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控烟总结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区控烟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社区控烟总结

中国当代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总结、反思与前瞻

摘 要:近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在认识、管理、评价、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社区学院、课程、师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互动合作,以及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应大力加强社区教育研究的学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特别关注对完善与改革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本土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社区教育;问题;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邵晓枫(1967-),女,重庆永川人,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与中国教育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区教育学术思想史研究(1986-2016)”(编号:16YJA880032),主持人:邵晓枫。

从我国社区教育产生开始,人们就不断在对其进行研究。在1986-2016年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或“社区大学”为题目的论文共计5600多篇,报纸文章80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2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400余篇,著作数百本。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有不少研究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中存在的問题,提出了大量改革的建议。本文拟对此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反思。

一、对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人们认为,我国当代社区教育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认识上存在问题:对社区教育功能的理解有过于理想化的倾向[1];社区教育观念滞后,只重学校教育、学历教育,轻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对社区教育的定位及内涵不清楚[3];各地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不一,既有把社区教育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的地区,也有基本上尚未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4]。

2.管理上存在问题:政府介入微观行为层次上的直接操作居多,宏观层次上的间接控制较弱[5];社区教育委员会基本上是“官民结合,以官为主”的结构模式[6];缺乏统筹管理,办事效率低下[7];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体制地位失衡,没有被确立为独立的教育板块,社区学院(校)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取得应有的编制认可等[8]。

3.评价上存在问题:用单一的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取代多样化的社区教育评价,表现为将督导评估和教育评价混为一体、专项性或专题性的评价较少、对社区教育活动缺乏比较准确的价值判断、反映社区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指标过少、精确性指标不多;对社区教育总体教育目标的关注不够;评价主体单一[9]。

4.政策法规上存在问题:相关法规和政策缺失,造成了社区教育仅靠教育主管部门孤军作战,难以协调和推动的困境[3];社区教育政策内容不完善,在队伍建设、财力保障、资源整合、考核评估及奖励等方面的政策上都有问题[10];社区教育政策制定不规范,表现为政策制定主体的行政部门单一,民主参与度不够,制定程序缺少统一的规范,制定过程通常不公开[11];社区教育政策执行有偏差,存在着机械执行、观望执行、象征执行、选择执行、无律执行等现象[12];行政主导色彩浓厚,忽略了社区居民的意见或看法;社区教育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各种规定之间相互不配套,缺乏系统性[13]。

5.经费投入存在问题:经费投入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经费增长速度缓慢;经费的筹措途径比较单一,以财政拨款为主;采用传统的协商拨款模式,随意性比较大;经费的拨付程序欠规范,整个操作过程明显缺乏对公平、透明、效益三原则的考虑[14];社区教育收费偏高,社会投入和捐赠收入低[15];试验区、示范区外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市、区财政专项投入,也没有按人头投入;各省、市、区没有统一标准[16]。

6.社区学院存在问题:总体知名度较低,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教育需要[17];创办、审批没有明确的规范;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18];教育对象狭窄,主要是儿童和老人;教育内容空泛,很少有结合社区实际的乡土文化教育;形式单调[19];与外界联系较少,亟待加强合作[20]。

7.社区教育课程中存在问题: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经济不发达地区简单地模仿发达地区,各门实用性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21];非功利性课程占绝对地位,适合中青年群体的课程偏少[22];没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不规范、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没有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23]。

8.社区教育师资存在问题:在专业教师方面:队伍总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新人较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基础异常薄弱;专业伦理和专业技术职务标准的同一性缺失,导致专业化建设流于浅表;专业特许保护措施的缺位,使队伍的基本权益和专业权威地位难以确立[24];我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无论从职业称谓、法律意义、还是专业能力、外界认同等方面看,目前都还不能称作一种职业,人们对此知晓度低,认同度也低[25]。在志愿者方面:队伍规模相对偏小,人才队伍薄弱;服务单一,教学方式陈旧;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服务持续性不长;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26]。

9.社区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缺乏对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覆盖面较窄;政府单方面投资;培训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27];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中存在问题,表现为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市民年龄偏大,资源的数量、质量、形式等不能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资源应用推广的宣传力度不够,资源提供方提供的应用支持服务与居民的数字化学习意愿有一定的差距[28]。

10.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弱化;针对性不强;居民参与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工作队伍素质与结构有待改善[29];以社区党建工作代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尚未真正建立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广泛参与的实践主体;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内容设计缺乏层次性;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30]。

11.与学校互动合作中存在问题:缺乏大教育观念,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内容与社区教育相隔离[31];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对称,对于青少年的教育缺少连续性和共同合作的意识;学校与社区居民缺乏真正的沟通和对彼此需求的理解;参与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活动并未覆盖整个教师群体;领导协调机制建设不力[32];大多数学校没有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相应机构和管理制度,也没有与社区沟通、协商的习惯[33]。

12.农村社区教育存在问题:农村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成熟经验[34];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型”的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尚未完成;理论研究滞后于社区教育实践[35];居民的社区参与性不高;政策支持缺位[36];社区教育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上的作用发挥不充分[37]。此外,在农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建设、公民教育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①。

