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初中历史之记忆中国近代史的策略

摘  要:在初中阶段,中国近代史是教师学生公认的难点,中国近代史的课程安排在初中二年级,这个时期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加上近代史本身知识点繁多,學生理解识记难度大,导致学生时间分配在历史科目上较少,对学生长期的学习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形成非常不利,本文中,笔者就将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探讨初中历史学习中对中国近代史的识记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记忆策略;中国近代史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在三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最费力、学生最吃力、教学效果最差的学习模块莫过于是“中国近代史”部分了。学生普遍对于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的历史处于混乱状态,各种战争、不平等条约、赔款、政权更替“争先恐后”,学到最后部分学生思维混乱,开始搞不清楚谁是谁,久而久之,也就置之不理了。从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看,作为读书人这一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从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的立场上看,学生学的“乱”了,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失职;从历史的“以史为鉴”价值来看,我们的学生如果学不好历史,很容易重蹈覆辙走错路、说错话。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想办法让学生记住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少走弯路。

而想要让初中生记住中国近代史,总归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中国近代史需要记住的内容非常庞杂,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技巧。其次,中国近代史学习与令人抓狂的“初二现象”在时间上“撞车”。这是阻力。最后,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学科突然增多,学生在学习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上都无法合理安排,导致焦虑。而焦虑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想要解决初中历史之中国近代史学习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准确地记住这些历史事件的问题。

1.在笔者看来,传统的以朝代为记忆模块仍然是最佳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持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观,按照该学派的观点,社会被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个阶段。由于学生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已经学过了中国古代史,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们要做的便是将我们学过的各个朝代对应到具体的社会形态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把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时间起止大概列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将自己知道的朝代纳入到合适的社会形态中去。教师只需要和学生强调三点:第一,社会转型和改朝换代存在区别;第二,每一种社会形态下一个形态转型的过程必然是曲折的、反复的甚至存在迂回,要用长时段的眼光去看待它;第三,社会形态的转型成功必然需要人民付出巨大的代价,且转型并非一种形态完全取代另一种,而是在前者基础之上的覆盖、代替、保留遗存并存的状态。当学生将中国古今历史框定在具体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中时,首先自然不会出现朝代的混乱安排和记忆问题。

2.在具体的社会形态的内部根据重要事件发展特征再细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如果仅仅记忆时间、事件、影响等,造成混乱是难免的。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用拟人化的手段和思路加以记忆。现以晚清政府为例加以说明:我们在对学生讲解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晚清政府比做一位到了垂暮之年的老师,然后以时间为节点加以讲解和辅助记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老师对自己的能力相对比较自信,因此面对外部侵略时,也抵抗了将近2年。然而,终究还是败了,还让英国人看到了看似强大体魄之下的严重老化的四肢和器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这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下来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显著加深;而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则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简直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破窗效应,通过一系列程度上的比较,学生就可以将这段历史事件的顺序大致记下来。

3.通过对于一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的认识、评价加深记忆

中国书写历史的传统和习惯是“盖棺定论”,即等人物去世、朝代结束了才给与比较公正的判断。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历史重大历史事件中寻找一个或者几个人物作为典型,通过人物命运来分析历史事件。

4.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有人说,学过历史的人和没有学过历史的人是不一样的,学过历史的人相当于活了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其生命的长度不见得被拉长,但是其宽度和深度必然是与众不同的。教师可以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学习结束之时,让学生带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引导学生明白人生选择的重要意义。这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作用。

总之,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均是不同的个体,其阅历、家庭背景等各项条件不同,导致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但是,笔者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教师注意观察、开动脑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能教好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蔡娜纯.初中历史复习课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34)

[2]郑训彬.浅探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构建爱国主义思想体系[J].学周刊,2016(03)

[3]付耶非.政治与历史:国统区、敌占区、根据地中学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5

[4]张丽华.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研究—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

[5]李贞.初中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以人教版、北师版、华师版教科书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作者:孙建军

第2篇:从中国近代史开端谈高中历史教材史学观念的转变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陆续出版且不断的修订完善。各版本新教材在编撰过程中不同程度更新了史学观念。史学观念的转变究竟给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高考试题的命制与史学观念的建构带来什么影响。本文拟以新旧高中历史教材叙述中国近代史开端为例试作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教材 史学观念

法国的雷蒙·阿隆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活人重建死者的生活。历史的最后目标,是构建一种人们将绝不会第二次看到的事件的独特序列——人类的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变异。物理学着眼于规律,历史科学致力于特殊。因此,历史整个体系的建构对于史学具有重要之意义且其影响深远。那么,它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力和话语权就更加凸显了。可是,只要我们逆着这一思考的路径往回看,就会发现高中历史教材在某些方面或领域还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而凭借这些我们却可以就历史体系的建构问题进行某些思考和浅浅的探讨,尤其是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开放的环境以及精神领域的开放与解压和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学说,涌进我们的生活,且无法抗拒也无法阻挡,幸甚的更是封闭式的环境不复存在;其对史学发展的推进和积累作用就更加有现实地位了。本文将尝试以教材中有关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部分内容做为探寻高中历史教材史学观念转变的切入点和折射角,从而去领略历史之性格,还原历史之真实。

(一)

高中历史教材将什么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旧版高中历史教材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表述。

而面对同一问题,新课程改革下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却是如此阐释自己的答案: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屈辱和灾难,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为了能够全面理解或是有助于思考其间涵义,我们不妨再看看这一内容在岳麓版《历史》必修(I)《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专题里面的叙述,导读是这样表达的“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若认真阅读此专题第13课《鸦片战争》中的文字旁证,我们会发现,其没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类行文的出现,其表述是:……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此同时,其在篇末提及洋务运动时,有“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这一特别文字的陈述;这是旧高中历史教材所不曾出现过的。那么,在新高中历史教材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究竟是什么历史事件呢?编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可是,明确答案与含糊叙述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内容呢?“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几个字陈述与否,“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的首次陈述,其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为思考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提供什么启示呢?

