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介绍及教学建议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延续了一年级上册的编写体例,仍采用以全体课文为核心,听说读写密切配合的形式构建主题单元。

全书共编有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爱国;课外生活;春天;自然现象;现代科技;关心帮助他人;益智;可爱的动物;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自立自强。

每个单元围绕单元主题,由“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组成。“阅读”部分包括主体课文20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阅读材料15篇(前5单元每单元1篇,后5单元每单元二篇),总计阅读篇数为35篇;“能说会写”板块编有10次语文交际和5次写话(双数单元编有写话);每单元后均设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

除主题单元外,本册教材还单独编写了两组识字教材(其6课),分别编排在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后。

一、主题单元

(一)阅读

1.选文。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因此,本册教材在选文上尽可能选取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美文,力求发掘文化精品,奉献语言精粹.使教材具有文化性、时代性和审美性,从根本上提升教材的文化品位。

①考虑到题材,体裁的多样性,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较多地选取了形象、直观、感性色彩强的作品。在35课共37篇阅读文本中,诗歌占37%,童活故事占30%。这些文章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像,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舰和价值观。

②选文与单元上题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追求“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品位,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的教育功能。

③与时代发展同步。选文渗透了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反映了现代科技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和环保意识、自立白强意识,合作意识等。

④追求童心童趣和审美价疽。选文中有不少富有童心童趣的美文,尤其是“快乐读书屋”中选取的文章,力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渎书的乐趣:课文还注意将教育意义寓于儿童化的表现形式之中,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

⑤在文字上精雕细琢,字斟句酌,进行精细加下,奉献语言精品和文化精品。在37篇阅读材料中近一半的文章经过改编或精细加工,力求达到文质兼美。

⑥追求崭新面貌和令人眼亮心动的效果。37篇课文中新篇目占43%,如《风》《存天的声音》《科学的大门》《自己去吧》等。这些清新精巧的小文,令人眼亮心动,提升了教材整体的品位和格调,表现了编者选文的匠心独具。

2.主体课文后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主体课文后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本着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过分关注学习的结论。

主体课文后学习活动的设计因文而异,基本上分为3类:

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练习。这类练习在设计上不仅力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更加重视学习过程,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受到教育。例如:第10课《神奇的塔》文后第一项练习:中央电视塔是一座什么样的塔?第18课《怀素写字》文后的第一项练习:怀素是怎样认真写字的?你是怎么做的呢?

②从阅读文本向课外扩展,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的练习。这类练习力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第7课《风》文后第一项练习:你还能从哪些方面感觉到风?模仿课文说一说。第15课《小壁虎借尾巴》文后第一项练习:你还知道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吗?

③语文知识技能的落实与训练。这类练习设计的主要思路是,提炼课文中出现的应知应会的字、词、句和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有层次、有计划的练习,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语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如:第17课《法布尔观察昆虫》文后第二项练习: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14课《乌鸦喝水》文后第二项练习:比一比,选字填空?

3.“快乐读书屋”前阅读提示的设计。

设计“快乐读书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渎范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他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因此,文前提示多采用简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对即将阅读的文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急切地进入阅渎状态。

(二)能说会写

本册教材适当提高了写的起点,在双数单元安排了5次写话活动,连同“口语交际”,合称为“能说会写”,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板块,取代了一年级(上)的“你说我说”板块。

1.口语交际的设计。

本册教材口语交际的设计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双向”、“互动”、“情景”等原则,强化口语的“交际”功能,突出以下特点:

①口语交际自成体系,体现“文语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口语交际内容紧密配合单元主题,是单元主题的扩展与延伸。

②选择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交际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如:“能说会写”二,到同学家去;“能说会写”四,打电话;“能说会写”六,看望生病的小伙伴;“能说会写”八,我熟悉的小动物等。

③注重交际情景的设置和交际的互动性。话题的设计更加重视其“对象意识”,每个交际话题都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了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身在其中”,获得一种角色感,自然容易形成互动的局面。

④注重渗透交际过程中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强调文明的态度和文明的语言。

⑤提出评价要求。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用语规范,学会聆听和相互合作。

2.写话的设计。

本册教材的写话自成体系,适当提高了写话的起点,突出了“提前读写”的特点和优势。写话活动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①写话内容密切配合单元主题,是单元主题的扩展与延伸。

②注重培养儿童写话的兴趣,使其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在写话题目的设计上特别注重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写话的欲望。每次写话都配有生动有趣的图画,通过图画和语言共同营造出意境,激发孩子写作。

③鼓励孩子自由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初步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换。每次写话都没有限制,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表达。心里怎么想,笔上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就是可贵的。

④重视激发孩子的想像。话题和图画都留给孩子很大的想像空间,孩子可

以展开自己的想像,自由表达。

⑤重视写话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如:“能说会写”十,写留言条等。

(三)语文七色光的设计

“语文七色光”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其宗旨是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多途径,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七色光”共设计有四部分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

这部分练习活动力图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能比较准确地运用字、词、句,认识和感受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培养语感。

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编写特点是:

①寓练习于游戏中,注重儿童化和趣味性。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有趣的活动和生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语言现象,巩固学习成果。

②为学生自主学习留有活动空间。

③在练习项目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力求新颖活泼,体现灵活性和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2.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的设计目的是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利于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辞典。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背诵、积累课本内提供的儿童成语、谚语、名言警句、诗词佳句等,而是在于通过这种设计为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提供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其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使其受到人文熏陶和审美教育。这将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为了使孩子在语言上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目的,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配合单元主题,汇集了多种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成语、谚语、名言警句、诗词佳句、古诗等。形式多样,文字浅显,内容有趣,有利于孩子记忆,汲取多方面的文化营养。

3.知识窗。

“知识窗”是结合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性内容,目的是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野?其设计方式和内容选择注重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其主动阅读的愿望,使其在愉快,主动的阅读中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拓宽知识视野。

4.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大家一起来)/听力练习/开心一刻。

本册教材在双数单元的“语文七色光”中设计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大家一起来),其目的在于倡导“大家一起来”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活动的设计根据语文学科而又不囿于语文学科,努力与其他学科沟通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大家一起来”的设计注重四个方面:

①自主学习。学习活动由学生白行设计,注重学习过程。

②勤于动手。

③主动参与,积极合作,

④乐于探究。

在本册教材单数单元的“语文七色光”中设计了2次听力练习活动。其目的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听的要求,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

在单数单元没有听力练习活动的单元设计了“开心一刻”栏目,选取风趣的小故事、小笑话、漫画等,使孩子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快。幽默就是智慧,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孩子幽默的品质和机敏的思维。

