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职业咨询的内容包含职业观念的指导,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观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有效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对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起重要的指引作用。文章根据美国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探讨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论文 篇1:

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德育功能拓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应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氛围;高校应认真策划,加强管理,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功能

中国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渗透着德育因素,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实践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复杂的成长环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不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同时伴随世界经济信息一体化浪潮,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几乎同时显现,包括经济增长与和谐发展的问题、市场经济原则与诚信问题、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问题、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发展与稳定问题等等,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大量多层面、多角度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强烈刺激着大学生们,使他们原本不成熟的心灵面对太多的诱惑与选择;网络的快捷与开放让他们过多甚至过度地了解了社会的阴暗面,他们悲观失望、偏激执拗,甚至更加模糊了原本就不甚清晰的是非标准和道德准则,以致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和意志力。“读书无用论”、“得过且过论”、“及时行乐论”、“学而优则仕论”、“悲观厌世论”、“躲进高楼成一统论”等观念潜滋暗长,这使得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是意识品质较脆弱。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行动时的独立性、坚忍性、果断性和持久性。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表现出较弱的意志品质。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父母和亲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很少有机会学习自主独立并享受劳动的快乐;师长们扫平了他们前进路上的荆棘和障碍,也剥夺了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强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使他们心理脆弱、思想浮躁、意志薄弱。因此很多大学生离开父母无法独立生活;他们不愿意也不能吃苦,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采取回避和退让的态度。

三是传统道德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从小集百千宠爱于一身,养成了骄横、放纵的个性,习惯于索取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为他人和社会付出,认识不到也无力承担对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那一份深沉的责任,不懂得也不能够与他人合作,更做不到宽容和谅解他人。所以,在当代的大学校园,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自由散漫、打架斗殴、出走自杀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对国情、对自身还没有一个正确、客观、清醒的认识。因此,在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参加社会实践,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是大学生把所获得的思想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耳闻目睹了生动的材料,可以印证并丰富课本中比较抽象的理论条文,进行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在活动中履行道德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说服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由此可见,投身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洞悉国情、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最好课堂;是知识与能力、做事与做人更好地统一起来的重要途径。

二、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好此项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是社会要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更是学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各阶层责无旁贷的义务。党、政、工、团、学系统以及全体教职员工乃至全体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部门,都要本着“三育人”的原则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第一线的教师更应创造条件亲身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内部的一个系统工程,同时又是全社会系统工程的一部分,社会各阶层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从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是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没有党委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统一,行动步调上就难以取得一致,人、财、物、活动场地就难以得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免成为空谈。

三是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管理力度和研究力度。要努力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树立起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组织、考核、奖励等制度,保证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要在组织开展好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力度,要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

四是要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针对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学生自身迷茫的问题开展工作。以此使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正确认识自己,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五是要围绕素质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大学生就业体制发生了改变,大学生必须自主择业,他们的危机意识、成才意识越来越强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前提下,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的积极性,也才能将社会实践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是要在建立健全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保障体系、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需要有更多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来保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1、有效发挥团组织的“洼地效应”

曾几何时,“寻找丢失的团员”成了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由于团的工作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手段已落后于日益活跃的大学生思想天地,团组织的吸引力、向心力大大削弱,不交团费者有之,不过组织生活者有之,既过不恭者有之,更有甚者背弃了入团时的庄严承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95%以上是团员。因此,发挥团组织的作用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早在20世纪末,许多高校对通过团组织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大量有益的探讨,并取得初步成效。高校扩招后,大批大学新生入校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共青团组织在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日益彰显。某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院党委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一”工程:一个教育工作平台;一串社会实践活动;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一场连续接力赛;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院团委组织按照“五个一”工程建设的要求,向全院团员青年发出争做新时期文明大学生的倡议书,充分调动了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随后,学院投入资金开办了业余党校、大学生活动之家、共青团网站、《共青团广播站》、业余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把大学生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中来。青年志愿者队伍由八年前的20人壮大到1683人,足迹遍布我国19个省的21个县市。所到之处,青年志愿者成了学院献给社会的一道别样的风景;有近千名团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批优秀大学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无论是院纪院风,还是环境卫生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团组织的巨大作用。

2、灵活运用模拟教育的彰显功能

高校虽然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但由于校园社会要素的单纯性,仅凭院校自身的平台无法把学生锻造成完全适用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合理定位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而完全脱离校园让学生接触社会又很难变为现实,因此,高校可以充分运用模拟教育的手段,初步完成学生的角色置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在活动中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特长变为专长。使广大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建立大学生党员示范岗、青年志愿者示范岗、法制专栏、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等教育站点,增强学生的“三自”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良知;请一批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与学生一起举办联谊交友活动,使学生感受榜样的魅力;聘请一批在专业领域卓越有建树的专家能人举办“能力”讲座,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素质;与消防、交警等部门联合举办救火逃生、交通安全互动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学院的模拟法庭和面对面访谈,经常就焦点问题、校园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模拟审判、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模拟教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枯燥的本本说教中解脱出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成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迈出可喜的一步。

