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的惦念

清明,是一个玉宇澄亮、气象更新、万物复苏的时节。穿行于滚滚红尘中的人们,此时心里便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尽是沉甸甸的惦念。

惦念原野里漫浸过诗人的蒙蒙烟雨——江南江北的清明雨,犹如一朵雾花缓缓从天而降,滋润着万物,也撩起了人们的愁绪。野外芦苇的凄凄声乍起乍落,壮志未酬的诗人落寞不已。他抬头望了望孤寂的天空,雨水不经意间盈满了眼眶。诗人跌跌撞撞继续向前移动。突然,一片抢眼的绿跃然眼前。那是一片竹林,在雨雾的笼罩下显得生机盎然,一股竹的清香随着雨扑鼻而来。诗人呆住了,久久地站在那里。不知过了多久,诗人回过神来,雨还在纷纷落下,不过那雨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滋润的。诗人的脚步越发轻快了,踩在水洼里溅起一阵美妙的旋律。清明好雨,怎能无酒?正巧一牧童骑牛而过,清脆的笛音,在山中旷野上嘹亮而轻快地响着。诗人问:“请问附近有没有酒家?”牧童瞅了瞅他:“那不就是吗?”诗人兴奋不已:“这酒家叫什么,在如此仙境?”“杏花村。”好雅致的名字!诗人开怀地笑了……

惦念欢愉惬意的郊外踏青——清明时节,嫩绿的小草遍地都是,有如无边的绿毯;河水纤尘不染,流向远方。城里村内的男男女女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踏青。踏青,早在唐代就非常盛行。诗人杜甫就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古代的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比如拔河、扑蝴蝶、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等。唐代韦庄在《长安清明》诗中就有对这些活动的描述:“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宋代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欧阳修也作词:“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踏青,既能欣赏山川风貌、名胜古迹,又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唤起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惦念苦楝树下的那间老屋——老屋在那棵高大的苦楝树下呆立着,房梁上布满苔痕和蛛网。面对老屋,纠缠的记忆,蛛网一般牵动着我们的思绪,时而温暖,时而疼痛。岁月在这里凝滞不前,仿佛这一切,都是一种静默的存在。我伫立在窗边,在举目远眺的瞬间,希望自己的视野能够更开阔,更遥远一些,越过远山和流云,穿越岁月的尘埃与浩瀚的星空,沿途拾回身着粗布衣裳的童年。记忆中远山腹地上的红旗迎风招展,山脚小学下课的钟声悠然响起。放晚学的孩子们冲出校门,竞相追逐着往家赶。在场院的木墩上,少年正摊开书本,匆忙地赶写功课,而身后,永远是大人们欣慰的眼神。前些日子,我又回到村子。我看到老屋的大门被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紧紧地锁着,门框和窗户斜靠在一边,门槛上那些光滑的青砖上,还隐约残留着儿时伙伴们用粉笔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这一切,竟是如此亲近又如此遥远。冬去春来,岁月流转。如今,我已经长大长老了,老屋也随着时光老去,像寂寞的嘴巴在风里张着,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顿时,老屋在我的脑海深处化成了一份深深的眷恋,一份朦胧的守望,一份痴情的惦念……

惦念家乡的袅袅炊烟——在长长的岁月里,故乡的炊烟总在我心头升腾萦绕。走出了槐树笼罩的天地,路边垂柳随风轻摇。忽地一排排农舍跃入眼帘,一缕久违的炊烟气息伴随着玉米粥的香气扑鼻而来,香醇又久远。傍晚,太阳拖着渐变的红色裙摆款款消失在天边,父母站在村口喊着我的小名召唤贪玩的我快回家吃饭。一声声亲切的呼唤随着缕缕炊烟悠悠升起,像钟声撞向我苍茫、静穆的心灵。我不知道炊烟会飘到哪里,但我似乎看到了西边天空的晚霞悠然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丝纱绸,散发出神秘迷人的梦一样的霞光。此时仿佛有轻柔的歌声在我耳边回荡:“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一样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剪不断理还乱,清明的惦念。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作者:罗荣国

第2篇:一日看尽清明花

想写写小时候和我相逢的那些花草生灵。不知今天的孩子有没有机会在生活着的都市或乡间——真正的大自然里遇见过一只天牛、一株鸭跖草花?有没有追逐过一只黄白粉蝶或水蓝色蜻蜓?为了捉住它沾了一身的油菜花粉和一裤腿臭芝麻,偏巧又被树上的知了泼了一鼻子尿……

这些记忆好好地藏在我脑海里。有一天,我读到一个叫“泉麻人”的日本作家写的小书《东京昆虫物语》,里面有逼真的手绘插画,书还有个副题:46则与昆虫相遇的抒情纪事。才看几篇,藏在我脑海里的记忆突然就醒了!我恍惚回到童年乡间,那一个个暖日午后——
从星天牛到木槿树

那只天牛竖起两个触角被我撞见。现在我知道,它叫星天牛,因为星天牛的身体是带有光泽的黑色底加上白色斑点,还有一种左右侧各有一条黄色纵带的是黄星天牛,小时候我们只管叫天牛。好比蜻蜓和蝴蝶,我们也只取其色,混叫成黑蜻蜓、蓝蜻蜓,白蝴蝶、黄蝴蝶、彩蝴蝶……不求甚解多年,到今天才恍然大悟——啊,那只眼睛鼓得像水蓝色玻璃弹珠、尾端处一抹黑的白刃蜻蜓,就是俗称的麦秆蜻蜓呀!我小时候常见,只管叫蓝蜻蜓——原来它的身体会变色,开始是黄褐色,慢慢出现黑色斑纹,老熟后变作黑色,上面布有好似撒了盐的白色粉末……这么说确和麦秆像,刚从田里割下的麦秆金灿灿的,麦穗打下后,一堆堆空麦秆被弃在场地上来不及收起,若是经风里吹雨里打,麦秆就会慢慢发黑,再露水侵太阳晒,麦秆上就附有着了盐一样的白色粉末。管蓝蜻蜓叫麥秆蜻蜓,真是传神。

