日升昌作为首家票号成功问世之后,也成功吸引了周边地区其他商人家族的注意,尤其在平遥本地,马上新成立了近10家票号企业,距离最近的太谷和祁县地区迅速出现了多家经营票号的富豪家族。同时,这些晋商大族彼此联姻,形成共同体,依据商号的所在地形成平遥帮、祁县帮和太谷帮。

随着晋商商号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号,商帮开始遍布全国,形成“江以南皆徽人,江以北皆晋人”的盛景。为将晋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壮大晋商力量,强化山西票号品牌意识,在外经商的晋商逐渐形成以会馆为经营基地、生活基地、文化交流基地的联合体。当时晋商会馆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蒙古、东北地区、江浙一带。其是晋商联络乡谊、聚会议事、祭祀神灵、购置冢地的重要场所,大都供奉“义薄云天、精忠贯日”的“武圣”关公,修建精美的戏楼,在重大节日演戏酬神,成为凝聚在外经商的山西人共同情感的场所。

在晋商发展的重大时刻,都有群体力量在背后支撑其发展。光绪三年,中国华北地区大旱,以祁县乔氏族、太谷曹氏、榆次常氏、祁县渠氏为代表的晋商家族主动停修宅院、禁肉食,着粗服,开仓赈灾,广设粥棚,捐白银上千两,赈济遭灾县民;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万里茶路受损时,是晋商群体共同开辟新茶山予以解决;在北洋政府时期,票号发展受挫,当时尚存14家票号联合选派6名代表赴京向政府请愿。发挥群体力量是晋商从始至终一直坚守的发展之路。

三、晋商精神与高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一)依托创新型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取精神

晋商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家族发展壮大中是不可忽视的内在驱动力,是保持企业和家族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同样大学生时刻保持进取心,以进取心驱动创造力,以创造力带动创新意识和创业的发展是高校提升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国高校尤其应用型高校,要坚持应用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将创新思维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高校应完善创新性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校企合作、实习实践为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并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实现项目孵化与创业就业的有效衔接。在课程目标设计中,突出创新思维的目标训练;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引入各领域前沿内容,以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课堂组织强化学生主动思考意识,拓展思维,创新实践;在课程实践设计中,注重理论运用的平台搭建与完善,保证实践效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和企业实践优势,将真实企业经营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思考,开展项目式孵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发挥其自主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增强教师团队的创新性与创新意识是提高高校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结合创新课程的教授,能不断激发师生在项目孵化过程中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其长期坚持努力下去,锻炼心智、磨练意志。

因此,大学生进行创新型课程的学习过程,便是继承和传承晋商精神的过程。

(二)搭建创新性实践平台激发学生敬业精神

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现,依托于勤奋、艰苦的敬业精神,而当代大学生普遍有热情无耐性,有创意无毅力,晋商敬业精神正是大学生在真正创业前需修养的重要心理品质。

为锻炼学生敬业精神,高校可通过搭建创新性实践平台不断磨练其意志,包括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模拟晋商票号经历的企业发展问题,由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沉浸式体验晋商管理者决策,感受晋商精神,浸染学生价值观;开展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训练,学生模拟现代企业商务运作,在模拟竞争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创业技能、管理技能;搭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在真实环境中允许部分学生将创业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处理现实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坚持的力量、勤奋努力的生活工作状态,进而改善大学生心态,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效果转换。

(三)创建多元活动锻炼群体精神

当代开放多元的世界需要晋商的群体精神发挥团队合力,以实现更大能效。高校大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即晋商群体精神,无论是课堂中的小组讨论,还是组队孵化项目,均是现代企业经营中的模拟训练。

高校要丰富多元化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明确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发挥群体中每个个体的作用,凝心聚力,合力创造。包括以课程为基础的团队研发作业,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项目孵化,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核心的团队竞赛,每个人都要亲身参与资料搜集、社会调研、方案撰写、项目实操、修改完善等环节,锻炼不同的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领导力等,这都是大学生不断认可和实践晋商全体精神的过程。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可通过外在课程、实践活动与内在品质的锻炼即晋商精神的传承实现。高校教育授要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注重学生内在品质的锻炼。通过继承和发扬晋商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和群体精神,将更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在未来創业过程中所需的意志品质,使其将创业兴趣和热情长久坚持下去,实现成功创业,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社会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M].北京:人民有点出版社,2004.

[3]张正明.晋商兴衰史[M].西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4]尚力.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几个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5).

[5]尹荣.大学生创意意识培养初探[J].北方电力大学学报,2007(23).

[6]何乃光,郑宪.试论晋商精神与传统文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7(05).

[7]李玉鹏.溯本追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自信再造晋商时代价值[N]. 中华工商时报.2019-11-12(007).

作者简介:高洁(198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晋商历史与文化。

作者:高洁

第2篇:企业家创业过度、创新精神不足与“僵尸企业”

摘要:“僵尸企业”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阻碍了市场创造性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运用“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LEES)数据,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视角实证地分析了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原因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企业家活动存在着不同的配置,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制度环境的约束,我国企业家倾向于通过同质化的投资与对现有制度的突破等手段追求短期收益,呈现出明显的过度创业的特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思维惯性与路径依赖,企业家的过度创业会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产生较为严重的“挤出效应”,从而导致“僵尸企业”的形成。基于此,文章建议加大对企业家教育培训的公共投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以促进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提升,进而有效清除“僵尸企业”。

关键词:僵尸企业;企业家精神;创业过度;创新精神

一、引言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丧失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本应退出市场,但由于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因素而得以继续存活的企业(Hoshi,2006; Caballero et al.,2008)。“僵尸企业”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Tan et al.,2016),阻碍了市场创造性破坏的进程,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Peek and Rosengren,2005;Caballero et al.,2008)。关于“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现有文献主要从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的视角进行了解释。一方面,政府出于对地方财政、经济与社会稳定的考虑,对市場机制强制性干预,造成了大量长期亏损的企业无法正常退出市场,从而形成“僵尸企业”(曹建海,2000;王立国和高越青,2014);另一方面,“僵尸企业”大量退出市场会造成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大量涌现,金融机构会出于自利对“僵尸企业”进行持续支持,以掩盖不良贷款,更为关键的是,政府部门也会出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而干预正常的信贷市场,从而使那些本应退出市场的企业继续存活(Peek andRosengren,2005;Caballero et al.,2008)。

实际上,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僵尸企业”的干预仅仅是“僵尸企业”形成的外部原因,“僵尸企业”的形成从根木上讲是由企业自生盈利和发展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程虹和胡德状,2016),而企业自生能力的提升则取决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Schumpeter,1934)。企业家创新精神重点强调企业家“创造性破坏”的能力,突出表现为企业家通过对高风险创新活动的持续投入,提升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提供具有市场竟争力的创新型产品或服务,并最终实现企业自生盈利能力的提升。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不断激发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Peneder,2009;程虹和宋菲菲,2016)。

虽然大量研究已经关注到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于企业绩效提升以及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鲜有文献对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展特征及其对目前“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进行深人的研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增长,企业家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原始创新,只需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模仿即可迅速占领市场,从而在短期内获利。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存在着较高的制度壁垒,这虽然为企业家带来了大量的制度机遇,但也使得企业家过于重视“制度突破能力”的提升(项国鹏等,2009),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我国企业家的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创业过度而创新精神不足的特点。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即是: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是否会导致对创新精神的挤压,进而造成“僵尸企业”的形成?

