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宁静是我们常说的

2023-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淡泊宁静是我们常说的

读《我们仨》有感:淡泊宁静、自强不息的传奇一家

淡泊宁静、自强不息的传奇一家

——读《我们仨》有感

刘克平

在部门读书分享活动中,小韩向大家推荐杨绛先生著的《我们仨》一书,并选读了一些经典片段。这激起了大家深入感知钱钟书、杨绛先生一家人工作生活状态的热情和兴趣。

借到书后,我利用空余时间翻了几遍,有两点感受。

一、杨绛与钱钟书是20世纪文坛上天造地设的绝配,"我们仨"是清贫乐道、默默耕耘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典范。

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钱钟书称杨绛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先生称钱钟书虽然"拙手笨脚"但身上"有股痴气"、"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女儿钱瑗,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读书种子",杨绛则以其"平生唯一杰作"来评价女儿,"只求当尖兵,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杨绛先生这样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把外出散步叫"探险",细心地留意周边的趣事和变化;将分别重聚后在一起分享见闻,称为"带回各自的石子".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简单、温馨而快乐。

二、在动荡时代里坚守一张安静的书桌,除了保持随遇而安的恬淡生活态度,还需要拥有笃定而强大的内心。

《我们仨》从1935年杨绛、钱钟书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开始叙事,到199

7、1998年钱瑗、钱钟书先后去世结束,时间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院系调整、"三反"、"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等重大事件。在大时代、大变革的滔天巨浪里,俩人"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从十五世纪读起,到十

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文革期间"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文革结束后,为了挽回耽误的时间,"我们仨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默默耕耘自己的园地".钱钟书先后完成了《围城》、《毛泽东诗词》英译、《宋诗选注》、《管锥编》等传世巨作;杨绛先生除不断编剧、写作外,还完成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译著,其中《堂·吉诃德》影响巨大,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译本,发行量达70多万册,获西班牙国王十字勋章。钱瑗自小好学,被称为"过目不忘",成年后严谨治学,勤奋为学,为外语学科建设倾注毕生心血,被聘为北师大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中披露最多的是他们经常搬家,尽显颠沛流离之态;经历各种政治运动、遭遇和折磨,虽无奈但仍保持乐观;尽管这样,挂在他们嘴边最多的却是"时间不是金钱,但时间是生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是人所无法选择的,但他们做到了俯下身子,静下心来,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珍惜每一寸光阴,全身心投入到所热爱的工作中去,孜孜不倦,不觉年至耄耋。在现今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安稳的年代,我们怀念杨绛一家,不是因为当 今缺少文化产品和文学大家,而是怀念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宁静淡泊、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和"自强不息、永不止步"的精神力量。

第2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质检事业永葆生机的妙药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质检事业永葆生机的

妙药

摘要: “如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支树平局长在质检半年工作总结会上提出的“12个如何”之一。本文针对此问题浅议了新时期的质检人通过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信念达到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目的。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质检工作的特征和质检人的精神面貌,然后阐述了新时期质检人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信念的意义,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培养这种信念的方法,最后小结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质检人良好的精神状态永葆生机的妙药。

关键词:

质检

12个如何

精神

生机

今年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上,支树平局长从“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四个方面,提出“如何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抓质量”等12个问题。要想做好这十二个课题,关键在全国几十万质检人的精、气、神。因此,第十二问“如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虽是最后一问,却是压轴之问,科学破解此问,将对答好其它十一问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下面将围绕破解这一问展开论述。

1 如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首先应了解当前质检工作的时代特征。只有准确把握了质检工作的时代特征,才能把准质检人的思想命脉,才能为质检人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好良方妙药,也才能科学破解这一难题。

一 、新时期质检工作特征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质检事业加快发展、质检人责任重大、“危机与机遇并存”时期。当前质检工作呈现的时代特征有:

(一) 质量竞争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求关系、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的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质量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的竞争直接体现在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竞争又直接体现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竞争上,质量竞争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2

(二) 质量技术监管任务更加繁重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涌现了出来。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是由手工作坊、乡村企业和小型国有集体企业演变而成,往往生产设备简陋,科技投入不足,生产和技术工艺落后。加之大量生产一线的工人缺乏所需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缺少足够的专业技术培训,导致大多数企业迫切需要质量技术上的管理、支持和服务。

(三) 质量工作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质检工作本就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平时关心的热点。近几年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故越发将质检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同时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质量工作,新闻媒体对产品质量的宣传报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对质量的研究发展迅猛,消费者对质量的关注与日俱增。

