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高层住宅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浅析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越发严重,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低碳、绿色、环保的工程技术,来积极响应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工程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更需要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观念,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建筑工程建设的重点。将现阶段新型的设计理念与建筑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最终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满足人们居住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了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进行概述,探索其运用原则并对其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和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原则; 应用;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建筑行业是一个污染十分严重的行业,对资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在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能够极大的缓解我国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问题。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概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断深入人心,我国也正在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工程技术,将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争取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充分体现建筑工程环保、低耗能、经济、高效等特点。

1 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概述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起来,国家制定了各项环境保护法案来规范社会上的环境污染行为,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建设,从而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是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理念。这种理念不断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中,该理念从长远角度出发,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给予用户舒适的居住空间以及提供低碳环保的施工和居住环境,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合理开发自然,打造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现阶段的环境问题主要在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这些污染与人类活动都息息相关并且将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

2 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

建筑物的建设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在针对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将建筑的基本设计规律、美学法则、风水理念等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为用户服务的目的。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中,更需要灌输绿色建筑的理念,根据建筑当地的实际情况需要做好针对性设计,从而能够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此,设计师在设计前需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研,针对材料的选择以就地取才为主,从而能够减少大量的运输成本,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工程造价。

2.2 环保性

一项建筑工程从开始施工到竣工结束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能源利用、材料利用,也由此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加以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建筑时灌输绿色建筑的理念,坚持环保性的原则。在材料以及技术的选择是应当尽量选择节能环保型,从而能够让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工程的环境污染。

2.3 地域性和宜居性

在對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该区域是否适宜人们居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建筑工程建设。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结合当地的水文、气候、地质等内容,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尤其需要考虑好地域特征,由于区域的不同设计者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另外,要想增强建筑的宜居性,就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所需,推动绿色建筑的构建。

3 建筑设计中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与应用

3.1 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环节

在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可行性报告中有关环境保护以及防止生态破坏等相关措施以及具体内容展开设计。与此同时,也应当严格按照政府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相关要求,通过落实环境保护管理措施,从而准确预算有关环境保护设施投资的费用,在设计之前作为设计院也应当到建设现场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周围环境,满足政府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而进行设计。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管理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各个企业对于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视程度。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培训以及讲座活动,通过邀请专业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进行讲解,从而让各个企业的设计者了解该项理论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3.2 增强空间布局合理性

在一项绿色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空间布局,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应用到空间布局中,能够更好地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空间布局中可以从采光率和空气流通方面进行设计。传统情况下,设计师通常会考虑室内的照明、通风、温度等,以此来确保整体的准确布局。减少照明系统的数量能够有效节约能源,对此在设计时应当避免使用高装饰材料,在玻璃的选择上也需要确保其透光率,从而能够保障室内合理的照明率。此外,应适当改善室内的空气流通,使室内空气能够保持循环,这样可以减少空气净化等设备的使用,起到绿色环保的效果。

3.3 排水系统设计

在绿色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组成部分技术最重要的就是水循环的利用。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在以前的传统工程中,没有实现对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分类,都是全部向水厂进行输送,然后统一的进行净化和排放。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排水系统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绿色节能技术设计,让其能够对水进行分类,充分利用分类进行排放二次利用或者不排放二次利用。好的节水性能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要求,大部分的绿色建筑都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节水系统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比如节水系统,水回收,还有水循环等。在科技越来越好的时代,还可采取创造新供水或者分区供水,充分利用管道各处压力,合理的调控和控制水压力,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在生活中水的利用率。也同时使用各种各样的节水工具,比如生活中冲厕所的马桶所用的自闭式冲水阀,通过这些各种原理,来起到好的节水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工程作为未来建筑施工建设的重点,对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油很大帮助。为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坏境损害,各个工程的设计人员应当不断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在设计中的运用,合理规划建设,真正实现绿色建筑工程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郭锐.探讨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与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9,17(12):157-158.

[2] 高婕.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与应用方法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5):730.

[3]张俊山.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及施工措施分析[J].价值工程,2019,38(32):111-114.

[4]夏颃钦,刘昊,周良.探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J].四川水泥,2019(11):132.

[5] 杨渭敦.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分析[J].砖瓦世界,2019(24):137.

作者:赵秀丽

第2篇: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探究

【摘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城市中的各类高层住宅建筑不断增多,这也给防火工作带来了挑战。高层住宅建筑发生火灾,损失和伤亡要远比普通建筑更严重。只有全面强化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能力,科学设计、严格管理,才能确保高层住宅建筑安全。文章主要通过对高层火灾发生原因的分析,列举了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备缺陷及人员疏散困难,以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切实保障高层住宅建筑防火安全。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防水;设计要点

1、引言

近些年,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频发,人员财产损失巨大,给高层住宅建筑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文章从高层住宅建筑消防隐患特点着手,全面分析了高层住宅建筑发生火灾的原因,强调了高层住宅建筑防火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地排除高层住宅建筑消防隐患,提高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能力,加强对火灾的监管,减少火灾的发生,使高层住宅建筑成为更加安全的场所,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的特点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蔓延速度快。高层住宅建筑装饰材料具有易燃性,如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极易蔓延至管道、电器设备、电梯和楼梯。高层建筑中的管道较多,火灾发生后,管道起到烟囱的作用,加快了烟气和火势的流速,进而促进火势蔓延,扑救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高层建筑中的管道井、排气道、电梯和楼梯等位置若不能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則不利于建筑的安全性;二是人员救援的难度大。高层住宅人员密集,在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存在很大的难度,高层建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电梯,现阶段很多客用电梯都没有防火、防烟和防水的功能,如果发生火灾,电梯会停止使用,因此人们只能选择楼梯,高层建筑的楼层高、距离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员疏散的时间,还有住宅区老人小孩较多,影响救援的速度,而火灾救援中,耗时越长,危险就越大,且火灾中烟雾的出现,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视线,最终给人员疏散带来困难;三是扑救受限多。高层建筑中的消防云梯数量和高度限制较大,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过程中,消防水枪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无法实现理想的防火救火效果。很多高层建筑设有裙房,而该建筑形式影响了建筑消防工作的效率。再者,高层建筑内部人口密度较大,且高层建筑小区的汽车保有量较多,部分居民需要将车停在消防通道上,而这极大地阻碍了消防车的正常通行,加大消防难度。

3、高层住宅建筑更易发生火灾的原因

与小型建筑物相比,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人口密度更高,许多高层住宅建筑物处于两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功能从单一的住宅功能扩展到具有商业和住宅两用功能,人造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高楼层的高度更高,楼层数量对诸如闪电等自然现象更敏感,因此,雷击引起火灾的可能性比低层建筑高得多。同时,很多高层住宅已有一定的年限,电气线路及电器部件老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装修档次提高,可燃物多,火灾负荷增大。这一原因近年来已成为高层住宅建筑突发火灾的主要原因。

4、高层住宅建筑防火技术要点

4.1 平面布置及防火分隔要求

4.1.1除为满足民用建筑使用功能所设置的附属库房外,民用建筑内不应设置生产车间和其他库房。。

4.1.2建筑采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供气时,瓶组间不应与住宅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和其他高层公共建筑贴邻。

4.1.3卧室、起居室、厨房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护采取措施,并不得降低各项指标要求。

4.1.4建筑内的防火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4.1.5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2m的实体墙或挑出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防火挑檐;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上、下层开口之间的实体墙高度不应小于0.8m。当上、下层开口之间设置实体墙有困难时,可设置防火玻璃墙,但高层建筑的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1.00h,多层建筑的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0.50h。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要求。

4.1.6当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且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4.1.7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其居住部分与商业服务网点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不燃性楼板完全分隔,住宅部分和商业服务网点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

