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搭建育人平台 踏上时代征程

[摘 要]由河南大学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历时三个月,会聚国内知名豫剧作曲家、戏曲理论家及河南大学专家团队,通过豫剧创作课程、戏曲理论通识课程、实地调研与采风、创作实践及汇报演出等阶段,坚守豫剧地域风格和优良传统,着力培养高层次豫剧音乐创作人才,为豫剧音乐创作的发展汇聚了更多力量,促进了豫剧音乐创作的进一步繁荣。

[关键词]国家艺术基金;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

[

2018年8月3日,国家艺术基金 “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项作品音乐会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文化馆剧场上演。铿锵豫韵,温婉新声,整场音乐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获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称赞。至此,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历时三个月的“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圆满落幕。

一、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之先导——目标指引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兼容并包,历来有“以曲而兴”“以曲而传”的说法,足以说明戏曲音乐在这门综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次“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秉持“固本守正、变革发展,坚守豫剧地域风格和优良传统,着力培养高层次豫剧音乐创作人才”的目标,旨在进一步弘扬豫剧精神,繁荣豫剧文化,创新豫剧发展,为豫剧音乐创作的发展汇聚更多力量。

5月5日上午,开班仪式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众多豫剧界相关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参加仪式。项目负责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韩梅对项目做了整体介绍:此次项目坚持兼容并包、开放多元,注重底蕴、突出实践的原则,从全国109份报名材料中优选出30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豫剧团体及高校,其中院团占总人数80%,高校师生占总人数20%。院团学员在院团中主要担任乐器演奏或作曲,高校学员学历层次较高,主要包括高校作曲专业师生及戏曲学院豫剧作曲专业学生。同时,为进一步激发高校师生关注、参与戏曲音乐研究,另招收了10名高校非正式学员,整体呈现招生范围较广、院团参与为主、高校师生为辅、学历层次偏高的特点。

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规律,要想实现人才培养“高”和“精”的目标,必须搞好顶层设计,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强研讨交流和实践应用。此次项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培养方案,突出学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严格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整个培训历时三个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月4日至5月18日为集中授课,以戏曲理论及豫剧作曲法等通识课程为主,着重从理论层次系统学习相关戏曲知识;第二阶段5月19日至7月17日为创作实践,学员返回各自单位,结合前期所学独立创作豫剧音乐作品;第三阶段7月18日至8月4日为集中授课,以创作理论、实践应用与成果展示相结合为主。

“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广邀业内18位名师,全力打造精品教学团队,主要包括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豫剧作曲家、国内知名戏曲理论家及作曲家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专家团队。豫剧作曲家团队:左奇伟、李仲党、赵国安、范立方、耿玉卿、方可杰、李权宏,其中左奇伟为驻班豫剧作曲家,全面、全程负责此次培训班;国内知名戏曲理论家及作曲家团队:项阳、吴小平、周来达、张一兵、张秉义;河南大学专家团队:张大新、朱敬修、陈文革、康长安、王丹、王占威。三个不同领域的教学团队以豫剧创作及理论为中心,引申至不同领域与豫剧创作的融合,在固本求新的原则下,重点围绕豫剧音乐创作和戏曲理论两大类课程进行教学。“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是以创作为中心,为此在课程研修基础上,适当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和广延性,注重外出实地调研和采风,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整体经历了集中授课、体会交流、剧团考察、实地采风、创作实践、现场排练和汇报表演这一闭合回路,全体学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戏曲音乐尤其是豫剧音乐的历史脉络、美学特征和创作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进行豫剧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之关键——课程研修

此次人才培养项目高度重视课程研修这个关键环节,统筹兼顾、全面衡量,精心构建课程体系,持续关注教学效果,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设了21门课程,集中33天授课,主要包括戏曲理论通识课程和豫剧音乐创作专业课程两大类。5月5日下午,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仲党以《十九大精神及文艺工作讲话的实践与思考》开启了“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第一课,进一步传达十九大精神,强调戏曲创作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继承传统、提高艺术创造力,创作出代表新时代,弘扬正能量的作品,为“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豫剧创作专业课程

