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运营接入合同书

2022-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宽带运营接入合同书

谈移动运营商IP城域网与宽带接入网的协调发展

摘要:中国移动采用PON技术作为宽带接入的主要手段,规模性建设的宽带接入网如何与其上层的IP城域网的建设协调发展,成为运营商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针对中国移动的特点,从网络层次及架构上提出了IP城域网及宽带接入网建设的模式,并探讨了各类传输设备的应用层面。

关键词:IP城域网;宽带接入网;BRAS/SR;OLT;传输设备;PON

中国电信行业自重组之后,各大运营商纷纷摩拳擦掌全力备战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业务运营下的竞争,各省公司均积极探索并开展IP城域网及宽带接入网的建设模式。中国移动采用PON技术作为宽带接入的主要手段,规模性建设的宽带接入网如何与其上层的IP城域网的建设协调发展,成为运营商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IP城域网与宽带接入网的关系定位

PON系统的引入使得中国移动的接入网逐步向综合型多业务承载转型,承载业务类型主要以普通上网业务为主,兼有少量IPTV等流媒体业务和VOIP业务(VOIP业务可根据IMS系统建设情况而定)。IP城域网主要是CMNET在城域部分的延伸,其介于CMNET与终端用户之间,将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各种业务接入到骨干网中。IP城域网与宽带接入网的关系如图1所示:

IP城域网业务控制层SR/BRAS部署位置高低将直接影响综合业务接入点的部署。在业务需求量大的地区,业务控制层节点SR/BRAS数量较多,位置较为分散,OLT距离业务控制层节点SR/BRAS距离较短、OLT上行链路带宽大、所带用户数较多,这时OLT宜采用GE接口直连BRAS/SR,这样不但满足了带宽需求、简化了网络层次、降低了运营成本并顺应了网络结构扁平化的趋势。在业务量需求一般的地区,业务控制层节点部署相对集中且数量较少,OLT直连SR/BRAS距离较远、难度较大,(例如,在广东、江苏等省份乡镇一级对宽带业务有一定需求,OLT设备位置已下沉至乡镇的汇聚节点或基站)若采用OLT 以GE接口直连SR/BRAS的方式,则对OLT上行至业务控制层设备BRAS/SR的光缆网络要求较高,需要其具有丰富的路由及较为富余的纤芯资源;若OLT上行采用FE接口通过汇聚交换机等设备收敛上联带宽后再由汇聚交换机上联SR/BRAS将大大减少对SR/BRAS端口资源以及纤芯资源的消耗,提高OLT上行接口的带宽利用率。

二、PON网络上联保护方式

PON做为中国移动的重要宽带接入手段,单个OLT所带用户数量较大,如上行链路中断则会对业务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OLT上行链路进行保护。PON网络的上联保护方式主要有链路聚合(LACP)和业务接入网关冗余的方式。

大部分厂家OLT设备上联端口均支持跨板卡的两条或多条的链路聚合,可根据业务流量的大小采用1+1主备或负荷分摊的方式对上行链路进行配置,实现跨板卡的链路聚合。该方式只需对OLT和以太网交换机/SR同时设置LACP的算法(基于mac-src-dst)即可,配置较为简单,对设备要求较低,扩容方便。但LACP对单台业务网关失效无能为力,属于链路级保护。

LACP方式仅为链路级的保护,对单台业务网关失效将无能为力。因此实际建设中也可采用了业务网关冗余的方案进行保护,具体措施是让OLT两条上行链路分别连至最近的2台业务网关(SW/SR/BRAS)设备上,当一台业务网关失效或是一条上行链路发生故障时,通过两台业务网关之间运行VRRP协议(OLT设备具备二层设备的功能,能传业务网关之间的VRRP心跳)实现主备设备之间的倒换,通过BFD For VRRP或者是VRRP Fast Timer技术基本能实现500ms以下的设备倒换,对VoIP等实时业务仍然存在一定影响。总体来说,该方案即能实现上行链路的保护又能实现业务网关的冗余备份,可靠性较高,但要求光缆网络具有较为丰富的路由和富余的纤芯。

三、传输设备的应用模式

随着中国移动IP城域网建设的规模性开展,其IP电路无疑是本地传输网最主要的承载业务。在中国移动的许多地市已经建设了城域波分系统,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的大型地市普遍已经建设了城域核心层与市-县汇聚层的二层波分系统架构。随着全业务运营竞争的全面白热化,各地市IP城域网业务控制层节点数量将逐步有所增加,业务控制层设备(SR/BRAS)和城域核心路由器之间的距离更远、IP电路数量更多、交叉方向更复杂,在城域波分系统中引入OTN交叉连接技术将克服原有传统波分系统在交叉、调度、汇聚、保护等方面的不足,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在部分发达省份的地市公司由于全业务运营的深度开展,SR/BRAS的位置将更加“下沉”,其县城SR/BRAS的数量将达到3台以上,其业务上行至城域核心路由层距离更远,因此在县城增加一级县城汇聚波分系统,形成“城域核心+市县汇聚+县城汇聚”的三层波分系统架构,由于其承载IP电路数量有限,在县城汇聚层使用粗波分系统(CWDM)基本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综合业务接入点设备OLT随着宽带接入网的逐步建设,數量将会逐步增加,大量分散的OLT设备上行至业务控制层设备的IP电路需要通过传输网解决。与业务控制层设备在同一机房内的OLT设备基本可以采用裸纤直连SR/BRAS设备,在光缆路由允许、纤芯资源足够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业务网关冗余的保护方式,如前所述,OLT设备与业务控制层设备不在同一机房且处于业务密集的城区,因密集城区OLT数量、业务控制层节点数量较多,OLT设备至业务控制层设备距离较短,城区光纤资源较为丰富,故采用裸纤双上行至业务控制层设备的业务网关冗余保护方式,可靠性较高;大量部署在一般汇聚节点的OLT设备离业务控制层设备距离较远,采用WDM或OTN方式将成为主要手段,尤其是OTN设备,它将传统WDM点到点的刚性管道变成具备交叉、调度、汇聚、保护/恢复等功能的柔性管道,因此在OTN交叉连接技术成熟的前提下,应当在城域WDM网络中部署OTN交叉连接设备,用于系统间互联和业务调度。 OLT设备地处较远的乡镇接入点且距离业务控制层设备节点较远采用裸纤方式将难以解决,OTN成本又较为昂贵,因此用满足50ms的电信级保护、有丰富的OAM功能、且相对较为廉价的PTN设备承载OLT上行链路的方案对于中国移动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江苏移动即采用了PTN承载部分OLT上行链路的方案)。PTN的主备隧道终结在同一台业务控制网关设备上,实现对OLT上行链路的链路级保护;PTN设备具有典型的二层设备功能,能替代汇聚交换机完成对部分OLT设备上行链路的汇聚功能。

四、结语

中国移动在IP城域网及宽带接入网的建设上起步较晚,建设尚未形成规模,与传统固网运营商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移动应把握好全业务运营初期的这一有利时机,利用后发优势,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思路完善IP城域网及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培育未来收入增长点、完善基础网络架构,应对日益激烈的全业务竞争。

