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自查评估报告

2022-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党员教育自查评估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党员教育自查评估报告

“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举措评估报告

摘 要 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在同整个国家一道加快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政府主导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政策推进是政府主导的主要内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政策推动情况,分析和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推动的主要特点和体系构架,为展开政策讨论提供逻辑基础;遴选和判断“十二五”以来国家出台的重大职业教育政策,并对其政策系统进行分析,建立起国家战略—政策要点—具体措施之间的关系;对遴选出的6方面重大政策的执行成效做出分析评价,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推进情况做出总体分析评价;研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走向,为提出重大政策建议提供分析基础;对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政策设计与推动提出建议,包括对一些重大战略做出转型调整的建议和主要政策包组成内容的建议。

关键词 “十二五”;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举措;政策评估

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在同整个国家一道加快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政府主导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政策推进是政府主导的主要内容。作为公共政策范畴,职业教育政策是由党和政府经过法定的决策程序所做出的旨在合理分配职业教育资源、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权威性决定,它的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总要做出战略部署,出台重大政策举措,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现在,我们再次面临又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研究和出台新一轮的政策推动举措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十二五”以来的职业教育政策推动工作进行总结,对重大政策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并据此提出新的政策建议,是一项紧迫而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这也是设立本项目的目的所在。

受教育部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承担了本项目的研究任务。学会委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单位组织课题组具体负责调研和报告的撰写工作。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辽宁省教科院、宁波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了课题的论证和研讨。

公共政策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对政策本身的研究、对政策执行组织及人员的研究、对执行行动和环境的研究。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采用的是渐进式的模式,即在保持发展定力和延续性的同时,通过不断调整、修正和创新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的政策具有比较高的稳定度和成熟度,所以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更多集中在政策的执行情况上,即重点从政策执行的环节如政策构成、政策工具的选择、部门和地方的落实等方面来进行总结和分析。

在研究时间比较紧迫的情况下,课题组在吉林、辽宁、天津等地分别召开了3次有教育行政部门代表、行业企业代表、职业院校代表和研究机构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深入访谈了23位有关人士,在职业院校的师生、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中中发放了共计15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46份)。有关方面对调研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一些专家学者还专门为课题组提供了研究成果。

本报告在结构上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政策推动情况,分析和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推动的主要特点和体系构架,为后面展开政策讨论提供逻辑基础;第二部分是遴选和判断“十二五”以来国家出台的重大职业教育政策,并對其政策系统进行分析,建立起国家战略、政策要点、具体措施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对遴选出的6方面重大政策的执行成效做出分析评价,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推进情况做出总体分析评价;第四部分是研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走向,为提出重大政策建议提供分析基础;第五部分是对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政策设计与推动提出建议,包括对一些重大战略做出转型调整的建议和主要政策包组成内容的建议。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政策推动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延续、新形势的驱动、国家政策的推动,三者的叠加构成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理清职业教育政策推动的基本过程、主要特点和体系构架是评价职业教育政策成效的基础课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与重大政策事件

1978年后,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经济实现腾飞,与此相伴随,职业教育也得到持续加快发展。后者既是社会经济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这种变革的重要力量。所以,每当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总要做出战略部署,出台重大政策举措,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文革”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青年就业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局面,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推动各地大力举办中等职业学校;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确定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到198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量达到580多万人,高中阶段职普比例从1976年的6.1∶93.9增长到44.8∶55.2[1]。

——进入1990年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步战略部署全面启动,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发挥重要支撑作用。1991年,國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并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和下世纪经济振兴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初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要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到1995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1180万人,高中阶段职普比例达到56.8∶43.2[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是建立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之路。1994年、1995年《劳动法》《教育法》相继出台,作为其下位法的《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正式颁布,并从当年9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依法治教轨道,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入加快建设时期。截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地方法规或政府文件,初步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上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又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3]。

——迈入新世纪,中华民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以中职为重点,保持中职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多元办学格局。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门建立起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再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中央财政同样担负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新世纪的头一个10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培养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中职在校生达到2238.5万人,高职在校生达到966.2万人[4],职业教育在校生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适应经济新常态,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新的部署。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和各方职责,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使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规格更加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学生和社会成员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立交桥”。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国务院决定和会议部署,以及此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把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全面提速,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5]。

(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政策推动特点和体系框架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阶段,即扩大中职学校比例,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整结构阶段;适应“第二步走”战略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阶段;保持中职与普高大体相当,扩大高职规模的持续增长阶段;以及至今尚在进行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形成体系阶段。这四个阶段既是职业教育在自身发展规律驱动下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在国家大政方针引导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的过程。从国家政策推动的角度看,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在政策方向上,始终坚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项职业教育重要政策出台,都以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根本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立足点,及时回应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大诉求,突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二是在政策目标上,始终坚持不同发展时期的一致性。逐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此后,在每个时期出台的职业教育战略决策中“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总的发展目标,一直没有改变,并且在对目标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强化和更加清晰的描述,从而保证在发展上不折腾、不走弯路。

三是在政策关系上,始终坚持发展的延续性和与时俱进。从最初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到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再到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从最初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到强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再到明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等,既注重不同时期政策间的延续,又注重适应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体现发展和创新。

四是在政策落实上,始终坚持政府统筹多方协调联动。职业教育较强的跨界性和正外部性特点,决定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统筹的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规定中,始终强调政府的发展责任,核心就是发挥统筹作用,做好总体规划,协调各部门行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工作落实。

五是在政策保障上,始终坚持以法治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政策的推进最终要依靠制度建设的保障。《职业教育法》颁行后,不断加快推进以职教法为核心,以其他相关法律为补充,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配套,以各类相关制度和标准为基本内容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策推动和落实的体系与机制。从顶层设计看,党的领导是职业教育重大政策形成的动力源泉。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改革发展的设计者和引领者,总揽全局。因此,一般情况下,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都是由党的领导人或在党的报告、文件中首先提出,集中反映的是党的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理念,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性的要求。从责任主体看,政府推动是达成职业教育政策目标的主导力量。《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即政府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随着市场导向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政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始终没有改变。政府推动仍然是主导力量,其基本内涵就是: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6]。从实施重点看,地方为主是激发职业教育政策活力的关键环节。在职业教育政策的组织实施中,我国采用的是分级推进、地方政府为主的方针。省(自治区、市辖市)是我国地方行政建制的最高层级,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单位,具有较大的行政调控能力,因此地方为主的重心是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国家职业教育的总体战略安排能不能落地,职业教育的政策活力能不能充分释放出来,地方政府是关键。从路径选择看,社会参与是实现职业教育政策效益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开放系统,尤其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以及社会力量方方面面的共同行动。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和民间力量深入了解和参与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制定、贯彻执行和广泛普及,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民众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的道路和空间,并形成了基本的制度安排。

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作为典型的公共政策转化方式,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同样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层级困境,即政策目标在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单位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多个层级的政策细化或再规划,由于存在着较长的层级距离,因此,容易出现政策效益衰减或目标偏差;二是合作困境,即分属不同系统的部门形成了条块分割的资源控制领域,在共同落实某项政策时常常出现彼此之间的目标不一致,由此产生九龙治水、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7]。这些问题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障碍,为我们评价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优劣得失,以及研究进一步提升推进质量提供了聚焦点。

综上,我们试图理清职业教育政策推动的基本过程、主要特点和体系构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取得有效进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系统,是科学规划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新的战略与政策的重要依据,它也构成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基础元素。

二、“十二五”以来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举措

“十二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举措,按照一定的标准,遴选和判断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影响的重大政策,并进一步认识围绕它们所形成的政策系统,是开展重大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

(一)“十二五”以来的重大政策

遴选和判定“十二五”以来的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举措,主要着眼于四个标准:第一,政治的权威性,即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决议、中央政府的决定和规划、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指示、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最高层次提出的政策,这方面主要有: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2014年颁布的《國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职教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等。第二,影响的全局性,即具有统领全局的战略性,对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各地和各部门必须贯彻落实、遵照执行。第三,实施的系统性,即需要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在实施中要制定一系列子政策予以配套,各层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协调与配合。第四,相对的独立性,即具有比较清晰的施行对象且与其他重大政策之间的界限相对明确,可以在相对独立的领域内组织推进和实施。

基于上述四个标准,我们遴选出“十二五”以来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为以下6类:1.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2.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着力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4.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6.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每项政策的来源见表1。

(二)重大政策的体系构成情况

在我国国家层级的治理体系中,一项重大公共政策的形成,往往首先由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战略性的部署,反映在文本上往往采用目标性、宏观性和指导性的表述;接下来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或地方进行政策的细化或再规划,把中央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基层和民众能够接受的政策指令,从而形成一个政策的完整系统[8]。按照这样的理解,中央提出的职业教育战略性政策与有关部门出台的落实性政策就组成了国家层级意义上的关于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体系。见表2、表3、表4、表5、表6、表7。

三、“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重大政策成效分析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成效分析

1.政策核心

“十二五”以来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四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建立以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的考核体系,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六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目标。

2.政策响应

“十二五”以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方面政策的响应和落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部委颁发的配套文件,二是全国各省发布的文件、召开的会议。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为标志,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委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文件,其中,2011年、2015年是主要配套文件发布比较集中的年份,这两年发布了10余项配套文件。

2010年《规划纲要》颁布后,到2011年5月,全国31个省市区都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本省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一些市级城市也发布了《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重庆、陕西、宁夏等地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参与)、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管理体制。山东、广西等地提出强化市级政府在协调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方面的责任。2014年《决定》发布后,全国各地陆续召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结合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月31日,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了本区域贯彻落实《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或决定。

3.政策效果

2010~2015年,随着生源的减少,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数减少的比较多,在校生由306.99万人减为183.37万人;民办高职(专科)在校生由195.70万人增加到227.52万人[9]。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集团553个,2014年增加到1048个,共有成员单位46400家,平均每个集团有44家单位。其中参与职业院校8330多所(本科院校180多所),参与集团企业23500多家,政府部门1630个,行业组织1680个,其他组织机构1450个[10]。

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是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提出的改革项目,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部分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江苏省部分市、浙江省部分市、山东省部分市、河南省商丘市、湖南省部分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目的是激发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统筹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以集团化办学为载体,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三是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导向,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4.政策反映

为了解职业院校管理者、教师等对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政策执行情况的态度,课题组召开座谈会,并发放了调查问卷。

调查发现,近四成的被调查者不了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说明政策宣传不足或宣传效果不理想。91.69%的被调查者对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持非常认可和认可的态度,表明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得到普遍的认同。但认为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比例却达到60.95%,与此相应的有46.86%的人认为对政策执行的督导不力,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投入力度一般。关于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排在前两位的是立法和政府执行力,但认为应该注重制度建设和市场机制的也分别达到79.92%、68.15%,说明立法、政府作用、制度建设和市场机制都不可或缺。大多数(80.43%)人认为激励性的政策工具更有利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5.政策评价

“十二五”以来,不论从有关部委配套政策的出台,还是地方政府以会议和文件形式落实,关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政策都得到很好响应。但调查表明,60.95%的人认为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说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政策总体执行成效不理想,政策目标达成度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策宣传不足或宣传效果不理想,广大职教管理者和教師不了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投入不足,没有更多的应用激励性政策措施,导致推进的动力不足;督导不力,政府的督导、监管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根据以上分析和调查结果,对“十三五”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激励性政策工具的引导性作用,以市场机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二是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突破性、挑战性的政策,要明确责任主体,重点推进。

三是以多部门合作出台政策为主,既要体现教育部门的意见,还要考虑有关部门的诉求,更要体现资源整合的优势,充分发挥政策的效益。

四是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到政策执行中,让行业企业既参与兴办职业教育,又成为推进职业教育政策的责任主体,充分体现“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政策的成效分析

1.政策核心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不断聚集社会各方面共识、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的过程。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两步走”战略目标,具体见表8。

表8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步走战略

总目标 两步走

目标 具体建设目标

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教育体系 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1.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2.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3.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4.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5.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基本建立;7.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8.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9.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2.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3.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4.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5.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6.社会力量广泛参与;7.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8.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是处于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创新的,然而有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核心元素特征则始终持续,即具有“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特点。