3、高度注重社会实践的情境教育

模拟教育,纸上谈兵,是一种虚拟而又单一的实践方式,很难让学生获得真真切切的感受。为了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高校应该成立以校领导挂帅,团委、学生处负责人以及优秀专业教师、学生会干部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半年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逐一建立活动档案,作为评价学生以及就业推介的重要依据。

积极开展寒暑假下乡活动,了解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现状,为农村居民送去力所能及的关怀。按照地缘关系,将学生分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文艺表演丰富乡村文化,义务提供电器维修服务,为乡村居民提供义诊,赠送药品,缓解其就医难的问题,捐献各种图书文献,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既解决部分农民的现实问题,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社会实践能力。

立足地方经济特色,以当地经济活动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对当地经济的有关情况进行详实的调查,并以所学专业为依托,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不同的岗位参与经济活动,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实践已学的理论知识,并为地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开展关爱社会和热爱劳动的社会实践,建立爱心点和劳动见习基地,组织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和残疾人提供不间断的关爱服务,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劳动见习基地参加劳动实践,使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学雷锋等大活动日或节假日组织学生上街头、进社区、入乡村为市民和农民提供法律、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并与社会、乡村等建立文明共建关系,定期派出服务志愿者进行现场服务;派出义务礼仪队员参与地区的重大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学生良好的风貌和优雅的举止传递给社会和群众。实践证明,只要把舞台提供给学生,让学校的脉搏和社会一起跳动,不仅能够带来全新的育才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迅速置换角色夯实了基础。

4、及时提炼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并加以推广

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手段,而成人成才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学生带着丰富、朴实的实践成果回到校园后,学校应及时提炼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并加以推广。比如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活动总结交流大会等互动性很强的启发教育活动,在网上开设实践论坛、就业看台、人生航站等方式,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零星认识上升到对人生的理性感悟,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前途观、职业观,以此推动学生对学业的深层次感触和对知识的探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我竞争能力。

高校如果能成功运用社会实践的链条功能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全面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锻炼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走出了一条与社会接轨的高教新路,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熊卫平

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摘要:高校职业咨询的内容包含职业观念的指导,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观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有效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对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起重要的指引作用。文章根据美国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探讨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方法。

关键词:职业咨询;渗透;职业道德;价值

高校职业咨询的内容包含职业观念的指导,职业观念对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观念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也十分看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有效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突显其重要价值。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规范、道德意义以及道德活动。正如恩格斯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企业之间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的竞争,同时也要重视服务与信誉的竞争。在这种趋势下,用人单位不仅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逐步提高,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立足于职场的必备条件。

一、职业道德对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意义

1.职业道德是大学生对职业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两种取向,即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大向度对职业道德进行理解。在东方的内敛文化下,惯于从社会道德或规范、规则对人的规定性、乃至社会强迫性这一层面对职业道德下定义,更加突出的职业道德对人的限定性,强调的是职业道德不可侵犯的一方面。西方职业道德在强调企业利益的同时也尊重个人的权益,他们倾向于把职业道德看作一种价值观和能力,看作个人的一套处事原则,职业道德给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处事原则,然而它并非不可变更的,职业道德是需要人灵活运用的,是与现实生活中现实问题密不可分的,是现实问题与职业道德的原则要求及人的智慧的整合。因此,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应融合中西方的观点,结合两大取向来看待职业道德可能更为完整。我们把职业道德界定为,人在基于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2]

2.职业道德是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重要素质。2004年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向北京、广州、上海等600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l)专业知识与技艺;(2)敬业精神;(3)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4)沟通协调能力;(5)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一位的“敬业精神”,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最欠缺的首位要素。这表明,大学生素质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十分重要。[3]因而,对于即将进入社会就业市场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敬业精神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今后职业顺利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素质。

与用人单位正好相反的是,在校大学生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我们于2010年在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高校进行的“大学生职业咨询情况”调查中,当问及进行职业咨询最希望获得的信息(最多可选择3项)时,在校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一项的选择排到了倒数第一位。如下表所示:

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果与用人单位脱节,必然造成人职不匹配的结果,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根源之一。而高校职业咨询的参与对象往往是咨询意向强烈,带着疑惑来咨询的大学生。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时机,在职业咨询中巧妙地把解决大学生的疑惑与引导其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是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基石有机结合。

3.职业道德是大学生职业竞争力提升与个人品牌增值的标杆。首先,职业道德反映社会与职业的需求价值。职业道德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效益的经济,而高效益的经济源于高素质的员工。员工的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因此,职业道德能促进本行业及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发展。