二、改革发展中国当代社区教育的研究

1.改革发展社区教育理念和方向。在理念上: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进社区教育,实现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區型转变[38];树立人本社区教育价值观[39]。在发展方向上:进一步朝政府协调、全民参与、各界支持的方向发展;日益呈现公益性与市场化并举发展的趋势;内容上实现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的定量结合;手段不断创新;坚持本土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社会、社区、社区成员同步发展[40];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步入有序,从活动型转向制度型、实体型、网络型和规范型,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41];继续坚持区域分治、由东向西、分区推进、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以及数字化社区[4]。

2.改革社区教育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大多认为,由地区政府参与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实选择[42]。20世纪末期,不少人开始对行政化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反思,主张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构成,应逐步向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宏观指导的中介服务组织模式过渡[43],随着社区教育成熟度由低到高,政府行为运作的微观行为操作的发展趋势是由强转弱,间接控制的发展趋势是由弱到强[44]。最近几年,一些人开始从治理理念的视角去探讨改革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主张建立多中心治理模式[45],明晰多中心治理中各主体的职能与作用,建立协作秩序[11]。

3.改革社区教育评价体制。认为应突出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与评价标准、方法的多元化[46],以社区居民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最终衡量尺度,加强评价主体的直接评价,改善间接评价[47],处理好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关系[48],改变以政府评价为主的现状,推行社区教育的社会评价[49]。还提出了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依据和指标系统[50]。

4.加强政策法规建设。认为应增补和完善关于社区教育的法律条款,加强地方性社区教育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设[9],使社区教育政策目标明确化、载体规范化、主体公众化,并具体分析了社区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体、建立程序与评估及修正机制等问题[51]。有人从保障公民学习权角度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建议[13]。还有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改革我国社区教育政策价值目标提出了相应的看法[52]。

5.改革经费投入体制。认为必须保障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同时,要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53],并分析了建立多元融资渠道的可行性、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问题[54]。有人在对国外社区教育经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提出要充分认识教育经费管理和保障的意义,营造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法制环境,落实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支持社区教育的责任,健全社区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拓展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14]。

6.改革发展社区学院。认为社区学院的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应着眼于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机会[55];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社区学院保障体制,提高社区学院教育质量[18];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开放式、应需式、储备式、订单式、菜单式五种[56];要构建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57]。此外,一些人对如何改革县级社区学院和小城镇社区学院提出了建议②。

7.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从综合改革的角度提出应注意处理好社区教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课程开发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学员与社区生活的关系[21];从社区需求角度提出建立“社区发展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模式[58];从创新文化视角出发,阐述了改革社区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设计、目标、实施、评价等问题[59];从社会资本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两个维度,探讨我国当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课程开发的方法技术和原则[60];从诺尔斯、彼得森等人的成人教育理论出发,提出社区教育课程的模块化方法和开发步骤[61]。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提高社区教育师资待遇;加强对社区教育教师的培训[9];完善组织体系,拓宽师资来源;构建标准体系,健全考评[62];鼓励专职教师自我学习,为专职教师创造更多学习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力量;确保专职教师队伍的市场特许和专业垄断地位[24];分析不同类别社区教育教师遭遇的身份认同尴尬,赋予专职教师一定的决策权,促进其个人工作成就感的形成[63]。

9.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社区信息化学习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式和步骤[64];从加强数字化社区教育角度,对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目标、网站建设、资金投入和人员数进行了探讨[4];从组织结构、建立中心数据库、基层组织和队伍的建设、服务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探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问题[65];提出了基于MOOC学习的社区教育模式开发路径[66]。

10.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区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形式、方法及发展思路③,认为现代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方向是要从外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转换为以内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从无序工作机制转换为有序工作机制,从单一作用机制转换为协同作用机制,从被动接受机制转换为能动接受机制,从形式评估机制转为效益评估机制[67]。有人借鉴了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分别从输入、输出和反馈三个环节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68]。

11.加强与学校的互动合作。提出了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多种模式:社区主导参与模式、学校主导参与社区建设模式、学校与社区共建模式[69];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互动模式、以教育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互动模式、以政策性法制规范为指引的互动模式、以社交活动为依托的互动模式、以组织为基础的互动模式[70];单向非对称模式和双向对称模式、常态互动模式与非常态互动模式、间接互动模式与直接互动模式、公关专题互动模式与日常随机互动模式[71]。认为应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协同发展④。一些人对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社区与学校合作及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思考⑤。

12.改革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认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要从“科学启蒙教育”走向“科技文化教育”,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从“农科教统筹”走向“经科教文一体化”,从“阶段性适应”走向“超越性导向”[72]。在1999年全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会议上,人们提出了要提高认识、开展实验、统筹管理等发展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建议[73]。有人从定位系统、组织系统、运作系统、资源系统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阐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建的分类体系及实施策略[35]。此外,人们还提出了开发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发展落后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农村社区公民教育、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策略⑥。