豫剧音乐创作专业课程重在掌握创作技法和提高创作能力,主要包括豫剧作曲法、经典剧目分析、豫剧配器法、指挥法、戏曲作曲法、豫剧与合唱、音乐制作等課程。中国戏曲学院左奇伟教授是一位既活跃在创作、演唱一线,又一直耕耘在教育一线的作曲家、歌唱家、教育家,承担本次豫剧班最为繁重的授课任务,整个培训阶段全程担负教学任务,主要负责讲授豫剧作曲法,从整体上阐述豫剧各流派的音乐特点、旋律特点、旋法特点,剖析板式结构中的腔节、句式、段式、套式,解析四大板式的旋法特点、调式色彩、节奏规律、结构规律等。采取理论灌输与实例分析、课上教学研讨与课下实战创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为学员第一阶段集中授课后创作毕业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豫剧三团作曲家赵国安主要从豫剧音乐唱腔三个阶段——传承式、模仿式及创作式着眼,结合实例从创作的全盘构思、整体布局到具体创作细节进行讲授。原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的《谈豫剧音乐创作》,主要从豫剧音乐创作由民间向专业化发展,当代豫剧创作、剧种风格,豫剧创作中有关主题音乐、和声、复调、乐队写作等层面讲授。作曲家耿玉卿的《经典剧目创作分析》,以《魏敬夫人》经典唱段“扶灵牌望苍穹心儿颤抖”为例,从音乐布局、唱词、板式、调性进行分析。豫剧三团指挥家李宏权主要讲述了豫剧配器及指挥法,特别针对戏曲乐队两个指挥中心:音响指挥即司鼓与手势指挥,两者的功能及配合进行详细的讲授。上述豫剧作曲法课程的专家教授,都为目前河南豫剧创作领跑者,跨越豫剧创作的各个层面,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全面提升学员豫剧音乐创作能力。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豫剧音乐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借鉴和融合其他剧种或体裁音乐特点,紧跟时代发展,也是此次项目课程设置重要的一个方向。原江苏省艺术处处长、作曲家吴小平主要从戏歌、器乐作品两个角度讲授,强调戏曲音乐创作应以有限转化为无限,戏曲作曲应具备四功五法。河南歌舞剧院作曲家张一兵主要从豫歌创作、戏曲唱段编配、民族管弦乐创作三个角度讲授音乐作品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河南大学朱敬修教授以合唱《谁说女子不如男》、交响合唱《朝阳沟》为例,阐释豫剧唱段改编为合唱的基本特征、形式及编配方法等。河南大学康长安《五声性调式和声》,主要讲解20世纪五声调式及五声调式和声理论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使学员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五声性和声。河南大学王丹博士的《主导动机在豫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讲授主导动机的特点及动机发展的形式及实际应用。由豫剧作曲扩展至戏歌、民族器乐、合唱、作曲技术理论等领域,令全体学员特别是院团学员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为下步进行豫剧音乐创作厚实了底蕴。

(二)戏曲理论通识课程

戏曲理论通识课程重在提升综合素质和拓宽基础知识,为豫剧音乐创作夯实基础,主要涵盖传统文化内涵解读、昆曲唱调、豫剧传承历史、美学特征和发展方向等内容。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的《关于音声技艺类非遗申报与保护的相关问题》,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音乐进行了辨析,深化了学员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北方昆曲剧院特聘研究员周来达的《昆曲曲牌唱调由何而来》,主要讲述了昆曲唱调的五种唱调创作法,并分别对每种唱调创作法的定义、由来、特征、分类、功能进行详细的阐述。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范立方从理论上对豫剧音乐生成,五大地域流派形成及特点,豫剧音乐的美学特征及艺术特征,形态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解读。河南省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张秉义先生分享了戏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创作缘起、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及社会影响。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张大新教授的《中华豫剧源流与现代化进程》,从历史的角度讲授了豫剧的形成、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河南大学陈文革教授的《样板戏与豫剧音乐创作》,主要从微观、中观、宏观的唱腔三层面讲授了豫剧音乐移植“样板戏”的创作特点。在以豫剧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课程的广延性,延伸至其他剧种,提升至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效增强了学员的文化素养、厚实了学员的理论根基。

