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古代诗歌的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有效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进一步进行优化。古代诗歌作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将其更好的传承下去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古代诗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拓展高中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深度阅读;存在问题;对策

前言

千百年的中国文化在不同朝代的古代诗歌中不断地沉淀,正是这些古老而美丽的语言让人领略每一个时代的魅力。由唐诗到宋词,每一首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首都有作者的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必须在高中阶段开展有效的古代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高中语文课堂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1.应试导向教学严重影响诗词情感理解

中国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基本都是要求背诵全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诗词有更好的接触,更好地融入其中。因为考试中会出现古代诗歌填写与阅读理解的问题,许多教师会在古代诗歌部分加强学生的背诵控制,使课堂表现更为理想,忽视了学生自身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相对于散文、小说而言,古代诗歌以更短的内容呈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古代诗歌注重的是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而非细枝末节的描写。目前,有些教师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而忽视了古代诗歌情感教育的功能。

2.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

高中语文教材中内容和题材都非常丰富,除古诗外,还有许多小说、散文等。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失去兴趣,甚至认为自己掌握了老师课堂上的过程和“套路”,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不再专心,轻视高中语文学习。要善于灵活运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代诗歌,适当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有新意,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古代诗歌欣赏和学习。

二、高中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深度阅读古代诗歌的具体策略

1.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

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古代诗歌体裁的教学目的,才能教给学生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感受。朗诵教学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首先,由高中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古代诗歌进行节奏和韵律上的划分,这种划分会随着学生的古代诗歌积累而慢慢掌握规律,其次,带领学生找出古代诗歌朗诵中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这些词就是朗诵重音所在,需要学生们在这些地方注意情绪渲染。上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独立进行朗诵任务,也可在课堂上开展古代诗歌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诵。这种教学模式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2.古代诗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与其它体裁课文学习不同,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渗透,以及对诗词情感体验的研究。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国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灵活创新。如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朗诵、角色扮演、诗词拓展和自由写作发挥等方式来表达对古代诗歌内容的感受。举例来说,在学习词人李清照的相关作品时,李清照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值得我们深入赏析。《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瘦的巧妙比喻手法的运用、“莫道不消魂”设问手法的运用以及《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和触景生情,层层深入的写作手法都值得同学们展开深入阅读,进行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领会了这些诗歌之后,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进行古代诗歌的拓展。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头脑风暴,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一些关于李清照的古代诗歌,并探讨一下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不仅能一定程度加大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而且能对学生学过的古代诗歌做一个很好的回顾与运用。

3.利用多媒体进行古代诗歌深入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可事先准备好教学资源,在古代诗歌学习中穿插一些与古代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在播放古代诗歌内容的 PPT时,可以把老师朗诵的录音或网上下载的音频材料作为背景音乐,对语文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氛围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让学生心情更放松的进行学习。另外,诗歌中一些古代诗歌注解、历史内涵等内容可在网上预先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拓展知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古代诗歌都有情感表达,诗的意境更是注重意境的抒情。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诗歌内容的走向,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景感到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4.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深入阅读

小组合作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能受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兴趣等,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方式,把学生的座位排成四个方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良好渠道和机会。

例如,在《赤壁赋》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现了赤壁的诗情画意般的情景,诱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笔下的情形以及领会诗人苏轼的思想感情,我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教学。首先,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老师进行提问,或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视频的看法以及初读文章的体会進行提问,比如:“《赤壁赋》中是怎杨描写作者游览赤壁之景的?苏轼在作品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等,在基于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由小组记录员将其观点记录好,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课堂分享,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换。在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很好的参与到了其中,他们将会对问题有更多的看法,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和深入。

结语

古代诗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在高中阶段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对中国历史文化保持热情和尊重。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代诗歌,提高学生古代诗歌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金百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财富时代,2020(09):119-120.

鄂欣.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及对鉴赏教学策略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甘立珍.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6(15).

