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激光技术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现今社会已经转变为知识信息时代,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没想科技技术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沟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结合。最近几年中,国内经济有了较高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现在电子计算机已经是家家必备的通信设施,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新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一种促进。

第一篇:激光技术论文

激光技术在航空制造中的技术改造

摘要:激光技术是一种高效易控、无接触式的新型加工方式。在航空制造领域中,激光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打标、焊接、切割、打孔、熔覆以及航空零部件的精密加工。我国早已成为航天大国,神舟系列的载人航天、嫦娥系列的探月考察、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现代化航天航空产业,需要先进的激光制造技术跟进。本文在对航空制造中的激光技术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技术改造的趋势。

关键词:激光技术 航空制造 技术改造 激光加工

激光加工的原理是使用高能量的激光束切除、熔化,改变工件指定位置的性能,通过相应的控制手段将其按照加工轨迹照射到加工面上实现的。在激光加工发展进程中,首先是纳秒激光的应用阶段,通过纳秒级的激光脉冲能瞬间超过材料破坏阈值,从而达到融化和蒸发的加工效果。实际加工中,此阶段应用在加工材料表面会有熔融效应,产生重铸层和微裂纹,在对材料要求极其严格的航空制造中无法大量应用。目前是超快激光的应用阶段。近年来,随着固体材料的迅速发展,皮秒脉冲的激光技术很快应用于工业中,通俗称为超快激光,它产生的超短脉冲与材料作用时间极短,能避免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因此也被称为冷加工。它具有更短的脉冲宽度和更高的峰值功率,能够实现精细加工,最重要的是不会产生微裂纹和重铸层,没有热效应,满足航空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应用要求。

技术改造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制作环节进行提升,打破传统加工方法的束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高效式发展的改造活动。实践证明,用先进实用的激光技术改造传统航空制造产业,不仅具有工期短、见效显著的特点,而且能有效避免材料利用率低、模具准备时间长、机械加工量大等弱点,从而提高企业效益。激光是推动航空航天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轻量化方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唯有自主创新,专注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命运。我国激光表面精细制造技术也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 需要大幅度提高新型难加工材料部件上的激光加工能力水平,提升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竞争力。

1 激光加工技术的优点

激光控制方便并且稳定,很容易同精密机械与电子技术相集成,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自动化控制。激光加工属于无接触式加工,可以避免工件划伤,不会造成接触式污染,实现无人加工、对运动工件加工或内曲面工件加工等。激光功率可控性高,既可以实现精密微细加工,又可以加工大型材料。激光加工强度大,即使熔点高、硬度大的材料也基本可以适用。激光加工更加易于做现场数据管理,因为其永久标识和DPM功能,可高效地实现数据下发、采集、管理。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不用模具:零件更改时,只需改变程序,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又能适应零件批量少、品种多、变更大的新产品试制要求。(2)不用划线:加工精度和重复精度高,可切复杂曲线外形,切割速度快,达2~4m/min,工作效率提高8~20倍。(3)切缝窄:0.1~0.2mm,还可以套裁,可节省材料20%~25%。(4)节省夹具:切割时不需要刚性夹紧,工件不受力,可切蜂窝结构及薄板易变形零件,可实现自动加工。(5)激光加工易于操作,节能环保,能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6)稳定性强、渗透性强可满足工业大批量生产加工需求。

2 航空生产中的激光应用及技术改造

2.1激光打标技术

航空制造的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新型难加工复合材料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加工难度大和生产加工时间长。产品要经过设计、工艺、采购、加工、装配、测试等多个环节,并产生了大量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数据。如何有效地对航空制造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质量信息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能对产品质量有效追溯是航空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而激光打标可以高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航空制造业大国都采用DPM打刻二维码,空客飞机发动机的制造商是英国著名的Rolls-Royce,也称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他们出了一本书,要求飞机发动机145个零部件必须打刻二维码。书的封面写着:Creating parts with past零部件与时俱进打刻二维码。Coded data is here to stay編码的数据永远停留在零部件上。

2.2 激光切割和打孔技术

激光切割的材料有镍合金、铬合金、钛合金、氧化铍、不锈钢、铝、塑料、钛酸钼材料等。可用激光加工的部位有:尾翼壁板、蜂窝夹层、骨架、蒙皮、翼梁、翼彬、主旋翼、发动机机匣等。切割时一般用连续输出的激光器YAG和CO2激光器、高重频脉冲激光器。航天航空设备的外壳采用特殊金属材料制成,硬度高且耐高温,可用激光切割加工飞机蒙皮蜂窝结构、框架翼彬、尾翼避板直升机主旋翼发动机机匣和火焰筒等。采用三维激光设备进行燃烧器段的高温合金材料的切割和打孔。在切割钛合金的工件上,开裂和重熔层的研究也颇有成就。激光具有光斑小、密度高、速度快的优势,使其能获得较好的切割质量和高速,减少工具磨损。激光打孔是一项特定的加工技术,主要用于在固体材料上打孔。这两项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用于涡轮叶片的激光打孔以及航空发动机的激光切割等方面。实验表明,用激光切割不锈钢制的发动机舱隔板,能够省材。用激光器切割硼/环氧树脂制的F-15形状复杂的尾翼壁板,下料可减少工时。普惠公司用座标钕玻璃激光器在镍钴合金涡轮叶片上加工直径为0.5mm,深为3.1mm的冷却孔,只用7s。

2.3 激光焊接技术

激光焊接技术实现了由传导焊向深熔焊的转变,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航空航天制造修理中也凸显出了优势。目前有先进的固体激光焊接、LASER-PAW∕MIG复合焊接技术、激光深熔焊、激光热导焊应用于航空航天,如航空模盒、仪表壳体、波纹管、显像管、各种热敏元件[1-2],以及为零部件进行密封。激光焊接作为铣槽式再生冷却喷管夹层结构焊接的首选,具有制造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环境要求低等优势,可缩短火箭发动机喷管研制周期(压缩至10h),降低喷管的制造成本。此外,还应用于薄壁结构焊接,典型的是铝合金机身下壁板,以焊代铆结构将最大化减轻机身重量近20%,省去加筋条用于与蒙皮连接的弯边。激光焊接独特优势,能量密度高:焦斑直径很小,功率密度很高,可达105~108W/cm2,能焊接硬度高、易断裂及高熔点、高强度的航空材料[3]。热影响区小:比一般熔焊结晶速度快几十倍,输入热量可受控并降低到最低需要量,热影响区很小,可对物理性差异较大的异种或同种金属材料进行焊接。