为此,木文拟使用“中国企业一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这一最新的一手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的分析。具体而言,本文有如下边际创新:第一,不同于大多数文献的研究角度,本文重点从企业家创业过度对企业家创新精神影响的这一独特的视角,探究“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原因;第二,对于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展特征及其制度原因,本文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与理论的总结,并得出我国企业家存在明显的创业过度而创新精神不足的特点;第三,木文的实证分析使用了最新的基于随机抽样的微观企业调查数据,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僵尸企业”的现状,而且还能捕捉到企业行为与企业家特征等方面的数据,从而为“僵尸企业”形成原因的探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支撑。

本文剩余章节安排如下: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设;第三部分为“僵尸企业”、企业家过度创业,以及企业家创新精神等相关变量的测度与实证模型的构建;第四部分为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第五部分为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总结了木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僵尸企业”的识别

“僵尸企业”的本质是一种金融资源的错配,对于这一现象,早有文献进行了研究。Peek andRosengren(2005)对20世纪90年代日木公司的研究发现,经营绩效差的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在这一时期明显上升,并且,经营绩效越差的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反而越多。

Caballero et al.(2008)最早对“僵尸企业”进行了识别,简称CHK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每个企业的债务结构(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企业债券),以及这些债务类型所对应的信誉最高的同类企业所支付的利率,估计出每个企业所需支付的最优惠的利率水平;其次,计算出每个企业实际支付的利率水平;最后,对比这两个利率,如果实际支付的利率低于最优惠的利率,则企业被定义为“僵尸企业”。

但是,CHK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一些优质企业木身能够以较低的利率水平获得银行贷款;其次,银行对本应退出市场的企业的补贴方式除了利率以外,还包括债务免除、贷款展期、借旧还新等方式;第三,除了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外,政府也会出于金融稳定、经济发展与就业稳定等的考虑而对亏损企业施以援手,如对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而且,我国银行业主要为国有且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银行的信贷决策会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

在此基础上,Fukuda and Nakamura(2011),Nakamura and Fukuda(2013)等对“僵尸企业”的识别进行了优化,重点增加了识别过程中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考察,即综合“盈利能力标准”与“常青借贷标准(Evergreen Lending)”,简称FN-CHK方法。申广军(2016)利用这一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了识别,具体而言,同时满足三个标准的企业被认定为“僵尸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50%,实际利润为负,负债比上一年有所增长。聂辉华等(2016)认为FN-CHK方法仍然存在缺陷,因为会把短期内遭遇经营困难的企业识别为“僵尸企业”,因而提出了更严格的识别策略: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年份和该年份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那么该企业在这一年可被识别为“僵尸企业”。

朱鹤和何帆(2016)则进一步考虑了政府干预在“僵尸企业”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僵尸企业”的识别中增加了政府支持的相关指标。同样,张栋等(2016)也采用类似的方法,通过引人扣除政府补助后的净利润这一指标,对CHK方法进行了修正,并以17家钢铁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我国的“僵尸企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蒋灵多和陆毅(2017)在聶辉华等(2016)采用方法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政府补贴的因素,研究了最低工资标准对抑制“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卓越和王玉喜(2019)、孙博文等(2019)对不同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比较。

借鉴已有关于“僵尸企业”识别的研究,本文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等三个方面,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

(二)企业家创业与创新活动的配置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与资源配置的具体实施者(Baumol,1968;Dasgupta,1988)。现有关于企业家的研究认为,企业家可以通过促进就业增长、便利知识溢出、注人市场竞争、推动技术创新等途径推动经济增长(Knight,1921;Schumpeter,1934;Audretsch et al.,2006 ,2008;张晖明和张亮亮,2011)。但是,企业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还需根据其社会效率的特征严格加以区分。Baumol(1996)、Desai and Acs(2007)等认为,企业家活动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以增加自己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因而对于企业家活动的理解,不能简单片面地认为一定是积极的创新行为。实际上,企业家的活动既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并且即使从事生产性的活动,不同的企业家也会表现出在追求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差异(Murphy et al.,1991;庄子银,2007)。

也有学者从创业与创新两个维度对企业家的活动进行了分析。Hebert and Link(1989)、李宏彬等(2009)认为企业家的活动可以体现为创业活动与创新活动两个方面,创业活动主要强调企业家的机会识别与风险承担能力等(Schultz,1980),而创新活动则主要强调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行为(Schum-peter,1934)。邹欣(2018)认为企业家的活动有着丰富的内涵,她将企业家的活动区分为创新型的活动与一般型的创业活动,所谓的一般型的创业活动是指那些为了维持生计而提供与其他卖家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其准人门槛低,仅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创新型的企业家活动是指能够提供创新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市场定价权与竞争力。邹欣(2018)根据2002-2013年33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创新型的企业家活动可以提高经济增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收入差距,而一般型的创业活动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

企业家的活动之所以会存在不同的配置,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Fan et al.,1996;Busenitz and Lau,2001;陆园园和张红娟,2009)。企业家的发展预期、战略定位、管理手段等都受到外在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影响(Chow,1995;Dess et al.,1997)。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从创业与创新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企业家活动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制度环境下的配置,并以此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本文将企业家追求短期利益的生产性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等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的活动称为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活动,将企业家追求长远利益的生产性活动称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在企业家精力与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家过度的创业活动势必对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造成挤压,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发展。

(三)我国企业家创业过度的特征

我国企业家存在着创业过度而创新精神不足的特点,这一特点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早期的制度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我国基于“后发优势”的发展策略使得企业家更倾向于通过大规模的同质化的投资获得短期的利益,企业家呈现出明显的追求短期效益的过度创业偏向的特点,而创新的精神则相对不足。

过去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以及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模仿来实现的(Wei et al.,2017)0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企业所要投资的产业常常具有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等特征,这种发展路径能够有效地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庄子银,2003;郭熙保和胡汉昌,2004)。但是,这一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家很容易对具有前景的产业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正确共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会在投资上出现“潮涌现象”(林毅夫2007;林毅夫等,2010)。这种潮涌式的投资呈现出模仿型技术进步、同质化的数量扩张和低价格市场竞争等特点,在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尚存以及市场需求广阔时,资本的回报率较高,企业潮涌式的投资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并不会造成过度的竟争、产能的过剩与企业经营绩效的下滑,企业因此缺乏创新的足够激励。