三、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之核心——创作实践

(一)采风实践

豫剧艺术是在河南民间这块沃土发展、改革和创新而来,与河南地方文化、语言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开阔学员创作视野,增强学员文化底蕴,在项目负责人韩梅教授带领下走出课堂、深入民间,先后赴兰考、开封市豫剧团、大相国寺、二夹弦剧团等进行实地调研和采风。

音乐创作源于生活,豫剧音乐创作更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5月12日,“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学员来到兰考,先后瞻仰参观焦裕禄陵园、东坝头黄河湾、焦裕禄干部学院、焦桐广场、四面红旗展馆和兰考县展览馆,切身感受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的艰苦历程,焦裕禄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学员。次日,学员们来到郑州大剧院观看河南省豫剧三团创作的“文华奖”获奖大戏《焦裕禄》,当实地调研采风与精品剧目相对接时,学员们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会愈加深刻,对“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认识更加深入。

为深入了解豫剧院团发展现状与日常运转情况,“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 学员于5月12日参观了开封市豫剧院。该院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祥符调的代表和传承剧团享誉华夏大地。开封豫剧院演出剧目包括传统历史剧目、新编历史剧目和现代剧目,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穆杨会》《梨花归唐》《开封》《赵匡胤》和《翰园春秋》等。参观当日,剧团正在排练豫剧《穆杨会》,当学员们看到演员们在极其简陋、破旧不堪的排练场排练,但是一招一式都透着精神气时,不禁热泪盈眶,这份对戏曲音乐的热爱及坚守打动每一位学员,也更加坚定了学员们创作豫剧音乐的信心和决心。

豫剧音乐要固本求新、创新发展,借鉴和吸收其他音乐元素必不可少。7月22日,“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 学员到千年古刹大相国寺考察采风,体验寺院文化,并与梵乐团进行深入交流。大相国寺拥有号称“全球第一皇家佛乐”的梵乐团,乐团副团长刘震(法号释源得)师父对梵乐团进行简单介绍,并演奏了《小八板》《朝天子》《白马驮经》等,演奏家释源悟师父重点介绍了罕见的古乐器——筹。演出结束时,学员们对筹这件乐器兴趣极大,大家争先恐后与释源悟师父进行交流沟通,并就大相国寺乐团的乐器配置、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当日下午,“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学员抵达开封中心书城考察兄弟剧种二夹弦。在观看二夹弦戏迷们的专场演出后,二夹弦传承人田爱云老师从自身感悟出发介绍了二夹弦音乐特点及目前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学员们为田爱云老师对二夹弦的这份执着和热爱表示深深的敬佩之情。

(二)创作实践

提升学员创作能力,创作出一批优秀原创豫剧音乐作品始终是此次培训的中心任务与核心目的。左奇伟教授针对不同学员的特点,采取课堂灌输、课后练习、作业修改、集体讨论、远程交流、现场点评、现场排演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了全体学员的创作能力。学员们在第一阶段集中授课时白天上课,晚上创作,隔日提交,由老师集体点评及修改,较快地掌握了基本创作方法与技巧。第二阶段自主创作,每名学员都运用前期学习成果,结合各自实践经验创作提交两至三部作品。第三阶段集中授课主要对学员提交作品进行修改、点评及观摩优秀作品排练。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经过作品练习、作品创作、作品修改、作品排练,学员们在豫剧唱腔、配器创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经过专家审定及修订后,项目组从学员独立创作提交的百余首(部)作品中挑选出20首(部)优秀作品进行集中汇报演出,作品主要以豫剧唱段为核心,并涵盖板胡独奏、豫味钢琴独奏、合唱等多种形式。汇报音乐会演奏任务主要由学员代表及河南大学民乐团学生担任,蔡书志、李文超两名学员指挥。担任演奏任务的学员都是院团的主弦或者主干力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演奏技法娴熟。而民乐团学生们虽然不熟悉戏曲音乐,但学习能力较强,仅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高校与院团演奏员通力合作、相互学习,以戏曲人團结、实干的精神,圆满完成了排演任务,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于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高度重视,从中央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艺术基金,对戏曲类项目的资助力度大、资金投入多、剧种涉及广,对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次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的,既是豫剧工作者的一件大事,也是广大豫剧爱好者的期盼,可谓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高校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不仅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载道的重要职责,同时也肩负着学以致用、研以致用的重要功能。此次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运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传承和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不仅为全国豫剧作曲创作人才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而且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互动链接组建了一个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高校艺术教育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