2.4 激光清洗技术

采用激光清洗装置对飞机零部件上的油漆进行清洗,在耗费电能低的情况下就能满足清洗要求,具有环保效果,而且保证清洗后的飞机零部件仍然符合使用规定,能增快清洗效率。激光脱漆技术在航空航天业主要是应用在机体表面的处理、维修和保养飞机表面零部件设备时,要彻底除去表面的旧油漆,进而喷涂新油喷沙或钢刷打磨等传统方法清洗部件漆膜[4]。目前在国际上,特别是欧洲国家,在飞机蒙皮激光脱漆方面开展了科研工作。激光清洗技术开启了环保高效无残留,能耗更低、不伤基材及功能更加完备的激光清洗模式[4]。工艺的优点是,成本更低、不损伤机体、干净、自动化。同传统的溶剂脱漆技术和喷砂法相比,激光脱漆具有不会污染环境,且激光束易于控制的优势,能剥离零部件不规则表面上的漆层[5]。

2.5 工件表面精细化制造

航天器天线固面反射器、雷达部件频率选择器、石英半球谐振陀螺静电(HRG)激励罩、发动机陶瓷型芯、机匣等构件表面精细制造质量,决定了新型航天器、航空发动机等装备性能。激光制造技术因其在非接触式超快加工、加工应力以及精准尺度方面的优势,成为复杂构件表面优化、精细化制造的唯一选择。目前,国内极力发展构件表面的精细激光制造技术。针对航空航天复杂构件表面的精细制造难题,国内首创复杂构件表面的激光精细制造装备,在传统激光制造技术基础上,融合发展光束传输扫描控制、智能检测、图像软件处理、光机电协同控制、装备精度保证等先进技术,开发天线反射器/HRG的图案制造、陶瓷型芯/涡轮部件修理、机匣筒体刻型、涡轮部件标印等五类高端激光制造装备。

2.6 激光熔覆技术

现代飞机制造中大量使用钛合金、铝合金,以及较新的Ti-6Al-4V合金。钛合金耐腐蚀性低,而铝合金强度不高,耐磨性也较差。激光熔覆技术是在材料基体表面以不同添料的方式放置涂层的一种工艺,从而显著改善材料表面特性,使其更耐磨、抗腐蚀、抗氧化。主要流程为:基体材料表面预处理—预置熔覆材料—预热—激光熔化—后热处理。经过熔覆的钛合金部件显微硬度提高为800~3000HV,部件表面经过熔覆后,变得超耐磨、抗腐蚀、抗氧化。用一定的材料配比将铝合金基材表面强化,解决了表面耐磨差,易塑变形的问题。该方法与铝基体之间有冶金结合特点,结合强度高。熔覆层的厚度达1~3mm,熔覆层不但硬度高,而且耐磨性好,有很强的承载力。在钛合金、铝合金表面,进行陶瓷涂敷,利用大功率激光器将其熔化后快速凝固形成涂层,材料的性能可以得到最大提升[6]。此外,激光熔覆材料后产生的热障涂层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可满足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降低温度、热诱导应力以及基体材料服役稳定的要求。

2.7 复合材料零部件精密加工

AlliedSignal率先提出激光修理发动机叶片陶瓷型芯的方法,对陶瓷型芯的修边、切割、修孔等,形成专利;美、法等国已将CMC材料成功应用于火箭、航发导向叶片、涡轮外环的制造,部件表面制造均采用超快激光修理技术。陶瓷型芯属于影响航空叶片形貌的关键工艺部件,发达国家将其制造技术作为核心机密。随着国防武器装备轻量化趋势,航空航天大量应用到复合材料,随之而来的是复合材料精密加工需求,主要涉及树脂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目前超快激光加工技术展现了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陈翊坤,陆安进,付宁宁,等.基于激光清洗技术实现航空油滤维保的工艺研究[J].应用激光,2020,40(4):649-656.

[2]李琳.激光焊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现状研究[J].焊接技术,2020,49(3):1-4.

[3]李兴,管迎春.浅述几种典型激光加工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现状[J].航空制造技术,2019,62(Z2):38-45,65.

[4]孙小峰,荣婷,黄洁,等.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金属加工(热加工),2021(3):7-14.

[5]淦家杭.美国海军MRO中心测试飞机部件的激光清洗技术[J].航空维修与工程,2021(5):18.[6]姬梅梅,朱时珍,马壮.航空航天用金属表面热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21,50(1):253-266.

作者简介:杨景梅(1972—),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及技术改造。

作者:杨景梅

第二篇:混合硅激光技术

英特尔将在2010年左右开始推行Many Core平台,如果混合硅激光技术进展顺利,英特尔会将其整合于Many Core平台,让光传输成为真正的系统中枢。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神经中枢,总线的性能必须与芯片的处理性能相匹配,否则就会拉了整机性能的后腿。正因为如此,计算业界对高速总线从来都是孜孜以求,而总线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也往往预示着计算架构将出现重大的更新。

所有的高性能计算系统都拥有高性能的总线,但如果你认为百GBps的带宽就非常足够,那么明显缺乏远见。未来的计算机系统将拥有上百个处理核心,每个核心都要求超高速通讯,并且要满足分布式共享架构,无论是芯片内部、芯片与芯片之间抑或是系统间都要求拥有超高速的传输通路,总线速度提升到千GBps级别非常必要。作为产业的领导者,英特尔认为现有的电路总线传输技术将会遭遇严峻的挑战,早在多年前它就开始硅光技术的基础研究,试图将光传输与半导体硅技术结合起来。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IDF技术峰会上,英特尔正式披露这一研究获得突破,它就是我们在本文将要介绍的“连续波激光(Continuous wave silicon laser)”与“混合硅激光(Hybrid Silicon Laser)”项目。