现在,这只星天牛将军般踞坐在木槿树篱上。我要手伸过去,一抓一个准。我爱盯着它看。它也笃定得很,没想飞的样子。六只脚扣在荆条上,头上一对触须一节一节,弯成好看的细马鞭,我数着马鞭究竟有几节,一节代表一岁,就跟我们数树的年轮一样。这只天牛看来是大将军了,触须足有身体的两三倍长,很像多年后我在舞台上看到的穆桂英,五十三岁又挂帅出征,蟒衣凤冠台上一亮相,身后的翎子一抖擞,真真飒爽英姿。大将军的这两根触须就跟穆桂英凤冠上的翎子一样,我忍不住要去拨弄它。我刚一拨弄,它便吱吱地叫,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它竟然不怕我去捉它。

当真我就捉了它,放在手心里,一阵麻酥酥的刺痒,感觉怪怪,像是瞧一个天外来客(铠甲勇士?)。我又把它放回到树篱上,它抖抖身子,嗤一下飞走了。其实它飞不远,一个腾空跃起,又在哪截树篱上趴着了。我家乡的天牛都爱木槿树。如今天牛是寻不到了,就连木槿树也难觅。

在乡村,木槿树是一种很常见的灌木,常被用作树篱,隔开菜园子和村人行走的小径、田埂。绕菜园子一周,一排排枝叶茂盛得很,母亲嫌它长得太快挡了阳光,就将面南的一排剪成短篱笆。木槿树开花时,到处是嗡嗡嗡的蜜蜂,我们家的木槿花深紫浅粉亮白次第登场,花瓣厚实,大朵大朵喇叭一样铺张——我们就叫它喇叭花,花瓣底部一轮深红颇醒目,底部正中的金黄花柱特别遭蜜蜂和蝴蝶,蚂蚁飞虫也爱往里面钻。倘或经手一碰,花柱上的花粉刷啦啦掉一手。

我不怎么喜欢木槿花。总觉它木乎乎、脏兮兮,塑料假花一样少灵气。好在它开得快,谢得也快,噗一下掉头落地,不容分说的断然。也是要经历了很多世事磨练后我才有所悟:大自然里每一株植物长成什么样原是都有定数的,偶然或必然,都是它的命运。

就说木槿花,为什么这般“招蜂引蝶”?因为它不香。没有香味的花为吸引蜜蜂蝴蝶来传粉,就开得特别艳,花蕊部分更是明度非常高的金黄色。小时候穿了鲜艳衣服,特别是嫩黄橘金的外套去山里春游,就特别地遭虫子,虫子们都不管不顾地扑将过来,连蝴蝶也会翩然飞落肩头想采蜜呢。可是换作颜色淡一点的花,比如栀子、含笑、瑞香、梨花、杏花……它们却又很香,那香味同样是为“招蜂引蝶”。可见,自然界自有一套生存哲学。你看一朵花开在那里,不好动也不能喊,可它自有活下去的精彩与智慧,把它理解成植物生长的本能也对,可我宁愿相信这是花和叶通晓生命之道的缘故。就跟我们人类一样,再普通的花草,也是要经历四时荣枯,花开有时、花谢有时,它既扮演了最无情的时间判官,也启示着我们在自然的流转中获得平静与安慰。在一朵花那里,你所能得到的不比人类的少。

再说木槿叶,小时候我们用它来洗头。初夏午后,我搬出长条凳子,热水瓶和搪瓷脸盆搁在场地上。我和姐姐采来大把的木槿叶,揉碎了的叶子淌出黏黏的绿汁液,滤去碎叶,这些黏液就是天然皂液。我知道很多地方用皂角树的叶子煮成汁水来洗头,算得上民间偏方了——可我更诧异的是第一个发明用木槿树叶子来洗发的,发现这个“偏方”的人真该得一个“奇思妙想奖”。记得小时候拿揉搓出来的木槿皂液洗发,头发干了后特别地蓬松乌亮。

由星天牛说到木槿叶并非无轨电车,如今谁还会想着用木槿叶来洗头。
从清明日到桐花逝

我的脑海里翻涌着很多儿时的“浮世风景”,万花筒般,转出来一个,又一个。青翠的竹林,鼓涨的河水,年年春天飞临的燕子、喜鹊、布谷鸟,扁豆叶上的七星瓢虫,砖墙缝里的蜜蜂,菜园里的黄白粉蝶,绿翠红嫣烂漫一片的紫云英……我的拙笔怎么描绘也是徒劳,谁的家乡不美,谁的童年不值得回味。鲁迅的《朝花夕拾》、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汪曾祺的《晚饭花集》,杨绛、宗璞、孙犁、黄永玉……很多前辈们笔下的文字早就道尽故乡童年的美,那么我的回忆是为哪般?也许,换一种视角更能抵达童年和故乡。

2018年4月5日。这一天是清明日。前晚已和父亲说好回家。早上起来看天,不晴不雨,轻阴混沌着,倒是契合了这样一个节气上的心情。临时决定不开车,轻装简行,就背一个双肩包,包里装了几盒青团和路上喝的一瓶水,搭地铁+步行回松江车墩——父母从老家搬出后住的地方。心里还有一层心意,想以“慢”的方式去“认一认”爷爷的墓地。老家拆迁后,爷爷的墓迁出恍然已三年,可我竟还不知他的“新家”在哪,父亲总顾念我的忙碌不让我为家事分心,我心安理得地接收着,总是要等到累积了很多事情才想着去做。

爷爷的事却一直在心里。只是我不想在没完成心愿前贸然“认领”他这个新家——三年前,也就是爷爷墓迁出日的凌晨,我做了个匪夷所思的梦,我梦见爷爷来我床前要跟我说话,可我在梦中一惊搅了气氛,他就缓缓转身走了。醒来后我努力回忆,爷爷像是指引我去竹林子——他的墓就在老家山冈下的竹林里,边上是他的菜地。后来我把这个梦讲给父亲和姐姐听,他俩莫不诧异,因为就在这一天爷爷的墓迁出,而我因父亲的顾念根本就蒙在鼓里。我觉得这是爷爷对我的“眷顾”,或说是“神启”。没准爷爷想以这样的方式指引我去老家看看,尽管这个家行迹全无,可那片土地还在。那是他挥汗了一辈子的地方。于是我在心里许了愿:我要写一本书,献给爷爷和他深爱的故乡。

