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与创新

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与区域研发创新

摘 要:基于2012-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统一框架下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与区域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研发创新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其中金融科技通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中介作用影响区域研发创新,科技金融通过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创新研发;金融科技的提升作用更侧重于研发产出和成果转化阶段,并随着创新流程的深入不断上升,而科技金融更聚焦于研发投入,并在研发产出阶段展现了一定抑制作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交互效应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而对中、西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区域研发创新;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一、引 言

研发创新作为一种周期性较长、风险性较高、结果不确定性较大的经济活动对资本需求较大,但由于资本逐利动机的驱使和金融发展的限制,企业始终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所以,挖掘金融服务实体的潜力,对技术研发创新有重大影响[1]。随着数字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当前金融发展主要呈现数字化、生态化的特征,并在需求拉动、技术驱动和制度保障下形成了金融科技(Fintech)和科技金融(Techfin)两种主要发展业态[2]。其中,金融科技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为引领的新技术革命对金融领域边界的拓宽和重构,其参与主体主要为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等技术性驱动企业,金融科技的应用重塑了传统金融业务场景,优化了金融生态,极大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3]。而科技金融是政府引导下,为促进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内的一种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创新,它以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目的,以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手段,是一项向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系统安排[4]。整体来看,两种金融业态都属于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并给区域研发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市场主导的金融科技立足于科技,而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立足于金融,两种模式显然是存在差异的。那么,两者作用于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差异;两者对区域研发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是怎样的;在金融和科技融合的统一框架下,两者自身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只有辨明这些问题才能更清晰地阐释金融发展的创新激励机理,并深刻理解金融业态与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挖掘金融潜力,推动金融“脱虚向实”,加速我国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科技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金融科技颠覆了传统金融业态,其区别于传统金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术化”。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下,金融交易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信息沟通效率也得到了巨大提升[5]。因此,现有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融资约束、风险管理以及要素流动视角等,对金融科技与区域研发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有研究认为区域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金融生态中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升,还有利于提高区域投资开放度和贸易开放度;在高效、开放的金融生态环境下,金融服务实体的潜力得到了释放,这为区域研发机构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保障, 并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创新研发的效率[6]。同时,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数字信息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金融的边界约束,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能加快信贷审批的程序,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对于缓解创新型企业融资困境具有重大意义[7];并且金融科技还能为技术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这也为企业研发創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8]。另外,部分学者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提出金融科技蕴含的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账本技术,有利于更加精准地刻画企业创新潜在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创新流程中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保证研发活动得以顺利开展[9]。从传导路径和结果来看,金融科技的应用打破了创新要素流动的地理限制,提高了区域创新要素的流动配置效率;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创新溢出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增的趋势[10,11]。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其本质是科创活动与金融政策或工具的融合[12]。因此,科技金融主要通过融资需求、项目筛选、风险转移和信息归集等路径作用于技术创新活动[13]。有研究认为,我国科技金融政策实现了政府财税补贴和金融信贷资源与企业融资需求的直接对接,银行类金融机构依靠科技金融的政策扶持,创造了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股权众筹等一系列的金融产品,这极大缓解了企业外部融资需求[4]。同时,由于政府在科技金融政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依靠政府的信用背书可以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并降低了金融资本的投资风险,进而有利于引导市场金融资本向区域创新领域流动,缓解区域创新活动的融资难题[14]。另外,科技金融主要通过增加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建立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创企业的筛选机制三条路径影响区域创新效率[15]。但在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实际效果上,科技金融虽然增加了研发创新的投入,但政府的干预抑制了创新效率,所以,科技金融的创新效应实际上不明显[16]。也有研究认为我国科技金融投入极大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呈现长久上升趋势[17]。

整体来看,现有研究成果基本肯定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研发创新的影响,但结合金融功能理论和创新价值链理论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两种主要发展方向,金融科技立足于科技,科技金融立足于金融,两者共存在统一框架内,但现有研究只是分别研究了两者与创新的关系,而忽视了两者的对比分析。其次,金融科技作为科技跨界金融的产物,而科技金融作为金融在技术的跨界,两者对区域研发创新的路径具体是怎样的,现有文献都只是从融资约束、信息不对称等角度讨论两者对创新的作用,并没有对它们的影响路径进行合理区分。最后,考虑到创新流程复杂性和我国区域异质性的现实状况,现有研究缺乏统一框架内对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创新阶段与研发创新之间关系的对比探讨。鉴此,本文基于中国2012-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除西藏外),在构建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指标的基础上,把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放在同一框架内去研究它们与区域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明确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研发创新的影响路径差异,以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而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创新的潜力,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明确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创新效应的阶段差异,以期有利于个性化地制定我国区域创新的金融发展战略,进而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明确区域研发创新框架内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之间的联系,以期有助于辨明金融与科技融合趋势下我国金融发展的形态特征,进而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三、理论分析与实证假设