其次,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中间制度”特征也抑制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导致企业家呈现出过度创业偏向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相对不健全,且产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与行政审批权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制度”特征。在制度环境的约束下,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还不具备,企业家普遍倾向于采用保守的适应性行为策略来应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家活动表现为以生存型的创业活动为主导(张玉利等,2012;贺小刚等,2017)。并且,较高的管制壁垒也意味着,企业家只要基于对制度壁垒的突破就能获得收益,因而企业家呈现出明显的“制度型”特征(程虹和宋菲菲,2016)。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公平竟争秩序的缺失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家缺乏追求长远利益与基业长青的激励,而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利益,同时企业家不愿意在一个行业深耕细作,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投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更倾向于进行广泛的多样化的投资(He,2009);另一方面,正式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得企业家在政商关系、社会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很容易陷人寻租行为等非生产性活动中,企业家更倾向于利用社会网络和政治关系等非正式的治理机制来获得进入市场的合法性(Li et al.,2008;He,2009;Li,2013;黄玖立和李坤望,2013;李后建,2013)。

(四)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与“僵尸企业”

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企业家缺乏创新的足够激励,企业家过度创业偏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要素的规模报酬呈现出边际递减。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消费者逐渐从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转移到对高质量、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Saviotti and Pyka,2013)。因此,“潮涌式”的投资必然会出现收益回报的下降,“后发优势”将逐渐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寻租的空间不断减少,“制度型”企业家通过制度突破与政治关系获得利润的可能性也逐步减少。

然而,企业家长期以来的过度创业偏向,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并产生较高的转换成木。企业家无法随着经济和制度环境的转变而顺利地转型升级,从而出现创新能力欠缺、盈利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要么因为利润枯竭而停产,要么依赖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救助而演变为“僵尸企业”(申广军,2016)。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在基于“后发优势”的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家依靠模仿型技术进步、同质化的数量扩张和低价格市场竟争就可以获得收益,缺乏进行创新的足够激励;另一方面,转型经济“中间制度”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家不愿扎根于某一行业培养核心竟争力,而更倾向于进行多样化的投资,实现快速的短期的套利,企业家也更容易参与非生产性活动,更傾向于利用社会网络与政治关系参与资源分配。可以说,我国企业家呈现出明显的创业过度的特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家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的提升驱动企业发展,但长期的过度创业偏向所形成的思维惯性与路径依赖很可能导致企业忽视对创新要素的投入,从而制约企业竟争力的提升。

因此,企业家过度的创业偏向会抑制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并由此制约企业内生盈利能力的提升,导致企业的长期亏损,再加上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外在因素对企业退出的强制性干预,这些长期亏损的企业无法退出市场,便逐渐演变为“僵尸企业”。

基于此,本文所要验证的核心假说如下:

假说1: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活动会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产生负向影响;

假说2: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不足会导致“僵尸企业”的形成。

三、变量测度与模型建构

(一)数据来源

木文使用“中国企业一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这一最新的一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家过度创业对创新精神的影响。该调查由武汉大学联合斯坦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等三家机构开展,实现了对广东省制造业企业2015年与2016年连续两年的追踪调查,并于2016年成功地将调查区域扩展至我国中部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湖北省。2018年调查又拓展至四川、江苏、吉林等省份。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15年与2016年度的调查,共计包含1千多家企业,其中广东2015年的基线调查573家企业,广东2016年新增调查50家企业,湖北2016年基线调查585家企业。广东基线调查的573家企业中有487家企业在2016年实现了成功追踪,追踪率达到85%。数据内容涵盖企业注册时间、注册类型、控股情况、企业规模、企业家年龄、教育背景等丰富的企业与企业家的基本信息,企业产值、销售、投资、贷款、利润等全面的经营绩效信息,研发投入等技术创新信息,以及企业所获得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政府支持信息等,能够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撑(CEES研究团队2017)。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策略

基于前文有关“僵尸企业”识别方法的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僵尸企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僵尸企业”表现出明显的低效率或较差的经营绩效,且面临着长期无法扭转亏损的经营局面;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为了降低账面上的不良贷款率,为长期亏损的企业发放低成本的贷款或者借新贷还旧贷,使得这些亏损企业长期存活;第三,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扭曲,阻碍了这些亏损企业的自由退出。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政府对企业的支持、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等三个方面,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

具体而言,本文所识别的“僵尸企业”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2013至2015年间,企业扣除政府补贴(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的平均利润率为负;第二,企业在2013至2015年间每年的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均大于样本均值(约57%);第三,企业在2013至2015年间曾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

这一识别方法满足上述有关“僵尸企业”的内涵,即这些企业不仅长期亏损,且受到银行与政府的各种支持而无法有效退出市场。如表1所示,“僵尸企业”占比约为6%。此外,分所有制统计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共80家,其中“僵尸企业”占比13.8%;非国有企业1127家,其中“僵尸企业”占比5.3%。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僵尸企业”占比上的差异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T-test的P值为0.0019)。这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面临着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Kornai,1986)。

(三)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

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企业内生盈利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企业长期亏损,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等的强制干预下,这些长期亏损的企业无法正常退出市场,从而沦为“僵尸企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对高风险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等)的投入力度以及对创新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本文参照Makri et al.(2006)、贺小刚等(2017)的做法,主要采用研发支出以及人均研发支出进行衡量。

其中,zombieijk为j行业k省份的i企业是否为“僵尸企业”的虚拟变量,innovationijk为j行业k省份的i企业的研发支出或人均研发支出,Controlijk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比、高中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所有制类型等,Dj与Dk分别为2位行业与省一级虚拟变量,εijk为随机误差项。

(四)企业家过度创业对创新精神的挤出效应

对‘于企业家的创业活动,现有文献中常用的测度指标有自我雇佣比率、小企业产出或就业份额(Audretsch and Fritsch,2006)、企业数量、私营企业占比(李宏彬等,2009)、新企业产生比率、企业进入率和退出率(Geroski,1995)、金融贷款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靳卫东和高波,2008)等。但这些指标大多是对宏观层面企业家创业活动的衡量,无法很好地对微观企业的企业家创业活动进行测度。并且,以上指标都无法对企业家的过度创业行为进行准确的测度。

根据前文的分析,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活动是指那些追求短期利益的生产性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等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的活动。为此,本文主要从微观企业的视角,分别以企业过度同质化投资的程度与寻租行为来衡量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过度投资的程度反映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资行为,寻租行为则反映了企业非生产性活动,两者能够很好地度量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活动。对于企业的寻租行为,本文采用企业单位资产的招待费用(黄玖立和李坤望,2013;李后建,2013)来衡量。对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借鉴魏明海和柳建华(2007)与Richardson(2006)的研究,将企业超出维持已有生产能力与资产状况之外的投资支出作为过度投资。具体而言,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根据企业的一系列特征变量,估计出企业正常的最优投资水平,并将实际的投资水平与估计的投资水平之差(即回归残差)视为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具体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GroInvestijk为j行业k省份的i企业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剔除了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占上一年资产总额的比例,Controlijk包括j行业k省份的i企业在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总负债)、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是否有董事会等,Dj与Dk分别为行业与省份虚拟变量。企业的新增投资支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预期的投资支出,即模型的预测值,受上一年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状况以及企业规模等特征变量的影响,是企业成长机会的反映;另一部分为企业的非正常投资支出,即模型未解释的残差项εijk,代表企业过度投资的程度。

