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阅读: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

摘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写作是阅读的具体体现,是阅读的外化形式。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只奇葩,缺一不可。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阅读;写作;积累;情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基础、是根本,是写作前的知识储备;写作是阅读的具体体现,是阅读的外化形式。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只奇葩,缺一不可。语文教学就在阅读和写作中穿梭,完成自己的美丽行程。学生正是通过如饥似渴地、广泛地阅读,来增加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精神的。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了阅读,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写作时必然无话可说、不知言何,身心俱是痛苦,如去战场赴难一般。相反,如果学生学识广博,必然胸中滔滔,笔下千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阅读。在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阅读积累,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课文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素材。这些米从哪来?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来,但中学生每天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太现实;也可以从人生阅历中来,但三点一线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少得可怜;最现实的,是从我们天天相伴的课文中来。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课文。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捷径。

同学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善于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观点服务。我们对教材资源利用的不足就是即使偶有利用,也表述欠准,角度单一。因此,我们应当掌握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二、深化阅读,让情感成为至胜的法宝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但是目前学生对亲情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出的作文很平实,深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如《甜甜的泥土》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作者打破这一旧观点,另辟蹊径,把主题放在“人间的至情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给人新鲜独特之感。在学习本文时,学生便可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其中,细细体会,这样读的时候注入了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笔,写一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便也不是难事了。

三、阅读欣赏,让兴趣成为写作的动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篇章的感染和诱导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重要功能,从而激发起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有很大帮助。

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吸取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还指导学生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不断吸取语言营养。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拿出“脚步近了”、“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等一系列拟人句,指导学生欣赏;特别指导赏析能表现出动态的“近”、“醒”、“张”等词,使学生感悟出作者用传神的妙笔把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从孔乙己的掏钱动作“排”、“摸”两个字来理解人物性格及境遇。一个“排”字活脱的再现出一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而站着喝酒,却偏偏要摆读书人架子的穷酸的老书生像;“摸”字则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贫病交加、频于死亡的境遇。通过这些语言推敲,一方面促进学生理解和喜爱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则更多的培养了学生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去表现事物、再现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动力。

四、勤于练笔,让写作成为持久的习惯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文采缺乏,见识阅历不足,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不够这些都可以弥补,而弥补这些不足的捷径就是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来丰富自己。当然,这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厚积薄发。为此,我们每周进行一节阅读课,给足学生阅读交流的时间。一周交学生一次读书札记,全班共同讨论,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新课程规定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参加网络征文活动。

好习惯坚持三个月就可以养成。半年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自己再也不怕写作文,提起笔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诉、不吐不快。每天都有想写些东西的欲望,甚至个别程度好的学生每天不写些东西就觉得若有所失。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插上阅读和写作这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这片天空。

作者:邢磊

第2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探析

【摘 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会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深度,并最终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阅读内容,开展师生共同阅读活动,拉近师生距离,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为学生不定时地开展阅读活动,布置细致且系统的阅读任务,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A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Meichuan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Min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HUANG Shunyi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能力中的一部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各类阅读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各种问题,如掌握的阅读技巧较少、阅读的体验不佳、阅读没有计划等,这些问题会对教师开展阅读能力培养活动造成阻碍。因此,教师要拓展阅读教学的范围与形式,然后从阅读技巧的讲授与训练、阅读习惯的规划与养成这些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

一、组织阅读交流活动,丰富学生阅读技巧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会传授给学生各式文章的阅读技巧,但是由于学习、理解能力的差异,他们能够记忆以及应用的阅读技巧也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以及阅读技巧,以此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丰富学生的阅读技巧。

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为学生布置“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等任务。其次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答案以及得到答案的方法。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技巧进行了自主阅读。以廉颇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例,不同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差异,整理出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比如,学生1认为廉颇嫉妒心强但性格直率的中性形象;学生2提出另外的观点,他认为廉颇是一个性格直率、勇于认错的正面形象,并且文章中的“嫉妒”是不客观的描述。在两个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師便可以引导两位学生分别表述理由。学生1举例教材中的几处直接描写,以此作为证据;而学生2反驳: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我们要综合整篇文章进行分析,比如廉颇的背景、功劳等,再联系现实,将我们代入廉颇的角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将自己的阅读技巧分享给同学,辅助学生了解更多阅读技巧。

二、引入丰富阅读内容,进行师生共同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并内化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是教师准备阅读内容以及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重点。阅读内容应当是丰富且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开展师生共同阅读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对比分析等阅读能力,并且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习教师的阅读思路和方法。