地铁探出地面攀升到城市的半空,我的视角望出去恰好和两边忽闪的树等高。我戴上近视眼镜,这一看可是耳目一新,我采到了一整个春天的新绿,真真这才是春天的生机和盎然。水杉、香樟、柳树、碧桃、梧桐……各种新嫩枝条和叶芽疏朗朗地生发着,新绿叠旧绿,眼睛所及碧青如洗。水杉的旧叶早褪尽,枝条上层层对生羽叶状鲜绿倏忽一闪,小脚丫般扑进心坎,耳边唤起刚出笼的小鸡小鸭毛茸茸的唧唧声。接着是香樟,满头满脑的深绿青绿和黄绿。香樟树是一种奇怪的树,它的春天和秋天仿佛是一起来的,就在清明的春风里,旧叶还未落尽,新叶葱茏着长出来了,乍看去层层深浓不一的绿挤挨着密不透风。可真要在树下走,你就发现了秘密,风过处,一地的老叶子,鼻翼间一股醒神好闻的清香。这是江南长大的孩子都熟悉的味道,谁家没有一件老祖母和母亲流传下的香樟木箱子。

地铁隆隆匀速往郊外,窗外景致渐渐起了变化,视野更阔静,一棵两棵的落叶乔木打你眼前一晃,也不知是梧桐还是榆树朴树。枝桠纵横舒展,在朗阔高天里孤立着,叶芽儿才刚萌出,想起作家黑陶一句话:“疏朗静美处,有繁盛清劲。”又一闪,远远看到一树树的桐花正肆意盛放,惊鸿一瞥在桥畔、水边、村舍旁,白桐贞静,紫桐磅礴。啊,那盛放的美真真没法用言语来形容。课本里说到的烂漫就该是这景象吧。

以为这就是春天了,可春天于我还只是个引子。站累了,找了个位置坐下。拿出手机看微信,偏就这么巧,朋友圈里作家好友潘向黎在说桐花,“每回看到桐花,都会暗暗感叹:这种凄艳突兀,简直是唐诗中的李贺。这种亮烈不群,却命如纸薄,又是《红楼梦》里的柳湘莲。”“桐花是清明之花。《周书》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清明是祭祀和怀念的节日,因此这个时候盛开的桐花,唤起的感情多少有几分哀愁和悲凉……”(潘向黎《春寒一分在桐花》)

桐花是清明之花。这么说此刻我和一树树的桐花照见是冥冥中的感应?心里是一惊一喜一叹,遂又一定,老僧入定的那个定,就这么端然静坐了许久,才长吁一声,站起。——到站了。

不是不识江南的泡桐树,也不是没留意过泡桐花开时的景象。可是,景也,情也。就在这样一个早春,就在清明之日,我和桐花的遇见竟似一场生命约定。

这天晚间回了自己家,我信手从书架上抽取一本《银锭桥西的月色》闲翻,不意却读到这么一句:“似烟花初绽,亮烈而贞静。”——又是“亮烈”!写的正是桐花。

清明和亮烈分明像是一对反义词,——清明是收的,亮烈外放;清明静,亮烈闹,用亮烈来形容桐花,真真是“亮烈不群”!不会是李贺的诗文?手边没合意可查的书籍,又不想网上搜来“唐突”了桐花。到底,用亮烈来平衡清明的落寞伤怀也是合了心境。这才是桐花的气度。长得高大磅礴的泡桐不是柔弱的花树,它有烈烈男儿气。

桐花开在我脑海里竟成了一桩心事。为的一句“清明之日桐始华”,我还真查到自己城市有将它植作行道树的,就在普陀区的子长路和宜川路。第二天我奔它而去。眼前街巷,左右两排桐花树绵延盛放,紫色、白色的花束一串串垂在枝头,花朵风铃般硕大,树都已有年头,虽有养护工人任意肢解的旧痕,但仍身形高阔洒脱。阳光很好,几无路人,一阵大风,枝上桐花啪嗒啪嗒往下掉,我站在花阴里,一朵一朵的桐花落在了我的发上、身上。鼻翼间有淡淡花香。

眼前都是和桐花有关的意象:桐花落、桐花阴、桐花春、桐花香……潘向黎文章里还引出一个“桐花冻”。晚清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云:“蜀语可入词者,四月寒名‘桐花冻’”,说是四川人把清明时节的乍暖还寒、凄风冷雨天气唤作“桐花冻”,喜歡植物的巴蜀人当真是解花人,这桐花冻真合这节气。以为桐花的意象已够壮观,偶然间又看到一个“桐花祭”——在台湾,每年的四月桐花盛开时节有一个类似像日本樱花祭那样的节日,叫作桐花祭。台湾的桐花大概是油桐花吧?白色居多,在花下铺席而坐不知是怎样景象。樱花是飞雪一样纷纷扬的,视觉上轻而盈,桐花到底花朵硕大,啪嗒啪嗒往下落,有形有声,太酣畅也太张扬了,明明是感时伤生,却又那么大的动静……果然在桐花面前不必悲切哀伤。花开繁盛,向死而生,送走死,迎来生,天地万物不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么。

看到一个说法,说桐花是雌雄同体,一棵油桐树上的雌花和雄花就在树上传粉,雌花受了粉以后会结出一个油桐果,为了把养分留给雌花,雄花就豪气地离开枝头……这么说,在清明的风里纷纷开且落的都是雄桐花?也不知这说法是否经得起科学推敲,我且信它。啪嗒啪嗒往下掉的桐花真就是男儿花。

李贺七岁长短诗名动京师,横溢才华却只活了二十七,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他的《雁门太守行》,凝稠悲声确乎和黄昏中的紫桐同调。桐花是“殿春花”,花谢了,春天也就老了,恰是韩偓的《惜春》:“……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地铁下来,竟起点点雨意,罢了步行回家的念头,打车到父母家。父亲刚烧好一桌好菜,这个寒食节怎么也不该拂了父母好意,于是洗手尽兴吃饭。

饭后由母亲陪着去爷爷墓地。这个叫灵憩园的墓园竟一河之隔,过桥即到。脑海里翻出一句话:“我们过桥,是为了从此岸到彼岸。”

一直以为河的对岸是一片种植苗木的园地,不曾想因村落拆迁而不得不迁坟的人家有那么多,这个临时启用的墓园就安在了小区对岸的“苗木林”。彼岸有一条火车线通金山,小火车日日隆隆驶过,真真还有安宁?

