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Ⅲ)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百家争鸣”是指一百个学派在争论。

错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并不是指“一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错误。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是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5.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

7.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正确。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二程”认为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

9.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正确。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但它们在宇宙观方面有所不同,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10.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错误。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当时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实行专制。

——易混点

1.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 (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

势,备受统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3.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都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 (2)不同点:

①孔子注重礼,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注重人的社会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压抑人性。 ②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2)相同点:①都属于儒学范畴,并对儒学有所发展。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属于唯心主义。③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④都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成果。⑤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⑥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共同点是:都吸收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将其改造、融合进儒家思想;都适应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借助统治者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3)“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宋明理学:

(1)宋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 (2)明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3)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③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④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主张比较:

(3)共同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四大发明中最早的发明是造纸术。

错误。造纸术是在汉代发明,而指南针起源于战国的司南,早于造纸术的发明。 2.毕升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

错误。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而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3.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两者都属于近代科技。 错误。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技是近代科技。 4.《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错误。《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5.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仙”。 错误。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诗仙”是指李白。 6.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错误。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但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9.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诞生。 10.京剧的“京”指的是元代的京城。 错误。京剧产生于清代,“京”是指清代的京城。 ——易混点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4)从分布区域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从成就影响上: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于世界。 2.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发。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3.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

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隋唐:政治统

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宋元: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起。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4)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

(5)明清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易错点

1.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错误。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主张的相同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区别是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既强调人的价值,也重视道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提出重视道德,但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

正确。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希望恢复奴隶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目的是重建城邦公德。

3.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信仰。

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主张放弃基督教。

错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两者都带有一定的宗教思想。 6.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高潮出现在英国。

错误。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出现在法国,这是因为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9.孟德斯鸠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10.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做了思想准备。

正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做了思想准备。 ——易混点

1.正确认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联系: (1)历程:

①古希腊人文精神——把目光投向人和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重视知识作用及人的道德。

②文艺复兴——批判封建神学统治,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

(2)内在联系:

——古希腊人文精神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深化和实践,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三者共同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发展。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 2.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表现: (1)文艺复兴时期: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2)宗教改革时期:

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获得更多的个性自由。

4.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比较。

(1)联系:主权在公民发展为主权在民思想;轮番而治发展为选举制、任期制;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发展为分权与制约的思想与实践;公民大会成为议会制的雏形;演讲、陶片放逐法成为辩论、投票的起源。 (2)区别:

①从阶级性质看:古希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⑤从参政方式看:古希腊是抽签、轮流坐庄;近代西方是民主选举代表参与国家政治;选举和议会立法。 5.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由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扩展为将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4)从指导思想上看,从重视人性到倡导理性;

(5)从追求目标上看,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易错点

1.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错误。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立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3.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正确。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4.进化论的提出使封建神学退出历史舞台。

错误。不能说进化论的提出使封建神学退出历史舞台,只能说它对封建神学“创世说”构成有力挑战。 5.划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

正确。“蒸汽时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动力是蒸汽;“电气时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电,动力是内燃机、电力。 ——易混点

(3)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4)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使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由宏观深入到微观,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3.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及其不同影响。

(1)技术革命:以瓦特蒸汽机为代表的英国一系列机器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向深入,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重大改进,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产力再度获得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吧的出现,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始了解西方发达的根源。

错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主要是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早期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错误。早期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3.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是康有为。

错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是早期维新派。 4.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时,抛开儒学的外衣,直接反封建。

错误。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5.梁启超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错误。中国近代最早将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的是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 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错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8.康有为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孔子的态度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正确。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两者的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9.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错误。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新思潮的倡导者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及联系。

(1)同: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②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2)异:①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洋务派“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起义,但也包含抵抗外来侵略的思想。②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大多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则掀起了洋务运动。

(3)联系: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的比较。

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5.魏源《海国图志》与洪仁玕《资政新篇》在目的、内容及地位上的比较。 ——魏源《海国图志》: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洪仁玕《资政新篇》:

(1)目的:学习西方,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强调“设法用人”;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制造、开采、冶炼业,发展金融、邮政事业;文化教育上主张开办学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社会改革上,严禁鸦片,取缔迷信,禁止溺婴和蓄奴,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反对闭关态度,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国人不得触犯太平天国的国法,不得干涉天国内政。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从运动的起因看,列强的歧视和压迫是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从运动的宗旨来看,是为了反抗外国强权,维护民族利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3)从运动的过程来看,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就是维护主权,反抗强权(拒接和约签字)。

8.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易错点

1.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是有没有明确反帝。

正确。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不过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这是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 2.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其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问题。

4.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时中共已经正确认识这一国情。

错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正确分析我国国情,肯定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错误。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易混点

2.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思想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①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②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③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2)不同点:

③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5.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

(1)三民主义重点解决“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 (3)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6.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

一、

二、三概括:

(1)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

7.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新中国成立后:

①“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时除了苏联之外别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民主、监督,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这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易错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错误。“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 “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及1965年中国研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正确。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3.“百家争鸣”并不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正确。“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 4.“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

错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 5.“211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工程。

错误。“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方针,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希望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 7.“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错误。“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 ——易混点 2.“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实质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目的:在文艺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实质: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双百”方针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新发展。

3.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

第2篇:高中历史重要专题易错易误知识辨析

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二、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事业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8.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欧美的代议制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但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5.《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6.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7.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8.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不是近代民主的体现。

9.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11.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12.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13.美国总统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产生的途径及与议会的关系不同:法国的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并且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不对议会负责。

14.近代的民主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但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则是代议制,即间接民主制。

15.19世纪中期,德国和法国代议制的确立、英国和美国代议制的发展,根本原因都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16.“驴象之争”在表面上看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竞选中的激烈角逐,实质上是美国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并不是立刻成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才成为欧亚美非诸洲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阳光雨露,其中列宁、毛泽东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的火炬手。

4.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7.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历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义成功带领下,广大乡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

六、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对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私田”不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4.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

(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②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和庶民无权支配劳动产品。

(2)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均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个体耕种,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6.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7.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8.闭关锁国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业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10.“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八、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和社会社会变迁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7.外国资本,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其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民族资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相对于官僚资本而言的。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其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初期),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8.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9.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10.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11.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1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5.“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6.“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8.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4.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手工工场是最早以雇佣的方式进行的手工生产,是向大 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工厂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是以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5.从特殊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从普遍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中后期。

6.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十一、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手段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2.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余粮收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遗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不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8.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0.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业。

1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十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多边贸易协定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可以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有所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的是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国家,贷款是短期的;世界银行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贷款是长期的。

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4.关贸总协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是世贸组织的前身;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2001年才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

5.欧洲共同体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简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是欧洲煤钢共同体,而不是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6.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8.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十三、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4.“民贵君轻”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观点是荀子提出的。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而且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

6.陆王心学也是理学,但与程朱理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1)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2)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7.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统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4.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5.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6.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

7.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8.欧洲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批判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9.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0.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

11.毛泽东思想不能等同于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但是他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12.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十五、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1.人文主义精神发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智者学派是滥觞);近代人文主义复兴于

14、15世纪的意大利;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分裂割据时期的德意志;启蒙运动发源于17世纪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

2.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4.分权学说是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的,孟德斯鸠加以发展与完善;社会契约论是英国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最早提出的,卢梭不但研究了社会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人民主权说。

十六、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和世界文学艺术

1.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概括,而不是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3.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4.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5.欧美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文学艺术流派。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是真实反映现实,揭露和批判现实;现代主义流派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

6.一战后至二战前的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二战后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

十七、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1.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2.“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其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性格局。

3.“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4.“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而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些举措。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不是邓小平提出的。邓小平最早提出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丰富和发展。 6.“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

第3篇:湖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指导: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二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第4篇:高中政治易错、易混淆知识点集锦

经济常识

1、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以环保、三农。。。为中心)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追求历史上的“小康”理想,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