3 二 、新时期质检人的精神面貌分析

新时期的质检工作对质检人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紧迫的要求,质检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能力不足的危险,尤其是目前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1。在此重要时期,一部分质检人能在危机中看到机遇、正视压力,求真务实、奋发拼搏,千方百计地检查质量不合格产品的“跑冒滴漏”,脚踏实地地站好自己的工作岗位,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展现了我们质检人良好的精神面貌。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困难面前放弃了质检人应有的优良作风,有的表现出名利心盛,喜欢琢磨人、不爱琢磨事,热衷于迎来送往,不讲义务讲权利,不比贡献比待遇;有的人生目标虚无缥缈,没有追求,甘于平庸,得过且过,无所作为,事业心不强,精神不振,干工作缺乏激情;有的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习惯于用旧思维、老办法看待、分析、处理问题,缺乏改革创新意识,缺少“闯”和“试”的锐气;还有的做事不够积极主动,没有做到防范在先、主动在前,遇到突发事件时手忙脚乱,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信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反映出质检人当前缺乏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信念。只有这种信念才能保证质检人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 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4 三 、新时期的质检人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信念的意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清正廉洁,才能坚定志向;只有宁静至远才能观察问题细致入微,才能掌握事情的客观规律。其哲学思想正是“危机时期”的质检人迫切需要树立的人生信念。具体来讲应是:

(一) 淡泊明志、志存高远

质检工作时刻与生产企业打交道,经常遭遇不法商人打出的各种糖衣炮弹的袭击。要保持清正廉洁,首先要学会淡泊、领悟淡泊。淡泊是一种敢于淡泊财物、名利的境界。是否“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质检人淡泊与否最有效的检验。淡泊亦是一种胸怀,事事计较、气量狭窄的人无法“淡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方能有资格淡泊。淡泊还是一种知耻后勇、不断完善自我的气魄,不思进取、甘于落后绝不是淡泊。

在淡泊名利的同时,要志存高远。每一个普通的质检人,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质检系统的形象,他的言行将直接影响

5 着群众对质检工作的信任。如古人所言:“下行者,上仪也”,只有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才能端其表、正其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此应树立“人民质检为人民”的远大志向。

(二) 宁静致远、远见卓识

宁静致远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若宁静高远,哪怕身处再偏僻的地方,也不会觉得孤寂。这一点对于“危机时期”的质检人尤其难得。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倘若把握不了自己,就会骄横轻狂,表现出不良的精神状态,人民群众就会对质检工作失去信任,结果只能是毁了事业害了自己。道家葛洪曾说过:“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杂务缠身,与其紧张烦恼、心浮气燥,倒不如让自己宁静下来,时刻保持心灵的平和,是质检人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处于宁静致远的境界之中时,才能远见卓识,才能避免目光短浅。要想保证质检事业长远发展、久盛不衰,就要增强质检人深谋远虑的素质,增强质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质检人就要深刻认识转型时期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就要充分研究质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就要科学把握质量工作的切入点。总局针对新时期质检工作的特征,及时制订并发布了新时期《质量发展纲要》,

6 提出建立质量强国战略,推动建立有质量要素的产业发展政策、税收激励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和保险促进制度等,就是质检人远见卓识的具体展现。

四 、质检人如何培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信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风范和情操,要经过长期的修养和锻炼,不是随便下个决心就能做到的。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情操的名人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培养这种信念应从培养以下三要素入手。

(一) 要有超强的自控力

在各种困难、危机面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在各种名利、诱惑面前能一身正气,始终保持淡定的情怀;有积极的心态就会做出客观的分析和积极的处理;有淡定的情怀就不会迷失自我,就能坚守自己。自控力的培养有三个方法:一是应加强思想修养。人的自制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思想素质。一般来说,具有崇高理想抱负的人决不会为区区小事而感情冲动产生不良行为。因此,要提高自制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二是提高文化素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往往同其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成正比。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往往能够比较全面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和他

7 人的关系,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三是要强化主观能动性意识。遇事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排除干扰,学会化危为机、化难为易。

(二) 要能耐得住寂寞

质检人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在宁静中思考,在寂寞中收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把心扑在事业上,多想质检的事;深入实际,听民声,干实事;不追求物质享受,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问题面前不回避、不气馁,困难面前不叫苦、不喊累,养成乐观、热情、自信、刚毅的品格。在“寂寞”中磨练意志、厚积薄发。只有这样,质检人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三) 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质检人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日新月异,质检人必须增强读书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坚持学以明志、学以养德,在学习上狠下功夫。常思能力不足,常怀本领恐慌,常找学习差距。勤奋学习是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根本途径。古人云:“大业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古

8 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都是酷爱读书,勤于学习的人。

质检人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质检人应围绕怎样建立大质量文化、大质量工作机制,如何贯彻落实指导方针、质检事业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把握精髓,增强理论功底,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做到勤读、多思、常写,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一定会培养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

五 、结束语

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质检事业的蓬勃发展、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几十万的质检人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人民质检的事业中去。笔者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信念是质检人精神状态永葆生机的良方妙药,为质检人永葆先进性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为质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定有力的精神保障。再次强调的是,质检人培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信念是一个长期修为的过程,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修行。修行过程是一个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明白了这一道理,质检人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去追求此信念,知难而上、不畏挫

9 折,为祖国强盛、百姓安康守卫好质量这道防线。

参考文献:

1. 关于学习贯彻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的思考http:///zjxw/dfzjxw/dfftpxw/201107/t20110729_193303.htm 2.杨蕾. 深入探索 深入实践 深入创新——支树平在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解读.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1年第08期) 3. 刘平均.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改革创新,推动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国质检系统质量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胡荣华. 信念的力量. 《社会主义论坛》,(2006年第6期)

10

上一篇:雷雨情况下一篇:员工安全手册免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