区域研发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探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与区域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对金融功能的拓展分析[18-20]。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金融中介创新以及市场机制创新三个方面[21],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可以分为融资渠道效应和非融资渠道效应,其中融资渠道效应体现在金融资本的高溢价回报上,而非融资渠道效应体现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13]。因此,本文试图基于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所蕴含的金融功能特质,并结合区域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两者的创新效应及路径进行分析。

(一)金融科技与区域研发创新

金融科技作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颠覆了传统金融环境,所以,从金融功能角度分析它与区域研发创新之间的影响,就需要从金融科技特征、金融生态环境与研发创新的关系入手[22]。首先,金融科技信息化的特质表明,它在解决信息沟通难题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创新主体的信用资质、经营能力、发展空间、市场潜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精准定位,这些信息的公开有助于缓解投资主体与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降低金融市场筛选有效信息的时间和成本,投资主体还能根据信息化的计算结果选取优质的创新项目进行投资,这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资源在研发创新活动的配置效率有重大意义[23]。其次,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科学地预测投资和研发的结果,并能精准识别创新流程中的风险。这对于解决创新不确定性风险、投资收益风险和构建高效的退出机制具有重大意义[24]。最后,去中心化的技术应用不仅简化了传统业务流程,降低了创新主体对传统信贷资源和研、产、销渠道的依赖性,还打破了市场创新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提高了金融创新要素的流动范围和效率[10]。通过对金融科技的特征分析不难发现,金融科技影响区域实体部门创新的路径为:金融科技通过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了金融服务创新的范围和效率,让投资者和创新主体可以更科学地作出资源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换言之,金融科技是技术扩散中的金融协同,金融科技凭借技术优势提高了创新要素的供需匹配度,降低了研发创新流程的投资风险和成本,并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这种技术型手段大大提高了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和创新市场中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激发了金融服务创新的潜能,进而影响区域创新效率。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 金融科技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效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金融科技的区域创新效应中具有中介作用。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研发创新

科技金融作为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重大革新,是政府职能、企业需求、金融机构供给的融合产物。在科技金融的影响下,政府财税补贴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并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来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当前科技金融作用于研发创新的途径主要分为:(1)政府资金建立基金或者母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企业;(2)创新金融产品,如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塑造了多元化科技企业股权融资体系[25]。科技金融的直接目的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匹配的资本支持,它依靠政府背书引导金融资本流动,通过财政补贴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手段提高资本回报溢价率。一方面,满足了研发创新的资本需求;另一方面,给予金融资本较高的溢价回报率,吸引市场资本进入区域研發创新领域,所以,科技金融实际上是通过调节金融资本要素回报率来影响研发创新活动的[26]。另外,与传统金融相比,科技金融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专业的人力投入可以提高投资项目筛选、资金管理、风险管控等决策效率,筹集小、散社会资本到专业投资机构的手中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资本的规模效应,这极大地提高了金融资本的溢价回报[13]。因此,科技金融就是为缓解研发创新融资约束并直接服务于科技进步的一项多方参与的金融政策,它为研发创新活动提供资本支持和专业化、规模化的金融服务,它以金融为手段,通过提高金融资本溢价回报率调动市场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作用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 科技金融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效率,金融资本回报率在科技金融的区域创新效应中具有中介作用。

四、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

其中,ω3表示统一的区域创新框架内,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交互变量的系数,其大小、方向反映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效应的协同效应。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选取区域研发创新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参考白俊红等(2015)对两种方法①的对比分析结果[27],为避免结果受主观设置生产函数的影响,借鉴余泳泽等(2013)的做法,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来测算各省的研发创新效率[28]。因此,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选取投入产出指标。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本、人力两大类要素;产出指标主要包括专利类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选取的投入指标主要为:研发资金投入指标,用各省R&D经费支出表示;科研人员投入指标用各省R&D从业人员表示;在产出指标上用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来表示。同时,利用所选的投入产出指标通过DEAP 2.1软件进行测算,得出区域研发创新效率。在分阶段回归时,依照各阶段主要特征,选取研发投入强度(rd)、有效专利产出(op)、新产品销售收入(trans)分别作为研发投入阶段、研发产出阶段、创新成果转化阶段的度量指标。