以《海上日出》为例,这一篇课文的内容较为简单,文章内容基本是对日出前后的景象的直接描述,且文章的描述内容也较为单一,主要描绘了颜色的变化。所以在引导学生快速教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入《泰山日出》和《日出》这两篇文章,并与学生进行共同阅读。在与学生共同阅读中,教师可以同时扮演教师与学生两个身份,即在布置任务后,与学生同一时间进行阅读、完成任务。比如,教师将文章发给学生后,可以多媒体上展示内容梳理表格,表格包含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类型、文章的描写顺序、文章内容等。在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表格展示在多媒体上,并要求同桌之间交换自己完成的表格,将同桌的表格与教师的对比,并举手分享表格中比教师表格中更多或者不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表格内容的异同点与学生交流阅读结果不同的原因,以共同阅读的策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优质阅读计划,发展学生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实中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却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缺乏优质的阅读计划,即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课外阅读时需要视情况进行略读与精读,而是全程以略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自然较差,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也难以取得较大发展。

教师可以学生学过的文章举例,向学生说明略读、精读的差异。比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文章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使用略读的方法,告诉他们因为这样的文章或者书籍的主要目的是讲述故事,然后借助故事给予人启示,所以在阅读这些内容时,大家便可以对其进行略读、泛读,快速了解故事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举例《人物描写一组》,并告知学生在面对这种以知识、技巧教学为主的课文或者图书时应当精读,从字、词、句、段、技法等方面剖析文章,汲取营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材料,并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阅读计划。比如,为学生布置多篇传说故事,要求阅读每篇故事最多使用5分钟,并且在阅读后,自主记录阅读时长,一边计时一边为每个故事写下阅读感想。如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收集作业—任务”的模式,不断布置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契合的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

四、布置多元阅读任务,提高阅读实践能力

为学生布置多元的阅读任务,可以丰富课外阅读教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实践力。所谓的阅读实践力,即是学生结合阅读活动完成各类实践的能力。要践行这一策略,教师就需要先依据学生的兴趣为他们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其次再结合当前阶段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各类实践任务。

“输出”是体现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写读后感、模仿写作、写演讲稿、设计表演活动等任务,引导学生提升自己阅读的理解、内化、迁移应用等能力。以五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模块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任务。比如,阅读《红楼梦》的部分章节,然后挖掘小说中描述某个人物的细节;再如,阅读“孙悟空与牛魔王斗法”的片段,圈画出其中用得好、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然后整理成表格,并尽量运用这些字词造句;在阅读《水浒传》部分片段的过程中,与好友一起圈画出其中的精彩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设计成短剧,并进行排练。通过布置以及辅助学生完成这些多样化的任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迁移应用能力,还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学素养也得到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在课内外的阅读活动中抓住良好的机会引导学生完善阅读能力,并提升各种类型阅读互动活动的质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由多种分支能力构成的,如阅读技巧、阅读计划、閱读实践能力等。并且,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中,会遇到来自自身与外界的多种问题,如阅读的书籍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等。要有效率地开展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活动,教师就应该关注上述内容,为学生设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策略,以便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青.设计卡片,提升语文阅读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20(10).

[2]王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83).

[3]袁红菊.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J].学周刊,2020(30).

[4]王克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5]杨玉国.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9).

(责编 杨 菲)

作者:黄顺义

第3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编者按:

本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 南阳市第十二小学〓燕远生

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明白阅读意义和阅读目标

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新课标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使学生理解阅读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进而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让学生首先成为“知之者”。

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适当引导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硬性规定阅读内容,要给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自主权。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面要广一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成为“好之者”。

三、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化,即把阅读当做美来追求,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因此,阅读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应力求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美的体验,是艺术的享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然后带领学生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使学生乐在阅读中,从而成为“乐之者”。

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之中,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小语课本中有散文、说明文,有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还有小说、古诗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体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陶罐和铁罐》等寓言类课文,可采用表演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表演。对《开卷有益》等认知类课文,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摘抄有关记载,在掌握大量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又如《梅花魂》这类描写乡情的课文,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可策划相关主题系列活动。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总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让学生与书为友,让阅读陪伴学生终生。

让阅读陪伴每个人一生

■ 驻马店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王建勋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那么,我们是怎样对待书籍的呢?怎样才能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爱读书呢?