作者:孔东娜

第2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古代诗歌的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有效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进一步进行优化。古代诗歌作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将其更好的传承下去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古代诗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拓展高中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深度阅读;存在问题;对策

前言

千百年的中国文化在不同朝代的古代诗歌中不断地沉淀,正是这些古老而美丽的语言让人领略每一个时代的魅力。由唐诗到宋词,每一首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首都有作者的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必须在高中阶段开展有效的古代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高中语文课堂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1.应试导向教学严重影响诗词情感理解

中国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基本都是要求背诵全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诗词有更好的接触,更好地融入其中。因为考试中会出现古代诗歌填写与阅读理解的问题,许多教师会在古代诗歌部分加强学生的背诵控制,使课堂表现更为理想,忽视了学生自身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相对于散文、小说而言,古代诗歌以更短的内容呈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古代诗歌注重的是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而非细枝末节的描写。目前,有些教师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而忽视了古代诗歌情感教育的功能。

2.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

高中语文教材中内容和题材都非常丰富,除古诗外,还有许多小说、散文等。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失去兴趣,甚至认为自己掌握了老师课堂上的过程和“套路”,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不再专心,轻视高中语文学习。要善于灵活运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代诗歌,适当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有新意,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古代诗歌欣赏和学习。

二、高中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深度阅读古代诗歌的具体策略

1.古代诗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与其它体裁课文学习不同,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渗透,以及对诗词情感体验的研究。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国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灵活创新。如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朗诵、角色扮演、诗词拓展和自由写作发挥等方式来表达对古代诗歌内容的感受。例如,在讲到高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时,我们会学习到很多诗词,《登高》、《归园田居(其一)》等等,认识到很多优秀的诗人词人,杜甫、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等。那么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去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分析这些诗歌,同样,这些作品写作手法都值得同学们展开深入阅读,进行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领会了这些诗歌之后,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进行古代诗歌的拓展。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头脑风暴,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一些与本单元写作手法相同的古代诗歌,并探讨一下这些古代诗歌的优美所在,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自由写作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不仅能一定程度加大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而且能对学生学过的古代诗歌做一个很好的回顾与运用。

2.利用多媒体进行古代诗歌深入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可事先准备好教学资源,在古代诗歌学习中穿插一些与古代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在播放古代诗歌内容的 PPT时,可以把老师朗诵的录音或网上下載的音频材料作为背景音乐,对语文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氛围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让学生心情更放松的进行学习。另外,诗歌中一些古代诗歌注解、历史内涵等内容可在网上预先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拓展知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古代诗歌都有情感表达,诗的意境更是注重意境的抒情。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诗歌内容的走向,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景感到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深入阅读

小组合作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能受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兴趣等,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方式,把学生的座位排成四个方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良好渠道和机会。

例如,在《短歌行》中,老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现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找出里面曹操的相关片段给同学们观看,诱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笔下的情形以及领会曹操的思想感情,我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教学。首先,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老师进行提问,或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视频的看法以及初读文章的体会进行提问,比如:“《短歌行》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等。而且,后世对于曹操的评价都褒贬不一,同学们对于曹操这一人物的理解也常常会产生一种矛盾,那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是正是邪,是好人还是坏人。老师可利用它进行道德教育,让通过小组讨论曹操的行为。同学们根据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等,在基于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由小组记录员将其观点记录好,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课堂分享,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换。在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很好的参与到了其中,他们将会对问题有更多的看法,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和深入。他们发现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认识和分析时,不应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应综合各个方面来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人物,通过辩证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当代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古代诗歌群文阅读

在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代诗词,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古代诗歌群文阅读课堂活动。在群文阅读的加持下,学生将对某种诗歌体裁或某种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等有更为深入的分析,这才是我们诗歌学习的目标。

例如,我们想要在课堂上探讨描写杨贵妃的相关诗歌,那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一)》、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苏轼的《荔枝叹》这几首古诗进行群文阅读。并探讨“同样是描写杨贵妃,李白、杜牧和苏轼的写作角度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通过学生对这几首古诗的群文阅读并开展的相关探究活动,学生能够知道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主要写的是杨贵妃的外貌和姿态,表达对其美貌的盛赞之情。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主要借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写出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表达了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愤慨之情。苏轼的《荔枝叹》主要借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引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目的是为了借古讽今。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层面更为宽广了,理解也更为深入了。

结语

古代诗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在高中阶段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对中国历史文化保持热情和尊重。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代诗歌,提高学生古代诗歌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金百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财富时代,2020(09):119-120.