二、识字

本册教材仍然本着充分重视识字的原则,除课文后落实的生字外,单独编写了两组(共6课)识字教材,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后。在识字教材中重视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揭示识字规律。在两组识字教材中共识字59个,要求学生会写的字53个。全册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402个,其中要求会写的字237个。继一年级上册教材之后,本册教材继续重视打好识字,写字基础,在教材中安排了偏旁部首的基础练习,为学习大量合体字做好准备。教材中要求会写的字分绿蓝双色印刷,绿字表示该字以前呈现过,本课落实写;蓝字为本课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

三、教学建议

关于本册教材第一部分(1~2年级)拼音、识字、阅读主体课文与“快乐读书屋”,口语交际及“语文七色光”的性质、特点及教学建议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介绍和教学建议”中(具体内容见2005年第9期、11期)已经做过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主要对“写话”这个低年级孩子初接触到的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的表述在第一部分称为“写话”。对第一部分写话的要求是:1.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在写话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写话兴趣,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话最重要的内驱力,尤其对于初次接触写话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兴趣在写话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所以,写话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自己的兴趣,树立起自信心,打破书面语言的神秘感,克服写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写话过程中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

①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写话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爱动、好奇心强,喜欢非常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玩过的、做过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话的素材写下来,可以使学生在玩中说,在乐中写,写的兴趣自然会高涨起来。

②用课文、范文或同学的佳作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爱慕之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他们看到优秀的范文或同学的佳作,会有愿意比一比、试一试的愿望。教师可以尝试用范文引路,引发学生模仿的愿望,学生会在模仿的同时尝试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新意。

③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写话兴趣。

喜欢表扬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多方位,多渠道地为学生营造氛围,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可通过墙报,校报、广播站,校刊或编印作文集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天地;可让学生将自己的写话读给家长听,得到家长称赞;可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征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赞扬和肯定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产生强大的创作动力,提笔写当然就成为一种乐趣无穷的活动了。

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①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

首先,教师必须从以往写话和习作过于注重形式,片面强求中心、详略、条理之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从

内容人手进行写话,让学生“写自己的话”,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玩过的、做过的、经历过的用真实的情感书写下来,以实现写话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其次,写话要努力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也就是要表达童真童趣,要说自己的话,要不拘形式,用自己喜欢的话和方式去写,要尽量写出新发现、新感觉、新想法。

②引导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

写话要写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特征,展现丰富多彩的创意。首先,教师不要急于用成人化的语言“规范”孩子的语言,而是要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然、真实的表达。其次,要善于激发孩:产个性化、有创意表达的勇气,对写话个性化鲜明,有创意的同学,要大加表扬、肯定和赞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个性化表达的习惯。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个性化创造性表达的方法。

3.注重想像力的培养。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像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小学生最爱想像,也最富于幻想。他们想像的闸门一旦打开,头脑中就会浮现新颖、生动的意象,那就是创造力的萌芽,因此,教师在写话教学中要十分注重想像力的培养。

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观察社会、自然和环境,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记忆表象,为培养想像力提供丰富的原料。

②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在具体事物中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为培养想像力创造条件。

③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想像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展开想像,联想和幻想进行不拘泥于生活的创编。写话阶段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或听过、看过的故事进行续编,写看过或想到的事物,或用看图写话进行想像,尝试编写童话等。

4.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第一,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逐步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二,要引导学生养成勤积累的习惯,使他们从小学会自觉地积累写作素材,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能随手记下来。写话阶段可引导学生适当做摘记、口记等。第三,要引导学生养成想好了再写的习惯,写话阶段应要求学生先说后写,互说互评,拓展思路,说明门再动笔?第四,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平时应结合阅读经常进行小练笔活动,如续编故事,编广告词、写对话,写动作等。第五,引导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从”写话”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写后要仔细修改,逐步养成写后必渎,读后必改的习惯,还要形成同学之间乐于交流,相互评改的习惯:

5.写话要重视批改和讲评。

写话是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是写作的基础练习,要重视批改和讲评。批改和讲评要以保护学生写作热情为前提,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多就少改,以鼓励为主。教师的批改应抓住要害,指向具体,要善于运用激励、启发式的语言,提高学生逐步学会发现写话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会自己修改写话。讲评要以写话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主,还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典型的范例,给学生启迪,促进写话水平的逐步提高。

6.本册教材写话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本册教材共编有五次写话.是学生接触写作的最基本阶段,抓好写话起步阶段的训练对学生以后的写话和习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册教材的写话教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最初的写话不必要求太高。

写话起步阶段的教学应把握住“放手”、“放松”的原则,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动笔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不必给学生提许多要求或许多框框、规矩和标准。只要达到学生想写、敢写就算胜利,要让学生有一种放松的心态,把心中所想,口中想说的话写下来,能写儿句写几句,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起步阶段也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

②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写活:

写话内容要从学生生活中来:如本册教材第五个写话是《留言条》,教师在利用教材情景的同时,还应该多创设生活中写留言条的情景使孩子从内心感受到写话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他们写话的兴趣自然会被激起,很容易学会写留言条,为今后乐于写话,乐于作文打下良好基础。

③要指导好看图写话。

第一,看图写话的指导先要指导学生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无论是看单幅图还是看多幅图,都要指导学生先从整体着眼,明确大致内容,然后再详细地观察和理解,最后再把图画内容联系起来整体地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图画全貌的把握,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清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对图意的理解,为写话打好基础。

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图画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白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再看什么:如,以图画内容为顺序进行观察,可把画面分成主体和背景部分,先观察主体,再观察背景,最后观察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从而理解画面的内容:以空间为顺序进行观察,可遵循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或由后到前的顺序?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说写才能有条理:

第三,要指导好图与图之间的衔接。有些看图写话中图与图之间的内容或情节的跳跃性比较大,留下了较大的想像空间。这寸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想像,补进有关内容或情节,把图与图紧密地衔接起来,这样才能把写话写得更加具体和连贯。

第四,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观察图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画画是有限的、静止的、无声的,而想像是生动的、具体的。要激励学生进行大胆想像,把图中的意境和情节通过想像加以完善,使静止的画面在头脑中活起来,使静止的人物在想像中生动起来。如,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可以从他的动作联想到他的心理活动,语言、表情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像,既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使写话内容连贯、具体、生动,完整。