4.2 安全疏散楼梯设计

4.2.1住宅建筑的安全疏散,应符合《建规》5.5第I部分的规定。

4.2.2住宅建筑安全出口的设置: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应分散布置,且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以及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建筑高度大于27m、不大于54m的建筑,当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建筑高度大于27m、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每个单元设置一座疏散楼梯时,疏散楼梯应通至屋面,且单元之间的疏散楼梯应能通过屋面连通,户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当不能通至屋面或不能通过屋面连通时,应设置2个安全出口。建筑高度大于54m的建筑,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小于2个。

4.3 重视防排烟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防烟分区和防火分区要分开设计,每个防烟区域的面积不能超过500m2,防烟区主要可以借助隔板或者是挡烟垂壁来划分,并在每个防烟区设置排烟口,住宅区的建筑每户都有对外的窗户,要确保每个防烟区都能满足排烟的需求,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也需要设置防烟。一般来讲,防烟设施主要有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2种方式。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高层住宅建筑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高层住宅建筑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层住宅建筑消防隐患问题以及防火监督工作的开展。消防监督管理中,需要根据高层住宅建筑消防隐患特点,如建筑设计不合理、内部可燃物多、火势蔓延快、火势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难度大等,实施有效的措施,将火灾预防与火灾应对相结合,提高高层住宅建筑防火水平。

参考文献:

[1]柴相文.高层住宅建筑防火中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9,38(13):164-167.

[2]蔡坚幸.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06):132.

[3]段国斌.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6(23):111-112.

[4]李铁.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145.

[5]张文波.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要点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239.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作者:叶阳

第3篇: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探究

摘要: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住宅建筑越来越多,主要特点是楼层较高,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比较多,施工项目多,人员密集等,在给人们带来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安全性也备受人们的关注,高层住宅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消防救援的难度,需要重视建筑本身消防设施,提升救援效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层住宅建筑已经成为重要的建筑模式,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火灾隐患及救援等,确保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研究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事业蓬勃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筑工程数量逐渐增多,工程规模不断地扩大,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依赖于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建筑设计方案,可为建筑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设计保障。建筑防火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进行建筑防火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建筑火灾的特点,基于其特点及其常见的防火问题,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障建筑设计质量。

1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发生的特点分析

1.1 火灾蔓延的速度快

高层住宅中,很多家装材料都有易燃性的特点,如果发生火灾,很容易点燃,并且立即向电器设备、电梯、楼道等地方蔓延,而管道发生火灾后会变成高大的烟囱,增加烟火的流动速度,加剧火灾的程度,最终给扑救带来更大的难度,也给高层住宅带来更大的损害,高层住宅建筑中如果管道井、电梯等设计中忽视了防火设计,会加快火灾蔓延的速度,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1.2 人员救援的难度大

高层住宅人员密集,在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存在很大的难度,高层住宅建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电梯,现阶段很多客用电梯都没有防火、防烟和防水的功能,如果发生火灾,电梯会停止使用,因此人们只能选择楼梯,高层住宅建筑的楼层高、距离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员疏散的时间,还有住宅区老人小孩较多,影响救援的速度,而火灾救援中,耗时越长,危险就越大,且火灾中烟雾的出现,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视线,最终给人员疏散带来困难。

1.3 疏散比较困难

高層住宅建筑的通行工具是电梯,很少有人走楼梯。基于这样的建筑物出行特点,如果建筑物发生火灾问题则会停止电梯的运行,楼梯就成为唯一的疏散通道。但是根据相关的实验操作和专业调查得知,50楼高层的住户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火灾疏散。这样就容易在火灾疏散过程中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对建筑安全造成比较大的威胁。也正是基于高层住宅建筑体现出的出行工具特点,一旦建筑物发生火灾问题则容易出现疏散比较困难的问题,不能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

2 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要点

2.1 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

火灾隐患与材料使用有重要的联系,最初可能火势并不严重,但因为材料的易燃或导燃,会导致火灾状况逐渐恶化。首先,大部分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使用钢结构,而钢结构防火性能相对较弱且其防火规范不统一,造成设计不规范。其次,外墙保温材料、室内装饰材料等也大多属于易燃物,容易诱发和扩大火势,其引燃后散发出的气体也会造成被困人员呼吸困难,从而导致昏迷影响疏散。因此,高层住宅建筑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运用都需严谨选择,进行严格防火处理,在谨慎的挑选及设计下确保后续使用中的安全性。

2.2 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分隔

现代城市大型建筑和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复杂,在建筑物内部进行防火分隔对充分预防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至关重要。采用防火墙和楼板或者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对建筑物进行水平防火分区设计和垂直防火分区设计将火势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向同一建筑的相邻区域蔓延,根据建筑物的类型、耐火等级、建筑高度或层数以及是否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等因素来确定防火分区的面积,水平防火分区采用具有一定耐火极限的墙体、门、窗、楼板,按照规范规定的最大允许防火分区面积要求,根据建筑物内部的不同使用功能区域,分隔成若干个防火单元。垂直防火分区则采用耐火楼板、防火挑檐、窗槛墙等对建筑物进行竖向防火分隔,并对上下连通部位、管道井等进行相应的防火封堵措施。

2.3 疏散流线设计

火灾发生时,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人员的疏散。在建筑设计时应严格按照防火规范进行设计,且在施工时严格按照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从而确保疏散安全。火灾突发时,被困人员会慌乱,盲目逃窜,疏散过程中可能会迷失方向。同时人员大量涌出会导致逃生通道拥堵,发生踩踏事故等情况。在建筑设计中空间的布置和疏散距离是需要充分考虑的关键。首先应避免通往疏散口的流线繁复而曲折,避免出现疏散流线距离过长、逃生方向不明显、疏散宽度不够等情况。因此需要将逃生路线进行简化,让流线清晰而短捷,合理确定疏散宽度,设置满足需要的疏散口个数,在疏散口处做明显的标志进行有序引导。同时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应加强日常巡检工作,对不常用的疏散通道进行清理,防止疏散通道有堆积物品而造成疏散通道堵塞,增加火灾发生时的疏散和救援难度。

2.4 建筑门窗和楼梯内的防火设计

在进行建筑门窗防火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要求来执行工作,确保每一项参数都达到标准,必须具备较好的耐热性和耐火性。有关于不同材质的防火指标,已经有了统一的规划,在设计的时候参数符合指标要求即可。在选择防火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其耐火性的极限值,通常情况下最长为1h。虽然当前建筑工程主要以高层住宅建筑为主,几乎全部都是电梯房,但是在建筑中仍然有楼梯通道的设计,这也是重要的逃生通道,为做好这部分的防火工作,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先进行高温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来选择适宜的材料。应当综合考虑楼梯的各项参数值,如楼梯间所处位置、楼梯的总数量、高度等,以便于提高楼梯的安全性和防火性能。

2.5 防火设施设计

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电器设备盘根错节,一般情况下采用暗敷。暗敷将线路隐藏在墙内,不易对其进行防护,需定期进行检查确保使用安全。如果采用明敷,要保证材料的质量,确定线路的走向和分区。除了建筑本身的防火设计外,做好其他防火设施的设计也至关重要。首先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应配备灵敏度高的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连通附近的消防部门,一旦发生火灾能最快地通知到消防部门。其次增加自动喷淋系统的设置,确保第一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火势蔓延。同时高层住宅建筑中的消防设备需设置在显眼位置,方便寻找,而且要防止破坏消防设备的行为。为确保消防设施的完好,要定期进行检验以确保其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合理有效的防火设计,及时处理工程安全科学模式要求,并且要注重防火施工材料的设计管理,提高设计防火的规划方案,优化电气技术应用水平,加强建筑后期的安全管控,确保住宅建筑设计的有效应用。我国住宅建筑需求量巨大,需要根据建筑地域需求不同,注重建筑消防防火设计思路规划,提升住宅建筑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满足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防火设计的规划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立杰.建筑防火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J].居舍,2019(09):113.

[2]刘海滨.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防火设计的运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27):73-74.

[3]张志刚.关于单、多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2(15):57.

