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全民阅读究竟读什么?

【摘要】优秀原创图书是开展全民阅读的前提,而全民阅读又会推动原创图书的发展。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全民阅读和原创图书出版的现状,对原创图书的出版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加强原创图书出版,使图书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最终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的。

【关键词】全民阅读;原创图书;精神文明

【作者单位】盛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6年,我国全民阅读活动走过了第1个10年。10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书香城市建设,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使全民阅读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据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到2015年,我国的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4%,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率的增幅更大,由32.8%增长到64%,而成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则由4.25本增长到4.58本。从这三组数字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阅读的人数在增加,图书的阅读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且,这仅仅是2010年到2015年的增幅数据,更不用说从2006年开始推广全民阅读到10年后的今天,全民阅读率的增幅是多么的喜人了。

2016年3月, “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 这说明在今后5年,全民阅读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广。要长期、全面地推广全民阅读工作,达到提高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首先要出版高质量的原创图书,即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这是推广全民阅读的前提。本文分析了我国全民阅读和原创图书出版的现状,就如何加强原创图书出版、促进全民阅读发展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我国的全民阅读现状

加强全民阅读并不意味着国民之前不阅读。根据调查,我国现在纸质图书阅读的现状是:初高中学生阅读以教学参考书内容为主;大学生阅读以英语、考研、公务员书籍内容为主(网络小说也颇受大学生欢迎);30岁至40岁年龄段的国民阅读则主要以各种职称考试以及公关、社交方面的书籍为主[1]。由此可见,国民阅读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考试或职称晋级,激烈的社会竞争使阅读越来越带有功利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阅读的嬗变,国民阅读由主动式转向被动式。所以,当人们完成学业和职称评定的各种考试之后,就出现了普遍的“不读书”现象。

对于如何全方位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业界人士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首先,引导国民阅读观念;其次,制定全民阅读政策规划;再次,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这些提议有助于推广全民阅读,但是,阅读最终还是个人问题,只有激发个人兴趣才能保证阅读的持续性,享受读书乐趣才是阅读的真谛。这种乐趣不仅指娱乐消遣,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要全面深入推广全民阅读,首先要有好书。换句话说,出版界提供内容丰富的高质量原创图书是开展全民阅读的关键。通过阅读高质量的原创图书,国民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逐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最终摆脱“阅读是为了考试、职称晋级”的障碍和迷雾,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 当今我国原创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应试和职称晋级的确束缚了国民阅读的发展,但是出版业界也应该从另一方面分析图书出版的问题。全民阅读读什么?除了国外精品佳作、我国经典著作,更多是由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原创图书。出版人在全民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异于航海线上的灯塔,无异于艺术殿堂的设计师和工匠。为国民提供什么样的可选择的阅读内容,生产什么样的原创图书,是每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出版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原创图书出版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值得从业人员注意。

1.跟风出版现象

跟风出版是近10年来我国出版领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图书市场上,一本书畅销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内容、题材到封面均类似的图书相继出现,形成跟风出版现象。曾经轰动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出版后,便有《我能动谁的奶酪》等十几本跟风出版的类似图书;一本《狼图腾》,引发了一系列带有“狼”和“图腾”字样的图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后,《哈佛男孩张肇牧》《剑桥女孩孟雪莹》《清华男孩章启轩》等一系列图书接踵而来。

造成这种跟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公司追求经济利益。跟风出版节约了研发成本,降低了出版风险,如果跟得快、跟得好,在短期内还可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跟风出版成了一些出版社“创收益”的捷径。当然,出版社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一些跟风出版有时也是必要的,如奥运年、著名人物的诞辰纪念、重大事件的纪念等。但是,大多数秉持“拿来主义”,随便复制别人的创意、在短时间内谋取利益的出版行为,不仅使自身道德意识缺失,也给读者、编辑、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读者产生了反感心理。跟风的结果是图书市场短期内出现大量选题相近、书名相似、内容相仿的书籍。读者可选择的书大同小异,缺乏吸引力。读者的个人爱好、阅读取向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书店里铺天盖地摆着相似主题的图书,不仅使读者反感,减少了阅读的兴趣,还挫伤了出版社的积极性。其次,虽然跟风出版给出版社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跟风源于模仿他人的选题策划,利用别人的创意,长久下去肯定会影响编辑的创造性思维,使出版社失去了自身特色,影响出版社塑造品牌,因此不可能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更谈不上社会效益。