在衡量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家过度创业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挤出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nnovationijk为j行业k省份的i企业2015年的人均研发支出,即企业家的创新精神,Businessijk为j行业k省份的i企业2015年的过度投资程度或寻租行为的程度,即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活动,Controlijk包含企業规模、企业年龄、所有制类型等企业特征变量,也包括企业家年龄、企业家受教育程度等企业家特征变量。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图1与图2对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僵尸企业”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研发支出还是在人均研发支出上,“僵尸企业”都明显低于非“僵尸企业”。图1表明,非“僵尸企业“2013年,2014年与2015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571.0万元、601.4万元与542.9万元,分别为“僵尸企业”的1.5倍、1.2倍与1.08倍。图2表明,非“僵尸企业”三年的人均研发支出分别为0.8万元、0.9万元与0.8万元,分别为“僵尸企业”的2倍、1.5倍与1.6倍。由此可见,“僵尸企业”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显著低于非“僵尸企业”。

图3与图4呈现了企业家过度创业与企业家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过度投资程度越高的企业,其人均研发支出越低。过度投资程度低的企业在2013年、2014年与2015年的人均研发支出分别为1.0万元/人、1.1万元/人、0.9万元/人,分别是过度投资程度高的企业的1.4倍1.6倍1.5倍。同时,单位资产招待费用越高的企业,其人均研发支出也越低。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家的过度创业很可能造成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挤出效应”。

(二)回归分析

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回归的方法,在控制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结构、所有制类型、行业与地区异质性等因素的情況下,分析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家过度创业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表3呈现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僵尸企业”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前三列的自变量为企业研发支出的对数,后三列的自变量为人均研发支出的对数①。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研发支出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资木劳动比、人力资本、所有制类型等企业特征变量,以及行业固定效应和地区规定效应之后,这种影响仍然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从第四列结果可以看出,平均而言,企业的研发支出每提高1%,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下降约0.61%。

为了剔除企业研发支出的规模效应,本文进一步以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变量进行了回归,如表3的后三列所示。回归结果显示,与前三列的结果一致,企业人均研发支出同样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存在着显著的抑制效应。当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所有制类型以及行业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控制之后,平均而言,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每提高1%,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下降3.1%。

以上回归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之所以会有大量的“僵尸企业”存在,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且这一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进一步地,我国企业家为何缺乏创新精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不足呢?为此,本文继续从企业家自身能力的视角,考察了企业家的过度创业与创新精神间的关系,以验证企业家过度的创业偏向是否造成了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挤压,并进而导致了“僵尸企业”的形成。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活动主要表现为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生产性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等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的活动。

为验证这一猜想,本文紧接着对企业过度投资的程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间的关系,以及寻租行为的程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分别如表4与表5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过度投资对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在进一步控制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所有制类型等企业特征变量,企业家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企业家特征变量,以及行业与地区固定效应之后仍然显著为负。平均而言,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将下降7.4%①。表5的结果同样显示,企业家的寻租行为严重地挤压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平均而言,企业的招待费用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将下降1.2%。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家过度的创业活动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导致了对创新精神的挤压和侵蚀。

以上回归结果基本证实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理论猜想,即企业家的过度创业会导致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缺失,进而造成“僵尸企业”的形成。由于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等的约束,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家已经习惯了模仿型技术进步、同质化数量扩张和低价格市场竟争的发展模式,不愿意扎根于某一特定的行业深耕细作,而更愿意进行广泛的多样化的投资,实现短期的套利。同时,企业家更容易参与非生产性活动,在制度突破以及寻租行为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时,更倾向于利用社会网络或者政治关系影响政府的决策以参与经济资源的分配,同时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产权保护。企业家呈现出明显的过度创业的偏向。

但是,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的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消费者从以前对生活必需品的大规模排浪式的消费逐渐转变为对个性化、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家对创新的投入和重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制环境的改善,也使得之前过分依赖制度的企业家行为变得无利可图。然而,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家忽视了对创新要素的投入,企业在短期内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可能导致企业家严重的思维惯性与路径依赖,企业家不愿意转型也不知道如何转型。总之,企业家的过度创业偏向抑制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导致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再加上企业退出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企业退出的强制性干预,这些长期亏损的企业无法退出市场,便逐渐演变为“僵尸企业”。

五、稳健性检验

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之上,本文对回归的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本文分别采用滞后一期(2014年)与滞后二期(2013年)的研发支出与人均研发支出作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代理变量,对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僵尸企业”间的关系进行了稳健性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质量、所有制类型等可能会对“僵尸企业”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之后,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僵尸企业”仍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进一步说明,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僵尸企业”形成的相关性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其次,企业家的过度创业偏向对创新精神的影响可能会受到“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影响,从而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具体来说,企业的所有制、规模、人力资本与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年龄等可能会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因素同样会对企业家是否会更多地从事短期套利与寻租活动产生影响。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对于创新精神较为缺乏的企业家,其本身就可能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过度创业的倾向。因此,本文进一步考虑这一“选择性偏误”对估计结果的影响,运用处理效应模型(Treatment Effect Model)对企业家的过度创业与企业家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对于企业家大规模同质化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根据企业所在地级市与二位行业的过度投资程度的平均值,将企业按过度投资的程度分为高低两组(变量为Overinv_high_2015),过度投资程度高的组别其过度投资程度大于或等于其所在地级市与二位行业的平均值。对于企业家的寻租行为,亦采取相同的方法将企业按寻租行为的程度分为高低两组(变量为treatexp_high_2015)。由于企业过度的创业活动是否更为严重将遵循一定的选择规则,但由于真实的规则无法观测,因此需定义一个潜变量Business_highijk*并利用选择方程进行估计。