桥也是新建,造得夸张——不如看作是仪式的强化吧——不宽的河岸上架了一顶很高的桥,钢铁坚固,刷成银白灰,拾级而上,要跨很多级,忘了数了,不会是九九八十一级?上桥和下桥的,人来人往,很多人手里提了一笼笼稻草编的直筒箩筐,上有尖顶盖子,提绳穿着。这个草箩筐还真新鲜,竟是头一回见。问母亲,说是里头装了叠好的纸元宝,一并烧给先人。难怪有人手里拎着个大铁桶。下桥,眼前一条长长甬道,两边松柏和一些常青树交错,松柏新植,不及碗口粗。倒是荒长的藤蔓和野草花生机勃勃,这就遇见了阿拉伯婆婆纳。墓园的入口处,蓝色小碎花星星点点。我蹲身细看,感觉花瓣上的深蓝放射状条纹光芒四射,一下灼烧了眼。

——阿拉伯婆婆纳也是清明花,开在早春的清明。但是阿拉伯婆婆纳的生命力要强健得多,它匍匐在地,只一息尚存,就拼命地蔓生野长。它是泥地里开出的最朴素无闻的小野花,从早春二月直开到五月初夏。有个朋友也喜欢阿拉伯婆婆纳,杭州的周华诚在文章里写:“那时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它细小的花朵,细小的蓝色花瓣,极简的四瓣造型,居然可以美成那样。花瓣上一丝一丝的深蓝脉络,像皮肤下的静脉。”(《草木滋味》)

说得真好。形容花瓣脉络“像皮肤下的静脉”也独特。仔细看你手背,把手握成拳,手背上的静脉清晰可见,一条一条就是深蓝色的。喜欢阿拉伯婆婆纳的,大多有过乡村记忆和童年生活经验。而且,更重要的,都喜欢自然和植物,再粗粝的性格也都有一颗柔软心,我用这法子寻找同类屡试不爽。周华诚的这段文字勾起我记忆。夏天晚上我们全家在场地上纳凉,爷爷挥着蒲扇打瞌睡,我拉过一个小板凳坐他边上,我摸他腿上凸起的“蓝蚯蚓”,那是长期劳作静脉曲张的缘故。弯弯曲曲的蓝蚯蚓摸上去一跳一跳,感觉像是一条条的深蓝色河在流。小小的阿拉伯婆婆纳开在爷爷身体里,汇成大江大河……

突然发现,同是清明时节的花,“节过清明却似秋”的桐花和生命力旺盛的阿拉伯婆婆纳,落差如此大的两种植物,竟然都是玄参科,竟然都开蓝紫花。清明是蓝紫色的。死之寂寥和生之欢欣,交织在这一日。蓝紫色也就是偏深一点的蓝。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最喜欢的颜色就是深蓝。其实现在也喜欢,只是这喜欢里添进了无尽的苍茫,脑海里浮出小林一茶的俳句:露水的世啊,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

墓园竟不是我以为的样子,没有墓碑,简单到只有一个名字,挤挤挨挨刻在水泥阶石上,排成一排排,相隔他人的名字只一个拳头的距离,名字和名字间种着一棵棵小松柏,连成条状,分明就是绿化带。母亲说,这样的一丁点位置都还抢手得很,不容你犹豫……

我确是没有做好准备。看着爷爷的名字,满心怅然,甚而觉着不可思议的荒谬。眼前周围,有人哭的哭,烧的烧,小孩子笑闹着呼来跑去,年轻人则踏青般的心情谈笑赏花,远处亭子里站着看风景的人,一排排晚樱艳得跟桃花一样清扬。天也放晴了,春光明媚如许。如此各怀心思,倒是一场奇怪的生死相聚!

想起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也是过奈何桥,12岁的墨西哥小男孩米格尔为寻音乐梦,一路踏上撒满万寿菊花瓣的金色桥,从此岸到达彼岸。在那个往生者的世界里,死者可以看到生者,若是死者见到亲人前来祭奠,那么他在彼岸世界里就有立足之地。倘使从此不再有亲人记得,不再有人间的惦念和记忆,亡灵在那个世界就会彻底灰飞烟灭……眼前景象何其相似!原本,人世间所有的装饰都仅仅只是一个点缀,能有年年岁岁的相聚和惦念才是最好的安慰。爷爷也是这么想的吧?

火车隆隆驶过,自北而南,恰就是我从上海出发往家乡的方向,总有一列会在墓园附近停靠三分钟。生和死就这样又聚在了一起。能聚一起就好。枕着这铁轨声,长眠地下的爷爷会不会习惯这隆隆的波动?——仿如风从山冈来的永恒。
紫云英、晚饭花和杂草记

春天,油菜花、紫云英和晚饭花开的时节,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女孩阿芳着了魔一样又唱又跳。她被父亲锁在房里不能出来。她的窗子正对着远处的山冈和近处的麦田。这个季节,山冈下是漫天漫地嘹亮的金黄。阿芳双手拉着窗框上的铁栅栏使劲儿笑,乌黑长发披散着,身体摆来荡去,一会儿又唱开了,调子拉得老长,也不知唱的什么。我不明白好端端的她怎么就发了疯。

姐告诫我:“小心离她远点!”

“怎么,她又不会吃了我。”

“哼,你要靠近她,我可不跟你睡一個床!”姐还气势汹汹。

“她得的什么病?”我追问。

“花痴病,你懂吗?”

“花、吃?我也吃过花啊!”我一脸懵懂地看向姐。

姐不屑跟我解释,“嘁,说了你也不懂!”撇撇嘴扔下我跑开了。

我一个人琢磨:莫非阿芳是吃错了花?不是什么花都能吃的,有的花好看却有毒,这个,连我都知道……

我忍不住总要跑去偷看,远远的,不敢近前。其实阿芳不唱不跳的时候很正常,就那么安静地立在窗前,两条发辫好好的甩在脑后。她长得黑,眼睛很大很亮,圆盘脸,笑的时候脸上漾出一对小酒窝。

有一天,阿芳突然向我招手。我趔趄着退后。她见我迟疑,就抓了一把糖果从铁栏杆里伸出手来,摇着糖果,拿眼鼓励,两个小酒窝生动地一旋一旋。我艰难地移动着步子。一步,两步,又一步……刷一下跑过她窗前。我跑向正对她窗前的田埂路。我在田埂路上飞奔,眼前和两边金黄紫云一片。我在喧腾的花海里败下阵来,脑袋昏昏然,一屁股坐在蚕豆地上,边上就是爷爷的竹林子。我有些后悔没把那一堆糖果接下,要是接了不跟姐说……还有这么多好看的彩色玻璃糖纸,我在席子底下已压了几张,等凑够数就能玩拍糖纸比赛了。一颗糖果,大概相当于一千朵晚饭花的蜜露吧。

