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全面深化改革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明确全面深化改革

明确任务,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

摘 要:回顾我校五年来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并分析目前我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应从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管理机制,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明确任务,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培养环节的管理机制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校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了五个春秋。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导师的辛勤耕耘和管理部门、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我校研究生教育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过五年的发展,已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基础扎实,在发展中起步,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快,培养类型不断丰富

(1)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致力于打牢学科基础,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水平的优势学科,为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积极建设和不懈努力,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批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三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展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学科建设发展、办学层次提高的重要标志,是我校历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我校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五年中发展速度较快。

到目前为止,我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二级学科由原来的3个增至22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2个学科获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研究生培养类型不断丰富,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已由2007年的82人增至415人,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今年招收了14个首届外国留学生,来自印度和尼泊尔国家。通过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招收地方在职研究生班和高校教师研究生班,现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由2008年的163人增至332人,使我院研究生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以统招研究生为主渠道,多种形式统筹发展的格局。

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我校硕士生导师数从82人增至200人。目前,已与解放军三〇三医院、武警陕西总队医院等单位签署了协议,建立起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正在与北京军事科学院、解放军昆明陆军总医院等具有一定科研教学规模的部队医院、研究所的沟通中初步达到了合作共识,将各地优秀的教育模式与科研成果学习以己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军地合作的优势,为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 研究生教育培养各个环节的管理趋于规范化

学校秉承“质量”理念,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为主体、学科点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确立了“学校—二级学院—导师”三级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为加强管理,在有关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制订了《桂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桂林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桂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指南》等研究生教育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科学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确保研究生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3 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逐步提高,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形成有桂医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1)注重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研究生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各培养单位制定了《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指南》,对内科学、外科学、病理学专业以及内科学、外科学各学科的学习病种、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内容等做了具体规定,特别是制定出了相应的考核及记录表格,切实做好了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体现了我校对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我校在校研究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较高。

(2)学校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和调整工作思路,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论文双盲评审、鼓励研究生申报创新项目、优秀奖学金评定等方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良好素质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五年来,我校研究生就业率达91%以上,其中,61%以上都在三甲医院或高等院校工作,还有7个应届毕业生考上了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重点学校的博士研究生。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看到,我校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学位授予、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①坚持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管理机制,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制度是保障研究生教育顺利发展的具有根本性的手段。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了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了办学行为,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的制度、并很好的落实执行是软实力的体现,坚持制度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规范研究生科研实验数据记录的管理。我校有少数研究生在做科学研究时存在实验数据造假的行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涉及到做人的诚信问题,有悖于学术道德,是要坚决杜绝的。科学研究记录是技术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实验、观察、调查或资料分析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记录或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图片、照片、声像等原始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的直接记录,可作为不同时期深入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实验记录应当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研究生学院已出台相关制度,规范研究生科研实验记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桂林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实验记录本》的记录内容,并同有关部门一起如科学实验中心共同管理科研实验记录,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加强研究生到外单位进行科研、临床实践的管理。随着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校导师数不断增加,学校的科研环境和仪器设备已不能满足一些实验的要求等原因,每年都有部分同学到外单位进行科研、临床实践,而且数量有所增加。如何加强研究生到外单位进行科研、临床实践的管理,与外单位协调好研究生的科研、临床实践事宜,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学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对研究生到外单位进行科研、临床实践的基本条件,研究生到外单位进行科研、临床实践的审批程序,研究生在外单位进行科研、临床实践期间的管理等制定文件。

②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我校目前培养的是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参加科学研究,参与临床的医疗活动较少。研究生存在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临床诊断知识、临床轮转时间不足等问题,而且从我校研究生毕业后61%以上都在三甲医院工作,侧重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与技能的培训可增强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我校一直注重规范和加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延长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导师和教研室应该根据每一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各个专科轮转的时间。要从基本功的训练开始,研究生应亲身参与诊疗过程,应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对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应能独立进行初步的处理;结合本院培养考核研究生的实际,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标准,使研究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因拥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二级学科由原来的3个增至22个,我校不断修订和完善《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指南》,现已制定第二版。指南中对所有22个学科专业从学习病种、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临床能力考核、操作考核等方面进行要求和制定相应的考核量化指标,逐步提高科学学位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形成有桂医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③进一步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主要概括为高素质人格魅力、高水平处世能力、高精度表达能力以及高标准审美能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医学研究生,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更多的人文修养,需要医患双方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了解,避免受到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及功利主义的影响。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途径:

在现有的课程讲授中,通过案例分析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授课质量。案例分析能丰富教学内容,使研究生切身体会到提高人文素质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需求。如我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对局部解剖实验课做了一些改革,提倡研究生操作课前要面对人体标本默哀3分钟,使研究生通过这个举动能更好的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做一个真正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学生。

尽早接触临床,通过临床实践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生尽早地接触临床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与需求,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将临床上遇到的正反面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不同方面通过实践验证是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逐步将人文素质提升为自身发展的第一需要。

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文教化作用。营造浓厚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在研究生中开展以人文素质为主题的精品电影及电视剧展播、诗歌朗诵、文学鉴赏、名胜游览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人文修养,导师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责任心、善于教书育人;导师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作出表率。打破导师终生制,按照“强化标准、选聘分开、择优上岗”的模式对导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动态的评价、考核和管理系统,实行真正有效的退出机制,促进导师群体素质的优化,增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将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提升。

4 结语

我校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不寻常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建设教学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将为医科大学提高办学层次,增强整体办学实力发挥重大作用。我们应抓住机遇,再接再厉,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莹,黄智慧.校、院二级管理下的医学研究生培养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80-482.

[2] 刘华旭.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今传媒,2011,10:137-138.

[3] 王蓉蓉,廖端芳.加强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50-151.

[4] 林青,刘志勇.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17(5):463-464.