2.“大书”现象

有些出版社动辄就出版以“系列”“文库”“大全”为名的图书套系,除了名称“大”,册数也偏多,少则上、中、下3册,多则10册以上。这样的图书套系不是不必要,而是远离了一般的读者。有闲暇的读者可以在家里慢慢翻阅,或是去图书馆阅读这样的“大餐”,但是对于每天忙里偷闲在地铁里想汲取一些知识的大部分人来说,简单的“盒饭”也许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还有一种“大书”的现象是指图书的装帧、印刷过于豪华,喧宾夺主。一般的读者买书是为了看内容,如书价的一半花在装帧上,这样的书籍恐怕也只能在书店里供人翻翻而已。此外,过分的装帧有时会影响读者对图书的理解,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出版“大书”的现象呢?个人认为,现在的图书出版多以某个项目为主题,出版社为了保证项目的完成,或者为了参加各种书展,在数量和外观上以“大”压人,试图引起各方面关注。“大书”现象使图书逐渐远离了一般读者,变成了摆设。图书出版的目的是阅读,太厚重的书,反而会失去阅读价值,进而影响全民阅读的深入推广。图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出版社应多花力气,为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小书”。

3.儿童图书唱“独角戏”

近年来,我国儿童原创图书异军突起,成绩斐然。杨红樱的 “淘气包马小跳系列” “笑猫日记系列”等版权已经卖到了国外,图书销售额高达4亿元。杨红樱曾经做过7年的小学老师,又用7年时间从事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她作品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故事,很有现实感并深受小读者欢迎。与日本的《窗边的小豆豆》、英国的《秘密花园》等畅销书相比,杨红樱的儿童作品更贴近中国孩子的生活,因而人气经久不衰。2016年4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该奖被誉为儿童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曹文轩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位中国人,国际安徒生评选委员会对他作品的评价是:“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勇于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喜爱。” 曹文轩的《草房子》在14年里被印刷了140多次,《青铜葵花》在5年里被印刷了50多次。他的作品不仅打动了中国的小读者,而且被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小读者接受,这表明中国的儿童原创图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一般认为,儿童图书出版门槛比较低,但收益比较高。为了抓住这个市场,全国580多家出版社有520多家参与儿童图书出版,很多出版社向儿童图书部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员,这样难免会造成图书市场儿童图书唱“独角戏”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很不利于全民阅读的开展。

三、 对原创图书出版的建议

1.注重图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面对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需求,年龄、爱好、职业不同的人,阅读的内容自然不同,图书消费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推广全民阅读应该注重原创图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不少出版社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1)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力争多样化

于丹一系列作品畅销后,围绕古代经典对当代人启示的图书出版越来越多。很多读者不再满足于看他人对经典的解释,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够阅读原文。然而我国很多古代经典作品,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古汉语知识才能理解。不用说《论语》,仅明末清初写成的中国四大名著通篇读下来,对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来说也不是一件易事。换句话说,古代经典作品存在的阅读难度令一些读者不敢接近,需要辅助工具。长春出版社从2008年到2011年逐年出版无障碍阅读学生版的《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为经典和读者之间搭建了桥梁。这套书对四大小说中的生僻字以及不易读懂的词语均加注了汉语拼音和注解,不仅使读者节省了很多查字典的时间,而且起到了导读的作用,使读者对描写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套书虽然标注的是学生版,但出版后很受成年人欢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古典阅读的出版,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考虑,多样化的出版,这样既避免了雷同,又满足了读者的需要。

(2)突出图书的个性化

出版人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策划个性化的选题。日本畅销书《百利达公司食堂的菜谱》值得我们参考借鉴。2012年,日本十大畅销书中位于第4位的是一本菜谱图书。该菜谱是日本生产体重计、体脂肪测量计的百利达公司食堂的菜谱[3]。该菜谱之所以成为畅销书,第一个原因是它详细描述的所有食材在一般的超市均能买到,非常实用。第二个原因是它满足了家庭主妇的需要。日本的家庭主妇每天绞尽脑汁,为家庭成员提供既吃得饱又吃得好的饭菜,热量、盐分、味道、价钱成了她们的头疼事,花费了她们很多时间和精力。家庭主妇们希望有一本经济实惠的书——适合1个4口之家在1个月内的食谱,且费用控制在3万日元至4万日元之间;食材的分量、热量、盐分等要有明确标识;口味最好包括日本风味、西洋风味、中国风味。这本《百利达公司食堂的菜谱》完全符合了她们这些要求,因此该书销售了480多万册。