笔者作为高校作曲理论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有幸参加此次培训,领略到了戏曲音乐的无限魅力,感受到了戏曲人融入了血脉的那份坚守,触动了回归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创作的心弦。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如何实现专业作曲与戏曲音乐的互通互融,如何创作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的优秀戏曲音乐作品。希望下一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鼓励、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人才特别是高校师生,加入到戏曲音乐事业中,创作精品剧目,传播戏曲文化,为实现戏曲艺术的繁荣和振兴凝聚更大共识,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易慧

第2篇: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王岐山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7日 02 版)

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归其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明确总书记的核心领导地位,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战略部署,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必将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成为党史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踏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1840年以来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最大公约数。鸦片战争是对中华民族的警醒,无数志士仁人从来就没有甘心落后挨打,矢志不渝探索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蒙受苦难、探求光明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带领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使“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和浮雕,清晰记录下中华民族从倒下去到重新站起来的漫长历程和高昂代价;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辛探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展现。96年不平凡的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正确的抉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入,以新发展理念为支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总书记不仅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就是实现伟大复兴之日,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5年来,总书记就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无不源自于党章,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结合党史、国史和中华文明史,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针对突出矛盾、破解现实难题,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昭示着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要全面、科学、准确地学习领会,把握思想理论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掌握蕴含的哲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用心学习、用心体会,在学思践悟中融会贯通,在考验磨砺中提高觉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华民族将是一盘散沙。一个时期以来,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语焉不详甚至搞包装,没有前提地搞党政分开,结果弱化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建设。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充满自信、决不回避退让,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无论哪个领域、哪方面工作,无一不是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上;澄清了模糊认识,夺回丢失的阵地,把走弯了的路调直,树立起党中央的权威,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党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统

一、不可分割。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势不可挡。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以及由此积聚起的民心民意,是党执政最根本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激发出民族活力和创造力。我国人口多、地域广、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差异大,城乡、区域、行业、人群收入分配在快速发展中拉大了差距,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进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甚至违纪违法攫取利益,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侵蚀了党的执政基础。总书记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正风肃纪反腐,挽狂澜于既倒,逆转了多年形成的“四风”惯性。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总书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党风为之一新,试出了民心向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高共产党人觉悟,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果断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铲除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利益集团。5年来波澜壮阔的实践充分证明,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英明正确,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使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十八届党中央工作的最大亮点,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竭诚拥护,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共识越来越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把党建设好,国家才能兴旺,人民才能拥有美好生活。总书记回应党内和群众期盼,要求党的十九大后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松、半步不能退。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党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只要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党就必将无往而不胜。

全面从严治党为历史性变革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党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出发,深刻洞察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以顽强的斗争精神、补天填海的气概,带头履行主体责任,直接领导指挥,具体部署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不搞藏着掖着,把问题揭摆开来,牢牢抓住不放,狠抓整改落实,件件要有着落;严明党的纪律,监督执纪问责,解决“灯下黑”,打通“中梗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冲破利益藩篱,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制定修订90多部党内法规,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推动破解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使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确保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航船行稳致远。