④写话指导要适度。

写话是写作的启蒙训练,切记指导过细,过多地在开头、结尾、中心等形式上做文章,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影响了表达的积极性。教师对写话的指导应该从内容人手,整体推进适当点拨。在保护和肯定学生表达热情的前提下,逐步适时适当地点评和引导,使学生明确格式、段落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写作的基本知识问题。至于写话的形式问题和写作知识,技巧问题则尽量淡化,不必刻意,经过较多的写话实践,学生自会在实践中积累、掌握和运用一些知识技巧。过于刻意反而会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影响学生写话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春雨的颜色》数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雨的作用,体会春天百花争艳的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气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3.认识真1个生字,掌握“白”、“土”两个偏旁,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小鸟们的对活,体会春天的气息。

教学难点:理解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鸟儿头饰,生字卡片,实物展示。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美丽的春天来了!看!(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结合画面配乐营造情境)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春风拂面,鲜花盛开,我们感受到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迎面扑来。

师:春天的使者悄悄地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你感受到了吗?(课件出示“春雨图”: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地泛出绿色,春雨落在花朵上,花儿竞相开放,春雨落在树木上,树木抽出新芽……)啊,那是春雨!

你听,春雨是什么声音?(课件:春雷、春雨声。)

你看,春雨像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春雨像……”练习造句子。)

师:那你知道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春雨的颜色》。(板书课题,先写拼音,再写汉字,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就让我们和文文一起去感受春雨的颜色。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学生自由读课文。)

2.渎课文。圈出文后双线格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分自然段轮流朗读课文。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都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就是说春天的雨是十分珍贵,春雨给人们带来了春色, 那春天的雨洒落人间时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春雨洒落时的情景。练读第一句话,注意“沙沙地”和“落”的读音,“沙沙”要轻,“落”字微重。)①学生读。②老师范读。③学生再读。

2.师:(课件:雨中出现了一群美丽可爱的小鸟,唧唧喳喳,飞来飞去)雨中的这些小鸟都是谁呀?它们在做什么呢?

3.师:那它们是怎样争论的呢?四人一个小组合作,自主分配角色,一人读旁白,练习读小鸟们争论的段落。①小组练读。②小组展示读。③师生评议。注意强调“落”“洒”“淋”等表示动作的词语的读法和不同小鸟的不同嗓音和语气。注意读出争议的语气、春雨的顽皮、可爱和花儿的美丽。④小组间赛读,评选最佳朗读组合。

4.师:听到大家的争论,春雨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①讨论汇报:听到大家的争论,春雨心里为什么高兴呢?它为什么下得更欢呢?

②怎样才能读出春雨此时的心情呢?

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读出春雨高兴的心情。“下得更欢了”语气要读得非常欣喜、兴奋,“沙沙”声要连续地、轻柔地读。(学生练读。比赛读。)

四、开动想像,深化理解

讨论汇报;听了小鸟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是小鸟中的一只,也参加了鸟儿们的争论,你会说些什么呢?

五、描绘春天,感受春天

师:春雨是多么神奇,它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春雨是多么快乐,它让人间变得欣欣向荣。春雨是春天的使者,它送走了严酷的寒冬,给我们带来了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新世界。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一起来描绘美丽的春天吧!(播放《春雨沙沙下》或《春之声》的录音,让学生在音乐中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延伸扩展

1 .师:上节课我们跟着春雨中的鸟儿们感受了春雨的颜色。你还记得鸟儿们是怎样争论的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给大家表演一下鸟儿们争论的场面和过程,看谁表演得好。

①学生们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带头饰练习表演。也可以自主添加课本以外的角色,自己设汁语言。

②上台表演。

③师生评议。评选最佳表演组合。

2.师:春雨的本领可真大呀!它让人间变得万紫千红、生机勃勃。你知道春雨还有什么本领吗?(学生自由回答。)

二、识写生字

1.认字。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又认识了不少生字朋友,现在来看一看,你们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①出示词语卡片(带拼音),抢读等。②单独出示词语中的生字(不带拼音)。③学生自由组词(“颜”“群”“洒”“淋”“心”“更”等字组词后,可适当练习造句子。)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一共10个。指导要有重点。重点指导那些易错、难写的字。

①“雨”字。

观察字形,书写笔顺;自由讨论、汇报书写时应注意的事项;练习书写;投影展示学生的字,师生评议。根据评议再练习写,总结“雨“字的练习方法。

②用“雨”字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什”、“么”、“在”、“油”“听”、“心”等字。

③教师示范“的”、“地”二字,指导掌握“白”、“土”两个偏旁,强调“白”、“土”作偏旁时的变化。

④通过本课的练习,除了刚才认写的生字,你自己还认识了哪些以前不认识的生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积累词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很多的词语。现在请把你认识的词语填在“自选词语”的小车里。越多越好,小车不够用可以自己画几个。

1.学生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自由汇报“自选词语“的填写情况。

四、扩展阅读

1.阅读《阅读》中与“春天”主题相关的文章1~2篇。了解大意,能说出主要内容即可。

2.欣赏教师配乐朗读的朱自清散文《春》。

五、总结两节课的练习(略)

《古诗两酋》(《轲居》《宿新币徐公店》)数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认识文后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实物展台。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1.教科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为框架结构的,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生活。因此,设计教学时应注意配合和渗透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一起分享诗中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也就是说,

理解《村居》《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在引导学生体会江南秀美春光的同时,要使学生体会到活泼和快乐,从课外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

2.这两首古诗是学生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七言诗。关于风景描绘的诗句离孩子的生活也比较远,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适当做必要的讲解,但也不必讲得太深太细,运用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和想像。这对学生理解古诗很重要。另外,对初次接触七言诗的学生,应注意教学的渐进性,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师:我们刚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假。在假期里,每天做完了功课,你都做什么?玩了哪些游戏?说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吧!(学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可真丰富、有趣呀!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看看江南的小朋友在课外都是怎么度过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欢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古诗。(板书课题)我们先把古诗读一读。上学期我们读过古诗《山村》《咏鹅》等,都是每句5个字的古诗,叫五言诗: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是每句7个字的古诗,叫七言诗。同学们可能不知道7言诗该怎么读,那先听老师渎一读。(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抑扬顿挫:)

1.自由读古诗。要求:不丢字,不加字,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宇看拼音自己解决。

2.再读古诗。要求:在诗中圈出文后双线格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结合诗句多读几遍。

3.检查朗读情况。

4.能试着说一说,读了这两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及时总结:这两首诗描绘了美好的春光和小朋友在春天里的欢乐生活。)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与情感

(一)介绍作者。

(二)分句解意。

师:诗的题目是《村居》,从题目上我们能知道什么呢?(从题目中,可以知道写的是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

1.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①读一读。

②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③提出自己的问题,哪个字哪个词不明白什么意思?