作者:王佳明

第4篇: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探究

摘要:在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的高层住宅建设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住宅安全,相关管理部门加大了相关建筑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这也对高层建设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火灾作为高层建筑中常见的问题,引起了很多研究人员以及建设人员的重视,只有提出解决或预防火灾问题的措施才能够更好地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安全。本文就这一热点话题,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紧接着进一步挖掘了高层防火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防火设计的原则提出相关防火设计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探究

引言: 如今,高层建筑的数量明显增加,规模也正不断扩大,设计师们在其设计中更多地关注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布局及其外观,却完全忽略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高层房屋的建筑中,消防和灭火设计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地关系着住户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其设计中一定要充分地满足对于高层建筑消防灭火的要求。

一.防火设计

控制防火分区面积——设置立体防火单元,防火分区的目的是将火势控制在限制的区域内并保持一定时间,避免火势扩散至其余空间。防火分区的设计包括水平防火分区和垂直防火分区设计,水平防火分区是指采用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防火构件,按规定的防火分区面积标准,将建筑平面分成若干防火单元;垂直防火分区是以耐火楼板、防火挑檐、窗槛墙等对建筑空间进行竖向分隔,使建筑在竖向上形成防火分隔。每一个自然层通常是 1个防火分区,当建筑内设置中庭,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其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建筑面积叠加计算。某项目为一级多层公共建筑,防火分区允许的最大面积为 2500m2,由于设置了自动灭火系统,允许的最大面积可扩大 1 倍,即 5000m2。项目东区分为 A 和 B 两个区域,每层用防火卷帘将两个区分隔开。A 区,B 区各设置 1 个中庭,中庭连通 1 ~ 5 层,但每层中庭位置并不相同,中庭随着立体楼梯的流线呈螺旋式排布,因此无法将中庭设置为独立的防火单元。

二.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重点和难点

设计人员在对高层住宅建筑项目进行防火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外,还要根据新出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进行建筑防火设计工作,以保证设计的有效性、合法性。另外,由于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扑救难度较大,所以设计人员需要将建筑灭火、防火重点放在自防自救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提升高层住宅建筑工程的防火效果。

1高层建筑外墙保温的设计要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建筑对外墙保温隔热的要求有很大差异,应合理选择建筑外墙保温构造型式,改变外墙外保温技术一统江山的局面,以降低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火灾的发生。例如,在适当的地区采用外墙自保温技术结合外墙门窗改造,以满足外墙的隔热需求;或者将外墙夹芯保温与外墙自保温技术同外墙外保温技术复合使用,以降低外保温系统中保温材料的使用厚度。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离不开保温材料防火性能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支撑,应用不燃材料外保温系统是解决建筑节能工程防火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出路。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具有高效保温隔热功能的保温材料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氨酯硬泡为主,约占保温材料应用的80%以上。鉴于它们具有可燃性,容易引发火灾,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应当从工程实际出发,对可燃材料外保温系统进行防火设计,通过采取有效的防火构造措施,提高外保温系统的整体防火性能等级。

2防排烟设计方面

目前,很多住宅建筑层数很多,楼层较高,在火灾发生之后,难以及时地将建筑内烟气排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因此,施工单位在对这类住宅建筑进行防火设计时,要对排烟设计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在排烟设计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自然排烟方式

自然排烟方式是对建筑的阳台、外窗和竖井加以利用,从而达到排放烟气的目的。但是自然排烟方式极易受到风向、地形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并不能取得较好排烟效果。

(2)机械排烟方式

机械排烟方式主要是运用排烟风机进行排烟,这种排烟方式能够保障疏散通道的安全。虽然机械排烟方式能够取得较好排烟效果,但是在楼层较高的住宅建筑中,还存在着诸多缺点。因此,在设计排烟方式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了解实际情况,可选择设置天井的方法,在住宅建筑内部的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室设置开窗,通过自然的方式将烟气排出,这样能够取得良好排烟效果。

3电气防火设计方面

在高层住宅建筑的电气防火设计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于楼层较高的住宅建筑来说,为保证其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消防水泵与电梯的安装过程中,既要选择运用双回路供电的方式,还要准备好备用电源。

(2)对于高层住宅建筑来说,在对各类消防设施进行供电时,一般要保证供电回路的独立性,同时在对电源启动及切换点时间的设置上,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通过使用这样的设置方式,在火灾发生之后,就能够为消防电梯、排烟系统、照明设施以及消防水泵等各类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3)在我国近年来已经发生的人类火灾事故中可以看出,事故照明灯设置与疏散指示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和火灾中人员伤亡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在住宅建筑防火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好消防给水系统、排烟系统等各方面的消防设施,同时要对消防指示灯的重要性有着正确认识,要从国家相关标准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在住宅建筑中设置事故照明灯与疏散指示灯。在很多住宅建筑中做好电气防火设计,不仅能够在现有防火系统的基础上,提高住宅建筑电气安全系数,防止各类线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发生超负荷、老化等情况而造成的火宅,这样能够从根本上让住宅建筑电气的使用得到保障。同时还能够对住宅建筑内各类电气设置进行规范,有效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高层住宅建筑的防火设计要点分析

1防火分区设计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的特点,决定了高层火灾的多发性,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在高层住宅建筑逃生环节上做好设计,那么,防火设计的标准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保证发生火灾后快速地疏散,避免不必要的困难,全面重视防火设计是高层住宅建筑的重要内容。高层住宅建筑层数多,如果出现火灾,灭火救援就是一个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应通过合理设置防火分区扼制火势蔓延,避免火势加大,给人们疏散带来困难,通过有效的隔离,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使火灾在一个区域,避免出现大范围的扩散,造成更多人员财产损失。分区设计需要使用不易燃的材料,使高层住宅建筑内部形成多个独立的空间,在使用时,可以收起,而在火灾发生后,则能够快速落下,发挥应有作用,使别的空间不会受到火灾的更多影响。

2.重视防排烟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防烟分区和防火分区要分开设计,每个防烟区域的面积不能超过500m2,防烟区主要可以借助隔板或者是擋烟垂壁来划分,并在每个防烟区设置排烟口,住宅区的建筑每户都有对外的窗户,要确保每个防烟区都能满足排烟的需求,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也需要设置防烟。一般来讲,防烟设施主要有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2种方式。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层建筑运行的过程中,如发生火灾,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全面考量防火问题,科学配置消防设备,科学开展消防给水设计和安全疏散楼梯设计,从而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及时进行救援,有效降低财产损失,保障建筑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晁婧.单元式高层住宅楼防火性能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李佳珊.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9).

作者:赵达

第5篇: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与优化

摘要:高层住宅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和协调多个方向的问题,力求能够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消耗,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协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升原材料使用效率等。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渐深化,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建筑种类,为了保证建设过程安全稳定、居民使用便捷舒适,在高层住宅设计阶段则需要保证建设安全、结构稳固。在本文的研究中详细论述了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相关事宜,以《湖北孝感孔雀城项目》进行实例分析,力求能够为我国建筑领域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优化;研究

引言

在城市化建设逐渐迈进的背景下,高层建筑能够有效节约城市土地资源,获得单位土地面积的最优使用效果。城市中高层建筑、非线性建筑、大跨度建筑等新兴的建筑模式成为了当下建筑领域的“新兴力量”。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优良、结构稳定,需要在设计阶段重视其结构问题、安全性问题、成本消耗问题等,力求能够满足消费者、城市规划、环境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1、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概述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住宅工程中关键性的环节之一,高层建筑的建设难度与工作量可想而知,而安全科学的设计能够保证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建设立项阶段:企业需要配合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详细规划工程选址区域,对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进行研究【1】。

(2)建筑设计阶段: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需求、功能需求定位,了解建筑周围环境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其他建筑、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而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设计人员商议、企业评估等方式不断优化设计方法,为后续的建设奠定基础。

(3)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专业设计能力的人才队伍,对高层建筑的荷载量、抗震能力加以分析,建模计算并多人协同合作进行结构施工图设计。

