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墙体材料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2022-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墙体材料品种繁多,常用的有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小型砌块、陶粒砖、空心粘土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由于不少施工单位对其施工艺不甚了解,在选购、保管、使用中对一些有别于粘土实心砖的处理方法知之甚少,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裂缝、渗漏的产生,使不少施工管理人员深感头痛。

1 新型墙材砌体常见的质量通病

由于新型墙材有别于烧结粘土实心砖的物理力学特性,加上在施工过程我们使用的工法不得当,新型墙材砌体常常会出现裂缝和渗漏的质量通病,尽管这些质量通病不直接危及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但它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易造成使用者的心理压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下面就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1.1 裂缝形式和部位

几种常见裂缝:

(1)混凝土梁与砌体结合部的水平裂缝。

(2)混凝土柱(剪力墙)与砌体结合部的垂直裂缝。

(3)砌体中部的水平裂缝。

(4)门窗洞口边的45°斜裂缝。

(5)管线预埋处斜倾着管线方向的裂缝。

(6)建筑物平面长宽比L/D≥2时、纵墙端部的45°斜裂缝。

(7)混凝土主梁与次梁(板)交接处,垂直于主梁方向的砖墙45°斜裂缝。

1.2 裂缝产生的原因

1.2.1 材料方面

(1)材料特性不一致:砌体与混凝土框架是两种不同的建筑材料,各自的特性(如线膨胀系干缩率等)不同,在外力(如风力、温度)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变形。

(2)砌筑时砖(砌块)养护龄期不足。

(3)材料保管不善,造成含水率过高。

1.2.2 设计方面

(1)建筑物没有足够的通风隔热措施,以减少温度变形。

(2)砌体过高或过长,累积的变形过大,没有采取适当的结构措施,以减少砌体的变形。

(3)砌体与砌体,砌体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结措施不足。

1.2.3 施工方面

(1)连结措施不足:混凝土柱(剪力墙)与砌体结合部应设拉结钢筋,但条数、间距及长度往往未能满足规范要求。

(2)砂浆强度不足,砂浆拌制未能严格按配合比进行落料,强度偏低,和易性差。

(3)混凝土框架梁下的顶梁斜砖砂浆不饱满,倾斜角度过大(小)。

(4)工法不得当。

1.2.4 其它方面

(1)设备管线暗藏位置没有抗裂措施。

(2)饰面与墙体之间的界面处理不好,造成批荡层空鼓、剥落。

(3)产品保护欠妥,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野蛮的二次装修最易引起砌块松动,或引起砌体内部应力重分布,如事后钻孔安装防盗网、空调机等,冲击钻等机具震松动墙体,产生裂纹引起渗漏。

2 新型墙材砌体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对新型墙材砌体质量通病的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材料的选购

墙材的外观质量、尺寸和技术性能必须满足国家有关的标准。特别是干燥收缩率和含水率,是墙材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1)干燥收缩率:应限制在0.4mm/m~0.6mm/m之内。

(2)含水率:灰砂砖、普通混凝土砌块控制在5%~8%为宜,蒸压加汽混凝土砌块20%以下为宜。

2.2 材料的保管

(1)墙材进场后不能被雨水淋,因为新型墙材都有吸水率高、吸水后水份释放缓慢的特点。

(2)墙材如被浸湿,需待其干燥稳定,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出厂的墙材应存放一段时间才能使用。

(3)混凝土砌块等存放养护28d以上方可使用,而灰砂砖出厂亦应存放养护一个月,而且应放置在遮篷内,最好能放在室内,不被雨淋水浸,砌上墙后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注意不要被施工用水浸淋。