实现光总线的技术难点

用光技术来传输数据拥有许多优点。首先,光传输没有信号干扰的问题,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以何种方式进行传输,光信号都不会受到外界干扰,你甚至可以在一条光通路里同时传送多个不同的光信号,彼此也不会相互影响。无干扰传输性能让现有的电路传输技术难以比肩,众所周知,业界当初从并行总线转向串行总线体系,原因就在于克服高频干扰障碍。串行总线虽然可以实现远高于并行技术的工作频率,但它同样容易遭受干扰,如外界较大的电磁波动就会影响稳定性,另外如果频率继续上升一个量级(10GHz),串行总线也将遭遇传输稳定性的难题。当然,你更不可能让一条线路同时传输多个不同的信号,因为这些电信号彼此会相互影响。其次,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完全不受到阻力,也不会产生热量,这种特性类似于电传输体系的超导传输。因此,如果在芯片内部以光信号来代替电信号传输数据,实现硅光的混合运算,便能够有效解决高频半导体硅芯片存在发热量高的难题,并实现跨越性的性能提升。

光传输技术的巨大优点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光通讯概念就开始提出,并随后进入实质性的技术开发。大约在90年代中期,光纤通讯技术终于进入商用化阶段,光纤开始被普遍应用于各类远程数据通讯系统中,如Internet的骨干网完全由光纤构成,城域网、高速宽带入户也普遍采用光纤通讯技术,只有在终端用户环节才转为以太网技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光纤通信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并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另外在一些高端计算机系统内,光纤通讯技术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应用,例如光纤接口的企业硬盘、联结多系统的FibreChannel光纤接口等等,这些应用也都奠定了光纤通信技术的高端地位。

但另一方面,高品质光组件很大程度依赖于手工组装和封装,难以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量产,导致搭建光传输系统成本高昂,这也是光传输技术一直都无法流行于用户桌面的主要原因。而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光传输技术更是无法找到立足之地─计算机内部所有的总线技术都是基于电子传输体系,即以电路作为媒介来传输二进制数据,由于电子传输的先天不足,计算机总线的设计师们一直都在与“干扰”作斗争,总线性能的提升也总是以小幅度的方式进行。既然光传输拥有如此众多的优点,为何不在系统内直接采用光传输技术,一劳永逸解决总线性能问题呢?这固然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想法,但事实并不像说得那么轻巧。尽管我们能够实现远距离的光纤通信,但却难以在系统内构建光传输通路,原因在于现有的半导体硅芯片都无法自主发光,也无法接收光信号。光纤通信系统采用独立的激光发生器来解决问题,这种激光器采用磷化铟材料,可以在电压控制下产生激光信号,对应的接收器则可以将激光信号还原为电信号;再配合调制和解调机制,就可以将数据通过光纤进行异地传输。但半导体硅芯片不具备自主发光和接收能力,光纤通讯采用的激光器件又无法在低成本前提下做到微型化,将现行的光纤通讯系统直接导入计算机系统内部根本无从实现,更别说在芯片内部实现光传输。显然,如果业界要实现系统内光传输,就必须寻求另外的解决方案,而英特尔的连续波激光与混合硅激光技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混合硅激光基础技术

早在2005年2月,英特尔就发布了一项名为“连续波激光(continuous wave silicon laser,CW laser)”的硅光混合技术,这项技术利用标准半导体制造工艺开发出全球首套可驱动连续光波的硅芯片组件,实现硅片与激光技术的结合。这二者过去一向被认为泾渭分明,难以在芯片尺度实现共存,而英特尔的硅组件连续波激光技术成功地打破了这个界限。

众所周知,半导体硅材料无法像玻璃光纤一样可以让光线通过,无论对可见光还是紫外线都是屏蔽的,但对红外光来说,半导体硅材料却完全透明,因此如果采用红外光来作为数据传输的媒介,与硅芯片达成结合就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除了可让光线无障碍透过外,硅光混合还需要解决光信号的控制、传导以及放大等问题,连续波激光技术在这些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信号的放大是通过专门的放大系统进行,以便在传输路线中周期性地恢复信号功率。但硅芯片内部不可能容纳这样的放大器,为此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利用“拉曼效应(Raman effect)”来实现光信号的放大。有一定光学知识的读者应该了解拉曼效应的基本内容:光照射到物质上会发生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波长同激发光波长相同,而非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波长则与激发光波长存在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拉曼效应”,而非弹性散射的光谱则被称为“拉曼光谱”。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利用拉曼效应原理来构建硅光组件,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在硅片中蚀刻出“波导(waveguide)”。波导是芯片内光线传递的通道,对红外线光来说,硅材料的波导就好比是透明的玻璃光纤,因此当红外光进入波导时,研究人员就可以在芯片内对红外光进行控制及传导。不过,硅片本身无法产生红外光,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就利用了一个外部光源将红外激光导入芯片内,产生连续完整的激光束。为了形成拉曼效应,硅芯片表面被覆上一层反射性的薄膜(类似高品质太阳镜的反射膜),当红外激光导入到芯片时,一部分激光会照射到薄膜上形成拉曼散射,并在波导内部形成自然原子振动,进而对光信号产生放大作用。与玻璃光纤相比,硅芯片内的拉曼效应强度要高出一万倍以上,信号放大效果极其显著。

但研究工作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在初期的研究工作中,英特尔的科学家发现,当光线加压功率提高至某个临界值时,信号的放大率就不会再升高,如果再加压,反而会导致信号放大率下降。其症结来自于一种名为双光子吸收(Two-Photon Absorption)的物理现象:如果一个红外光子打到硅原子上,会不受障碍地自由通过,因为红外光的能量不足以激发硅原子;但如果有两个光子同时撞击到同一个硅原子,硅原子能量增加,进而产生一个新的电子,一部分光能量也会被吸收。尽管一个电子吸收光能的效果有限,但光传输必然意味着大量光信号的连续输入,波导内的电子因此将变得越来越多,这些累积的电子不断吸收光能,最终导致拉曼放大效应不再继续直至逐渐下滑。英特尔的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这一新难题,他们在波导周围整合了一个PN结并施加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波导内产生的自由电子就会被移出光传输区域,这样就有效保持放大效应一直持续。