(二)

任何事物都有其来源和存在发展方向,是有轨迹可寻,其不可能突然的出现在物质世界而没有根源。所以,既然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我们也许会问在中国近代史前面又是什么?这一专有名词又如何来理解?其间就涉及史学理论的某些选择和争论。因为先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五个阶段发展模式,即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唯物史观)来撰写的。而新课程改革的实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撰就打乱了以往的规范,若课本还出现此类表述,教材内容的史学观念构建就会出现矛盾,学生的理解就会有困难,仍至产生混乱。因此,只能用“中国现代化运动”这一专有名词来占据“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退出高中历史教材后的广阔空间。

其实,这两个专有名词的不和谐,初看似乎是名词之争;然而只要我们静心一想,这里面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推敲和思索。深层次的矛盾或是竞争,这也许就是两种理论或是史学的博弈。一方需要从一种能同时适用于欧洲和中国的普遍架构,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过去,以便一套新的叙事观点的出现;同时鼓吹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用来建立一套理论架构,以便死的历史能够起死回生。即将五阶段之历史架构全面地套用在整个中国历史之上。然而,这种阶段的衔接在中国往往会出现不顺畅,即普遍性的体现不够全面和不具十足的说服力。例如,“奴隶社会”的观念是被学者倒推回去而产生的,学者先有一个何谓“封建社会”的定义,然后再由何者不是“封建社会”,而拟出种种“奴隶社会”的特征。

同理,在中国,所谓资本主义也是由类似的思路而推出的或是就此进行谈论得。因为当中国总是难以适用由欧洲的发展经验,总无法找到那些由欧洲历史经验而来的由“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轨迹时,学者便转而好奇地去问中国何以会失败。即学者们努力想说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应该发生的变化不曾发生?对当代中国的研究者来说,他们否定中国的过去,因为他们把这些历史视为是造成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源。这也就是所谓“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的部分潜台词。而潜伏在“中国现代化运动”底下的丰富解说词却是,接手处理“未能发展的资本主义”——这个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遗留给中国的社会理论自己去解决的难题;将中国重新放入一套更大有可为的社会理论(现代化史观)之中,即认为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时仍处于停滞状态,变迁是建立在中国人自己积极地重新思考儒家传统本有潜能地可能性之上,而非把历史的效力移转到一套似乎有必然的结果但却又永远无法应验的目的论之上。因此,新高中历史教材对近代与现代这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时间尺度的划分采取模糊处理的方法,从而也就不可能给出明确答案,回答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两者的不和谐,只是表明一种状态;而其正确与否,谁对谁错,我们不太好下结论。也许还有其他道路可走。不过,它们都是转变史学观念的一种尝试,效果如何暂且抛开不论。

(三)

上面的分析,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史学观念的转变是新旧历史课程的重大差别,而转变史学观念恰恰是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是新课程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与高考命题的要求。那么,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和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史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教材主要体现了哪些史学观念?通过解读和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我们大概可以认为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三种史学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要具体贯彻这些史学观念,我们就不得不主动去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史学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提及文明史观时,自己就先要清楚明白,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以生产力为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不然,教学过程中就根本没有办法和途径来真正贯彻文明史观。因此,观念的转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尽管比较困难,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其次,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史学观念转变的一种途径。观念的转变只是主观的变化,起到一种指导作用;而检验史学观念转变的效果和让学生领悟与掌握新的史学观念,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故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转变先前的方法。因此我们先前一些将观念简单化的做法就值得反思和推敲了。例如: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英国资产阶级政府试图调和两者的矛盾,所以英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努力是虚伪和徒劳的。再比如在讲授近代中国革命历程时,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就是农民阶级的“帽子”,一讲地主阶级就与腐朽落后划上等号,分析民族资产阶级就联想到软弱性与妥协性,因此我们轻易就得出了结论——它们的革命斗争必然失败。史学观念的转变无疑要求我们改变上述的做法,面对每一段历史,要将它放到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找出不同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看法与结论。因此,应对高中教材史学观念转变最有益及有效的途径与环节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虽然这比观念的转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及汗水。

最后,要使史学观念的转变成为每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去体验与感悟,而最关键的却是新高考试题命制对新史学观念的运用与体验。教材史学观念的转变呼唤生动、开放、创新的试题与之相适应,新型开放的试题反过来又能推动与促进课堂教学史学观念的转变。因为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转变,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教学方式转变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现今中学教师中最没有把握的地方,因为今年的高考是新课程的第一次高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及跟踪新高考试题的命制,使得我们的课改实践与高考试题的命制在高中历史教材史学观念转变的情况下实现和谐统一。

至于目前的情况,高中历史教材史学观念的转变究竟会对高中历史教学以及高考试题命制带来什么程度的影响,则还有待观察。然而,或许可以肯定的是,观念的转变避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僵化却是有其价值的。或者,它还可能更进一步地诱发一套拒绝援用西方的逻辑来解释中国的历史而且完全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而设计的史学观念的建构。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也许只是中国史学观念构建的第一步,刚刚开始而已。至此,我们可以预测,高中历史教材在下来的一个特定阶段,其必将会被重新定义;因为从某一角度而言,我国的课程改革远远还没有到达我们将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点上来全盘思考我国史学观念的构建。

(四)

假使我们继续使用过去史家们惯用的思考方式,认为西方标准化模式具有普遍性,并且对于那些史家宣称是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其实却只是源于他们抽象理论的设想,依然奉为是有则跻于成功、无则终归失败的金科玉律,那么,我们将还是发现自己所做分析总是无法说明太多东西,更不要说是契合种种可能变化方向的实际内容。问题尚不止如此,当我们想将历史到底已经如何演变的问题,往前再去追问未来这个历史可能将如何转变时,这中间并不只是存在一种简单的衔接关系而已。在由过去演变以及向未来转变之间,其实是存在着一大片可供多种衔接模式出现的广阔空间,可惜我们对此问题还理解得太少,还需再做更多的探究。

作者:吴炳生

第3篇: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摘 要]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留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近现代史的分期,将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阶段进行历史回顾,评述各时期的历史贡献或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关键词]留学教育;高等教育;中国教育

[

[文献标识码]A

[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verseas Education since Modern China

JIANG Kai, XU Tie-yi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ey words:overseas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1872~1911年)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下起步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这部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的书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1.晚清时期的主要留学教育运动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以及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次年与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清廷并获准。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然而,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而被提前撤回。1881年,剩余94名原留美幼童分三批遣送回国,由容闳提出、洋务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这一项开拓性举措就此功败垂成[2]