阿芳病好了后就结婚嫁人了。她回娘家来,喜欢坐在庭院里安静地绣花,给未出世的孩子打毛衣。她家的院里也种着胭脂一样的晚饭花。有次她出门来,而我正要去姑妈家,冷不丁照了面,她矜持地笑笑,很快又收敛起笑返身进门,再不出来。那时候,我已经在华阳小学念书了。我知道要礼貌斯文,我大概也朝她笑了吧。此后我却再没见过她。或者是,每回她来娘家,我都在课堂里。

二十四节气里,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所以我的记忆里,清明还是春天的颜色。我最喜欢这时候的乡村。清明之前,大地还在沉睡,只有敏感的虫类被一声春雷惊醒,从蛰伏的泥地里爬出,螽斯、蛐蛐、蚂蚁、长脚蜈蚣、田鼠……一律呆头呆脑的混沌和被惊扰的表情。这时候,乡亲们要去田里翻土,冬天板结冻伤的土壤要翻起,晒一晒、醒一醒,春耕也就要开始了。清明一到,油菜花紫云英们呼啦啦地开了,眼前扑面一张张明亮的大网。我脑袋里好像定了一个闹钟,叮一下时间到,我欢跳着提上竹篮出门了。

我往花开明媚的地方跑,我爱闻那花香更爱吸那花蜜。我跟蜜蜂一起抢花蜜。我吃过紫云英的花蜜,山杜鹃的花蜜,晚饭花开时,我就采红殷殷的晚饭花,揪下小喇叭一样的花瓣,根部藏着一丝儿甜津津的蜜露,放嘴里抿,一股花香直扑脑门——那香味太浓了,一下蹿上了脑门。

晚饭花在我们那又叫潮来花,因它开在黄昏吃晚饭时,这时候河里的潮水也鼓涨着起来了。汪曾祺有个小说就叫《晚饭花》,写一个叫李小龙的男孩远远地喜欢着一个叫王玉英的女孩,他每天放学打她家门口经过,都会看见王玉英坐在一排晚饭花前做针线。王玉英已许了人家。她的弟弟在上小学,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她整天一个人在家。每个黄昏,王玉英家的晚饭花开得如火如荼。“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汪曾祺说:“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真是惆怅啊,跟晚饭花一样,又热闹又寂寞。

晚饭花还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在学校教书的舅舅突然来临,他踩了一辆老坦克晃荡着一路飘到我们家。舅舅是给我和姐姐送一堆“课外读物”来的——陈年旧期的少儿杂志、掉了封皮的连环画、缺页的《新华字典》……其中就有用牛皮纸包得方方正正的三卷本《红楼梦》,这三卷本《红楼梦》是舅舅送给我们的最体面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我有限的童年阅读记忆里最华彩的一瞥。可惜我那个时候读得囫囵吞枣,只顾留意宝黛钗爱情了,一有诗词就略过,不感兴趣的章节也哗啦翻过,真正喜欢并深入读是在大学毕业工作后。

这里说说和晚饭花有关的一节。晚饭花还叫紫茉莉、粉豆花,因它花香似茉莉,结出的籽深黑有细纹,像是一颗颗的小地雷,剥开黑硬壳,里面的瓤粉白,可作粉用。《红楼梦》44回有一段平儿理妆,平儿想要找粉,一下寻不见,宝玉就从妆台前拿出一个宣窑瓷盒,里面排着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给平儿说:“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平儿倒了些在掌心看,“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这个宝玉真是美的知音。放在今天,他就是植物调香师,花庐主人,某个雅趣品牌的代言人,生活美学公号的网红——啊呀,都太过实在,不如做他大观园的怡红公子逍遥轻快。宝玉对美的态度却是今人向往的,究竟,“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总是美事一桩,只因我们都活得太紧太满太实了,而美的本质是慢是放下是透气。人一忙,就是心死亡。你看这“忙”字,不正做此解么?所以宝玉只对所有美的事物上心,也懂得欣赏和成全。

怡红院里的红是海棠红,可春天花事繁盛时,一挂挂粉白蔷薇和红花纷披的紫茉莉一样赏心悦目,村野的美和高堂的美在他眼里并无高下分别。黛玉梅兰自许的孤标傲视,他欣赏和懂得;刘姥姥那样的乡下老太太,他也能成全,他把老太太喝过、妙玉却嫌腌臜的成化窑的杯子截留下来送她……

嗨,写着写着就说开了,——我是觉得晚饭花虽盛放在乡野,可它又热闹又寂寞的美,一样摇曳了很多人的青春和对美的向往。比如我们村的阿芳,比如汪曾祺筆下的王玉英,比如逛大观园的刘姥姥和替平儿理妆的宝玉。

把晚饭花捣烂了涂在指甲上,这事儿我也干过。有说指甲花是凤仙花,其实晚饭花也是指甲花,玫红清香的颜色更得女孩心。小时候我们还掐了番薯藤长长的茎去掉叶片折成一节一节,小心留着表层的皮,这样茎断丝连就是一根翡翠项链——女孩们都爱用它来装(da)点(fa)无聊的日子,把它戴在颈项里,挂在耳朵上,绕在手腕间,像真正的公主那般步态仪芳。

春天大面积开花的还有紫云英、山杜鹃和野蔷薇。这几样花我都喜欢。只是记忆里,我跟紫云英的缘分多些。我得去紫云英地里割草,花开的时候连花一起割下,这是我每天的例行功课。有时还要来回几趟,割来的草喂给猪吃,也给鸡和鸭。姐姐会钩花,一劳永逸地免除了太阳暴晒,躲在天井里、杉树下,或是哪个女孩家做细活。姐姐钩花有钱换,我割再多的草也没一分钱。在钱的动力下我也跟着学钩花,学是学会了,可坐不久就没了耐性,嫌一朵花、一只蝴蝶的出现太费功夫,还得不断地洗手以免弄脏了雪白丝线,不如去杂木林、山冈和紫云英地里抓几只真正的黄白粉蝶、麦秆蜻蜓和天牛、豆娘来得刺激好玩。