作者:徐勤 葛波 李勇 滕亚 罗伟生

第2篇:深化改革 明确目标 落实责任 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人才保障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省教育厅召集全省市县教育局长进行座谈,目的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近几个月以来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分析把握我省教育发展的形势,对关系全局的重点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强调,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全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

1.我省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第一,教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优先发展得到了保障。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我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王三运书记在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的讨论会上,专门讲到教育工作,强调要重视下乡调研,发展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前一段王书记在陇南、河西等地调研时,特别强调要抓好教育工作。刘伟平省长在省政府的重要会议中反复强调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容很具体很详实,对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规划都涵盖了教育工作,把教育深度融入了全省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同时,甘肃省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12年投入362亿,2013年投入374亿),保障了教育的优先发展。近三年来,教育支出成了全省第一大财政支出。

第二,教育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省乡镇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7.59%,在园(班)幼儿达到54.98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6.15%,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从三年前的16.92个百分点缩小为1.35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20个县(市、区)准备迎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三是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与全国平均水平只差1个百分点。积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开展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试点。四是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我省高考录取率达到7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均创历史新高。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

第三,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突破。一是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中职免学费覆盖面达到93.1%,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承诺。二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改善。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教育工程项目,中小学办学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和教育扶贫项目。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省3142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第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师德师风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师德有新提高、师风有新转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二是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近两年来,教师补充数量、教师培训人数和资金均创历史新高。仅2013年,全省录用教师6717人,教师培训经费达8500万,培训教师近9万人次。

2.我省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总体来看,纵向对比的跨越发展与横向比较的滞后发展并存,是当前我省教育发展的总体特征。

第一,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巩固“两基”成果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1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年,甘南、临夏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更低一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全国低7.3个百分点,控辍保学、巩固“两基”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时间相当紧迫。

第二,教育结构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是职普比与国家“大体相当”的要求渐行渐远。我省中职教育在校生(包括技工学校)从2010年的44万人回落到2013年不足3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从2010年的64.7万人增至2013年的66.7万人,职普比从4:6滑向3:7。二是中职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小(目前全省共有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不到1300人)、办学条件差(包括基础设施与实训条件落后、“双师型”教师短缺等)、重复建设严重、“小而全与大而全”现象普遍、规模优势不突出、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竞争力。三是就业质量不高,升学渠道不畅,缺乏吸引力,一些中职学校遭遇的生存危机与许多示范性高中的人满为患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为我省教育发展的短板。一是毛入学率(2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0年的4.6个百分点扩大到2013年的8.5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优质资源短缺,高考压力仍然很大,办学条件紧张,师资力量、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等办学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少指标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三是办学质量、人才培养、传承创新与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学科和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完全适应。

第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成为制约我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是学前教育师资十分薄弱,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幼师队伍。二是教师队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中小学普遍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教辅人员严重不足。三是教育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不新,创新意识不强,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第五,办学条件差、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省教育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中小学标准化程度低。

全省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主要办学条件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少指标还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农村学校食堂、师生宿舍、取暖设备、厕所等生活设施亟待完善。二是全省教育财政投入多年来没能落实“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以2013年为例,“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中只实现了“1个增长”和“1个比例”(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3.32个百分点,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77%,全省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比上年减少了1.2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6.80%,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比上年下降了1.41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重保障、轻建设”。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拨款354.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经费只有16.17亿元,约占总额的4.56%;仅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中职教育资助资金就高达40.75亿元,约占总额的11.5%。

3.我省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在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与甘肃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扶持政策内容之多、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可谓前所未有,甘肃已经进入发展史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对于甘肃教育而言,政策与资源叠加,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和省上对教育的新政策,社会对教育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教育自身所面临的新矛盾,都将成为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必须直面、必须解决、必须承担的新任务。所有这些,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第二,深化改革是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我省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这些任务,内容丰富,工作量大,既有宏观的政策,又有具体的措施,既有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又有各类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不久前,刘伟平省长主持召开了全省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从8个方面对教育改革提出了28条具体的要求。欧阳坚副书记和咸辉副省长也分别就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教育改革。

第三,加快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国家提出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倾斜、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向教育薄弱环节倾斜,为甘肃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期和有利政策群。我省“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计划把教育作为推动跨越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平台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全力以赴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1.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今年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一,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是要严格执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今年元月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意见 ,省教育厅也印发了相关实施意见,并于4月初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对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免试就近入学方案,进一步提升工作管理水平。在今年秋季的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二是要积极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学区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据了解,北京今年将全面推行学区制。北京市西城区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将两三个街道划为一个学区,建设11个学区,将来每个学区都将包括三类学校,分别是优质资源校、教育成员校和特色校。实现学区内部硬件设施、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共享。我省一些市县也在积极探索学区制,兰州市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试点,大力推进联校办学、联片办学、集团化办学三种办学模式,在学校名称不变、编制不变、建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保留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独立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组织领导、教学管理、师资配备、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统一。全市一体化办学的数量已达37个办学联合体108所学校。平凉市在中心城市推行学区制,推行义务教育学区管理、学前教育片区管理、教育科研一体化管理,通过开展城乡结对、学区联盟,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扶持办法,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优质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学区制是一种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各地要更新观念,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五年努力,在我省大部分有条件的城区实行学区制,要有一个大的突破,让社会和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力度和变化。

第二,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中职生注册入学和中职免试升高职。逐步完善“2+2+1”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试点和“三校生”招生办法,开展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目前,“2+2+1”试点改革学校原则上为省内所有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五年一贯制”试点改革学校原则上为包括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内的10所学校和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重点中职学校,学生实行“一对一”入学。以后,要进一步打破壁垒,最终做到“两个放开”即:放开“2+2+1”培养模式招生,放开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要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引导中职学校加强技能教学与训练,激励广大中职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凡参加国家技能大赛和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的中职毕业生,可免试保送就读我省高职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

第三,制定出台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即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招生考试部门要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前做好综合调研,结合我省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风险评估,认真论证改革举措的可行性,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承受力,稳妥地制订符合我省实际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推进高考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等具体实施意见。这项工作,要争取在今年秋季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进一步扩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招生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要求,继续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关于今年高考的一些政策和办法,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让社会和考生及时了解政策变化,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过程监管力度,一定要安全、平稳地完成今年的高考工作,确保招生考试公平、公正。

2.扎实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工作,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于这项工作,我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这次“全面改薄”的实施工作将采取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中央不统一规定建设标准,不统一要求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的配套比例,不统一确定建设目标(年度和最终绩效目标),不审批最终的实施方案(只报备),各省的实施方案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国家按照各省确定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情况,以及年度绩效目标进行考核,考核分值将影响下一年度中央资金分配的权重。因此,请我们在座的各位要高度重视,真正把“全面改薄”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二是要按照“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摸清底数、一校一策”的原则,实事求是制订好实施方案。这次“全面改薄”,一定要抓住“薄弱学校”和“基本办学条件”这两个关键,使我省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活动设施、生活设施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国家明确要求把“补短板”、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勤俭节约,杜绝超标准建设和奢华浪费,不得将财政资金向少数学校过度集中,拉大教育差距。严禁举债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和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绝不是建豪华学校。所以,各地要实事求是制定实施方案,如实准确填报数据。而且,年度绩效目标数据不是每年报送,而是全部通过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自动生成。前几天,我们对全省各地上报的数据做了初步汇总,数据不准,影响了全省的核报工作。三是要想方设法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上一轮(2011-2013年)的薄改项目,中央明确提出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要按5:5的比例配套,结果我们绝大多数县几乎都是0配套,只用中央资金建设。这次“全面改薄”,不提资金的配套比例,但任务是明确的,就是到2018年完成“有效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生活设施”等6大任务,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中央资金全部是奖补,省上也实行奖补,而且财政提出要实行“后奖补”,县上不投入,中央和省上就不奖也不补,但任务最终还得完成。