出版人可以由此展开思考,全民阅读开展的关键应该是向国民提供他们想看的书,让读者开卷有益。因此,注重原创图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并不是要编辑突发奇想,而是要从读者的立场出发,策划读者需要的图书。

2.多出“小”书

众所周知,三联书店的图书多以单行本为主,而不是以“大”书、系列书壮声势。他们的书做得小且十分精致,目的是增强图书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作者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例如,2010年9月,三联书店出版北岛的《城门开》,全书共计197页,封面设计极为简朴,但是这本书至2014年6月已经印刷了5次。《城门开》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对当今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强烈反思的作品。北岛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人、家庭的遭遇,以及21世纪他回到阔别13年故乡的感受为主线,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和编辑的个性化思考。这本“小”书的5次印刷足以证明读者更看重的是内容而不是声势。

3.借鉴儿童原创图书的经验

现在出版界儿童图书唱“独角戏”,很多出版社新设或者扩大了儿童图书部门。但全民阅读的对象不仅是少年儿童,还有青年、中年、老年。应该说,每个年龄段,每个群体都应该是出版社关注的阅读群体。只有全民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全民阅读的目标。因此,与其盲目跟风新设或扩大儿童图书部门,不如借鉴儿童图书的成功经验,使其他领域的图书也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首先,儿童原创图书已经形成一种品牌模式。其次,新晋作家发展方向规范化。例如,《儿童文学》杂志将作者分成幻想文学、校园文学、童话类别等,这样每个分类里都固定有了一批“原住”作者,新的儿童文学作者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目标都十分明确。有了读者群,又有和读者群配套的作者群,何愁书卖不出去呢?

这种模式的形成是儿童图书出版社、儿童图书出版部门和儿童图书编辑长年努力的结果,作者、编辑、读者、出版社、经销商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是在长期的合作下形成的。那么,其他领域的图书出版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以前的编辑可能只是策划出版主题,检查文字和标点符号,联系一下作者和发行部门。现在,一方面要求编辑能深度开发作者群,培养潜力作者,深度打磨出版内容;另一方面要求编辑除了具有选题策划能力、推销宣传能力,还要有强大的市场调研及分析能力,有运用新媒体进行图书整合运作的能力,能想办法让策划出版的图书占领市场成为畅销书和常销书,甚至寻求海外合作“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

四、 全民阅读的发展方向

很多人担心数字出版会影响全民阅读,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不是通过什么载体阅读,而是读什么。阅读不应该停留在娱乐化、消遣性的浅阅读层面。编辑、出版社有义务向读者提供富有感染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图书,这对推动国民阅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功利性阅读越来越受人诟病,出版业要推动全民阅读的实施,就要站在读者角度策划选题,出版高质量的原创图书。总而言之,优秀的原创图书是全民阅读的前提,同时,全民阅读也会推动原创图书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目标。

[1] 聂震宁. 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 现代出版,2015(3).

[2]彭广林. 全方位营造全民阅读气氛——略论推进全民阅读的难点与着力点[J]. 编辑之友,2015(2).

[3]盛力.日本年度好书[N]. 中国图书商报,2012-12-28.

作者:盛力

第2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每个安慰你挂科算什么的人,最后都默默拿了奖学金;

每个夸你肥嘟嘟的脸好可爱的人,最后都瘦成了万人迷;

每个在你面前说自己前途渺茫的人,最后都成了各界精英;

只有你,在满床的薯片袋和电脑荧光照射下,憔悴成一片枯黄。

你是不是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给你们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你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的可以学习东西。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亮红点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客送礼,独自祷告……

我不禁反思,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大学生活吗?读大学,我们究竟该读些什么?