紫云英留在我脑海里的强烈印象,是大片火光冲天的浓烟和紫云。我写过一个小说《姊妹坡》,讲女孩小美和她姐姐的童年故事,小说里有一个场景是真的,两个女孩在南塘的山坡上看天,她们的篮子里装满了紫云英。突然远远地听到一阵骚动,人声杂沓,有人在村子里喊:“着火了,着火了!”两个女孩一骨碌坐起,往家的方向看,家的方向——爷爷的大屋,已被漫天火光和团团浓烟包围。着火的正是我们家。也不知什么原因引起,爷爷大屋前的一排稻草垛被烧得精光,留下一整面黑漆漆的土墙,幸亏扑救及时,大火只烧着了墙面,房屋没塌。

这紫云,成了弥合我和姐姐情感关系的纽带。那个场景下,我被飞天而降的灾祸吓坏了,跪在山坡上,踢翻了篮子里的紫云英。姐姐一声不响默默把散落的紫云英收进篮子,又走到我面前,一脸正色道:“你要学会不哭。”

春天很容易就变老了。脆嫩嫩的菜心抽花了,竹笋刷刷往上长,底部的笋壳都包不住起出的青竹根了,蚕豆花开得正盛,等日本豆吃老了,本地豆结荚,五月初夏,又有粉嫩碧绿的蚕豆可吃了。乡间的植物里还有紫苏、艾蒿、枸杞、马兰、香椿、脱力草……和野菊花,它们是漫生野长的草,却还是一味药和菜。母亲喜欢做紫苏梅子酱,我念书住校时,总是一瓶瓶拿去宿舍和女孩们同吃。

“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汪曾祺在一篇《花园》的散文里有这么一句。他写的是故乡的风物,回忆他的小时候。写紫苏就这么突兀的一句,前面还说着臭芝麻如何讨嫌,举着网如何急于想捉住那只蝉,凭空一宕,说到紫苏叶子上的红色,有点松尾芭蕉俳句的意味。紫苏叶绿变作红,叶子就老了,这时候夏天到了末伏,处暑快到了。母亲耐心地采来老叶晒干,做紫苏酱泡紫苏茶,紫苏发汗理气,风寒感冒和咳嗽头痛时泡茶喝或煎水饮,夏天中暑还可解暑。

这是可吃可用的野草。在乡间,还有些草大人们看作是讨嫌的杂草,可我们小孩子却喜欢。比如有一种草叫看麦娘,小时候我们把它当哨子吹。细长的草茎里抽出一根同样细长的花穗,拔出这跟穗子,中空的草茎放嘴里吹,就会尖脆地长啸一声。还有拉拉藤,茎上长满倒生的小刺毛,刀子一样刺疼,为了逮蟋蟀捉蜻蜓,我们总是伤痕累累,手臂上腿肚子上拉满一道道伤口。

有一天,我在日本园艺家柳宗民的《杂草记》里读到这样一段话:“看麦娘的花穗可以拔下来当笛子吹……现在的小孩怕是很难体味这样的乐趣了。让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是一件美好又重要的事情,真希望大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我看到这段话目瞪口呆。这么微小的秘密也有人知道啊!我还以为就我们村几个小孩知晓呢。连拉拉藤也有记录。汪曾祺在《花园》里写成“螺螺藤”,柳宗民说:它在中国叫“拉拉藤”,别名“猪殃殃”。这名字好玩,猪碰了要殃殃,猪都不要碰。可它也是一味中草药,我上网查了下,煎水内服,捣烂外敷,捣汁滴耳……居然可以派这么多用场治很多种病。

写下这些字的这个戊戌春天,我淋了两场雨。清明后的雨,谷雨时的雨。真真的江南苍茫大雨。跑鞋里灌满了水,咔叽咔叽,裤子也湿透。我踩在香樟花落满地的人行道上,并不急着跑,看有人在车站和地道口避雨也没停下。空气里荡漾着湿漉漉的芳香。这个春天过去了。感觉清明花开的鲜嫩嫩的春天就在昨日。花事一场,春晓一梦,日子过得真快。遂给文章定名:一日看尽清明花。

作者:陆梅

第3篇:《清明上河图》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

摘 要 就绘画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圖》的问世在中国古典主义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我国古代花鸟画和山水画作品数量很多,不同种类绘画作品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但就每件绘画作品而言,不论是山水、花鸟、抑或是人物等等,都拿不出一件可以和《清明上河图》相媲美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它画幅之长、技法之精湛、人物之多、反映社会生活角度之广,稳稳的占据在我国绘画作品之中,尤其是它对后世绘画创作的影响之大,恐怕连原来的作者也没有想到。谈到《清明上河图》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本文试将其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当代绘画 影响

Effect of the "Painting" on Contemporary Painting Creation

DU Mi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46)

Key words Painting; contemporary painting; effect

1 写实性

由于现在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方便了我们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清明上河图》。对比观察宋代张择端、明代仇英、清代陈枚等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从中不仅可以学到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精湛技法,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技法有益于我们现代人的绘画创作。比如,从宋本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宋画强调写生、重形象、重写实的特点,还可以看出宋画注重细心的观察和捕捉自然事物的动态及生活习性等等。这样一种注重写生和观察现实生活的绘画创作方法,对我们的绘画创作是极有启发的。

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都先以巨大的形式感震撼观众,接着从桥梁、船只、建筑的不同构造,正店、脚店等酒店大小的区别,马匹、骆驼、驴子、牛车等交通工具的异样,人们生活风俗的丰富多彩来看,只有长期生活在现实中城市内的画家,才能画得出不易被人知道的细节部分。宋本《清明上河图》图中的正店、脚店就如同今日的酒店、饭店,因此在门面的设计上也异于一般的商店。脚店的门首是以木条扎起高大的欢门,让人远远便可看到,正店的门首除了花架外更增加了许多装饰品,如此花俏的设计,无疑是要吸引顾客上门。画面中另一写实体现在各处的“伞”、“棚”上。不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为了遮阳挡风亦或是有别的用途,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伞、棚的运用主要是街头街尾的流动摊贩。人们聚集之处便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这种情况和今天街头伞下的摊贩相同,虽具有时空差异,亦可见其文化的传承。