作者:马 昊 余 劢

第2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系列讲座之二——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在移动通信领域,目前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向用户提供移动宽带数据接入,从而能向用户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除了3G以外,从2G向3G演进的2.5G、2.75G移动通信技术也能向用户提供一定的宽带接入能力。由此,作者也把包括2.5G、2.75G、3G在内的能向用户提供一定宽带接入能力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归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介绍。本文主要介绍了包括wcdma系列和cdma2000系列的包括2.5G/2.75G/3G在内的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如gprs/edge/wcdma、cdma2000 1x/1x EV-DO/1x EV-DV等。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从发展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以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的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为典型代表。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由于采用模拟技术和FDMA多址接入方式,在使用中暴露出很多弊端,如频谱利用率比较低、保密性差、只能提供低速语音业务、设备体积大成本高等,在实际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保密性好的特点,不仅可以支持话音业务,也可以支持低速数据业务,因而又称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典型代表有美国的DAMPS系统、IS-95系统和欧洲GSM系统,其中DAMPS和GSM都采用TDMA多址接入方式,而IS-95采用则采用CDMA多址接入方式,系统容量比GSM和DAMPS要大的多。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但由于只能提供窄带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对于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数字通信系统,它的目标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通信,多址方式基本都采用CDMA多址接入,属于宽带CDMA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能提供多种类型的高质量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并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它可以实现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的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由3GPP和3GPP2两个标准化组织来推动和实施。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体制为WCDMA和CDMA2000。下面将对这两种体制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相应的二代半过渡性技术进行介绍。

WCDMA体制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1.GPRS技术:

GPRS技术是从第二代移动通信GSM技术向3G移动通信技术WCDMA发展演进的一种过渡技术,也即属于所谓的2.5G移动通信技术。GPRS全称为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相对原来GSM的拨号方式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它以一种有效的方式采用分组交换模式来传送数据和信令。

如图1中所示,GPRS是在GSM网络基础上,对原有GSM网络子系统和无线子系统的设备及功能进行增强而成。在网络子系统中增加了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和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这样,在GPRS网络子系统中,GGSN和SGSN一起构成了分组交换域,可与外部分组交换网络如X.25网络、IP网络直接相连;而原有的MSC和GMSC则构成了电路交换域,与PSTN网络相连。此外,GPRS还用用户数据和路由信息将GSM网络中的HLR增强为GPRS的数据库(GR)。在无线子系统中,GPRS增强了BSC的功能,增加了GSM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的种类,以支持GPRS的多种数据业务。

GPRS频道采用TDMA,一个TDMA帧划分8个时隙,每个时隙对应一个物理信道。在GPRS中,每个物理信道可以由多个用户共享,并可根据语音和数据的业务要求动态分配。GPRS还采用了更好物理信道编码方案,当使用8个时隙时,每个用户的最高接入速率可达164kbps。GPRS支持IP,X.25等数据通信协议,可提供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移动台与外部分组交换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

GPRS可优化利用网络和无线资源,维护无线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的严格分离,并允许采用其他非GSM标准的无线子系统接入GPRS网络子系统,这有利于GPRS网络的升级,便于向3G演进。GPRS的缺点是其可提供的接入速率有限,可提供的多媒体业务相当有限。

2.EDGE技术:

EDGE是一种基于GSM/GPRS网络的数据增强型技术,其英文全称为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中文含义为“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技术”。EDGE相比GPRS最大的变化是在数据传输时采用8PSK调制替代原先GSM/GPRS中的GMSK调制(高斯最小频移键控,为2PSK调制),再结合不同纠错检错能力的信道编码方案,EDGE共提供9种不同的调制编码方案(MCS),而GPRS采用单一GMSK调制,仅提供四种编码方案(CS)。这样EDGE可以适应更恶劣更复杂多变的无线传播环境。此外,EDGE在链路层数据发送和重传机制上,采用了“链路适配”和“增量冗余”技术,提高了数据重发成功率。链路适配技术可在不同MCS之间根据实时的无线链路质量及时调整采用最佳MCS方案;增量冗余技术在重发信息种加入更多的冗余信息来提高接收端正确解调的概率。综合以上各项技术, EDGE技术理论数据传输速率可高达384Kbps~473.6Kbps,与GPRS相比大大提高了用户数据接入速率,因为也被称之为2.75G技术。目前,北美和亚洲少数运营商已经开通了基于EDGE的服务,但由于运营时间尚短,其成熟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WCDMA技术:

WCDMA属于3G移动通信技术,目前有R99、R4、R5以及R6共4个版本。

R99版本接入部分主要定义了全新的5MHz每载频的宽带码分多址无线接入网,采纳了功率控制、软切换及更软切换等CDMA关键技术,提高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送能力。基站只做基带处理和扩频,接入系统智能集中于RNC统一管理,引入了适于分组数据传输的协议和机制,数据速率可支持144Kbps 、384Kbps ,最高可达2Mbps 。基站和RNC之间采用基于ATM的Iub接口,而RNC则分别通过基于ATM AAL2的Iu-CS和AAL5的Iu-PS分别与核心网的CS域和PS域相连。

R99版本核心网部分向下兼容GPRS,分为CS电路交换域和PS分组交换域,CS域和PS域分别基于演进的MSC/GMSC和SGSN/GGSN,CS域主要负责与电路型业务相关的呼叫控制和移动性管理等功能,呼叫控制采用TUP,ISUP等标准ISDN信令,移动性管理上采用了进一步演进的MAP协议,物理实体与GSM类似包括了MSC,GMSC,VLR。PS域主要负责与分组型业务相关的会话控制和移动性管理等功能,在原有的GPRS系统基础上对一些接口协议,工作流和和业务功能作部分改动,相对于GPRS,增加了服务级别的概念,分组域的业务质量保证能力提高,带宽增加;语音编解码器在核心网实现,支持系统间切换(GSM/UMTS),增强了安全和计费功能。

R4版本相对于R99,无线接入网网络结构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一些接口协议的特性和功能的增强;但在核心网CS域改变较大。R4核心网CS域采用开放式结构,控制与底层承载相分离,由MSC服务器和MGW媒体网关配合,替代原有的节点式MSC交换机实现呼叫接续和控制功能,整个CS核心网由TDM中心节点交换型演进为典型的分组话音分布式体系结构。同时,CS核心网采用ATM/IP分组交换网替代原来的TDM电路交换,提高了带宽利用效率。R4版本在无线宽带接入速率方面与R99基本相同。

R5版本在无线接入网方面引入了IP UTRAN和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IP UTRAN在无线接入网部分采用IP来承载用户信令和用户数据;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用于实现WCDMA网络高速下行数据业务,下行数据接入速率理论上可高达14.4 Mbps,同时可以把同样无线频段中的系统数据容量提高一倍以上。HSDPA能达到这样高的接入速率,在于其引入了先进技术以及相应的无线接入网结构的一些改进,如引入了高速下行共享信道HS-DSCH,采用缩短的子帧和高阶QAM调制、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和物理层混合自动重传HARQ II/III,直接在NodeB中进行快速包调度等。R5版本在核心网方面增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但IMS域还无法完全取代R4分组化的CS域, R5只是R4的补充和满足IP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的一个版本。

R6版本中引入了HSUPA高速上行分组接入以及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与HSDPA相类似,HSUPA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混合自动重传HARQ以及更加灵活的NodeB快速调度等技术,理论上可为用户提供5.8Mbps的上行数据接入。MBMS可在无线接入网中实现点到多点的高速多媒体业务广播和组播,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网络资源特别是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R6版本还没完全确定,还在3GPP的讨论和不断演化之中。

CDMA2000体制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1.CDMA2000 1X:

cdma2000 1x是由IS-95A/B演化而来的,它是cdma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一个阶段,可以看作是2.5G技术。cdma2000 1x在IS-95A/B的基础上,对无线接入网络部分进行了改进,采用比IS295A/ B 更先进的技术,在无线信道类型、物理信道调制和无线分组接口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增强。cdma2000 1x的话音容量大约是IS-95A/B的1.5~2倍,能够在1.25 MHz的带宽上提供高达153.6kbit/ s的双向数据业务。核心网部分则原来的电路交换网基础上, 增加了一个分组交换网络,支持移动IP业务,支持QoS,能适应更多、更复杂的多媒体业务。