④根据课件中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请学生互相之间自己解答疑问。弄清以下意思:

“草长莺飞”即春草在茂盛地生长,黄莺在飞翔,“长”和“飞”集中体现了春的生机勃勃。“拂堤”指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是抚摸着堤岸。“拂”是拂拭、掠过的意思。“醉”是迷醉、沉醉。“春烟”是春天里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春烟”营造了朦胧的意境,杨柳好像也迷醉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讲解。不必讲得太深太细,结合画面能理解即可。)

⑤在弄清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比一比看谁讲得富有诗情画意。(诗意:早春二月,黄莺飞舞春草萌生,杨柳飘飘,轻拂堤岸,迷醉在浓浓的春烟中。)

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结合画面练习朗读,体会诗人笔下的意境,想像江南二月的明媚景致:树绿草茂,莺歌燕舞。(教师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⑦学生自由读,赛读,师生评议。

⑧边读边想像画面。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2.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在这明媚的早春二月里,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呢?看下两句诗。(学习步骤与前两句相同。后两句诗比较浅显易懂,学生自己可以理解意思,所以不必过多讲解,重点放在朗读、背诵上。教师注意指导朗读节奏与重音: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体会意境,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1.课件配乐营造意境,边练习背诵边想像。

2.比赛背诵,师生评议,全体背诵。

四、扩展延伸,快乐阅读

师:刚才我们随着诗人的诗句欣赏了江南早春二月的秀美风光,分享了小伙伴们快乐的课外生活。老师这儿还有一位小朋友呢!我们来看看他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带注音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一)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一首诗,题目叫《所见》。

(二)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三)课件辅助。

理解诗的大致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边放牛边悠闲地放声歌唱,歌声响亮,在林阴中回荡。忽然他想要去抓那些树上呜叫的知了,他立即停止了歌唱,悄悄守在一边。

师:看,诗人把放牛娃的天真活泼和好奇的神态刻画得多么逼真、生动呀!

(四)结合课件练习朗读、背诵。

(五)背诵、表演。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笔下的小朋友在江南秀美的早春二月快乐地放风筝,还跟着快乐的牧童骑黄牛,捕知了,多高兴呀!下节课我们继续跟这些小朋友一起游戏,还要和一位小伙伴合伙去钓鱼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和《村居》中的小朋友一起放风筝去了,还和牧童一起骑黄牛,抓知了,真快乐呀!你还记得游戏的情景吗?(自由背诵《村居》《所见》,再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快来看看,这节课我们玩什么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地读过了《宿新市徐公店》,大家再把诗读一读,读通、读顺。

2.检查朗读情况。(可齐读或指名读。)

3.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和小伙伴玩什么呢?

三、品读品诗,体会意境与情感

(一)简介作者。

(二)分句解意。

师:诗的题目是《宿新市徐公店》,是什么意思?(可适当讲解:“宿”是住宿的意思,“新市”是一个地名,在现在的湖北省,“徐公店”是一个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住在新市的一个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所看到的情景。)

1.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①练读。

②教师结合课件做必要的诠释,如“篱落”是篱笆的意思。“疏疏”是稀稀拉拉,稀疏的意思。“径”是小路。

③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看谁说得诗情画意。

④结合画面练习朗读,体会诗人笔下的意境。(教师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⑤学生自由读,赛读,师生评议,再 读。

⑥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2.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黄花无处寻。”

①练读。

②小组合作学习,互解疑难。全班共同解题。

③用自己的话结合课件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想像孩子们在黄花丛中追逐黄蝶时的活泼、欢乐的画面,练习朗读、背诵。注意“急”、“追”、“飞”、“寻”等的重音。

(三)体会意境,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扩展延伸,快乐阅读

师:刚才我们随着诗人的诗句欣.赏了湖北春夏之交寸的宁静风光,还和小伙伴一起在如海的黄花丛中追逐美丽的黄蝶。我们的小伙伴们多快乐呀!老师这还有一位小朋友呢!我们快来看看他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带配音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介绍作者。

(二)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三)课件辅助,教师做必要的注释。

(四)结合课件练习朗读背诵。

(五)背诵,表演。

五、总结

师:这两节课我们玩得很高兴。回忆一下我们都和诗人笔下的小伙伴玩了什么游戏?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愿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能有这样快乐的课外生活。

第三课时

一、复习古诗,练习背诵

师:前两节课我们玩得很快乐,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玩的?(自由、点名、齐背诵四首古诗。)

二、识写生字

师:我们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呢?现在来看一看,你记住它们了吗?

(一)识字

1. 出示带字音的生字卡片,轮流读,想一想这个字在哪句诗中出现的?

2.去掉拼音,再读生字,词组。

3.识字打擂,巩固识字。

(二)写字

1.观察田字方格中的字,书写笔顺。小组讨论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全班汇报交流。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评定修改,改后再练写。

2.教师重点示范笔画多的生字、易混易错的字。

三、积累词语,发展语言

1. 自主完成“自选词语”,汇报交流。

2.在课外你喜欢玩什么游戏?互相说一说。

四、扩展阅读

1.阅读《阅读》中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

2.组织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杨万里的诗。也可以提供几首杨万里的诗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朗读,并背诵下来。

五、总结三课时的教学(略)

作者:高 仡

第2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科书中可渗透“心本教育”的章节分析

摘 要 目前学校过多的注重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终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和技能的培养相对较少,而生物学科在渗透“心本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为例,根据“心本教育”思想,对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本教育”思想的章节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心本教育 生命教育 生物学教学

1 引言

狭义的心本教育可以理解为对个体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可以表示为:心本教育=心品教育。广义的心本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包括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观、教学观、人才观等。心本教育是对人性的教育,是以心理学科为辅助,注重对学生终生生存发展所需的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人的品质包括人的生活能力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文化品质等。下面就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为例,就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爱护环境这四个方面对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本教育”思想的章节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内容涵盖心理调节、增加抗压能力、与人相处和适应社会。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科书中可渗透“心本教育”的章节分析

2.1 生命教育,尊重父母

精神病学者麦宁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状况。部分学生因为抗压能力低、不能适应环境、无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选择轻生。初中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涉及的内容见表1。