3.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要抓好一个“探索”。各地要继续打破行业、部门、城乡界限,通过采取一体化办学、资源共享、划转、借用等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探索组建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强校托管弱校、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等举措,努力扩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积极破解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短缺造成的“上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二是要抓好一个“推进”。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抓好两个“准备”。全力以赴抓好嘉峪关等10个县(市、区)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评估认定和敦煌市等10个规划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县(市、区)接受省级评估认定的准备工作。国家对嘉峪关等10个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初步定于8月下旬,有效的工作时间不足4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这10个县,要对照存在的问题和评估指标要求,聚焦问题,细化分工,明确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关于敦煌市等10个县接受省级评估认定的问题,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敦煌市、高台县、崇信县、合水县4个县(市、区)基本达到了国家评估认定的三个“门槛”值(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状况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近三年中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有两年存在不达标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初步具备了接受省级督导评估的条件;城关区、西固区、肃北县、肃州区、平川区、徽县等6个县(区)还没达到“门槛”值。教育局班子成员要分片分块负责,机关干部要驻点联系每所学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其他县也要提前着手、及早准备,把工作往前做,把时间往前赶,不能等待观望,不能临时抱佛脚,要对照评估认定指标要求,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解决突出问题,为下一步接受评估认定打下坚实基础。

4.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资源

关于学前教育。要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全力完成316所乡镇幼儿园建设任务。省上按照“以县为主、省级奖补”的原则,支持每所新建幼儿园200万元、改扩建幼儿园80万元,不足资金由市县筹措落实。截至4月底,省财政已下达专项补助资金2.53亿元,占省级资金总投入的41%。当前,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配套资金,尽快完成土地审批、勘察、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要加强督导检查,落实月报制度,抓住黄金施工期,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年内要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二是要全力做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准备工作。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厅已经制订了《甘肃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地要因地制宜,提前准备,科学编制本地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规划编制要瞄准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在强化经费保障、破解师资瓶颈、扩大城市资源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要多途径解决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目前,幼教队伍是我省教师队伍体系中最薄弱部分,教师严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缺少一支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幼教队伍。要尽快研究出台我省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幼儿教师补充配备提供依据。要按照强化专业要求、淡化学历的原则,通过录用、招聘、转岗等办法,补充幼儿园教师。要落实和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确保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和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在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等方面倾斜。四是要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通过落实政府奖补政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改善办学条件,创造开放、竞争的良好环境,积极推动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五是要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要以幼儿园为重点,“让科学育儿知识进入千家万户”,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

关于特殊教育。今年年初,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要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省上已经编制了《甘肃省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各市州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重点要抓好特教专项经费的落实。

5.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加快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教育部已初步同意与我省共建国家级试验区。下一步,要紧贴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市场针对性强、专业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二是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要紧紧围绕兰州新区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需求,推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积极指导与新区产业关联度大的学校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开工。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厅直属中职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和“出城入园”建设方案,推动教育厅直属中职学校整合资源,出城入园,力争在今年下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加快整合职教资源。要加大市级统筹权,用两到三年时间扭转中职学校资源分散、效益不高的局面,集中力量在每个市州办好1-2所3000-5000人、规模适当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建成30-40所左右重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四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坚持开放合作的育人模式。要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推动区域内中职学校合理分工,办好一批示范学校、品牌专业,避免专业雷同、设施重复建设、生源恶性竞争的局面。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行业参与集团化办学,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与需求、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要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技能、有文化的劳动者。

6.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抓师德师风。要进一步巩固“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成果,完善“三纳入两渗透”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师德模范标兵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倡导全省教育系统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风尚。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为契机,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教师,宣传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启动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带动广大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升华,实现师德大提升、师风大转变。二抓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工作必须面向基层,向一线教师倾斜,向农村学校倾斜,重点抓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要切合基层教师接受培训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和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启动实施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等三项计划,着力解决基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业务技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好“国培”“省培”计划、外援基金会等多个培训项目,用好培训资金,提高培训效益。各地要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县区要按教师年度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学校要将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三抓轮岗交流。要完善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出台促进教师、校长交流的意见和办法,引导城镇学校教师、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教。同时,根据学科教学和管理需要,配齐配好专任教师、卫生保健和教学辅助人员,尤其要加强农村音体美、英语等薄弱学科专任教师的调配补充,使区域内学校教师在专业、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四抓教师待遇。针对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去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项目。我省及时启动此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施中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县(市、区)配套资金筹措能力低,工作落实难度较大,地区之间工作开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对中央资金的争取和项目实施进度。落实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是一件惠民工程,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起各地足够的重视。

7.着力扩大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一要高度重视。2020年,我省要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大方向,也是大目标。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放在与其他教育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全力推动。二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难点,2014年“班班通”建设工作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也比较大,各地要积极主动协调,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三要坚持应用驱动。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环境和技术,让信息化真正与教学融入,让师生有效参与、有效使用,大力营造“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良好氛围,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四要强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全省中小学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和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数据,切实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系统的管理和信息服务作用。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全省80%以上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