一、建设读书型家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人忙休闲,小孩子忙做题,很少见到认真读书之人。中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又如何呢?君不见有多少人家,家中有昂贵的饭桌,却没有像样的书桌;有高档的衣柜,却没有像样的书柜;有名牌家具,却没有几本藏书……这不能不说是精神的贫乏。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盼望一个读书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回忆一下过去读书人为自己营造的最基本的读书环境:一间斗室,一点摇曳的烛光或是一抹暖黄的灯光,一杯香茗,当然还有一本书。

二、建设读书型社区

让我们再来看看俄罗斯人的读书情景吧: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莫斯科的地铁车站、公园、购物的队列中,都不乏手不释卷的人。秋千架上、白桦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祖孙同读一本书,母亲在给襁褓中的孩子讲故事。回过头看看我们生活的社区:炎热的夏季,昏黄的路灯下,一堆堆人围坐在小桌旁,光背赤膀,在全神贯注地打麻将、打扑克。这样的情景,怎能在孩子脑海中留下求知的欲望?我们的生活水准是上去了,高档的健身器材林林总总,但很少见到阅报栏;娱乐室虽比比皆是,但很难见到图书馆或阅览室。让我们的社区多几个图书馆、阅览室、阅报栏吧!让我们的业余时间用来多读点书,让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热爱读书的一员吧!

三、建设读书型校园

在经济大潮的滚滚洪流中,有的教师迷惘了,有的教师浮躁了。不少教师只读过几本教科书,有的教师上课时不是照本宣科,就是东拉西扯,这不叫误人子弟叫什么?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应成为读书型教师。

一个没有感动的民族是可怕的,我们的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感动的条件和理由。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徐冬梅,近五年来负责的“亲近母语小学课外阅读教材实验”,以建设优质保量的儿童阅读课程为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重点,率先在扬州开设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技能。应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阅读一篇精美的散文,每天阅读几页名著,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长此以往,这些名著埋藏在孩子们的心田里,长期地积累发酵,终究会内化为孩子们的素质,成为他们健康生活之根。

阅读教学中的读练结合

■ 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许新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重教轻学”,从而造成教学和练习的脱节。语文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学自练,自悟自得,是读练结合、练出成效的关键。

第一,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认真地读,将“读”与“练”结合起来。具体步骤如下:①初读课文。如在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然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后说出大意并写出来。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过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②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透彻理解课文。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写。表格按“写了什么景物”“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顺序排列,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③重读课文。有经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进行适时适量的练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黄继光》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怎样为黄继光烈士设计塑像,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用文字进行创造性的叙述。

第二,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或景物进行赏析。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使读与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①感觉体验方面的练习。如《火烧云》一文,作者没有直接写霞光,而是巧妙地通过霞光映照下的人和动物变化不一的颜色来写。这种色彩变化的描写,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而学生要从所描写的文字中得到颜色变化的感受,自然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体验。教学时可用红色灯照射在不同颜色物体上,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写出物体颜色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细心观察习惯。②形象体验方面的练习。如学习《少年闰土》中关于“月夜瓜地刺猹”的描写,可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是怎样在月夜里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的,把学生引入到那种紧张而又神秘的氛围之中,从而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海边少年的英雄形象。③情感体验方面的练习。《将相和》这篇课文,廉颇悔过自责一段写得相当精彩:当廉颇得知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而避着自己时,觉得自己为争地位而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脱下”“背上”“亲自”三个词,充分显示出廉颇悔恨自责的心情和知错就改的决心。教学中,可让学生回忆自己做错事后向老师或父母承认错误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边说,从中体会到廉颇将军勇于改错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伟大品格。

阅读教学中的换位思考例谈

■ 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 琳

“换位思考”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启迪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意外地发现这种方法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现以《斑羚飞渡》为例作简单介绍。

我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

第一,与文章中的主人公之间的换位思考。主人公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不仅要教会学生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思考。在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二,与次要人物的换位思考。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斑羚飞渡》中有几类次要人物,我引导学生与老斑羚进行换位思考。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斑羚跟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这几只中年斑羚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第三,与作者换位思考。文章就好像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读懂文章。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课文中发现更多的知识。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这句话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一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写到美丽的彩虹呢?”通过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进行对比,体现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在“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问题。

在进行全方位换位思考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三五成群,有编小品的,有编舞蹈的,有画画的,有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过了文本本身。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换位思考,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启示我们:阅读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入角色,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掌握文章的中心,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浅谈

■ 偃师市市直中学 郜松林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让阅读教学设计向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交流理解,强化阅读训练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与学生平等、自由的对话上,就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各有会心”的权利。强调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细致的艺术分析,但必须说明的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也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之内。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必须加强阅读训练。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照本宣科、“满堂灌”,而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的快乐,并开始尝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三、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

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很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给他们,那么就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可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配合教材的学习,选择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给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另外,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教师应分阶段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召开读书报告会或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课内、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以写促读,提高读写能力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下课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记下阅读中看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写作时就可以做到妙笔生花。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环节

■禹州市夏都办事处宋庄小学〓李焕敏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努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篇章结构,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其具体方法如下:①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②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相关字词和句子。③对重要的字、词、句、段,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然后把标出来的字、词、句、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把握课文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等,使初读课文这一步不至于流于形式。④在课文空白处加标记和评语,就是在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将分析出来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阅读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品读欣赏。这是第一个教学环节。