根据IMT-2000原定计划,cdma2000系统将从1x起步,即首先使用单载波系统来保证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兼容。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载波捆绑在一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性能。但之后,多个载波的方式没有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而是在单个载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来增强cdma2000 的性能。这些新的技术被叫做1x EV技术,即1x技术的演进。这些1x EV技术主要包括1x EV-DO和1x EV-DV。

2.CDMA2000 1X EV-DO:

1x EV-DO采用将数据业务和和语音业务分离的思想,在独立于cdma2000 1x的载波上向移动终端提供高速无线数据业务,不支持话音业务。1x EV-DO针对高速分组数据传输的特点,在前向链路上采用了诸如前向最大功率发送、高阶调制、动态速率控制、自适应编码调制、HARQ、多用户分集和调度以及时分调度等多项技术,前向链路速率可达2.46Mbps;而对于反向链路上的数据传输,和cdma2000 1x基本相同。

1x EV-DO与1x不完全兼容,1x EV-DO单模终端不能在cdma2000 1x网络中通信,同样cdma2000 1x单模终端也不能在1x EV-DO网络中通信。在组网方面,对于那些只需要分组数据业务的用户,1x EV-DO可以单独组网,此时的核心网配置可采用基于IP的、较为简单的网络结构;对于同时需要语音、数据业务的用户,可以与cdma2000 1x联合组网,同时提供语音与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不过这时用户终端需要采用同时支持1x EV-DO与cdma2000 1x的双模终端。

1x EV-DO保持了与cdma2000 1x在设计和网络结构上的兼容性。在无线射频部分,1x EV-DO具有与cdma2000 1x相同的射频特性及实现方式,升级时可以直接使用已有的cdma2000 1x射频部分;在核心网部分,1x EV-DO也可以与cdma2000 1x共用相同的分组数据核心网。目前国际上,1x EV-DO已经商用,技术较为成熟。

3.CDMA2000 1X EV-DV:

与1x EV-DO只提供高速数据业务不同,1x EV-DV的设计目标要求能提供混合高速数据和话音业务。1x EV-DV可完全后向兼容cdma2000 1x,便于从1x网络升级,其空中接口标准分两个版本:Rel.C和Rel.D。Rev.C主要改进和增强了CDMA2000 1X的前向链路,前向峰值速率达到3.1Mbps,Rev.D则改进和增强了反向链路,反向峰值速率达到1.8Mbps,而在Rev.C中反向峰值速率仅为230.4kb/s。但Rev.C和Rev.D版本中对话音容量都没有很大的改善。

Rel.C结合诸多新技术如自适应调频编码(AMC)、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使用TDM/CDM混合的新高速分组数据信道(F-PDCH);可支持多种业务组合;后向兼容cdma2000 1x,不必采用双模终端,可由1X系统平滑演进到1X EV-DV;能更有效地支持数据业务等。

Rev.D主要技术特点有:反向链路增强,采用灵活的反向链路控制方式,通过改进的快速调度控制和速率控制实现反向链路速率控制,有效的缩短了时延,改善了Qos;提供点到多点的广播和组播业务(BCMC);快速呼叫建立;3G移动设备标识(MEID)支持等。

相比于1x,1x EV-DV 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完善的QoS机制。目前,3GPP2 基本完成CDMA2000 1x EV-DV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并已开始相关测试规范的讨论和制定,一些厂家也已经推出了1x EV-DV的系统,但1x EV-DV技术还不成熟,目前还没有实现商用。

(此系列讲座为独家供稿,未完待续)

作者:张 勇 朱祥华

第3篇: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

【摘要】 宽带接入网的接入方式已经成为当前通信方面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研究背景的介绍,阐述了宽带接入网的概念,介绍了几种宽带接入的方式,同时概述了两种多址接入协议,结合两者的优点,引入一种新型的接入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宽带 接入网 多址接入协议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网络时代的今天,基于网络的Internet应用在当前社会已经不再是单一业务的发展,逐渐正在向综合性业务方向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窄带用户环路已经成为了其发展壮大的一个绊脚石,因此在通信网络技术中,引入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实现其互通网络已经是至关重要的,对信息通信网络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多址接入协议的基本概念,同时介绍了一些比较有特征的多址接入方法,主要针对ALOHA和CDMA两种接收机能的方式,同时结合两者的优点,研究分析了其性能,这两者相互之间结合的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一、基本概述

1.1宽带接入网

当前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发展的现在,最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有以下几种方式:接口技术,便是通常所说的V5接口;;纤接入方式,这种方式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了,现代社会中,光纤已经应用在各个主要网络中了,宽带接入网的一种最终端形式就是光纤接入,不过由于光纤费用较贵,在好多不发达地区不能大面积采用;混合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混合了光纤、同轴(HFC)的一种接入方式,利用HFC这种方式接入网络的话,具有一个极大的优势便是可以利用已经存在的CATV网,网络成本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铜线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当前的电话线,作为一种传输信息数据的媒介,不过由于铜线材质的原因,传送的宽带数据比较有限;无线接入的方式,该种方式主要是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宽带接入,主要是通过固定无线接入的方式,由于无线技术比较复杂,目前并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1.2多址接入协议

在我国的现代通信技术当中,多址接入方式已经在这个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信息沟通过程中,多个用户吆喝其他的用户进行沟通通信的时候,就需要利用多址技术,多址协议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固定分配多址接入协议,即固定分配多址接入协议即信道带宽资源事先静态地分配给各个用户。

第二种是按需分配多址协议,即在许多网络中,通信业务量随时间变化,且这种变化又难以预测。第三种是随机接入多址协议,即随机接入的特点是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机地发送信息。

二、ALOHA和CDMA多址接入

2.1 ALOHA多址接入

ALOHA多址接入通信方式,主要指的是利用这种多址信道的通信方式,目前来说主要存在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纯ALOHA,主要就是能利用同一条高速通道,向信息台发送信息编码,这种方式的主要优势是实现方式很简单,缺点主要就是吞吐量很大,容易发生碰撞,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多台发射机的应用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第二种是时隙ALOHA,为了提高纯ALOHA的吞吐率,Rboesrt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协议,称之为时隙ALOHA。根据这一协议,将信道时间划分成等长的时隙,时隙宽度恰好等于传输一个信息包所需的时间。第三种是预约ALOHA,这种方式是根据第二种方式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利用了每帧之间的发送時隙,以此来保障每帧之间不会发生碰撞。

2.2 CDMA多址接入

CDMA多址接入技术主要指的是,码分多址技术,指的是扩频通信技术,在多种用户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便是可以提高其不受干扰的能力,目前情况来看,世界各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在研究此项技术,不久之后,此项接入技术会得到飞速的发展。在CDMA的多码系统中,用户在传输数据的时候,可以凭借任一种通道进行发送,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主要是还是通过分配的不同扩频码进行判别;CDMA系统中,在用户较少的情况下,多码系统和单码系统都工作得很好。只是多码系统中用户间的干扰小一点,而单码系统的实现则更简单。

2.3两种接入方式的结合

为了结合ALOHA和CDMA 两种接入方式的优点,现在研究了一项新的接入方式,包含了两者的优点,称之为SAMA接入方式,即是扩展ALOHA多址,扩展ALOHA是通过扩频与扩时来实现的。扩频时仍采用纯(或分隙) ALOHA信道,且保持原来的信息包格式,但带宽大大扩展了。

三、结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于通信速度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当前的通信网络接入方式及回路已经渐渐满足不了需要,所以需要研究新型的接入方式来提高效率。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协议,多元化综合宽带业务的多址协议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结合ALOHA和CDMA两种接入方式的优点,推广SAMA的应用,对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作者:李雪军

第4篇:物业宽带运营接入合同(协议书)

社区宽带互联接入业务合作运营协议

协议编号:

日期:年月

甲方:

乙方:

为建设信息化社区、促进数字家庭建设,改善居民上网品质,甲乙双方经协商,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 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项目、内容及期限

1. 合作项目:

a) 项目名称:___ __________

b) 项目编号:___________

c) 项目地址:___________

d) 项目构成:塔楼栋板楼栋

e) 建筑结构:

f) 建成年限:覆盖户数:户

2. 合作内容:甲乙双方将在以上社区合作,共同建设社区宽带网络,同时

双方将在推广社区信息化上开展合作,包括市场推广活动、公共关系活动等保持信息沟通和协作。

3. 合作期限:年

二、 合作方式

1. 项目建设

a) 甲方承担信息化社区的网络工程建设的投资、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 b) 乙方应与甲方的施工部门合作,为甲方施工建设提供便利的环境、场地等,

并委派对口人员与甲方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人员建立专项小组。

2. 宽带网络推广

乙方应协助甲方向社区住户宣传宽带网络服务,关于宽带网络服务的具体内容、收费方式的宣传由甲方制定。

3. 网络运行与维护

工程建设结束后由甲方负责社区宽带网络运行,包括:提供用户信息服务、网络设备维护和技术改造。

三、 基础设施

1. 乙方无偿提供社区信息中心机房,机房面积为平方米,机房位置

为号楼无偿提供分机房______个。

2. 乙方无偿提供网络设备专用的独立电源系统、相应的接地和防雷系统位

置,甲方负责施工。

3. 乙方无偿提供网络设备所需的楼层设备空间及其他部位的安装空间以及

楼层设备所需的电源接。

4.机房设备用电及网络设备用电,由甲方负责。具体如下:

机房用电:元/度

楼道用电:元/度

四、 甲方权利义务

1. 甲方在本社区内负责并投资建设光纤接入线路、网络设备等。

2. 甲方有权无偿使用本社区内现有的网络线路,设备。

3. 甲方承诺对建设完成的网络系统负责维护,对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4. 甲方负责社区宽带网络的运营、运维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对宽带网络

的宣传、对用户的签约收费以及社区内宽带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

5. 向乙方提供社区布线及网络系统的相关标准,并充分征求乙方的意见。

6. 甲方承诺:在社区宽带网络建成并验收合格后1个半月内开通社区网络服

务。

7. 甲方和乙方共同享有对竖井有完全控制权和钥匙保管权。

8. 甲方拥有对社区网络的绝对权限,其他运营商接入,需与甲方,乙方和其

他运营商三者共同商议处理。

五、 乙方权利义务

1. 乙方应为甲方的网络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工作条件,包

括(但不限于):社区总平面图、大楼平面图、及其施工所必需的建筑图纸等(并尽力向甲方提供数据文件),在网络开通运营后,甲方具有保留的权利,以便于宽带网络运营与维修。

2. 乙方向社区住户推广介绍甲方提供的宽带网络服务。

3. 乙方应为甲方负责运营的宽带网络线路、设备提供安全稳定的社区运行环

境,同时为甲方运维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4. 为甲方在小区门口提供适当的位置,由甲方负责投资建设落地广告牌,便

于甲方的促销宣传;广告牌的大小、形状由乙方审核通过。

六、 产权归属

1. 网络工程内的设备、线路根据双方投资划分各自所有权,彼此不得侵犯对

方财产。

2. 甲方拥有对社区内信息网络的使用、经营权。

七、 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变更或取消本协议,本协议不因人事变动而失效,否则将构成违约,违约方须赔偿对方因此而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八、 免责条款

1. 协议双方中的一方因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履行本协议时,本协议的有效期

将自动延长。延长的期限将根据发生不可抗力事件的一方的有关书面证明进行确认、补充,并将作为本协议的附件而具有与本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

2. 不可抗力因素是指水灾、台风、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国家法律

和政策的变更或其他不能预见并且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防止和避免的情况以及双方均认可的其他属于不可抗力的因素。

3. 因不可抗力导致甲乙双方或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本协议各项有

关义务时,甲乙双方互相不承担违约责任。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或双方应于不可抗力发生后10日内将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对方,并提供有关机关的证明。在不可抗力影响消除后的合理时间内,一方或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合同。

九、 协议变更与解除

1. 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任何一方解

除协议需提前三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由于终止协议带来的任何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

2. 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在任何时候变成不合法、无效或不可强制执行而不根本

上影响本协议的效力时,本协议的其他条款应不受影响。

十、 保密条款

1. 甲乙双方应对本协议条款保密,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2. 乙方提供给甲方的资料,包括项目计划、施工图纸,甲方应予以保密,不

得向他方泄露。

3. 甲方提供给乙方的信息资料,乙方不得向他方泄露。

4. 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和本协议终止后的六个月内,甲乙双方对本协议和本协

议合作项目所涉及的所有商业信息、管理系统、商业文件均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第三方和用于与本协议无关的其他事项,使之免于被散发、传播、披露、复制、滥用和被无关人员接触。

5. 本协议终止时,甲乙双方有权要求对方返还或销毁涉及对方的商业秘密的

资料。

6. 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和本协议终止后的任何时间内,甲乙双方对在合作过程

中了解到的对方的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均有保密义务,未经对方许可,任一方不得做任何形式的传播和使用。

7. 任何一方违反本条款的保密义务,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和法律责任均由泄

密一方全部承担,并应赔偿另一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以上7款保密条款,不论本协议是否变更、解除、终止,本条款均有效。 十

一、 通知

通知的形式应是中文书面形式,可以通过专人递交、挂号信件、快递服

务、电子邮件或图文传真等方式。通知视为有效送达的日期应按下述方法确定:

1. 专人递交的通知在专人递交于收件人之日视为送达。

2. 以挂号信件发出的通知在寄出日(以邮戳为凭)后第七日视为送达。

3. 以电子邮件、图文传真发送的通知在显示“传送成功”信号后第一个工

作日视为送达。

4. 以快递服务发送的通知在递出日(以快递单据为凭)后第五日视为送达。 十

二、 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1. 本协议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解

释。

2. 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由甲乙双方友好协

商解决。

3. 在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有关争议不能友好协商解决时,双方同意由

甲方所在地法院管辖。

十三、 协议的效力

1. 本协议自双方的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四份,甲

乙双方各执两份。

2.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做出补充条款。

3. 本协议的任何修订、补充和变更,均应以书面形式做出,由双方授权代表签字、

盖章后生效,并具有与本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

十四、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或变动事项,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定补充协议,补充

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法人代表:法人代表:

授权代表签字:授权代表签字:

签署日期:年月日签署日期:年月日

第5篇:运营商小区无线宽带接入网络(范文模版)

无线热点宽带运营网络建设

无线热点宽带运营网络建设

随着用户对Internet接入服务需求的上升,电信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采用先进的无线宽带网络系统,使得运营商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有效的投入,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的Internet接入服务,最大程度降低了运营商的投资成本,为运营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

无线宽带运营网络的优势: 1.投资成本低

2.系统稳定可靠,维护简单,运营成本低

3.系统扩展方便,系统覆盖范围灵活,方便用户数量增加 4.业务数据流多样性保障 5.用户接入灵活方便

6.系统技术先进,软件升级容易,投资得到保护

从商务上分析成功案例,我们发现,对于宾馆酒店、住宅小区、商务楼宇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宿舍区等上网客户群比较集中的区域,运营商投入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区域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无线上网用户发展迅速,超出经营者的预期。 从技术角度分析,运营商无线网络建设的多种应用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典型结构:

一、多层楼房的无线覆盖

目前,大多数学校宿舍和普通住宅小区,都是多层结构楼房。最典型的是高度在7层左右,长度约60米的建筑形式,建议分别从楼房前后两面来完成无线覆盖。

无线热点宽带运营网络建设

二、高层建筑的无线覆盖

高层建筑目前在我国已成为宾馆酒店、现代小区以及商务楼的主体形式,楼层高度一般在20层以上。采用室外覆盖方式,一般一套设备配合天线,可以覆盖约7层楼。为保证较高楼层的信号强度,在该建筑附近,需要有一定高度的其它建筑,以供天线的架设。如图所示,对一座20层左右的高楼,一个方向至少需要采用3套设备,分别完成对不同高度楼层区域的无线覆盖,当然,同时还需根据用户的数量来设计合理的设备使用数量。

三、低层建筑群的无线覆盖

对低层建筑群,如别墅群的覆盖,一般选用多套设备覆盖整个建筑群区域,根据现场情况,选用多套电信级无线AP配合定向天线或全向天线进行覆盖。相邻设备间的频道隔开在5个频道以上。所有设备的ESSID设成一样,以满足用户在无线覆盖区域做无缝漫游的需求。

无线热点宽带运营网络建设

四、室内覆盖技术

前面几种方案主要适用于用户密度较小的区域,比如入住率不高的小区等。对于用户密度大的区域,应当以采用室内覆盖为主室外覆盖为辅的建设原则。

三、 低层建筑群的无线覆盖

对低层建筑群,如别墅群的覆盖,一般选用多套设备覆盖整个建筑群区域,根据现场情况,选用多套电信级无线AP配合定向天线或全向天线进行覆盖。相邻设备间的频道隔开在5个频道以上。所有设备的ESSID设成一样,以满足用户在无线覆盖区域做无缝漫游的需求。

一般来讲,针对局部开放的室内大环境,如卖场、礼堂、体育馆、酒店大堂等,网络用户数量较多而集中,推荐设计以单个AP小面积覆盖,多个AP整合交叉覆盖形成大面积覆盖区域,每个AP都独立接到交换机上,以保证有足够高的带宽。实际项目中,采用艾克赛尔(Axelwave)无线网络802.11n标准的室内壁挂式EZW6280和室内吸顶式EZRM6205无线AP设备,完成无线网络的室内信号覆盖。

五、盲区的补点和CPE的使用

根据经验,若使用标准电信级无线网络产品实现热点中100%区域的WLAN无线信号覆盖,业主需要的经费预算往往非常高昂。为追求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可以使用AX9800ARA无线中继器,将信号盲区进行补点覆盖。或者给位于特定位置的少数用户提供CPE无线客户端产品,使他们可以在弱信号地区接入无线网络。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提高了无线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业主的总投资成本预算。

六、大规模无线网络系统中设备的集中管理

热点可大可小,大的可能达到万户数量级,小的也可能有近千个用户。网络中部署的无线网络设备多的时候超过千台,少的时候也会近百台。对于这样的规模网络,必须配置高性能的设备集中管理平台,才可能保证网络稳定连续运行。

艾克赛尔(Axelwave)无线网络集多年的网络设备开发生产经验,为这类用户设计了非常实用的性能先进的集中管理平台。该AC2000平台软件运行于通用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上,而无需专用设备,大大降低了业主的投资预算,获得广大用户的好评。其主要功能有:

无线热点宽带运营网络建设

1、 系统管理权限分级功能:

根据用户的具体身份级别(可按照用户名)对无线网络系统内设备的管理操作权限进行划分。基础级别的,比如一般的工作人员,可仅授予“只读”权限,即他们仅仅可以了解到设备的状态,而不能修改任何网络内无线设备的配置。系统管理员级别的,授予“读写”功能,即具有观测和修改网络内全部无线网络设备的状态和配置的权限。

本功能将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安全级别。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系统紊乱。

2、 设备探测功能:

软件本身可对网络内已经上电的无线网络设备进行搜索,并将设备自动加入管理列表中。本功能将大大提高管理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网内全部无线设备的管理。

3、 设备分区管理功能:

对于大型网络,无线网络设备数量众多。为方便实施管理,本管理平台提供对设备按照架设的地理位置区域,分组别进行管理的功能。支持人工设定分类标识,自动对设备分类分组管理;针对不同类别,显示各分组内的无线网络设备的全部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

4、 设备工作状态监测管理功能:

可实时显示出各无线网络设备的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率、连续上电时间、当前数据流量和无线客户端接入数量等设备状态信息。

5、 批量配置功能:

本功能适用于在大规模网络内,需要对某分组内的多台设备进行内容相同的参数配置时使用。也可以用于对网内指定设备进行部分参数的批量配置修改。同时,该功能还支持对批量管理配置参数的导出和导入,便于日后使用。这样的功能对规模化的网络设备管理十分重要,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6、 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本功能可根据系统管理员的设定,统筹设定管理各个无线接入点的用户数和上下行

无线热点宽带运营网络建设

流量,可分别实现按照“用户数”、“上行数据流量”、“下行数据流量”或“用户数与数据流量”的自动负载均衡。本功能的使用可以改善整体网络的性能,让用户体会到更好的无线网络服务。

7、 日志记录功能:

本功能可将每日网络内全部设备的运行状态、各个网络系统管理员的设备修改过程和接入的无线客户端的变动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便于日后优化系统的时候参考。

8、 扩展功能:

本功能属于底层功能。本管理平台软件按照模块化标准设计,本扩展功能提供了扩展接口,便于需要时增添其他高级管理功能,如无线客户端定位功能等。

9、 支撑Axelwave无线网络设备集中管理平台AC2000的网络硬件无需专用设备,其应该满足如下性能: a) 交换机: i. ii. 企业级可网管交换机,可为每台无线设备提供1000Mbps级接入能力; 支持802.1q的VLAN划分。

b) 路由器: i. ii. 企业级可网管路由器; 支持多种路由协议

c) 服务器: i. ii. iii. X86平台双核以上处理器; 不低于4G容量的内存; 正版Windows操作系统。

业主在此基础上再配套计费认证服务器和配套的路由器后,即可开始无线网络的商业运行。

关键字:大容量,无线接入,近距离

相关设备:NAG, EZRM, CPE, ARA, AX2000,EZW 5

第6篇:全业务运营商宽带接入网建设模式分析

摘 要:本文介绍了全业务运营商宽带接入网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原则,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用户群,分析了相应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运营商 宽带接入网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8(c)-0013-01

1 宽带接入网建设总体思路和原则

1.1 建网总体思路

全业务运营商虽然可以通过移动、无线和固定接入等多种手段,为用户提供高带宽、高质量、多样化的接入服务。但在宽带接入网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以光纤接入为主,优先使用PON技术。通过接入节点逐步靠近用户,提升用户接入带宽,最终实现FTTH。

1.2 建网总体原则

宽带接入网建设必须遵循统一规划、适度超前、注重效益、资源有效利用、平滑演进过渡等原则。注重质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计划推进。避免重复改造,应满足3~5年业务需求。在细分业务发展需求和全面资源核查的基础上,优先满足业务重点城市和业务重点区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充分发挥既有资源的协同效应。新建网络有良好的扩展性、平滑演进性和可维护性,能够平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

2 宽带接入网建设模式

2.1 集团及商企客户建设模式

集团大客户接入原则上应采用光纤到楼(FTTB)方案进行建设,保证按需提供带宽。在业务需求明确且投资效益合理的情况下,可采用FTTO方式进行建设。具体建设中应根据带宽需求和业务种类,确定使用点对点(P2P)或PON方式进行建设。

商企客户接入应结合带宽需求及资源现状,优先采用光纤接入。对用户接入距离远、分布较为分散或带宽需求较高的场景,可采用点对点光纤接入。对于客户相对集中的写字楼、工业园区、网吧集中区、商贸区等,可以采用PON方式进行接入。ONU的设置应根据用户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类型,建议每个用户采用独立的ONU;对于仅有互联网接入需求的中小企业用户,可以考虑和普通宽带用户共用OLT设备。