8.落实民族教育发展各项措施

重点是全面落实支持临夏、甘南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着力解决两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在临夏、甘南重点建设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扩大甘南州“9+3”免费职业教育项目招生规模,在临夏州开展“9+3”免费职业教育试点。实施普通高中“内地民族班扩招计划”,在省属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计划中单列并增加“民考汉”计划。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力度,认真落实教育部《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推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改革与发展。今后,省教育厅要全力推动行动计划,临夏、甘南州要积极主动,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任务落实。其他各市州要大力支持临夏、甘南州教育事业,共同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9.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省上近期将下发《甘肃省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各地要按照方案的要求,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高密度、全方位、广覆盖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要认真做好省委“24字人知人晓工程”,掀起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入行。二是以“千所示范校”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提出,力争用3-5年,在全省建设1000所德育示范校、1000所“快乐校园”示范校、1000所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今年,省上将创建200所德育示范校、200所“快乐校园”示范校、50所语言文字规范化省级示范校。要积极发挥示范校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示范校不是荣誉,是责任,不能只为了争牌子而忽略了牌子的作用。各地要加强对这些示范校的监管,对管理不善、运行不畅、作用发挥不好的示范校要考虑摘牌。三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有条件的市县学校要设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活动空间,重点要大力开展心里健康活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今年,我省将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活动,在全省树立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带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10.坚持不懈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工作,我还想再强调几点:一是认识要高。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和意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稳定各项工作。二是防范要早。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认真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和警示教育,制订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校园安全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三是工作要细。要进一步细化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深入排查教室、食堂、宿舍等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确保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特别是在营养餐、校车、校舍、校园周边环境等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方面,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千万不敢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四是管理要严。要严格落实门卫、值班、请销假等管理制度,确保校园教学秩序正常有序。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和“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和偏远地区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理,防止出现管理盲点和漏洞。五是信息要快。要严格舆情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准确、及时。发现苗头,第一时间报送、第一时间处置。重大事件、死亡事件必须在2小时以内逐级上报,及时续报,不能瞒报、迟报、漏报,不允许“催了才报、不问不报”。

1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学习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和《廉政准则》,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二要持续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要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安排。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重要环节要亲自协调、重要案件要亲自督办。

12.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要把“三严三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富有特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好教育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让社会和老百姓满意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梳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在老百姓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较高、师生期望较大的问题上、环节上、项目上,要慎之又慎,严之又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推进教育治理法制化建设,善于出新招,着力见实效,做到全省教育系统上下一盘棋、全省教育风貌大转变。

三、奋发有为保障教育事业发展

1.要转变作风,为民务实。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当前,各地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要以群众的需要、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多听师生的意见,多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落实好教育惠民政策,多思考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愿望,尽可能做到为民务实。要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教育资金绝不能截留挪用,绝不能挥霍浪费,更不能中饱私囊,一定要管好用好,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要严格执行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坚决杜绝教育违法乱纪行为,狠刹“乱收费”“辅导班”等影响和破坏教育系统形象的各种歪风邪气,要深入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强化过程督导,严肃查处“有偿补课”和节假日补课等行为,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努力形成全省教育系统风清气正和高效廉洁的良好局面。

2.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教育发展的速度越快,需要我们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就越多,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各市县教育局长一定要牢固树立“本领恐慌”意识,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类教育政策,深入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政策内容与实质,深刻挖掘并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切实发挥好各种政策的集成效应。要把学习作为职责和克服“本领恐慌”、增强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资源,带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创新思路学,通过学习,研判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对教育的新要求,将学习的成效转化为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的源动力,转化为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转化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正能量。要用新思路、新点子、新办法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3.要积极主动,勇于担当。有为才有位。只有积极主动、敢于负责、有所作为,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在经济欠发达省份走出一条办好教育的新路。要提高政策灵敏度,对中央和省里提出的战略平台、重大构想作出深度思考,迅速行动、主动作为,担当起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特别要发挥好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主体责任,做好谋划的文章,发出教育的强音,体现教育的作为,真正把教育这块“蛋糕”做大、做好。

4.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地要坚持以市为主、以县为主的改革思路,因地制宜、勇于探索,用新思维新方式,努力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对一些老生常谈、久拖不决的问题,要解放思想,转换思路,跳出框框,敢于突破;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前提下,胆子可以大一些,步子可以快一些。对一些重大事项,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比如,要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作,与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5.要团结协作,精准发力。一定要牢固树立上下团结一致、省市县协调联动的意识,加强协作。省教育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要眼睛向下看,重心朝下移,服务往下放,多听取基层意见,多了解基层情况,多解决基层难题,多为基层搞好服务。各地要真正把教育厅当作自己的后勤部长,当作自己可依靠的力量,多提意见建议,做到上下支持,相互配合,实现整体工作协调推进。省教育厅开展工作,要结合基层实际,理解基层困难,瞄准基层需求;各地开展工作,要切合实际,领会总体部署,对准工作要求,提出可量化、操作性强的措施。只有省、市、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努力把工作朝前推。

6.要加强宣传,营造环境。要高度重视教育宣传工作,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育宣传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要抓住教育工作宣传重点,围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职教育免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面改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工作,将各种教育政策的解读、宣传送到基层、送到群众、送到家庭、送向社会,让全社会了解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进展,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新成果、新成就。要努力扩大新闻宣传的覆盖面,拓宽宣传阵地,加强与社会主流媒体之间的协作,利用新兴媒体构筑教育新闻宣传的有效平台。同时,要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甘肃教育的良好形象,营造事业发展和育人成才的良好环境。

7.要科学考核,正确导向。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坚持科学考核。要根除对学生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要注重过程评价,特别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要丰富考核维度,增强“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改变对学校以“升学”为尺度的唯一考核方式,不能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要加强对学校在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研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考核,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同时,要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最核心的是要认清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最根本的是要与时俱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地一定要根除“等、靠、要”的思想,强化自我发展观念,努力把当地的教育做大、做强,为全省教育事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王嘉毅厅长在全省市县教育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编辑:蔡扬宗

作者:王嘉毅

第3篇:深化全面改革 政府改革是关键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鉴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治理中仍存在突出问题。政府改革要实现历史性跨越,至少需要三个条件:(1)制定出一个好的总体改革方案;(2)大部制改革要取得成功;(3)要在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方面取得突破。

[关键词] 政府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自身建设

[

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届政府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政府改革也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这些改革,有些是从整体上推进的,也有些是通过综合改革示范如深圳、滨海新区等展开的。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些改革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从总体了解本届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进展,而且对未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过去五年政府改革功不可没

2003年新一届政府组成以后,围绕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自身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自身改革各有五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个重点是:

一是政府机构改革。本届政府所推行的机构改革,主要是针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展开的。其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试图解决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组建了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使宏观调控权相对集中;健全金融监管体制,防范金融风险;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贸易,加强对商务和贸易的管理;通过完善食品、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机构,加强对食品和安全生产的管理。

二是把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本届政府把转变政府职能,解决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放在了重要地位。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各种应急管理系统的同时,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条件。本届政府在上届政府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据统计,几年来各级政府取消、规范了大量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仅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就达1800多项。

四是乡镇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改革示范。加强乡镇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启动了乡镇改革。本届政府除了继续推进以减少和合并乡镇数量为重点的改革之外,主要是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把乡镇改革放在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高度加以推进,并选择重庆、成都等地区进行这方面的改革示范,为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实现城市化的路径,积累经验。尽管这项改革实施的时间还不长,但意义深远。