[2]鄂欣.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及对鉴赏教学策略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甘立珍.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6(15).

[4]陈兴雄.立足古诗词文本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J].名师在线,2019(21):8-9.

[5]朱清洁.古诗词教学要“点面结合”:以《雨霖铃》 有效思维课堂教学实践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1):157-158.

作者:聂绪梅

第3篇:新课改背景下指导高中生深度阅读古代诗歌的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有效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进一步进行优化。古代诗歌作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古代诗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拓展高中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所以,在高中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古代诗歌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笔者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展开古代诗歌深度阅读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深度阅读;存在问题;对策

千百年的中国文化在不同朝代的古代诗歌中不断地沉淀,正是这些古老而美丽的语言让人领略每一个时代的魅力。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名人与百姓思想文化的结晶。由唐诗到宋词,每一首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首都有作者的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必须在高中阶段开展有效的古代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做好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各种教学策略,深入阅读古代诗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语文课堂古代诗歌教学问题探析

1.应试导向教学严重影响诗词情感理解

中国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基本都是要求背诵全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诗词有更好的接触,更好地融入其中。因为考试中会出现古代诗歌填写与阅读理解的问题,许多教师会在古代诗歌部分加强学生的背诵控制,使课堂表现更为理想,忽视了学生自身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相对于散文、小说而言,古代诗歌以更短的内容呈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古代诗歌注重的是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而非细枝末节的描写。目前,有些教师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而忽视了古代诗歌情感教育的功能。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机械地学习,不能真正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

2.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

高中语文教材中内容和题材都非常丰富,除古诗外,还有许多小说、散文等。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失去兴趣,甚至认为自己掌握了老师课堂上的过程和“套路”,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不再专心,轻视高中语文学习。要善于灵活运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代诗歌,适当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有新意,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古代诗歌欣赏和学习。

二、高中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深度阅读古代诗歌的具体策略

1.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

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古代诗歌体裁的教学目的,才能教给学生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感受。朗诵教学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首先,由高中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古代诗歌进行节奏和韵律上的划分,这种划分会随着学生的古代诗歌积累而慢慢掌握规律,其次,带领学生找出古代诗歌朗诵中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这些词就是朗诵重音所在,需要学生们在这些地方注意情绪渲染。上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独立进行朗诵任务,也可在课堂上开展古代诗歌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诵。这种教学模式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2.古代诗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与其它体裁课文学习不同,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渗透,以及对诗词情感体验的研究。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国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灵活创新。如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朗诵、角色扮演、诗词拓展和自由写作发挥等方式来表达对古代诗歌内容的感受。举例来说,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中《醉花阴》和《声声慢》时,李清照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值得我们深入赏析。《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瘦的巧妙比喻手法的运用、“莫道不消魂”设问手法的运用以及《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和触景生情,层层深入的写作手法都值得同学们展开深入阅读,进行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领会了这些诗歌之后,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进行古代诗歌的拓展。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头脑风暴,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一些关于李清照的古代诗歌,并探讨一下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可以讓学生模仿创作。通过这些课堂活动,不仅能一定程度加大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而且能对学生学过的古代诗歌做一个很好的回顾与运用。

3.利用多媒体进行古代诗歌深入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可事先准备好教学资源,在古代诗歌学习中穿插一些与古代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在播放古代诗歌内容的 PPT时,可以把老师朗诵的录音或网上下载的音频材料作为背景音乐,对语文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氛围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让学生心情更放松的进行学习。另外,诗歌中一些古代诗歌注解、历史内涵等内容可在网上预先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拓展知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古代诗歌都有情感表达,诗的意境更是注重意境的抒情。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诗歌内容的走向,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景感到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4.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深入阅读