3、科技是渗透性要素

经营管理是联结性高考资源网要素

土地、劳动、资本是实体性要素(劳动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4、工业化为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5、GDP:国土法统计(最终产品;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都能创造GDP)

GNP:国籍法统计

6、GDP总量: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人均GDP:人们的富裕程度

7、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8、贷款消费不一定是最佳的消费方式(要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

9、消费水平不等于生活质量,但消费水平的高低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10、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等于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

11、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①家庭消费总支出不等同于家庭总支出

②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重关系,恩格尔系数下降,不等同于食品消费支出在减少

12、攀比心理、炫耀心理―――不可取

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要具体分析

13、消费是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无关(这句话是错误的。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整体消费效益)

14、安全权是消费者校友的最基本的权利

15、消保委是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不属于政府部门

16、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农业是衣食之源)

17、工业、农业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18、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两降一升)P79-80

上升、下降是指比重,不等同于工农业的总量在下降

19、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支付促进就业。

20、完成劳动任务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

维护劳动者安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

21、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不是诉讼)

22、合理的财政赤字对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过多的财政赤字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给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23、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非财政支出)

24、税收的相对固定性不等于税收是一成不变的(税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动,通过修改税法将这种变动确定下来,亦体现了税收的相对固定性)

25、纳税人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并非任何人都是纳税人)

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根据,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图

26、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与经济监督作用的区别

27、纳税人义务与权利的区别

28、纸币就是货币,支部已不再是货币的代表与符号。在我国纪念币也具有货币的基本功能

29、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受国务院领导的行政机关;是整个金融活动的枢纽

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干,占主体地位

30、我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实施监督管理

31、商业银行在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充当“信用中介”作用;在办理中间业务中,充当“服务中介”作用

32、当代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费正逐步取代存贷利差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33、参加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务上的保障,不是为了赚钱,实现资产的增值

34、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公司财产所有权证书

35、理性投资原则要求首先要搞清衡量投资价值的标准;其次要量力而行

3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7、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在某些行业或地区,非公经济可能占优势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不等于国有资产占优势 ③优势既有量,更强调质的优势)

38、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39、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非唯一形式)

股份制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的范围

40、非公有制经济(个私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41、按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分配属于非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分配属于劳动收入

42、初次分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进行的

再分配是政府进行的收入的调节

43、社保制度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制度(并非部分困难群体)

44、实行宏观调控并不否认或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而是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

45、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进行调节的

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的

4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

47、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对待不同的贸易伙伴要平等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外国人与本国人要平等

48、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实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本国自力更生地发展经济的实力

政治常识

1、在阶级社会,政治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我国现阶段,政治集中表现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2、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人民民主专政的首要标志是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社会基础十分广泛(工农知+四者)

4、人民不同于公民(对人民民主,不能说对全体公民将民主)

5、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是我过最主要的国家职能(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指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

6、人民军队的范围包括解放军、武警和民兵(民警不属于此)

7、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8、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的方式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9、人大代表实行任期制,可以不断更新人大代表队伍,使其永葆青春活力,也有利于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淘汰不称职的代表。(党代表任期制的意义,可以参照于此)

10、人大与一府两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中共与其他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11、依法行政――主体是政府(这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依法执政――主体是党(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中共执政的基本方式)

12、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法律监督机关)

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属于行政机关,是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属于司法机关)

13、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ps:这体现了经济决定政治)

14、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关(人大、一府两院)来履行的

PS:村、居委会;党;政协;消保委;共青团„的活动都不属于国家职能

1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委会、城市居委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不包括乡镇人大、政府)

16、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7、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桂发社会成员的行为(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18、物质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19、最基本是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人权

20、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

全国、省、市(设区)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并非所有人大代表都是直接/间接选举产生的,要分清级别)

21、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只能由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来行使(ps:地区不能行使主权;地方政权机关不能行使主权)

22、我们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

23、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是为了缩小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并不是消灭民族差别

24、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ps:并非任何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区域自治)