二、阅读理解,重点探究

要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进行理解性阅读。阅读理解,部分深究,扎实训练,这种阅读旨在通过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时,首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关键的语句、语段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理解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揣摩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独到之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在立意方面的深刻、精妙。这是第二个教学环节。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扎实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从而为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阅读,整体回顾

如果说第二个教学环节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那么,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思想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如引导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等等,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提高,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都是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第二个环节是重点,第三个环节是检验和升华。这种教学方式,符合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这一规律。它既重视了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理解,又重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它把教师对课文的烦琐分析变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学有所得。

在交际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 濮阳市昆吾小学杨俊红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针对某种特定情景及对方的言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语言是一种反应性语言,往往难以完全进行预先设定。口语交际语言与交际时的情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这种情景,可能令人费解。因此,创设鲜活的交际情景,建构与实际尽可能接近的交际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鲜活的交际情景既包括口语交际课中的交际情景,也包括阅读课和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交际情景。这些交际情景能给学生以真实、自由的感觉。

一、鲜活的交际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阅读课上如果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如果把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去表演,学生个个都会积极主动、欢呼雀跃,教室里会沸腾起来。学生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直观、形象的表演,这种活动的本身比活动的结果更能打动他们的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如果教师创设了交际的情景,营造了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比如图书管理员与借书人,病人与医生等之间的交际情景,或是童话故事中的交际情景,学生不仅会马上集中注意力,动脑思考,而且都会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要求表演。试想,当学生在课堂上用教师的手机向亲人表达着自己的感激,聆听着手机里传来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内心会泛起怎样的感情涟漪?当学生施出浑身解数来劝说妈妈同意自己独立参加夏令营活动时,内心是多么兴奋!这种感情的涟漪,只有在鲜活的情景之中才能产生。

二、鲜活的交际情景有利于老师的相机指导

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是丰富的,有语音、语气、语调方面的,有体态语方面的,有语言感染力方面的,有文明礼仪方面的,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等等。在鲜活的交际情景中,能够真实、立体地展示出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教师若能及时地捕捉交际过程中的新鲜话题,就能够推动交际过程向深层次发展。这样,不仅能增强现场的生成感和感染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鲜活的交际情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

在鲜活的交际情景中,交往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交际的语言是灵活多变的。在“灵活多样、灵活多变”之中,学生会受到许多启发。他们会把课堂所学巧妙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直接解决自己的难题或得到别人的赏识。他们会领悟到口语交际能力离不开阅读和语言积累,从而更重视今后的阅读和语言积累。他们会感受到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闪光点,看似简单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体态动作,一个巧妙的点子,等等,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是多么大啊。

口语交际教学要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是我认为,让学生在鲜活的交际情景中学习,应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这种情景中,师生们共同孕育着智慧之果,共同分享着成长的快乐,共同为未来的人生增添新的力量和希望。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淮滨县芦集乡第一初级中学 刘贺明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怎样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

一、通过阅读加深印象

阅读是学习课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课文,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深刻的记忆,而且对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得也更深刻、更透彻。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像一曲美妙的音乐,要富有强烈的感情,让学生激情澎湃。如学习《陋室铭》一文,可让学生默读或朗读,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通过反复朗读,反复体会,触发情思,唤起想象力,从而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通过写作积累经验

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课堂练笔是吸收、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方法。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写作要求,引导学生带着写作的任务阅读课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这样练笔不仅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且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借鉴。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情感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谈认识,谈体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最后让学生练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以《爱莲说》一文为例,通过课堂讲述,我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一位同学的《蚂蚁》一文,通过对蚂蚁成群结队搬运食物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只有团结合作才有力量的道理,写得文情并茂,富有哲理。还有的同学以“小草”“绿叶”“蜡烛”等为话题,歌颂了辛勤耕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及劳动人民,都很好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写作能力,具有“一箭双雕”之效。

三、读写结合,提高读写能力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检验。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发展,这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阅读与仿写、扩写、改写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创造性发挥,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仿写、扩写、改写,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需要学生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和写作技巧,生动形象地对事物进行具体描绘,这将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得到拓展。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并指出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提高读写能力。

(专题责编 海 宇)

第4篇:关于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名师班三期学员,沈阳市第二十中学:霍建华

阅读教学,一直是初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一直在做思考与实践,感谢老师这次的作业,让我及时静下来对一些问题做梳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认识。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如下: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在这里涉及到了多种文体,从文化到作品,从形象到语言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所以也使这方面的问题讲授和学习起来,显得极为不易。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简单谈关于阅读教学的认识:

一、传记阅读(以此为例)的平时教学与应试训练;