小组合作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能受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兴趣等,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方式,把学生的座位排成四个方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良好渠道和机会。

例如,在《雨霖铃》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现了秋风萧瑟的离别情景,诱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诗人笔下的情形以及领会诗人柳永的思想感情,我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教学。首先,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老师进行提问,或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视频的看法以及初读古诗的体会进行提问,比如:“古诗中是怎样描写秋天的萧瑟的?诗人在作品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等,在基于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由小组记录员将其观点记录好,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课堂分享,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换。在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很好的参与到了其中,他们将会对问题有更多的看法,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和深入。

古代诗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在高中阶段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对中国历史文化保持热情和尊重。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古代诗歌,提高学生古代诗歌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金百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财富时代,2020(09):119-120.

[2]鄂欣.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及对鉴赏教学策略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甘立珍.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6(15).

[4]陈兴雄.立足古诗词文本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J].名师在线,2019(21):8-9.

[5]朱清洁.古诗词教学要“点面结合”:以《雨霖铃》 有效思维课堂教学实践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1):157-158.

作者:陈林

第4篇: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古代诗歌综合选择题技法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第十二讲:

客观综合题命题五角度指导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一道四选一选择题,一道主观简答题。

考查侧重点: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鉴赏。

古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是考纲规定的五大考查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态度),只不过是命题人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让考生来判断鉴赏的正误优劣,同时加入了对诗歌内容理解正误的判断。

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考查点细小,覆盖面广泛。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须从整体到细节,仔细阅读,先内容后手法,逐字逐句琢磨。

[答题技巧]

“4步骤”破解综合选择题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

第二步,启动情思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第三步,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析真伪定答案

在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有时会曲解原意。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综合选择题解答规范

考法一.词句理解设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我们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核心提示] 诗歌的综合选择设题角度多样,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需要仔细阅读,仔细比对,带入验证。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内容)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诗人形象)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艺术手法)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艺术手法)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内容)

B.诗人驰骋疆场X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思想感情)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诗人形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内容)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十年,十年后,朝廷诏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来”一词点明自己的处境,“不作楚臣悲”,意指自己不会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

B.“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已受到皇上的赏识,准备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

C.“为报春风汨罗道”将“春风”作点缀,与诗人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D.本诗没有刻意渲染,平实的语句,普通的叙述,却于平实质朴中寄托深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意识

1、把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抒情性、形象性(修辞)、凝练性

(省略、倒装)

3、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句子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

4、推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考法二.形象情境设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或对人物形象、思想品格任意拔高,我们有时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这些错误点的排查。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手法)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形象)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手法、情感)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

欣喜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应对策略】

1、联系时代及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

2、抓住直接抒发感情的词句、意象、典故。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借助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给出的选项,可先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找出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再体会其情感分析的正误。

考法三.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设误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14-15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4.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14-15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应用体验]

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 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已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应对策略】①看到选项是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后,回忆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

②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

③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比。

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比喻和拟人,借代与借喻

考法四:意象(人象+物象+景象)方面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夸大或者误解人物形象、将诗歌中意象营造渲染的意境氛围故意表述错误,或者将物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故意表述错误等。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 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陆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 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C.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应对策略

】把握诗中形象需要四关注

①关注选项考查物象还是意象。

②关注诗人际遇和所处时代。

③关注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④关注诗中意象营造的情感氛围作用。

考法五:语言风格方面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将诗歌语言风格弄错,情感表达委婉含蓄、热烈奔放、清新自然、苍凉悲壮、萧瑟凄凉区分不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应对策略】①确定诗歌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有: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直抒胸臆等。

②比对选项与诗歌,一句一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第5篇: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案】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怀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困难的是点难以找全,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考生难以想到。