其中,Business_highijk为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更为严重的组别,Business_highijk*为潜变量,Controlijk为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一系列控制变量,Xijk为可能对企业家过度创业活动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本文在过度投资与创新精神的回归中考虑了企业上一年的过度投资程度(Overinv 2014)与企业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Leverage_2014),在企业家寻租行为与创新精神的回归中考虑了企业上一年招待费用占资产总额的比重(Treatexp_2014),以及企业家对其所在地区的制度完善程度的主观感知(In-stitution)①。因为企业当年的过度投资状况很可能受到上一年的过度投资状况以及资产负债率状况的影响,而企业寻租行为的程度也会受到上一年寻租行为程度以及企业对制度环境的感知的影响,考虑到Heckit两步法容易将第一步的估计误差带入回归方程,因而本文采用估计效率更高的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中前两列为企业过度投资程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关系的估计结果,后两列为寻租行为程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关系的估计结果。从表中结果来看,前两列的回归显示,回归方程与选择方程独立性检验的Wald检验卡方值为21.86,P值为0.000,高度拒绝回归方程与选择方程独立(rho=0)的原假设,说明存在样木的“选择性偏误”。在考虑到这一偏误所造成的估计偏差之后,过度投资与企业家创新精神间仍然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平均而言,过度投资程度高的企业,其人均研发支出要高出64.5%。表7中有关企业寻租行为程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回归系数虽然不显著,但其符号仍然为负。并且,由于回归结果无法拒绝rho=0的原假设(Wald检验卡方值为1.43,P值为0.232),故有理由认为前文OLS的估计结果具有可靠性。因此,处理效应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家的过度创业活动与企业家创新

①企业家的制度感知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度,包括融资途径、融资成本、市场需求、创新能力、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政策、管理技术人才、工人劳动技能、劳动力成本、土地、政府管制审批等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各种因素。精神间显著的负向关系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中国企业一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这一最新的一手调查数据,从企业自身能力的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企业家的活动存在着不同的配置,且这一配置受到经济与制度环境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等的约束,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用大规模同质化投资与寻租活动实现短期的套利,呈现出明显的过度创业的偏向。长期所形成的思维惯性与路径依赖导致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缺失,造成了企业家转型升级的困难,并进而导致了“僵尸企业”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升级有效地清除“僵尸企业”:

第一,加大对企业家教育培训的公共投入,促进企业家发展观念的转变,有效地清除“僵尸企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家通过模仿型技术进步、同质化的数量扩张和低价格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收益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但企业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惯性与制度依赖,使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低效率投资生产行为,严重地挤压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导致了“僵尸企业”的形成。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家尤其是二代企业家教育培训的公共投入,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矫正企业家的过度创业偏向,促进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并推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代际传承与结构转型,从而有效地清除“僵尸企业”。

第二,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效地清除“僵尸企业”。由于市场竟争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政府对市场的强制干预,政府掌握着金融资本等大量的关键资源,导致资源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实现有效的配置,增加了企业家创业的制度成本,寻租的空间得以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家更愿意从事寻租活动,因为相对于原始创新其获得收益的成本更低。因此,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尤其是逐步减少对市场主体的补贴行为,从而提高企业家寻租活动的交易成本,使企业家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创新性的活动中去。

第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企业家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效地清除“僵尸企業”。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与传承离不开对企业与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企业家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障企业家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促进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应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舆论与文化环境,强调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企业家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CEES研究团队,2017:《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企业一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报告(2015-2016)》,《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2]曹建海,2000:《中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制度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第3期。

[3]程虹、胡德状,2016:《“僵尸企业”存在之谜:基于企业微观因素的实证解释——来自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4]程虹、宋菲菲,2016:《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解释——来自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一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5]郭熙保、胡汉昌,2004:《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6]贺小刚、贾植涵、李新春、邓浩,2017:《企业家精神的积极与阴暗面:创新还是寻租?——理论与经验证据》,《中国经济学学术资源网(工作论文)》。

[7]黄玖立、李坤望,2013:《吃喝、腐败与企业订单》,《经济研究》第6期。

[8]蒋灵多、陆毅,2017:《最低工资标准能否抑制新僵尸企业的形成》,《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9]靳卫东、高波,2008:《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经济评论》第5期。

[10]李宏彬、李杏、姚先国、张海峰、张俊森,2009:《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0期。

[11]李后建,2013:《市场化、腐败与企业家精神》,《经济科学》第1期。

[12]林毅夫,2007:《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第1期。

[13]林毅夫、巫和翘、邢亦青,2010:《“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第10期。

[14]陆园园、张红娟,2009:《中国创业问题研究文献回顾》,《管理世界》第6期。

[15]聂辉华、江艇、张雨潇、方明月,2016:《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第9期

[16]申广军,2016:《比较优势与僵尸企业: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管理世界》第12期。

[17]孙博文、柳明、张伟广,2019:《僵尸企业识别研究综述:修正与异质特征——基于企业产品创新的视角》,《宏观质量研究》第3期。

[18]王立国、高越青,2014:《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宏观经济研究》第10期。

[19]魏明海、柳建华,2007:《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管理世界》第4期

[20]項国鹏、李武杰、肖建忠,2009:《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能力:中国企业家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管理世界》第11期。

[21]张栋、谢志华、王靖雯,2016:《中国僵尸企业及其认定——基于钢铁业上市公司的探索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22]张晖明、张亮亮,2011:《企业家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上海经济研究》第9期。

[23]张玉利、杨俊、戴燕丽,2012:《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研究建议》,《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期。

[24]朱鹤、何帆,2016:《中国僵尸企业的数量测度及特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25]庄子银,2003:《南方模仿、企业家精神和长期增长》,《经济研究》第1期。

[26]庄子银,2007:《创新、企业家活动配置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8期。

[27]卓越、王玉喜,2019:《僵尸企业识别标准的中国适用性检验与修正——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经济评论》第3期。

[28]邹欣,2018:《什么样的创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第3期。

[29]Audretsch D.B.,W.Borne and M.Keilbach,2008,Entrepreneurship Capital and Its Impact on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3(6):687-698.

[30]Audretsch D.B.,M.C.Keilbach and E.E.Lehmann,2006,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OxfordUniversity Press.

[3]]Baumol W.J.,1968,Entrepreneurship in Economic Theory,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8(2):64-71.

[32]Baumol W.J.,1996,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1(1):3-22.

[33]Lau C.M.and L.W.Busenitz,2001,Growth Intentions of Entrepreneurs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26(1):5-20.

[34]Caballero R.J.,"h.Hoshi and A.K.Kashyap,2008,Zombie Lending and Depressed Restructuring in Japan,A-rnerican Economic Review,98(5):1943-1977.

[35]Dasgupta P.,1988,Patents,Priority and Imitation or,the Economics of Races and Waiting Games,The EconomicJournal,98(389):66-80.

[36]Desai S.and Z.J.Acs,2007,A Theory of Destructive Entrepreneurship,Jena Economic Reseurch Paper,(085).

[37]Dess G.G.,G.T.Lumpkin and J.G.COVIn,1997,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Tests 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Model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8(9):677-695.

[38]Fan Y.,N.Chen and D.A.Kirby,1996,Chinese Peasant Entrepreneurs:An Examination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34(4):72.

[39]F ukuda S.and J.Nakamura,2011,Why Did“ Zombie" Firms Recover in Japan?,The World Ee-onomy,34(7):1124-1137.

[40]Geroski P.A.,1995,What Do We Know About En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3(4):421-440.

[41]He X.,2009,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Private Enterpri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Its Relevance to Transitional Econom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14(01):39-58.