连续波激光技术的积极意义在于,凭借半导体硅与激光技术的结合,极大程度降低了光通讯的成本。英特尔希望这项技术能够首先应用在远距离通讯领域,制造出低成本的硅光组件,让高性能的光传输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它可以取代铜缆进入局域网领域,甚至于构建全光网络,届时光通信技术将真正走入消费市场。除了积极寻求理论突破外,英特尔的硅光研究(silicon photonics research)项目也不断尝试商业化工作的预研。在过去多年中,研究人员运用累积的技术成果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整合型光组件,其中不乏令人称道的工程成果。如在2004年,项目组就推出一套可工作在1GHz频率的硅光模块,其数据编码速度比早先的20MHz记录提高了足足50倍。而类似的工作一直都在不间断地进行,英特尔在硅光领域的成果也不断涌现。继连续波激光之后,混合硅激光技术更是将光计算机的梦想大大推进了一大步。

混合硅激光技术方案

在前面的连续波激光项目中,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必须借助外部光源才能将红外光导入到硅片内再进行放大,这主要受限于硅材料本身不具自主发光特性。如果这一难题能够获得解决,那么英特尔就能够在计算机系统内部构建光总线。正因为如此,实现硅片自主发光特性被认为是硅光子产业化的最后一道障碍。

英特尔公司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的研究人员联手攻关这个项目,在今年的9月份,双方宣布研发成功名为“混合硅激光(Hybrid Silicon Laser)”的硅光混合技术,打开了迈向硅光混合计算的大门。混合硅激光技术的关键点是实现磷化铟(Indium Phosphide)与半导体硅的结合,并能够以标准硅工艺进行生产。我们知道,磷化铟被广泛用于光纤通信系统的激光器中,它可以在电压的作用下产生激光,但基于磷化铟的激光器需要逐一进行组合和校准,无法实现计算机产业所要求的大批量、低成本制造。而英特尔与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员没有将磷化铟作为独立的激光器,而是将它与硅芯片相结合,这样在连续电压信号的驱动下,磷化铟就产生相应的红外激光信号,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能够将二进制数据加载到红外激光上,这相当于让硅芯片具备直接输出光信号的能力。与之对应,系统内有一套光传输总线,硅光芯片(比如处理器)输出的光信号经过波导放大后,再通过光总线传送给位于目标端的硅光芯片(比如另一枚处理器),同样,光信号会再度进入目标芯片的波导被放大,然后被还原为二进制电信号参与运算,其运算输出结果则会被再度转成光信号,经波导放大后传回。通过这样的机制,硅芯片间发生的所有数据传输任务都可以借助光技术进行,借此我们能够构建TBps量级的超高带宽总线。

混合硅激光芯片的设计方案非常巧妙,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将磷化铟材料与半导体硅晶圆有机地结合起来。英特尔与芭芭拉分校的科学家们在此表现出他们的天才设计:用超低温的氧等离子体(带电荷的氧气)在这两种材料表面都形成一层仅有25个原子厚度的薄氧化膜,然后将两者面对面叠放,同时加热加压,这样磷化铟材料的薄氧化膜与硅晶圆的薄氧化膜就像玻璃粘合剂一样熔合,从而将两种材料熔合为一个整体;之后的工序按照传统的半导体制造工艺进行:设计好波导和电压控制器的集成电路图被印刷到硅晶圆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制造出硅光混合型芯片。

混合硅激光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电子计算机逐渐朝向光计算机的方向靠拢。对此英特尔公司光子学技术实验室总监马里奥·潘尼西亚(Mario Paniccia)明确指出,混合硅激光技术可令未来计算机内部采用低成本,万亿比特(TB)量级的光学数据通路,并让高性能计算应用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这一技术距离商业化还有漫长的距离,但英特尔已经攻克了最关键的难题,剩下的工作没有任何悬念,英特尔期望未来能够在单一硅芯片中集成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混合硅激光器,达成每秒万亿比特的I/O能力。芭芭拉分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教授约翰·鲍尔斯(John Bowers)则强调在成本方面的意义,混合硅激光器能够用于晶圆级、半晶圆级和芯片级的应用,将大规模光学器件与硅平台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硅光子器件的低成本、大批量制造,这将大幅度降低光传输技术的应用门槛。

光传输与超多核平台的结合

在IDF技术峰会上,英特尔提出的万亿次级研究芯片计划备受瞩目,这一平台将针对未来十年的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系统。对此英特尔的首席技术官Justin Rattner解释说:在下一个十年内,网络软件服务将让人们可以从任意一台高性能设备上访问个人数据、媒体和应用,运行高度逼真的3D游戏,分享实时高清视频资料和进行多媒体数据挖掘。这一全新的应用模型要求业界能够提供计算能力达到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每秒万亿字节的内存带宽,每秒万亿比特的I/O能力的服务器系统,而这显然将对现有计算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

针对这一需求,英特尔提出了基于Many Core架构的万亿次级研究芯片原型,实验原型包含80个专用途的计算核心(相当于协处理器),运行频率为3.1GHz,80个核心共同发力将能够提供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解决了运算性能方面的问题。其次,该原型芯片的集成电路不再采用平面方式排列,而是设计成特殊的80层8×10块阵列的晶体管,每一层均包含一个专门用途的计算核心和路由逻辑,其中计算核心可高效完成浮点数据的处理,路由逻辑则负责将核心与上下层电路相连,构成一个有机的片上计算网络。第三,硅片原型具有20MB的SRAM高速内存,这些内存与处理器硅晶片堆叠并连接在一起─堆叠设计让计算核心与SRAM内存之间可以拥有数千个连接点,并实现超过每秒万亿字节的传输带宽。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构建每秒万亿比特的I/O能力,现在所有的电路总线技术均无法满足要求,但英特尔将硅光子学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引入到这一系统,让芯片直接集成大量的混合硅激光器,这样就成功解决了巨量I/O吞吐率的难题。