继幼童赴美之后,洋务派主持设立的福建船政局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水师、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海军专门人才,增强海防力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造船、驾驶等方面技术先进的法英等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三任船政大臣酝酿数年反复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并获准颁布实施。这份章程详细说明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必要性,明确提出了赴法国学习制造者与赴英国学习驾驶者的留学目标。是年,28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开始留欧之行。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1878~1880年间陆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后来,又陆续派出三届共49名留欧学生。派遣这批留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针对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派遣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华洋监督的职权和责任,对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被强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甲午战争促使晚清留学教育结束了20多年的徘徊局面,以异常迅猛的态势展开。留学日本成为甲午战争后留学教育的开端,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 400余人、1906年的12 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4]。留日热潮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结起来,一方面与清政府“以敌为师”、“师日制日”的留学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推行的“吸引”政策有关。洋务派的张之洞在1898年《劝学篇》中专设《游学》一章,论述游学日本的必要性。他指出,日本迅速强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出洋留学的人才,他还列出了留学日本的五大优点。是年,清政府将该书颁行全国。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言,力陈留学日本之必要。光绪昭谕军机大臣,确定了派遣留学生并且优先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国策[5]。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倍敦友谊”、“代培人才”为幌子,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以达到逐步控制中国的目的。留日学生以读速成科和普通科为主,多学政法专业,习军事者也不少,学习理工科者较少。由于不少留日学生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一些以“排满反清”为目标的革命组织,清政府开始调整留日政策,对留日人数和资格水平作出限制,1906年后,留日热潮逐渐消退。

1908年以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以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吸引中国留学生为肇端,进而推动留学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局面。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演说中,建议将所得庚子赔款退还一半,使清政府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这一政策建议产生的背景是,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力图扩大其势力范围。加强精神侵略特别是利用教育的作用,对美国扩张其在中国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翌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合批准《豁免中国部分赔款法案》。美国与清政府议定,自赔款开始退还之年起清政府每年遣送学生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款用完为止。1909年,第一批庚款生程义法、梅贻琦等47人赴美留学。这是继1872年派出首批留美幼童之后,又一次有组织、较大规模的留美学生派遣,预示着新一轮留学欧美高潮的兴起。1909~1911年间,清政府共派出庚款留美学生196人。

2.晚清时期留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幼童留美、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派遣、留日浪潮及早期的庚款留美运动,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帷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幼童留美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但是那些在美国学习了数年不等的留学生对近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中不少人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在铁路、轮船、采矿、邮政、电报、海防乃至政治、外交、教育等方面第一批专门人才。留美幼童中最著名的是詹天佑。作为京张铁路和其他一些重要工程的总工程师,他在中国铁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公派留学之先河,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对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在教育理念、社会心理、风俗时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总的来说,派遣留美幼童的举措是较为成功的。由于容闳的历史贡献,他被称为“中国留学教育之父”。

派遣留欧学生的成效,整体上大于派遣留美幼童。留欧学生回国后,在中国近代造船业、海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许多人在甲午海战中顽强抗敌乃至为国捐躯,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榜样。留英学生严复在学习军事技术之余,还关心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学说。回国后任职之余,他致力于介绍西方先进思想,开启民智,所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成为爱国志士救亡图存的理论根据,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观点影响深远。

晚清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潮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教育上的封闭状况,通过日本输入西学,介绍了先进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更重要的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日学生组织了政治群体,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1911年之前留学教育的最大成果来自留日浪潮,它直接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留日学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革命军》、《猛回头》等为反清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黄兴、宋教仁等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此外,陈独秀、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鲁迅成为著名思想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贡献卓著。辛亥革命前夕的庚款留美为新一轮留学欧美浪潮奠定了基础。早期的庚款留美学生中涌现了中国现代一批杰出的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包括胡适、梅贻琦、竺可桢、赵元任、胡刚复,等等。

二、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1912~1949年)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1927年,即民国初期和北洋政府时期。这一阶段政局动荡、战事不断,但留学教育在困境中不断发展。第二阶段为1928~1945年。北伐胜利初期,留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留学教育发展趋于缓慢,陷入低潮。第三阶段为1946~1949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南京政府对留学教育实行紧缩政策,共产党则开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1.1912~1927年的留学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在革命洪流的影响和庚款留美的推动下,留学教育一度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很快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这一阶段,政府曾加强对留学教育的管理,如1916年颁布《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这一部较为全面的留学教育管理法规。但是,由于政局动荡,这一阶段留学教育发展很不稳定。此阶段留学教育的代表性成就体现在庚款留美、留法勤工俭学、赴苏留学三个方面。

为了解决庚款留美学生选派和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清政府于1909年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并于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得到了较好的承续和发展。据统计,1912~1927年,清华学堂共派遣留美学生1 013人,其中90%以上为高等科毕业生[6]。利用庚子退款派遣留美学生,具有不同于先前的留日教育以及同一时期其他留学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习理工科者居大多数。庚款留美学生程度较高,大多接受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有较多人取得了学位。他们热爱祖国,归国学生于1913年成立了欧美同学会,自觉担负起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1915年,留美学生在美国建立了中国科学社(1918年移回国内),并在上海出版《科学》月刊,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在留美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现代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先驱。

赴法勤工俭学是中国现代一场特殊的留学教育运动。在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的倡导下,大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仅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留法勤工俭学人数就达1 700多人。这些学生在既无官费或庚款支持又无家庭亲友资助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远涉重洋。他们以劳工神圣、工读主义为指导思想,分赴法国各地的大工厂和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留法学生中的一批人在留学期间积极了解法国工人状况,学习马克思主义,吸收十月革命经验,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

1924年,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民主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在这种革命形势下,早期的赴苏留学浪潮应运而生。“以俄为师,赴苏留学”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新的留学热潮,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工农运动的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促使留学苏联的活动蓬勃发展。1921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创办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设有中国班等,专门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百余名中共人员被选派前往该校中国班学习。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建立了莫斯科中山大学,以支援中国革命并推动世界革命的发展。截至1930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2 0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选派的张闻天、邓小平和国民党选派的蒋经国、谷正纲。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留学苏联开辟了一条新的留学道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领袖人才。

2.1928~1945年的留学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1929年宣布实施训政,制定了训政时期的教育宗旨和实施方针。政府加强了对留学教育的管理,制定了有关规程,留学教育趋于规范,留学生选派趋于严格,学生质量较前有较大提高。19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教育、科学、学术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留学教育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留学教育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接阻碍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1932年公派出国留学人数为1 002人,1937年抗战爆发,为适应战时需要,政府对出国留学从严控制,当年公派留学人数锐减至366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政府才调整留学教育政策。1943年,抗战胜利在望,出于为战后重建准备人才的考虑,教育部重新制定留学教育方案,规定此后五年内每年选派公费生1 000名赴美英留学,并大力提倡自费留学。

这一时期,在庚款留美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退还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一些中国学生赴欧留学。

3.1946~1949年的留学教育

抗战胜利为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45年,许多人在抗战胜利的鼓舞下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人数大幅增加。但是,次年由于内战爆发,留学教育再次出现低潮。1948年1月,南京政府以外汇不敷所用为由,宣布停止公费和自费留学考试,等于宣告了留学教育的终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地派遣学生赴苏联留学,为新中国准备建设人才。这些留苏学生大部分是革命烈士子女,他们中一些人成为新中国年轻一代领导人。