具体来说,《决定》《规划》所提出体系框架最终要实现四方面目标:一是结构规模更加合理;二是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三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四是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2.政策响应

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1年以来,教育部等部门密集出台文件,建立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开展学徒制试点等,多项配套政策形成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标准、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环节的制度体系。这些文件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层次结构、办学类型、终身一体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自2014年《决定》颁布以后,各地按照《决定》的指示要求,陆续颁发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办法(决定)》(以下简称地方《决定》)。统计显示,全国共有30个省市陆续颁发了地方《决定》。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6个省(市、自治区)向社会公开发布本省未来5~1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地方《规划》)。地方《决定》与《规划》同中央的《决定》与《规划》相呼应,是各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行动指南。同时,为全面推进落实中央及地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决定》和《规划》,2012-2015年4年间各省市共制定涉及职业教育管理、中本贯通、专本贯通、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院校建设、考试招生等各类政策总计约200余项[11]。

3.政策效果

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二五”以来,按照“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思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衔接,高职学校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初步构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到高职招生计划数的50%。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在各地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亮点频现。如上海提出,构建中职至本科10条通道的学制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公共实训中心为支撑、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与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的学分转换机制及课程学分转换制度。广东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即标准体系建设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强师工程、信息化工程、国际化工程,到2020年,支持100所职业院校与国(境)外优质职业院校进行实质性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建立区域职教联盟,共享两岸四地职教资源。

4.政策反映

为了获得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本身及其执行情况的反映,课题组在吉林和天津先后召开4次座谈会,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问卷调查。总体来说,各界对政策的本身具有高度认同,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也比较高,但对已颁布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落实环节则评价不高。

5.总体评价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领的战略部署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对于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然而,有关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31个省份都出台了高职生均拨款政策,但政策落地还有很大差距。295所地级市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中,2015年仍然有73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6000元,占比25%,有20多所甚至低于3000元,距2017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生均财政拨款水平12000元还有很大差距。教育部提出的学生企业实习、兼职教师课酬等财政专项补贴政策的落实困难重重。2015年,除了“生均企业实习责任险补贴”落实的地区超过30%以外,“生均企业实习财政经费补贴”“企业兼职教师人均财政补贴”没有落实的地区占80%左右[12]。

总体而言,围绕《决定》和《规划》提出的目标,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若干政策文件,主要以强制性政策工具为主,自愿性政策和混合性政策工具为辅,并积极拓展市场工具的特征。特别是在涉及公共财政支出、生均拨款或能力建设等政策方面,强制性政策工具使用最多。而在继续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文件,混合性政策工具使用较多。但是整体而言,各项落实政策的强制性力度不够,鼓励号召、舆论宣传等政策工具效果不明显。建议中央政府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充分给予地方政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统筹权,让地方上具有更大的活力。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策的成效分析

1.政策核心

国家出台有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内容包括:1.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3.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6.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7.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8.提高信息化水平;9.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政策响应

第一,响应国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单独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12份配套文件。一是贯彻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等3份配套文件。二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要求,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4份配套文件。三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要求,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1份配套文件。四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政策要求,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的通知》1份配套文件。五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政策要求,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1份配套文件。六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政策要求,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2份配套文件。

第二,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了本区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或决定。各省实施意见或决定中都涉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板块[13]。山东省还细化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发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意见》等文件[14]。部分地方还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如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省高职教学管理委员会对全省高职院校2015年新增、新办专业进行抽检;湖南省进一步完善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组织校企专家新立项开发了12个高职学生技能抽查标准,等等。

3.政策效果

在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政策的推动下,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目前,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15]。

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业质量明显提高。2015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409元,相比2011届的月收入提高26.1%。近些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现状的主观评价在不断提升,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达到61%,相比2011届上升17个百分点[16]。二是优化专业设置。2013年,教育部启动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新《目录》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总数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17]。三是强化标准引领。2012年,教育部组织制订印发了涉及17个专业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2014年又依托行业组织制订印发了涉及16个专业类的23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18]。三是信息化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达到72个, 745所院校、1377家行业企业参与建设。资源库项目已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71万余条,资源总量15.8TB,注册学员92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1.5亿人次[19]。

4.政策反映

根据课题组在吉林、辽宁、天津等地分别召开的4次座谈会,及对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的梳理发现:公众对相关政策普遍了解,90%的受访者选择了解该方面政策,但有深入了解和理解的受访者并不多,只占10%。公众对相关政策全部认同,但其中有4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相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对落实政策的关键环节,6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注重立法。公众对相关政策执行监督的力度评价不高,近四成受访者认为力度一般或不力。公众对相关政策的公共财政保障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56%的受访者认为投入力度大、到位快,但也有39%的受访者认为投入力度小、到位慢。

5.政策评价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整个“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了总体要求和核心任务。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和核心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职业教育明确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路径,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举措。教育部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在5年间单独或与其他部门联合出台了12项配套文件,基本形成了我国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政策框架。从国家的政策设计来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主要关注三大领域:即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

但是,通过系统梳理和开展相关调研也发现,相关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从对“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出台的主要政策梳理情况看,对于国家在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出的“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政策要求,有关部门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相关配套文件,存在“政策真空”,导致中央的改革精神难以落地。二是政策执行环境亟待优化。由于法制建设不完善,加上现有用人和就业政策的影响,导致目前开展学徒制培养等政策实施还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从调研结果来看,公众虽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评价较高,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认为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更有6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注重立法,保障政策的执行。三是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政策工具主要为能力建设性工具,而使用的激励性政策工具明显不足,难以调动地方和院校改革的积极性。

为此,在“十三五”时期,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一是教育部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社会需求、塑造工匠精神等要求,加快制定关于“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方面的政策文件;教育部还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联合制定鼓励职业院校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引导政策,推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和产业支撑方面辐射“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二是要提高相关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通过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政策监督、建立政策制定多元参与机制等途径,不断提高政策落实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在下一步政策制定中要注重对各种政策工具的统筹使用,在实现前期的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多采用激励等政策工具,全方位调动各方落实政策的积极性。

(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成效分析

1.政策核心

“十二五”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举措都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政策的基本内涵包括: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政策响应

这一时期,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等部委单独或联合发布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意见的通知》(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1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5年)等,从不同角度提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从地方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或条例的出台。“十二五”之前,只有浙江省宁波市于2009年出台了国内首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进入“十二五”,各省市陆续出台校企合作法规或条例。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通过《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以政府规章的形式规范校企合作相关事项,这是国内首个由省级行政单位颁布的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另外,《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三门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开封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办法(试行)》《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唐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相继出台,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

此外,我国还通过各种会议或媒体,加大对校企合作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部等部委及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了“全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暨职教集团工作研讨会”(2012年)、“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2012年)、“中英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讨交流会”(2013年)、“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经验交流会”(2013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校企合作经验交流和推广活动,宣传和解读校企合作政策。

3.政策效果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和各地不断研究制订职教集团支持政策,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教集团,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至2016年,我国已推动组建了1300个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推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增长数量见表9。

表9 2011~2016年职业教育集团数量变化

年份 数量

2011年 500家

2013年 927家

2016年 1300家

注:2011年数据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16年数据来源于张德江职业教育报告。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2014年,我国开始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首批确定17个试点地区,8家试点企业,100所试点高职院校,27所试点中职学校,13家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

行业指导是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力量。至2016年,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建成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些地方政府如吉林、河南、江西、广西、四川等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校企合作。

各地和各学校在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从本地区和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和学校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南京铁道职业技術学院共同成立地铁学院,双方构建了以理事会为领导的组织架构,形成了决策、执行、监控等一体化的办学机制,搭建了长三角地区城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平台。吉林省汽车工业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股份制合作形式共同创办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刚分院。采取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三方组成的吉刚分院董事会。分院运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由集团总经理担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培养主体、管理主体和评价主体。

4.政策反映

为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实施效果,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途径,了解相关情况。结果显示,人们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了解程度比较深,对政策的认同程度也很高,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应坚定执行下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58%。

调查显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也很高,只有10%的人认为“政策没有得到落实”。但是,对政策执行监督力度的评价方面,人们的认可度比较低,认为“力度一般”的占比为30%,“督导不力”的占比达到了21%。

对落实政策关键环节的认识方面,“应注重立法”占比62%,“应发挥市场机制”占比46% ,“应注重政府执行”占比36%,“应注重制度建设”占比28%。对政策工具适切性的评价方面,“宣传性”最高,占比56%,其次为能力建设性占比48%,强制性占比42%,激励性占比36%。

5.政策评价

“十二五”以来,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政策的认可程度比较高,认为这些政策应坚定执行下去。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法”的缺失。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法律责任不明确,激励政策缺乏,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混合所有制试点等政策措施,使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法律保障,为企业自主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提供法律动力。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直补、购买服务等支持企业投入和兴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实行“学校+企业+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育人。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成效分析

1.政策核心

“十二五”时期,我国高度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相关政策要求,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我国职教师资建设的基本目标。

2.政策响应

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目标,2011年以来,教育部从实施项目、制度建设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职教师资水平的提升。

2011年12月27日,教育部在廣西南宁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提出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1]。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一核心任务,“十二五”以来,各地着力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和机制。山东、湖南等地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分级培训;2013年,在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本能力标准(试行)》;江西、黑龙江两省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完善了“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安徽省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和标准,江西、黑龙江等地启动“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河南、辽宁、湖北等地启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设;江苏、重庆、浙江等地试点开展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单独考试;广西、新疆等地实施职教教师免费定向培养。

各省也积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如湖北省财政支持设立了“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每年支持全省中职和高职学校各聘任100名,来引领职业院校加强兼职教师聘任;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鼓励职业院校授予考核优秀的企业兼职人员“客座教授”“客座讲师”等荣誉称号;山东、安徽等省允许职业院校把20%教职工编制给学校自主聘用“能工巧匠”,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拨付;浙江省率先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定。

3.政策效果

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比例显著增加。如图1所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从2010年的21.35%增长到2014年的27.61%,五年间增长了6.29个百分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从2009年的31.42%增长到2014年的38.27%,增长了6.85个百分点。

二是生师比更加合理。如表10、表11所示,2011-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从25.75下降到20.47,更加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生师比20∶1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从18.03增长到18.69,与普通本科院校的17.73∶1相当。

三是高层次教师比例有了明显提升。中职学校硕士以上教师占比从2011年的4.5%增长到2015年的6.7%;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及副高级以上教师数呈连年增加趋势,见表10、表11。

表10 2011~2015年中职师资相关数据变化

地区 专任教师数 博士 硕士 正高 副高 在校生 生师比 硕士以上教师占比

2011年 689363 799 30510 4927 147089 17749068 25.75 4.5%

2012年 684071 792 34425 4018 153165 16898820 24.70 5.1%

2013年 668754 915 37383 3383 155455 15363842 22.97 5.7%

2014年 663782 736 40666 3179 158175 14163127 21.34 6.2%

2015年 652447 705 43304 2869 157931 13352414 20.47 6.7%

数据来源:教育部201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生师比为研究者根据在校生数与专任教师数计算得出。

表11 2011~2015年高职师资相关数据变化

地区 专任教师数 正高 副高 在校生 生师比

2011年 412624 15599 103523 7440966 18.03

2012年 423381 16933 106120 7597464 17.95

2013年 436561 18276 109543 7756258 17.77

2014年 438300 18638 110050 8038190 18.34

2015年 454576 19816 114589 8496353 18.69

数据来源:教育部201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生师比为研究者根据在校生数与专任教师数计算得出。

四是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教育部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以国家级基地为引领、省级基地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以来,有44万名以上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培训人数占到全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

表12 2011~2015年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年度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总计