2.3 早砌筑、迟批荡

(1)框架主体尚未封顶就应提早进入砌筑,让墙体有充分的时间凝结、干缩、下沉稳定,要注意灰缝的饱满和墙与墙之间的交口搭接。

(2)批荡宜在墙体完工7d后进行,停置时间越长越好。

(3)砌筑时,混凝土制品一般不需淋水,炎热干燥时可适当洒水后再砌筑,灰砂砖也可适当洒水,令含水深度保持在表面8~10mm为宜。

(4)砌筑砂浆最好用中粗砂,框架填充墙,砂浆标号不要太高,同时,要注意配合比中水泥的含量和用水量,水泥含量和用水量过大也易产生裂缝,为减少用水量,可掺加UT型高效砂浆外加剂,改善砂浆的和易性,增加粘结力。

(5)砌筑时灰缝应饱满,严禁先干砌后再灌缝。

2.4 控制日砌高度,轮回间歇砌筑

墙体每天的砌筑高度应根据墙材与砂浆的材质、墙体部位、气温、风压等条件分别控制,避免连续砌筑引起墙体出现不均匀变形或裂缝,最好日砌高度不超过1.4m,雨天施工还应适当减低。

2.5 顶梁砖的砌筑

(1)混凝土梁板底约200mm~300mm高的砌体,应用实心斜砖砌筑(俗称顶梁砖),倾斜角为60°。

(2)顶梁砖须待下部砌体变形稳定后再砌筑,间歇时间至少为1d,越长越好,最好是全部顶梁砖找一两个细心的熟练工人专人砌筑,务必做到与梁板斜砌挤紧,砂浆饱满,保持60°左右的角度。

2.6 梁墙、墙柱结合部和管线暗藏部位挂网

混凝土与砖墙砌体是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它们的干缩和线膨胀系数亦不同,因此当温度产生变化时,在两者结合的介面上难免产生裂缝,实践证明在结合部挂网批荡,是克服裂缝产生的有效方法。

2.7 应用新工艺增强粘结力及防渗力

2.7.1 应用高强度聚丙烯单丝纤维

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单丝纤维提高混凝土和砂浆抗裂抗渗的技术,这是一种以石油化工产品聚丙烯为原料,以独特工艺制造而成的高强度聚丙烯单丝纤维。将该纤维以一定的重量比掺进砂浆中(水泥:中砂:石灰精:单丝纤维为1:5:0.003:0.7kg/m3),可以有效地控制砂浆塑性收缩及离析裂纹,可作为抗裂钢丝网之替代或增强材料,亦可作为刚性本体自防水添加材料,其原理如混凝土加进钢筋一样,是完全物理性加筋,增加抗拉强度,达到抗裂补强作用。

2.7.2 喷水泥浆

(1)部份新型墙材因表面比较光滑(如灰砂砖、砖预制块等),经过堆放一段时间后,表面粉尘较多,与砂浆的粘结力较差。

(2)为增强粘结力:①用毛刷清理接触面的粉尘;②采用在墙面喷水泥浆的方法,克服空鼓现象,此法亦可同时具有防渗的作用。

2.8 脚手眼的预留及处理要点

(1)墙体内应尽量不设脚手眼,如必须设置时,则其孔洞下宜用实心砖作支承,砌体完工后,采用C15混凝土将脚手眼填实,清水墙就不留脚手眼,可采用双排脚步手架。

(2)另一方面外在墙体的下列部位不得设置脚手眼:①过梁上部与过梁成60°的三角形范围内;②宽度小于80cm的空间墙;③梁或梁垫下及其左右各50cm的范围内;④门窗洞口两侧20cm和墙体交接处40cm的范围内;⑤设计规定不允许设脚手眼的部位。

3 结束语

新型墙材砌体材料的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现行规范、规程和行之有效的工艺进行施工,在应用前,严格实行“样板引入”制度,对全体现场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包括对施工工艺标准、操作规程、质量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施工安全等进行技术交底,必要时先做示范,然后组织现场讲评,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通病的防治与消除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使得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现阶段新型墙体材料的品种繁多,但人们对其使用的处理方法知之甚少。在施工过程中渗漏裂等相关的问题比较常见,在本文中作者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且提出了对应的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墙体材料,质量控制,防治措施

上一篇:浅谈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英语教学下一篇:激励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