[42]Hebert R.F.and A.N.Link,1989,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Entrepreneurship,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1):39-49.

[43]Hoshi T.,2006,Economics of the Living Dead,Japanese Economic Review,57(1):30-49.

[44]Knight F.H.,1921,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Hart,Schaffner And Marx.

[45]Kornai,1.1986,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Kyklos,39(1):3-30.

[46]Li H.,2013,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inChina,13-33.

[47]Li H.,L.Meng,Q.Wang and L.Zhou,2008,Political Connections,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from Chinese Private Firms,Journu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7(2):283-299.

[48]Makri M.,P.J.Lane,I.R.Gomez-Mejia,2006,CEO Incentives,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 in Technology-Intensive Firms:A Reconciliation of Outcome and Behavior-Based Incentive Schem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7(11):1057-1080.

[49]Murphy K.M.,A.Shleifer and R.W.Vishny,1991,The Allocation of "Talent:Implications for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2):503-530.

[50]Nakamura,J.I.and S.1.Fukuda,2013,What Happened to“Zombie”Firms in Japan? Reexamination for theLost Two Decades,Global Journal of Economics,2(2):1350007.

[51]Peek J.and E.S.Rosengren,2005,Unnatural Selection:Perverse Incentives and the Misallocation of Credit in Ja-pan,American Economic- Reviez,,95(4):1144-1166.

[52]Peneder M.,2009,The Meaning of Entrepreneurship:A Modular Concept,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Trade,9(2):77-99.

[53]Richardson S.,2006,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1(2-3):159-189.

[54]Saviotti P.P.and A.Pyka,2013,From Necessities to Imaginary Worlds:Structural Change,Product Quality andEconomic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80(8):1499-1512.

[55]Schultz T.W.,1980,Investment in Entrepreneurial Ability,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82(4):437-448.

[56]Schumpeter J.A.,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Vol.55),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

[57]Tan Y.Y.,Y.P.Huang and W.T.Woo,2016,Zombie Firms and the Crowding-Out of Private Investment inChina,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58]Wei S.,Z.Xie and X.Zhang,2017,From“Made in China”To“Innovated in China”:Necessity,Prospect,andChallenges,Journal of Econoomic Perspective,31(1):49-70.

①包括食品行業、纺织行业、木材加工行业、化学行业、非金属制品行业、金属制品行业、机器设备制造行业、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其他等

①由于有部分企业研发支出与人均研发支出为。,所以采取的是先加1后取对数的方法。

①7.4%=0.275*0.270,其中0.270为过度投资程度的标准差。

胡德状,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电子邮箱:dezhuanghu@whu.edu.cn;刘双双,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电子邮箱:1462817798@qq.com;袁宗,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电子邮箱:847087021@qq.como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JZD02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6ZDA045)的研究成果。感谢匿名评审人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作者:胡德状 刘双双 袁宗

第3篇:民办高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

摘 要:如今,实现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意义在于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以增强社会对于民办高校办校水平的认同感。本文通过结合长春科技学院近年来工作经验探讨分析民办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创业实践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问题现状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精神;企业创业能力;现状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近年来明显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始兴起了一批批民办高校,通过政府以及社会的各方面努力,民办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复合型人才。然而,为满足当今市场需要,那么民办高校就要以新形势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创业能力,以保证社会的用人需要,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一、民办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1.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的经济水平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经济中不断上升,技术与科学领域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以科技主导的现代化生产也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制造,由此导致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全方面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信息自动化的应用使得社会不再需要多数量的劳动者,这就需要劳动者中精益求精。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残酷现实,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以及一些政府的相关部门也陆续为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相对良好及便利的创业环境,进而提出了“企业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培养”作为民办高校的指导以及扶持帮助计划的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2.为满足民办高校发展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当下,如何使民办高校得以立足长期的稳定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要使民办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民办高校怎样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怎样能得到社会的广大认同,以及怎样能满足发展中的社会需求。假使我国的民办高校也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这类综合能力过硬的人才,那它一定会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被社会需求的能力,然后保持这样的态势,使其在这个发速发展的社会中得以适应,并且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民办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的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创业能力划分为进本课程之外,认为这方面的培养属于其教育职能之外的专门性教育,不是民办高校应该的着重培养项目,因此,还没有开设专门有关的系统教学课程对每一位学生的规划及培养,而且学校也没有请进专业的教师队伍,没有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有些民办高校甚至把

2.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待健全。民办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的教学工作应该包括以下工作:培育目的、课程设置、师资投入、实践指导、组织管理、测评监督等一系列的系统教育工作,为使这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但就现状来讲,民办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工作仍然属于一个实验和探索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且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3.实践训练的平台过少。民办高校需要提供一些让学生们去实践创业的平台,来保障民办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工作中有效进行,民办高校需要解决这个平台的问题,而这种平台的搭建也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反馈和效果。实践训练平台的搭建需要人、才、物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投入,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就目前来说,实力有限,而且追求短期的利益,所以没有将太多的经费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创业能力中去,这样直接导致了有关教育的基本设施无法完善,致使社会创业环境处于不良状态,实践训练平台的缺乏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养生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创业能力的策略

1.重塑创新精神与创新观念。民办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观念的过程中:第一,要课程设置得以优化。使在设置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前沿性,还要考虑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相应的实践性课程设置,达到优化。第二,要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探索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方法。第三,要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让教学评价的内容要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们更快的成长等。

2.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机会。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此期间学生还可积累许多实践经验,为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民办高校引导大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他们能提前接触社会,并不断地适应,这也是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力的有效途径,使在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能有机的相结合,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

3.为学生打造良好创业环境。民办高校要利用好各类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创业条件,指导、帮扶大学生创业。民办高校不仅要争取和利用社会各界有利的条件,而且还要发挥学校本身的优势为创。

业学生与企业的帮扶搭桥铺路,为学生创业努力争取外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并充分有效利用国家的帮扶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李小兰.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1):74—75

[2]李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学特色[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87-197.

[4]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N].人民日报,1999-0

6-15(1).

[5]刘克利,谢再根.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2(1):22-24.