国家级培训 5258 20191 19733 18638 19231 22565 106616

省级培训 53560 40082 44119 64530 62343 70000 334634

合计人数 58818 60273 63852 83168 81574 92565 440250

数据来源: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聚焦“双师”奠基职教——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十周年[EB/O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五是兼职教师聘用取得较大进展。到2016年,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含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兼职教师聘用,累计投入8.11亿元,支持5292所中高等职业院校15827个专业点聘请61564名兼职教师[22]。中高职兼职教师比例不断攀升,每年聘用兼职教师30万人次,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3.4%,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进一步突出。

4.政策反映

调查发现,6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能了解关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相关政策,超过80%的被调查者对相关政策表示认同,78%的被调查者认为政策能够得到执行。这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国职教师资政策的影响力和执行力都较好。而在落实政策关键环节的认识上,48%的被调查者表示应注重制度建设,29%认为应注重政府执行,这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政策执行的监督方面,只有33%认为督导到位,这表明,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导是未来政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公共财政保障得到了大部分被调查者的认同。在政策工具方面,被调查者认为65%的政策工具为能力建设类型,这表明,“十二五”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深入人心,影响较大。

5.政策评价

总体来看,“十二五”以来,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相关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职教师资水平在规模、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优化。但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我国的职教师资政策主要以能力建设性政策工具为主,国家和省级政策主导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影响较大,执行较好,相对来说,激励性政策工具、强制性政策工具明显不足,这导致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如教师企业实践政策、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等存在落实不力的情况。如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6》的相关数据,2015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达30天以上的院校为270所,多数院校低于“专任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相关要求[23]。兼职教师聘任仍是薄弱环节。中等职业学校外聘教师比例2013年仅为14.4%,且外聘教师有一部分是新入职而待编教师,不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和比例距离教育部2010年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至少应达到20%”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促进职教师资水平的提升,我国职教师资政策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一是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用等方面的强制性和激励性政策工具建设,切实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教师比例。二是加强相关政策实施的宣传、执行和监督力度,进一步扩大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更广泛的教师群体参与到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中来,从整体上提升职教师資的素质和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性政策工具建设和实施,如在现有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开发高职教师专业标准,从根本上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六)提高发展保障水平政策的成效分析

1.政策核心

“十二五”时期,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要求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其核心内涵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支持困难群体接受职业教育。

2.政策响应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响应

职教经费投入配套政策既突出引导性、激励性作用,又重视强制性政策自上而下的推行。除公共预算外,中央财政先后以专项投入的方式,引导和支持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学生资助、教师素质提升等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财政政策框架。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以绩效为导向,激励和引导地方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2015年又要求各地区全部建立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全国各地纷纷确立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建立起中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有些地区还创新拨款方式,实行差异化拨款,实施拨款绩效评估。

(2)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政策响应

用专项资金引导改革发展是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24]。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与骨干高职建设项目、中职示范校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校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职业院校管理能力提升等项目,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为保障基础能力建设效果,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项目验收并严格执行绩效问责。

在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50亿元的拉动下,地方也投入大量财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投入财政资金9.8亿元,启动省级骨干高职院校和卓越高职院校等重点项目建设;江苏省每个品牌专业建设投入经费超过1000万元;福建省安排专项经费6亿元,主要用于示范性现代职业学校、示范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25];2015年山西省财政投入9750万元,支持建设131个省级实训基地。

(3)中职免费与资助政策响应

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下发政策文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加大资助力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和国家助学金管理制度。

我国各地区也建立专项奖金,加大中职学费减免力度,落实免费政策。一些省份还将其与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如,贵州省人民政府在2013年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压缩行政办公经费的5%支持中职免费和“百校大战”项目建设;2014年内蒙古出台《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升入普通高校新生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录取到普通高校专科或高职高专类的新生一次性资助3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对不在低保范围的就读于中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实施“雨露计划”。

(4)支持困难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政策响应

一是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2010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支持3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2011年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对东西部合作办学进行了部署,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启动实施内地西藏中职班、内地新疆中职班,并自2011年起每年组织召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对接会。2014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建立了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17个地州“一对一”、33所民办本科学校与17个地州原则上“二对一”对口帮扶机制。我国各地区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合作办学经费扶持制度

二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对如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出全面部署。2011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并组织开展了三批验收评估工作。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落实责任、统筹规划、整合资源[26],涌现出一些典型案例。

三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加强雨露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一折通)直接补给贫困家庭。我国一些地方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如,贵州省启动并实施了“职教脱贫1户人行动计划” “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甘肃省启动实施了“精准扶貧职业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

3.政策效果

(1)职教投入增加,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完善

中职学校教育经费总收入从2011年的1638.5亿元增至为2014年的1906.5亿元,增长了16.4%;中职学校教育预算内经费总收入从2011年的1037.9亿元增至2014年的1540.7亿元,增长了48.4%[27]。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收入从2011年的1250.8亿元增至为2014年的1517.8亿元,增长了21.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预算内经费总收入从2011年的610.4亿元增至为2014年的857.6亿元,增长了40.5%[28]。

到2015年12月底,我国31个省份已经全部建立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与2013年相比,全国有18个省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呈现增长态势[29]。中职学校均拨款制度也基本建立。

(2)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700多亿元,实施一系列固本强基的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中职示范校、200所示范和骨干高职校,支持2000多所学校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支持2000多个实训基地,支持建设1812个高职特色专业,培训国家和省级职业学校骨干教师45万名[30]。

(3)中职国家资助政策目标基本实现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资助政策目标基本实现。约有1690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约占中职在校生总数的87.9%。各省、市、县学校均已实施国家资助政策。其中,多数学校都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对中职学生进行减免学费和提供助学金。此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广泛使用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国家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资金等现象进一步减少[31]。

(4)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效果明显

到2016年11月,已完成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前三批共创建162个示范县);到2015年底,西藏中职班和新疆中职班分别累计招生1.8万人和1.65万人;17个职教集团已累计接收1700名藏区学生学习[32]。

4.政策反映

根据课题组所做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大都对职业教育投入政策、资助政策、建立生均经费制度、職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给予较高评价,尤其是对近几年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专项投入、加大资助力度和扩大资助范围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种能力建设政策工具取得较好预期,而中高职生均经费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也将促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更加有效。

5.政策评价

“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政策工具更加多元化,既有激励性、引导性、强制性工具,也注重能力建设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政策自身体现出保民生、促发展及促进公平的目标旨义,且内容体系涵盖投入机制、资助政策、扶贫政策、基础能力建设政策等多方面。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未能很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一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获得中央财政投入只是部分院校。有些地方配套经费不到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33]。

二是虽然各地都建立了生均拨款制度,但各地差异十分显著。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部分省份在落实教育费附加时力度不够。

三是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实施中仍有部分市、县没有落实免学费配套资金,西部地区未落实比例高于东部地区。其原因既有经济水平所致,更在于地方对国家资助政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34]。

四是职教扶贫中政策执行过程中信息公开不及时,申领补助资金程序复杂,导致一些贫困群体不能及时得到救济,一些地方还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侵吞扶贫资金等突出问题,同时培养培训质量有待提升。

建议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资助政策实施、职教扶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相适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关系,建立层级落实制度,对每一层级的政策落实情况都要监测评估;建立责任人制度,实施责任分工到个人,强化责任制;建立政策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率;加强部门协调,制定工作章程和执行规范标准,明确各部门职责及落实措施,逐个机构落实督导。

(七)总体评价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了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总战略。围绕这一总战略,上述6项重大政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重大战略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表明的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表明的是根本动力要求,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表明的是发展途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表明的是核心任务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表明的是重点环节要求,提高发展保障水平表明的是条件能力要求。从这样的完整政策体系的角度,可以对“十二五”以来的重大政策实施效果做出以下总的评价。

——取得了社会公认的突出成就。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政策的总体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性发展,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1.25万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700多万人,年招生总规模近950万人,毕业生83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的注册学生5287万人;共开设近1000个专业,近10万多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35]。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张德江委员长代表检查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的突出成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法律法规和制度逐步完善;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健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得到加强。

——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中国职业教育要依据什么样的路径发展,就是“道路”问题;没有清晰的路径就等于没有统领、没有遵循。中国政府在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设计中,始终高度关注的核心就是道路的选择问题。在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对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做了四点阐述,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李岚清副总理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高层领导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的属性。在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以“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在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她概括为“六个坚持”: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就业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多元办学,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示范引领。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既是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政策实践不断深化创新、政策推动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度、认同度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不断丰富和完善顶层设计,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确定了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深入职业学校考察,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对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大政方针的认识度、认同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2014年国务院决定颁布后,全国各地陆续召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月31日,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本地区的实施意见或决定。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者认识到“抓经济发展必须抓职业教育,抓民生改善必须抓职业教育,抓可持续发展必须抓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中的重要性大幅度提高。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到2015年底,全国校企共建的职业教育集团达到1000多个,有3万多家企业参加[36]。从2015年开始,国家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组织各地各校开放校园、开放企业、为民服务等宣传展示和交流体验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持续举办,职业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机构,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等重大会议,面向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训、学校援建的项目,我国职业教育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但是,从政策设计和执行的角度看,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政策设计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和不足。比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架中,中高职教育在纵向上衔接途径仍然不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横向上仍然有突出的“壁垒”,职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之间缺少互补促进的关系等[37]。在职业教育法律的规定中,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定位以及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缺少明确的认定等。在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中,存在着部门管理脱节和职能重叠,缺少管理职责的统一性规定,造成政出多门和资源浪费,等等。在政策执行方面,还存在着政策工具使用的科学水平不高、地方或部门实施不力、社会参与政策执行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工具使用上,普遍重视使用强制性政策工具来发展职业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激励性工具、自愿性工具和混合型工具使用不足[38]。在地方和部门实施上,有些地方和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在推进发展中存在着态度积极、行动滞后的现象,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有很大差异。在社会参与上,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面不广、参与度不深,“大家办”的局面尚未形成。

四、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走向分析

研判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走向,是提出重大政策建议的前提和基础。研判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已有政策的延续和发展的持续,做到清楚来路,不忘初心;二是从破解阻碍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做到问题导向,改革开路;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做到立足全局,把握总纲。

(一)要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战略位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总体看,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仍然是教育领域的一块短板[39]。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应有地位,没有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重大的教育问题,也是重大的发展问题、民生问题。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行动就迟缓,工作难落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在这里,习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这意味着“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一项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未来在职业教育的政策设计上,要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将是贯穿发展始终的首要议题和主线。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责任,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二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保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三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二)要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升级版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都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体系建设上。它既表明了该目标的统领性、重要性,也表明了政策引导重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仔细分析3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表述,既有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毫不动摇,也有根据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革,这是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聚集社会各方面共识、推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的结果。从历来出台政策所确定的重点任务上看,体系建设的重心是在保证发展规模、健全层次结构、建立内外部的协调关系方面,所以建设的重点指向的是“大”和“全”。从2014年的国务院决定提出的重点任务看,这个方向的努力仍要继续,还有相当的短板需要补齐。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聚焦点放在体系建设上不会改变,但将逐步提升建设标准,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升级版”,即在进一步完善体系、做好“大”和“全”的文章的同时,工作重心向更“强”更“好”和更“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是深化改革创新;方向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实质就是要“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制,依法健全职业教育的标准、评价、投入、师资、服务等制度性规范体系,加快理顺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和落实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的保障政策,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等等[40]。

(三)要更加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但是在近些年的办学实践中,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服务、着眼点在哪里,这些根本性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完全解决好,重技能传授轻品德养成的倾向、以升格升学为导向的倾向等还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对此不认同、不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特别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这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确立了总的遵循,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事实上,对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要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政策的与时俱进,是必须要回答好的重大政策与实践课题。

(四)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过去一个时期,由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花费了很大力量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职业院校也在建设新校区、新校舍、新设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经过不懈的努力,职业教育的“硬件”逐步“硬”了起来,为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新形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在硬件建设上花的心思多,在培养质量上用的力量少,满足于较低生源质量的入学率、较低就业质量的就业率;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树立起适应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质量观、适应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的质量观,满足于单纯的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的有效引导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核心、方向、途径、原则、保障、目标和根本任务做了科学、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确立了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方法论,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纲领、总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政策設计必须遵循的总方针。