25、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ps:这并不意味任何国家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而应该在履行相应的主权国家义务和遵守相关国际法准则前提下进行)

26、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并非所有工作)

27、联大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安理会是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和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其决议对会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2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和平发展问题没有解决的最主要原因(ps: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有威胁,但并非根源)

29、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还未完全实现

30、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31、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①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

3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三科(ps:区别与中共指导思想――马毛邓三科)

33、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并非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34、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享有参政权(不是反对党、在野党;也不是与中共共同执政)

35、政协是爱过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①它不属于国家机关,故其职能不属于国家职能

②政协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没有决定权和立法权(区别于人大的职权)

哲学常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有世界观并不意味就掌握了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为哲学就是具体科学相加,是错误的。

3、哲学都是对自己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s:哲学有正误之分)

4、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物质具有可知性,即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6、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电脑)的机能和属性。有人脑不等于有意识,认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是错误的。

7、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鬼神等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歪曲虚幻的反映)

8、规律最重要的特点――客观性。即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改变、创造、发明、消灭等,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可以改变。

9、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而非现象的联系。“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等都不是规律,知识规律的表现形式。

10、任何现象都是对本质的反映,现象分为真象与假象。假象也是对本质的一种反映(错误歪曲的反映)

1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人们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的观点是错误的。

1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

14、事物直接爱你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5、有量变不一定就能质变,必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质变。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也有好坏之分,只有好的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飞跃。

16、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是错误的。

1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ps:常见错误有“正确的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意识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18、在复杂事物中有很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有多个)

在每一种矛盾中,其中有一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只有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9、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

20、创新的本质即“辩证否定”――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而是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扬弃)

21、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真理又是不断发展的。

22、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

③为社会他人作出贡献,劳动和奉献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3、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其中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第一位的。

第5篇: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各位同学对知识记忆的不准确,是各位同学失分的关键因素,大部分同学在学习时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将这部分知识记住了,就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博主左岸右岸注:特别注明除外)。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6.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7.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18.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19.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地面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因素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

20.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1.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22.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23.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4.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5.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6.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注意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27.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水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8.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的。

29.“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30.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理气候特点小口诀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

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

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 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

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 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背好地理地图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坚定学习地理信念

不要轻易放弃学习地理的念头。

这个是很重要的,在你没有努力过或者尝试学习地理之前,就不要轻易地放弃,这是最可怕的。一旦开始有这个信念,地理就很难学好了。良好的开始是一切美好的起点,带着这个信念出发吧!

不懂就问

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别的同学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自己那儿,总是不能理解。别不好意思了,主动去问!不要怕被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问!

地理要联系生活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第6篇: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1

文化生活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解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解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解析】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解析】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解析】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解析】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21、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3、文化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解析】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解析】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解析】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8、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解析】偷换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而非“经济建设”中。

3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解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同。

【解析】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肯定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33、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解析】不符合事实, “每个公民” 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走向统一。

【解析】中外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统一,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解析】偷换概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2

政治生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3

经济生活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4

生活与哲学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改观客观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

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

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

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15.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1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推动作用)

2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2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0.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3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3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0.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1.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4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学好政治的小技巧

学好政治六会口诀

1、会读书:眉批摘要、突出重点

2、会归类:比较归类、融会贯通

3、会织网:归类总结、以线串珠

4、会提问:思考质疑、敢问善问

5、会巩固: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6、会补遗: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学好政治三字经

考政治 书上有 虽开卷 却不易 框架清 知识熟

审题最 求上策 总要求 细又慎 对题型 一一明

单选题 排除好 巧双联 不能少 常规题 判断题

错的多 防偷梁 识换柱 偏盖全 做简答 和分析

知识点 勿失分 漫画题 看笑心 表格题 扣主题

左右看 上下瞧 材料明 是基础 考点清 可对号

巧翻书 少不得 关键词 是保证 准而全 会组织

答题清 重方法 牢牢记 皆喜欢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上一篇:学校安全知识进校园下一篇: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