二、结合三年来的考试变化,谈课上限时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效率的想法。

一、 传记阅读的平时教学与应试训练

我把传记阅读的教学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平时教学与应试训练。这样做并不是将平时教学与应试截然分开(我一直认为应试与素质是浑然一体的),而是为了突出阅读教学的阶段性与循序渐进性。高

一、高二必修教材与选修《中外优秀传记选读》教材上有很多优秀的传记。

在教学中我强调阅读量的积累与知识拓展。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了解关于传主的生平、观点、学说、著述等,对传主全面了解(学生可以讲的让学生讲,我只负责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同学思考,多角度的解读传主形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比如:了解苏东坡,学生和我分章节讲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精读,针对性地回答课后问题,(课后题是非常符合考试命题角度的精选试题,应该引起老师及高度重视,而忽视课后题训练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端),并注重对作者写作手法的体悟,为写作教学打基础。

在教学的中段,和学生一起以阅读的文本为基点,分析传记的文体特点,做理论上的梳理,使学生对它有高度的认识。

教材中有将近二十篇优秀传记,在将这些文章全部细读分析之后,我组织学生将所有的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归类,初步探究传记类文章的考察角度以及答题方式,为应试训练做准备。

高三应试阶段:我和学生一起从《考纲》、《考试说明》入手,并与原来的传记阅读储备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应试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一)传记文学理论

传记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真实性、文学性、社会性。

具体解释开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传记必须具备严格的历史真实性(“传记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撒缪尔·约翰生);

2、必须是对一个实际人生的完整再现(包含两个层次:

一、任何一个人生的横截面上,传记家都应将传记对象的行为、个性及社会关系各个方面尽可能完整地予以展现;

二、传记所选择展示的人生纵向发展历程应具备相对的完整性。);

3、传记作者必须在传记中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凸现传主性格,再现传主个性形象的诸多方法中,最受重视也运用最多的莫过于紧密结合对重大人生事件的叙述,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传记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即提供曾与传主生平发生紧密联系的周遭人物的个性群像并与之形成对传记主人公性格形象鲜明的参照或有力的烘托。)并体现自身鲜明的文学风格;

4、主人公必须具备堪配立传的充分重要性,它担负的是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

(二)2010年《考试说明》关于实用类文体规定: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些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考察角度与分值分布: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题,25分。

(1)、对传记的分析与概括(多选)(5分) (2)——(3)、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6分 /6分) (4)、探究(8分) 从中大致归纳出传记文可能考察的角度,并与原来阅读中的课后习题相结合,进行比对,透析命题原则。

一个好的学生不在于回答什么问题,而在于能问出什么问题,是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判断标准。应试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会精选一些传记文章,给出设题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考试要求,进行命题训练(在训练中结合分值设置),并做好详尽的答案。将这些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总结同一种答法的不同命题方式,强化审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两年来,这种方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高考,我的学生阅读文得分率达到了92%。

当然这种文体方向明确的教学,是源于2009年与2010年辽宁高考文体考察的明确性,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多种文体,我在坚持大的原则的同时,对不同文体教学的差异性还在探讨当中。

二、 结合三年来的考试变化,谈课上限时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效率的想法。

限时训练,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的很有效的途径,语文的教学,我一直认为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做到精炼精讲,收到实效。结合辽宁高考三年各类阅读文的长度变化,我谈一下限时训练的想法: (1)各类阅读文长度变化:

论述文阅读:08年:784字 09年:902字 10年:1078字 文言文阅读:08年:713字 09年:683字 10年:563字

文学文本类阅读:08年:1038字(散文) 09年:1376字(小说) 10年:1401字(小说) 实用文本类阅读:08年:无

09年:1433字(传记) 10年:1413字(传记)

(2)分析:从三年阅读文段长度分析:论述文、阅读文明显增加长度,而文言文长度则缩短。从阅读文赋分情况分析:论述文9分,文言文19分,阅读文25分。考试中阅读文耗时情况分析:论述文10——15分钟,文言文20——25分钟,阅读文25——30分钟。

(3)平时限时训练的想法:

①平时教学中限时训练文段长度选择:论述文文段选择应在1000字左右,文言文段选择700字左右,大阅读文段1300——1500字。

②文段选择范围:论述文:社会科学类;文言文:以名人名段为主,兼顾经典散文与浅易议论文;文学文本类阅读:以小说为主,兼顾散文;实用类文本:以中外传记为主,兼顾新闻与报告文学。

③时间安排及训练重点:

高一:论述文,15——20分钟;文言文,25——30分钟;大阅读文30分钟;锻炼学生沉稳的阅读素养,深入文本,弄懂相关知识点,并在阅读中摸索命题角度。

高二:论述文,15分钟;文言文,20——25分钟;大阅读文25——30分钟;分析题干,学会评价试题,学会压缩、删改文章使之符合高考阅读文字数要求,提高阅读速度与答题准确率,训练答题技巧。