屋顶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造型、装饰及色彩都反映了我国各个朝代的不同特征。屋顶的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它弯曲的线和面,在坡面斜度上,唐宋时期的屋面显得平缓,明清时期则较高陡。对比观察三版本《清明上河图》则可清楚的看出,较之后两版本画面中描绘的建筑,宋本中是显得比较平缓的。

但凡是亲眼目睹过《清明上河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美是一种踏实的美,这种美包含着平实和合理、均衡和大方的艺术品格,既有着浪漫主义的卓然风采,又具有现实主义的优美气质。我们暂不讨论画面背后的真实故事,光是画面向我们所呈现的一派祥和的景象,便是令我们极其向往的。《清明上河图》也可以说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所成就的杰作。不论是张择端或是仇英、陈枚等清宫画家,这些画家本身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一个范围极广的大千世界。正是由于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这种魅力,才使得它被世人所瞩目。

此外,一些现当代画家在谈论他们绘画创作经验时曾提到,利用清明上河图的形式对社会民俗进行多彩的描写,所以,在现当代绘画热潮当中,我们不应当受到古代绘画派别的一些框框架架的影响,应以现代人的角度再认识《清明上河图》,这才是最重要的。

2 叙事性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風俗性的画卷,具有很强的叙事性。画家是利用清明时节作为引子,以不同的小范围的人物活动,展开对普通大众社会生活的精描细绘。作者通过向观者阐述一个个画面故事,以此来突出画面的主题。这对后世表现民众生活作品的出现,起到了一种先导作用。风俗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作为题材的绘画”。后世出现的一些作品,如《西湖景》、《姑苏万年桥》等,还有各种类似题材的版画,都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清明上河图》历史的双重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画家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以艺术家敏锐的感官,觉察并领悟到了当下某种最能感动人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就是在宋代社会时期,曾经一度出现的世俗生活化情态和情感理想。

汴河在当时是宋代漕运的要道,在宋本《清明上河图》中,它是画卷表现的重点所在。张择端利用河岸的曲折高低,与两岸人物的繁忙,及船只的分布动态,带出视点转折,产生连续性移动的效果。船在动静之间串联产生了流动的视觉引导。与宋本相比,在明本《摹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反映其生活时代经济、文化、娱乐、风俗等风貌的新内容,最明显的差异是增加了诸多娱乐场所,主要为青楼妓馆和歌榭舞台。明代狎妓之风特盛,青楼妓馆遍及大小城镇,图中城内深院有一座高楼,匾额“青楼”,室内三位女子分别弹琵琶、吹洞箫、打拍板,正是妓女表演歌乐的场面。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卷前一部分描写的是郊外的野戏台,因当时乡间没有戏院供市民娱乐,于是遇有节庆,就临时搭建戏台,演唱地方戏剧。虽与宋本城内的瓦子勾栏不同,却同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方式。

《清明上河图》及各种摹本的出现,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热潮,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流派,这间接的体现了画家对普通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概括能力。它的绘画内容与表现技法,对我们现代绘画创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回顾历史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与需要,今天我们评价这三幅长篇巨作,应该把它们放入历史长流之中,适时的感受画家们的创作热情,领悟和他们同时代的亦或是后代人对画作的理解。同时,我们自己也应当抛开身份和社会阶级地位的局限,跳出以往的标准,以现代人的眼光角度进行分析。

3 戏剧性

现在我们重读三本《清明上河图》,仍会深深的被那种戏剧性的真实社会生活场景所打动,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不断提升,表现人们真实社会生活的绘画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可知,中国现实主义的绘画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主义的绘画,就反映出这一社会转型前后的现实绘画走向和现实反映。从绘画形式上看,《清明上河图》带给我们的绘画创作启示则是,偏向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更能真切的反映出那一时期各行各业人们的普遍心理。比如1982年高小华创作的《赶火车》,这幅图就以写实的绘画手法,展现了人民普通大众赶火车的场景,被学术界称之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84年范扬创作的中国画《支前》,描绘的是淮海战役的支前民工,强调了民工潮流涌动的大态势,表现手法上参照《清明上河图》,力求质朴、厚实,暗赭色调亦极统一,体现了80年代以来青年画家对形式规律的敏感和以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探索现代形态的过程。

2009年是中华民人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联合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公司,中央美术学院的九位青年画家共同合作完成《盛世长安图》,向祖国60周年献礼。这幅作品将传统水墨技法与现代都市生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国画开创了新的创作空间,被誉为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它虽仿照《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形式,但并非简单的描摹。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开幕,中国馆内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吸尽大众的眼球。此卷在原汁原味地保留绘画风格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画中的人物一一设定了活动状态,除了表现日景之外,还设计了夜景,现实版的宋代汴京繁华的夜市第一次生动地展示在世人眼前,体现了艺术创作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将中国城市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参观者眼前。

我们学习画家们饱满的艺术创作热情、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坚韧的艺术创作毅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其目的在于重新了解职业画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他们所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对传统的写实性绘画作以公平的对待,提倡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但如何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展现现代社会风尚的绘画作品,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此外,一些现当代画家在谈论他们绘画创作经验时曾提到,利用清明上河图的形式对社会民俗进行多彩的描写。所以,在现当代绘画热潮当中,我们不应当受到古代绘画派别的一些框框架架的影响,应以现代人的角度再认识《清明上河图》,这才是最重要的。

由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而繁衍下来的有许多图本,我国学者童书业先生判断,宋代以来摹本“可能以千万数”,而由这些摹本所构成的巨大绘画洪流,其本身就不容小视。正是由于大量摹本的存在,不仅直接反映了真本的巨大影响力,而且使得中国民族文化得以发扬,从中还可以看到历代人们的文化爱好、传统心理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杰作,其画面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是在于它源于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正是因为这样,《清明上河图》才被人们代代相传,历经千年而没有被磨灭。它和其它作品最大的不同便在于,它以一幅历史长卷生动地展现了一幕幕民间风俗场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 陈传席.《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J].美术研究,2009,(2).

[3] 那志良.清明上河图 [M].台北:“国力”故宫博物院出版,1984:25.

[4] 张安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研究[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

[5] 王伯敏.名家点评大师佳作 中国画[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6] 杨仁凯.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刘渊临.清明上河图之综合研究[M].艺文印书馆,1969.