“人的生殖”一节涉及男女生殖系统、胚胎的形成以及生殖过程等内容,教师根据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教育学生尊重父母,同时珍惜生命。通过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两节的处理,让学生明白呼吸道的结构和作用,学习肺部的结构以及气体在肺部的交换机制。人体呼吸是靠精细的组织完成,极其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引导学生要懂得爱惜身体。“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内容涉及了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以及它的运血机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主要介绍了人体对外部世界的感官器官——眼球。两节都与人体的结构有关,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懂得爱惜自己,适当运动和合理用眼,懂得保护自己,珍惜身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两节涉及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调节机制,教师在讲解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时,可以加入残疾人或植物人的生活视频,也可以结合史铁生身体残疾却积极生活最终成为伟大作家的事例来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健康的身体。

2.2 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出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社会道德出现滑坡,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必须从学生做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可以用于道德教育课程见表2。“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节涉及食品安全知识,教师可以在此节加强食品健康教育,课上播放与食品安全事故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要指出食品安全事故是不法分子导致的,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输血与血型”处于第四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血型和血液含量。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的生命,倡导学生积极献血,从而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提升学生的道德。

2.3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七年级生物下册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章节有“人的生殖”和“青春期”。初中是人生中的关键期,即青春期,这段时期中,人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因此青春期的大多学生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较为薄弱。生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见表3。

2.4 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环境恶劣,不少市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入环境教育,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见表4。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处于教材的最后章节,体现了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人口增长很快,19世纪初的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到1930年增加到20亿,到2005年达到65亿,2011年已突破70亿。人类对环境的资源的索取增多,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加大。教师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入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做成幻灯片流动放映,激发学生的感情,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保护环境。

3 建议

在当今教育特点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家长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关注较少,较少关注学生生存发展所需技能与品质的教育。教师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应更多的加入心理品质的教育。

3.1 强调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心本教育”与初中生物课程相结合强调了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从心出发”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完成“心本教育”的渗透就必须要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自身的人文主义情怀,真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教师的要求。

3.2 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化的人。狄德罗认同培根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实验科学方法论,并指出“学习和研究知识必須要有正确的方法”。“心本教育”的思想就是培养社会化的人。对学生社会化的培养,教师可结合自身教育经验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与学生终生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品质和能力。

3.3 培养学生抗压、心理调节能力

生物是门自然学科,但又与人文学科相融合。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加强了生物学科在教育上的作用。生物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心本教育”与生物学科的结合,起到了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的作用。

3.4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有良好道德的人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心本教育强调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注重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生物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规范,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吴发科.心本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9.

[2]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2-356.

[4]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5] 郑长龙,梁慧梅.科学方法教育思想的由来及发展[J].化学教育,1998(6):46-48.

作者:蒋合涛 程敏 罗充 陈玲 付喻

第3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铁生锈了,,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5 铁生锈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3.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4.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三、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局部生锈的铁片(仪器室里取来的)、羊角锤、磁铁、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培养皿两个、铁钉两枚、纸巾若干、食用油若干、清水若干、食用盐若干、塑料杯两个、量杯一个、搅拌棒一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观察铁锈.mp4。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新自行车和生锈的部件。

【讲述】新买来的自行车没有生锈,用过一段时间有些部位生锈了。

【展示】展示各种生锈的物品。

【讲述】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生锈的铁制品。有生锈的铁门、生锈的铁锁、生锈的衣架等等。

【过渡】铁制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生锈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铁生锈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铁生锈这节课的学习。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观察铁锈 【展示】展示铁片和铁锈。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铁片和铁锈,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填写下列表格。

【展示】展示表格:

颜色 结构 色泽度 手感 铁片 银色 紧密 金属光泽 光滑 铁锈 黄褐色 疏松 无光泽 粗糙 【展示】展示羊角锤。

【提问】我们还可以利用羊角锤来比较铁片和铁锈,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用羊角锤来观察呢? 【预设】敲击。

【组织活动】用羊角锤敲击铁片和铁锈。比较它们敲击的声音。

【提示】使用羊角锤的时候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利用羊角锤敲击铁片和铁锤。

【提问】通过敲击铁片和铁锤,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预设】铁片坚硬,而铁锈易碎。这又一次说明了铁片结构紧密,而铁锈结构疏松。

【展示】展示磁铁。

【提问】怎样利用磁铁观察铁片和铁锈呢? 【预设】利用磁铁吸引,观察是否能被吸引。

【演示】演示用磁铁吸局部生锈的铁棒,磁铁与铁棒相吸。

【提问】谁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铁钉没有完全生锈。

【组织活动】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铁钉没有完全生锈,依然可以被磁铁吸引,现在我们将铁锈刮到白纸上,然后再进行操作。

【总结】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提示】有些小组摩擦取下来的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摩擦下来的铁锈,可能发现:铁锈中有铁屑混入。此处,建议老师再准备放大镜,便于观察。

【展示】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提问】我们用这个怎么来观察铁锈? 【预设】观察铁锈是否具有导电性。

【组织活动】我们来试试!先连接金属棒不生锈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亮;

再一端连接生锈严重的地方,另一端连接不生锈的地方,观察小灯泡是否亮?并记录。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不生锈的地方小灯泡变亮,而生锈的地方小灯泡不亮。

【总结】由此我们得出了铁锈和铁的异同点。

颜色 光泽 结构 手感 敲击 导电性 磁铁 铁棒 灰白色 有 紧密 光滑 较韧 能 能吸引 铁锈 红褐色 无 疏松 粗糙 较脆 不能 不能 【展示】展示【教学实验】观察铁锈。

插入【教学实验】观察铁锈。

知识点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提问】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生锈与什么有关系呢? 【预设】可能和空气有关。

【讲述】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证明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的实验方案。

【总结】1.取3个同样大小的干净的试管,其中两支分别装上蒸馏水和菜油。

2.把一枚无锈的铁钉放在带软木塞(干燥空气)的试管中,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

3.第三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讲述】请同学们课下进行这个实验,然后填写表格。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制品容易生锈,铁锈和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铁生锈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知道了铁生锈可能和空气有关。

七、板书设计 5 铁生锈了 (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可能和空气有关

第4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结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行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

三、

四、五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

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才能有进步。

6、 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我指导学生进行的科学活动如下:

1、指导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进行“家庭和学校节能减排调查”和“一次性物品使用情况调查”活动,使学生对科普知识有了些了解,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了解,也懂得了平时如何在自己的身边做好一些节能、节水、节电的方法。

2、让学生制作科普手抄报,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开展读科普书籍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达到从课外书籍上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的目的。