13.构建科学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模式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模式,职成教“三教”一体化教育模式,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一体化模式[6];认为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模式有街道中心模式、学校中心模式、街道一学校模式[21];提出参与式发展是社区教育最深层的发展模式[74];提出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模式,包括行政统筹模式、学校—社区互动模式、社区学院主导模式、社会单位参与模式、社团协作模式等类型[75];建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包括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模式、以街道办为基点的“社区教育中心”模式、以农业高科技园区为基地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76];提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社区教育模式[77];从优势视角出发提出几种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包括学习型组织引导式的社区教育模式、农科教增权式的社区教育模式、寓教于乐的复合式社区教育模式[78]。

三、对我国当代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的反思

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于我国改革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成果较多。特别是近年来,发表了较多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出版了不少相关的著作,对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发展模式、德育、政策、课程开发,以及农村社区教育、学校与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数字化社区学习、国外社区教育等都有专著或博士论文进行研究,还出版了较多的总结区域性社区教育情况的著作。此外,还有众多的国家级课题立项,如:“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实验研究”、“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学习化社会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农村社区教育(学习)中心能力建设研究”等,在这些著作、论文及课题中,都对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大量的对策建议。

2.研究的视角较广。如人们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新公共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对如何改革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研究;以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为指导,建构社区信息化教育的学习过程设计模式;运用公共关系危机理论、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理论、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理论等多个理论对社区与学校的关系进行研究;从社区需求、创新文化、社会资本理论、成人教育理论等多个角度提出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建议;等等。

3.注重调查研究。一些学者还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实验,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出版了较多的介绍这些实验区和示范区现状的专著,发表了大量相关的期刊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总结了这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进一步推进其改革的對策建议。

4.研究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如人们从最先探讨怎样促进社会去推动学校德育逐渐转向探讨怎样促进教育社会一体化,而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如何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再如,在改革社区教育管理上,学术界由强调政府领导到主张政府宏观指导,而最近几年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体现了我国及世界社区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再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探讨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问题。

5.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对策和建议。现有研究对于我国社区教育在认识、管理、评价、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社区学院、课程、师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互动合作,以及农村社区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客观、准确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改革的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既丰富了我国社区教育的相关理论,同时又指導着我国社区教育实践的改革发展。

(二)改革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较为缺少学理性。尽管人们力图从不同的理论对改革发展社区教育进行探讨,但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研究仍然显得理论深度不够,学理性不强。如由于没有弄清社区教育治理的内涵,也就难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对策;改革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明确;对如何科学进行社区教育评价泛泛而谈,没有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去探讨改革我国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研究不多;极少用相关的课程理论去研究改革我国社区教育课程问题;没有用相关的德育理论指导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少人提出的社区教育模式不符合“模式”的要求,即没有关于该模式完整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

2.所提对策较为空洞或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如提出建立多中心的社区教育治理模式是正确的,但如何协调统筹各中心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没有分别构建教师、学员、管理、政策、教学、课程、质量等方面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改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对策不少流于空洞的政治口号;没有提出具体的建立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机制和对策;大多数人所提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太过宏观,难于操作,等等。

3.一些重要的问题还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如:怎样加强社区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公民参与、教学、试验、法律法规,如何建立现代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怎样实现我国社区教育的城乡均衡和地区均衡,如何从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逐步发展为以居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怎样加强社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怎样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其理论基础、可行性、具体策略是什么,如何使社区教育评价走向由社会第三方机构担任评价主体等等,都是改革发展社区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关注较少或极少。

4.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重视不够。不管是在总结我国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所提的对策建议中,研究对象都是以东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为主,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不利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5.在改革我国社区中如何把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本土化探讨不深入。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等方面,不少国家都有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我国大多数研究都主要停留于对国外做法的介绍上,对于如何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这些国外的经验进行本土化还很不够。

6.一些观点存在问题。比如,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是重视改进、发展,评价对象扩展到教育的全部领域,评价的方法注重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评价主体向社会力量扩展,评价方式重视自我评价[69]。学术界在提出改革我国社区教育评价的对策时,上述不少思想观点没有得到明确。再如,人们以改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代改革社区德育的研究,说明大多数人没有分清社区德育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事实上,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上位概念,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这几个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是极不妥当的。

四、我国当代社区教育改革研究的方向

第一,加强研究的学理性。如应从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去弄清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及如何建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问题;从价值论和认识论去探讨社区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问题;从相关的课程理论去研究如何完善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从中外德育的相关理论去探讨社区德育的改革问题,如我国古代关于德育的相关观点,国外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的相关理论等都应成为社区德育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有关的理论去探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问题;等等。

第二,加强研究的有效性。一是要在理论上要有一定创新,能填补学术界的研究空白或者加强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二是要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第三,加强对社区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的价值取向、理论和实践依据、制定的程序与内容等的研究。

第四,加强对社区教育中如何促进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研究。应深入研究什么是社区教育中的居民参与,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能,以及如何促进社区居民及社会力量参与等问题。

第五,加强改革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社区教育的研究,构建切实可行的适合于当地的社区教育模式。