作者:王晓丽

第4篇:创新与创业精神教案

第八课

创新与创业精神教案

时:1课时。

间:2014年4月30日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创新的深刻内涵,掌握创新思维的六种技法和创业精神培养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新技法,为创业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创新,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没有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没有创新,将没有科技、没有文明、没有今天美好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去探究创新的深刻内涵、创新思维的技法和创业精神培养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一)创新

课件展示《小拖鞋“走”出新天地》情景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所设问题。

1、创新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办法、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用人机制等。创新由“想”和“干”两部分组成。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核心。

2、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

新颖性:是指新、奇、特的思维。是最主要的特征。 主动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主动的自觉过程。 整体性:多种思维方式相互协同、有机结合。 灵活性:多答案的,思路是立体的。

3、培养自己创新思维的技法:

(1)、逆向思维法。特点:改变常态的思维轨迹,用新的观点、角度、方式研究和处理问题。

(2)、侧向思维法。绕开主流思路,走第三条路径取得启示的思维方法。 (3)、换轨思维法。完全摆脱原有的思维轨道。 (4)、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法。先发散,后集中或多次循环。 (5)、灵感思维法。一瞬间出现,稍纵即逝。

(6)、联想思维法。是思考的深化,可分为相近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

(二)、创业精神的培养

课件展示《存志而后为英雄》情景材料,学生讨论思考所设问题。

1、创业意识的含义: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1)、需要是创业的源泉。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我要创业”的意识,因为创业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实现自我理想的最现实、最可靠的途径。 (2)、动机是创业的不竭动力。创业需要上升为创业动机,标志着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始。

(3)、理想与信念是创业者的精神支柱。理想是意识的高级形式,信念是创业活动的精神支柱,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使人坚持不懈的向前奋进。

2、创业精神是指人的主观世界中具有开创事业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是一种敢于冒险、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精神。

3、培养创业精神需做到: (1)、志存高远,勇于创业。 (2)、做到自信、自强、自主、自立。 (3)、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4)、尝试创业,积累经验。 板书:第八课

创新与创业精神 一创新

1、创新的含义

2、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

3、培养自己创新思维的技法

二、创业精神的培养

1、创业意识的含义

2、创业精神

3、如何培养创业精神

第5篇:创新与创业精神学案

第八课

创新与创业精神学案

班级

姓名

作:

间:2014年4月28日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创新的深刻内涵,掌握创新思维的六种技法和创业精神培养的方法;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为创业打好基础。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1、什么是创新?

2、(

)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核心。

3、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

4、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5、创业意识的含义?

6、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

)、(

)、兴趣、(

)、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7、创业精神的含义?

8、如何培养创业精神?

名言赏析: 创意犹如原子裂变一样,只需一盎司,便可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效益。-----比尔 盖茨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布莱克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拿破仑

第6篇:《创新与创业精神》读后感

创新很重要的一种特质,它能够帮助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更有效率的工作,用相同的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生产所得。其实不仅是对于个人,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在胡鞍钢著的《中国崛起之路》讲到:国家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国家衰败的根源在于不能创新、压抑创新;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根本动因……所以我选择了德鲁克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阅读,查阅创新在管理中的作用。

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作者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创新实践、创业精神的实践、创业型策略。

在书中“创新实践”这一篇中,德鲁克先生主要讲述了创新的七个来源:出乎意料的情况、不一致、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换、新知识等;然后又讲述了一些创新的原则:创新的要求、创新的禁忌、创新的三个条件、保守的创新者等。在这一篇中,主要讲的是创新的知识讲述,在全书的布局来讲相当于是一些理论知识。在这一篇中,帮助企业家们有目的地搜寻穿新的来源和变化,并且发现由于变化而出现的成功创新机会的征兆,了解和运用成功创新的原理。

在接下来的两篇中,作者主要讲述了创新的实践。包括:创新精神的实践、创业型的策 略。

前者是讲在管理中,各种类型的创业型企业如何把创业精神应用到日常的生产实践中,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状况。虽然对于每一企业型的组织而言,他们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但是目前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核心企业面临的是不同的挑战和不同的问题,而且他们必须警惕不同的衰退倾向。企业家就其肩负的作用和应尽的奉献而言,还需作出正确的决策。 创业精神需要企业管理,即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和政策。同样,它也需要企业之外,来自市场的管理实践和政策,也就是创业型的策略。以硅谷为例。硅谷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电子技术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心、技术创新的前沿,“硅谷模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效仿的对象。大学是硅谷的知识中心、学术智库和创新源头。硅谷所在地拥有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9 所专科学院和33 所技工学校。假如没有这些高校的参与,恐怕硅谷现在不能够达到目前的这种繁荣境地,而这些就是所说的一些外界的条件:人民的受教育的水平,这些外界条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创业精神的发展。这些也就是作者在第三篇中所讲述的内容。

最后,在前面所讲述的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求,作者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表明创新与创业精神不仅和经济体系相关联,而且和社会相关联。对于创业型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生产水平条件、政府的相关方面的扶持政策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等进行了总述,在这些论述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在作者眼中,创业型社会会像现在的福利型国家一样,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阅读了《创新与创业精神》之后,我对于创业精神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知道了创业精神不是一种意识状态下的产物,而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立足于日常的生产或者是工作的一种实践。同时,对管理学也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管理学这门科学,也是立足于日常生产的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论,是对于各种生产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效果的一门实践。

第7篇:创新与创业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活力源泉,是开发个人能力的重要方法。创业则是取得成功的很好的方法。创新有方式,创业有原则,创新与创业这二者也是不可分割的,本文对创新创业各自的意义及二者的关系做出了介绍。

3月21日星期五的下午,我很荣幸的去听了微软公司的校园招聘宣讲会。主讲人是邹欣老师和潘天佑博士,我想着也许这次宣讲会会为我指明未来的方向也说不定。

潘天佑博士主讲的主题是“创业”:如何知道你是否有创业的天赋,如何选择最适合你自己的职业规划?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是创新而不是创业,但在某些情况下,创业可以成为推动创新的一个有效手段。潘天佑博士列举了一些事例,为我们大家分享创新与创业的基本原则,并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及业界案例来激励大家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

邹欣老师主讲的主题是“创新”:通过几个创新的故事,探讨各种创新的方式和创新的规律。颠覆大家对创新的固有观念,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解读创新背后的秘密,探讨各种创新的方式和创新的规律,让我们大家获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讲座很有感染力,互动性很强,用自己的事例以及行业的典型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下面谈谈我的理解和领悟。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就是发明和发现。创新能力包含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我个人觉得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而创业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方法,新方案。

创新分为以下几类,目前主要根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不竭动力。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人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应用于发展。

而创新有什么样的原则呢?就我的理解,以下两点是很重要的。 自我决策,指可以按照团队的利益,自身的需要而做出决定的能力。这个能力相当重要。若自我决策深入人心,那么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会有一个我是这个团队的负责。这时,团队的激情就不用管理者日日夜夜地劳累想办法去维持。同时,团队里的成员由此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团队整体的创造创新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也很重要,价值观是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力和做事决心的奇妙的精神状态。

而关于创业,对精力充沛、富有激情的青年才俊而言,创业始终是一个诱人的选择。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主要有独立型创业,复制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

创业是有原则的,首先要清醒地审视自己和认知社会。审视自己的优势、强项、兴趣、知识积累与结构,性格与心理特征等。认知社会是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稳定的、恒久的、潜在的需要。

然后,既然创业事关人生,就不可以随随便便,必须要经过一个充分的论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要能够静下心,认真调查研究,寻找事实根据。

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失败就裹足不前,失败是难免的也是有价值的,从中可以学到正确的方法。可是尽管不怕失败,却也绝对不冒承担不起的风险。