其次,职业道德是大学生竞争力的软实力。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基于对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工作责任心,也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道德要求。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在内心形成对自己职业的高标准要求,从而使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尽职尽责,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毕业生就业之初首先要获得社会认可的工作素质就是敬业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靠能力吃饭、靠本事生存的严酷现实马上就会摆在面前,如果缺少敬业精神,即使有一定的才华,也谈不上有竞争力。

最后,职业道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个人职业品牌。职业品牌是大学毕业生给予用人单位一种可以依赖的承诺与形象。企业要提高产品的质量,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必须要求职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维护企业形象,力争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把个人发展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提升个人职业品牌的精神动力源动力,这也是与职业道德密切相关的,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何给顾客提供服务和提供什么质量的服务直接就是职工道德的表现。

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职业咨询渗透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1.在职业咨询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能力。大学生逻辑阶段的发展是道德阶段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没有较高的逻辑阶段的获得,就不会出现大学生较高的道德阶段的发展。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才具有可能性。大学生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实际上已从基本认知能力方面规定了道德发展可能达到的阶段上限。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到了高年级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习期才与用人单位接触,所以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比较缺乏,这是客观必然。职业咨询中职业咨询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考虑大学生的两个道德认知因素:一是大学生所面临的职业问题或职业问题所处的环境。二是解决职业道德培养的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些职业道德问题可能是相当复杂的,大学生可能只看到求职过程中自己没有被录取的结果,而并没有深究自己是什么原因没有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核心根源。目前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品牌,企业在招聘时会十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的软实力是否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特别是大学生对所应聘的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的认知状况。

2.在职业咨询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一种寻求和解决道德冲突的方式,因此要知道一种行为是否道德,我们必须知道个体如何判断其所面临的情境。按照科尔伯格的看法,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要素中最重要的成份,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的前提。因此,他所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4]。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成熟首先是其职业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职业道德判断相一致的职业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大学生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包括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道德观念、职业规范、职业义务、职业责任的认知与判断。职业道德判断力是大学生对职业道德言行合理的分析与选择。科尔伯格宣称,个体所处的道德推理的阶段越高,就越能更富有责任地行动。即使在个体面临不同于原本道德情境的新情境时,他仍能一如既往地按照判断为正当的情境的选择而行动[5]。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可以减少其在求职时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思想,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和企业的进步有机结合,获得更大地发展空间。

3.在职业咨询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能力。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首先要具备其相应的逻辑理智发展条件,其次要具备其相应的社会角色承担发展条件。只有在这两个发展条件共同作用下,个体才能获得道德能力的发展。同时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道德结构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水平。而个体的道德认知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质变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中相应的逻辑理智发展条件已经具备,但如果大学生只安心在学校中的学习,而不主动参与社会角色承担,则其还是不能获得道德发展。同样道理,如果大学生只安心在学校中的专业学习,而不主动参与职业的实践,或只是参与两个月短期的专业实习,最终是不能获得职业道德发展与提升职业道德发展能力的。因此,在职业咨询中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困惑的根源是其对社会和企业脱节与职业角色经验的缺乏,鼓励大学生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或企业兼职中寻找原来职业困惑的答案。

三、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在职业咨询中渗透道德教育

1.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科尔伯格早期以道德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并特别重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他看来,“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6]。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突出了活动过程产生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有效地促使受教育者在痛苦、挫折和困境中经历道德判断的磨砺,获得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大学生相对来说身心发展已比较成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对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能对各种问题进行价值的判断,做出好坏的选择。在职业咨询中进行职业道德问题的讨论,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问出自己最想知道和最关心的职业问题,而在团体咨询中也能在其他同学的意见中找寻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团体职业咨询过程中,学生在咨询师和同伴的指导下,围绕职业道德领域内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弄懂问题根源所在,共同面对,并相互提供解决职业难题的原则与方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表达内心对职业问题的想法。大学生在咨询师、咨询同伴的启发下,在与师生的互动中,使学生发现自己和同伴的职业问题,能逐步解决原来的问题与困惑,并掌握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促使今后碰到两难职业问题时能以积极的心态与科学的方法解决。

2.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在职业咨询中的运用。根据大学生职业问题的类别,可以通过给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体职业咨询或一对多的团体职业咨询,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帮助其解决职业困惑。

首先,根据职业问题分类咨询。咨询师一方面要通过来访大学生的交流与职业测量表测出学生的主要职业问题,另一方面要积累和整理以往做过职业咨询学生的案例并归类。分类咨询有利于咨询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道德两难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咨询师在给学生讲述职业道德两难案例时,应能让学生完全听懂并能复述出与职业问题相关案件中的情节,使学生能真正明确案例中的职业道德两难问题和矛盾冲突是什么。