4、成立科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展示自己的科技才华,活动的目的不仅对

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更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他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另外,多争取外出听课的机会,以学习外校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理念,自我感觉在教学理念上,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另外,我还趁假期参加河南大学的本科进修,希望自己能够全面提高。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第5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1、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新 课 标第 一 网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 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教学反思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课前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页方框中)

3、 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新-课-标-第-一-网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反思 :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 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6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学反思: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 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 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 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 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反思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 是不同的。

3、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 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 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 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 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 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 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 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 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板书设计: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

教学反思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 轻轻盖上盖玻片 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教学反思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教学目标: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 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 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Å)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

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课前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14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

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课前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X|k |B| 1 . c|O |m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 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15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

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课前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16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X|k |B| 1 . c|O |m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17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课前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 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教 学 18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课前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19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课前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课时安排:1课时 个 性

教 学 过 程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 20 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X|k |B| 1 . c|O |m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 , , , ,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教学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21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课前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2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页——铁锈的形成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 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

开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23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24

3、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新-课-标-第-一-网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 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25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 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

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

26 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 27 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 28 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 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课前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

卷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X k B 1 . c o m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

29 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 学 反 思 30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 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31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32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 学 33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X|k |B| 1 . c|O |m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34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35 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6、在星空中(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 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 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

36

第6篇:六年级下册科学第试卷(新教科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综合检测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卷

一、填空。(27分)

1. 凭人的肉眼最多只能看清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 放大镜是中间镜片。 3. 生活垃圾可以分为、类。

19、、等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20、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美国的()。

21、世界都是由()构成的,()都是会发生变化的。

22、有一种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不但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形态和大小而且还有新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叫()。

23、检验一种物质是否含有淀粉的最好方法是在这种物质中加(),如果变成了()4. 做填埋模拟实验时,浸过墨水的纸巾相当于,喷水相当于 5. 当前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等。 6. 月球是地球的,月球围绕地球______________。

7. 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不同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它物体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

8. 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星。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时称为,十五时称

10、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构成的,()是会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和()两大类。

11、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它是由两块()组合而成的。

12、月球的地形特点是:月球表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和 。

13、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是,最小的是。从内到外排列第三的行星是。

14、度量宇宙中恒星间距离的单位是,它是指光在中所行的路程。

15、减少垃圾的办法是 ()。

16、生物体都是由()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17、地球大气层中的 () 是() 保护伞。

18、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在 ()之中。

色,说明这种物质中含的淀粉。

24、美丽的烟花,当它燃烧、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25、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形成的。

二、判断。(25分)

1. 冰也能制成放大镜。………………………………………() 2.在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才是恒星。……………………………() 3.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

4.海边建填埋场可以不危害环境,可以让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到海洋里。() 5.在垃圾堆上种蔬菜,可以减少肥料,增加垃圾废物……………() 6.垃圾填埋场有可能会影响十几年以后的土壤和地下水。………() 7.过期的药品可以随便扔在垃圾里,和垃圾一起扔掉。…………………() 8.购买物品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包装豪华的物品。………………………() 9.日光灯管是有害有毒的垃圾。 …………………………………………() 10.废电池是没有毒的垃圾,我们可以随便扔在垃圾堆里。………………()

11、所有的物体都会热胀冷缩。……………………………()

12、铁钉生锈是物理变化。………………………………()

13、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14、最早以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罗伯特·胡克………………………()

15、月球的明亮部分总是向着太阳的………………………()

16、蜡烛燃烧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17、电灯发光是物理变化……………………()

18、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19、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因为火山爆发和陨石的撞击形成的…………() 20、月亮在天空中总是按逆时针方向运动的………… ()

2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

22、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23、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在变化过程中转变成了其它物质。()

24、要防止铁生锈,只要切断生锈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25、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物理变化()

三、选择题(11分)

1、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镜功能的是()。

A 、装上水的圆柱体烧杯B、透明的玻璃球C、金属球

2、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A 、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

3、海平面再上升50厘米的话,全球多少人口得迁移()。 A、1%B、30%C、5%

4、月食不会出现的是()。 A 、月环食B、月偏食C、月全食

5、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 A 、初一B、十五C、初七八

6、最早的眼镜是()发明的。

A格罗斯泰斯特B培根C列文虎克

7、白糖熔化直至变黑的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A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8、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叫 () ,围绕恒星运行的星叫(),围绕行星运行的星是 ()

A行星B卫星C恒星

四、排序题:(4分)

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由近及远排列:

五、作图题(8分)

1、画出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分)

2、请你画出下列时间的月相图?(5分)

初二初八十五二十二二十九

六、简答题(25分)

1、请写出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至少写3条)(3分)

2、考察题:我们家乡的环境怎么样?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请你制定一份考察计划,并提出你的治理方案。(7分)

3、简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4分)

4、什么是太阳系?(4分)

5、“白色污染”是指什么污染?它有哪些危害?怎样减少“白色污染”?(7

第7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 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 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21、物理变化的特点: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22、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3、 第一个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人叫(阿姆斯特朗)。

24、 第一个进入宇宙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

25、 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是(中国)

26、 我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5号和神舟6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又发射成功

27、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28、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9、 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30、 (大熊座)的明显标志是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利用大熊座能很快找到北极星。

31、 (天津

四、织女星、牛郎星)三个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称为(夏季大三角)。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牛郎星属于(天鹰座)。

32、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3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34、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厨余垃圾:剩余饭菜、果皮和蔬菜茎叶等厨房垃圾。

可回收垃圾:各种金属、纸、塑料、玻璃、橡胶、布等制品。

有害垃圾:废电池、废日光灯、废水银温度计、注射器、过期药品。

其他垃圾: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

35、(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36、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 焚烧) 两种。

37、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

38、(垃圾分类、分装)是垃圾回收利用的前提。

39、污水的处理包括三步:初步处理(物理方法)、再处理(生物方法)、追加处理(化学方法)

40、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4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建立了保护区。

42、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43、 《北京宣言》强调:我们确保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判断题。

1、 生活中的垃圾都是无用的,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2、北斗七星离我们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3、月相变化是在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过程形成的.(√)

4、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公认为是陨石的撞击形成的.√)

5、垃圾被填埋了对人类的危害也就不存在了。(×)

6、日食和月食都有全食、偏食和环食三种形式。√)

7、圆柱形透明体的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8、八大行星都分别有自己的卫星。(×)

9、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在膨胀之中。(√)

10、恒星不会消亡 ,太阳也不会消亡。(×)

三、选择题。

1、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排列正确的是( B )

A、月球、地球、太阳。 B、地球、月球、太阳 C、地球、太阳、月球

2、发生月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排列正确的是( A )