你要是天天一大早六点钟起床,吃顿好饭,奔去教室背英语单词,八点坐直在教室的前排,使劲不分心不玩手机地听完三四节课,放学奔去食堂抢份好饭,回宿舍吃完,洗洗衣服扫扫地消化下,接着看会儿中外名著,困了就睡会儿午觉,下午继续坐直在前排听完三节课,放学去食堂抢个馒头奔回寝室啃完,收拾好书包就去教室上自习,拼到十点半赶在关门前回宿舍,洗漱完了继续听VOA听BBC,听累了看书,看累了上床睡觉。周六在自习室泡一天,周日半天上街采购,

半天整内务看闲书,晚上继续滚教室自习,想考清华浙大耶鲁牛津的,周末就别放假,你哪还有空去迷茫,去忧伤啊!

你要是想到以后逛不起街,旅不起游,看不起最新大片,连买份两块钱的环球时报都要犹豫挣扎下,你还敢迷茫敢忧伤啊!你当你是少年维特啊,维特的烦恼之所以迷人,那是人家名字前还有少年两个字。你要是混到中年,住不起房,开不起车,谈不起恋爱,天天对着现实哼哼唧唧,谁会去聆听你那“凄美感伤”的烦恼啊!

我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小生意家庭,没有多少人家里有万贯家财,我们现在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挣来的血汗钱,甚至是到处借来的钱,其间蕴含着无比的艰辛与对我们的爱。在他们被岁月留下创痕的脸上,还有一双对我们充满希望的眼睛,那一双浑浊甚至有一点模糊的眼睛。希望可以变成失望,失望可以变成绝望,但是谁又是这一变化的决定者?

再不努力学习,毕业就等于失业了,就算天上掉个馅饼,你还要比别人先发现张嘴去接着提前准备呢。看人家谈恋爱你羡慕什么,还怕以后娶不到媳妇么?看人家拿着简历满世界跑你眼红什么,没看到人家怎么呕心沥血苦尽甘来么?

一个人早起晚睡不难,但在一群晚起早睡的人中早起晚睡不简单。没人陪你占座,没人陪你背书,没人陪你写作。学习就是孤独的。食堂,寝室,教室,你就只能去这三个地方。没人经常短信你,没人经常鼓励你,没人一直关注你。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要早起前去学习,你的伙伴会贪睡不去,但不可以是你。你的同学可以中途打断他们的计划,你不可以!你要学习。你一个人背着书包穿

梭于教室和寝室之间,你以为很傻很土很幼稚吗?

别人笑,是羡慕,你笑,是自信。

想睡懒觉,想看电影,想吃大餐。但是他们都是花时间的事,占用学习时间的事。可以放假,可以休息。可要是每天多睡2小时,一年就多睡掉30.4天,一个月没了。每天看两集电视,又是一个月没了。你还不知道惭愧啊?你智商不高,情商不高,各种商不高;

你背景不够,资本不够,各种都不够;你还不学习?

你说我没智商,没背景,没资本, 没关系,我要学习。

你说我固执,老套,OUT,没关系,我要学习。

别人花言巧语追女朋友,别人周末上街大包小包,别人假期飞来飞去,都不关我事,我要学习。别人逃课,兼职,游戏,都不关我事,我要学习。

所以,学习就是一件要耐的住寂寞放的下欲望舍的得享乐的事情。

记得刚上大一时读过一本书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其中有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教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每当感觉现实与理想有差距时,我们总是怨天尤人,抱怨命运的不公,却不愿从自身找原因。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我发现,在这一学年当中,有许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要做什么,或是做什么都不起劲。这在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当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你们丧失了目标。其原因如下:

第一:我们考上了大学。完成了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显性的终极目标。对于许多同学而言,大学是我们最后的求学阶段。读完大学就要找工作,可是这对于已经做了十二年学生我们而言仍然显得那么的遥不可及。

第二:大学里的教学方式与其它时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在大学里面没有任何一个教师会围绕我们转,生怕我们没有学到东西,学不学完全是自己的事,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没有了以前的反复讲解,没有了以前做不完的作业我们觉得上课对自己空荡荡的,学了又怎么样,不学又怎么样?与其让自己学得这样辛苦,还不如让自己过得洒脱一点。