(五)要切实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上的重大创新之举。企业由过去规定的“重要办学力量”[41]转变为“重要办学主体”,意味着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被动的参与者变为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举办者和主导者。它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义十分重大,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切实实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需要政策持续跟进、创新和坚决的执行落实。一是要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使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法律保障,为企业自主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提供法律动力;二是制定并落实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激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通过举办职业院校、协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形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三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途径;四是推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六)要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办好办大职业教育,政府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42]。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事业,大家的事业大家办,大家的梦想大家圆。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人民性、社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根本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并提出了4项重大的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二是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三是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从实施情况看,由于国家相应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全国各地的改革还处在等待和观望状态。所以,在政策设计上,要加快完成两个方面工作,畅通改革推进的道路。一方面,要在法律层面进一步确立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地位,保证其依法享有相关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七)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近些年,通过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免学费政策等,解决了职业教育“上学难”的问题;通过实行单独招生考试、“知识+技能”考试等改革,为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开通了新通道;通过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通过开展中职与高职相衔接改革,为学生多样化成才、系统化学习创造了条件,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然不强,就读职业院校仍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举”,许多职业院校尚没有摆脱“招生难”的困境。如何让职业教育“热”起来“火”起来,既是发展问题,也是生存问题,迫切需要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一是要营造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二是要完善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向终身的全民的教育与培训转变,向培养工作和生活的技能转变,使教育和学习更加灵活、便捷、包容和可持续性。三是要提高水平,加快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有意愿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上起学、上好学、学得好”,让职业院校成为人人都向往的学堂。

五、重大政策建议

基于全球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各国都在谋求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在建立了最大规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改革之路表达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它的本质就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的跨越。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具备这样六个特征:一是具有长期稳定的培养规模,二是在法制基础上的完善治理,三是与经济发展的高匹配度,四是来自财政的持续有力的保障,五是始终提升的教育质量,六是对经济和人全面发展的高贡献率[43]。根据这样的判断,我们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设计与推动提出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对一些重大战略做出转型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二是围绕发展目标,建设五大政策工具包,加快形成新的现代化能力。

(一)实施重大战略调整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统领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有些战略要保持足够的强度和持续性,有些则需要根据发展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认为需要调整的战略主要有以下四个内容[44]。

第一,职业教育统筹管理要由地方政府统筹向地方立法统筹转变。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的主体不断在变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县是关键”到近几年的“强化省级统筹”,表现的是一种“高移”的趋势,但是随着一些地级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承载和举办高等教育能力的增强,地市统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凸显出来。事实上,无论是哪级政府统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清晰地界定各级政府统筹的职责范围,经常出现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原因就是地方差异很大,用“一刀切”的统筹要求必然是顾此失彼。201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为解决统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通过修订职教法,引导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法规体系,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实现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向地方立法统筹的转变,推进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沿着法治的轨道多元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

第二,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由“扶优”向“均优”转变。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通过实施示范(骨干)校建设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一批优质校,发挥了骨干作用。从学校建设角度看,现在进入了后示范建设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从总的情况看,就是要在布局结构调整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大和普及,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均衡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建议今后公共财政要特别重视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建设,通过转移支付、援助项目等办法,扶弱激强,避免布局结构调整后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三,职业教育资格体系建设由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向国家资格框架转变。在我国,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学历文凭是完全并行的两种证书体制系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互相不认账。由于两种证书之间缺乏评价的参照系,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评价、认定和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基点,加之传统文化上轻薄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使职业教育人才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借鉴“欧洲资格框架(EQF)”制度,建立我国国家资格框架,并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明晰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技术技能人才等级、类别划分的对应关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實现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使技术技能人才得到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同等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

第四,职业教育发展由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向中职与高职并重转变。从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未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而低技能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减少。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45],欧洲高技能工人的比例将由目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增加到38%,到2025年低技能工人将从目前的22%降至14%;在美国,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到2025年,大部分就业机会的增长主要在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并且都需要高技能资质。我国有关研究指出[46],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在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积累将进入高等教育驱动阶段,并向终身教育驱动阶段迈进。建议调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推进部分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变,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量的规模,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二)对主要政策措施的建议[47]

重点围绕提升五大能力构建政策工具包,形成新的政策组合框架。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体系的高效运行;通过提高基础能力,夯牢持续发展根基;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激发教育活力;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增强社会价值;通过提高竞争能力,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快提升治理能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管理制度总构成,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则是运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体系高效运行的能力。中国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的跨越,打造完善的治理体系和高效的治理能力最为关键。一是要在修订《职业教育法》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重要办学主体的法律责任,明确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法律依据,实现依法治理。二是要在职业教育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参与范围更加广泛的决策协商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企业、工会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加,实行社会共商决策。三是完善行业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教育费附加返还、税收减免优惠等多种形式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落实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责任。四是建立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资质认证制度,从企业规模、技术水平、技师队伍、培训条件、培训质量等方面设立资质标准,赋予合格企业“教育企业”的资格并予以一定政策优惠。五是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区、教职工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六是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和质量报告制度,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价和决策咨询,完善定期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制度。

——加快提升基础能力。办学条件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基础;基石不牢,则发展不稳。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筑基工程。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职业教育支出的占比,重点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薄弱院校建设。二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标准和教师培养、使用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建立企业培训师资格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三是推进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化标准院校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体系。四是加强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制定面向2030年的职业院校现代化指标,通过优化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所有职业院校如期达到建设标准。五是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网络,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撑。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一是打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升级版,在进一步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改革、畅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渠道的基础上,制定体系建设升级版标准,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发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健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营造职业院校浓郁的工匠文化,培育和传播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四是实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全过程的机制,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教育。五是推进职业院校考试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法,扩大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比例,建立高中阶段职普招生统筹制度。六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以第三方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

——加快提升服务能力。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跟进,提供精准支撑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成功经验,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把提高服务能力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一是瞄准中国制造提供有力服务,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职业教育要全面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紧密对接关键领域、紧缺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机制。二是瞄准“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服务,推进一带一路相关地区职业教育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计划,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职业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合作。三是瞄准区域战略提供有力服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职业教育资源有效聚集,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四是瞄準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服务,加快连片特困区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实行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免学费,全面开展贫困地区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指导。五是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服务,推进职业院校向社会全面开放,建立学习成果认定、学分转换机制,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学习需求。

——加快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全球化竞争中的现代化,所以要加快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步伐。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格和标准,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扩大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数量。二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国际能力,把国际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对接国际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国际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跨文化素质。三是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格局,全面提升沿海地区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推进内陆沿边地区职业院校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走出去”。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积极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牵头组织开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标准。五是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基础上,推进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水平院校重点提高国际化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76[G].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

[2]199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7-01-06].http://www.edu.cn/20010823/207274.shtml.

[3]于志晶,孟凡华,荣国丞. 法行20年:职业教育的法治之路[J]. 职业技术教育,2016(18):10-18.

[4]王继平. 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职业教育卷)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13-19.

[5][35][39]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Z]. 教职成[2017]1号,2017-01-06.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国发[2014]19号,2014-05-02.

[7][8]贺东航,孔繁斌. 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 中国社会科学,2011(5):61-79.

[9]根据2010年、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10]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5)[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

[11]李洪渠,石芬芳.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23-27.

[12][16][19][23][24][25][29][3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3]蓝洁,唐锡海. 地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37-42.

[14]李明月. 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进展[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7):25-31.

[15]职业院校5年来年均输送近千万技能人才[N]. 人民日报,2015-12-03.

[17][18]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80号建议的答复[EB/OL].[2017-01-12].http://www.moe.edu.cn/jyb_xxgk/xxgk_jy ta/jyta_zcs/201603/t20160325_235340.html.

[20]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 教职成[2014]9号,2014-08-25.

[21]于志晶,荣国丞,周晶,李玉静. 教师为本——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J]. 职业技术教育,2011(36):26-27.

[22]教育部教師工作司. 聚焦“双师”奠基职教——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十周年[EB/OL]. http://www.zjchina.org/platform/service/zxnews/shtml/201703/11234.shtml.

[26]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关于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情况报告[EB/OL].[2015-06-11]. http://www.nccrjy.cn/a/nongcunjiaoyu/shifanxian/2015/0628/391.html.

[27][28]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2014年)数据计算.

[30]柯进,高靓. 强国尚能——写在2016年全国职教活动周开幕之际[N]. 中国教育报,2016-05-09.

[31]评估报告公布:中职国家资助政策目标基本实现[EB/OL].[2016-01-09].https://news.k618.cn/kx/201601/t20160118_6580864.ht ml.

[32]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情况[EB/OL].[2016-12-29].www.jyb.cn.

[33]职教财政预算低于普教 部分高职决算未达预算[EB/OL].[2016-08-20].http://money.163.com/16/0820/02/BUSKA2JP00253B0H. html.

[36][40][43][44][47]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6(6):10-30.

[37]王江涛,俞启定.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6(10):8-14.

[38]车峰,孙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工具[J]. 现代教育管理,2016(3):65-69.

[41]朱镕基.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职业技术教育,2002(21):2-4.

[42]李克强. 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J]. 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0-31.

[45]世界银行中国教育团队. 国际教育趋势与经验——对中国教育战略2030的技术援助[R].2016.

[4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于志晶?刘海?程宇 ?张祺午 ?孟凡华?李玉静?周晶?房巍

第2篇: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与报告制度:经验与借鉴

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可靠的教育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劳动力市场反应性,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使学生、企业等职业教育顾客作出更加明智的教育选择等各方面原因,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客观、公开、及时、高效的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欧盟在《布鲁日公报》中把“加强对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数据资料的收集”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并提出要运用国家监督制度,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向劳动力市场及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过渡进行监测。OECD在政策建议中提出,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结果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分析、传播这些数据信息,提高职业教育机构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澳大利亚在《劳动力开发战略》中提出,要建立一个“劳动力开发观测台”,对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其结果的透明度,使公众能够正确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

从国外的相关实践来看,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并制定系统、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估及定期报告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英国、澳大利亚、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值得我国借鉴。

一、制度建设

近年来,对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内的教育体系的质量和运行效率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如OECD设有专门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心,每年都出版年度《教育概览》,对各成员国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其虽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有教育质量报告系统,却涉及关于职业教育机会、投入、教育结果等方面的一系列数据信息。UNESCO下设专门的研究小组,每年都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对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控,其2012年的报告主题为“青年、技能与工作”,专门探讨通过技能发展增进青年的就业机会。

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也都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数据监测机构和质量报告制度,及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报告。澳大利亚不仅建立了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还建立了国家教育与培训数据中心,分别从不同角度管理职业教育领域的数据,定期发布关于职业教育、学徒制培训的质量发展报告。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与行业技能机构合作,负责收集、分析和提供劳动力市场和其他方面的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英国企业、创新与技能部建立了数据即时发布系统(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SFR),每季度对继续教育和技能培养的数据发布一次,对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继续教育、学徒培训及职业资格获取情况进行报告。这一系统包括19岁以上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除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外的部分)的参与、成就和成功率的相关数据,16岁以上人口开始参与或完成学徒培训的数据,以及国家所授予职业资格数量的相关数据。

作为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的一部分,国际社会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世界TVET数据库”,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开放。2012年底,欧盟发布题为《重新思考教育:加强技能投资,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策报告。报告提出,要改善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果、评估和认可机制,2013年秋季将启动“教育与技能网上评估”平台,使个人和企业都能对技能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近来,美国生涯和技术教育中心启动了高质量数据行动(Data Quality Campaign),与州纵向数据系统(The Statewide Longitudinal Data Systems ,SLDS)相结合,向社会发布生涯与技术教育的相关发展状况。SLDS设立于2002年,由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管理,这一系统旨在增强准确及高效管理、分析和运用教育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成就水平。