根据资料整合和研究能够看出,高层建筑的设计周期较短,工作人员承担的設计工作较为繁重,短时间内完成的设计工作势必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组织工作小组,按照流水线的作业形式实现多人共同设计。在设计前期需要在企业中举办评审会议,不断优化高层建筑中的设计形式、结构布局、参数设定等,杜绝建筑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

2、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2.1科学选址

在建筑地点选择阶段,需要对建设区域进行布局研究,了解建筑周围环境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其他建筑、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根据工程建设的经验和地质勘察的数据进行选址。规避不利因素,分析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科学设计施工方案,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设计师在选址过程中需要掌握建筑区域内环境与高层的契合程度,勘测工地区域,整理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情况,确定施工周围的功能区划和结构布局,以宏观的角度开展设计工作。

在城乡建设的背景下设计高层建筑,需要防止高层建筑影响城乡融合、乡村建设、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骤,需要了解建设区域的交通情况,在不破坏当地传统交通结构、不影响区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施工建设。利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选择新型工艺,以节能、环保、高效的建设理念设计建筑【2】。

2.2合理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进程中需要坚持科学设计、合理设计的原则,秉承着我国对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在可持续的视角上开展设计工作,降低工程建筑的资金成本消耗。设计人员需要细化施工流程,制定不同环节的施工方案,掌握现代化高层建筑的理念和方式。高层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框架式结构、剪力墙结构、装配式结构、钢筋混凝土结合的结构,按照建筑的平面、立体要求,明确建筑使用的工艺类型是否具有抗震能力。还需要设计人员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好进行研究,例如,地基中的土壤特点、是否经常出现强降水等恶劣天气,场地环境是否能满足深基坑建设需求等,而后设计人员需要选择质量优良、性能稳定的原材料用于建设。例如,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常出现台风、降雨的区域,在高层建筑建设总需要将选择结构强度较大的剪力墙,保证建筑的抗震效果优良。并且建筑平面隔墙平整不露柱角的剪力墙结构,尽量把剪力墙布置在外墙、分户墙、楼电梯间、固定隔墙内。

在高层建筑设计初期,为保障居民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可向广大居民发放调查问卷,明确居民对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将建筑企业的自身资源、建筑成就向群众介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筑经验,研究高层建筑的成功案例,以与时俱进的视角开展工程方案设计,保证工程项目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够具备安全性、科技性、观赏性。通过实验与研究,测定建筑抗震、抗风的能力,根据实验的数据结果留有一定的“机动数值”,确保高层建筑建成之后能够万无一失【3】。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需要秉承着合理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精简工程设计图纸、成本消耗等,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由于高层建筑的建设流程较为复杂,建设需求较高,施工阶段面对的风险和干扰因素较多,为了避免使用阶段出现不可抗的客观因素影响施工效果,如构件延性性能、温度应力、钢筋锚固长度等因素,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施工建设技术,保证工程实施能够满足建筑企业、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区域内高层建筑的施工案例和需求,详细研究其中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制定一套抵抗和规避外界风险因素的策略,避免出现工程暂停、工程中断的现象。

2.3抗震减灾性能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需要全面了解建筑抗震方面的需求和标准,保证建筑物设计在绝对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一旦工程建设失去的安全保障,对于建筑工人、居民而言都是十分严重的影响,且安全问题出现基本上都是不可逆的,会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社会形象、消费者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结合抗震工程的等级分类表,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区间确定抗震级别,而后开展设计工作【4】。

在确保建筑整体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完善后续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鉴于此,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将安全意识、安全建筑作为设计的首要原则,了解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明确不同等级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不同区域的地震分布情况也是不同的,设计前期需要了解不同省市和地区地震历史、地震影响。在掌握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进行抗震实验,保证建筑物能够应对地震的基础上,进行房屋建设成本控制工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房屋建筑过程中需要选择新型建筑材料,降低房屋建筑自身重量,提升其抗震能力。

3、以《湖北孝感孔雀城项目》为例

3.1项目概述

规划净用地面积:29682.34㎡(44.52亩);

规划用地性质:商住混合用地;

用地位置:迎宾大道与武南路交汇处;

容积率:≤2.5;

建筑密度:≤30%;

绿地率:≥30%;

建筑限高:80米;

商业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10%;

停车位配比:按国家相关规范要求执行。

3.2设计理念

延续古典中轴式的传统规划布局,营造传统礼制的仪式感,追求现代品质空间,用现代手法演绎古典美学,打造品质社区。项目用地西北侧为大型生态湖泊杨汊湖,周边未来配套设施完善,景观资源优越。具体如图1所示。

3.3方案比较

项目设计采用三个设计方案,其设计效果如图2、3、4所示。

方案一:1、高层+高层,住宅南北向错开式排布,减少建筑空间闭塞感。2、沿迎宾大道设置沿街商业,结合城市绿带打造风情化商街,开闭所结合景观布置,减少干扰,住户使用效果佳。

方案二:1、高层+小高层,总图整体布局较为局促。空间形式单一,缺少集中绿化,品质感较低。

方案三:1、高层+洋房,沿街面展示效果较弱。2、高、低区没有明显分区,住户使用感不佳。

综上分析,选择方案一,为项目的设计方案。

3.4附属设计分析

消防设计:小区内消防车道为环状道路,连接各个消防登高场地。设计宽度为4米消防车道,车行道路设计宽度为6米。景观分析图:三重景观体系,层级化景观系统,营造高端品质社区。城市绿化公园+入口景观广场+中央大花园+组团景观。

景观设计:三重景观体系,层级化景观系统,营造高端品质社区。城市绿化公园+入口景观广场+中央大花园+组团景观。

给水市政设计:本工程南侧为武南路,东侧为迎宾大道,迎宾大道上有DN500城市自来水管,供水压力约为0.2MPa。拟在迎宾大道接入一条DN150给水管道。

雨污水市政设计:本工程规划有DN500城市污水管和DN1000城市雨水管。

供电市政设计:一路10kV高压电源由当地供电部门引来,电缆采用穿管埋地或地下室桥架敷设方式至园区开闭所。同时设置一台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燃气市政设计:在迎宾大道有市政燃气支管线。

4、结论与建议

针对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在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础上,开展延伸设计,追求良好的视觉效果、居住舒适度等。在保证设计理念和方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结构形式,规范工程建设造价,提升建筑可行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设计初期对建设区域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寻找大量数据为工程建设奠定基础,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有效提升高层建筑建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炜斌.浅析现代高层住宅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管控[J].四川水泥,2020(12):271-272.

[2]杨贞.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策略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7):180-181.

[3]原晓辉.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需关注的问题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1):185-186.

[4]张少见,刘静,安翠.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36(06):782-784.