第六,加强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的研究,要分别对如何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行研究。

第七,加强对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社区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电大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沟通与合作的研究。

第八,加强对国外社区教育经验本土化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发展社区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第九,加强对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弄清社区公民教育的内涵,提出切实可行的社区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对策建议。

注释:

①参见王善良:《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4期;张晓晨:《农村社区公民教育研究——对黑龙江省林口县奎山村街道社区公民教育剖析》,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利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硏究》,山西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参见李云水:《县办社区学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天津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刘尧著:《中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7-157页;田铮:《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社区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参见刘秀艳主编:《社区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22-36页,37-49页,236-261页,263-276页;戴志伟著:《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218-265页,277-280页。

④参见苏丹兰:《走向21世纪:构建我国城乡社区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参与模式》,《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6期;何铁彪:《关于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黄崴、王晓燕:《学校与社区关系及其改善策略》,《教育科学》2006年5期;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田静:《从隔离走向融合: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与变革探析》,《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2期;谌启标:《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参见官远发:《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的制度化和策略—杨浦“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的思考》,同济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丁辉:《美国社区学院校际联盟模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彩旻:《美国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模式研究——以“全国合作学校关系网(NNPS)”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汤新华:《美国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及其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⑥参见韩黎明,景履贞:《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05年8期;卢炫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善良:《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4期;张晓晨:《农村社区公民教育研究——对黑龙江省林口县奎山村街道社区公民教育剖析》,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朱琳:《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卢筱媚:《新型城镇化中宁波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基于四地社区教育调查》,宁波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王伟杰,孙宁.我国社区教育面面观[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07-13.

[2]张昌波.走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26.

[3]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3):11,12.

[4]顾侠强.社区教育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329-331,350-351,251-255.

[5]范传伟.社区成人教育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成人教育,1999(11):8.

[6]黄云龙.社区教育基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98,101-109.

[7]石玚,卓思廉.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67-169.

[8]汪国新.中国社区教育30年名家访谈[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7.

[9]黄焕山,郑柱泉.社区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114,98,224-225,231-232.

[10]周嘉方.我国推进社区教育实验进程的政策研究结题报告[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7-19,7-8.

[11]李佳萍.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58-61,114.

[12]刘家刚.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30-43.

[13]朱鸿章.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53-56,73-91.

[14]江蕾.中国大都市中心城区社区教育经费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0,34-43.

[15]张军果.中美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比较与启示[J].继续教育,2012(2):61-63.

[16]郑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理论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4):43-45.

[17]古蕴华.社区学院:高等教育的新生长点——上海市民对社区学院办学模式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5):42-43.

[18]王志强.我国社区学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28-33,34-49.

[19]劉志忠.我国社区学院社区性的缺席与在场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77.

[20]于凡.社区学院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G区社区培训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54.

[21]桑宁霞.社区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9,99,266-268.

[22]南红伟,李伟.我国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8(7):43.

[23]马千帆.成都市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41-50.

[24]黄健.专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101-102,103.

[25]郭振超.职业依附与认同冲突——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53.

[26]蔡斌.社区大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南通社区大学志愿者队伍建设为视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94-95.

[27]程秀丽,戴心来.社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23.

[28]王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基于上海市两个区的现状调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57-66.

[29]王福霞.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26.

[30]戴志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6-215.

[31]何铁彪.关于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9.

[32]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60.

[33]陈红梅,田媛.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2(7):33.

[34]李少元,李继星,赵北志,等.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教育研究,1999(9):33-34.

[35]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93-94,111,122-161,186-191.

[36]周俊.农村城镇化中社区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09:15.

[37]张灵霞.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22-24.

[38]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7.

[39]陈乃林.人本社区教育:命题的提出与实践意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22-26.

[40]黄利群.社区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216-219.

[41]厉以贤.展望: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01-27.

[42]厉以贤.论社区教育的视角与体制[J].教育研究,1995(8):46.

[43]黄云龙,范传伟.社区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报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10):80-81.

[44]黄云龙,等.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99-100.

[45]李荟.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45.

[46]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23-234.

[47]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98-201.

[48]黄云龙,史悦秀.关于建构发展性社区教育评价模式的设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B):69-70.

[49]王国光,宋亦芳.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4):44-49.

[50]郜鑫.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天平街道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29-32.

[51]张艳.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5-46.

[52]梁鈺.中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4:27-31.

[53]于晓莉.处理好五大关系 为社区教育铺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7-04-17.

[54]王霁.我国社区学院融资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6:17-29.

[55]楼一峰.探索社区办学路子建立终身教育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1997(3):38-40.

[56]孙桂华.社区学院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0-66.

[57]刘春朝.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123-139.

[58]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9-36.

[59]袁海燕.创新文化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7-8.

[60]周利利.基于社区精神培育视角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22-23.

[61]蒋逸民.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课程模块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30-34.

[62]金德琅.终身教育体系中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7-125.

[63]岳燕.赋权增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可持续专业化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4(9):76-79.

[64]樊保军.社区信息化教育中的学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7-54.