二、方法探索

在各国及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质量或数据报告系统中,采用科学的基于调查的量化统计方法是一个共同特征。由于职业教育具有与劳动力市场及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的特征,各国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有所差异。根据笔者目前的研究情况,世界各国职教质量数据源的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是侧重对劳动力市场或企业的调查。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欧盟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欧盟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结果报告的数据主要来自其“劳动力调查”(Labor Force Survey, LFS)系统。LFS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大样本调查项目,其结果根据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就业性质(如长期工作/暂时工作,全日制工作/兼职工作)等进行细分,最后针对人口的就业、失业情况提供详细的年度和季度调查报告。这一调查项目始于1983年,其调查对象为除列支敦士登及欧盟候选国之外的欧洲自由贸易区内15岁以上人口。调查每季度开展一次,样本数据每次约为150万人,每个国家的抽样率为人口的0.2%~0.3%,同时,还有辅助的访谈。目前,这一调查已经成为欧盟了解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重要信息来源。虽然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调查,但已成为欧盟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数据的重要来源。2012年,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就依据LFS的调查数据发布题为《从教育到工作生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的报告。在欧盟的影响下,欧盟成员国也都建立了劳动力调查系统,如英国职业教育数据即时发布系统中的数据也主要来自国家劳动力调查数据库。

除劳动力市场外,由于其浓厚的双元制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传统,欧盟还组织各成员国开展了继续职业培训调查项目(Continuing Vocational Training ,CVT)。这是一个专门针对雇主开展的定期调查项目,以监控雇主开展继续职业培训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调查每5年进行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4次,分别是1995年、1999年、2005年和2010年。以英国为例,其主要通过对具有10个以上员工的雇主进行电话访谈的形式开展。调查之前对样本进行仔细选择,并严格确定调查权重,以确保样本能够代表雇主群体。

二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变化。与欧盟侧重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有所差异,澳大利亚和美国比较强调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及其对青年人的影响。如澳大利亚的青年纵向调查(The Longitudinal Surveys of Australian Youth ,LSAY)始于1978年对1961年出生人口的调查。LSAY主要通过对大量、有代表性的青年样本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来考察青年学生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到第三级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业及成人生活的过渡情况。调查的参与者是15岁以上人口,每年与这些调查对象联系一次,连续跟踪10年,一直到他们25岁时结束跟踪。对这些群体第一年的调查在学校进行,后续9年的调查通过信件或电话访谈进行。LSAY自1978年以来的调查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LSAY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就业与工作场所关系部管理和资助,州和领地政府也提供相关支持。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VCER)开始负责对LSAY提供分析和报告服务,并定期出版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简报。目前,LSAY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重要公共资源,所有研究者都可以通过澳大利亚数据档案库(Australian Data Archive)获得这些调查数据。

三是从教育体系自身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质量。除LSAY外,澳大利亚还有一个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教育结果的年度调查项目(Student Outcomes Survey),这一项目的调查对象是完成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或获得相关资格并离开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澳大利亚居民。调查从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收集目录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进行。

采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还有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该项目是一个国际应用范围比较广的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其主要评价15岁人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其调查数据主要基于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报告获得。

三、指标开发

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对标志有关教育状况的一系列参数的科学界定,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系统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呈现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建立的重点。各国和国际组织基于自己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政策重点,从不同角度建立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欧盟的《从教育到工作生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报告中涉及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数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特征和背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结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职业和行业活动参与情况,毕业生工资和收入。英国职业教育数据即时发布系统中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学生毕业率、毕业生去向(包括继续学业率和就业率)、学习者满意度、雇主满意度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年度调查结果的主要指标涉及六个方面:就业结果(毕业生、学习模块完成者和学徒就业情况)、继续学业结果、培训效益、专业与就业匹配情况、培训满意度和适应性、对之前学习的认可情况。澳大利亚青年纵向调查数据收集的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成就、学生期望、留级情况、社会背景、对学校的态度、工作经历及离开学校后的去向等。作为《柏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的一部分,美国各州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每年都对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质量报告,美国联邦政府为各州的质量评估制定了四方面核心指标:学术及职业技术技能掌握情况;文凭完成率;向中等后教育及劳动力市场过渡及其保持情况;对企业实践等非传统项目的参与及完成情况。

此外,UNESCO等重要国际组织及其他一些职教发达国家也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质量指标的开发工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指标体系。如UNESCO通过借鉴普通教育的评估指标,并考虑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联系紧密的特征,从机会和范围、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职业教育与就业一致性、职业教育与就业间关系、劳动力市场等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情况的53个指标体系。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依据UNESCO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质量标准应涵盖如下方面:获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实现情况,教育、培训与工作间的关系,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劳动标准,工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维度,道德方面,人权。芬兰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吸引力最强的国家,于21世纪初开发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2011年对指标进行了修订,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六方面因素: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学生继续学业比例,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教育与培训情况,学生辍学情况,教师员工的职业资格,对员工发展所投入的资源。爱尔兰从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两方面建立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具体包括,量化指标:培训完成率,获得职业资格情况,毕业生去向(特别是就业);定性指标:个人技能(自信心、小组合作、容忍性等)掌握情况,就业质量,工作满意度,互相理解和文化认可性。荷兰注重通过加强有利的外部控制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质量,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协会开发了一套对职业教育机构质量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一体系涉及11个方面:政策发展和质量管理、经费、员工、交流、设施和资源、项目可获得性、招生、转学、辍学、教育与培训产出、培训的适应性。

总体来看,虽然各国的指标体系存在差异,但重视与职业教育特色相关指标的构建和开发,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就业和升学导向的教育,是各国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在具体指标或维度上,如下几方面是国际职业教育指标体系所共同强调的:学生成就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获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情况,继续学业情况,参加实践培训情况。

四、借鉴与启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完善体系、深化改革和增强吸引力为重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而建立健全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教育基本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参考国际水平、立足国情和时代特点,确立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顺应国际趋势,建立规范、科学、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首先,组建专门的职业教育数据信息收集和发布机构,其应负责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的采集、分析、监测、预警和报告系统,对全国及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监测和评价,定期发布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监测报告,同时发挥职业教育数据收集测算、研究分析、政策咨询和质量监测等职能。

其次,从促进决策科学化、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及对职业教育质量和运行效率监测的角度出发,为职业教育发展构建一套独立、规范、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原则不可忽视:一是应改变以前单一的现状描述指标,注重职业教育发展背景指标的设计,以利于揭示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二是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目标出发,注重设计反映职业教育具体运行效益的指标体系,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警示;三是在指标选取和统计资料的收集方面,注意参照国家标准,以实现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

第三,要建立系统的方法,收集和公示职业教育指标信息,实现职业教育统计信息建设的制度化和统计数据的公开化。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分析和研究报告,公布有关数据和信息。将教育指标体系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对数据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教育指标数据的利用效益,满足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了解教育现状的多样化需求。

第四,在全面职业教育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有效实施的四个互相作用的分系统——政策、行政管理、教学和课程实施及学生个体学习结果,分别建立针对各个主体的相应质量标准。除教育主管部门外,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独立的、专业的职业教育评估机构,采用量化的抽样调查和纵向的追踪研究等更科学的方法,开展专门的质量监控或评估;建立及时的评估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质量评估对于质量改进的促进作用。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体系研究》(EJA100438)成果。

作者: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作者:李玉静

第3篇:谁为临床自查埋单?

7月22日,根据国务院“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117公告,并附以1622个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品种清单,提交截止时间是8月25日。

不难想象,在“史上最严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令”下达之后相关制药企业的集体慌乱状态。措手不及的不只是制药企业,还有围绕药物临床试验的CRO、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整个系统。

据了解,“自查令”公布后,不管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还是二三线城市具备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医院,都专门召开内部会议,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医院临床试验标准,防止出现问题。因这次声势浩大的自查令,相关负责人在这个夏天更加汗流浃背。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数据造假。中国必须要有大的调整和举措,才能遏制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对于这次自查令,我们举双手赞成。”专注新药研发的卡南吉医药董事长兼总经理唐明说。

乱象起底

临床试验数据是各国药监部门用于支持药物审评上市的核心依据,而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管理不规范,数据造假问题甚至早已不是秘密。药物临床数据不规范或造假的来源和动力是多层次的,可能出现在临床试验整个链条的任一环节。

中国目前具备临床试验资质的医院有四百多家,大多是大型三甲医院,而这些医院和医生往往是最忙的群体。“在医疗资源本身紧张的前提下,有临床试验执行资格的医生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就难免出现在临床试验上偷工减料,数据随便填写等情况。”一位业内人士说。

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海三甲医院临床医生表示,国内一些医院对于临床试验经费的管理也存在问题,有些医院存在科研经费拖欠多年的情况,导致很多科研人员拿不到足够的临床试验经费。基于这个原因,部分医生在临床试验上的积极性不高。

而上海某药企的临床监察员(CRA)告诉《E药经理人》,国内医生个人的契约精神和自律精神不够,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意识也有待提高。常见的问题在于临床医生在前期做临床试验不够认真,期限到了发现数据不够,又没有办法弥补,就会编一些假的数据,但是一般会根据自己接待过的患者信息填写,所以不容易被发现。

而国内临床CRO机构众多,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问题同样层出不穷。

根据此次CFDA为企业自查信息提供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自查报告表》要求,制药企业和CRO公司都有CRA填写栏目。而对于有药企人员抱怨CRO机构的BE试验没有CRA的情况,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总监告诉《E药经理人》:如果一个CRO机构同时负责很多项目,而该公司的CRA人员不够用,就会出现临床试验过程中没有CRA的状况。还有些CRO机构为获取更多合同费,故意为药企造假。

据上述研发总监介绍,CRA工作对学历和经验积累要求比较高,但国内制药企业拥有自己的CRA人员的并不多,而且很多CRA不够专业。另外,该职业人员跳槽非常频繁。

一般国外的CRA非常严格,医生稍有不慎出现差错就会被“贴条”,因此,很多CRA和医生的关系不太好。而某内地医院的一名医生则透露,国内的CRA不够专业,只是例行公事,更多是为了跟医生搞好关系。

最为严重的是,高昂的临床试验成本使得有些制药企业害怕失败。相关资料显示,一个抗肿瘤的三类药物,要耗时至少三年,费用在800万到1000万元人民币。如果是一类抗肿瘤药,临床试验要8年左右,耗资在6000万元左右。因此,一些企业为达到审评要求,在临床试验结束后便联合CRO修改数据。

因此对于一些人抱怨自查时间太短之说,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告诉《E药经理人》:“企业对于自己的产品,哪些试验做了,哪些没做,都心知肚明。”言外之意,如果一切数据都是规范真实的,根本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或人力成本,很快就可以完成。

能力担忧

在陈力看来,这次对临床数据进行核查已经是“迟到”的举措。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经过这次自查,报批数量会降低吗?会改善评审积压吗?