按照计划,英特尔将在2010年左右开始推行Many Core平台,如果混合硅激光技术进展顺利,英特尔会将其整合于Many Core平台,让光传输成为真正的系统中枢。

未来超级计算机对总线技术的要求

在以往,我们谈论总线时总是默认为计算机的内部总线,如串行ATA、PCI Express、HyperTransport、 Redwood等等都属于系统内总线,这种情况在未来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高速总线的应用领域将大大扩展,除了计算机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的连接、芯片内部不同处理模块之间的连接,都必须借助相应的高速总线,业界显然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芯片/封装内部

多芯片/多核心处理器、尤其是超多核协处理器架构的出现,让CPU内部不同模块间也需要通过超高速总线实现信号传递。在这方面,RISC计算领域已经先行一步,如IBM早在Power 4时代就发展起封装推出MCM多芯片封装模块,该封装内的多枚处理器芯片就拥有高带宽的直连总线,实现高效率的并行任务协同。X86处理器在这方面明显滞后,最早采用类似Power 4 MCM封装模块的产品是英特尔的双核Pentium D,即在一个基板上封装了两枚CPU芯片来实现“双核”,但这两枚CPU芯片并没有总线直连;刚推出的四核Core 2 Quad处理器也是类似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只是权宜,英特尔目前在发展CSI总线来解决这一问题,AMD则将HyperTransport总线延伸到封装内部—它的CPU-GPU协处理器平台即采用HyperTransport总线实现互联。

到2010年前后,英特尔将带来Many Core超多核结构,一枚处理器内将集成上百个运算核心,所有的核心必须以一种高效的方式实现内部互联,发展超高速总线就非常迫切,因为如果总线速度不够快、架构不够高效,超多运算核心将难以发挥并行运算的高效能。借助混合硅激光技术,超多核处理器内部便可以采用光传输技术,进而实现TB量级的超高速、无干扰高效数据交换,只有总线传输瓶颈获得解决,超多核处理架构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性能优势。

系统内部

在计算机系统内部,PCI Express与HyperTransport总线堪称两大中枢,它们承担着芯片间的数据交换任务,例如芯片组与显卡、I/O扩展设备之间,南北桥芯片之间,处理器与处理器之间,处理器与协处理器之间等等。其中对带宽要求最高的是显卡系统,目前所用的PCI Express X16总线可提供8GBps的双向带宽,但伴随着协处理器架构的发展,主处理器与协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将超过现有的图形系统,数十GBps带宽非常必要。到更久远一些的2010年,超多核处理平台将对总线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速串行传输技术很可能会遭遇技术瓶颈,例如超高频率下工作的串行总线难以保持信号稳定性,对外部干扰敏感或者自身功耗过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麻烦。同样,改用光传输技术显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借助混合硅激光技术,芯片与芯片之间都可以通过光传输总线进行超高速数据交换,由于光传输不受任何干扰,传输稳定性可得到有效的保障。英特尔所要解决的就是,尽快实现混合硅激光技术的商用化,并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标准供业界使用。

系统外部

许多超级计算机已经开始采用光纤来连接不同的计算模块,但光纤只是在系统间建立连接(System-to-System),无法让位于不同机箱的处理器实现直连,数据在处理器与光纤接口之间往往还必须通过诸如“前端总线-内存-PCI-X总线-光纤适配卡”的多道转接,导致数据传输延迟很高。显然,在这样的架构下,计算系统很难实现最佳的协作效率,超级计算机之所以难以制造,困难很大程度就在于此。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出一种可用于系统间的直连总线,AMD近期推出的HyperTransport 3.0总线符合此项标准,英特尔也在发展自己的CSI技术,另外值得称道的是IBM的Cell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建立芯片直连,更可以实现协处理器资源的分布式共享,从而实现运算核心的紧密耦合。

这种架构可以一直沿用到未来的超多核计算时代,但问题在于,现有的电路总线技术很难提供可满足超多核平台的足够带宽。试想一下,假如一枚处理器拥有80个协处理核心,每个核心都要求能与其他处理器的对应核心建立紧密协作关系,高性能、低延迟的点对点直连总线就非常必要;而核心数量如此众多,对总线带宽的要求也会异常苛刻,上百GBps的带宽并不是个奢侈的指标。

在混合硅激光技术发布会上,英特尔表示该技术未来可以同超多核平台完美结合,让每个协处理核心都拥有自己的高速光路传输,并且通过外部光纤直接与其他的超多核系统联结,借此英特尔将构建出具有一流协作效率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作者:张 岩

第三篇:浅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

【摘 要】现今社会已经转变为知识信息时代,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没想科技技术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沟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结合。最近几年中,国内经济有了较高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现在电子计算机已经是家家必备的通信设施,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新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一种促进。本文主要是结合现阶段内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阐述,对于后期发展进行展望设定。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

0 前言

上世纪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到今天此种影响都未消除。第三次革命给人们的生活、乃至生产都带来极大的帮助。就比如说:电话的发明使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民之间的沟通奠定了桥梁;电视机的发明使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通过电视更好的了解的到外面的世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全球化经济进程有所提升。

经过人们对于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的研究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到现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同时两者之间能够保证完美的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不论是在生活还是生产方面,都希望能够达到资源共享,这样的要求就需要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此点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的内容。

1 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所指的是电子计算机中所应用到的技术方式以及手段。这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1电子计算机系统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中较为完整的一项系统使用技术,这其中包含着结构技术、管理技术、应用技术、维护技术。每一个不同的技术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系统结构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电子计算机解题效率,同时需要满足较强的科学性价比。电子计算机做具备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操作人员对于设备操作所实现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系统功能,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功能得事先,能够将计算机系统解题时效有所提升,电子计算机的操作更加方便。同时提升了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任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的,电子计算机也是一样的。对于系统进行维护,主要是通过对于电子计算机进行实时性的监控,要是计算机系统出现一定问题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1.2电子计算中所涉及到的机器件技术