天尚設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市 200060

作者:汪健

第6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

【摘 要】正如大家所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提出到实践已经数十年了,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当今,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诸多问题,但从人类居住的范围来说,人口剧增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短缺成为最尖锐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至2070年将相对稳定在100亿左右。在中国尽管人口出生率已有明显回落,到2050年预测还将达到15亿,占世界人口的1/6。我们不但要认真解决好今天城市建设中的人口与土地这一矛盾,而且还要切实为子孙后代在未来的居住问题做好规划,留有发展余地。

【关键词】板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1.高层住宅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到建筑领域,就是如何在同样的用地上解决好更多人的居住问题。从规划建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指标与此有直接关系,一是建筑密度,二是建筑容积率。而住宅高层化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住宅面积已达到22m,在本世纪初的五年内住宅的建设量将达到每年4.59亿平方米,将为城市居民提供500万套的住宅,建设量之巨在世界各国中绝无仅有。而其中,城市高层住宅占到了很大比重。因此,新世纪对城市住宅,尤其是高层住宅的研究就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而近几年来,板式高层住宅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在理论、研究上先行一步,冷静思考未来高层住宅的模式并寻找相应的答案。

2.板式高层住宅的定义

具体到板式高层住宅,目前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许多人以“板楼”称之。一种观点是从外观来对其进行定义:设高层住宅的高度为H,住宅宽度为L,当H/L<1/2.5,就称为板式高层住宅。但这种定义并不确切,如上海世贸滨江花园超高层住宅小区,这种住宅从外形上来看,比例似乎和塔式高层更类似,高宽比不符合H/L<1/2.5,这些情况下就不能套用这个定义。我认为,给板式高层住宅下个较为准确的定义还是应该看其平面。我们知道,塔式高层有明确的定义:是指以一组垂直交通枢纽为中心,各户环绕布置,不与其他单元拼结,独立自成一栋。我们可以采取“非此即彼”的方法来定义板式高层住宅。本文对板式高层住宅做如下定义:七层以上包括七层,设有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的非塔式高层的高层住宅。按照这个定义,组合式单元高层住宅、内廊式高层住宅、外廊式高层住宅、越廊式高层住宅等都属于板式高层住宅,还包括了这几种型式混合运用的高层住宅。住宅的外立面不再是一个决定因素。这是一个对板式高层住宅广义的定义。我认为,随着高层住宅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和以往不同的住宅形式,呈现出不同的住宅特点,例如目前出现了一种融合板式和塔式特点的高层住宅形式:一梯三户的“短板式高层住宅”,将塔楼和板楼两种住宅形式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端头两户沿袭了板楼南北通透,朝向均好的优势,中间的户型通常以上下两层作为一个复式居住单元,大大改善了居住质量。此类住宅吸收了板式高层采光均好,户户朝南的优点,又吸取了塔式高层平面紧凑,交通核利用率高的优点。高层住宅发展的多样性是一种必然现象,所以板式高层住宅的定义也应该是有弹性的、可发展的。

3.对板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探讨

3.1板式高层住宅朝向的问题

板式高层住宅采光分为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两种。采光窗户直接向外开设称为直接采光;采光窗户朝向封闭式走廊、直接采光的厅、厨房等称为间接采光。间接采光效果显然不如直接采光。

现在高层住宅设计中有种介于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之间的方式,多见于大进深高层住宅:住宅外立面凹凸不平,采光窗虽然直接对外,但由于处于较深的凹空间内,处于凸出部分阴影内,采光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其室内房间如作为厨房、厕所等辅助性房间来使用尚可,但如果作为卧室、厅的采光通风就很不理想。我认为这是一种钻建筑法规空子的设计方法,我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虽然这种凹口内采光也满足了规范基本要求,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还是无法直接采光。我认为现行的住宅规范应明确这种采光的方式,并在规范上对其使用加以限制,比如规定此种采光方式只能使用于辅助性房间,而不能使用于客厅、卧室等主要生活、起居房间。光线之于建筑如同呼吸之于人体,光线会使居住的空间充满灵动和生气。相对南向光线来说,东向西向光线更加富于变化。板式高层住宅在考虑吸收利用南向采光的同时,还应将东向、西向光线利用起来。东西向光线的利用常常要结合遮阳措施,如遮阳板、遮阳百叶等等,而且窗户面积也要经过科学计算。

3.2板式高层住宅通风

相对塔式高层住宅来说,板式高层住宅更容易组织穿堂风,好的朝向对其室内通风有很大帮助。适宜的通风能保证室内外空气顺利流通,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能有穿堂风通。风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能迅速排除房间内部的异味,维护室内环境质量。住宅通风还和住户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关系,2003年世界上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就提醒了我们要从住宅设计入手增强住宅卫生防疫功能,这也是此次非典疫情带给整个房地产业的思考板。板式高层住宅室内通风换气是十分简便而且行之有效的净化方法。资料显示室:内空气污染要比室外高2~5,倍严重的高达百倍以上。住宅内良好的通风可大幅度降低室内微生物密度,开窗75分钟就可减少室内96.4%~99.5%的细菌。

从通风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高层住宅面南。东南风可直接吹入。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也使人感到凉爽舒适;冬季盛行西北风,由于关闭了朝北的窗户,西北风很难直接吹入,而住户多居住、活动于朝南房间,这样可避免寒风的侵袭,使人有一个比较温暖舒适的小环境。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不同,我国北方地区如北京和南方地区相比更需要阳光和采暖,因此北方的板式高层住宅建设也更应重视朝向;而南方地区,如广州、香港的高层住宅则更需要通风,甚至连浴室也需要直接对外开窗,反映在住宅平面上缺口就较多。

3.3板式高层住宅电梯设计

在板式高层住宅中,电梯是最为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按照一般的设计规定,每部电梯的使用户数和消防电梯的设置都是非常明确的。一般来讲,一台电梯承担50户左右的运送量较为合理。

《住宅设计规范》要求:7层及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住宅电梯;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宜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高层住宅电梯宜每层设站。当住宅电梯非每层设站时,不设站的层数不应超过两层。单元式高层住宅每单元只设一部电梯时应采用联系廊联通。

目前有很多板式高层住宅采用“一梯三户”的布置方式,使用上与多层住宅非常接近,有不少优点,而惟一缺陷就是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用户只好自己去爬楼梯。所以不少专家提出高层住宅以“多梯多户”的布局为宜。交通核心要设计合理,竖向上落楼梯及水平电梯大堂公共走道等交通要顺畅,争取良好的采光通风,通道宽敞便捷。

【参考文献】

[1]马先彬.分析各种高层住宅平面类型[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9).

作者:陆松柏

第7篇:高层住宅平面设计心得

高层住宅 户型平面设计

1、 功能分区合理,睡眠、活动、就餐等功能区域明确;还要注意干湿分区、动静分区,减少相互干扰而又分区思路清晰才能提升楼盘品质。

2、 户型平面交通流线顺畅,无交叉无干扰。厨房应设置在入户门附近,利于日常用品与食物的运输。主卧应设置在平面最深处,以给主人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3、 其他专业与建筑专业的配合应尽量做到完美。例:结构与建筑尺寸的差异造成的室内凹凸应注意,用异型柱代替矩形术可使墙面较平整,厨卫上下水管尽量集中布置。

4、 房间内家具的布置应做到细致入微,结合家具的布置细致的调整房间尺寸,会给人更多的实用感和亲和力。

5、 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的考虑装修时的思路,把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更有机的串联起来,使整个户型的设计理念达到完美的统一。

6、 采光与通风应注意,特别是厨卫,完美才是楼盘品质的体现。

7、 入户花园与门厅应提倡设置,也可提升楼盘品质。

8、 洗衣机的位置应布置合理,佣人房与储藏室也是应关注的问题。虽然是细节,但细节也是提升品质的关键。

9、 倡导“主人的尊贵”也是户型设计中可以考虑的思路之一。所以主卧的功能性、舒适性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

公共部分平面设计

1、 底层大堂的宽敞舒适、平层电梯厅的通风采光等都是平面设计中可以考虑的问题。

2、 高层住宅如有2部以上电梯,可将其中一部设计安装成标准的货梯,其实也是两用,即一大一小。大的货梯为业主装修运材及平时的搬运东西提供方便,也可提升楼盘品质。而且《住宅建筑设计规范》中也提到: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应设不少于2台电梯,其中一台宜能容纳担架。

3、 高层建筑每层应在公共部位设置垃圾收集空间(垃圾间),面积不用太大,只要可以放下一个中型的垃圾桶就行,位置应尽量靠近货梯便于清理。这样更多的为住户考虑,效果较好。

纯剪力墙住宅设计技术措施

一. 关于基础平面图:底板下降处(如电梯间、水箱间、厕所水房的集水坑)应画详图,小集水坑如400X400X300可将板消弱,不必单独处理。应注意两个集水坑可能集中在一起或离墙较近处的集水坑可能坡出墙面。注意集水坑的盖板高度应与地面等高(厕所水房常垫起来)。靠墙处集水坑应画两个剖面,下降处底板斜坡应注角度,宜注角度,不注坡长,剖面只画构造,配筋同底板筋。应将大部分钢筋拉通,仅大房间附加钢筋(包括上下铁),附加筋应标出作用范围,如从12轴到14轴。底板钢筋上铁向下锚固,锚固长度为从墙边锚入15d。下铁考虑承受一定的弯距,向上锚固40d。外侧墙体钢筋的锚固:锚入板底,直段长度200。注明暗柱锚入底板的长度,为施工方便,可加200的直段。门洞口下的暗梁取值:宽度=墙厚+2倍底板的h0,窗洞口下取窗底至基底和门下暗梁的较小值。基础出挑板的分布筋应改为直径12或14,不采用通长筋。电梯底座不落地时,板厚应取300,钢筋应留余量,一般可取14@150。基础底板出挑时,窗井处应认为已经出挑,非窗井处做挑板,可出挑1至1.2m.