高三:论述文,最长10分钟;文言文,最长20分钟;大阅读文最长25分钟;提高阅读速度,掌握命题规则,强调准确率,注意卷面与答题层次,学会设题。

以上简单谈了阅读教学的想法,不知是否符合老师要求?请老师批评。

第5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功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辅助语文阅读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识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做法试做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识的传授是学生在一定情况下,借助老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来获得的。这就要求老师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出情境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把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 1

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取得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相反,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知识才能乐于接受,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贝多芬《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 2

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勾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课文《桥之美》,书上没有相应的插图,也没有相应投影片。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从网上下载来各种大桥,分别对应着课本上的桥,上课时讲到这座桥时,电脑屏幕上同时出现反映该重点句的地图,同时用正常的语速简要地对大桥作补充介绍。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吸引到这座桥上。于是就主动地揣摩句子的含义,教师不必再进行学习情绪的调动,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弄清了课文的含义,加深了桥之美重要意义的理解。在对课文语言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觉得值得自己去主动参与和实践。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信息技术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研发工具”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

例如《春》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重点突出了自然景物的描写,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朗诵,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朗诵的感觉。为了使学生们快、透、准,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几个片段的图,开花、下雨、放风筝,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哪几个句子突出中心思想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由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经过 3

讨论,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样通过媒体更能生动表达作者的寓义。

四、借助信息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的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计算机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含义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典型示范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多层面了解。我在课前将杨需要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目录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目录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消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比如《苏州园林》一课,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这些我们也无从知晓。我通过互联网查到大量的关于园林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在网上查到的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有什么特点。这样就拓宽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在讲课文时,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其它园林的情况,我便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上的资源库去搜索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交流写作能力。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来体现苏州园林的美。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评价是为了改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整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比如《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设计训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它必将为中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6篇:谈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与写作》教学反思

桐城师范 周丽

谈到语文教学,我们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同等意义的教学的两个方面。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回答诸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等等这些问题时,许多人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个观点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属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应该有它自己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放在一个怎样的正确而恰当的位置呢?这似乎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引起深思的问题。

一、如何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要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应让学生自由读书,没有必要过多地为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强诱导、硬剖析,非达成目标不可。没有必要有错必纠,退一步说,语文教学中不一定就有很明确的对与错的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常态下去同文本接触;才不至于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老师们不是给足学生时间,营造利于思考的宽松的氛围,而是反复诱导,“苦苦相逼”,非要榨出答案不可。实际上,我们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常态下学习,这是教师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包办的。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充满深情地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记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之类的‘名句’,不必„„;有的只有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这是常态的阅读。还阅读来本面目,它是心灵与心灵的崇高的对话。不要迷信看似天经地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做”得太多,而不是太少,侵占了本属于孩子们的时间。教育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占有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他们的精神的时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

1 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而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为什么会喜欢阅览课?我们上的课也算精彩,也很热闹,分析也很到位,为什么还比不上“没有人指点”、“东翻翻西看看”的阅览课?现在想来,上课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至多也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同一种活动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在考虑方法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精神上处于放松的状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度,适应自身的学习要求。

二、谈教学中的写作能力训练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学生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具有能灵活运用字、词、句的能力。这种运用能力从何而来?我认为应从阅读中来。

1、积累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积累就无法‘倾吐’心声,写作过程便不能进行。”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积累课文中的字、词、句—认为较好的或较难的作积累并查字典解决较难的字,词,理解其意思—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积累文中能承上启下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或描写叙述较精彩细致的段落,为以后的作文作过渡。“善为文者必善积累”,通过阅读积累方法,积累技巧,积累素材。

2、写作策略的训练—仿写

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尽管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写出通顺的句子,在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时,仍然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原因是什么呢?通俗地说,是学生缺乏写作技巧。“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分类的观点看,这样的学生具备了陈述性知识(熟悉写作的题材),有了写作基本技能(掌握了字、词、

2 句知识),但缺乏写作策略知识。写作策略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策略,若教学不得法,学生虽能背诵写作规则条文,但写作规则不能支配写作行为。根据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的规律,写作策略是完全可以教会的。”

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扩写、缩写与续写等等。这类写作训练,为学生解决了写作的素材问题。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的质量。

让阅读与写作并行,实现双向互动的目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要将课内课外的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意即“把课内的语文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7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陈梦龙

一、课题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十二个方面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提出了要求,仔细审读这些要求和目标,我们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阅读教学更加强调阅读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指出“阅读与鉴赏”要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且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独立阅读”、“个性化的阅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等,强调的都是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而只有有了这种实践才可能有与他人交流阅读鉴赏心得的可能。