[65]黄晶晶.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21-39.

[66]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70-72.

[67]马奇柯.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摘要.

[68]万克宝.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基于戴维·伊斯顿的系统分析理论[D].合肥:安徽大学,2012:16-45.

[69]刘淑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82-89,318-325.

[70]黄崴,王晓燕.学校与社区关系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科学,2006(5):25.

[71]杨昌勇,谢艳娟.公共关系视阈下的学校与社区互动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174-178.

[72]陈敬朴.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1994(1):22.

[73]全国农村(城郊)社区教育工作会议综述[J].教育研究,1999(9):38.

[74]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以上海和大阪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6:97-100.

[75]张燕农,张琪.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26.

[76]周波.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27.

[77]李磊.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选择[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5:31-34.

[78]张连民,张跃豪.基于优势视角的社区教育发展探析[J].社科纵横,2012(6):240.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邵晓枫

第2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总结

关键词 社区 糖尿病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计划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病史、治疗、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制订的。我们把双龙社区住院门诊及社区普查所掌握的糖尿病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并全部输入计算机。评估患者的身体、心理及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整体化服务。

健康教育的形式

宣传手册发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院在门诊及住院部显要位置都设置了宣传栏,放置了大量宣传手册,可供社区居民随时拿取。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阐述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起到科普宣传的效果。优点显著,推及面广,节约人力;缺点是对于文化基础差的人而言,作用深度不够。

群体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室实施群体小讲课,参加人员由数人至十余人不等,由全科医师负责授课,讲授内容广泛,均为糖尿病有关知识。时间不定,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具体安排。这种授课方式易为患者所接受。由授课人将内容制成课件,以电教形式授课。优点是直观、生动,由于许多资料细节配有图片说明,通俗易懂,且普及面广。

个体化家庭教育:根据患者年龄、文化水平、病程、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接受程度不同的教育。对个别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进行家庭随访或个别指导。我们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成员有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没有家属的配合,糖尿病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开展很困难,也就谈不上糖尿病的良好控制。

健康教育的内容

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一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发病原理、分型、诊断、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治疗原则等。

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学会自我饮食管理,控制热能, 维持标准体重,兼顾患者的生理营养需求。

运动指导: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疗法之一,适当有效的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利用,有效增加自体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控制,促进全身代谢。应与患者共同讨论喜爱的运动内容并共同设计安全适量的运动形式。

心理指导:糖尿病具有病程長、并发症多、易反复等特点,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行为。因此,思想负担重,对生活没有信心,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病人了解糖尿病,认识糖尿病,使其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并有针对地实施心理治疗,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药物指导:当饮食和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口服降糖药是最基本的治疗。在应用药物时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口服药的种类、作用特点、服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应介绍胰岛素的种类、作用特点、保存方法、注射方法及注射时间、常见不良反应等。

糖尿病并发症的教育:包括低血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的防治;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的病变、肾脏病变、腿部病变、糖尿病足的防治。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并发症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使患者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极大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并改善预后。

讨 论

社区内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在临床以及社区如何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也有增效作用,是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杨水长 李惠清

第3篇: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模式总结与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当前,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有效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参与模式为主,社区调查参与、社区教育参与以及社区岗位参与模式为辅。考虑到浙江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在激励、保障、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有必要从志愿者激励、志愿服务保障和评估等方面健全和创新相应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和谐社区;模式总结;工作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18

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和谐社区的内涵

高校青年志愿者是指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利用业余时間,无偿地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高校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范围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刘雨青,2015)。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具有服务主体的青年性、服务行为的自愿性、服务目的的高尚性以及服务形式的组织性等方面的特点(刘宏涛,2005)。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非常之多,但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探访老人、关怀残障人士、社区儿童学习辅导、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有困难的居民提供帮助、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活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社区的相关调研活动、到社区挂职、参与社区工作的组织与开展等方面。

2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

21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2005),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青年志愿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弘扬正气,善意传递,感化他人,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对个人发展意义重大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对个人社会化的提升、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个人社会化的提升表现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大学生职业认同感;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表现在专业化形象的提升、专业化评价的提升以及專业化道德的提升三个方面;而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则表现在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

3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与模式分析

31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于2016年7月1日至9月4日,面向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大学生发放了340份关于浙江高校青年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问卷,实际回收340份,有效问卷31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206%,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311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

调查显示,浙江省高校大学生有9297%的人参与过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但也存在着703%的大学生没有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这主要以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为主。进一步调查表明,浙江省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志愿服务的时间集中于课余时间和双休日为主,占被调查人数的6942%和1924%。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学生还是应以学业为重;还有412%的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很高,认为任何时间都可以参与志愿活动;当然还有少数同学愿意在节假日参加社区志愿活动。

312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频率

调查显示,195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个月一次,21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2个月一次,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频率是较高的,部分学生(1856%)选择的被调查者选择3~6个月一次,1753%的被调查者选择6个月以上时间参加一次,访谈发现,这一部分的大学生大多在大一、大二时期参加过志愿服务,但到了大三、大四时期对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兴致不高了。