4.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辛亥革命胜利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期,是中国留学教育的现代时期。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虽然备受时局特别是战争的影响,但是在动荡的局势中,留学教育仍然保持了顽强生命力,并获得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出国留学人员主要学习科学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留学特别是留学欧美,成长为杰出的科技人才和学者。其中一些人成为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回国后迅速培养出规模更大的新一代科学群体。1998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多数为这一时期的出国留学者,如钱三强、钱学森、王淦昌等。他们与众多其他科学家一起,成为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留学生的杰出代表。在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世界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如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等。冯友兰、费孝通等学者则是这一时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与此同时,另一些有志向的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和前往苏联学习,学习法国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经验。他们中许多人锻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一批优秀人物如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邓小平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二代领导人,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正因为此,中国现代留学教育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留学教育(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期间,留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66年,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7年。这一阶段留学教育取得了相当成效,主要向苏联和东欧等国家派遣留学生,其中以苏联为主要留学对象国。第二阶段为1966~1976年。“文革”期间留学教育出现低潮,一度陷入停滞。第三阶段为“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之前,这是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过渡期。

1.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百业待兴、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争取尚在国外的5 000余名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一些学者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一些留学生不惜中断学业,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他们中许多人在回国途中冲破重重阻挠,历经千辛万苦。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就是在这一期间回国的,他们为新中国科技、文教、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解决科技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匮乏问题,一个更重要的渠道就是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当时的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国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学教育与政治外交一样采取了“一边倒”政策。1949年6月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指出,必须要向苏联学习,向他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向苏联、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抉择也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美国联合一些西方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政策。面对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封锁,在留学教育方面,中国需要重点发展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1950年,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我国与波兰、捷克等五个东欧国家共交换25名留学生,派出留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历史等科目。另外,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从干部中遴选10名留学生赴波兰、捷克学习技术。派出这批人员赴东欧留学,开启了新中国公派留学教育之先声。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及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951年8月新中国正式向苏联派出375名留学生(含研究生136名)。起初,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的专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燃料工业系统。1953年起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国内全面展开,留苏教育进入繁荣阶段。到1959年,新中国共派出留学生6 900多名,其中91%的留学生派往苏联,8%派往东欧国家。在留苏学生中,2/3的人学习理工科特别是工程技术专业。60年代初期,由于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派遣留苏的学生逐年减少,同时开始大量召回已经完成学业的留苏学生。这一阶段,我国向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派出了少量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绝大部分学习外语,学习理工科的学生较少。同期,我国还接受了周边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一定数量的来华留学生。

2.文革期间的留学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留学教育陷入停顿状态,停止选派留学生达六年之久。随着1967年最后一批留苏学生全部撤回,中国对外教育交流由局部交流走向了全面关闭。

“文革”后期,留学教育开始逐渐恢复,1972年之后几年间,我国派出留学生和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都达到了“文革”前1965年的水平。1972年底,我国正式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1972年至1978年间,我国共向32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1 548名,其中学习、研究外国语言者1 451人,占93.7%,学习、研究自然科学者97人,占6.3%[7]。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和翻译人才,为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也为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与其教育交流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文革”结束初期,我国留学工作开始拨乱反正,留学教育获得了恢复性发展,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为后一时期留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经验教训

回顾“文革”前的出国留学工作,一方面政府根据当时国内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派遣留学人员到苏联、东欧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950年至1965年,经过教育部选派,我国共向苏联、东欧、朝鲜等29个国家派出留学生10 698人,其中向苏联派遣8 320人,约占派出留学生总数的78%。建国初期留苏学生的派遣是新中国对外教育交流史上浓重的一笔,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着重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同时也为工业、农业、国防和其他业务部门培养了高水平的管理者。江泽民、钱其琛、周光召、宋健等都是这一阶段留苏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另一方面,我国也向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少量以学习语言为主的留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内构建起留学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开始了留学教育的逐步规范化、系统化、条理化工作,留学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留学教育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留学对象国较为单一,留学专业面较为狭窄。

文革时期,与我国各项社会事业一样,留学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浩劫。教训沉痛,足以为鉴。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留学教育(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以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讲话为指导方针,我国留学教育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开始了全新的探索。第二阶段为1992年至今。1992年国家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使留学工作迈入加快发展的轨道,全方位留学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这一时期留学人员的派遣规模和力度,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期,来华留学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留学生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

1.1978~1991年的留学教育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政府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留学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978年6月,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指示,出国留学是我国提高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关于加大派出留学人员数量、拓宽出国留学渠道的指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翻开了新时期中国留学教育崭新的一页。

中美建交前夕,具体说是1978年12月27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派出的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52人抵达美国,他们以访问学者身份分赴美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卡特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协定。派遣这批留美人员以及中美两国签订互派留学生协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预示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一轮出国留学洪流的到来。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以进修人员为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兼顾其他方面需要。在此期间,由华裔学者李政道倡导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项目”(CUSPEA)等计划开始招生,形成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生的留学教育渠道。随着留学人员规模的扩大,留学生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留学教育的形式不断丰富,自费留学成为出国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留学生的层次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文件明确了派遣留学生的政策是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一部分,必须长期坚持。政府确定了新的留学方针,即“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并建立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与派出单位签订协议书的制度,以尽可能保证公派留学人员如期回国服务。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留学教育政策开始走向成熟。1989年政治风波后,在少数西方国家的消极渲染下,我国出国留学工作与留学生归国工作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政府因此对留学教育政策作出了适当调整。这些消极影响消退后,我国留学教育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这一阶段,为了适应我国留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政府制定并调整出国留学政策,提高留学人员派遣层次,扩大派出国别,开放自费留学并积极管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归国,改革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等等。这些政策调动了个人出国留学、地方和部门支持出国留学的积极性,保障了留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总的说来,我国全方位留学教育的发展战略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

2.1992年以来的留学教育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留学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

1992年8月,政府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适应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留学工作健康、迅速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指导。

自1995年开始,国家对留学选派体制进行了改革。原国家教委1996年开始在全国试行国家公费出国留学选派的新办法,从而迈出了公派留学选派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和外国公民来华留学的组织、资助和管理工作,成立以来不断推进国家出国留学工作与来华留学工作的改革,初步实现了出国留学工作与来华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8]。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推动留学管理工作更趋国际化的思路的形成。为了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2007年起教育部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并师从一流的导师学习。该项目计划每年资助5 000名留学生,选派规模和资助力度空前。