维护好党内政治生态。党章是共产党人的“原教旨”,实现共产主义是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不能因为目标遥远就丢弃了信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首先要寻根溯源、返璞归真,坚信真理的力量,胸怀远大目标,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政治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绝不能搞政治虚无主义。总书记指出的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七个有之”完全是有的放矢。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培育对党忠诚的品格。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要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尺子,准确把握“树木”与“森林”的状况,聚焦“关键少数”,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管理监督一定要见诸日常,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及时提醒,让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谈一谈,既是对本人的监督,也给其他人敲响警钟,体现严管就是厚爱,增强政治生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监督执纪是严肃的政治工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审视问题,用党章党规党纪对照,用理想信念宗旨启发觉悟,唤醒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使有问题的干部反躬自省、悔过自新,体现党组织治病为了救人的良苦用心。党的干部要自觉在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中锤炼党性,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始终坚定信念信仰,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保持政治定力,经得住各种诱惑,尽心竭力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赢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1993年党中央就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严峻的”判断。2013年总书记在研究中央巡视工作规划时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严峻加上“复杂”二字是对形势的精准表述,一语中的。党中央坚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旗帜立场,明确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目标任务,从治标入手,为治本赢得时间、赢得民心,逐步迈向了标本兼治。440多名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8900多名厅局级干部、6.3万多名县处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受到惩处,反腐败力度史无前例、成效世界瞩目,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风险与挑战无处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字必须长期坚持。要始终保持一份冷静清醒,深刻认识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松一松就会出现“回头浪”。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一是结成利益集团,妄图窃取党和国家权力;二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搞非组织活动,破坏党的集中统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重要方面就是,惩治腐败“打虎”、“拍蝇”冲着利益集团去,防止其攫取政治权力、改变党的性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冲着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去,消弭政治隐患。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不敢”的威慑;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扎牢“不能”的笼子;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选对人用好人,培育“不想”的自觉。

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破解历史周期率。我们党长期执政,面对的严峻挑战是权力容易被侵蚀、党的干部脱离群众。全面从严治党,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问题,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在党和国家各项监督制度中,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党内监督失灵,其他监督必然失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利剑作用彰显;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组,消除了监督空白。党内监督全覆盖必然要求国家监察全覆盖。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力量,成立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党的十九大作出在全国各地推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决策部署,各省区市党委、纪委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党中央一声号令,就迅速贯彻落实到位。要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探索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考,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纲领性文献。新党章明确纪委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定位,把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调整、充实、完善党的纪律内涵和执纪原则,细化了纪委双重领导体制,为做好纪律检查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重大政治任务。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既要“高得上去”,精读报告和党章原文,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又要“低得下来”,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实际,分析身边的案例,上下结合、学深悟透,在认识上不断深化、行动上真正落实,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没有“四个自信”就没有“四个意识”,要伴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出一份忠诚,学出一份担当,学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是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责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能为之添砖加瓦无上荣光。要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第3篇:学思践悟: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完整体现了党中央对“四个全面”的战略谋划,开启了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时代。

全会明确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全党的郑重选择,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的心愿,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着8800万党员、440万个党组织的大党,必须拥有坚强有力的核心来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到治党治国治军,总书记总揽全局,始终有力地领导着全党全国人民,展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强的政治定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总书记无论讲到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始终离不开党章、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会确立总书记为党的领导核心,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落实到向核心看齐上。要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为标杆,坚定政治信仰、把握政治方向,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彰显了党中央从战略层面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有之”、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等等,都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是我们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抓住宝贵战略机遇期,战胜风险和挑战,牢牢掌握执政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四年来,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严肃惩处党内的野心家阴谋家、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到查处衡阳贿选案、南充贿选案和辽宁系统性贿选案,充分展现出党中央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和强烈的政治自信。

《准则》《条例》是推进依规治党、标本兼治的重要制度成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制度利器。党中央以制定《准则》、修订《条例》为切入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深谋远虑的重大战略安排,昭示着管党治党建设党踏上新征程。各级纪委要联系责任担当、把自己摆进去,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职责定位,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全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宽松软”到“严实硬”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保持政治定力,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

第4篇:踏上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征

建功新时代

今天我自豪地站在这里,是要赞美我们的国家,赞美我们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终于像一只爆发的雄狮,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都在悄然发生巨大变化。