313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

调查显示,“想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个人能力”的参与动机排在第一位,占2594%;“为志愿活动做贡献,承担社会责任”的参与动机排在第二位,占1913%;“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体验为别人服务的快乐”的服务动机排在第三位,占1770%。此外,也有部分同学是带着“希望以后自己的简历更加充实”“为了完成学院的德育要求”的参与动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二者的选择次数分别占到1445%和1292%。

314社区志愿服务的收获

高校志愿者期望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很大的收获,调查表明,当问到志愿服务活动的收获时,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期望能增加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占总选择次数的2357%;在志愿活动中可以结交朋友,扩大朋友圈,占总选择次数的1768%,通过付出劳动来实现个人价值或提高个人能力,分别占总选择次数的1464%和1721%。但是访谈也得知,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并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收获,这在一定程度极大地打击高校志愿者的积极性。

32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模式分析

参照祝京衢(2010)的分类方法,我们将大学生服务和谐社区的参与模型归纳为社区调查参与模式、社区服务参与模式、社区教育参与模式以及社区岗位参与模式。其中,社区调查参与模式主要是指高校青年志愿者通过社区对社区的发展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社区以促进社区发展;社区服务参与模式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实际行动中,直接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教育参与模式主要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开展义教、贫困助学等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提高学生成绩等;社区岗位参与模式,即高校青年志愿者通过岗位参与辅助社区组织开展活动。统计数据表明,浙江省各高校采取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中,社区的调查参与模式占1679%,社区服务参与模式占被调查人数的3809%,社区教育参与模式占被调查人数2942%,社区的岗位参与模式占1191%。比较发现,高校志愿者社区服务是以区服务参与模式为主,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街道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家庭、困难家庭、敬老院或老、病、残、弱的弱势群体。

4促进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

41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机制问题

411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能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当大学生当被问道“何种激励方式最能让志愿者满意”时,4121%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得优先评优机会,3674%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可以颁发证书,3514%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得德育学分。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方式”,2039%的人认为可以给志愿者发放荣誉证书来激励他们;也有不少人同意以发纪念品或货币补贴方式进行物质奖励等。上述回答也是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权利的相应诉求。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激励机制,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412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需要相应的活动资金和舆论支持。在资金问题上,高校志愿者组织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由所在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高校共青团和各院系的活动经费有限,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会导致一些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需要自己支付一些路费、餐费等,这将会大大降低参与者积极性。此外,扩大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社区得形式,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传播一种先进、高尚的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但目前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还做得不够充分。这表明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413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管理评估机制不健全

評价考核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服务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对工作进行总结,才能保障工作质量。一般来说,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考评主要以包括志愿者社区的工作态度、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参加活动的次数、时间、出勤等方面作为考核依据。但调查也发现,部分高校并没有对社区志愿服务构建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重视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项目的组织和开展,而忽视对服务过程的监督及考评,更不能形成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和评估机制。

42健全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由于浙江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在激励、保障和管理评估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长效的工作机制,因此有必要创新和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421健全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培训机制

专业技能的培训是保证社区志愿者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做好社区志愿者培训工作是构建社区志愿者发展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社区志愿者的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普适性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环节。其中,岗前培训主要是针对新招募的社区志愿者,为了他们能够快速有效地适应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而进行的培训;普适性培训主要是介绍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礼仪文明用语规范、作为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应对应急情况下如何处理问题;专业技能的培训由有关管理机构的优秀老师或者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技能方面的现场教授及讲解。

422健全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

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他们凭着无私奉献、利他主义的精神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摒弃了利益的计较,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志愿者就不需要一定的激励。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是以满足需要为目的。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只有未被满足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适当的激励是对社区志愿者工作认可、鼓励和监督的重要方法。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热情。对于社区志愿者激励可采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423健全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评估反馈机制

评估是指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考察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志愿者的过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激励社区志愿者并及时纠正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的反馈是社区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向社区志愿管理部门提出相应的工作的建议和改良方法,使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中来,调动社区志愿者的积极主动性,提升社區志愿者服务和谐社区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5-06-27(1)

[2] 刘宏涛 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3] 刘雨青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4] 马娜娜 宁波市社区体育志愿者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5] 邢姝,包玲艳,游嘉慧,等 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证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2015(4):62-64

[6] 祝京衢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模式调查及思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105-108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B06),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ZMZC2016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YJA630061)。

[作者简介]徐建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杨晓伟,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非政府组织管理;唐果,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救助。

作者:徐建军 杨晓伟 唐果

第4篇:社区控烟活动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区控烟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社区控烟活动总结1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20xx年,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理解,幸福家园社区的控烟工作也结合新形式采取了新措施。在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同时,采取人性管理和刚性制度相结合的办法,营造无烟环境,树立健康理念,使部分烟民尽早摆脱烟害。我们还把禁烟工作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围绕“无烟单位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幸福家园社区调整控烟工作领导小组,主任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成员有社区专干和居民代表等。在控烟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控烟工作制度,积极争取辖区内各个公共户单位领导的配合,不定期检查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做好工作,保证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为了督促吸烟者尽快戒烟,争取早日达到无烟单位标准,控烟小组向社区居民发出“创建无烟单位”倡议书。我社区大力开展控烟宣传,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控烟海报、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形成全民控烟的良好氛围。