A、月球、地球、太阳。 B、地球、月球、太阳 C、地球、太阳、月球

3、填埋场在填垃圾后,可以在上面( C、D )

A、种植庄稼 B、建筑房屋 C、修建公园 D、修建体育场

4、银河系大约由( C )亿到( D )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A )万光年。

A、10 B、100 C、1000 D、2000

5、( B )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北斗七星是( A )星座的明显标志。

A、大熊座 B、小熊座 C、狮子座

6、发生的流星雨特别有名的星座是( C )

8、下列天体,( A )离地球最近

A、月球 B、太阳 C、金星

7、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的人是( D )。A、大熊座 B、小熊座 C、狮子座 D、猎犬座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加加林 D、罗伯特•胡克

9、( C )地形的最大特点就是颁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A、太阳 B、地球 C、月球

11、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B )

A、巴斯德 B、列方虎克 C、罗伯特•胡克

13、银河系的直径有( B )万光年。

A、120 B、10 C、100

10、下列工具中,有放大图像功能的是( C )A、汽车的后视镜 B、近视镜 C、装水的烧瓶

12、( B )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A、月球 B、太阳 C、火星

第8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剖析

1、一天的垃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学反思:

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2、垃圾的处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器材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出示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解: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 页的内容,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五、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教学反思: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过程与方法: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收集月饼、茶叶或酒的礼品盒和其他简易商品包装袋。

2、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袋。称重的弹簧秤。包装绳一根。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做汇报。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简单小结学生的讨论如(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3、提出焦点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是可以减少(教师出示一简易商品包装盒),那请问商品包装可以减少吗?(引导归纳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卫生、美观等。)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

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7、讲解:一些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把包装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标准就判为“过度包装”,应该受到处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些礼品盒的包装的体积超出商品总体积的50%以上的包装垃圾,我们称之为过度包装。城市调查表明,垃圾中的30%-40%都是商品过度包装。

8、分组讨论:过度包装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环境吗?我们怎样来看到厂家过度包装的行为,你想对商品生产厂家说点什么?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怎样选择商品包装?

9、学生汇报、小结:过度包装既浪费了纸张、木材等宝贵资源,又增加了垃圾量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包装,坚决抵制过度包装。(板书过度包装的害处。)

10、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的建议。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谈话: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弃,仔细想想,会不会还有其它的用处呢?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你能举出10种重新使用一根包装绳的方法吗?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生活中一些物品重新使用的方法。

(如:玻璃瓶、塑料袋、旧报纸、空罐头、旧图书、旧玩具、旧衣服等。)

4、思考问题: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5、小结: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你同意这句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介绍国际环保理念“三R”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 板书设计: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

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染

课堂收获: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 教学反思:

4、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材处理】

将教材中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来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学去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在课上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会削减课后再去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二是课上将课文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让孩子们身边自己的伙伴来讲,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也更具说服力。三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在行动和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学去做;

四、这样的活动确实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教学准备】

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课前活动】

1、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布置一小队同学(4~6人)调查附近的的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

指导时应注意:要求调查组同学调查前设计好采访的问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采访时做好记录,为在班级汇报做准备,最好老师也能和调查组同学一起参与调查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几张调查现场的照片或摄一段采访的录像。这样能确实汇报活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2、指名让三两个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有毒垃圾”的信息,并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 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

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

(说明:提到“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宗在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许多事情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

5 学生思考、汇报。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比如:金属、塑料等。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怎样回收利用它们呢? 学生交流、汇报

1、垃圾回收调查小组的汇报

课前,老师派一小队同学做了一次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调查小组同学的汇报吧!

调查小队的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

(注意,调查小组汇报前一定要让其他同学充分地思考并交流。这样自己先动脑参与了,再学习、倾听才会更有收效。)

2、了解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

示教材76页插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塑料、金属、玻璃、金属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归纳小结: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3、家庭垃圾中可回收材料的识别

提问:在家庭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76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料属可回收垃圾。 各组派代表交流。(注意提醒学生相同的答案不要重复,学生汇报时,老师应板书关键词,使学生对可回收材料有较清晰的总体印象。)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1、垃圾有效回收的探讨 提问: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呢?为什么?

(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归纳: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

提问: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类来分装?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

学生思考汇报。

出示垃圾分类表格(见教材77页),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谈话: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毒垃圾吗? 学生汇报

3、资料查阅组同学汇报:有毒垃圾的相关信息

补充、归纳: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部分医疗垃圾及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充值卡(手机卡、上网卡、电话卡等)等都是有毒垃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四、做一个堆肥箱

6 谈话:说到家庭垃圾,有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家庭垃圾中约有1/3是食物废料,大家知道吗?它们利用得好,可是宝贝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一个利用食物废料等垃圾做成的宝贝——堆肥箱(板书:堆肥箱) 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自学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带学生到生物园建堆肥箱

总结: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 布置作业: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要求制作适当图片贴在回收箱上。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小组作品的评比,并落实回收箱放的地方,谁去管理,怎么管理及回收后怎么办。

板书设计: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塑料、玻璃、金属、橡胶……

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 垃圾

厨余垃圾

有毒垃圾

垃圾分类、分装,有效回收利用。 做一个堆肥箱 教学后记:

附:在教学中可向学生渗透的信息:

1、人们对旧电池的危害认识已久,以往常将旧电池收集起来集中处理,经过多年实践发现,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比分散处理造成的危害更大。而目前环保电池在市场上占到了更来更大的比例,危害已经不是太大,所以现在国家环保部门已不再提倡将旧电池集中起来处理。

2、各种充值卡污染大,也不宜集中处理。

3、垃圾分装时,不要系紧袋口,因为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都是采用了“风选”技术,系紧了袋口将导致象塑料袋这样的轻材料不能被风选出来。

5、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 【教学难点】

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量 【课前活动】

1、布置课前活动任务:要求每个孩子测出自己一天的生活用水量

说明:课前必须教会学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先教会孩子们自制量杯,并用自制量杯逐项测量每一次的生活用水,累积起来统计出一天用水总量。因为有些用水较难用量杯测量,如洗衣服的用水,洗澡的用水等,所以还得教给孩子们估计的方法。(如洗澡用水的测量,可先测出单位时间内水量控制一定时的用水量,再乘以时间。另外,要提醒学生家人共用的水如做饭的水要除以家人数。)或先指导学生学会水表读数,再让孩子们回家后在家长协助下,通过查看水表用水前后的读数,用一天的用水量除以家里人口数,算出大致的个人的用水量。应向学生强调一定得脚踏实地地去做测量,细心地统计并记录,不可盲目地估计。