五是进行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自从1982年实行“撤地建市”的省直管县改革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省直管县的管理模式。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为了强化县(含县级市)在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作用,中央在一些地方进行县级财政直接对省的改革示范,并为将来实行省管县积累经验。

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五个重点是:

一是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2003年3月,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先后两次对《国务院工作规则》进行了修订,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新内容,并第一次向社会予以公布,引起多方关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是创新决策机制。在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方面,本届政府采取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新的决策机制,不仅明确规定了政府决策的程序、机制等,而且强调了公开、透明以及各方对决策过程的监督。

三是全面推行“问责制”。2003年3月,新一届政府一上任就遭遇了“非典”危机的考验。紧急关头,中央果断采取措施,对一些相关的领导人员进行了严肃查处,追究官员责任,由此开始建立政府官员的全面“问责制”。几年来,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对那些在重大安全事故、矿难以及其他事件中失职、玩忽职守等问题的官员,进行严厉的行政问责,使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开始显现出重要的作用。

四是加强政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本届政府在加强政风建设、防范腐败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国务院成员下基层减少陪同和随从人员,不要地方负责人到机场、车站、码头和辖区分界处迎送,“不要陪餐,不吃请,不收礼”。“国务院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全国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廉政保障措施,如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等等。

五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是本届政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信息公开法制化;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及时公布行政机关应当公布的政府信息;建立政府及其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的信息;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待百姓的查询、咨询等。

二、政府改革的形势依然紧迫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在行政体制和政府自身改革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这方面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对目前政府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可以低估。其实,不管是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还是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不管是一些关系到群众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是政府机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不管是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还是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存在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进一步加大政府改革力度,也成为社会最直接的呼声。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自身改革以及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程度、力度,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影响其他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大概就是中央做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重要判断的理由所在。这再一次说明,我们的政府改革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社会对政府改革依然有很高的期待。

三、政府改革需要历史性跨越

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并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干预,并强调要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推动行政改革。

如果仔细分析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笔者认为,中国政府改革要实现历史性跨越,至少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要制定出一个好的总体改革方案。中国过去行政体制改革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革方案不具备权威性和长期性。以至于到现在,我们政府的整体组织架构、权力结构,依然还没有相对稳定,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一个大国的政府,我们的政府组成部门究竟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数量,主要应集中哪些领域,如何尽早使其相对能够法定化,所有这些重要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因此,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未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政务部门、社会事务部门、经济事务管理部门的总体数量,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管部门的法律关系等。如果不能对这些关系政府管理组织架构、规则、程序、运行机制等重要问题做出总体规划,就很难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大部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十七大以后,各方面对大部制改革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综观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大部制管理,尽管有差异,但总体看内阁机构普遍比较精干,多则不到20个,少则只有10多个,多数是15或16个,甚至连称谓都很相似,比如外交、财政、司法、内务、国防、商务、农业、教育、卫生、环境、能源、国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在市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政府管理的共性越来越多。但是发达国家的现代政府管理绝不是单靠这些内阁部就能适应当今复杂的政府管理的。在内阁部下或者内阁部外还会有大量的执行机构,或者叫法定机构、监管机构等,执行内阁部的决策,反馈决策执行的信息,共同担负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当代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我国政府管理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选择。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的大部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这中间,首要的,依然是统一规划,要认真研究我们政府组成部门的数量、实行大部制管理的领域、决策、执行、监督权力结构的配置以及政府的运行方式等。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那些问题突出、社会影响大、又急需实行大部制管理的领域率先推行,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大部制改革能否成功,将直接影响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

三是要在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方面取得突破。中国政府管理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在于至今我们仍然没有确立起、甚至没有找到一种十分有效的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机制。就目前政府权力运行的突出问题而言,行政体制改革最关键的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政府权力的组织结构上,真正建立起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结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似乎要改变传统的一些思维,要在政府权力的组织架构上有比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并使其逐步走向法定化;二是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约束部门利益,解决目前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部门普遍利益泛化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与民争利的问题,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平、公正的问题,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问题,就不能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的途径问题。三是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必须有政治体制层面改革的配合,如果没有更重要政治层面改革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很难孤军深入的。就当前来说,从政治层面解决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最终可能是要解决“四权”的问题。这就是张扬民权,规范党权,废除特权,约束公权。如果不能在这些基本的方面有所突破,光靠行政体制改革解决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作者: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于朝霞

作者:汪玉凯

第4篇:明确重点 深化改革 努力实现内涵建设的全面突破

明确重点 深化改革 努力实现内涵建设的全面突破——在2011年学校内涵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过认真准备,全校内涵建设大会今天如期召开了。当前,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越是工作忙碌,越需要我们头脑清醒认清形势;越是头绪繁多,越需要我们看清方向理清思路。2009年9月,学校召开了历时2天的内涵建设工作会,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天,校党委决定再次召开内涵建设大会对下一阶段有关内涵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讨论和部署,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校上下,在这几年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昂干劲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内涵建设面临的形势,加快推动内涵建设重心转向,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改革,围绕内涵建设这个工作中心研讨新思路、制定新举措、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要努力实现全面突破,首先必须认清学校内涵建设面临的形势

第一,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题和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焦点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都未出现“内涵建设”的提法。直到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才使用“内涵建设”一词。在《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则连续3次提及“内涵建设”。如果说“十五”、“十一五”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则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一个大转移,也是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措施的一个大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我省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省教育评估院今年年初已经就《江苏省省属高校内涵建设绩效评估指标》广泛征求意见,以期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因此,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最根本的是内涵。要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取得优势,下气力抓内涵建设成为一项摆在全体南邮人面前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狠抓内涵建设是已经取得的阶段性质变的根本举措

2006年以来,校党委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的意识,理清了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2006年,校党委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四大战略,明确提出了“内涵建设”的理念。2008年7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从内涵与外延并重向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型,几年来,“立足培养、着眼提高、择优引进、合理使用、科学考核”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改老、保特、扬优、支重、融合、创新”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针、“政产学研相结合”和重视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方针、“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形成合力”的科学管理方针,“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依据财力、急用先行、分步实施”的基本建设方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2009年学校内涵建设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学科建设要“理关系、抓整合、重特色”,要“动态发展,抓中间带两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科研工作要“重突破”,要“抓两头带中间”,消除“零绩点”,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综合投入机制;人才培养要“重能力”,抓“三率”“(就业率、合格率、优才率)。 几年来的具体成绩不再列举,看一下大学排名,在武书连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我校由2006年的262名上升到今年的193名,上升了69位。这些成绩和经验充分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内涵建设,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内涵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实力。因此,我们必须沿着已经确定的内涵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走下去。