二. 应避免将大梁穿过较大房间,在住宅中严禁梁穿房间。

三. 高层剪力墙结构,当窗下墙改为填充墙时,周期可延长并节约造价。(剪力墙拆模后应立即砌填充墙)

四. 关于洞口连梁:以下处应注意:1.人防内的厕所、水房等,由于使用要求一般要垫起来,故此处洞口要抬高增大,造成其上连梁与一般梁不同。2.剪刀梯入口处连梁,由于休息平台板的做法一般只有20厚,比一般楼板处较薄,此处连梁应按休息平台的标高考虑。3.跃层、楼梯间出屋面处洞口一般要抬高,其上下连梁不同。4.首层有窗井处因窗井采光的要求可能将其上的阳台及洞口抬高,造成上、下的连梁不同。5.其他有门槛处上下连梁不同于一般连梁。

五. 连梁配筋可取各层一致,当超筋时可采取:1.将连梁断面减小,按普通梁计算。2.将连梁的刚度折减系数调低,适当增大墙体配筋。3.将连梁配筋配至最大配筋,并用其能承受的剪力计算弯距和纵筋。4.长宽比小于2的连梁能承受的最大剪力取值较低,宜避免使用。

六. 关于墙体:

(1).小墙肢的长度不宜小于3b,并按柱子配筋,轴压比小于0.6。大于4b的墙肢按剪力墙计算和配筋。

(2).长度大于8米的墙体应开施工洞,并用砖砌堵。两户以后可能打通的墙体应开洞预留。阳台门联窗下的墙体应采用轻体墙砌筑。

(3).关于墙体的暗柱:尽量暗柱是暗柱,墙是墙,不采用大暗柱,暗柱相叠也没关系。注明暗柱纵筋的连接方式。

(4).一级剪力墙应验算水平施工缝的抗滑移。当地下开洞(窗井处)和地上开洞错开时,应加暗框架,在地面处加通长的连梁,起到托梁的作用。并且适当考虑两个洞口的连梁按一个大洞口计算,最底下的连梁要能承受五层左右的错洞墙肢垂直作用力。

(5).墙体分布筋,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墙水平筋均在外。洞口错开时,应将连梁锚入暗柱内,作成暗框架。

七. 屋顶退台内收,而内收的墙体下面并无剪力墙,可采取:如有条件,做上反梁,否则采用轻墙直接作用在板上。上层加梁来承受顶板荷载。

八. 用SATWE软件计算时,长宽比小于4的墙肢按异型柱输入,或忽略小墙肢的配筋。长高比大于4的连梁按普通梁输入。

九. 说明剪力墙的加强区范围。说明剪力墙的拉筋为φ6@600,加强区为φ6@400。

十. 人防通风井上应有盖板。

十一. 厨厕间楼板上的通风洞,从一层顶板处开始留,一直穿出屋面。厕所通风洞为350X650,厨房为450X750,在楼板洞边加角钢,通风洞管块架在角钢上,一层托一层。

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整体规定

◆ A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30、120、100、80m,9度抗震时不宜采用

A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时,将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9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说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 B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m

B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时,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8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 结构的最大高宽比:

A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

6、

6、

6、

5、4

B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

8、

7、

7、6

◆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 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0.9~1.0

◆ 平面规则检查,需满足:

扭转: A级高度——

B级高度、混合结构高层、复杂高层——

楼板: 有效楼板宽 ≥ 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

开洞面积 ≤ 该层楼面面积的30%

无较大的楼层错层

凹凸: 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 ≤ 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 竖向规则检查,需满足:

侧向刚度: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 ≤ 相邻下一层的25%

楼层承载力:A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 (宜)≥ 相邻上一层的80%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应)≥ 相邻上一层的65%

B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应)≥ 相邻上一层的75%

(说明: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竖向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不得由水平转换构件(梁等)向下传递

◆ 水平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 1/120

◆ 舒适度要求:

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的最大加速度限值为:住宅、公寓 0.15 m/s2,办公、旅馆 0.25 m/s2

◆ 伸缩缝

1. 最大间距:现浇 45m,装配 65m

2. 可适当放宽最大间距的条件:

①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②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③ 每隔30~40m留出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砼两个月之后浇灌

④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⑤ 采用收缩较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⑥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 防震缝

1. 最小宽度:按框架结构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规定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缝宽加宽20mm

2. 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按不利情况确定

缝两侧房屋高度不同时,按较低房屋高度确定

3. 缝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和基础可不设,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4. 相邻结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加宽防震缝

墙体布置

◆ 宜双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时应避免单向布置

◆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

一、

二、三级抗震时,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错洞墙,且所有部位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

◆ 墙肢长度不宜超过8m,且墙段总高与墙肢高度之比应大于2。当墙肢较长时宜开设洞口,各墙段间设置弱连梁

◆ 应避免楼面梁垂直支承在无翼墙的剪力墙的端部(《审查要点》3.6.3 / 6)

◆ 当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应至少采取以下一种措施:

◆ 一般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的取值:

(说明:当有地下室时,墙肢总高度应从地上一层(首层)算起,但底部加强部位应额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

截面设计

◆ 构件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砼规》10.5.1)

◆ 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长度与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

当其比值小于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限值,当

一、二级抗震时,应较正常墙肢的相应值减0.1,三级抗震时为0.6

当其比值不大于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设计,但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变,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 双肢剪力墙的抗震设计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拉,当任一墙肢出现大偏拉时,两墙肢均应将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说明:剪力墙墙肢不同受力状态的延性优劣—— 小偏拉 < 大偏拉 < 小偏压 < 大偏压)

◆ 剪力墙截面设计的内容:平面内的斜截面受剪、偏压或偏拉、平面外轴心受压

◆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墙内宜设置暗柱,并注明暗柱纵筋的连接方式,无暗柱时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 一级抗震时,墙体的水平施工缝处宜进行抗滑移验算

截面厚度

一、二级抗震时,底部加强部位 ≥

其他部位 ≥

(《砼规》11.7.9 / 1)补充:当墙端无端柱或翼墙时,≥ 层高的1/12

三、四级抗震时,底部加强部位 ≥

其他部位 ≥

◆ 非抗震时,≥

◆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墙体的稳定计算(高规附录D)

◆ 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 截面尺寸还应符合受剪要求

◆ 剪力墙的厚度不宜小于楼层高度的1/25(《砼规》10.5.2)

轴压比限值

◆ 一般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三级抗震无规定、二级抗震0.6、一级(

7、8度)抗震0.5、一级(9度)抗震0.4

其他部位——无规定

◆ 短肢剪力墙各部位统一规定为三级抗震0.7、二级抗震0.