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出了数十万名留学人员,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或者为国服务成为这一阶段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措施,并启动了若干资助项目。例如,1996年原国家教委正式设立“春晖计划”,支持在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以多种方式参加祖国建设。还成立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为公民出国留学、留学人员归国提供服务。1997年全国留学回国工作会议举行,会议肯定了留学工作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

总之,1992年以来我国适时调整了出国留学政策,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留学政策基本原则,建立了新的留学人员选派机制,进一步放宽自费出国留学,加大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积极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形成了全方位留学教育发展战略。

3.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主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留学工作作为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政府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管理下,我国留学教育蓬勃发展。截至2005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93.3万人,留学回国总人数达到23.3万人,回国率为24.9%。截至2006年9月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26 658人,回国率达到97.16%。留学归国人员和在外留学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各个行业和工作岗位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学术人员为例,2003年11月教育部一项调查统计表明,84.29%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1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77.61%的正职校长、62.31%的博士生导师、47.77%的院系所负责人为留学归国人员[9]。以创办科技园和企业为例,留学人员创办科学园区110个,入园企业6 000多家。韦钰、白春礼、林毅夫等一大批有突出贡献者是这一时期留学归国人员的优秀代表。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出国留学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增强了我国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大大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扩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教、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出国留学工作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的价值和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高。[10]

五、结 语

我国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波澜壮阔,蔚为丰富。但是,这一个多世纪的留学教育历程,正如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一样,走得格外沉重。对我国来说,19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留学生派遣决不限于简单意义上的文化教育交流,而是一个沉睡了几个世纪的古老民族的发愤图强。

一百多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域外。从救亡图存到投身革命,从思想启蒙到献身科教,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新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参与祖国的变革和建设。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无不与留学教育有关,无不与留学生的贡献有关。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人寻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过程。“求新知于异域”,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知识而不再闭关自守,从单纯介绍西方国家的制度法令、政教措施、科学文化,到分析批判和正确认识西方的社会政治、伦理学说、教育制度,中国人逐渐走过了一条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借鉴道路。近代留学教育的巨大贡献,正如舒新城1927年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一书开篇所言,“无留学生,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绝不至有今日”[11]

如果说近代留学教育为社会变革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现当代留学教育也作出了同样重要的贡献。留学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教育更是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加强对外教育交流、大力发展留学教育,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回顾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留学教育史,还可以发现,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与政府的政策、管理、指导在留学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我国面临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这就要求留学教育担负起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世界大力推广中华文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我国留学,促进文化交流。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些重要使命,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并制定合理可行的留学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容闳. 西学东渐记[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22-23.

[2]田正平,等. 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187.

[3]田正平. 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61.

[4]李喜所.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J]. 文史哲, 1982, (3): 28-29.

[5]陈学恂, 田正平.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Z].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3.

[6]王树槐. 庚子赔款[M].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4.313.

[7]张健. 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Z].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667.

[8]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神州学人编辑部. 培育英才的十年历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十周年(1996~2006)纪念画册[Z]. 北京: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2006.

[9]Zhou, Ji.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M]. Singapore: Thomson Learning, 2006.258-259.

[10]陈学飞,等. 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效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学效益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97-103.

[11]舒新城. 近代中国留学史 (影印本)[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1.

(责任编辑 徐 丹)

作者:蒋 凯 徐铁英

第4篇: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 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北京政变

1861年 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 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 广州起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1928年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 红军第

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 凇沪会战

1937年 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 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 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经验分享: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学习技巧,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其次,从选择的复习资料上来说,我用的是学习软件,不是一般的真题,我认为从电脑上面做题真的是把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再者这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强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到我推荐的这里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另外我一直还在收听一个比较好的公务员微信频道:GWYDS007【公务员大师007】,专门发布公务员的一些最新动态、公务员相关信息,推荐收听,掌握第一手公务员咨询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采油是海上油气开采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终目的。为实现该目的,世界各国主要使用的采油装置有四种:固定式生产平台、浮式生产系统、人工岛屿和海底采油装置。其中,(

)使用最广。

A.人工岛屿

B.浮式生产系统

C.固定式生产平台

D.海底采油装置

正确答案【C】 2.激光的本意是通过受激发射而实现光波放大。受激发射的理论是(

)在1917年提出的。

A.玻尔

B.玻尔兹曼

C.李政道

D.爱因斯坦

正确答案【D】

3.前苏联(

)1986年发生大爆炸事故后,世界上许多人对核电站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真有点谈核色变。后来,许多人坚决反对再建核电站,甚至在核电站附近组织示威。

A.三里岛核电站

B.巴库核电站

C.北高加索核电站

D.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正确答案【D】

4.人们在谈到计算机的时候,往往要谈到这台计算机是386或486。它们代表什么呢?简而言之,它们代表着:

A.内存的级别

B.芯片质量

C.CPU的型号和级别

D.磁盘空间

正确答案【C】

5.(

)是激光唱机的简称,是当代激光应用技术最为成功的杰作之一。

A.盒式唱机

B.“CD”唱机

C.VCD

D.镭射唱机

正确答案【B】

6.当前脑科学中最有意义的是对(

)的研究,这一研究将弄清人脑是如何工作的,了解人的意识、情绪、意志、情感、理智、智力等是如何由脑神经细胞产生的,将有助于回答生命和智力的起源问题,也会为进一步用机器模拟人脑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A.认知活动

B.感情活动

C.意识活动

D.神经中枢

正确答案【A】

7.(

)于1869年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经过科学实践的验证和补充,逐渐成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A.罗蒙诺索夫

B.法拉第

C.门捷列夫

D.柯塞尔

正确答案【C】

8.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

A.4月22日

B.12月1日

C.3月12日

D.5月11日

正确答案【A】

9.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一个重要文件是:

A.《海洋公约》

B.《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C.《人类环境宣言》》

D.《21世纪议程》

正确答案【D】

10.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A.光是直线传播的

B.光的折射原理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D.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A】

11.DNA是(

)英文名称的缩写,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它包含有遗传信息,担负着生命的遗传功能。

A.磷酸

B.脱氧核糖核酸

C.氨基酸

D.核苷酸

正确答案【B】

12.(

)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它将微处理器和一些其他装置通过集成电路集成在一小块电路板上而构成的计算机的核心部分。

A.芯片

B.CPU

C.RAM

D.磁盘

正确答案【A】

13.在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下,自1690年到1721年编成的(

)是一部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A.《崇祯历书》

B.《数理精蕴》

C.《数学要义》

D.《晓庵新法》

正确答案【B】

14.陆地自然垂直划分的标志是:

A.热量

B.植被与土壤

C.岩石

D.河流

正确答案【B】

15.既不临海又不与邻国接壤的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正确答案【D】 16.在太阳系中:

A.九大行星中,木星的体积最大,水星的体积最小

B.九大行星中,除金星与冥王星外,都有卫星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D.彗星没有固定的运动时期

正确答案【C】

17.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从南极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吹的风:

A.自南向北运行

B.自北向南运行

C.呈顺时针方向

D.呈反时针方向

正确答案【D】

18.与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一起构成现代化的光电子印刷技术,从而彻底取代了铅字手工排版的是:

A.打字机

B.计算机

C.激光照排机

D.激光印刷机

正确答案【C】

19.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长海底隧道为:

A.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B.日本的青函隧道

C.琼州海峡隧道

D.法兰克福隧道

正确答案【B】

20.所谓玻璃钢,指的是用玻璃纤维增强的:

A.钢质复合材料

B.塑料复合材料

C.纤维复合体

D.高树脂复合体

正确答案【B】

21.相对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理论,其中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理论被称为相对论是因为根据他的理论:

A.“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不完数”

B.“宇宙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绝对的”

C.“事物定数不存在”

D.“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

正确答案【D】

22.能够形成酸雨的污染物是:

A.CO

B.氟里昂

C.SO

D.CO

正确答案【C】

23.“黑洞”是科学家首先从理论上进行预言的:

A.引力场

B.视界

C.特殊天体

D.脉冲星

正确答案【C】

2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正确答案【A】

25.食盐放在空气中会:

A.风化

B.潮解

C.结晶

D.溶解

正确答案【B】

26.民间通常所说的“鬼火”是化学中的什么现象。

A.氧化

B.自燃

C.潮解

D.熔化

正确答案【B】

27.计算机可以直接识别的语言是:

A.二进制语言

B.C语言

C.FORIRAN语言

D.BASIC语言

正确答案【A】

28.DNA分子的结构是:

A.线型结构

B.双螺旋结构

C.环状结构

D.带状结构

正确答案【B】

29.下列金属中,属于液体的是:

A.汞

B.银

C.镁

D.镉

正确答案【A】

30.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氨气

B.漂白粉

C.冰醋酸

D.空气

正确答案【C】

31.人体内含有的染色体数为:

A.24对

B.23对

C.42对

D.12对

正确答案【B】

32.“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是(

)飞达月球的。

A.1969年

B.1967年

C.1971年

D.1965年

正确答案【A】

33.计算机的数据是指:

A.数字符号

B.声音、图像符号

C.文字符号

D.信息的一种量化表示

正确答案【D】

34.基因学说的创立者是:

A.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

B.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C.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

D.奥地利植物学家翁格

正确答案【B】 35.生命的本质是:

A.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水和无机盐等物质的有机结合

B.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C.细胞

D.神经力量的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D】

36.计算机的只读存储器:

A.简称RAM

B.可直接由CPU读数或写数

C.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

D.简称ROM

正确答案【D】

37.实现海水淡化应用最广、历史最长的方法是:

A.蒸馏法

B.电渗析法

C.反渗透法

D.分离法

正确答案【A】

38.最早使用风能的国家是:

A.古埃及

B.古中国

C.古印度

D.古希腊

正确答案【A】

39.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A.1943年

B.1945年

C.1947年

D.1948年

正确答案【C】

40.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

A.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B.火星、水星、金星、地球、木星、天王星、土星、海王星、冥王星

C.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

D.水星、金星、土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正确答案【A】

42.我国民间称之为“扫帚星”的星体是:

A.水星

B.金星

C.彗星

D.流星

正确答案【C】

43.太阳系中,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A.91%

B.93.7%

C.98.6%

D.99%

正确答案【C】

4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而惟一全是海洋的板块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南极洲板块

正确答案【A】

45.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并且提出“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能使地球移动”的名言的物理学家是:

A.亚里斯多德

B.阿基米德

C.伽利略

D.开普勒

正确答案【B】

46.发现行星运动定律的天文学家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张衡

正确答案【C】 47.第一艘汽船的发明者是美国人:

A.杰克逊

B.富尔顿

C.爱迪生

D.莱特兄弟

正确答案【B】

48.发现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能产生电流的科学家是:

A.迈克尔•法拉第

B.爱迪生

C.贝尔

D.西门子

正确答案【A】

49.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首先制成发电机的是:

A.迈克尔•法拉第

B.爱迪生

C.贝尔

D.西门子

正确答案【D】

50.1879年,美国发明家(

)制成了耐用的电灯泡。

A.富尔顿

B.爱迪生

C.杰克逊

D.卡特兄弟

正确答案【B】

51.19世纪80年代,德国发明家(

)成功地制造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A.卡尔、本茨

B.鲁道夫、狄塞尔

C.齐柏林

D.西门子

正确答案【A】

52.19世纪90年代,德国人(

)发明了柴油机。

A.卡尔、本茨

B.鲁道夫、狄塞尔

C.齐柏林

D.西门子

正确答案【B】

53.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蓝色革命”的新构想,其科学含义是:

A.围海造田

B.利用海水提炼食盐

C.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众多优质水产品

D.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海洋和内陆河水变得更蓝

正确答案【C】

54.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的利用引起的,这种能源主要是:

A.电能

B.核能

C.化石资源

D.太阳能

正确答案【C】

55.按照目前物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

A.夸克

B.质子

C.中子

D.纳米

正确答案【A】

56.随着上世纪30年代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诞生了,这一学科是:

A.生物化学

B.基因科学

C.分子生物学

D.分子遗传学

正确答案【C】

57.运用试管香蕉技术来推广优良香蕉品种,这种技术属于: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正确答案【B】

58.电能是用途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它属于:

A.二次能源

B.一次能源

C.不可再生能源

D.可再生能源

正确答案【A】 59.信息技术就是:

A.信息的获取技术

B.信息的获取、传递技术

C.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

D.信息的加工处理技术

正确答案【C】

60.核电站利用核能进行发电,其所使用的核燃料是:

A.镭

B.铀

C.氢

D.氧

正确答案【B】

61.人类社会第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是:

A.发明打制石器

B.钻木取火

C.发明弓箭等远距离杀伤武器

D.制作陶器

正确答案【B】

62.21世纪高技术的核心是:

A.信息技术

B.生物技术

C.新能源技术

正确答案【B】

6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

B.氧

C.氢

D.铝

正确答案【B】

64.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雅丹”地貌的形成是:

A.风沙的堆积作用

B.风沙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冰川的刨蚀作用

正确答案【C】

D.航天技术

第5篇: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表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表(1840-1999)