第三,认清我校内涵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从“重点突破”走向“全面突破”的战略前提

点上突破固然可喜,全面突破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校无论从师资队伍、学科、学位点建设水平、科技成果等等都已经不具备太多优势。有很多方面不仅已经丧失了优势,甚至已被我们的“小弟弟”们甩在了后面。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学校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基础太过薄弱所至,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从“九五”(即1995年)开始,进入大组合、大升级、大发展、大跨越阶段,在这种白热化竞争的状态下,往往是“一失机成千古憾”,一次发展机遇的错失,就会造成多年的被动。快速发展的列车,一班赶不上,就会班班赶不上。这几年南邮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感受和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沉痛。我们还要明白,内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只有通过加快内涵发展,才能逐步克服和解决。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阶段、新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干什么”,更要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突破,谋划好“怎么干”。我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能集中体现和不断彰显办学特色、以全面提升质量为目标、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发展,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内涵建设的四个主要方面。

二、努力实现全面突破,必须加快推进内涵建设重心的五大转向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重心要转向“建高峰”、“筑高原”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我早就说过,南邮发展的第一瓶颈是“人”。没有人才,学校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没有高层次的人才,学校就没有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能力。x要实现后发赶超,弯道超越,必须要有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建立人才的“高峰”,并围绕高峰组建团队,形成“高原”。现在的状况是,“高峰”不多,“高原”更少,除及个别学院外,普遍存在“高峰”不高,“平原”“盆地”不少。因此,我们 “立足培养、着眼提高、择优引进、合理使用、科学考核”的方针不变,但重心要转向“建高峰”、“筑高原”,要集中力量“遴选培养未来高峰”,让中青年的骨干脱颖而出;要完善制度“充分用好现有高峰”,组建并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形成高原;要制定措施“择优引进高峰高原”,不惜代价从海内外延揽各类杰出人才、杰出团队。大家、名师、一流团队的数量与水平,决定着x的层次与发展能力。

第二,学科建设的重心要转向“抓特色”、“抓亮点”

“一流大学”应该是特色大学,高水平大学也应是特色大学。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社会影响力;没有社会影响力,就必将失去竞争力。“特色”来自于“亮点”,每个学科都要寻找、设计、努力形成自己的亮点。追求的亮点,就是目前学科建设的重点。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各个学科的竞争实力上去。人事处、研究生院(筹)、各学院要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制定教师培养和引进规划,对于重点学科或者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要优先考虑。

第三,科学研究重心要转向“抓团队”、“抓突破”

科研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内涵建设的水平。这几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国”字头的突破,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国”字头的空白。如国家级科技平台、国家级科研奖励。打破这些发展的瓶颈任务艰巨,必须集全校之力,看准方向,集中力量,选取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进行突破。“抓团队”,就是要尽快形成科研团队,改“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改“散兵游勇”为“兵团攻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争取“大项目”,多出“大成果”,才能形成“强学科”。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大学科技园(物联网科技园)入驻企业必先有项目,有项目必配套经费,有项目、有经费必形成研发团队,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谈得上“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才能达到“校企合作、借鸡生蛋”的目的,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就不愁没有“用武之地”,我们的研究生就不愁没有实践平台。

第四,人才培养重心要转向“重个性“、“重实践”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总书记提出的““多样化、个性化”怎样落实?一是依据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大胆精简必修课,大力拓展选修课。二是争取获批双学位,拓宽学生就业范围。三是文、理科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向“应用”、向“信息”靠拢,使之更适应“市场”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决不能来自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工科人才培养要从“纸上谈兵”转向“重实践、重创新”,对课程体系、专业结构不合理,课时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要大胆改革、果断试点,要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解决好“两降低、两提升、一出路”的问题。要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项目资助制和负责制,通过全方位“质量工程”的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抱着老观念、老模式不放手,不愿探索、不敢尝试,仅仅因为没有先例就画地为牢,在人才培养上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

第五,管理工作重心要转向“服务内涵”、“服务大局”

随着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管理工作重心转移势在必行,要紧紧围绕“服务内涵”开拓思路。要从单纯的事务性部门转变为科学管理的部门,从发布指令性的部门转变为提供战略性服务的部门。从宏观的角度,要求管理工作有战略高度,有前瞻性视角,能根据学校的目标与任务,制定规划,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和推进工作。从中观的角度,要加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等综合素养,在工作中能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水平,体现出更强的执行力和创新力。管理工作服务内涵、服务大局,职能部门就必须要具备更高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宽的胸襟、更好的素养、更高的效率,从“事务性部门”、“指令性部门”转向围绕发展大局、围绕内涵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性部门”。

三、实现重心转向必须找准突破口,推进内涵建设的四大改革

第一,以“学部制”为抓手推进学科建设改革

“学部制”在一些大学已经实行。”学部”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有效形式,集中体现为推动跨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它在保持学科已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同类学科间人、财、物的有效利用,整合资源,形成“学科群体”,以利于有效提升学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科的竞争力。参照国际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有关大学的改革模式,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同类学科进行“学部制”组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发挥多学科组合的“学科群”优势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强化领导干部的全局观念、综合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以“国家奖突破工程”为抓手推进科研改革

一所学校研究水平高不高,高级别的科研获奖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十一五”期间,我们在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十二五”,要以“国家级科研奖项”的突破作为抓手,全面推进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的建设。

要尽早筛选确定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培育对象,给予人才、资金、政策支持;要加快物联网科技园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物联网科技园的聚集功能与效应,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逐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入驻科技园的企业必须要有项目、有经费,最终还要出成果,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研究生参与到科技园企业中去,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建立物联网科技园企业淘汰机制,淘汰缺乏创新潜力的企业。

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人事政策和科技政策。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从工作量减免、岗位考核、职称聘任、资金资源支持等多方予以鼓励与扶持,加快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允许科技人员携带科研成果入园创业,与企业和经济实体联合创办公司。

第三,以“两改革一提升”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精简课时,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明确课堂师生互动要求;三是采取措施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组织考研辅导,不断提升优才率。“两改革一提升”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允许适度增加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追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让科研进课堂。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问题。在教学具体过程上要尽量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既要进行理论考核,更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既要重视课程的终结考核,更要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考核。研究生培养面上抓科研能力,点上抓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突破。

第四,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深化管理改革

深化管理改革是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是健全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的动力机制。把人财物的一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首先是“人”,人事处定编制、定要求,进人的权力在学院;其次是“财”,可以划拨、应该划拨的经费划到学院,由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分配;再次是“物”,物力资源配置上要改资产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

二是完善以“贡献”为主导的考核机制。对二级学院的考核由“目标责任考核”改为“以核心指标为主要内容,考核学院的贡献率”。把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梳理成学校发展的核心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考察学院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率。

三是建立团队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竞争机制。改绩点津贴、岗位津贴为奖励津贴。取消绩点津贴、岗位津贴,以贡献率为主要依据给各学院划拨。

同志们,改革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改革要只争朝夕,切勿优柔寡断。学校内涵建设是一个渐进的、以量变求质变的过程,需要全校上下长期努力,不断探索。让我们团结起来,“凝心聚力抓内涵,一心一意谋发展”,全体领导干部、全校师生员工都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勇于实践,脚踏实地,为了x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

谢谢!