2.2 公众客户建设模式

2.2.1 城市新建区域建设模式

城市地区原则上不再进行主干电缆的建设。新建居民小区原则上光纤到楼,根据业务需求和驻地网资源状况,优先采用基于PON的FTTH或FTTB+LAN/DSL模式,新建区域应实现语音和数据的综合接入,语音应采用软交换方式,不再进行PSTN交换机和模块局的建设。

(1)FTTH(PON)建设模式。

在投资效益合理的情况下,对于有较高带宽需求的高档住宅区采用FTTH(PON)方式进行建设。ONU应置于用户住宅内相对隐蔽且便于维护的位置。尽量将ONU设置在用户家里,避免安装在门口或楼道内。在用户家内,可将ONU设置在用户终端智能盒内提供保护,或者放置于桌面(采用光纤信息插座)。对于需求不确定的用户,可以采用安装光纤面板方式,在用户开通宽带业务时再提供ONU。FTTH的ONU建议采用4FE+2POTS接口,对于有需求的高端用户,可以采用内置AP的ONU。

(2)FTTB(PON+LAN/DSL)建设模式。

光纤到楼为新建小区和楼宇的主要建设方式。对于具备综合布线的住宅区采用FTTB(PON+LAN)方式进行建设,光缆应直接推进到用户楼宇,并根据用户的密度,确定光缆的芯数。对于不具备综合布线条件的新建区域,尽量将光缆推进至用户楼宇,采用FTTB(PON+DSL)的方式建设。DSL主要采用ADSL2+。ONU应尽可能靠近用户,以缩短接入铜缆的长度。ONU安装应尽量优选设备间或弱电间,次选大楼竖井内机柜或楼道机柜。ONU应采取安全可靠的供电方式,原则上采用本地供电。

(3)FTTCab(P2P/PON+DSL)建设模式。

城市新建区域应尽量采用光纤到楼的建设方式,在楼内无法选取接入节点或ONU在楼内安装困难的情况下,采用FTTCab(P2P/PON+DSL)的方式进行建设。在用户规模大于300线的情况下,应采用P2P+DSL方式进行建设,小于300线的情况下,应采用PON+DSL的方式进行建设。

(4)利用基站空闲资源实现宽带覆盖。

对有业务发展需求但宽带接入网尚未覆盖的区域,初期可利用移动基站现有富余的光纤、传输及电源资源,放置小容量宽带接入设备开展业务,以较少投资迅速覆盖目标客户区域,降低新建宽带接入点成本。今后随业务的扩大逐步完善宽带接入网络。

(5)利用WLAN实现宽带覆盖。

对于潜在用户较为分散,有线接入资源匮乏,初期接入网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区域,可充分利用现有无线基站天线,采用WLAN技术进行覆盖。

(6)利用广电系统Cable实现宽带覆盖。

通过和广电系统的合作,通过借助广电的Cable(有线电视线)接入扩大宽带覆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EOC头端和终端的设备选择,规范用户接入设备及线缆安装工艺,避免由此引起的断线、丢包问题。

2.2.2 城市改造区域建设模式

现有区域改造应结合用户接入资源现状和带宽需求,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宽带接入升级提速改造。改造后用户铜缆接入距离不大于500m。改造区域可选择“宽带和语音同步下移”或“宽带下移,语音维持现状”的模式。

(1)PON+LAN的改造模式。

对于具备综合布线的既有小区ADSL用户,以及原采用小区LAN接入但因接入交换机设备性能问题需要进行替换改造的用户,应采用PON+LAN方式进行改造。在原有楼道交换机位置设置ONU设备,替换原有楼道交换机,在原有小区汇聚交换机位置设置分光器。ONU的供电利用原有交换机供电,ONU的类型根据用户数量选择8口、16口和24口设备。

(2)PON+DSL的改造模式。

对于用户侧无综合布线,采用双绞线接入,且宽带用户数量小于300户的情况下,采用PON+DSL方式进行改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采用FTTB(PON+DSL)的方式进行改造。楼内设备安装困难的,可以采用FTTCab的改造方式。

2.2.3 农村地区的建设模式

应尽量实现光缆敷设到行政村,主要通过FTTCab(PON+ADSL2+或P2P+ADSL2+)方式提供宽带接入,不再进行主干铜缆的建设,新建接入铜缆距离原则上应小于1km。对于同时提供语音和宽带的地区,可以采用综合接入设备提供业务。对于宽带用户数较多(中期用户大于300户)的行政村可以采用点到点光纤的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宽带用户数较少(中期用户小于300户)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应结合村落分布和光缆路由,优先选择基于PON的建设方式。对于新建宽带覆盖区域,应同时考虑语音和宽带的接入。

3 结语

全业务运营商在宽带接入网的建设中,需根据建网区域未来3~5年业务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选用不同的建网模式,才能为用户提供高带宽、高质量、多样化的宽带接入服务,促进本企业宽带业务的持续发展。

第7篇:社区信息化建设宽带接入协议书(xin)合同样本(精)

北京宽带通电信技术有限公司 社区宽带互联接入业务合作运营协议 协议编号: 日期:年月

甲方:北京宽带通电信技术有限公司 乙方: 为建设信息化社区、促进数字家庭建设,改善居民上网品质,甲乙双方经协商,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项目、内容及期限 1.合作项目: a项目名称: ___ b项目编号:__________ c项目地址: d项目构成:塔楼栋板楼栋 e建筑结构: f建成年限:覆盖户数:户

2.合作内容:甲乙双方将在以上社区合作,共同建设社区宽带网络,同时 双方将在推广社区信息化上开展合作,包括市场推广活动、公共关系活 动等保持信息沟通和协作。

3.合作期限:10 年

二、合作方式 1.项目建设

a甲方承担信息化社区的网络工程建设的投资、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 b乙方应与甲方的施工部门合作,为甲方施工建设提供便利的环境、场地等, 并委派对口人员与甲方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人员建立专项小组。 2.宽带网络推广

乙方应协助甲方向社区住户宣传宽带网络服务,关于宽带网络服务的具体内容、收费方式的宣传由甲方制定。

3.网络运行与维护

工程建设结束后由甲方负责社区宽带网络运行,包括:提供用户信息服务、网络设备维护和技术改造。

三、乙方收益

开通运营后,甲方每季度将根据社区入网用户数,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具体支付标准为用户网络使用费收入的 5 % 乙方应出具相应的有效票据。

四、基础设施

1.乙方无偿提供社区信息中心机房,机房面积为 / 平方米,机房位 置为 / 号楼 / 无偿提供分机房____/___个。

2.乙方无偿提供网络设备所需的楼层设备空间及其他部位的安装空间以及

楼层设备所需的电源接。

3.机房设备用电及网络设备用电,由甲方负责。具体如下: 机房用电: / 元/度 楼道用电: 1 元/度

五、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在本社区内负责并投资建设光纤接入线路、网络设备等。

2.甲方承诺对建设完成的网络系统负责维护,对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甲方负责社区宽带网络的运营、运维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对宽带网络 的宣传、对用户的签约收费以及社区内宽带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 4.向乙方提供社区布线及网络系统的相关标准,并充分征求乙方的意见。 5.甲方承诺:在社区宽带网络建成并验收合格后1个半月内开通社区网络服 务。

六、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应为甲方的网络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工作条件,包 括(但不限于:社区总平面图、大楼平面图、及其施工所必需的建筑图纸等(并尽力向甲方提供数据文件,在网络开通运营后,甲方具有保留的权利,以便于宽带网络运营与维修。