2、布置部分有条件学生上网或从书本中查阅“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有关信息。 【教材运用】

说明: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把“刷牙的对比实验”选在课堂进行。也许,大家会觉得一个开着水龙头,一个不开,结果是显而易见,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得做出来。但我想,孩子虽然能认同这种差异,却不一定能知道这种差异到底有多大,在没有一定感性认知之前,是很难达到“要在行动上引起重视”的共鸣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不能省。也曾考虑到教室用水的不便,尤其有的教室可能并不具备水龙头,也曾考虑课前将这个对比实验进珩录像,在课上放给学生看。但仔细想来终不如课上就让存在这两种用水习惯差异的同学现场来做实验,更有说服力和震憾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自制量杯一个(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贴上刻度),用于家中测量用水量。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状况的资料。

3、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把水果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实际生活中,你家里出现过停水的情况吗?回忆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给家里带来了哪些不便? 学生汇报

(说明:如果在非常活跃的班级授课,不妨现场让孩子们模拟一下:突然停水时,人们处在那种情境中的语言和情绪,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创造力和表现力。)

小结:由此可见,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那么,我们每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回家做一次认真的测量与统计,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一下。

二、“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1、小组组内交流各人测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记录最多的用水量和最少的用水量。

2、每组派一代表汇报,本组当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谁?用水量最少的又是谁?

3、指名让一两个组当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说自己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结果。

设计说明:这时候要求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做方法及结果的介绍,一是看他们的测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因为方法的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度。而且让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进行比较,实则是为后面找原因做铺垫。

注意事项:每个学生代表汇报的数据老师都应及时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用水量比较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直接将学生的记录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

三、同学之间用水量的比较

1、提问:从同学们汇报的这组数据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汇报

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学不仅个人用水量不同,他们的家庭用水量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差距还比较大。

2、提问:为什么个人或家庭用水的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请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将孩子们说到的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3、小结:同学分析出来的原因有很多,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记录、统计不准确;也有同学认为用水特别少同学可能卫生习惯不好,还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这些同学的用水习惯不同,才导致了用水量之间这么大的差距。

4、提问:大家在用水习惯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呢? 学生汇报

四、“刷牙”的对比实验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用水习惯确实是不一样的。书上79页为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用水量对比实验。

开着水龙头刷一次牙用多少水?( )毫升

用杯子接水刷一次牙用多少水?( )毫升

今天,我们就请出两位有着这两种不同刷牙习惯的同学在课堂上来做一做这个对比实验,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小小的刷牙习惯的不同会导致用水量多大的差异。

说明:因为这个实验要用到水,所以最好能在有水龙头的实验室上。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可以用请另两名同学在实验同学刷牙时,在一边用“漏斗”帮助其模拟刷牙时开着水笼头的实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这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

2、指名上台做实验,用量杯比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结论,完成书中填空题。

3、学生发表实验后的感言

五、有限的淡水资源

1、资料收集小组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状况信息的汇报

2、老师演示:切苹果

据科学家研究调查发现,假如把一个苹果看做全球的总水量,而真正的可饮用水只相当于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

3、引出节水标志,让孩子们谈谈对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六、节约用水措施的探讨

1、谈话:伟大的毛主席曾说过:“贪污和浪费都是极大的犯罪”。面对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我们应该树立起节水意识,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球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9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2、提问:具体怎样节水,大家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 学生汇报

3、介绍政府积极节水的事例:

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居民调换大容量抽水马桶水箱,节约大量珍贵淡水资源的事例。

说明:宗在让孩子们意识到:只有当节水意识转化成为一种积极的节水行为,才能真正达到节水的目的。

4、学生讨论并制定自己的节水计划

注意向学生强调:制定节水方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可行,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七、布置作业:

1、关注身边人们的用水情况,发现浪费水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

2、创作一些节水宣传画,张贴在用水处。

3、写一份节水倡议书,张贴到校园和社区的宣传栏,或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进行宣传,号召全校师生或社区的人们一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注:这些作业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宗在让学生不光在思想上有触动,还能身体力行,并积极参与到校园乃至社区的节水宣传行动中去。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附:我国水资源现状(网络查阅的信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 。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

3、机制不力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4、法制不强 。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节水也必然难见成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和切实有效的广大用水户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可能促进我国的节水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节水小窍门

1、洗手间 :洗漱时应缩短用水时间,用完后立即关闭用水器具;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

10 水位不要定得太高。

2、洗澡 :学会调节冷热水比例;尽可能先从头到脚冲洗一遍,然后全身涂香皂冲洗,最后一次冲洗干净,不要单独洗头、洗上身和洗脚;洗澡要专心致志,抓紧时间,不要悠然自得。

3、厕所 :发现漏水器具应及时修理;垃圾不论大小,都应从垃圾道清除,而不应从便池用水冲掉。如果厕所水箱过大,可以在水箱里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

4、洗衣: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太高;手洗应先用洗衣粉泡15分钟左右再用手揉搓,漂洗时不要开大水龙头冲,应用一盆水仔细漂洗。

一水多用: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

5、收集废水: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收集洗衣、洗菜后的废水冲厕所;

6、洗餐具: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用热水洗一遍,最后才用较多的温水或冷水冲洗干净;

7、生活习惯:刷牙、取洗手液、抹肥皂时要及时关掉水龙头;不要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洗水果应先削皮后清洗;正在用水时,如需开门、接电话等应及时关水龙头。

说明:孩子们每节课上收集到的一些相关信息,在课堂交流之后,不妨整齐地张帖于教室的墙面,让孩子们课余读一读,看一看,时时提醒自己。

6、污水和污水处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污染”组图,提问:看到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或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汇报板书关键词,使后面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小结: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水污染的有关问题。

二、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各组同学准备生活污水和自来水各一杯。下面,我们就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示图介绍“沉淀”、“过滤”的方法,开展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3、提问: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经过沉淀和过滤,原来的污水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 学生汇报

4、讲述: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三、污染源的讨论

1、提问: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一起完成教材82页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完成网状图。

2、小结: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

那么,如何让我们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脏水不给水体“添麻烦”呢?建造污水处理厂就是最主要 12 的措施。

四、污水的处理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污水处理图。

2、提问: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汇报

3、归纳,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注: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由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污水的处理过程,是最理想的。 教学后记: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14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 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板书设计: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 教学后记: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二、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教学后记:

上一篇:91守护生命生命下一篇:最美中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