【点评】赏析题是传统考题,每年都考,但每年选择的文本与赏析的角度并不一样,今年这道考题贴近考生生活,贴近考生实际,是一道不错的考题。但提供的答案如“选取景物,铺陈描摹”值得商榷,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解答此题的难点在对“认得”一词的理解(见第1小题解析),再联系首联中的“暂”字,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羡慕窦员外闹中有静、忙中有闲、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注意这其中既有赞美、羡慕之意,又有认同之感。 【点评】该题设置与第(1)小题有交叉之嫌。

【总评】今年的选材与去年赏析两首诗相比有一定变化,但仍属“唐宋诗词”范畴,且三个题目依然是平时训练比较多的题目,属常规题型。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题目层次清晰,有区分度。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

【答案】(1)春江花月夜

(2)“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张说的《鄴都引》是借凭吊古迹而抒发胸臆的怀古之作,诗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以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试题分析:本题选材又有新突破,考的是唐代的歌行体——盛唐七古。第一空文学常识比较简单,第二问是赏析两首诗句的理趣与人生感悟,回到了诗歌内容的考查。抓住“人生感悟的差异”这一命题暗示,结合诗句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 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

(2)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歌技巧中的写景技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

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

2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 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

【考点定位】理解识记诗句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阙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13.(1分)B 14.(3分)B

15.(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评分说明:雨景的特点1分,情怀2分,效果的分析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诗歌分析:此意境深邃,内蕴丰厚,为唐诗优秀之作。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描绘夏日山中幽静空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首联点明题旨,月夜下游山,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这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成一幅幽静深远的夏夜山景;尾联卒章显志,“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解析:【参考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技巧点拨: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2)解析:【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技巧点拨: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 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4分) 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

【答案】

(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8.【答案】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解析】

前六句是一句一景。抓住描写的对象,和描写的角度来思考。

9.【答案】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解析】

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需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6篇: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试卷专题综合评估

(三)

【测试内容】

1、(2014)元曲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

2.(2013)五言律诗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3.(2012)宋词望江南【宋·李纲】

4.(2011)五言古诗晓至湖上【清·厉鹗】

5.(2010)七言绝句访隐者【宋·郭祥正】

6.(2009)五言律诗江行【宋·严羽】

7.(2008)七言绝句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唐·杜甫】

8.(2007)七言绝句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9.(2006)七言绝句端居【唐·李商隐】

10.(2005)五言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 白】

11.(2004)七言绝句秋夜【宋·朱淑真】

高考试题

1、(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

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2、(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

3、(2012·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望江南〔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 玉花:喻雪花。

(1)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4、(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5.(2010·福建高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1分)

(2)结合第

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_____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6.(2009·福建高考)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7.(2008·福建高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8.(2007·福建高考)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9.(2006·福建高考)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2)这首诗的第

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10.(2005·福建高考)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

11.(2004·福建高考)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参考答案

1、(2014·福建高考)

6.(6分)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2、(2013·福建高考)

6.(6分)(1)答案:【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答案:【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2012·福建高考)

6. ( 6 分)(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宇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 [示例]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谊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4、(2011·福建高考)

6.(6分)(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2010·福建高考)

6.(1)踏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2)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3)A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 的《归园田居 》的风格是一致的。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6、(2009·福建高考)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7、(2008·福建高考)

7.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8、(2007·福建高考)

9.(1)【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只要抓住诗中意象特征,仔细揣摩,即可概括出

答案。

(2)【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点拨】答题时从两方面切入:(1)理解此句诗的具体内容(2)概括出诗中诗人寄寓的情感。

9、(2006·福建高考)

10.(6分)(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

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0、(2005·福建高考)

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1、(2004·福建高考)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第7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题汇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4.AC(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A项3分,C项2分)

15.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14.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1)~(2)题。

四犯令 【宋】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拼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下列对这首宋词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夜景: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呈现出一片朦胧恬淡的景色。

B.“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悄”,点明了夜深人静,“花无语”以花喻人,实写了离人的愁绪。

C.“拼酩酊,花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痛饮的状态,透露出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D.“莫听《阳关》”的自我劝慰,反面衬托出离愁,因为《阳关三叠》这支送别曲因其辞情、声情皆悲凄,反增离人痛苦。