1899 义和团运动蔓延到山东 ,“义和团”普遍被采用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1900 义和团北上,发展到京津地区,慈禧改用“招抚”的办法

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清廷对外宣战,义和团达到高峰,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天津沦陷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北京陷落

1901 签订《辛丑条约》

1905 日本,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6 萍浏醴起义

1911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革命军占领武昌

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1912 中华民国成立

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王朝结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

1913 袁世凯制造了“宋教仁案”

李烈钧誓师讨袁

二次革命

1914 袁世凯解散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采取总统制

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

1915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

1916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7 张勋复辟失败 护法运动开始

1918 李大钊接连发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1919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 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建立统一战线

1924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三大政策

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1924 孙中山北上,发表北上宣言

1925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5 工人阶级发起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6 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挤出国民党中央机关,也打击了左派人士 国民政府正式决定出师北伐

英国制造了万县惨案

1927 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英国制造了一三惨案

北伐军占领南京

英美制造了南京惨案

蒋介石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会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二一”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李大钊就义

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

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宁汉合流”

“南昌起义”

中共中央 “八七会议”

毛泽东,湘赣边秋收起义

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游击战争

中共党人发动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广州起义

1928蒋介石重新上台,改组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特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南京,“共同一致反对共产党”

朱德、陈毅带军到井冈山与毛会师,合编工农红军第四军

国民政府派兵北上,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建立独裁专制

张学良,“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1929蒋桂战争爆发

1930中原大战爆发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粉碎三次“围剿”

1931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九一八事变”

嫩江桥抗战,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抢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2.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

1933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1933周恩来、朱德打破国民党对中共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签定《抗日停战协议》

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关税自主

1934临时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 华北事变

发表“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二九运动”

北平学联游行,反对华北自治

1936东北抗联成立,建立抗日联军

红二红四同红一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西安事变”

1937“七七事变”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凇沪会战,粉碎日军三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

太原会战

上海失守

南京大屠杀

徐州会战,

1938毛泽东《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速胜论”

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

1940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 枣宜会战,

百团大战

1941 皖南事变,

1942.中共开始整风、大生产运动。

1943.敌后根据地局部反攻

1944 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1945 中共七大召开《论联合政府》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

毛泽东《对寇的最后一战》

日本宣布投降

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双十协定》

1946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8辽沈战役<攻下沈阳>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活捉杜聿明>

1948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1949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周恩来,张治中北平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上签字

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调整工商业,国家财经开始好转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1951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1 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2 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

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55 掀起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八大坚持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9 “反右倾”斗争

196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我国石油全部自给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一月革命”

谭震林、陈毅、叶剑英“二月抗争”

1971基辛格访华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九一三事件”

联合国(26届)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尼克松访华 中美、中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4四人帮“批林批孔”,直指周恩来

1975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全面整顿

1976周恩来逝世

1976四五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美建交

1980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

中英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中葡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第6篇:中国近现代史时间顺序表

1840-1949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

1926-1936十年内战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

1839年,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0-1842)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1年,占领香港岛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广上福宁夏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6-1860)英法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1860-1890)

火烧圆明园

1878年,收复新疆

1880年,收复伊犁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1895)日本

黄海大战(邓世昌)

1895年,《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开始标志)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

1926年,北伐开始

十年内战爆发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朱德)

秋收起义(毛泽东)

1928年,井冈山会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4年,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

吴起镇会师

1936年,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南京大屠杀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40年,百团大战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收复台湾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中国出兵

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年,西藏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第一个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三大改造开始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召开

1957年,五年计划完成

1958-1961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十二大召开

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

中共十四大

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7篇: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总结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总结

作为一个处在冲刺阶段的考研人来说,你的复习必须已经进行至少两轮了,对于一些知识点必须信手拈来。例如今天要总结的这个近代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大家必须掌握。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得分。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赔款英国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开放五个沿海口岸通商。

1844年,美国和法国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后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对英赔款白银400万两,对法赔款白银200万两。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对英赔款白银400万两,对法赔款白银200万两。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对英赔款白银850万两,对法赔款白银820万两,俄国以“居中调停”为名分三次侵占中国土地150多万平方公里。

群众及政府的反抗斗争

1840年——1917年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侵华),旧民主主义革命拉开序幕。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自封天王,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1853年,太平天国征战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最终定都天京(江苏南京),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

1859年,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这是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1年-1892年,洋务运动,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其中1895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1898年6月-9月,戊戌变法,仅持续103天后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很快革命形势波及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于清廷。

1912年1月1日,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并通过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912年1月1日,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并通过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第 1 页 共 1 页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7年——1937年

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但利用西南军阀与北京北洋军阀政府的矛盾未能成功。护法运动1918年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全面打响。

1937年——1949年

1938年3月16日-4月15日,台儿庄战役,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页 共 2 页

第8篇: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2.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至1864年(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侵略势力造成的深重灾难,由于封建社会本身的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坚持斗争14年,势力扩及18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4.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组织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接着,他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平等;把民权主义解释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私有;把民生主义解释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于是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5.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6.长征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7.一二九运动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8.持久战

与“速决战”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通常是战略上相对劣势的一方采取的战略方针。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消耗、削弱敌人,从总体上不断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9.三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整风运动。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但“左”倾错误的思想影响并没有肃清,抗日战争以来党又发展了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次整风既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实现了全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二.简答题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青年如何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启示 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⑵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⑶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⑷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⑸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五四精神的重大历史意义。为了发扬爱国主义... ...弘扬爱国精神... ... (1)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自觉担当起社会历史责任。 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勇于解放思想; 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保持开放心态; 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发扬创新进取精神。

(2)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

(3).爱国精神所给予广大中国革命青年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括救国救民的奋斗精神、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等等 2.如何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

首先,团结是一个民族有生机、有力量的首要条件,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敢于以小小的扶桑三岛,悍然发动对中国侵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内部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中国人被讥为“一盘散沙” 其次,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唯一有能力领导好中国的政治力量。在抗战中,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核心和中流砥柱,要取得抗战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抗日战争的历史,还证明一个事实,在当今世界上,落后就要挨打。当年中国很落后,所以列强敢于侵略中国,日本敢于发动侵略战争。今天,我们仍应该看到,在国际上,以美国右翼政治势力为代表的,一些不高兴看到中国繁荣富强起来的反华势力依然存在,他们支持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西藏独立的图谋,肆意干涉我国的内政、妄图破坏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启示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②

一、认识国情根据国情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并不断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政策。

二、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谋求利益。

三、认识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断地提高执政党的理论修养使党能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此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体会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其国内背景,并联系实际,就钓鱼岛事件及南海问题谈谈对时局的看法