第三:大学里面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从以前的早自习到晚自习,都有老师把你们要完成的任务布置的妥妥当当,到现在的没有任何人给你讲你应该去做什么,让我们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大多数人却乏精神的独立与良好的自控,我们根本无法去把握这些显得过多的自由。

第四:大学里的辅导员与以前的班主任完全不同。以前的班主任什么都要管,就像一个苛刻的保姆,因为他把我们看成没有长大的孩子;现在的辅导员很忙很少与学生沟通,因为他们把我们当成成年人。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脱节,我们在心理与智力上根本无法完成这种转型。

第五:我们中大多数人缺乏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到底要做怎样的人,到底要干什么样的事业,这些对于许多人而言是毫无概念。从小学时代我的理想,到初中时代我的将来,到高中时代我的大学,到大学时代我的迷茫,我们在这一

过程中完成了人生目标的蜕变,最后剩下只有蜕掉的茧。我认为正是这五点的综合作用让一些人丧失了目标。但是,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

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目标,不是说立刻,而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在这里我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一些同学找到目标。

第一步:抛开所有的阻碍,从专业出发,想想自己以后到底要做怎样的工作,或是怎样的事业。找一张白纸,把自己最终的决定记录下来,请不要犹豫不决。机械工程师?液压工程师?会计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电气工程师?教师?律师?……

第二步:利用网络、人才市场招聘启示等渠道充分了解从事你定下的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其它技能。这些技能的理论知识大多数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你需要做的是按从基础到精深的顺序给自己列出一个学习的书录。

第三步:按书录的先后给自己分配学习时间。当然,你能分配的大多数是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并且将它落实到每一学期当中,让自己每学期都有一个学习计划。

第四步:按着学习计划,脚踏实地去学习,并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去实践。

我相信,如果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目标,我们会过得很充实,会过得很忙碌,并且会得到很多。所以,请每一个同学都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吧。

当我们大学毕业以后,却突然发现自己除了拿到了一个大学毕业证之外,除了能说一点好像很深奥的话题之外,并没有学到真正过硬的本事时,我们做的工作能有多少?也许只是名称好听点而已,也许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而已,到那时我们是不是还要怨天尤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过上高质量的生活,都想让自己的至亲过上无忧的生活,都想在世上留下自己价值的痕迹,但这些不是在享受中就可以实现的。上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双手和一个大脑,就是要让我们去创造与思考。大学这段时间是我们最佳的学习时间,所以我们应放弃享受,努力地重塑自我,为以后的腾飞积聚力量!

姓名:杨自升学号:10110431 学校:兰州理工大学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 班级:流体传控基地二班

第3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覃彪喜 序言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大学,究竟为什么

读万卷书:读大学的三种路径

推荐大学生阅读的50本书

行万里路:从无字句处读书

学生干部非当不可吗

三三制的职业规划路径

渎双学位对求职有用吗

核心竞争力:让别人无法替代

粪土当车奖学金

学校:草根照样伤不起,名校也许是浮云高考录取不理想,要不要复读

专业:冷门未必不给力,热门往往很坑爹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体育:一辈子的必修课

公民意识: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必要的妥协是为了以退为进

语文:能力体系中的隐形王后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与一名新闻系大学生的对话英语到底有多重要

大学生“考证热”的冷思考

我爸非李刚,前途在何方——平民阶层的大学之路退学:青春不能承受之重

第4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2013-12-03 09:14:43)

转载

签:

载 ▼ 分类:转载教育类

原文地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去美国读研究生

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些问题: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读大学,究竟又是读什么?

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也可以成为医生„„

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时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那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张小姐写的关于自己毕业求职经历的文章:

大学临近毕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我又属于运气最差的那类。

第一次,有家电器公司通知我面试,出门前打扮得太久,加上路上堵车,结果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扬起手上一堆报名表对我说:“小姐,你不适合做员工,适合做老总。”

第二次,我素面朝天地提前来到一家礼仪公司,工作人员摇着头对我说:“注重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在学校没学过吗?”