E.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 (2)请对词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加以分析鉴赏。(6分)

14.(1)BD(B项2分,“实写”错,应该是虚写,是委婉抒发。D项3分,“反面衬托”错。)

(2)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以虚写实。(2分;“想象”“拟人”“以虚写实”均可得1分)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2分;分号前后三点答对两点即2分)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2分;“用语新奇,别出心裁”1分;“意蕴深厚,耐人回味”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CE(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5.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15.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6分)

14.DE(选D,3分;选E,2分。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E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15.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1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1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故都 【唐】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庭中的吃糖。③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联展开作者所见故都冷落的画面。荒草、塞雁、宫鸦等旧城景物,表现了故都物是人非的变化,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首联取景浑融概括,颔联描写细致传神。作者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句中,悲而能婉,柔中带刚。 C.第三联正面抒情。“烈士”是作者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写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遭杀戮这一史实。此句指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E.尾联用典。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驩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15.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5分)A、E(A项,“作者所见”,这些景物都是“遥想”的。“塞雁”也非宫中旧景。E项,后一句诗人以“冯驩”,表达了自己没有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无奈。)(选A项得2分,选E项得3分。)

15.(6分)(1)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2)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3)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驩无路”。(4)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5)对唐王朝的忠诚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答出3点,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的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15.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6分) 14.A D(答A给2分,答D给3分;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

15.答: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2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2分)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2分)(意思对即可)

第8篇: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4课新题.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4课 新题

一、(安徽省合肥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缸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老来同。

[注]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 颔联中“未于”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于的情景。

C. 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 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 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15.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BD 15. 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① 1

二、(安徽省蚌埠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巫山高

王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②曲。 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彼美如可期,寤③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注】①王融:南齐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少有大志,然家道中衰。②阳台:传说中巫出神女所居之处。③寤:醒。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此篇首句即以“想象”二字点明下文所写巫山景象,均为诗人心之所想,而非目之所及。下文的想象就集中围绕“阳台曲”这个美丽的传说展开。

B. 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从视觉角度着笔,动静结合,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暗寓想望、期待之意,自然引出下两句诗。

C. 诗人热望化梦为真,醒来产生了神女宛在眼前的幻觉。这是由热烈想望、殷切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纷在瞩”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神女显现于眼前之情状。

D. 尽管诗人希望神女“寤言纷在瞩”,但毕竟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愿望,诗人将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想象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之美的诗境,化赋为诗。

E. 全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面影。整个境界,迷离惝恍,空灵飘忽。

15. 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BC

① 2 15. 尾句以景结情,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那“下庭绿”的秋风,宛若神女飘然而至的身影,实则不过是一时的错觉而已。诗写到“秋风下庭绿”,悠然而止,极富韵外之致。

15. 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注意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

三、(安徽省黄山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野 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 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D 15.(1)对时光流逝、年华空老的伤感,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尾联表现出来的,“扁舟空老去”是说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空”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伤感;(2)于国无补、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无补圣明朝”是说作者想要报国而不能,透露出一种于国无补的遗憾。

① 3

四、(安徽宣城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 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秩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4.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D

⑦⑤

②15.尾联诗人借用典故通过奇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五、(安徽池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明]方孝孺

摇落秋冬季,苍茫鄞越问。 青山欹枕过,白乌背人还。 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 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注】本诗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为作者第二次奉诏入京时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荐召赴京师,“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然嫌其年轻,遣还。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节,野色苍茫的秋冬风物,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颔联描写旅途景色。诗人坐在车上,目送两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动,天边的白鸟渐行渐远。 C.颈联中“问俗”与“沽酒”是旅途中极其平常而典型的细节,出门之人几乎都经历过,非常富有表现力。

