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上历史第17课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九上历史第17课

部编九上历史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1世纪 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农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得到加强。

过程与方法: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庄园的衰落

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通过纳税迁徙,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生束缚的机会。

3、庄园的衰落:农民取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上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6、商人的变化: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7、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者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者变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且逐渐建立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生产方式控制生产、交换等环节,他们还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市民阶级的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3、

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议会,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课堂练习: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 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 ② ③B. ① ② ④C. ① ③ ④D. ① ② ③ ④

2、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营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

A.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B.手工业者更多是为适应市场而劳动 C.手工业者开设的作坊规模比较大 D.手工工场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3、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 ②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生产工具 ③工人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④商人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3、庄园的衰落

4、租地农场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6、商人的变化

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2、市民阶级的出现:

(六)、教学反思

第2篇:2018年部编九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2)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然则北通巫峡,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 (4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5)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6) 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是: , 。

(8)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 ”表达了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4分)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首飞甲(A众月暌暌B举世瞩目)。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C919平稳起飞,安全降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为此,他们着)( A zhuo B zhao)力培育专业骨干队伍,全力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再接再②(A励B厉),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A承载 B承接)着国家意志、民族理想和人民期盼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 ②处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人横线,只填序号。

甲 乙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修改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诗歌的语言贵在含蓄,很多诗人都不会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 来浸染诗人的感情。如艾青诗歌中的主要借“ ”和“光明”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光明、美好未来的追求。

(2)、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的表现出“ ”的特点。诗歌创作实践着他的“ 单纯、集中、明快”美学主张。

4、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并选择其中一例说说其含义。(4分)

① ②

选择 含义 (2)、你班正在开展以“青春・进”为主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1)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宣传语(2分)

(2)班主任计划召开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请你帮他设计三项活动项目。(3分)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3)龙马精神出自唐代诗人李郢的诗:四朝优国髪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比喻人精神旺盛,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崇尚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请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弘扬这种精神?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70字左右)(3分)

5、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5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所乘之船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2).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2分)

二、阅读(55分)

(一)勇 气(18)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服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逸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应对,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 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

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 敢一些。

6.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4分)

7.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8.结合文意,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9.联系第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6分)

(二)要争气不要斗气(17分)

徐文秀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懂得争气、努力争气的人,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地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地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当年鲁迅先生对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俗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的“可恨之处”便是不争气。

人,应该争气、必须争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到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想踏踏实实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轰轰烈烈干几件争光添彩“长脸儿”的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正是冲着有外国人称“能够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原计划6年完工的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曾经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本事和本钱,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

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伤人面子又伤人里子;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或图自己一时痛快,“撂挑子”“卸担子”,等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眼下,一些人“路怒”开斗气车,也常常因一时之怒而酿成大祸,教训惨重。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赌气堵的是自己的路,斗气伤的是自家的命。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可以红脸不可以翻脸,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

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要争气,不要斗气。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0.争气和斗气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11.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3.请谈谈你对结尾段画线句子“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的理解。(5分)

(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佳木秀而繁阴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4)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5)云归而岩穴暝( )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18.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句回答(2分)) 19. 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2分)

20、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上的异同(3分)

同: 异:

三 、作文(任选一题 50分)

21、(1)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垣;有星月漫天,也有狂风骤雨……这一道道风景,让你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每经历一处风景,你就会拥有一份宝贵的阅历,人生将会多一份精彩。

请以“路上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甚至产生的迷茫、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励你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藏。

请结合你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书写规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阅读答案

6、首先,由人的本性是怯懦的说起,提出勇气的可贵;然后,从“外界的鼓励”,了解环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念”等三个方面谈获得勇气的途径;最后,指出我们应该更勇敢一些。

7、.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人面临危险的处境需要准确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可获得勇气的观点,使说理深入浅出,观点更鲜明。

8. 信念能够使人具有勇气,即使面临死亡,也能泰然自若,乐观地认为死亡是上帝给他的特殊礼物。

9. 【示例】鼓励会让人获得勇气。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我特别紧张,愣在了台上。就在这时候,我看到班主任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鼓起勇气,战胜了恐惧,发挥出色,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要争气不要斗气 10.要争气,不要斗气。

11、.争气是靠实际行动成就事业,斗气民是赌气、撒气、怄气。 12.举例论证。列举詹天佑、王进喜、女排姑娘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争气的意义和价

13.示例:能够争气的人,是生活的强者,往往能够取得成功。斗气的人,是生活的弱者,很难取得成就。

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2.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间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5. 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6. 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7.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写秋冬。

异:甲文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多用而字,有回环咏叹的意味。乙文 用散句描写。

第3篇: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以下史实,能论证“向海则兴”的是( ) A.鉴真东渡

B.戚继光抗倭

C.新航路开辟 D.两河流域文明兴盈 C 2.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发现了新世界。“发现了新世界”是通过哪一事件实现的?(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宪章运动

3.最先到达印度的西方航海家是(

) A.达·伽马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迪亚士

4.电影《1492征服天堂》的描曲中写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对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材料中的“你”是指(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C

5.1522年9月6日,在西班牙一座宏伟的教堂里,18位幸存者擎着点亮的蜡烛,为在这次史诗般的伟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祷,其中包括在菲律宾被杀的船长麦哲伦。麦哲伦船队的功绩是(

)

A.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

C.发现了美洲

D.完成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 6.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7.13世纪时,有人公开主张大地球形理论。首次证实这一理论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8.“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使真正的世界性联系成为可能。世界走向一体,正是从这时开始的。”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三角贸易 D.启蒙运动

9.小明在预习《探寻新航路》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B.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等

C.重大事件:哥伦布完成环球航行 D.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等

10.欧洲航海家于15世纪开始探索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

) ①证明了地圆说 的正确性 ②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使美洲物种传播到世界 ④使地中海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代表及成就?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500后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摘自《大国的崛起》 材料二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有的一切。”

材料三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什么活动实现的? 此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相关知识回答,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哥伦布做出了什么贡献?材料二表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C 5.D 6.C 7.C 8.A 9.C 10.A

二、非选择题 11.(1)原因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陆上商路受阻)。 政治原因:为满足奢侈生活;葡、西王室的支持。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条件

主观条件:航海家富于冒险的精神。

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

12.(1)迪亚士发现了非洲的好望角,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麦哲伦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13. (1)新航路的开辟。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拓展海外市场。 发现美洲大陆;

追求黄金(发财致富)。

上一篇:给予是快乐的完整教案下一篇: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