第5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6篇: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指导思想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7篇: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矛盾逐渐凸显,改革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经济领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社会领域,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随着各种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一显露,如果有关部门处置不当、应对失策,普通个案极有可能演变为群体事件,由小事引发成为大事。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要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中央书记习近平说:“蛋糕做大还要分好”。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深化改革的举措

在这“六个紧紧围绕”的前提下,深化改革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新举措。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是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

2、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收制度

3、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建立开放性的新型经济体制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建设法治国家

5、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与体制

6、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

深化改革的意义

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改革,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可说是正当其时、机遇难得。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十八大总体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纲领指引下,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进一步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8篇:全面深化改革

篇一: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

三、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2年12月31日)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 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9日)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 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普遍表示赞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3]、张高丽[4]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从反馈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

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这里,我想就全会决定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介绍一下中央的考虑。

第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篇二: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重要论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站在时代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的系统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下述十个论点。

1. 改革地位论:

两个“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正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实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次伟大觉醒,打出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让中国人空前之近地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曙光。展望未来,改革开放更决定着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的基础性意义,他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开放对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意义。

2. 改革时态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作出的科学结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认识发展为持久性认识。强调改革的持久性,既是对历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期许,它是对国内外围绕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作出“永远不会变”的肯定回答,是对社会上的种种模糊认识作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停滞”的郑重表态。这一论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展示了党中央深谋远虑、责任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壮阔前景。 3. 改革定力论:

明确政治定位。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同志关于明确改革政治定位和保持战略定力的论述,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改革指明了政治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战略定力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一是“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即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二是“两个保持”的要求,即“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三是“两个防止”的警示,即“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4. 改革任务论:

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两个半程”的论述具有深邃的历史和战略眼光,阐明了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新的历史任务和长远战略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新的历史任务的论述,一是提出了制度现代化任务,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过去讲的现代化,主要内涵是“四个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制度现代化任务,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升华,标注了中国现代化的新高度。二是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即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 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把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改革任务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5. 改革目标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根本方向与根本路径的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根本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三足鼎立”的格局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这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下一步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持续上升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照搬,而是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要求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治理体系”不是独立体系,而是党的执政体系、国家管理制度体系、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

6. 改革特征论:

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

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从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相对于前35年改革的几个阶段性特征。一是“统筹”,即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个方面体制与制度的深度革新,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进。二是“系统”,即不是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三是“集成”,即不是止步于改进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7. 改革方法论:

尊重改革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些论述,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方法论的论述十分丰富,包括强调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在思想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8. 改革推进论:

有序推进“五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五要”新思维,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优先顺序、推进时机等基本原则,对于确保正确、准确、有序、稳妥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要”新思维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改革推进理论。一方面,明确了改革推进的方向性、稳妥性、有序性、耦合性、严肃性。改革不仅要注重思想方法、设计方法、操作方法,还要注重推进方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特征转换的必然要求。“五要”新思维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聚焦点、时间点、立足点、关联点,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指引、力度掌控、顺序理清、重点把握、能动性发挥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高层推动的改革推进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设计和推进落实的过程。正确、准确推进改革,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改革要求的体现;协调推进改革,是实现改革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是改革的基本遵循。这五个方面,既注重发挥部门和地方改革的创造性、积极性,又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性、原则性,构成一套缜密的改革推进体系。

9. 改革动力论:

党的领导与改革合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这一论述深刻阐明,只有在加强党的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这既说明领导力度是空前的,也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新的改革领导体制。当今中国正在加速转型,在经济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下,党的执政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就将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和持久的改革动力。

10. 改革担当论: 篇三: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 如今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呈现错综复杂、多样多发的特点,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比如,在经济领域,不论从世界发展态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要求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而在战略转型中,我们往往遇到了诸如压产能与保就业、调结构与稳增长等看似两难的课题。在社会领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利益主体与诉求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如有的群众不仅要求解决切身利益诉求,而且关注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凡此种种,无不需要我们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就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深化改革中研究新谋划、制定新举措,我们同样要权衡考量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寻找推进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加强对利弊得失的研判把握。在形势大好的时候,要多看到不利因素,把坏的方面估计充分。在形势严峻的时候,多看到有利的因素,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推动利害双方的相互转变,扩大优势、推进深化,从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第9篇:论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总书记视察湖北,从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谆谆告诫我们,在研究和思考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必须从纷繁复杂事物表象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首要问题。我们要有敏锐的认识,更要有清醒的实践。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不会有行动上的突破。我国改革开放本来就来自解放思想,正是解放思想启动和推动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我们思想一次又一次解放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得益于思想解放,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从最初汉正街崛起为“中国第一街”、“洋厂长”格里希试水国企改革,到近年来黄鹤楼科技集团的异军突起、湖北广电的蝶变超越、武汉市的“城管革命”和“治庸问责”,都源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现在,新的改革实践,呼唤新的思想解放。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引领。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行。吃以往的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实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间,我省改革开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就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这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必须实事求是解决好、处理好的一系列重要命题。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省现在遇到的发展“拦路虎”、“瓶颈”制约、深层次矛盾,唯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以扫除、突破和化解。

越是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实事求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困局,越要突破个人主义的利益观、政绩观、权力观,突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条条框框,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突破“盲区”、“禁区”和“难区”。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选择。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

我们要一切从基本国情、基本省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坚持正确方向、立场和原则。既超前思维又立足现实,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以思想解放的成果,推进我省改革开放不断进入新境界、跃上新阶段,不断赋予经济社会发展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速由“高速”向“中速”转段,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换挡的深度调整期,改革创新成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最大红利”。湖北要勇立新一轮发展潮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以实事求是、更加决然的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把湖北在各方面的优势释放出来,为湖北发展增添正能量。

改革发展之路从来就不平坦,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勇于担当、敢于跨越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遵照总书记的要求,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总书记视察湖北,深刻论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强调使二者相统一是我们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的形势。