三、在辖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控烟活动

控烟工作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幸福家园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世界无烟日,在社区门口组织了一场上街宣传活动,向居民发放控烟宣传资料1000余份。社区做到领导带头控烟,办公室尽量做到无人吸烟,会议室有禁烟标志、无烟具。

四、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我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对辖区内单位的会议室、礼堂、教室、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进行控烟检查。社区主动和居民配合,积极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和国家对控烟工作的有关法规、倡导居民戒烟、控烟。社区学校主动和学生家庭配合,要求学生向家长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力所能及地规劝家长戒烟、禁烟。

经过不断努力,幸福家园社区的禁烟活动健康正常地开展,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控烟活动已蔚然成风。但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力争早日成为合格的“无烟单位”。社区控烟活动总结2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20xx年5月31日是第28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无烟生活”宣传健康活动。

按照《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告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 》的精神,我们通过健康教育、黑板报、开展各种控烟活动及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我区管理辖区居民群众积极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等知识,认真学习有关卫生常识和健康促进知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控烟的意义,严格执行控烟规定,做到门诊、住院部无人吸烟,办公室、科室禁烟、控烟意识增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领导干部带头重视、以身作则,制度健全

在控烟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由领导亲自负责,健康教育所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控烟制度,并责成专人专程负责,不定期的巡视、检查。

二、出台控烟措施

1、成立控烟小组所有医院,社区中心成员监督吸烟,来人自己不抽烟、不发烟,也要要求来人不发烟。控烟小组负责门诊、住院部及办公室创建无烟单位、无烟环境工作。

2、提倡不吸烟、不相互敬烟。建立无烟科室。

3、门诊、办公室、住院部、库房、楼道等公共场所有严禁吸烟提示。

4、凡贴有禁烟标志的禁烟区,撤去烟具,严禁吸烟。如发现有违反者,禁烟小组有权对其进行劝阻、教育。

5、医务工作人员有义务对其他人员宣传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6、组织媒体沟通会和培训会,提高媒体控烟传播能力,继续大力开展20xx年度“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评选优秀可以媒体作品

三、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收效显著

充分利用学习、开展活动、宣传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对我辖区内医疗单位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医疗单位内控烟知识,培养不吸烟行为的好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同时,个单位还利用政治学习及各种活动,开展干部职工的控烟、戒烟教育,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职工的控烟能力。

四、领导带头,人人参与控烟活动

个医疗单位领导带头控烟,齐抓共管控烟工作。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控烟活动,人人争做控烟的主人,相互监督。有力地提高了我区干部职工的控烟责任感,增强了控烟能力。

五、控烟宣传遍及单位和家庭

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出专栏积极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和国家对控烟工作有关法规,倡导规劝个医疗单位内的患者等其他人戒烟、控烟。同时播放宣传控烟专题节目、大力传播吸烟危害健康知识等,建议单位职工及病人等其他人控烟、戒烟,以身作则养成不吸烟的习惯做表率,共同营造“无烟生活”

总之,通过积极宣传控烟防治知识,以及控烟禁烟对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各医疗单位共设立29处宣传点,各医疗单位领导均参加现场宣传。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组织各科室、部门相关人员,利用张贴标语、宣传专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宣传,接受咨询群众35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份,受宣教群众6800余人,促进了我辖区控烟,禁烟工作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创造良好的“无烟生活”,确保我辖区群众的健康习惯,我区将继续大力宣传控烟健康教育,将无烟生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具体实施工作中,我区将打造成“无烟生活”。

第5篇:中街子社区2010年控烟工作总结

中街子社区2010 年控烟工作总结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与法规。中街子社区控烟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下,及辖区单位、居民的支持配合下做了大量宣传工作,现将一年来的控烟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为扎实地开展控制工作,社区高度重视,成立了控烟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书记亲自挂帅,并把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做到了有重点、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控烟工作,在开展控烟工作中,我们始终对辖区公共场所、单位、居民进行了认真组织宣传。

1、辖区各公共场所禁人员禁止在礼堂会议厅(室)吸烟。

2、禁止在学校内教学场所、礼堂、图书阅览室、幼托机构的幼儿活动专场及其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吸烟。

3、医疗机构的候诊室、诊疗室、病房等禁止吸烟。

4、禁止在音乐茶座厅(室)、歌舞厅、电子娱乐室、录像放映厅吸烟。

二、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宣传动员

社区在此项活动中,共组织召开辖区公共单位、居委会进行宣传禁烟共2次,主要是利用出黑板报共计6期,讲座2期,宣传资料发放、通知50份,挂布标3条。通过控烟宣

传,教育和亲人的劝告、督促,严格控制子女吸烟,在家庭内部形成"吸烟有害"的观念及政府部门开展禁烟活动和"无烟家庭"等活动,提高居民的控烟意识。

中街子社区2010年12月30日

第6篇:中街子社区2009年控烟工作总结

中街子社区2009年控烟工作总结 中街子社区在一年中为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减少吸烟对公众造成的危害,倡导“世界无烟日”,结合中街子社区实际情况,做了很多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控烟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把它列为日常议事日程的同时,加强社区与辖区范围内公共户单位、居民住宅小区有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和联动。加大控烟工作,坚持将社区控烟工作落实到位,动员和鼓励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控烟。