我的奶奶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听奶奶说,那时的生活很清苦,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吃到肉;无论乡间小路还是通往城里的大路,都是土路,晴天是灰尘,雨天是泥泞。晚上写作业时,就点着油灯趴在床上。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不去上学,就要随大人去地里干农活,贴补家用。可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不一样了:每天有丰盛的早餐,几乎天天有蛋有肉;出门不是共享单车,就是汽车,甚至高铁或者飞机。我们小小年纪已经走过祖国的辽阔大地,甚至出过国门。在家学习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写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看书或玩游戏,干自己想干的事。两代人生活的对比,真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我们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在短短的四十几年里发生的巨变,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通过新闻、网络我知道了:一带一路,亚投行、杭州G20峰会等这些联系中国与世界的名词,还知道了:中国高铁、火爆全球的北斗卫星、世界独一无二的量子卫星墨子号,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等等,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一不在告诉世界,现在的中国,努力奋进中的中国,无论科技水平,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何其幸运,成长在这样美好而和平的世界里,享受着祖国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想想那些为国家独立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想想那些为家园昌盛而奋斗的一代代科学家,我们不应该整日懒懒散散:只知道吃喝玩乐,而应该牢记习爷爷的教导,“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做一名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好少年,为中国伟大的复兴梦,踏上新征程征,

建功新时代。

第5篇:聚力拥抱新时代 开启招商新征程

聚力拥抱新时代

开启招商新征程

——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考

经过近几天的系统培训和认真学习,使我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大报告内容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领悟进一步提升。根据安排,结合个人工作实际,现就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些思考汇报如下: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意味着进入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攻关期。我认为,当前地方政府要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真正将十九大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发展实践中来,招商引资仍然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地方而言,只有通过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更快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最终做强做大实体经济。

一、新时代赋予了招商引资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新时代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家知道,发展靠项目带动,项目牵动全局,关系发展质量。而对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地方来说,上项目主要靠招商,抓住了招商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也可以说,新时代已经赋予了我们招商引资新的任务,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招商引资是区域竞争的迫切需要。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千快、万快、招商引资来的最快”,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只能借船出海、借梯上楼。随着今年初国发5号文、国办发7号文的出台,各地政府都把新一轮发展和竞争聚焦到招商引资上,放在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较量上,持之以恒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只能加强,不可懈怠。

(二)招商引资是振兴发展的现实途径。无数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要发展,就要有敢为人先、不畏艰险的精神,就要有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作风,就要有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决心。六安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摆脱落后,实现绿色振兴只有加快发展,只有将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争论、不讨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做大做强招商引资成果,地方经济才能实现快速发展,也必将在快速发展中实现绿色振兴。

(三)招商引资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产业规模不大,层级不高,质量不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要想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就必须围绕供给侧改革需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招财引智引技,实现产业从量变到质变。

二、新时代明晰了招商引资新定位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更是地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主战场。新时代下,怎样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确定招商引资的新定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在发展理念上要有新定位。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下,理念导向将成为新时代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谁能够对新发展理念有着更深刻的理解、释放出明确的理念导向信号,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产业方向、市场需求,就会在招商引资中下出先手棋,就会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青睐。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我们今后谋划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根本遵循,实实在在地贯穿和落实到招商引资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在引资方向上要有新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等领域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和投资热点,用心谋之,大有可为。这也为我们今后招商方向定位指明了新路径,绘制了路线图。

(三)在招商模式上要有新定位。目前来看,传统的招商引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很多地区盲目招商,捡到筐里的都是菜,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使企业利润下降,投资信心不足,甚至有的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饥不择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现有供给体系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对一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需求还得不到及时满足。因此,新时代下,招商引资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统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革新招商模式。

(四)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新定位。对地方政府而言,做好新时代招商引资,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付诸行动,而不是守着过去的坛坛罐罐,裹足不前。在对既有产业结构实行优化调整的同时,要在产业布局中融入新发展理念,突破一些僵化落后的体制机制,重新定位新时代下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树立投资导向,提升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三、新时代启示了招商引资新思路

随着进入新时代,招商引资工作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今后的招商引资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精准化、市场化,同时也要求地方在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招商政策制定、政府职能变革及优化服务等方面,能够更好地适配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一)在规划引领中优化产业布局。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始终坚持区域统筹发展。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组织调研论证。对外,我们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融入合肥都市圈。对内,我们要结合“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以及“一库一岭”规划布局,对各地产业发展进行定位,编制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区域之间产业互补、差异发展,做到以规划指导招商,进而构建、培育我市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在产业招商中聚焦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所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作为招商重点,持续深化产业招商,突出产业招商重点,聚力目标产业,着力招大引强,加速产业集群培育,以优质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同时,要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按照“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兼并嫁接、腾笼换鸟、合作经营等二次招商,推动现有企业改革、转型、创新,植入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