不同的电子器材经过组装之后才组成电子计算机,不同的电子器材是电子计算机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逻辑促成的,这其中高级线路落是通过电子器材所实现的。在电子计算机进行新的改革过程中都是通过对于器材改革实现所实现。

1.3电子计算机中所涉及到的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是较为复杂的,包含一开始我们所提到的电气器材,同时还有众多的部件。这些部件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包含也是较为广泛的。

1.4计算机组装技术分析

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生产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组装技术又出现了较为的影响,计算机组装技术和计算机更新换代有着一定的协调性,并逐渐转变为微型化。

2.通信技术研究分析

在21世纪,电话以及手机等通信技术已经成了普遍性的存在,家家户户都有。而且这些通信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这样就侧面反映出国内通信行业发展势头是相当强劲的。通信技术的实质内容就是信息数据的传输,所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历史上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为:在人类出现之后,就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在文字出现之后,沟通方式更加频繁。在奴隶制社会中,在战争过程中提现的最为明显。在战争过程中的,进行情报传递。主要是通过马匹以及人类之间的传递,在后期才逐渐的转变为邮驿方式。现代化的邮政制度是就由邮驿发展来的。

3.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两者之间的结合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不同的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都更加的紧密。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的发展以及后期不断的完善。两者结合之后组成了蓝牙硬件平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蓝牙接收器。其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指导。现代信息核心内容主要有:L2CAP、RFCOMM、SDP等部分。所运行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完成设备,在服务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开发、收集、处理、传递过程,不断的发展以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数据进行的封装处理。在进行HCI接口过程中,要明确核心内容,通过知识以及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组成信息的经济形势。所以说人们将其形象地将比喻成技术,对其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时代的推进,对于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要求都哟明确的要求,要是说,电子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神经元,那么对于此细胞源需要不断的激活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人民所需的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之间可以通过交换机、光纤网、卫星等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电子通讯设备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网络覆盖,同时让人们对于此项技术有着较大的认可。

4.结语

对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了发展前景来讲,人们对于这两种技术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发展与完善。发展至今,随着社会进程的加速,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都面临着一场新的改革。现阶段内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所需,需要建立更加快速的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系统,此种技术的发展以及改革,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以及探索,更需要各行各业人们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洪涛,浅议网络发展的应用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2.

[2]吕延杰,電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陈波光  刘姝姝

第四篇: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

摘要:心理学应用的核心部分是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涉及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对象、语汇和规范都存在不同。这也体现在心理学学科中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不同。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思想涉及到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顺序。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顺序是技术、理论和方法,这是技术优先的思考。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手段涉及到体证的方法与体验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技术基础;技术思想;技术手段

心理学研究包括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心理学的应用是通过技术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对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来说,强化心理学的技术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目标,在心理学的方法论的探讨中,就包含了关于心理学应用技术的考察[1]。这涉及到心理学研究有关技术理念的生态学的方法论[2],也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3]。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有特定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的问题[4],心理学的技术研究有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5],心理学的技术应用有独特的途径和方式[6],例如心理学研究中的体证和体验的方法[7]。

一、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科学的目的与技术的目的不相同。科学的目的与价值在于探求真理,弄清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求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目的与价值则在于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技术工具或人工事物,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增长社会财富、提高社会福利、增加人类福祉的目的。

科学的对象与技术的对象不相同。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科学就是要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能与规律,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对象则是人工的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人工生物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等。

科学的语汇与技术的语汇不相同。科学与技术在处理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汇有很大的区别。在科学中只出现事实判断,从来不出现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只出现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不出现目的论解释及其相关的功能解释。因而,科学只使用陈述逻辑,技术回答问题就不仅要使用事实判断,而且要进行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不仅要用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而且要用目的论解释和相关的功能解释。

科学的规范与技术的规范不相同。科学与技术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范有普遍主义、知识公有、去除私利和怀疑主义等四项基本原则,技术的发明在一定时期内却是私有的,属于个人或专利人。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漏技术秘密、侵犯他人专利、侵害知识产权等,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有研究指出,技术哲学问题涉及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二是技术认识的程序论;三是技术知识结构论;四是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五是技术与文化;六是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8]。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到底是价值中立的还是负载价值的,这是一直都没有厘清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换句话说,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眼中的技术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知识分裂”,这一点可能是造成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不能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中性论者看来,技术即工具、手段。技术中性论者并不否认技术的应用和技术的应用后果是有善恶之分的,是存在价值判断的,但技术本身作为技术工具、手段却是价值中立的。中立的技术工具只有效率高低之分,而不应从善恶等价值尺度出发去衡量,即应该把技术本身同技术应用区别开。

技术价值论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从社会建构论者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出发,自然会得出技术是负载价值的结论。现代技术自主地控制着社会和人,决定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技术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人类的命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须依赖人类的力量和社会的因素,技术有着自身独立的意志与目的,负载着独立于人的客观价值。

技术价值论主张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显示技术最初表现形态的技术发明不是单纯的手段,而是合目的的手段,手段承载了人的目的,因此也就承载了人的价值。体现在技术手段中的人的价值也是潜在的,是没有成为现实的价值,因此技术发明不仅体现了内在的客观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外在的社会价值。从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是技术形态的又一次转化,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即技术原理与技术发明中所承载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过程[9]。

二、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思想

关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不同研究类别和研究类别的不同顺序,研究者可以有不同的设想和设计,这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定位和发展。当然,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原有的关于研究顺序的理解和认识曾经给心理学带来了影响和促进,但也给心理学带来了不利和阻碍。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原有的研究顺序,并且给出应有的研究顺序。