其次,引发咨询者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思考。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还需就案例里的职业道德难题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时可采取先分小组进行,然后再集中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咨询师要注意让学生就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辩论,要能引起学生职业道德认知上的冲突,以引发更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要让职业道德发展阶段相邻的同学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使较低水平的同学能学到较高阶段的职业道德推理。

最后,通过总结与回访巩固大学生职业咨询的效果。讨论不要追求意见一致的结局,而应通过讨论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讨论结束前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继续对该问题作进一步推导和传授学生现有水平还无法理解的高层次道德伦理,从而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冲突,给他们提供学习职业道德推理的机会,提供高于他们已有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思维模式。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将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判断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未来职业道德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 程基伟.高校职业生涯发展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李燕冰

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和路径探索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磨砺大学生意志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感和社会适应性,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本文初步剖析了我国现有的“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根本局限,解读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主题式 全面参与 个性发展 局限 突破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事物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来检验,更需要实践来不断完善。只有实践,一切论断才会有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

1.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1)学校层面。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只是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示范队到全国各地开展相关活动,而并未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未能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

(2)学生层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未对社会实践有足够的重视。而学校各种先进个人和奖助学金的评选办法,抑制了部分大学生对于考试成绩之外的“第二课堂”的探索,逐渐陷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

(3)家长层面。许多家长只是将在校学习成绩和各类证书的获得看作是学生在校表现是否优异的标杆,并未深刻意识到学生道德品质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未能从长远角度深刻意识到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肯定,难以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4)社会层面。目前,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未能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未能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以足够的帮助与支持,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另外,企业在招聘时,较多关注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物质层面”的激励。

2.社会实践的开展缺乏深度和广度

(1)形式化与表面化。我国高校未能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选机制与考核办法,对参与社会实践人员的实际表现缺乏科学的分析考评,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人、托关系到各单位盖章,以应付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异化成了一场“盖章运动”,使得社会实践徒有虚名。

(2)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目前,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过于追求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在内容上主要以返乡调查、敬老院探望老人、山区支教扫盲、农村文艺演出、工厂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为主,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热点,未与社会经济问题结合,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成果转化困难。

(3)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学校和地方单位的职责和义务,提高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调动大学生和广大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还要增强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固性,建立多层次的基地网络,学校要加强与基地的联系。

三、“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根本局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称之为“主题式”。所谓“主题式”,是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共青团组织,根据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时事热点,给定相关的社会实践主题;各高等院校再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进一步选定契合自身的社会实践主题,据此召开动员大会,利用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到各地开展相关活动,并在开学后进行总结和表彰。这种“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模式过于关注当下,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长远影响。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的做法,也使得社会实践缺乏积累性和持续性。而“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根本局限性在于其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并且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各高校在“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推动下,为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和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评选力度,选派部分大学生,尤其以学生干部为主,组成“示范队”,而大部分未被选入“示范队”的大学生则需自己参加社会实践。这无疑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同时也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缺乏指导,从而出现盲目跟风和浮夸等现象。

2.“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在全年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的社会实践使得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示范队”对于实践基地的使用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未能真正做到以实践基地为落脚点,进而进行深入调研、深入实践、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间的做法,也加剧了社会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使得一部分想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失去机会。

3.“主题式”社会实践使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束缚了其个性发展

“主题式”社会实践所确定的主题并不见得会被每一位大学生所接受,在自身的想法和所确立的实践主题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为了混进“示范队”、进而在评优中占得先机,选择放弃自身想法,盲目跟风。这样既违背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初衷,也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四、“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的路径与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以及“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根本局限,急需一种新的理念来突破当前瓶颈,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既充分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解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续,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与关怀;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解与支持;就要求我们的师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品质建设相结合,加快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模式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既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又能够切实推进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目标的实现。考核,既是一种尺度,又是一种规定,在科学的考核机制下,各高等院校既能了解与掌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又能引导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不加考核或者考核弄虚作假、流于形式,就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科学的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将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同大学生毕业学分相挂钩,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评优评比。只有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在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2)对学生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对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严肃处理。为了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笔者建议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一部分内容是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其中要明确所调查的乡村、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以及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要提供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人的合影等资料,并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

3.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大学生“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内生力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决定权和选择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源泉。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从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1)在实践内容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条条框框中,而应将道德建设、专业学习、义务劳动等内容全面纳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会实践主题。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有利于全面参与,又有助于个性发展。

(2)在实践时间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寒暑假期间,而应将实践贯穿于全年,这既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缓解寒暑假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将实践贯穿于全年,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科学明智的选择。

4.社会实践老师加大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助推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未能实现“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不够。教师应该切实践行职责,既要重视课堂的教学环节,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做到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就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老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大纲和老师的岗位职责中”。

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学生,社会实践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指导老师的多元化指导,结合社会的资源与资助,共同构建出“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06(6).

[4]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

[5]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作者:金鑫

上一篇:中学上期教科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图书馆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