可是,用这种理念去观照一下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与此不相合的现象。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语文阅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内广为流行的讲读(赏读),边读边讲,边讲边读。讲的主体显然是教师;读的主体表面上是学生,但是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即便读,也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的,这样,读的主体本质也成了教师。因为教师在授课之前,是花了大量时间研读文本的。这样一来,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刻意寻找教材中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并通过所谓的引导、启发将此批发给学生的一种活动。学生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阅读远没有得到落实。另外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是学生课外阅读中最常见的,那就是闲读,不带任何预设目的,随兴而起,随性而读,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读完,也就完了。这种闲读,虽然表面上是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的,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严格意义的“阅读与鉴赏”,它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的消遣。由此说来,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与鉴赏”目标绝非易事,而事实上,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低下也正好对此作了注释。

阅读学原理告诉我们,阅读是由阅读客体(文本)、阅读主体(阅读者)和阅读本体(读者阅读书本的实践活动)三者组成的。当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不是通过阅读本体而是通过第三者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来构成这个系统时,这种阅读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如何构建学生与文本、与教材编者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搭建起基于“自已的阅读鉴赏心得”的交流平台并完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们选择批注式阅读教学作为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新课程阅读教学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和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研究综述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阅读的方法。说它传统,是因为古已有之。“评点最初始于诗文,唐宋以后,出现小说评点,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把评点变成了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明末金圣叹进一步发扬光大。”(浙江文艺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89页)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 、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魅力四射,以至文坛上出现了无书不评的蔚然奇观。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成了经典评注,长盛不衰。在现当代,不少人也依旧喜欢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毛泽东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代表,他特别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批注。他读过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书 10 万多字,但在书的空白处毛泽东的批注就有 1.2 万多字。他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杠等各种符号,联系中外先人的学说进行分析、综合、评论,批语言简意赅,别具新思,耐人寻味。198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收集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读过的不少哲学著作而写下的大量批注;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张贻玖著的《毛泽东读史》一书。毛泽东酷爱读史,并写下了大量的批注,这些批注往往妙语联珠,风趣而有哲理。在这些批注中有他某些思想观念的雏形,流露着他的感情和性格,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本书以介绍毛泽东读史时写下的大量批注为主,在讲解批注的过程中,介绍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历史知识、读史爱好及史学藏书内容。

说它新鲜,是因为这种写于书眉页册、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传统阅读方法在二十世纪的新文学借鉴西方的创作和评论之后,渐渐地被西方那种独立发表在报刊上的宏篇大论式的评论方式所取代,批注式阅读只以个人阅读的习惯和方式而存在于现实中。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也没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不过,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将批注式阅读教学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如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孙立权老师开展的“批注式阅读”课题研究就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同时,一些教材编写者也开始有意识地为批注式阅读提供舞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编写就体现了编者这一考虑。编者在专题说明中指出,“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于是,编者以“对话栏”的形式在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留下了十七处评点,其内容关涉文本的思想、写法,也含有编者自己阅读的感悟、思想。同时,编者在第二板块中以“对话栏”的形式留下大量的空白地方,要求学生“结合对本专题其他作品的研读,从上面两篇散文中任选一篇在对话栏中进行评点,评点时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然后将评点和同学交换阅读”。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与必修课本相配套的《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一回,在文后的“评价与应用”当中,对批注式阅读即评点作了介绍,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一章全文与脂砚斋评点,并试着将‘绛珠草与神瑛侍者’一段,加以点评,表达自已独到的见解”。这些要求和安排,很明显,批注式阅读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肯定。

三、研究思路

1、主要概念界定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上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记录自已在阅读时所产生的联想、感悟,对文本内容、形式作评价与赏析,突出重点,启发思维,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 随文(文本) 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随读随注。个体的阅读实践是批注的前提,而批注又要求学生不仅要深入地领会文本,还要跳出文本,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实现学生与作者、文本、自我以及生活之间的多重对话,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批注式阅读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它倡导自主学习,突出了阅读中学生的主体位置;它注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强调多边对话,有利于启迪智慧,涵养性灵。

2、研究预期目标

①通过对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研究,探索和认识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作用、方法、规律、优缺点等。

②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及操作流程。

③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结集出版教师批注式实践与研究论文及学生批注式阅读作品选。

3、研究内容

①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②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分析。如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方法、一般要求,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异同点及其优势与劣势分析。

③批注式阅读教学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操作流程及其规律。比如如何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指导,如何在课堂45分钟教学中开展好批注式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批注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等等。 ④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延伸及管理。

4、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总结法等科研方法,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反思,不断总结和修正行动及目标,以期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四、研究实施