2.乙方向社区住户推广介绍甲方提供的宽带网络服务。

3.乙方应为甲方负责运营的宽带网络线路、设备提供安全稳定的社区运行环

境,同时为甲方运维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七、产权归属

1.网络工程内的设备、线路根据双方投资划分各自所有权,彼此不得侵犯对 方财产。

2.甲方拥有对社区内信息网络的使用、经营权。

八、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变更或取消本协议,否则将构成违约,违约方须赔偿对方因此而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九、免责条款

1.协议双方中的一方因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履行本协议时,本协议的有效期 将自动延长。延长的期限将根据发生不可抗力事件的一方的有关书面证明进行确认、补充,并将作为本协议的附件而具有与本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

2.不可抗力因素是指水灾、台风、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国家法律 和政策的变更或其他不能预见并且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防止和避免的情况以及双方均认可的其他属于不可抗力的因素。

3.因不可抗力导致甲乙双方或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本协议各项有 关义务时,甲乙双方互相不承担违约责任。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或双方应于不可抗力发生后10日内将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对方,并提供有关机关的证明。在不可抗力影响消除后的合理时间内,一方或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合同。

十、协议变更与解除

1.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任何一方解 除协议需提前三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由于终止协议带来的任何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

2.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在任何时候变成不合法、无效或不可强制执行而不根本 上影响本协议的效力时,本协议的其他条款应不受影响。 十

一、保密条款

1.甲乙双方应对本协议条款保密,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2.乙方提供给甲方的资料,包括项目计划、施工图纸,甲方应予以保密,不 得向他方泄露。

3.甲方提供给乙方的信息资料,乙方不得向他方泄露。

4.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和本协议终止后的六个月内,甲乙双方对本协议和本协 议合作项目所涉及的所有商业信息、管理系统、商业文件均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第三方和用于与本协议无关的其他事项,使之免于被散发、传播、

披露、复制、滥用和被无关人员接触。

5.本协议终止时,甲乙双方有权要求对方返还或销毁涉及对方的商业秘密的 资料。

6.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和本协议终止后的任何时间内,甲乙双方对在合作过程 中了解到的对方的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均有保密义务,未经对方许可,任一方不得做任何形式的传播和使用。

7.任何一方违反本条款的保密义务,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和法律责任均由泄

密一方全部承担,并应赔偿另一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以上7款保密条款,不论本协议是否变更、解除、终止,本条款均有效。 十

二、通知

通知的形式应是中文书面形式,可以通过专人递交、挂号信件、快递服务、电子邮件或图文传真等方式。通知视为有效送达的日期应按下述方法确定: 1.专人递交的通知在专人递交于收件人之日视为送达。

2.以挂号信件发出的通知在寄出日(以邮戳为凭后第七日视为送达。 3.以电子邮件、图文传真发送的通知在显示“传送成功”信号后第一个工 作日视为送达。

4.以快递服务发送的通知在递出日(以快递单据为凭后第五日视为送达。十

三、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1.本协议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解 释。

2.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由甲乙双方友好协 商解决。

3.在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有关争议不能友好协商解决时,双方同意由 甲方所在地法院管辖。 十

四、协议的效力

1.本协议自双方的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四份,甲

乙双方各执两份。 2.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做出补充条款。 3. 本协议的任何修订、补充和变更,均应以书面形式做出,由双方授权代表签字、 盖章后生效,并具有与本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 十

五、 十

五、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或变动事项,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定补充协议,补充 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北京宽带通电信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宽带通电信技术有限公司 乙方: (盖章) (盖章) 法人代表: 授权代表签字: 法人代表: 授权代表签字: 签署日期: 年 月 日 签署日期: 年 月 日 第 6 页 共 6 页

第8篇:小区宽带网络运营业务合作合同

甲方:包头市宏阳信息网络工程公司

地址:昆区颐高数码广场

电话:0472-6167360

乙方:

地址:

电话:

丙方:

地址:

电话:

甲乙丙三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就共同合作建设乙方所属的包头市滨河新区万全佳苑B区,地址:,综合信息宽带网络接入项目,经三方协商后,达成以下协议以资三方共同信守。

第一条 合作原则

甲乙丙三方愿意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建设宽带智能小区,

提升该小区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为入住居民提供先进的、优质的通信和信息化服务。

第二条 合作内容

一、 由甲方负责施工、建设该小区二期工程弱电井、管道等(包括数据、语音、有线电视、

监控等弱电设施所用管道)基础设施,其中数据、语音所用之基础设施由甲方承担相关施

工费用并拥有该部分设施的所有权;乙方承担有线电视、监控等弱电设施所用管道的施工

费用并拥有该部分设施的所有权;丙方负责在施工期间监督甲乙双方按合同的相关规定切

实履行所属义务。

二、 在工程验收完毕后,由甲方提供该小区内宽带高速网络的接入、运营及后期的服务,

并拥有该小区内宽带网络的独家经营权。

三、 对于乙方先前投资建设的该小区一期工程弱电井项目,乙方作价人民币叁拾万元将其

所拥有的该部分所有权转让于甲方;合同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甲方支付乙方首期款项贰万元整,剩余款项甲方分15年付清;全部款项付清之日起,甲方正式拥有该部分项目的所有权,在此之前甲方拥有一定的使用权。

第三条 三方的权力及义务

一、甲方的权力及义务

1、甲方负责根据乙方提供的建筑规划设计资料,由甲乙双方认可后甲方进行投资建设,并拥有其所投资部分设施的所有权,投资建设内容:

⑴ 该小区二期工程全部弱电井、相关管道的建设;数据、语音相关管道的投资; ⑵ 接入网使用的通信设备

2、甲方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损坏小区内楼房主体(不包括必要的墙壁打孔,穿线等);

3、甲方负责办理小区以外信息管线的引入和光纤的引入事宜;

4、甲方负责维护整个小区内由甲方投资的宽带接入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

5、甲方拥有其投资的该小区内宽带网络及软件系统的永久所有权和经营权;

6、甲方在建成后的宽带信息化小区向上网业主收取费用,甲方拥有全部的收益权,并且甲方拥有由甲方所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的运营权和收费权;

二、乙方的权力和义务

1、 乙方负责除数据、语音外其他弱电设施所用管道的投资并拥有该部分设施的所有权;

2、 乙方为甲方的接入布线及网络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便利条件,包括:小区总平

面图等;

3、 乙方为甲方开放小区内所有住户的接入资源及其他相关便利;

4、 乙方为甲方无偿提供网络设备所需的楼层内合理的安装空间、独立机房以及楼层设备

所需的符合要求的强电电源;

5、 甲方在敷设管线时,乙方有义务为甲方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包括:

⑴ 乙方应提供小区内现有的通信、电力管路设施供甲方使用。

⑵ 若现有管路尚不能满足甲方使用需求时,在不损害小区楼房建筑结构以及获得乙方同意的情况下,甲方可采取必要且合理的措施,费用由甲方自理。

三、丙方的权力和义务

1、 甲乙双方在本合同有效期间如未能全部履行应尽的义务,丙方有权力要求甲乙任何一

方履行应尽之义务;

2、 丙方配合甲方在该小区进行的宽带互联网络服务的推广和宣传。

第四条 经营方式

一、由甲方经营该小区宽带网络业务;

二、甲方提供经营所需的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并制定相应的费用价格。小区内用户各项费用

的收取,由用户直接交予甲方。

第五条 不可抗力

一、 甲乙丙三方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的影响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本合同的,根据不

可抗力影响的程度,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在该方当事人延迟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责任。

第六条 所有权问题

乙方为该小区的开发商,拥有该小区内全部建筑物的经营权;丙方拥有该小区的物业管理权;甲方拥有其投资建设的设备和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权;在合作期内的经营权和使用自主权归甲方所有。