据陈力回忆,2009年11月,在CFDA药品审评中心主办的中国药物创新论坛上,CFDA副局长吴浈已经提出“改要优、仿要同、创要新”的九字方针。然而这些年的审评机制却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反而出现了很多企业低成本仿制,以低劣材料、低水平工艺纷纷去申报的混乱状态。

数据显示,2014年,药品审评中心全年受理新注册申请8874个,完成审评5219个,受理量和完成量比较相差了3655个。以仿制药受理号来看,2012年积压3623个,2013年积压5319个,2014年积压8115个,而近几年的审结数量每年约700个。而CDE审评人员只有120人,压力可想而知。

“三年解决审评审批积压问题”是CFDA副局长吴浈在2015年年初的表态。之后,CFDA动作频频。2015年6月16日,新的国家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主任到任。不久,CFDA开始提高审评费用,开展临床数据自查工作。尤其在国务院要求CFDA“8月15日前需提交药品审评审批整改方案”的3日之后,CFDA又发布“关于征求加快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问题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公告。这是一套组合拳。据了解,已经有部分药企主动撤回申请,其中不乏国内的知名药企。

当然,如果从解决药品审评审批积压问题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规范临床试验,保证患者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的使命上,业界仍有质疑。

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品种清单》有1622个受理号。具体到省局,仅江苏省就有199个自查品种,从8月25日申报结束至9月8日省局上报,仅15天时间,江苏省药监部门能否短时间内承担这项监督自查结果的责任,很多人并不看好。

“在全球领域,欧盟和美国的监管机构也不可能全面核查。只有不间断的抽查才能震慑企业,因为企业不知道,高悬的监管之剑哪天会落在自己头上。”原西安杨森高级总监李卫平说。

尽管8月12日,在CFDA召集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会议”上,总局已经表明,此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采取抽查的原则,重点是真实性和完整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抽查2~3家,必要时候可以扩大抽查数量。

但是在当前CFDA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仅停留在文字描述层面,具有较大的解释空间,地方药监机构还有着较大的自主操作空间。有关部门能否保持公平公正,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毕竟,如果一些轻微不规范的企业被重罚,而一些严重造假的公司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有失公允。也有观点认为,少数规模小、基础差的申办者和CRO公司,由于本身水平有限,且政府公关能力差,或在这次自查中凶多吉少。

其次,在1622个受理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2008年前提交审批申请的,甚至有追溯到2002年的受理号。据相关报道,赛诺菲公司的甲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马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历经13年尚未批准生产,如今迎来数据自查。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多年前的临床项目,是否合理现在尚无结论。

此外,尽管8月12日CFDA审核查验中心一处处长李见明放出狠话“集中全国最好的人力”、“不要担心总局没能力,这次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仍有业界人士对政府监管机构的临床数据核查能力有所担忧。

“对于临床数据的分析,几百万的单独数据点,在统计数据里造假基本上查不出来,CFDA是否有能力进行重新的统计学运算还未可知。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总会有投机取巧者像变戏法一样地继续造假。”李卫平说。

借用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的话:虽然当前CFDA的行动使得相关方“紧张”了一阵子,但是如果检查力度不够,发现问题不彻底,惩罚力度也不够,有些“老油条”在风声过后依旧会我行我素。

因此,在他看来,此次CFDA对临床数据进行核查之后,行业在临床数据质量方面的意识将得到提升,但是从有意识到改变现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坦白从宽”的悖论

根据CFDA的自查要求,明知不符合标准的,自己撤出;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自动提交材料,但是对于提交材料的部分,如果被查到不合规,则要接受惩罚,甚至进入黑名单,俨然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对与错,是否违反法律法规都需要讲究证据。因为理论上,任何人都有保护自己,避险免责的天然意识。如果企业自动撤回的不惩罚,而政府查到的才惩罚,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两者对于社会造成的潜在危害是一样的。”李卫平说。

此外,这次自查之后,企业自动撤回的政府还查吗?政府相信企业的自查结果吗?在李卫平看来,从解决临床数据不规范和造假问题的意图来看,让企业自查这一招作用有限,且对于坦白的部分如果不报不查,则有违公平。

另外,在劣币驱良币的环境下,医院、CRO以及药企都有些有意无意的质量问题,只让药企自查,如何清理医院和CRO公司的问题?而且各方责任和处罚界定都不清晰。

“如果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靠企业的自我觉悟只能是杯水车薪。”李卫平说。他的建议是,对于监管机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线索发现违规违法,而核心是加强自身的监管能力建设。当前中国的GCP标准与欧美标准相差并不大,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加严格。虽然中国各省都有临床监管人员,但是专业能力还需提升,能否严格执行也尚存疑问。

其次,可引入欧美较为成熟的如举报制度、有因核查、飞行检查以及风险检查等机制。

以美国为例,不管是对临床数据还是药品生产质量,会拿出罚金的10%奖励给举报人,这使举报人有足够动力对公司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

而通过不同的检查核查方式,以“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方式对临床试验相关机构的行为更能起到震慑效果。如有因检查中,如果发现疗效不足或不良反应,就会针对出问题企业进行检查;飞行检查的随机性会让“不规矩”的企业无所遁形;而风险核查中,如果查出问题,会就追溯检查过去几年的数据。

CFDA在7月27日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已经透露,大量飞行检查即将开展。检查人员将有所扩编,涉及专家领域包括临床研究、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临床试验项目稽查等。

至于惩罚机制,更多人关注的是黑名单制度。2013年,美国食药监局(FDA)发现百时美施贵宝和辉瑞联合研发的新药阿哌沙班的临床原始数据被中国一位临床研究中心管理人员和另一位监察员更改后,该审查被FDA延时3个月。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及117号公告内容,对核查中发现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存在问题的相关申请人,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存在弄虚作假的,吊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对临床试验中存在违规行为的人员通报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将弄虚作假的申请人、临床试验机构、合同研究组织以及相关责任人等列入黑名单。

在此次自查报告模板里,CFDA将品种、企业、CRO、CRA以及项目负责人等进行了全面摸底,这些资料信息将成为日后建立黑名单提供信息支撑。如果这次严格执行,药物研发方面的第一份黑名单即将出炉。

不管是检查还是惩罚,更重要的是其持续性。“如果CFDA每年定下指标,吊销几个医院、几个科室的GCP资质,杀鸡儆猴,达到的效果肯定不一样”,一些行业人士如是说。

8月12日,在CFDA召集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会议上,核查工作第四条要求“探索建立自查—抽查—曝光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的长效机制,达到净化药物临床研究整体环境的目的”,这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尝试建立长效核查机制。

作者:李树恒

第4篇:主题教育自查评估总结报告

主题教育自查评估总结报告

在市委巡回指导组有力指导下,我们按照中央“四个全程贯穿”和总书记“四个到位”要求扎实开展“x”主题教育,基本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有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现自查评估报告如下:

一、学习教育认真扎实、收获明显

我们坚持学习教育全程贯穿,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集中学习扎实深入。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及时召开。副处以上领导干部为期x天的专题“读书班”学习收获明显。党组组织专题集中学习和及时跟进学习x次,党组每周专题集中学习成为常态。x个部室支部x场次专题集中学习突出主题。全单位党员干部x余人次集中专题研讨交流发言聚焦主线。“四项教育”扎实开展,x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等革命传统教育感触深刻,x场各类形势政策教育效果良好,x场先进典型教育反响热烈,中心组及部室支部x场“以案四说”警示教育震动较大。二是自主学习氛围浓厚。党员干部自觉主动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及时跟进学习、抓紧空闲学成为自觉并形成风气。精读《选编》、通读《纲要》、逐段逐句学习党章《准则》《条例》和及时跟进学习不打折扣。三是学习成效充分体现。通过强化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尤其是副处级上党员领导干部普遍反映,“沉心静气学习收获很大”、“主题教育让灵魂受到触动”、“思想政治受到了一场深刻洗礼”;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兑现了“三个确保”;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握了总书记对x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x工作;自觉x流毒划清界限;党对x工作的绝对领导得到坚决落实;x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就案工作思想得到有效防止,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实际执法工作中有机统一;x工作精气神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队伍对做好x工作充满激情、充满信心。

二、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成果丰富

我们坚持调查研究全程贯穿,走好群众路线。一是问题导向鲜明突出。党组成员分别围绕单位“三个作用”发挥、执法工作工作机制、公益工作难题破解、x案件审议、青年干警成长成才、业务保障服务机制等x工作中存在的x个突出问题展开调研。二是调查研究扎实深入。党组成员着力“深”“实”“细”“准”“效”开展调研,在摸清情况、找准症结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思路举措,形成x个专题调研成果。三是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调研中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如,加大了公益工作x力度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支持抗诉一起假冒商标注册案获改判保护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落实了群众信访“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办理结果或过程回复”;x。四是成果交流得到认同。认真召开成果交流会,梳理相关问题x个,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x条,推进了x工作发展,市委巡回指导组来单位现场指导调研成果交流会给予充分肯定。五是专题党课效果良好。x名党组成员和x名支部书记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上了专题党课,突出了问题导向,体现自我革命精神,党员干部反响好。

三、检视问题对表对标、自觉深刻

我们坚持检视问题全程贯穿,强化问题导向。一是查找问题主动。主题教育一开始就强化问题检视,建立了党组班子及成员、支部及党员“检视问题清单”。按照工作方案采取x种方式广泛听意见找问题,收到各类意见建议x条,夯实了检视问题的群众基础。二是专题会议严格。党组班子及各支部均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按照“18个是否”逐条逐项找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深化问题检视,市委巡回指导组来单位指导给予充分肯定。三是梳理问题精准。按照总书记“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要求,单位党组着力防止查摆问题“大而空”“小而碎”,根据“四个类别”梳理查摆突出问题或需要强化落实的工作x个,其中,专项整治方面问题x个,对照党章找差距方面问题x个,贯穿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点任务x个,重点查找问题x个。部室支部梳理突出问题x个。查摆梳理问题全部纳入整改落实清单。四是自我剖析深刻。党组班子及成员,支部及党员发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针对工作短板和具体问题剖析反思,着力从主观上和思想上去检视,着力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群众观点、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方面挖根源,为整改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催生了内生动力。x个部室支部正按照要求先后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x月x日前将全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四、整改落实边查边改、富有成效

我们坚持整改落实全程贯穿,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力度大。我们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对查摆出的问题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明确责任、强化督查,制定整改落实工作措施x条,确保“件件有着落”。二是效果好。查摆梳理的“四个类别”x个问题中,短期能整改的x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长期坚持,x个中期长期才能完成整改的按照已制定的整改落实措施正在进一步整改中。其中,专项整治问题x个,已整改见效x个并持续整治扩大整改成果,x个正在整改中;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x项重点任务,已落实见效x个,x项正在落实中;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的问题x个,已整改见效x个,x个正在整改中;重点查找差距问题x个,已整改见效x个,x个正在整改中。通过问题整改进一步回应了群众对x工作的新期待。三是质量高。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出了辣味,开出了党性,开出了推进x工作的动力,巡回指导组现场指导给予充分肯定。

五、组织领导精心周密、保障有力

我们坚持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了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党组把主题教育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来抓,专题研究主题教育工作x次,党组一班人以上率下,发挥了表率作用,确保了主题教育力度不减、善始善终。各部室支部主题教育自始至终力度不减、善始善终。二是安排部署到位。及时贯彻落中央、市委及巡回指导组工作要求,精心制定主题教育、集中学习、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专题党课、专题会议、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系列实施方案或工作方案,确保主题教育有序有效推进。三是督促指导到位。单位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督导,坚持每周开展主题教育“回头看”并及时向市委巡回指导组报告,x个指导小组坚持每周深入部室支部指导主题教育工作,部室支部与单位党组班子主题教育同步跟进。四是营造氛围到位。加强内外宣传工作,主题教育氛围浓厚,全单位党员干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主题教育中来,推进了主题教育和业务工作“两促进”。

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不忘**、牢记**”主题教育永远在路上,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会主义思想,持续抓好整改落实工作,适时开展主题教育“回头看”,做好一二批主题教育的上下联动工作,不断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

第5篇: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我校现有x个教学班,x名学生,x名教职工。几年来,学校以

办示范小学,建标准化学校

为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整合育人资源,求得育人的最佳效益,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标准化示范校和市级园林单位,连续获得镇教学质量考评第三,被中心校授予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又被中心校规划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实验学校。

根据市教育局督导室《濮阳市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精神,我校对照评估方案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学方向(100分)

1、规范办学,严格管理。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程课时,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建立了后进生教育帮扶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均衡的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现在学生在校时间为7小时;毕业班无补课。严格控制作业量,语数外可以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作业选择宜少而精。严格按教育局规定选用、订购教材、教辅用书、学具等,教师不得擅自为学生订购其它教学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深化管理,完善办学思想。

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依托校本教研和新课改,改变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几年来的摸索实践,学校已经形成了办学的核心思想:发展目标是

办示范小学,建标准化学校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学校又提出了

减轻师生过重负担

建立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

优化教师队伍

、等一系列论题和

管理科学化,教育科研化,育人特色化

的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全体教师明确学校定位,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质量形象。

综上所述,我校自查得分98分。

二、学校管理(300分)

1、加强班子建设。我校深化学校管理,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激励竞争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管理,把制度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行政、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管理特色。学校校级班子由校长组成。在行政管理上,我们坚持校长负责,支部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主管领导把关,科室分级落实;建设好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两支队伍,带动学校群体形象的塑造,形成