(一)本课题预计二年完成。2009年9月——2011年9月。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

①文献研究:了解批注式阅读的一般方法、要求、历史源流、前人成果,汲取当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优秀成果。

②确定研究人员,统一思想,制订研究计划和课题实施章程。 ③探讨批注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操作流程,并选择部分班级开展前期的实践,以获得初步的材料。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

①参与实验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②定期举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公开教学。

③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反思行动,交流看法,总结经验。

3、结题阶段

①2011年6月,完成结题报告,形成成果。 ②2011年7月至8月,完成成果鉴定和评价。 ③2011年9月,教师研究论文及学生批注作品出版。

(二)人员分工陈梦龙

课题总体设计

温州市第21中学

高级、教研副主任周凡

研究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高级、语文组组长潘小炜

课题实施的管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备课组长鲍海蓉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蔡舒雯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林斌斌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周亦丹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二级陈涵

资料收集、整理与结题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二级教师

第8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刘红侠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现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分数,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二、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1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阅读教学,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

(三)立足课堂教学 提高阅读能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阅读教学实

3 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第9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具体的研究意义如下: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转变观念,这是实现阅读教学根本变革的前提”(崔峦语),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3、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言学

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只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阅读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大量的阅读是语言输入转为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大量机会和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整体语言素质。

2、教育教学心理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学生阅读经验不足,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自制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等。因此必须从情绪,情感方面激发热情,产生兴趣,引发动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国内阅读教学的研究是比较成熟和深入的,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上的许多优秀经验迁移到本校的教学中,如:导读式阅读教学法,情境式阅读教学法等。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预期目标

1、寻找并改进小学阅读课的框架和模式。

2、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有爱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教材,寻找或汇编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系统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实施内容: (1)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 (2)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

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英语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与精神素质,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但这还是一种短期的、易受影响的阅读动机。教师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3)扩大小学生阅读数量

此处所称的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 (4)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5)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课题将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要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选择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几遍阅读,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进而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第三是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增进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 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行动研究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4、文献收集法:

寻找更坚实的理论支撑,真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研究。

5、调查研究法

了解不同研究阶段教师对研究内容的理解与操作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问家长等手段了解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变化,知识结构的改善,意志品质形成等情况。

(三)研究的步骤:

1、邀请导师讲座,学习多元智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有关理论。

2、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我校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的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供研究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

1、开展理论学习和收集,组织教师从网上和刊物上查找有关资料,并附写相关的感想。

2、开展公开课、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评价等资料。

4、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材料

——四年级《17七颗钻石》阅读教学有效性课题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以生动离奇的情节赞扬了小姑娘如钻石般闪亮、美好的心灵,为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提供了鲜活的范本。整个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令人读来兴趣盎然,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和净化。在本节课中,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有如下个人见解:

1、有效的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通俗的讲就是指教师的备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环境的布置,以及学生课前应做好的相应的准备工作。本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之前,王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和自主备课相结合,翻阅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优秀教学设计,观看了部分优秀教学视频,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化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正因为王老师充分做好课前的有效准备工作,使得课堂的教学过程更为顺利,也使更多的学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节教学观摩活动中,王晓静老师,针对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注意根据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容易把握,对情感体验却不是很深的特点,在学习课文初始,教师抓住重点,出示词语“旱灾”“干涸”“干枯”“焦渴”等加以品析,提出:“看到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后自由表达,并引导学生想象,极力加以渲染,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旱灾的严重以及生命对水的强烈渴望,为解读后文小女孩到处找水及数次奉献爱心做了良好的铺垫,创设了课伊始,情已生的境界。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如,找哇找哇、小心翼翼、一滴一滴等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之后,又创设一个情景:假如你是那位小姑娘,你会累吗,你口渴了,为什么不喝?还比如在讲到遇到路人之后:假如你是那位小女孩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避免了老师枯燥的讲解,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出要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使得教学效果非常的突出。

3、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阅读教学有效开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精心制作了一些教具,直观反映了水罐的几次变化过程,配上一些简笔画,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让学生在感悟句子之后,围绕水罐的变化反复的通过有层次的朗读,则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与激情,整堂课都在朗朗的读书中度过。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自然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但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评价非常缺少,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缺少了有效的课堂评价,阅读有效教学就会大打折扣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很少做出正面的评价,只有纠正错误,唯独一次对学生的评价是在学生朗读之后问大家:“他读的好吗?大家鼓掌。” 。有效的课堂评价不是说“你说的真好”,“你读的真棒”等笼统的话语,而是好在什么地方,棒在哪里。有效的评价,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评价的实质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引导学生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有效的评价能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得到落实。

上一篇: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下一篇:检修工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