二、加大宣传力度

社区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全年不定期的发放宣传资料100多份,利用辖区的黑板报和橱窗大标语向居民群众宣传烟草的危害.辖区各单位制定控烟措施,有禁烟区域的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履行相应的职责;辖区各单位做好本单位“控烟”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禁烟区域设立统

一、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动员全社会都来支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工作,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提供图片资料等,加强大众传播手段,利用大众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把控烟的基本常识普及到千万户。

三、加强管理教育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规定,加

强对中、小学生的控烟的宣传、教育、管理工作;鼓励社区各单位、家庭争创无烟先进单位和无烟家庭,并通过“达标户”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居民逐步提高控烟意识;积极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提倡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控烟的目的。

中街子社区也将在新的一年里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享有健康的生活。

中街子社区2009年12月3日

第7篇:社区控烟活动指导方案

根据关于展开控烟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辖区控烟工作的深入展开,完成无烟社区的工作,把展开无烟社区活动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辖区居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控烟活动,为辖区居民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无烟环境。

一、指导思想

积极倡导文明之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善辖区环境,增强全社会卫生意识,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任务措施

1、调整"控烟工作小组"组成成员,明确分工。在控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下,定期布置检查"控烟"工作。

2、宣传发动,通过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宣传栏等宣传载体,明确要求,落实措施。

3、加强督查,严格执行控烟制度。

4、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设置禁烟标志,提醒吸烟者自觉禁烟。

5、在会议室和办公室设置禁烟标志。

三、工作要点

1、贯彻各种卫生工作评估细则要求,努力做好控烟和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控烟和健康教育,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一到两次宣传卫生保健控烟知识,增长健康知识,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定期组织青少年参加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陶怡情操。

3、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坚持做好禁止吸烟的宣传工作,并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的标志,不设置吸烟的器具,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控烟活动。要围绕以上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检查和自检,形成人人参与的有效机制,切实把控烟工作落到实处。社区控烟活动指导方案陈老师

【范文网】

第8篇:社区控烟考评奖惩制度

一、控烟工作办公室每周不定期组织抽查,重点检查办公室控烟制度建立与落实情况,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发放到督导员,并要求及时整改。

二、工作人员须认真贯彻中心控烟制度,认真执行控烟规定,发现来访者吸烟,及时劝阻,保证控烟区内无吸烟者、无烟头。

三、控烟区实行包干负责,负责范围内发生吸烟现象,负责人负监管失职之责。

四、所有干部不得在控烟区内吸烟,违反者若被督查或举报属实,第一次给予口头警告,第二次给予严重警告,第三次给予大会通报批评并开始扣发当月工资(起始额度为50元,以后每增加一次,扣发额度为前一次额度的2倍,每月累计,从当月工资中扣除);每年出现三次以上(含三次)违反控烟规定者,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五、实施控烟目标责任制,若抽查发现负责范围内有吸烟者或有烟头等违反控烟规定的现象,每发现一处扣发该科室负责人当月工资30元,每月累计。

六、所有扣发额度由控烟督导员根据每季的检查结果汇总,报相关领导审批后,交财务部执行,同时反馈到各违规人员,每季度在公示栏公布。

七、对无视单位禁烟制度,造成重大影响的个人,将按规定进一步追究责任。

八、对戒烟成功的干部给予发放证书,加以表彰。

九、本制度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十、凡与本制度相抵触的规定以本制度为准。

十一、本制度由控烟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9篇:社区的控烟制度和措施

大雁滩社区控烟制度和措施

为做好大雁滩社区社区的控烟工作,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减少吸烟造成的危害,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按照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5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在儿童活动场所积极开展不吸烟活动的通知》,《烟草专卖法》和《未成年保护法》条列关于控烟的内容,根据大雁滩社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措施。

一、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活动的范围

为给居民营造一个清洁、舒适、文明、卫生的社区环境,我辖区下列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礼堂、会议室,医疗机构的候诊室、诊疗室、病房等,娱乐场所等,重点人群、青少年、孕妇、老年人等活动场所。

二、“禁止吸烟”场所的单位和部门要做到

1、制定本单位禁止吸烟的措施。

2、做好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

3、禁止吸烟场所应置明显统一制式的禁止吸烟标志,单位应设置吸烟专室和其它禁止吸烟场所。

4、辖区内禁止有烟草广告及其标志。

5、负责做好禁止吸烟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大雁滩社区关于控烟的

制度和措施

上一篇:微信商城调查问卷题目下一篇:挽回外遇老婆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