自加压力,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勇于争先

的碱场小学精神。

2、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教研网络建设。学校领导深入教育科研第一线,坚持听课评课,积极参与和指导教改实验,校长及中层干部都承担和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形成由校长领导

教务处管理

教研组、课题组落实的教科研管理网络。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把创新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提出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过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并同时将其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初步形成主体性教学特色。

3、健全一套制度。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校本教研奖惩制度》、《校本教研培训计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校本教研,并为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教研课题源于教学实践,为此学校将继续狠抓各教研课题落实,组织开展课题规划和申报工作。继续积极务实的搞好课题的研究。

4、全方位抓好德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

。政教处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处室,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学生教育方面,政教处抓好德育序列主题教育,月有主线,周有侧重点。班主任主要通过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还定期与问题学生谈心,走进学生心灵,倡导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方式,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人格与个性日趋完美。

少先队开办

校园之声

广播,精心策划每周的国旗下演讲,融合理想前途教育、爱国守法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使之变成教育学生的大课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主题鲜明的班会;开展新生

迈好第一步

演讲活动;借助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

滴滴清泉滋润心田

活动,号召学生读名人传记、讲名人故事、唱校园歌曲,树立正气。

第6篇:教育综合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西庄小学)

教育综合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2011---2012学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关爱下,全校师生上下齐心协力以镇、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工作指南,以提高育人质量为中心,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管理规范为依托,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德立教,科研兴校”的教育理念,以课堂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全力提升教育质量。常规管理过程中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管理,围绕“和谐、创新、发展”的主题,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根据《微山县二O一二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方案》的要求,特针对我校2011─201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就自查情况简要汇报:

一、 办学条件

马坡镇西庄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坐落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西庄村,与岳飞纪念馆毗邻,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文化积淀。西庄小学现有教学班9个,学生330人,担负我镇西庄管区六个自然村适龄儿童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并附设幼儿园(市级一类幼儿园)。学校占地面积7380平方米,根据新的规划设计,学校建筑面积将达2700余平方米,硬化路面约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人,中级职称9人,县级教学能手2人,优质课执教者10人,县级优秀教师2人。

校内设有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多媒体综合教室、阅览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但装备简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根据新的校园规划,校内设有多功能运动场,,共计1200余平方米。

多年来,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一切促进孩子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始终秉持严谨治校,勤奋育人的思想,形成了“富有理想,学有创建,文明礼貌,艰苦朴素”的校训;“爱国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求精,敬业爱生”的教风;“多思善问,惜时求是”的学风。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扎实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尊重个性、自主发展、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浓郁育人氛围,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 基础管理

(一)、校务管理

1.积极全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办学。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章立制,依法治校。有科学的学校章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绩效工资制。

3.实行校长负责制,领导分工明确,班子团结;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廉洁奉公、关心群众。

4.实行民主管理。健全教代会制度,教代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审议学校重要工作、收支情况、考核奖励办法等,档案资料齐全。实行校务公开。

5.坚持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一次行政会、班主任会、年级(主任)组长会、教研组长会、班会,团(队)会间周一次,校会每学期一次,组织好开学、放假、

毕业典礼。每学期一次表彰会。

(二)、学校管理

1、队伍建设

认真学习全县教体系统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充分认清形势,以“转作风正操守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点,以学校阵地建设为重点,以学校班子建设为关键,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整治懒散行为,突出工作创新,实施典型带动,力争使西庄小学达到“四有”目标:有一个团结进取、整体功能发挥好的领导班子;有一条立足实际、体现办学特色的工作思路;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改革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套科学合理、健全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2、教育教学

严格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省市有关课改文件规定的标准设置课程。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特别对劳动技术、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开设。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三~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生命教育、信息技术课、传统文化教育课,三~六年级开设英语课,都能够符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各学科、各年级都没有增减学时的现象。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

我校根据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和资源,开设了校本课程三门,其中有《礼仪规范》、《走近岳飞》、《感恩教育》,任课教师保证时间、内容、人员的落实,教师的教案或活动设计要定期上交接受检查,并定期听课、评课,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学校设计出校本课程课堂记录本,免费发放到学生的手中,保证了校本课的课堂学习效果。校本课程的开展,真正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素质教育理念,使我校的办学特色得以逐渐凸显。

3、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构筑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办学整体规划,在规划中提出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以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为起点创建了优美、清新、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学校长廊文化凸显办学理念。学校的墙体文化分东西两面,西面墙壁悬挂版面3块,集中凸显了以“岳飞文化”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东面墙壁悬挂版面3块,第一面为我校校风、校训;第二面:《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第三面:幼儿园园风、园训、办园理念。每个篇章内容丰富,设计新颖,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步步提升。教室内:风格迥异的班级文化,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匠心独具的特色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

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4、安全稳定

学校安全领导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落实到位,各种安全制度和机制健全,安全档案、台帐完善。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举报、报告到位;因校园工程已然开始,学校内外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整改;学校定期开展安全宣传和教育;能定期参加有关安全人员培训;按规定制定应急预案和开展演练。校舍、场地、器械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能及时解决;学校安全设施配备基本齐全。

三、 教育教学

学校严格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省市有关课改文件规定的标准设置课程。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特别对劳动技术、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开设。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三~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生命教育、信息技术课、传统文化教育课,三~六年级开设英语课,都能够符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各学科、各年级都没有增减学时的现象。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明确,德育机构、制度、基地、措施健全,符合实际;建立了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和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家长学校,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加强家校联系。以家长学校为切入口,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在当前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只有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家长也迫切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新的理念、方式、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要确保家长学校活动开展的制度化、经常化,我校采取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上课;观看家庭教育讲座;学习《家庭教育活页文选》等形式,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此外,加强家校之间的日常联系,如家访、电话或书信联系等方式,并实行了家周开放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家长委员会,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家校共同教育的作用。

创新德育途径,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我校利用班会、校会、升旗以及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特殊意义的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贺卡制作等系列活动、国庆节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实行一月一个主题,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中注重体验教育,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我校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了校园课本剧、诗朗诵、小品、相声、歌舞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展示了中学生个人风采;学校利用体育节开展了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和“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健身”等活动,在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增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得到熏陶和锤炼。

办学特色方面。为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学校立足实际,以超前的眼光开发了学校教科研课题——“汲岳飞文化,建书香校园”研究性学习。本课题实施研究的双向性,即教师读书研究和学生读书研究。教师方面确立“三板块立体交叉式”研究结构,即通过“读文——赏理——写思”三个板块这样一个通贯的整体,实现层层深入、步步提升,立体交叉,打造“书香校园”。

当然,在具体落实办学水平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的工作没有做好,有些活动落实不够到位。新教学楼已经投入使用,我们将满怀信心,借助本次自查的机会认真反思,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完美而努力。

马坡镇西庄小学

2012年12月16日

第7篇:远程教育自查评估报告

盐池中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及应用工作

自查评估报告

我校是模式二项目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教职员工47人。根据上级有关现代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以常规教学和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齐头并进,推进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在远程教学中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使我们的远程教育工作能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开展。我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对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及应用工作项目学校评估表》的相关内容,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学校管理

学校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健全,并很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钱进元同志为组长的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及应用领导小组,涵盖了信息技术、教务、后勤、财务等相关的职能部门;并制定了现代远程教育3年发展规划,保障了学校远程教育的运行和持续发展。制定并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每学期均有专人严格检查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并在教师例会上进行通报。

二、设施维护

我校配备一间计算机教室和一间远程教育专用教室,配齐了专用课桌椅;有符合要求的避雷设施和防盗、防潮措施;配备了专门的灭火器,并保证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

三、队伍建设

我校配备了2名兼职项目管理员,保证了学校远程教育设备能够全日运行。学校定期按本校制定的项目管理员管理办法对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绩效进行检查和考核,项目管理员做到了根据资源接收情况和教师预约情况,每周安排远程教育教室课表,并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工作电脑,老师们可以更便捷的利用电脑软件和远教资源、网络资源来制作课件、写作教案、精选习题。每次测验时,发到学生手里的,再也不是那种五花八门字迹的手写试卷了,而是一份份排版合理、制作精美的考试题,令人赏心悦目。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老师们一有不懂之处,就相互请教,充分体现了“人人为我师,我为人人师”的互帮互学的教研氛围。现在,虽然我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偏大,但是老师们整合资源的能力并不差,差不多人人都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会播放光碟,会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会下载各种资源,会编辑Word和Excel文档等。学校还根据教师需要不定期的举行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远教资源应用能力。

四、资源管理

虽然本期我校用电紧张,常常停电,但是我们准确掌握了资源的重播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完整接收中央电教馆的全部资源,有选择性地接收湖北教育网台的资源,并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建档、存贮和共享。学校还建立了“三网合一”平台和教育资源库,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文件夹,将个人文件分门别类的进行存放,不仅便于教师个人查找使用,也利于全体教师共享。

五、操作应用

我校做到每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少于100课时,年级覆盖率不低于60%,确保了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能够接受1-2课时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每位教师有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计划,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电子教案,有实施远程教学的课后反思等。

根据省教育厅和市、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我校按时组织全体学生收看了“开学第一课”和“礼仪教育之彭林说礼”等教育视频;组织全体教师收看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视频会议;并作为镇观看“‘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暨‘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推进视频会议”的主会场,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六、应用成果和效果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校教师和学生的远教应用能力和电脑水平都大幅度提高,每年的“电脑制作竞赛”和“创新能力大赛”,我校均有大量的师生作品在省、市、区获奖,获奖面和获奖级别在全区都是名列前茅。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1、远程教室在防尘、控温和桌凳配备方面要进一步完善。

2、教师的远教应用能力和电脑水平参差不齐,集中培训的力度不够。

3、个别教师在资源的应用与整合方面的认识不够。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和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富有探索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大胆探索。为此,我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

一是明确职责,加大管理力度,使远教资源的应用常规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硬件改善的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使其更能满足教学需要。 三是努力拓展资源应用范围,更好地为农村和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四是充分利用远教资源平台,将一些常规工作通过平台进行布置,不仅可减少纸质文件的使用,节约学校经费;还能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更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并应用远教资源,不仅能为教师们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全、更优的教育资源,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从而带来盐池中学更为辉煌灿烂的明天!