一、(1)(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及国际国内背景) 日本侵华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a.日本方面。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想要通过战争转移民众注意力。

日本资源匮乏。日本地狭人稠,当本国的能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它就开始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依靠侵略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来达到维持国内的稳定的目的。武士道精神。练武之人成为日本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指挥着日本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统治阶级的“胜利之路”,书写了世界历史上一段残酷的战争记忆。

天皇制。日本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君主立宪政体。这种保留封建残余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根源。日本国民从小便被灌输“天皇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思想,以至于日本天皇亲自宣布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时,还有日本国民不相信。而战场上所有的日本士兵都被教导成“为天皇而战”的战争机器。

明治维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实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能像美国那样靠拉动内需缓解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政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法西斯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法西斯主义抬头。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后,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志着日本建立法西斯体制。。在经济危机之后,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民族极端主义、极端社会主义的法西斯主义使日本选择用对外侵略扩张和独裁统治转嫁国内矛盾。

b.中国方面。 中国国内战乱多年,并未统一安定,此时入侵可以减少阻力。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土地面积是世界第三,各种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对于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的日本是个很大的诱惑。

中国经济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至中期,各个军阀纷纷归顺国民政府,红军也被赶到边缘的西北地区很难作乱。此时,中国的经济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而中国的繁荣也使其成为日本征服世界的第一个目标,因此在占领东北之后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

汉奸。汉奸的存在为日本人的侵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严重打击了中国军民一致抗日的激情。汉奸残害了大批的中国百姓,是中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痕。 中国内战。日本侵华时,国民党与共产党正在进行内战。而当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蒋介石仍没有足够地重视日本的侵略,甚至采取了不抵抗主义,为日本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使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了一批城市。

c.国际方面。 国际各国不是与日本同盟,便是自己也身陷战争,分身乏术,或是坐山观虎斗,以收渔翁之利。

(2)关于目前时局与钓鱼岛、南海战备问题的建议

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涉及中国主权领土问题,不存在中国屈服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坐视其邻国侵占而臵之不理,扩大战争的责任应由侵略者担负。我认为现在最为至要至要的任务,就是打开目前困难局面,特别要认识敌人正在布臵更大规模的进攻(无论是扩大领土争端,还是增强帝国主义的军事存在),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很快就要到来。为着把我国海防之发展放在更为巩固、更为有力的基础上,为着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侵略行径或大举进攻给以坚决有力的粉碎,我军必须勿失时机地采取行动,变动敌情,争取有利于我军彻底消灭敌人的条件。就具体情况和布臵似宜如下:

(一)美日虽非全力军援南海之敌,但仍企图完全陷我入两头作战之被动地位,我现在如能马上展开钓鱼岛对日作战行动,的确对于越、菲等国是直接震慑,并能够打开目前困难之局面。但在目前敌情与驻日美军、美第七舰队现有力量的条件下,如攻钓鱼岛,难保必引起美国之强大增援,两路夹击,将陷于不利。若因求战心切,鲁莽从事,结果反而会费时无功,欲速反慢,而造成更不利局面。

(二)此时,因美日菲越已沆瀣一气,且在美军全力增援日敌遏制中国业有完全可能,南海问题没有解决,钓鱼岛问题亦不能速决。故我军似宜直出南海以利变化敌情,即在南沙群岛一带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给美日敌后策应以严重的威胁。南沙群岛之地形地势,有聚歼敌主力之可能。为了使作战行动成熟起见,第一期似宜以南沙群岛一片地区就地整训待命,并作战斗之准备,随时打击菲越进攻,或南沙诸岛礁海域的袭扰兵力。同时注意政治攻势,争取东盟各国和美日菲越国家中间同我们友好,或业已认清帝国主义之阴谋野心和从新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觉醒起来的大部人民。这自然是积极的防御。

(三)加强我沿海兵力和火力部署,布臵积极防空,要估计日敌向我东海进犯、强占我钓鱼岛,或在我钓鱼岛礁采取直接行动之可能。似此,如有必要,我军待机直击钓鱼岛礁,迅即布臵积极防御,设臵有关军事机构、导弹部署、哨所或营房驻军,以及建立战时后勤补给线奇袭登岛和攻打增援部队必须确有把握,若日敌在我军抵达前驻岛作战,而我军不能迅速展开,则可采取分割围困、伏击打援的办法断敌后路。若因美

5.习近平 中国梦 中国梦的曲折发展道路及如何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

首先,中国近代史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等一系列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其次,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其中有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都失败了。无疑,其进步的主张和失败的教训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范例。当然,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就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自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再次,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此,在中国共产人的推动和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当然,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实现了两次党外合作,分别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大革命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众多共产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克服了党内"左"和"右"两方面的错误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指导地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自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没收了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自此,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有益的探索,也经历了诸多挫折。这为邓小平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指导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针,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四个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从而为不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基础。

首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中国人民在解救自身苦难、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曾经寻求过多种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才使国家和民族出现了生机和希望。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进入新世纪,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抓住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真正抓住国际国内的各种机遇,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挑战。

第三,必须始终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 民族是否振兴,不仅要从纵向上作历史的比较,更重要的是看在横向比较中是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时代的前列。当今世界,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这种加速奔腾的潮流,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中华民族要保持生命之活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密关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政治发生的变化;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反映世界潮流的最新趋势;以正确的战略策略,把握住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努力取得和保持在世界舞台上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第四,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生机勃勃和国泰民安的局面。

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中华民族大局的三枚棋子。发展,是中华民族活力之所在。发展是硬道理。“5.31讲话”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够得到实现。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稳定,是中华民族治国之要。历史上,种种内忧外患,次次社会动荡,无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大伤中华民族的元气。面向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第五,必须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也需要把中华民族所有爱国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人越多越好,心越齐越好,力量越大越好,阻力越小越好。所以,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第六,必须把远大理想和阶段任务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新的“三步走”战略。

第9篇: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

1. 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此次战争结束的标志:签订《南京条约》

2. 标志中国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的事件(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 3.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4.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5. 标志戊戌变法开始的事件——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失败的标志事件是——戊戌政变. 6. 辛亥革命目的——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00周年) 7.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统治的标志性事件——辛亥革命(也是清朝统治结束标志)

8. 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5年) 9. 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事件——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10.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11. 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的事件——1927年南昌起义(8月1日建军节) 13.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标志事件——南昌起义. 14. 长征结束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起止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15.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6.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7. 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8. 日本投降的标志(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局面的事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20.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1946年)

21.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 22.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即南京解放)1949.4.23日

23.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三大战役.

上一篇:医院医改情况汇报下一篇: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