5 D.尾联照应标题“应召赴京”,“虚名”二字耐人寻味,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此次赴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E.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进京的全部过程,语言精工,风格淳雅,结构严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学造诣。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E 15.被召进京,秋冬之际穿行鄞越的孤独与不安之情;离家愈远、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借酒浇愁而酒钱欠缺的惆怅之情;为虚名所累、拖着病体奔波的痛苦与无奈之情。

第9篇: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改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考

点:古代诗歌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 难

点:古代诗歌阅读

点:学生有可能遗忘某个知识内容和解题方法及步骤。应多提问复习,

同做题相结合。

式: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课

时:一课时

教学模式及内容展开过程

生读读:

一、诗歌部分

阅读并试译《思远人》 思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生议议:

1、古代诗歌阅读题有哪些答题步骤?

2、古代诗歌鉴赏都指哪些内容?

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 ”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4、“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6分) 生讲评:

1、读原文→懂大意→看题干→ 找信息→ 写答案

2、鉴赏诗歌所指内容有:诗歌的形象(人、物、景)、语言、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概括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

3、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思念之情。首句起兴,借景抒情。以红叶黄花染会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4、它们是承接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流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二、名言名句默写

生议议:名言名句默写应注意些什么?

生讲评:

1、记住生僻难写字

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区分同音异义字

如:心忧炭贱愿(怨)天寒

3、区分同义异形字

如:长(常)使英雄泪满襟

4、区分形近异义字

如:无边落木萧萧(箫)下

5、要留心语句顺序 如:春色满园(满园春色)关不住

6、要仍写通假字

如:君子生(性)非异也

7、要注意语句出处

如: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8、要符合情景要求 如:《诗经·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生练练:(1)苏轼《水调歌头》中“

”这两句诗,深深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共赏明月。借此寄托对亲人的殷切思念。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有自身的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怀的著名诗句是:“

” ,风雨不动安如山!

(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生议议:语言文字运用一般指哪些方面?

生讲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实词、虚词)、修改病句、扩展或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简析、图文转换、作文。

生练练: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U

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

。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处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C在热闹纷繁的氛围中,一个人应具备波澜不惊的定力,维持着精神一隅的宁静,等待着脱颖而出的机遇,把事情办好。

D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大江东去。红色体裁的艺术创作,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因为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又能期许到美好的未来。

①能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

②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

③而从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之中

④通过一幅幅杰出的红色体裁作品

⑤而且是与过去历史神思遥接的时空媒介

⑥能看到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A、④②⑥①⑤③

B、⑤④②⑥①③ C、⑤②⑥①③④

D、④①②⑥③⑤

4、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不超过30字(5分)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

”。

5、讨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6分)

材料一

最近家里有小学生的北京家长一谈起奥数,几乎人人痛恨,其中的苦楚似乎难以用语言表达。可事实上,多数小学生都在上奥数,但很少有哪个孩子真正喜欢。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于是有人惊呼,奥数这海盗为何越剿越猖狂? 材料二

目前,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员、大连育明高中 奥赛金牌教练闫东说,如果取消了奥赛升学加分和保送资格,就等于把大家又送到了高考独木桥上,是一种倒退。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讲评: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搭配不当)加主语,应是“这次让我扮演曹操”B(缺少介词)在“提高”后加(对)C(搭配不当)改“维持”为“保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

B⑤④②⑥①③

4、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不超过30字(5分)

师父回答:“ 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了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6分)

(1)用一句话可概括为:人们对中小学生学习奥数褒贬不一。

(2)甲同学,我对上述现象的看法是:反对中小学生学习奥数。理由

1、学奥数是违背循序渐进原则,拔苗助长,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2、片面强调奥数,使奥数成为应试教育的翻版,造成学校之间不正常竞争。

乙同学,我对上述现象的看法是:赞同中小学生学习奥数。理由

1、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脑子灵活。

2、扩大学生知识面,弥补课本不足。

3、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发展。 师点评:该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不拘,言之成理即可。

反思:本课内容刚好一节课完成。选用的教学模式同学情内容正相吻合,

应用得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今后要多加强

师生点评。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轻松教幼儿下一篇:文员基本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