2011年12月13日

第8篇:乡镇教育工作自查评估报告

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近几年来,我乡在县委、县府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践行“xxxx”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秉承“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办学思路,加强管理,科学指导,开创出xx乡教育事业新局面,现将我乡教育工作自查评估报告职下:

xx乡位于县最南端,距县城82公里,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35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全乡共有居民5202户,人口17420人,其中农业人口16610人。

全乡共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其中村3所)。全乡有中学教学班8个,在校生419人;小学教学班17个,在校生723人。中学有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小学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

我乡积极贯彻“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管理工作以及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责任。确立科教兴乡战略,把教育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研究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时,把教育工作作为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

1、继续充实“两基”工作领导小组。

我乡成立了由xx乡乡长xx担任组长,xx、xx为副组长,由各行政村主任及中心校校长为成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施“两基”工作。

2、各校也成立了以校长牵头、教育主任和班主任为成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

3、各级“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安排部署“两基”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各校都制定了控辍保学制度。领导小组积极为全镇“两基”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形成事事有人抓,样样有人管的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两基”工作的良好局面。

xx乡、村、组切实担负起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管理责任,促使辖区内教育健康协调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职能作用的优势,进村入户进行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动员辍学生返校,严格控制义务阶段学生辍学率

我乡积极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把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我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乡、村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1、层层签订“两基”巩固和“保学辍学”工作责任制,实行控辍保学责任制,与乡村干部签定了“控辍”责任书,责任到人,年终纳入对干部的政绩考核。

2、通过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帮助家长认识到送子女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自己的义务,自觉送子女上学。

3、实行了过硬的奖惩制度。实行了政府和学校的“双线承包”。各学校也都有明确的控流制度,明确责任,大家齐抓共管,学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全乡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为:xx乡中学万元,xx乡小学为万元,预算内义务教育学校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做到逐年增长。

按照“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集中办学为方向”的原则,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时排除危房,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符合有关规定,确保师生安全,创造了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

1、乡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基本上按照二类配备齐了各种器材及药品,购置实验桌24张,实验凳120根,演示桌2张,实验柜18个。小学:乡中心校配备了自然实验柜11个,器材11套。乡小具有校园通网络开通到各个班;

2、体育、美术、音乐、卫生等设备根据实用、够用的原则,按照二类标准购置了各类器材;

3、电教:配备远程教育模式

一、模式二;配备了电视机20台,放像机6台,投影仪2台,录放扩音机24部,教学光碟230套,cd碟1500余张,录音磁带580盒,投影片18套。小学安装了校园网络,中心校装备了41台微机,中学校装备了37台微机,大大地促进了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4、图书室藏书量中学生生均24册,小学生生均册。xx学校逐年逐步完善教学必要的设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育人,育人质量逐步上升。

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数量、结构和素质基本满足我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严格聘任程序和准入制度。加强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中小学校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科学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全面推进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加强社区与学校的沟通和合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视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学期初,由乡政府牵头,制定一系列的学校安全规章制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签定各种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安全工作责任到人

回顾以往工作,我乡在巩固“两基”工作中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上级要求,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通过自查我们仍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受整体财力的制约,教育投入空间还不够充分,教育经费还不太宽裕,学校高品位的育人环境建设还不能指日可待。

2、学校多功能育人的配套设施、信息化普及水平还标准较低,适应素质教育的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3、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青少年健康、生动、和谐成长发展的作用还不均衡,还没有完全形成强有力的综合教育网络和体系。

4、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孩子留守在家,或交由年迈的父母看管,或寄托亲友照看,或让其独立生活,使这些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5、广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及控辍保学工作还任重道远。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统筹规划,抢抓机遇,克服万难,全线出击,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使教育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力争使我镇教育事业全方位、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振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把我镇建成华县的西部强镇,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9篇: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对各位领导和同仁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校根据省、县文教体局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本着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学校评估标准》和《教师教学评估标准》,积极开展了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现汇报如: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268人,教职工37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学历全部达标。

学校以“办让河北乡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办学思想,以“平等宽容,和谐互动”为教风,以“学习、实干、反思”为工作作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科研意识”,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自评流程及结果

(一)自评过程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成立了学校教学评估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全体教师会,,使广大教师对教学评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在总结前几年教学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并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学评估方案及评估标准,明确了此次评估工作的任务和目的,达到每位教师对标准熟记于心,并自己对照标准,查找问题,再次提高。

3、教师评估,公正透明

教师评估分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评教、学校对教师综合评估四步进行,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评估标准,逐条进行自评及互评;同时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家长进行评教。最后评估小组依据《教师教学评估细则》在前面几项评价的基础上,对每位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将结果通知到教师本人,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身工作。

4、学校评估、细致认真

1 我校评估领导小组依据评估标准,对照本校的工作,逐条逐项进行学校自评,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将结果向全体教师进行汇报,并向教师们征求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进行自评,最后确定我校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

(二)评估结果

1、教师自评结果:

我校28名专任教师中达到优秀的有3人,占教师总数的16.7%,没有不合格教师。

2、学校自评结果

学校自评结果87分,其中教学管理自评结果23分,课程管理自评结果16分,教学条件自评结果16分,校本研修自评结果18分,评价研究自评结果14分。自评结果为基本达标。

三、评估结果分析

(一)教学管理(自评得分23分)

1、管理能力(自评得分6分)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有校长1人,副校长2人,主任3人,工会主席1人,学校的正副校长均参加过校长培训。领导班子中有3人均担负一定工作量的教学工作。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及时关注教育发展趋势,认真做好笔记,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其中李建辉主任有2篇论文发表在沧州教育上。班子成员能够经常深入课堂一线听课、评课,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办学思想,准确把握新动态、捕捉新信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充实自己,以更好地为教师服务。

2、管理目标(自评得分4分)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德育工作为重点,以教学工作为根本,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了“教、学、研”一体的研究制度。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常规管理,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师的言行,做到依法执教。学校各部门都制定有详尽的工作计划,领导班子及部门负责人督导落实。

我校按照国家和省教育厅的规定,开全开齐三级课程,地方课程《弟子规》, 2 基于现在学生写字较乱的现状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书法》,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年级组、教研组的作用,建立了教科研一体的校本教研网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管理机制(自评得分6分)

学校每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学人员,职责明确,制定了《河北中学考核办法》。每个学期各处室都要制定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教研计划等,学期初由班子成员讨论通过后,各处室负责实施和检查,学期末进行评价总结。

4、教务管理(自评得分2分)

学校管理制度健全,有明确的课堂教学要求和具体的考核标准,各项激励制度健全;学校档案资料、各部门工作计划、制度以及各项会议记录齐全,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学校的教务管理情况。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学生评教、一次家长评教活动,每学期各年级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及时反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措施积极改进。

学校远程教育接收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有专职教师负责管理,运行正常,使用较好;由于条件问题,没有图书室和实验室。

5、学生管理(自评得分5分)

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班容量均在50人以下。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各楼层悬挂了文化牌匾,学生课桌设计了座右铭、本周或本学期要达到的目标,在前黑板的两侧有励志格言,通过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氛围,来管理教育培养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并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着重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①认真抓好每周升旗仪式、班会课、升旗仪式由班级学生主持,每周更换一个班级。特别重视班会课对班级管理、学生思想提高的作用。

②黑板报定期更换,每期一个主题,如本期主题为“学雷锋”。 ③每年一次的“迎元旦趣味运动会”。

④开展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红歌比赛等多种校园艺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提升与传播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⑤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扫墓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写出心得体会

⑥班级管理实行“班长负责制”,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物事事有人管, 3 学生人人有事做。班主任晨检必到、课间操必到、活动必到,指导学生与班级的活动。

⑦学困生的管理实行“师生帮扶制”,教师每人帮助两名学生,并有学情分析,谈话记录,家访记录和期末的总结分析,并在教师会上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每周每班2节体育课,每天上、下午大课间操和下午最后一节的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时间。

为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校加强了过程监管,制定了作业布置与批改检查制度。

(1)提出布置作业要求:适量、高质、不许留简单的抄写和重复性的作业。 (2)要求老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有明确的日期,明显对错标志,激励性评语,有纠错和学生改正。教导处对作业以及批改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校会进行评析。

(二)、课程管理(自评得分 16 分)

1、实施方案(自评得分3分) 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学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出学校的课程安排表和具体实施方案,各学科开学第一周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导处定期检查计划落实情况。确保教学任务按期完成。

2、课程实施(自评得分9分) 我校严格执行《河北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学年课程,均衡设置课程,按要求开全开齐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教导处在开学前制定出全校总课程表,教师任课表,班级课程表。各班级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

3、课程评价(自评得分4分) 按国家、省课程设置的要求,学校为学生订足订齐教材,每学期对各学科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适时提出调整、完善意见。

(三)、教学条件(自评得分16分)

1、教师队伍(自评得分5分)

学校现有教师27名,其中本科学历22名,大专学历5名,教师岗位设置及 4 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我们以导学案、高效课堂为契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出发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积极为教师外出学校搭建平台,给教师提高专家指导的机会,先后有3人次参加了20天的国培计划,1人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杜郎口学习交流,7人参加了中考教研培训,令有20多人次参加了市、县各级培训,5人参加市、县说课大赛并获奖,教师培训后要写出培训心得体会,并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2、经费保障(自评得分5分)

能满足教学设施、资料以及外出学习的需要。

3、教学设施(自评得分2分)

4、教学资料(自评得分4分)

学校每学期为教师订教学用书、教学资料(如评课议课光盘等),教学经费保障措施明确,能够优先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校本研修(自评得分18分)

1、研修规划(自评得分4分)

我校制定了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坚持公开课、推门课一起抓的原则,每学期第二周安排公开课顺序,由教师抽签决定顺序,教导处负责安排每周2名教师举行公开课,课后并进行教研以及写出课后反思,并将每位教师的课堂录下来供教师研磨,教导处并将部分照片发到学校博客上。力求教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组织建设(自评得分4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制定有校本教研制度,成立了5大教研组(包括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综合实践活动五个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及听、评课活动,学习和活动记录清晰。校本教研目标明确、制度健全,教师活动积极,重视程度、参与意识有所提高。为提高教研水平,我们组织教师们观看了《评课议课》教学光盘,并给老师们印发了很多关于教研的资料。(如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教研室发的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模式、教研室王茂宣老师撰写的如何听评课等等,大大加强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3、制度建设(自评得分3分)

制定理论学习制度。对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制度明确,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 5 学理论(关于高效课堂、导学案的使用等),规定教师每学期学习笔记不少于8000字,每周五上午第四节为校会时间,会上由班子成员一人一次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培训,(下面我们计划每周由一名教师来组织。)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明确要求教师每学期做到:上一节公开课,检查、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个教学问题,写出对所提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方案,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自我改进教学的能力;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在分析、总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写一篇最满意的教学设计,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4、教学研究(自评得分4分)

我校实行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先学后讲,教学合一的高效课堂模式,充分利用导学案,提高学生的课前自学能力,课堂自纠能力,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导学案要按照知识点的分布,设立合理科学的有梯度的习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小结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尽量让学生总结,老师加以指导。利用班级容量小的优势,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把学生的导学案中的预习部分检查完,掌握学生情况然后在课堂上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每周要上交2个导学案)并写出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5)、主题研究(自评得分3分)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各学科教研组都有自己的校级研究课题。教师能够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既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省级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关于后进生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个案研究”,已于去年顺利结题。

(五)、评价研究(自评得分14分)

1、教学考查(自评得分 3 分)

我校根据教研室发的课堂评价标准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河北中学课堂评价标准》,是教师的听课、评课有了抓手,实行提前一周备课制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前一周备课,每周五由教导处检查盖章,做到备教材、备学生,从八个点(备课、授课、教学目标、导学案、作业布置、学生活动、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检查、督促,要求围绕高效课堂,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围着学生转,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和习惯为前提,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2、教师评价(自评得分 3 分)

我校建立了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评教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方式,从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专业发展、课堂教学5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本经考核没有不合格教师。

3、学生评价(自评得分 3分)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性评价。用好素质评价手册。加大对学生的激励力度,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都要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如年级前5名、单科成绩第1名、进步之星、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文明礼仪之星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的进步,平均本次表彰的人次达到学生总数的2/3以上。

4、命题研究(自评得分 2.5 分)

学校每学期进行的学生质量评价,期末所用试卷由县教研室提供,试卷在命题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注重考核学生的基础能力。月考试卷教师自行命题,符合新课程理念,不出偏题和怪题。

5、教学质量评价(自评得分 2.5 分)

学生的每学期质量评价,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报告手册上,班主任综合任课教师及学生意见写出素质报告,反馈给学生家长,再由学生家长签字,写出家长意见反馈给班主任,学校进行监查、检验。对学生的发展及成绩,家长均能给予认可。学期末教师根据教学质量写出详细的卷面分析,教研组精心组织教学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差距。

四、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教学方面

(1)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已经在尝试将高效课堂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中,但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径还不是很尽如人意,仍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

(2)教师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有待于提高,对研究的内容范围面较窄,研究的深度达不到一定层次,有待于专家的指导、引领。

(3)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有待于教育、强化。 改进措施:

(1)学校各项工作都要以教学为根本,都要向教学一线倾斜,包括教学经 7 费投入,在满足教师外出学习、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进修、参观、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要深层次地思考教研的内容,组织要更加周密,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省级课题的基础上,加大课题研究的步伐。主题研究方面要根据研究计划,跟踪研讨,努力实践,直至研究问题的解决。

(3)学校应充分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困难,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回顾整个评估过程,学校倍感珍惜这次机会,收获颇多。通过这次教学评估,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指导方针,不断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敬请各位领导多提批评和改进意见,我们将虚心接受!

谢谢大家!

上一篇:改革创新工作总结下一篇:财务部绩效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