几天后,一家英国公司的招聘广告让我重新打起精神。公司对形象没什么要求,我也很准时地到了应聘现场。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

看到这个无厘头的题目,我几乎傻眼了。可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

所谓的“英国买”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英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我脑子里要有数。可以假设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5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使数据精确,我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写完步骤后,我再假设这些人当中经常打的有多少人,这些人估计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会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最后我写下一组数字,并满意地交了答卷。

一个月后,我收到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

张小姐第一次面试因为迟到而失败,第二次又因为仪表而被拒绝。守时和注重仪表都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定张小姐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

张小姐第三次面试的时候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实力。那道题目考查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张小姐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她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

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都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摘自《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南方日报出版社)

第5篇: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每次去学校对面的工薪超市时,总习惯在进门口的书摊上逗留片刻。买几本5元3本的杂志或者10元一本的名人著作。在多人的介绍下那次我买下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只是为自己麻木的大学生活而买。

曾多次自问自己读大学究竟是为什么,干什么要读大学,又加上高考失败后更加不明自己为何要读大学,迫于家人,亲朋好友的相劝最终还是选了一所专科院校就读,但自己却一直不明为何要读,读了三年之后能干什么,我的未来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别人不读大学照样活的有滋有味。况且我从小的梦想专业最终还是与我檫肩而过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多有技术含量的字眼,别人眼里是多好的一个专业呀!但对我而言,心里的那种无耐,却无人可说,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说不上有多讨厌这个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对它没感觉。

大学生活中的迷茫,麻木,在读了这本书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我相信这本书已足以让懦弱者勇敢,让脆弱者坚强。让迷茫者找到出口,让徘徊者告别弯路。

以前一直不明白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不读大学以后照样可以像读了大学的同学那样做事做人呀!原来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在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他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读大学为的就是不断培养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

在大学期间,必须先读大师,从大师身上不断索取有价值的东西;必须与图书馆为舞,吸取这个知识的海洋;同时也要“读同学”,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迈,从不同的同学身上学不同的知识。读大学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读这三大类。 以前一直低着头,在同学、老师、父母、亲朋好友面前,只为自己读的是专科,大部分同学读的是本科,只为他们对我本科的期望到头来只是一个专科,最终连在自己都低下了头,只为就读的专业,一个不适合女孩子读的专业。“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看过这章后一切都明白了,我没有必要为自己读的是专科院校而自卑,没有必要位专业去后悔,我只是我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认为我代表了我的学校或我的专业。如果我行,别人只会肯定我一个人,不会说我的学校不行,如果我不行,别人只会对我一个人摇头,不会一棍子将我专业的人全部打死。所以我没必要为自己学校为自己专业而心灰意冷。

学一行,爱一行,自己先前不爱的,学了之后要爱上,使以后不从事它,至少在我学习它的这段时间里要用心去学。把自己不爱的事做好了就成功了。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虎喜就十八个大学生比较迷茫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众多大学生有感,在这些当中,对我目前而言,就“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两个章节有太多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每次去学校对面的工薪超市时,总习惯在进门口的书摊上逗留片刻。买几本5元3本的杂志或者10元一本的名人著作。在多人的介绍下那次我买下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只是为自己麻木的大学生活而买。

曾多次自问自己读大学究竟是为什么,干什么要读大学,又加上高考失败后更加不明自己为何要读大学,迫于家人,亲朋好友的相劝最终还是选了一所专科院校就读,但自己却一直不明为何要读,读了三年之后能干什么,我的未来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别人不读大学照样活的有滋有味。况且我从小的梦想专业最终还是与我檫肩而过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多有技术含量的字眼,别人眼里是多好的一个专业呀!但对我而言,心里的那种无耐,却无人可说,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说不上有多讨厌这个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对它没感觉。

大学生活中的迷茫,麻木,在读了这本书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我相信这本书已足以让懦弱者勇敢,让脆弱者坚强。让迷茫者找到出口,让徘徊者告别弯路。

以前一直不明白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不读大学以后照样可以像读了大学的同学那样做事做人呀!原来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在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他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读大学为的就是不断培养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

在大学期间,必须先读大师,从大师身上不断索取有价值的东西;必须与图书馆为舞,吸取这个知识的海洋;同时也要“读同学”,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迈,从不同的同学身上学不同的知识。读大学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读这三大类。

