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医患共商哮喘儿童用药方案及管理计划新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中的效果;探讨患儿哮喘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医务人员通过门诊与电话随访、微信互动等相结合的方法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商讨决策哮喘患儿的用药方案和管理计划,规范化管理管理组患儿。仅对对照组患儿进行不定期门诊随访,或采用电话随访方式进行病情询问并登记资料。比较管理组与对照组入组12个月的哮喘控制情况、肺功能及生长发育水平之间的差异。根据入组12个月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将患儿分为完全控制组和控制不良组,探讨患儿哮喘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管理组与对照组入组12个月的肥胖率及身高增长速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较对照组有着更少的哮喘发作、急诊就医、因哮喘计划外就医和住院次数,有着更高的用药依从性和哮喘控制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与对照组患儿入组12个月的肺功能各指标FEV1/VCmax、FEV1、PEF、MEF、MEF50均较入组时有所改善,其中管理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完全控制组与控制不良组在性别、居住地、家庭结构、教育方式、主要照顾者及其文化水平、是否是独生子女、超重或肥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哮喘确诊年龄、用药依从性、病程、患儿家长哮喘认知水平、是否规范化管理、哮喘家族史、合并鼻炎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小是儿童哮喘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医务人员与患儿及家长通过多渠道合作共同决策患儿长期用药方案与管理计划模式实施12个月后,患儿的肺通气功能明显改善,大气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小气道功能的恢复还需更长的时间。哮喘控制水平、患儿遵医行为显著提高,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就医和住院治疗的次数明显减少,未来哮喘发作风险降低。另外,遵医嘱用药12个月儿童肥胖率及身高增长均未受明显影响。因此,此种儿童哮喘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2.患儿年龄、哮喘确诊年龄、用药依从性、病程长短、患儿家长哮喘认知水平、是否规范化管理、家族哮喘史、合并鼻炎等均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相关。其中年龄小是儿童哮喘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7~11岁儿童来说病程、确诊年龄均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呈正相关,而对于12~15岁儿童来说病程、确诊年龄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提高哮喘诊断水平,早期识别哮喘并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其对哮喘的认识水平及重视度,同时予以规范化管理,积极治疗合并症(鼻炎),有望缩短病程,提高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图[5]表[14]参[78]。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管理;控制水平;影响因素

学科专业:儿科学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学龄期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两组哮喘患儿入组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3.3 入组12月的哮喘控制情况、用药依从性、生长发育水平、肺功能等的比较

4 讨论

第二部分 学龄期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影响患儿哮喘控制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 病程、确诊年龄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年龄分层分析

3.4 影响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上一篇:心理技术应用指导思想论文提纲下一篇:知识产权发展进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