在心理学的演变中,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顺序曾经有过不同的变化。首先是理论、方法、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理论占有首要的位置或支配的地位。理论的范式、框架、假设、主张、观点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其次是方法、理论、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方法处于首要的位置。方法的性质、构成、设计、运用、评判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支配的部分。在这样两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研究顺序中,技术都处在末位。显然,技术被认为具有附属的性质,具有从属的地位。这在心理学的当代发展中,是应该受到颠覆的。

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顺序是技术、理论和方法,这是技术优先的思考。心理学研究的技术优先,重视的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定位、需求拉动、问题中心、效益为本。价值定位是指心理学研究者及其研究都应该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原有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张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研究者必须在研究中持有客观的立场。但是,技术中心则必然要有价值取向。需求拉动是指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所拉动的,越是发达的社会,越是高质量的生活,就越是重视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质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问题中心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以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效益为本则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考虑怎样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技术、理论、方法的顺序中,技术是由理论所支撑的,理论是由方法所支撑的。因此,所谓的技术优先并不是脱离了理论和方法的单纯的技术研究。

那么,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或者说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位,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根本转变,即从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转向以心理生活为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是已成的存在,心理生活则是生成的存在。心理现象的研究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得到的就是心理现象。心理生活的研究则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相对统一,研究者就是生活者,生活者通过自己的心灵自觉来把握、体验和创造内心生活[10]。对于心理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生活规划、规划实施和实施评估。人的心理生活是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是人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人自主创造出来的。

其实,人的心理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心理是后天形成的,是创造出来的,也是生成变化的。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与看做是生成的存在有着根本的区别,心理学研究应该着重于生成的存在。或者说,人的心理意识不仅仅是已成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生成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仅仅着重于已经存在的心理意识,而更应该着重于创造生成的心理意识。在心理科学的推动下生成和创造出来的心理生活,才是合理的和优质的心理生活。

三、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手段

有研究者认为,应该确立现代心理技术学的研究门类,即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研究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就个体来说,这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是对人的心理属性的量化研究,就是运用心理测量、测验的方法对各类人员进行心理过程与特质的测量和评价。就群体来说,这是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社会心理测查是对群体的心理倾向性进行测量与调查。心理倾向主要包括社会需要心理、对人与事的态度、群体人际关系等。就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失常来说,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商谈,使咨询对象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有所变化,从而能适应环境并保持身心健康。心理治疗则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矫治心理和行为障碍、精神(心理)疾病。就经济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心来说,这是经济心理技术[11]。

有研究者阐述了心理技术学的构成,认为心理技术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子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心理测量技术系统和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的实验手段包括仪器、设备、器械、实验装置和相应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方法,现代实验心理学除运用自身不断创造的先进仪器外,还广泛使用相关学科的先进仪器进行研究。心理测量技术体系包括智力测量体系、人格测量体系、非智力因素测量体系、能力倾向测量体系和神经心理测量体系等。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又分为三个子系统:心理硬技术体系、心理软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心理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各种物质性技术手段,如物理、工程、生化、医学、生理、计算机等领域的物质手段,综合利用,构建心理学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物质化水平。心理软技术体系是将心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技能与技巧,不能是经验的东西,而是要建构成套的完整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是要进行心理技术的开发,培育心理技术的市场,增强心理学自身的应用功能,增进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动力。同时,心理技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会提高心理指导和训练的技术水平[11]。

人的心理不是已成的存在,而是生成的存在。所谓已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就如同自然天成的产物,是现成如此的存在,是客观不变的对象。所谓生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不过是后天建构的结果,是朝向未来的存在,是共同合成的结果,是不断变化的过程。那么,如果从生成的方面来看,人的心理生活与人的心理现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心理生活是人自主建构的,心理现象则是自然天成的。所以,心理现象是已成的。生成心理生活的根本方式就是人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不是现成接受的结果,而是心理创造的建构。

实证与体证是相互对应的,实验与体验是相互对应的。这就是说,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证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证的方法相对应的,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验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验的方法相对应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实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就成为了确立和保证心理学科学性的最为基本的准则[13]。这成为考察西方心理学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4]。实证和实验方法的运用也成为对文化心理进行研究和考察的核心。这体现在关于文化与自我的研究之中[15],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质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中[16],也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基本理念和理论假设之中[17]。那么,除此之外的另类方法或内省方法则被列入非科学的范围之中。受到连带影响,传统心理学体验和体证的方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发展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是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扩展。

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倡导天人合一、心道一体,即强调不要在人之外或心之外去寻求所谓客观的存在。道就在人本身之中,就在人本心之中。那么,人就不应该到身外或心外去求取道,而应该返身内求。所以说,人是通过心灵自觉或意识自觉的方式,直接体验到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传统所确立的是内省的方式,这种内省方式的一些基本原则成为了理解体证或体验方法最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内圣与外王,修性与修命,渐修与顿悟,觉知与自觉,生成与构筑。

但是,体验的方法则有所不同。所谓的体验就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把握心理对象的一种活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理解,也包含关于对象的感受,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验的历程也是人的心理的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和自主生成,人通过心理体验把握心理自身时,可以是一种不去分离感知者与感知对象,不去分离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活动。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人是感受者,也是体验者。

体证或体验的方法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体验是一体性的。体验就是人的自觉活动或心灵的自觉活动,因此,体验并没有分离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体验不同于早期西方心理学的内省。内省严格说来,仅仅是对内在心理的觉知活动。这是独立的心理主体对分离开的心理客体的所谓客观的把握,是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活动转换成对心理世界的观察活动。因此,体验实际上就是心理的自觉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所把握的就是心理自身的活动。其次,体验是真实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一直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强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作客观的对象,甚至不惜把人的心理物化。体验实际上强调的不是客观,而是真实,真实性在于反对以客观性来物化人的心理行为。当然,体验应该是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客观性是对虚构性和虚拟性的排斥,而真实性则是对还原性和物化性的排斥。体验通过超越个体的方式来达到普遍性。再次,体验是生成性的。实证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或看做是已经如此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就是描述、揭示和解说已成的心理存在。实际上,人的心理也是生成的存在,是在创造和创新中变化的存在。那么,体验就不仅是对已成的心理进行的把握,而且也是促进创造性生成的活动过程,正是通过体验,人能够创生自己的心理生活。最后,体验是整体性的。人的心理直接以个体化的方式存在,个体的心理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这种个体化或个体性就变成了一种基本的原则,即个体主义的原则。这在很长的时间内支配着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对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研究。实际上,人的心理的存在内含着整体的存在。在中国本土的心性心理学看来,道就内含或隐含在个体的心中,这就是心道一体的学说,是心性的学说。那么,体验或体证就是体道,就是证道,就是弘道。这是心理生成、心理创造、心理建构的历程。

[1] 葛鲁嘉. 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89.