第七条 合同变更、解除、续约、终止

一、 任何一方在合作期内若发生经营权、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变更,从而影响到本合同的合作及

经营,变更方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其他两方,并及时向权力受让方移交本合同,以继续履行本合同相应条款。任一方因非不可抗力因素而提前终止本合同,将视为违约而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本合同其他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加以补充规定,补充协议作为本

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三、 本合同规定甲乙丙三方合作期限为本合同签字生效日起30年,合同期满后,如三方没有

异议本合同自动顺延30年。

四、 本合同经甲乙丙三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时得以解除。

第八条 违约责任

甲乙丙三方任何一方不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本合同的,非违约方有权同时采取以下任何救济措施:

1、 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义务;

2、 要求违约方采取及时、合理的补救措施;

3、 要求违约方对其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条 竞争与排斥

1、 乙丙双方不得在未经甲方同意的情况下,将甲方投资的设备及布线系统作其他用途。

2、未经甲方同意,乙丙双方有义务阻止第三方宽带网络运营商进驻本小区。

第十条 争议的解决

有关本合同或在执行合同中所发生的一切争议,三方应通过友好协商的合作原则进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争议,应提交当地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三方均有约束力。

第十一条 合同生效及其他

1、 本合同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等发生变化而不能执行时,经甲乙丙三方协商可以解除

2、 本合同一式六份,由三方各执两份,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乙方:

授权代表:授权代表:

日期:日期:

丙方:

授权代表:

日期:

小区宽带网络运营业务合作

合 同 书

签署日期:

第9篇:宽带网接入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宽带接入方式,文中对ADSL、HFC、LAN这三种主流接入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宽带接入 ADSL HFC LAN

0 引言

目前我国宽带高速骨干网的规模不断扩展,以及骨干传输、路由器技术的飞速发展,骨干网的宽带化已初步得到解决,骨干网带宽已经达到2.5G、10G甚至更高。而用户接入网的现状却不能跟上网络整体的发展规模,成为用户接入的瓶颈,针对“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迅速升温,目前各电信运营商采用的接入方式主要有基于铜缆的xDSL接入、基于有线电视HFC网络(Hybrid Fiber—Coaxial)的Cable Moderm接入、基于光纤、LAN的FTTx十LAN局域网接入等。这几种接入方式在技术上各有优缺点,同时接入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受到环境、成本以及电信运营商经营模式的综合影响。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商究竟采用何种宽带建设模式,用户采用何种接入方式必须通过综合比较和分析。1 宽带接入方式的分析和比较

1.1 基于铜缆的xDSL接入技术 xDSI(Digital Subscriber Line)即数字用户线,是以铜轴双绞线为传输媒质的数字用户环路技术的统称。目前,ADSL是应用最广的xDSI技术。ADSL系统采用效果最好的是离散多音调制技术DMT,通过DMT技术,在双绞线上形成了三个不同速率的“管道”,高速的下行管道,中速的双工管道和一个POTS信道,即在0.3~4kHz频段用于传输话音信号,4~138kHz频段用于传输低速的双向信号,138kHz~1MHz频段用于传输下行信号,因此使用ADSL。可以一直联网而不影响正常话音业务。上行频道共有25个4kHz信道。理论上上行传输速率最高为1.5Mbit/s,由于存在干扰,一些频率的信道不能使用,实际上行速率为32—864kbit/s。下行共有249个4kHz信道,理论最高传输速率为14.9Mbit/s,由于在某些频率存在干扰不能使用,实际速率为32kbit/s一8.032Mbit/s。

1.2 Cable Modem接入方式 Cable Modem接入方式是在有线电视光缆同轴混合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宽带接入技术。Cable Modem系统建立在双向HFC网络上,下行利用空余的电视广播频道或750MHz以上频段,采用64QAM或256QAM调制传输数据,一个6MHz的频谱宽度内速率达到27Mbps至36MbPs,一个8MHz带宽信道,传输速率为40Mbps;对于双向HFC网,上行采用QPSK或16QAM调制,在200kHz至3.2MHz范围内,速率可达320kbps

至10Mbps,对于单向HFC网可以采用电话调制解调器发送上行数据。

1.3 FTTx+LAN接入方式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在接入网中光纤必将代替电缆,实现纯光纤接入,即光纤到家(FTTH)的方式,这是长远的发展方向和接入网的最终解决方案。由于目前光纤接入的成本很高,光纤到家(FTTH)还不现实。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只能部分实现光纤化,即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连接到业务接入点(SAP)后,通过光网络单元(ONU)完成光/电转换和分接等功能,然后通过ADSL、Cable、LAN等多种方式接入用户家中,也就是FTT+ADSL、FTTx+Cable和FTTx +LAN等。其中FTTX

十 LAN方式最为经济实惠,易于为广大用户接受。LAN接入采用五类双绞线作为接入线路,将以太网接口接至用户,为用户提供电话、电视和数据等宽带接入端口。接入带宽为10Mb/s或100Mb/s,完全能够满足用户对宽带接入的需求。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给用户提供标准的以太网接口,能够兼容所有带标准以太同接口的终端,用户不需要另配任何新的接口卡或协议软件,因而它又是一种十分廉价的宽带接入技术,因此LAN接入方式对于用户而言,投入较少,使用方便,而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对新建楼房、小区铺设5类线入户也十分简便,投资也相对较少。

2 铁通宽带城域网接入方式的选择策略

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宽带接入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各种接入技术各有优缺点,宽带接入网必须是一个安全的,可扩展的,支持开放服务的平台,上述这几种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不同网络的不同实现方式也决定了宽带网所采用的宽带接入技术的多样性,因此目前还不可能出现一种接入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中国铁通在详细掌握市场情况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网络建设、改造投资,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的业务需求,采用以ADSL及FTTx+LAN为主的宽带接入技术,LAN接入和ADSL接入相互结合为各种用户提供宽带接入业务。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所具备的天然优势,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最具前景及竞争力的宽带接入手段。ADSL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在北美地区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ADSL接入方式在用户较为分散时单位用户平均接入成本较低,近几年宽带用户数的成倍增长,也推动了运营商在设备投资领域的成本快速下降。2000年,ADSL每线的价格可以达到约1800元人民币左右,而到了2001年,ADSL每线的价格下降到1000元人民币左右,2002年上半年每线成本下降到了600元人民币左右,同年下半年则下降到550元左右,2003年伴随市场需求大规模的发展,ADSL每线成本降到460元人民币左右。以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为驱动因素,推动了运营商宽带接入投资成本的下降和资费的调低,再到设备制造商的规模化生产与成本的快速下降,形成了良性循环

的价值链,为ADSL宽带接入业务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采用ADSL技术,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无须新的线路投资,施工和维护成本较低。用户仅需购置或租用用户端设备并进行简单的参数设置即可开通。ADSL技术可提供8Mbps下行速率和640kbps的上行速率。这种下行速率远大于上行速率的非对称结构特别适合浏览Internet,宽带视频点播等下行速率需求大于上行速率需求的应用。以较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应用效果占据了家庭及低端企事业用户宽带接入市场。

综上所述,ADSL作为一种成熟、方便、快捷、实惠的宽带接入方式在近几年获得广大用户的青睐,同时随着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日益开放,那种宽带接入方式在运营成本、建设维护上更利于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成为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宽带接入市场将是一个多家运营商共同竞争、多种技术共存竞争,多种传输手段共存竞争的局面。而ADSL接入技术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电信运营商宽带接入业务的市场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光旭《电信级IP网络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2]杨尚森《网络管理于维护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美Kenneth D.Reed著陈宾、李冰译《Network Desgin,WB87.0》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公交司机的工作心得下一篇:6s管理总结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