6、一级抗震0.5,一字形墙应各降低0.1

砼强度等级

◆ ≥C20,带筒体和短肢剪力墙的结构≥C25

截面配筋

◆ 竖向和水平钢筋不应单排设置:截面厚度hw ≤ 400 时,可双排配筋;

400 ≤ 截面厚度hw ≤ 700 时,宜三排配筋;

截面厚度hw ≥ 700 时,宜四排配筋

◆ 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纵向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 ≥ 1.2% ;其他部位 ≥ 1.0%

端部纵筋

◆ 墙肢每端的竖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2或2φ16,该处对应的拉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250mm)(《砼规》10.5.8)

◆ 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端部构造配置不少于4φ12的纵筋,沿纵筋配置不少于直径6mm、间距250mm的拉筋(《高规》7.2.17/5)————同上条

◆ 纵筋搭接长度:≥ laE 和 la(抗震和非抗震)

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

一般剪力墙:

◆ 最小配筋率:

一、

二、三级抗震时,0.25% ;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0.20%

◆ 间距:≤ 300mm;直径:≥ 8mm,但 ≤ 墙肢厚度的1/10

◆ 以下特殊部位的剪力墙的分布钢筋应加强,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 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 端山墙

◆ 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应适当加强(《砼规》10.5.9)

◆ 水平分布钢筋搭接

搭接接头间距:同排水平分布筋搭接接头之间的水平净距 ≥ 500mm

上、下相邻水平分布筋搭接接头之间的垂直净距 ≥ 500mm

搭接长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 竖向分布钢筋搭接

搭接接头间距:可在同一高度搭接

搭接长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拉筋

◆ 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一般取为φ6@600)

◆ 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一般取为φ6@400)

◆ 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域内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砼规》11.7.16)

边缘构件

◆ 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范围:

一、二级抗震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

◆ 构造边缘构件的设置范围:

一、二级抗震的剪力墙其他部位的墙肢端部

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全部部位的墙肢端部

◆ 在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内,若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下述的规定值,可按构造边缘构件设置(《抗震规范》6.4.6/1)(《砼规》11.7.4)

—— 一级抗震(9度)0.1、一级抗震(8度)0.

2、二级抗震0.3

约束边缘构件

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 配箍特征值λv按下表取用,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lc取下表数值、1.5 bw和450mm的最大值

项目 一级(9度) 一级(

7、8度) 二级

λv 0.20 0.20 0.20

lc(暗柱) 0.25 hw 0.20 hw 0.20 hw

lc(翼墙或端柱) 0.20 hw 0.15 hw 0.15 hw

(说明:,hw为剪力墙墙肢长度)

◆ 当有端柱、翼墙或转角墙时,lc ≥(翼墙厚度+300mm)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300mm)(《砼规》11.7.5 / 1)

◆ 翼墙长度不得小于其厚度的3倍,端柱截面边长不得小于墙厚的2倍,否则视为无翼墙或无端柱

◆ 竖向钢筋的配筋范围不应小于图中阴影面积,

一、二级抗震时分别不应小于6φ16和6φ14,且分别不应小于阴影面积的1.2%和1.0%

(一般来说,端部纵筋配置在阴影范围内,阴影范围之外、lc范围之内部分的纵筋按竖向分布钢筋配置)

◆ λv要求的箍筋范围为图中阴影所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一、二级抗震时,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mm和150mm

构造边缘构件

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

◆ 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见上图,最小配筋率应符合下表规定

底部加强部位其他部位

抗震等级纵向钢筋最小用量(取较大值) 箍筋 纵向钢筋最小用量(取较大值) 箍筋

最小直径(mm) 最大间距(mm) 最小直径(mm) 最大间距(mm)

一级 —— —— —— 0.008Ac,6φ14 8 150

二级 —— —— —— 0.006Ac,6φ12 8 200

三级 0.005Ac,4φ12 6 150 0.004Ac,4φ12 6 200

四级 0.005Ac,4φ12 6 200 0.004Ac,4φ12 6 250

◆ 箍筋的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mm,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的2倍

(当拉筋隔一拉一时,纵筋间距≤150mm;当每道纵筋均设拉筋时,纵筋间距一般均可满足要求≤300mm)

◆ 当墙端部为端柱时,端柱的纵筋和箍筋宜按框架柱的构造要求配置

连梁

◆ 跨高比大于5时,按框架梁设计

◆ 楼面主梁不宜支承在连梁上

◆ 连梁可作刚度折减,折减系数不低于0.5

◆ 连梁应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当连梁截面尺寸不满足抗剪要求(超筋)时,可如下处理

1. 减小连梁截面高度

2. 可对连梁进行内力调幅,以降低剪力设计值。此法应尽量避免,且调幅范围应当限值,因为连梁已经进行了刚度折减

3. 当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该连梁不参与工作,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墙肢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进行配筋设计

◆ 纵筋设置:

1. 规范未规定纵筋的最小配筋率,可参照同一级框架梁的要求,但纵筋在保证受弯承载力的前提下,应越小越好,以使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尽早屈服、耗散能量,形成抗震的第一道防线

2. 洞口上、下两边的连梁内纵筋面积不宜小于被洞口截断的水平分布筋面积的一半,且≥2根,≥φ12mm(《砼规》10.5.8)

◆ 箍筋设置:

1. 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沿全长的构造按框架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2. 洞口连梁全长配箍:直径≥6mm,间距≤150(《砼规》10.5.14)

3. 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范围内,应设置箍筋(《抗震规范》6.4.11),箍筋直径与该连梁的箍筋相同,但间距不宜大于150mm

◆ 腰筋设置:

1. 连梁范围内,墙体的水平分布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拉通连续配置

(一般情况下,连梁腰筋即为墙体水平分布筋)

2. 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两侧腰筋的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 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5时,两侧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4. 腰筋置于连梁箍筋的外侧(00G101)

一、二级抗震,且连梁跨高比≤

2、墙厚≥200时,连梁内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抗震规范》6.4.10),其直径不小于12mm,斜筋应按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锚入墙内

开洞、错洞

◆ 当剪力墙面开有各边长小于800mm的非连续小洞口,且整体计算中不考虑其影响时,洞口四周可不另设加强钢筋,应将被洞口截断的墙内分布钢筋分别集中配置在洞口四边,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 剪力墙面内边长小于300mm的洞口要按要求预留

◆ 穿过连梁的管道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 ≥ ,且洞口处宜补强钢筋,单侧补强≥2φ14

◆ 连梁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验算

◆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如下措施予以加强:

1.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配筋率,双层双向布筋,加配斜向钢筋

2. 洞口边缘设边梁、暗梁

3. 楼板洞口角部配置斜向钢筋

短肢剪力墙特殊规定

◆ 定义: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

◆ 截面厚度不小于200mm

◆ 最大适用高度应比一般剪力墙结构的规定值适当降低,且不应大于100m(7度抗震)和60m(8度抗震)

◆ 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大于总力矩的50%

◆ 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提高一级采用

7、8度抗震时,宜设置翼缘,且一字形短肢墙平面外不宜布置与之单侧相交的楼面梁

◆ 不应适用于B级高度和9度抗震的A级高度

楼盖

◆ 高度超过50m时,宜采用现浇楼盖

◆ 现浇楼盖砼强度宜在C20~C40之间,板厚可按跨度的1/35~1/45采用

施工图绘制

◆ 地上和地下部分,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均在竖向分布筋之外侧

◆ 洞口错开时,宜将连梁锚入暗柱内,形成暗框架

◆ 设计说明:

1. 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的范围

2. 剪力墙的拉筋为φ6@600,底部加强区为φ6@400

3. 转角窗(阳台)的窗下填充墙,在转角处设置构造柱,并增设水平配筋腰带与两侧剪力墙端连接,构造柱配筋按框架柱构造要求

他山之石

◆ 应避免将大梁穿过较大房间,住宅中严禁梁穿房间

◆ 设有转角窗(阳台)的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不宜再设置跃层单元

◆ B级高度和9级抗震的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在角部剪力墙体上开设转角窗(阳台)应慎重,需进行专门研究