[2]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9(2):140-144.

[3]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5-19.

[4] 葛鲁嘉. 心理学应用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69-172.

[5] 葛鲁嘉. 浅论心理学技术研究的八个核心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4-38.

[6] 葛鲁嘉. 心理学技术应用的途径与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66-70.

[7] 葛鲁嘉. 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6-121.

[8] 张华夏,张志林. 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2):31-36.

[9] 张铃,傅畅梅. 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14.

[10] 葛鲁嘉. 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2-117.

[11] 杨鑫辉. 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心理科学,1999(5):455-456.

[12] 罗杰等. 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10-113.

[13] 郭本禹(主编).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76-177.

[14] 叶浩生(主编).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15] Markus,H.R., &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2):224-253.

[16] Ratner, C.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7:9.

[17]Shweder,R.A. Thinking through cultures: Expeditions in cultural psychology[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35.

作者:葛鲁嘉

第五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研究

【摘要】伴随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型高新技术也在随之不断的完善与进步,这一情况的出现,为我国通信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就目前来看,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子在近些年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项领域之中,并逐渐的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因此,本文以计算机和通信这两种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就如何推动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以及其在融合过程中的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研究

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通信与计算机这两项技术逐渐的形成了各具特色且带有一定性能的构造体系,所以,这两项技术的融合能够从某一方面简化人们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并推动整个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但是,受各自特点的影响,为通信与计算机的技术融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在推动二者融合时,需要全面的了解二者的特点与优势,从而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二者的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1.通信和计算机的技术功能

随着近几年各类型计算机设备在通信技术管理和处理信息数据过程中的广泛应该,并不断的借助各种形式的通信手段来实现信息数据的有效传递,从而使得计算机设备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化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与此同时,在带有现代化性质的网络通信系统中,计算机设备已经可以有效的处理各类型的信息数据,这使得其可以为人们日常的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更是能够更好地推动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2.现代化通信技术的特色

2.1传递信息数据的快捷性

伴隨通信与计算机二者在现代社会的技术融合,使得计算机技术逐渐的实现了在信息网络内部以及各个终端的数据传递,计算机技术具备的此种性能,使得其无论是传递信息的数据还是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具有的传递信息数据快捷性的这一性能和优势,更是让通信与计算机二者的融合为传递信息方式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进一步的推动了信息数据在现代社会传输的便利性。

2.2拓宽了技术的使用范围

通过借用计算机和通信这两项技术具有的快速处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性能,使得人们在使用此项技术来管理信息数据时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当计算机与通信二者进行技术融合后产生的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我国各个产业领域中时,使得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被极大的增强。在当今社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使用范围都被极大的扩大,这也是该项技术具有的一个极其冥想的优势与特点,因此,该项技术在当前得到了极广泛的推广。

2.3通信服务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

随着现代化计算机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之中,为不同领域中包含的信息数据提供一定的机密保护措施,使得其安全性能够通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从性能和特点上来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信技术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通信服务包含的数据存储功能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传递信息数据的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通信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措施的处理,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还可以提升人们对使用该项新技术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通信服务的优质性。并且,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通信服务安全性的要求逐渐的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与通信的融合。

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融合具体应用

3.1远程实时通信

伴随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无线网络这一新型通信服务技术也应运而生,这一情况的出现,就为计算机与通信两项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融合基础。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在当前通信服务技术中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互联网中信息数据的传播速度获得了质的飞跃,而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更是使得远程实时通信这一服务目标得以实现[1]。另外,正是由于这两项技术的融合使得通信技术具有的隐含与附加价值可以被逐渐的发挥出来。

3.2多媒体通信技术

就目前来看,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之中,且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占据了极高的位置,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作为当前支撑着多媒体通信技术在处理和存储信息数据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计算机系统在通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2]。此外,为了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提供更多的便利,将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便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之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这两项技术可以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3.3创建信息数据库

作为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计算机设备在通信服务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创建和完善信息数据库的工作过程中,计算机设备的作用是其他设备无法取代的。工作人员在创设数据库时,往往需要先对那些即将被录入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分类和整理等一系列的处理,使得其能够在入库之后就可以被用户直接的使用,从而实现通信信息数据的快速共享[3]。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出,创建数据库已经成为了当前通信与计算机二者进行技术融合的典型应用案例。

4.通信和计算机的技术融合发展

计算机通信这项新型技术是伴随计算机与通信这两项技术的不断融合而产生并发展的,所以,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技术手段,使得人们日益提升的对通信服务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并且,伴随这项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逐渐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一定要同工作实际相结合,需要依靠计算机系统的支撑,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而且,通过对该项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发现,该项技术正式由于获得了计算机这一系统的重要支撑,其硬件条件才实现了方便快捷通信,通信服务的质量才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4]。与此同时,在通信服务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形式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而不断的增加,这使得通信信息的传递速度与传播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通信技术将会逐渐成为通信技术的核心部分,并被广泛的应用到通信服务当中

结论:

总而言之,伴随近些年社会发展速度的进步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推动通信与计算机二者的技术融合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作为相关工作者,不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还应该要不断加深对这两种技术的研究,以期能够在不断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满足更多人对计算机技术的高层次需求,从而发掘出更多为群众服务的新型技术。

参考文献:

[1]周艳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7:41+43.

[2]林达.浅谈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电子制作,2015,02:151-152.

[3]吴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40.

[4]姜尧维.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49.

作者:孙延琦 杨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