作者:杜敏

第4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第5篇:清明节的习俗

************ 清明節的習俗 ************

臺中國小五年班姓名:座號:

一、「清明的習俗」活動:

1.春祭:春祭在清明,為中華民族追思祖先的傳統節日。通常是屬於團體行動,例如:家族、宗

族祭祀。

2.節蛋:清明吃雞蛋是清明節相沿甚久的習俗,通常是將祭拜祖先的雞蛋,於拜過後,剝殼於墓

地上。

3.吃潤餅:臺灣南部有清明吃潤餅的習俗,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般,是不可或缺

的應景食物。

4.踏青: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到郊外,謂之「踏青」。另一說法是清明當天,人們在掃墓祭祖之

後,扶老攜幼,三五成群到郊外旅遊。這個習俗留傳下來成為今天的郊遊習俗。

5.插柳:古時候人們掃墓、郊遊後,在回家的路上都會順手折柳枝插在屋子前後。他們認為插柳

條能帶來長壽和平安。

二、「清明與寒食」的關係:

1.寒食節的由來:傳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周禮「司炬氏」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

火燭,以免天乾物燥發生火災,而演變禁食一個月,以防火災。所以在這個

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2.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附屬在寒食節之下的一個節日,直到宋朝以後,掃墓才真正成為清明

的主要活動內容。

三、「清明」的意義:

1.清明掃墓的活動:除了掃墓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後代子孫對祖先家族源流和祖先志業的了

解。

2.清明掃墓的意義:藉由掃墓活動,讓後代子孫能對祖先產生感懷和思念之情,進而能慎終追遠,

啟發子孫對家族感情的凝聚之情。

四、掃墓方式:

1.掛紙:

(1)「掛紙」又叫「壓紙」,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掛紙前,要先清理墓上的雜草及周邊的環境,鏟除完畢之後,才開始將祭品祭墓、燒紙錢。

(2)掛紙所用的墓紙是長方形的,顏色有黃、白、五色三種。掛紙是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再用小石塊壓在墓碑及墓頭上。

2.培墓:是比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是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而家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

也要培墓。祭墓要準備三牲、五牲菜碗,丁仔粿、菜頭、韭菜、蛋。

3.祭品含義:每種祭品各有含義,韭菜表常常久久、麵龜表長壽、米糕表步步高昇、發粿表發財、

菜頭是好彩頭。

4.培墓之後,剝蛋殼丟在墳上象徵生生不息,最後燃放鞭炮。

5.現代人也有在初一掃墓祭祖,也有選訂良時吉日再行培墓。

第6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第7篇: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

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在我们贵州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比如在贵阳就有清明的五种风物,包括:

寒食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家住小十字的78岁老人陈富国说,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

“小时跟大人去扫墓,觉得清明节好玩。”红边门普陀社区82岁的沈秀英婆婆印证了舒锦文老人的说法: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玩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挂青

今年62岁的许天友先生回忆,小时候过清明,流行“挂青”。他说,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

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挂青”这个传统实际上给后人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亲人的坟墓旁边看看。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坟墓很容易损毁,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亲临察看,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者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粑

沈秀英婆婆至今忘不了那用“清明菜”做的清明粑,“据说,清明粑有医药作用,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得聪明一说,我们小时候就总盼着吃清明粑。但清明粑只是到清明节的时候才能吃,因为那时的清明菜最好。”

“清明菜”是一种矮小、长着绒毛的野青草,清香、甘甜。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顶端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糖及芝麻、花生拌在一起的“引子”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染饭花

省文联副主席何光渝先生则介绍,贵阳的布依族还有在清明节吃“染饭花”的习俗,这种有奇香的花用来把糯米饭染黄,供奉在祖先坟前,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此外,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风筝

“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72岁的贵阳老市民戴自新告诉记者,这是清代一首咏风筝的竹枝词。我国人民世世代代放风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清明清明,又清又明”,清明是一年

中最美好的光阴。风和日丽,所以人们都选择在这时出去春游踏青。许多人家还会带上风筝去郊外放。这是因为南方的风往往没有确定的方向,乱吹一气,但在立春以后这段时间,风向一致,没有狂风暴雨,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戴自新老人说。

再比如苗家人过清明是为了缅怀已故的祖辈、亲人的节日。在节日的前后十天,苗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到祖辈或亲人的坟前烧香化纸,“挂清”,有的还要打扫或修补墓地。清明节间期,有的家庭给死者立碑,要讨清明酒。同一族谱的苗家有的要开清明会。清明会,一般在一定地域内同一个族系的德高望重的人家或一个族的宗祠,或一定地域内苗家远祖坟墓所在地的苗家举行。所以苗家举办清明会的地址不是固定不变的。河口苗家曾到镇远龙洞参加过清明会。河口苗家也曾举办过清明会,其经费过去有的由一个族的清明田的收入解决,有时由大户人家捐赠。清明会那天,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族间聚集到一起,要去给本族的祖坟挂清,给族间的先祖立碑,讨论和增补族谱。这天还要开清明大会。大会由德高望重的族长向族间作讲话,教育族间讲忠孝、讲诚信等,另外还要对族间男、女、老、少的言、行、举、止作一些讲文明的具体规定。如规定未婚女孩子不能在家随意打光脚板、穿衣要得体等,宣布族间讲文明礼仪的家规,对族间提出希望。

清明是扫墓祭祖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日子,为什么又有踏青、放风筝等欢快的活动?何光渝先生说,在中国民俗中,快乐的成分很高,俗话说“红事白事都是喜事”,人们会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主要是为了励志,逝去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生活。

第8篇: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2年4月4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第9篇:“清明”的由来与“清明”的习俗

农历每年有固定的二十四节。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

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或风狂雨恣,或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孤影,跚跚独行。抬头偶望,百坟拱起,烟雨朦朦,孤烟雾薄,树小雨稀!到了某一个地点,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为什么在清明扫墓,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我的老家则选择清明前一天举行祭祀仪式。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孙传志,现任陕西安康疗养院副院长,全国微篇文学会员,省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市诗词学会理事,出版个人作品集2部。、古体诗词作品《安康赋》、《家乡辞》、《双创赋》分获《中华诗词大赛》三等奖、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新视野”杯文学大赛》二等奖。电话:3098268,13509158198)

上一篇:最美寝室活动策划下一篇:安全指示牌的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