对社会而言,创业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同时还增加了社会就业率,丰富了就业渠道,特别是对于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压力更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并且,人们的创业实践活动还具有推动我国创新教育发展和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以满足和适应人们创业需要为宗旨的教育实践。

现在学校里有很多关于创新创业的“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的活动和比赛,这对我们的“创新”方面的开发还是很有作用的。但是由于在时间、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创新创业都进行的不完整不彻底。而且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年轻没有经验、眼高手低、心理脆弱、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这对我们的“创新”,“创业”之路都有很大的阻碍。

高中的政治课上都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个人而言,创新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具体而言,创新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事业高低,勇气谋略等等。而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风险,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使自己不断的成熟。创业有助于我们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而且更能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业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这次的宣讲会加深了我对于创业创新的理解,也扩展了我的知识面,让我听了一些成功案例并从中受益。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每个人都不该失去创新的心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是最有活力最有冲劲的群体,我们不该只是安于现状只图守成,而应该充分发掘我们的潜力,拿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第8篇:创新与创业

创新与创业,硬币的两面

------《乔布斯传》心得

乔布斯驾鹤西去,留下他唯一授权的艾萨尔森撰写的个人传记。非常令人震撼的一本书。2012年10月12号,得知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旗下的公司 Rich Global LLC 在纽约陪审团判处2400万美元的处罚后向怀俄明州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截至今年8月20日,公司只有180万美元资产,负债2590万美元。李开复马上在微博说:成功学不可信,因为:1)有些作者自己除了写书没做过实业,他们写的成功学纸上谈兵,无可借鉴,2)做过实业的人的书,他们如果教你复制他们的成功,那也不可取,因为每个人应该走自己的路,何况成功通常不可复制,3)建议读名人自传,但是别抱着复制心态,学习值得学习并学得会的。

我要说,如果你只读一本自传,别无选择,就看《乔布斯传》。

乔布斯有几句名言,都关乎创新: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乔布斯以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偏执,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近40年,在个人电脑、动画、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数字出版等领域,都创意无限,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乔布斯的一生,就是不断创新创业的一生。创新和创业,是他事业的两面。他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特立独行,不甘于重复,总是能够推陈出新。乔布斯不是一个技术型人才,他对软件、硬件的技术水平,远远比不上那些工程师,但是他总是能够发掘到卓越的技术人才,按照他的理念设计出惊世骇俗的产品。他具有“现实扭曲力场”,他强大的气场可以把优秀人才听从于他的想法,创新创新再创新,改进改进再改进,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的产品,客户体验非常完美,很多人使用了苹果的产品,就会不自觉的习惯它的模式,成为“苹果控”。

有些人曾说,苹果公司的核心产品没有一个是原创的。操作系统是模仿施乐的,然后又被微软山寨出windows系统。Ipod不就是一大容量的MP3,出这玩意的时候国内山寨的mp3都快50一个了。当年Iphone出来的,国内的山寨触屏手机已经烂大街了。但也是一种创新,可以称之为“整合创新”。虽然在某个单独的技术来说。,苹果不是首创,不算“从无到有”,但绝对是“从有到新”,乔布斯具有魔术师般神奇的魔力,把一个半成熟的产品或者理念加以整合和完善,配上极度良好的用户体验,在看似已经成熟的市场再杀出一条血路,再通过现实扭曲立场完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仅仅这些,就是创新的最好注解。

Iphone、ipad总有落幕之时,但乔布斯没有谢幕。他一生都在跟随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打开心智之门,创新的思维自由呼吸,这是乔布斯给世人留下的最大遗产。

第9篇:创新与创业总结

一、创业与创新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有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曾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要再续辉煌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创新的民族,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自主创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其中包括劳动力资源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机制转变。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机制的转轨给大学生的劳动就业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转轨过程中,国家政府机关不断深化改革,企业不断进行结构性调整,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而高校扩招及每年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的长期存在,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但与此同时,转轨时期劳动就业的压力也给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展示自己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无可限量的能量。

三、创业所需要的技能

创业是综合技能的全面展示,是智慧和技能相结合的活动,需要个体或组织具有超强地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知识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同时也要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学生必须通过综合的技能培训,接受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创业训练,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为此高校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机制,为学生创业提供环境机会。一是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把选择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作为突破口,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以提交调查报告或企划书等形式进行考核。二是完善创业实践体系,培养创业能力。三是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四是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全面评价、考核体系,全方位评价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个性特征。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业意识为目标,以熏陶创业品质为立足点,以训练创业能力为关键。

四、创业的好处

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的潜能。大学生创业可为自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

创业属于积极的就业形式,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寻求机会,努力创新,不断成长。这一过程不仅是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过程。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一个创业者能带动3-5人就业。可以想象随着创业群体,特别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的增加,劳动就业的压力必将得到很大的缓解。 创业不仅能带动社会就业,而且能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为科技成果成功、快捷地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但自主创新离不开创业精神,更离不开以创业家为主导、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创业活动。没有比尔·盖茨创建微软,很难想象美国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成就。

五、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卓越的实践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因而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担负起培育的重任。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素质,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说来,学校应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科技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加以培养。而创新实践无论是学校的创新实践还是社会的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谓创新实践是相对重复性的实践活动而言,泛指人们从事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实践有助于强化创新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具有的基本意识,它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的心理动机,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人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并调动和激发起自身的潜能,提出创新目标和构想,产生将其付诸行动的精神动力。在创新实践中,创新者能够深切意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创新奉献社会的道德观念、追求理想目标的进取心、发现问题的探索欲和批判精神,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或激情。

(2)创新实践可以极大丰富创新者的创新经验。经验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人们才会理解什么叫文献调研、为什么要文献调研、怎样进行文献调研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是靠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直接经验。创新经验只能来自亲身经历的创新实践,创新经验越丰富,创新的能力也越强。

(3)创新实践可以极大增强创新者的创新动力。在“真枪实弹”的创新实践中,创新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创新实践的主体,是身处战场中的战士,在创新实践中担负着特定的创新任务和责任,而且通常与自身的前途、利益和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使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意志得到磨练,能力得到增强。

(4)创新实践可以增强创新者的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一个具有良好社会交往的人也会比一个缺乏正常社会交往的人能够在信息获取等许多方面得到更多的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更能获得成功。在创新实践中,工作的需要会迫使创新者进行协作和广泛交往,从而使创新者的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磨练而增强。

(5)创新实践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创新者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缺乏创新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创新实践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创新能力主要指与智力因素相对应的创造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创新技法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在创新实践中,创新者需要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创造,从而使创新者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总之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在市场种类繁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一个新的产品对自己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关系到自己所创业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在创新的情况下进行创业才有机会取得成功。经过创新与创业的培训,为日后自己在创业方面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基础,同时也鼓励了自己创业的积极性。感谢学校对我们的教育。

上一篇:酒店领班培训下一篇:停车无人收费系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