以前一直低着头,在同学、老师、父母、亲朋好友面前,只为自己读的是专科,大部分同学读的是本科,只为他们对我本科的期望到头来只是一个专科,最终连在自己都低下了头,只为就读的专业,一个不适合女孩子读的专业。“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看过这章后一切都明白了,我没有必要为自己读的是专科院校而自卑,没有必要位专业去后悔,我只是我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认为我代表了我的学校或我的专业。如果我行,别人只会肯定我一个人,不会说我的学校不行,如果我不行,别人只会对我一个人摇头,不会一棍子将我专业的人全部打死。所以我没必要为自己学校为自己专业而心灰意冷。

学一行,爱一行,自己先前不爱的,学了之后要爱上,使以后不从事它,至少在我学习它的这段时间里要用心去学。把自己不爱的事做好了就成功了。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虎喜就十八个大学生比较迷茫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众多大学生有感,在这些当中,对我目前而言,就“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两个章节有太多的感慨。我绝对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在以后的生活中,它还会给我更多的借鉴。

对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在以后的生活中,它还会给我更多的借鉴。

长沙民政电子学院

自动

1031何欢

第6篇: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迷雾之后是晴天

迷茫,几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它就像浓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但又有人说“浓雾之后常是晴”。确实,当人们摆脱了迷雾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我很迷茫!”当我们大吼之后,抱怨之后,发泄之后,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吗?不,肯定不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迷茫,重拾方向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以前辈的身份,把他自己的经历、朋友的故事通俗而又详实地介绍给了我们这些后辈,让我们少了些许迷茫,少走了些弯路,多了丝丝方向感,多了解决的招儿。

首先,我们到了大学会觉得很无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切实可用的知识,整天也就是无所事事型,更有人会觉得大学还没有技校学到的技能多,确实,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还比不过技校生,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是否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是否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再为这种问题迷茫,抓紧时间锻炼思维能力,多掌握点儿理论知识吧!

其次就是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尤其是我们大一的学生更有这

个迷惑。课程比较少,几节课之后就觉得无聊了,但再无聊也不想看书,于是躺在床上睡觉,窝在寝室玩电脑的同学就大有人在了。不过想到家长花着大把大把的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却荒废了,这又让自己觉得惭愧。那么,我们要怎样来有意义的度过闲暇时光呢?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同学,图书馆等。我们可以多听听一些大师的讲座,要尽量抓住机会与老师交流,这是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与同学一起参加一些活动,钻研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间接地获得了不同的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图书馆,说得夸张点儿,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但大多数同学去图书馆借书是比较功利的,只借与考试相关的,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进图书馆当作享受,看书之后再写写读书笔记就更有用了,让我们多补充补充精神食粮吧!

然后就是考研,在校园内它也算个流行词了吧。有些人考虑得比较长远,可能从刚进大学就开始考虑是否考研了,但我们是否应该也去凑凑热闹,这又令我们迷茫了。学历高固然是好事,但考研需要综合很多条件考虑,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也就等于服用安乐死了。让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考研吧!

除了以上的一些迷茫之外还有很多让人纠结的事情缠绕在我们身旁,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候,让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穿过迷茫,前途宽广。

第7篇: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

今天,我读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想到毕业之后,这已经不遥远了,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三年时间会很快过去。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2012年8月31日,来到这里,一切都没准备好、什么都没考虑到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征途,而生命中某些不可或缺的东西却仿佛一点一点从脑海中淡出了……

无聊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思索,思索我辛苦了三年、忙碌了三年考到这里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该做些什么。难道仅仅是每天吃饭、睡觉、听课、聊天?难道仅仅是交交朋友、逛逛街?曾经的誓言呢?曾经的梦想呢?这些最初在我的心灵中高贵而神圣的东西究竟到哪里去了?

一晃眼,大一就快完了,我居然浑浑噩噩到没有为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些许回忆。难不成我还要继续这样走下去?走完大学四年甚至一生的时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当我们和女朋友谈情说爱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对你的付出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必须慎重思考的一点。只有去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才会一直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而只有有了明确的生活和追求才不会盲目,才不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有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你才会有可能成功。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热情在哪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在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毅又在哪里?难道这些振奋人心的诗句只是考卷中的唱词、高考作文中的钱币?难道它们只配做我们奔向所谓的“天堂大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吗?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我不是悲观的人,但我乐观不起来……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下一篇:政教处工作计划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