◆ 非抗震设计和

7、

8、9度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在设置转角窗(阳台)时,宜如下处理

1. 转角处沿窗线设置挑梁并相交

2. 靠窗边的墙端暗柱配筋加强,尤其是箍筋加强,必要时暗柱可按约束边缘构件配筋,或在建筑允许的情况下,靠窗边的墙端设端(壁)柱

3. 板内设斜向暗梁(或直接设斜向拉结筋),以连接窗边两墙体, 或在建筑允许的情况下,直接设斜向连梁

4. 将该房间的楼板加厚,双向双层配筋加强

5. 转角窗窗下墙体设置构造柱,并增设水平配筋腰带与两侧构造柱连接

6. 窗边两道墙体应尽量避免一字形墙、短肢墙,并控制轴压比

◆ 长宽比小于2的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较低,宜避免采用

说明:除“他山之石”外,未注明之规定,均出自于《高规》

第8篇:高层住宅入口大堂设计 - 副本

浅析高层住宅入口大堂设计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住宅人性化与舒适化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一些学者和专家对住宅户型的设计立面形象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于住宅的入口研究却不够重视,住宅入口在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连接上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是人们在进入该建筑时首先感受到的空间,住宅入口大堂的设计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该建筑物的第一印象,所以,对其进行研究有很大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高层住宅;入口大堂;设计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于居住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对于住房要求从传统的实用型逐渐转向个性化和舒适化的精神追求。目前,随着房地产事业开发的日益成熟,人们对于高层住宅认识也有了新的标准,住宅入口的空间形式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将针对高层住宅入口的大堂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来设计出功能合理的入口空间。

一、高层住宅入口大堂设计的意义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住宅入口的空间特性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往最简单的来满足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功能,到开始逐渐转化为以安全性标志为引导的舒适性复合型的多功能空间。对于高层单元的住宅来说,开发商对于其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本身的建筑定位均较高,高层建筑入口的大堂设计也不例外,越来越受到很大的重视。住宅入口形态有多种多样,但设计的风格应该和整体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其自身的形式也要与结构的逻辑完美统一,住宅建设已经是城市化进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诚实的进行装饰来满足人们不同的现实需求。

二、入口和门厅空间的主要功能

1.提供了多层次交往空间,有人存在的地方,无论是建筑物内,在城市的中心,在居住小区,还是在娱乐场所,人们的活动总是在吸引一些人,入口空间因其过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与它相邻空间形成了互相渗透的“灰空间”,并且具有一定适宜交往的尺度,对各住户间的交流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2.提供了交通与集散的空间。空间内用来设置电梯厅,楼梯间出入口以及相应交通性的走道空间,是居民到达不同楼层中心的交通枢纽。

3.提供了便民的服务空间。入口内的门厅设计提供的附属功能主要包括:停留休憩,娱乐活动,垃圾的收集,信报箱以及安全防卫的措施,小型车辆的停放等等,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条件。

4.提供生态化公共空间。居民可以在这个范围的空间引入盆景,以及一些花卉等自然的因素,创造舒适的宜人居住环境。

三、常见住宅入口大堂设计分类

(一)利用架空做大堂

住宅建筑设计普遍使用架空层这一设计,并越来越受到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关注,因为购房者在买房时大多不愿意住1楼,这部分空间很难利用。架空层能够增加整个小区特别是高层小区的通透度,增加绿化面积,为小区的业主提供更多的公共交流空间,并且部分架空层不计入容积率,有利于营销,所以从开发商角度来说还是很愿意做的,从建筑角度来说,政府是鼓励开发商多建架空层的。 架空层(建筑规范中名词解释):

建筑物中仅以结构体作为支撑、无围合外墙的开敞空间层。 根据规范架空层做大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围合式,也就是在建楼时就将大堂里的休息区、信箱等部分直接围合起来,统一装修完成。

另一种是发展商为了节省面积在先期报建测绘时只将电梯、楼梯间等部分围合,整体装修,等报建完成后用钢化玻璃或者别的材质将一部分架空层围绕合做成大堂的公共休息等空间,从而达到了提高得房率的目的。

(二)商业和住宅混合式大堂

目前很多楼盘项目都比较注重商业的配套,并且会在自己的项目中设计一层或二层的商业。主要是将商业放在最下层,住宅则选用整体架空或局部架空的方式盖在商业上面。这样既能达到居民日后所需的生活便利的目的,也能提高楼盘的商业价值。

当商业与住宅混合存在时,大堂的设计类型大概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规划中着重打造大型商业,底层商业面积规模很大,住宅架空层整体架在商业之上,选择将住宅整体抬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将商业整体贯通,形成商业片区,聚集人气,渐接提高了楼盘商品价值。大堂则设在住宅与商业间的架空层中。

第二种是住宅部分架空,另一部分则直接坐落于商业之上。大堂是通过将架空部分进行围合完成。同样进入大堂需要先进入小区内部。此种设计方式主要是针对商业为中小型时,或者是街铺式形式存在的情况。

第三种是住宅直接坐落在商业之上,住宅楼不设架空层,此种住宅大堂必须设置在商业中,大堂出入口可以选择设在沿街边,反之亦可。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用在地价较高,地块小且用地比较紧张的的楼盘中。

(三)双大堂物业

有车一族往往直接经过地下车库出入整幢楼宇,较少经过一楼大堂。而“地下通道”的品质却一直以来难以让人满意,灯光灰暗、水泥地、石灰墙,简陋的装修让人感觉分外冰冷,体会不到一点归家的感觉。采用了双入户大堂的设计,充分利用车库的地下空间,改变了普通住宅车库空洞冰冷的面貌,采用五星级标准为业主打造尊贵车库入户大堂,让住户从社区入口进入到住所的每一处,都是充满着豪宅应有配置和点缀,让住户从车库开始感受归家的温暖。 四 .入口大堂设计要点 1.1首层大堂入口:

1.1.1入口应设室外台阶和无障碍坡道; 1.1.2室外台阶宽度宜取300mm;

1.1.3大堂门廊处室外地面标高一般为 -0.3 m; 1.1.4入口门廊处无障碍坡道应设扶手。 1.2首层大堂电子防盗门宽宜≥2000 mm。

1.3高层住宅首层大堂应与首层电梯厅直接连通,不宜从首层大堂经过道拐弯进入首层电梯厅。

1.418层及以上高层住宅大堂面积宜≥15㎡。

1.5所有在大堂顶部通过的设备管尽量靠墙600mm以内及板底下400mm以内完成。

1.6大堂内不宜有凸柱,顶部梁不宜穿越大堂,以保持大堂空间完整;特殊情况须设梁时,梁宽尽量做大,高度尽量做小。 1.7信报箱位置:首层架空的:大堂外设信报箱间; 首层不架空的: 有条件的优先考虑设信报箱间; 其次可设置在门廊。 以下为信报箱布置参考:

(1)单个箱体规格:245×150mm(仅作参考,具体以当地邮政部门要求为准)。

(2)一列不超过8个; (3)顶部高度不超过 1700 mm; (4)信报箱底部离地600mm。

1.8首层大堂两侧、电梯间电梯门正对的墙面,需考虑装修造型处理的需要。

1.9消防电梯集水井有条件的设于楼梯间。 1.10 可视对讲室外机设置: 1.11首层住户大堂外应设可视对讲室外主机,优先设置在大堂门右侧。

1.12 首层大堂设备(水、电)管井门均选用隐型防火门。 1.13 首层大堂消火栓:

(1) 不宜设置在大堂两侧及电梯门正对的墙面,以便装修做造型处理。

(2) 消火栓不宜靠电梯或电房墙面设置,宜靠近水管井道。 总结:

虽然高层住宅不是最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但它却是我国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用来解决城市的住宅问题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目前在我国已经大量的存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继续的发展和长存下去。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和解决高层住宅的弊端,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研究和探索,舒适与便利的居住方式,两者之间的结合,也是高层住宅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作为设计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研究探索,设计出既节约面积又功能合理,美观大方,简约的入口空间,力争寻求居住空间质量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平衡点。

上一篇:动漫设计下一篇:分子生物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