(三)在招高引新中推动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因此,我们应依托省、市战新集聚发展基地,大力实施招高引新,引进高科技、创新型、战新产业等项目,鼓励支持带技术、带专利的产业化项目落户,提升我市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同时,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的对接,大力引进高端专家、“千人计划”等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优秀团队来六安创新创业。

(四)在业态分布中注重统筹兼顾。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今后的招商过程中,我们要在招大引强、招高引新的基础上,立足市情,精心谋划,着力做好“旅游+”“生态+”文章。大力引进红旅、文旅等特色产业项目,医、养、健、管、食、娱等大健康产业项目,以及资源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和谐宜居的特色小镇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助推乡村振兴繁荣。

(五)在创新方式中拓展引资渠道。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就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想方设法创新方式、拓展渠道。一方面,我们要强化专业招商。按照“定产业、定区域、定任务”的原则,将专业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组建专业驻外招商队伍,实行定向、精细、精准招商。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市场招商。转变行政招商的观念,发挥市场招商的作用,制订并完善中介招商、委托招商激励奖励机制,拓展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新模式。

(六)在环境优化中促进服务升级。对于招商引资而言,“招的来”固然重要,但“留下来”才更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把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引导资本和企业向我市流动,这才是招商引资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活力。这为我们打造投资环境、优化服务作出了重要指引。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加强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上,规范招商引资项目帮办服务流程,强化帮办责任、明确帮办目标、细化帮办任务、提升帮办水平。同时,要注重诚信政府的打造,依法规范招商引资决策程序,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

第6篇:开启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征程

李元元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22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必须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任务,着眼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征程。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有关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对高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走什么道路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把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入或接近世界一流行列。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已进入新时代,肩负着新任务。高等教育发展应着力解决优质人才匮乏、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不断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转变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发展思路由注重扩大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即将完成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过渡,主要任务是通过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二是评价方式由单一指标向系统综合转变。高等教育评价不能局限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微观评估,还应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中观和宏观评估,全面考量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文化进步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贡献。三是资源配置由差异分布向均衡分布转变。努力破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公平和质量问题,协调区域教育教学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四是国际地位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既要扎根中国大地,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能力和自信;又要以全球视野谋划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优质教育主体平等合作,使中国逐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领航者。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作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面临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努力形成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撑,建设一流大学就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双一流”建设资源统筹配置,不断优化学科学术生态环境,形成一流学科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优势、综合性大学综合环境育人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高等教育。同时,把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等多层次多领域,在关心民族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求上有所进步,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高校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

第7篇: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他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党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极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在新时代,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他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等等。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三十个、人口不超过十亿。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的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近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标志着我们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现在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历史时刻,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二〇二〇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全党全国人民要拧成一股绳、立下愚公志、打赢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殷实宽裕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2.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曾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作出这一战略安排,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实际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发展成就超出预期,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形势越好,头脑越要清醒,要把握好实现长远目标和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3.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乘势而上,事业迎来大发展;抓不住或者错失发展机遇,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逐渐落后,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在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基本判断有着重要依据。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反对;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拥有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强大能力和资源,作用不可替代;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我国在其中有着重要一席之地;我国市场的吸纳能力、消化能力独一无二,各国都想在我国寻找发展机遇。因此,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新的内涵。从经济方面看,可以概括为五个新机遇。一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交汇融合。只有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新机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奋起直追,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优势。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我国经济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到世界经济大海中去搏击。要把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以改革开放新突破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跃升。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期待我国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既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又拓展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发展空间。五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新机遇。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处于重要时期,我国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树立机遇意识,调动和运用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要防微虑远、谋定后动,做好万全准备,同时善于学会利用危机,在应对危机中创造机遇,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外部压力为发展动力。要保持战略定力,把我国发展壮大作为最大机遇,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坚定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上一篇:森林防火工作讲话下一篇:儿童声乐教学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