起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5年历程。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众多、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难以完成,因此必须整体推进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新的要求。

我们身边的现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缺乏整体推进,户籍藩篱不破除、公共服务不均等、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工就融入不了城市;工资制度、税收调节、分配秩序、公共财政创新不协同,收入分配改革必然步履维艰;法制规范、职能整合、信息公开不到位,食品安全就还会出现“七八个部门管不了一只鸡,十几个单位管不好一桌菜”的怪事。如果回避这些矛盾,打不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既会耽搁改革大业,又会辜负社会期待。

我们还要看到,平均用力、遍撒胡椒面,缺乏重点突破,不仅改革现实不允许,老百姓也不答应。突破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这些“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领域,才能撬动改革进程,激发发展活力。对于收入分配、医疗、教育、社保、三公消费等社会普遍焦虑、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成为改革的着力点。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说到底就是改革的难题,不仅要改,还要改到关键,改到痛处,改得彻底,看得见效果,经得起检验,从而为下一步的改革,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打通阻滞、消除障碍。

全面深化改革,催生新的探索。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辩证的统一。整体推进,要避免平均用力、齐头并进,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改革,使之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意味着改革愈往深处推进,就愈需要改革决心和改革方法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促进。只谈方法路径,鼓不起勇气,斩不断羁绊,改革就是纸上谈兵;决心满满,方法不科学,简单加蛮干,也难免会壮志难酬。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不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不果,莫不与此有关。讲究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方法论,其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就是以宽阔的视野、科学的谋划,打一场有信心、有准备、有把握的改革攻坚战。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着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勇往直前。

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处理好这一重要关系。

加强顶层设计,是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的任务分外艰巨。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不可退缩,不可迟疑。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突破,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同时,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会越来越多,所以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加强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们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办法。

改革开放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办法。历史证明,这个方法富有中国智慧、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

实践中必须取得突破,但是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怎么办,那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先行先试,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经验,形成共识,看得准了,再推开。这是一个科学的方法。

我们始终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我们是在不断逼近真理,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穷尽真理。事物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都是在探索、摸索中前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认为我们前一个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已经是心明眼亮的说法,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有潜水艇了,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也是不可取的。

摸着石头过河,实质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个办法,过去适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我们仍要遵循“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大胆闯,从实践中找思路、创新路、出经验。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宝和有力武器。

顶层设计,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基层实践的摸索和经验总结,再好的顶层设计也可能脱离实际,“水土不服”,甚至走弯路、入歧途。一些地方看到新生事物就头脑发热赶紧推,结果欲速则不达,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顶层设计要力求完善、慎重,试点有了实践成果,看准了再稳慎推开,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系统性风险。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时,心中要装着全局,以顶层设计的相关理念来引领实践,在探索中再加深对理念、规律的认识。我们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关注基层实践,不断吸收有益的营养,为顶层设计的完善、优化提供更多依据。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不是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而应有机统一,互促互进。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2013年8月9日 来源:《湖北日报》

之四: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

湖北日报评论员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把握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遵循这条重要指导思想,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成就辉煌,有目共睹。

胆子是胆量、胆识、胆略,有勇、有智、有谋。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实则是信心、责任、勇气、智慧的凝结。

胆子要大,考验的是我们的定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这是体制“深水区”的改革,要“破坚冰”、“啃硬骨头”。进入改革的新阶段,多元诉求的冲突,利益固化的羁绊,体制惯性的阻力,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

困难面前勇者胜。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克难攻坚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勇于创新,敢冒风险,大胆试验,是为勇。推向纵深的改革没有成例可循。改革开放历经35年,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改革和发展的规律。那种执一御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小心试错,勇于突破,依然是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不二选择。

步子要稳,则考验我们的耐心。

事物发展必然经历时空的演进,改革也不例外。很多事情都是春华秋实,经历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在于日照时间长;说土鸡好吃,也是物质积累没有偷工减料。不尊重事物发展的渐进规律,不付出必要的时间成本,该有的过程大大缩减,必然增加困难和矛盾,反而代价更大,有时还得返回来重新走,欲速则不达。所以,发展也好,改革也好,既要目标坚定也要有耐心,既要快也不能太急。对改革而言,能改的,坚决改、马上改;时机一时不成熟的,先局部试点,积累经验,为更大规模的改革创造条件,最终顺其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国外三百年的工业化,我国几十年就实现了。不承担节约时间可能带来的副产品和付出的代价,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现代化道路,既要快又不能太急。要在合理范围内掌握它。我们现在的城镇化,也要假以时日,稳妥推进。

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从来都是辩证的统一。“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方针,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的统一,战略上藐视困难和战术上重视困难的统一,是定力和耐心的统一。

只要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只要是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对我们改革而言,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就是标准。当然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对于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正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们要有学党史、国史、历史的兴趣和习惯,以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知道事物的历史跨度,知道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知道历史前进的方向。以史为镜,有助于我们科学确立时空观,更加自觉地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不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五: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度

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总书记视察湖北,深谋远虑,阐述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必须坚持三者相统一。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中央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

我们要正确认识改革力度。

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克难攻坚,勇往直前,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然而,当下的改革关联性强,措施、步骤、涉及的层面、推进的速度等,牵一发动全身,我们既要锐意改革、深化改革,又要审时度势、稳步推进。

我们要理性面对发展速度。

中国的现代化为后发追赶型,发展不够仍是最大问题,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仍是必然要求,但发展路径、模式选择,尤需清醒理性、着眼长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

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可承受度。

离开社会稳定,也就失去了社会可承受度,不仅改革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现在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尤为重要。

我们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35年的改革实践,我国以世人叹服的“中国奇迹”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积极参与,什么事也办不成,办什么也没有意义。让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彼此协调、相得益彰,必须抓住“改善人民生活”这个结合点。

改革是大趋势。我们推进各项改革,应着眼于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凸显的最突出矛盾入手,决定哪些改革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稳中求进,哪些改革重点推进。问计于民,多方听证,公开公正,让群众信服,让群众自觉参与。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要在发展中找答案。但发展决不是单纯的数字增长,而应该以民生福祉为归依,将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等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应该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子孙后代留存优美的宜居环境;要注重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为民众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创造财富的热情充分涌流。

稳定是重任务。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避免决策失误、工作不当损害群众利益,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比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理,更为积极主动,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满盘皆活;如果一着下得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怎样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融洽、协调共进,弹好和谐曲,考验我们的政治智慧与执政能力。

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让我们行动起来,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并依法处理各种利益矛盾,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上一篇:考前作文指导下一篇:幼儿园教师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