2.解释变量。金融科技指标和科技金融指标为主要解释变量。目前,学者们对金融科技的度量方法主要有:(1)文本挖掘法。以金融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量化金融等为关键词,对网络新闻、政府及企业公告等进行文本数据挖掘,并在结构化分析基础上得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29]。(2)依照金融科技结构功能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利用金融科技企业交易账户的底层数据进行测算[10]。由于文本挖掘法的测量可能存在过多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交合信息,所以,通过构建金融科技指标体系来对金融科技进行量化。依照金融功能理论,金融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信息处理、风险管控、支付清算、用户体验、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因此,从企业、用户、政府三个市场参与主体出发,参考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课题组的指标体系(见表1),对指标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来测算和衡量金融科技水平指标。

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参考徐玉莲(2017)[26]的做法,把我国科技金融资金来源分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科技金融和以企业、金融机构等为主体的市场科技金融两大类,依照不同主体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设置指标体系(见表1)。

通过观察表2主成分分析结果,考虑到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度的影响,金融科技指数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测算,科技金融指数选取第一个主成分测算。

3.中介变量。 为进一步阐释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路径,分别引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回报率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两者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路径。其中,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fra)利用区域金融投入产出指标,并通过DEA方法测算得到③[30]。资本回报率指标(roic)用科技金融投资绩效综合指数来表示④[31]。

4.控制变量。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分析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研发创新的影响,还控制了以下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regdp)。研发创新作为一项经济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经济状况可以为研发创新提供稳定的基础保障。利用各地区人均GDP取对数来衡量宏观经济发展水平。(2)区域开放水平(open)。区域开放度影响区域创新要素的流动性,利用地区外贸依存度来衡量区域开放水平,具体计算为区域进出口总额与区域GDP的比值。(3)市场化水平(market)。无论是创新要素流动还是创新成果转化都离不开市场的调节,用区域市场化指数来衡量区域市场化水平[32]。(4)教育发展水平(edu)。创新发展对人力资本要素的要求较高,选取区域高等教育人数与总人口比值来衡量区域社会教育水平。(5)城市化水平(urb)。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禀赋结构和基础设施支持,对于提高创新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用区域内年末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反映。(6)互联网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要素的共享具有积极作用,用各省互联网行业规模与地区GDP的比值衡量(各变量及定义说明见表3)。

(三)数据说明

以2012-2018年全国30个省市(西藏数据缺失严重,故剔除)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等相关数据⑤。为避免极端值影响,用Winsorize对变量进行1%分位及99%分位的缩尾处理;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结果表明,解释变量的VIF<10,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对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rob>chi2=0.0001,拒绝了原假设,所以,选取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其中,模型(1)(4)为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直接影响,模型(1)(2)(3)为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fra)为中介变量的金融科技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模型(4)(5)(6)为以资本回报率(roic)为中介变量的科技金融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表5回归结果显示,金融科技(fintech)、科技金融(techfin)都对区域研发创新效率(inv)的提升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模型(1)(4)显示fintech影响系数为0.036,科技金融影响系数为1.129,两者分别在10%、5%水平下显著。表明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发展都显著提升了区域研发创新效率,并且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边际影响力要大于金融科技,这主要是由两种金融发展方式的特质所决定的。科技金融立足于金融,其布局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利用金融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所以,它直接影响了技术研发创新活动;而金融科技立足科技,它注重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所以,它产生的影响更多集中在优化金融生態环境、改变市场交易模式、提高金融效率等方面。因此,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直接影响要强于金融科技。同时,观察中介效应结果发现,模型(1)中fintech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可以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模型(2)中fintech系数为0.130;模型(3)中fra系数为0.164,fintech系数为0.028,并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金融科技的区域创新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占比约42.86%。同理,由模型(4)(5)(6)结果可知,tencfin的系数和roic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资本回报率在科技金融的区域创新影响中也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占比为27.67%。因此,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区域创新效率,科技金融则通过提高资本回报率来影响区域创新效率,假设1、假设2得以证实。

另外,从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来看区域经济水平(regdp)、市场化程度(market)、区域教育水平(edu)、城市化水平(urb)、互联网水平(internet)都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展现了积极影响,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教育水平、城市化程度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都可以提升区域研发创新效率。但是区域开放水平(open)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研发创新效率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科研基础和创新竞争力仍旧较弱,自主的研发创新容易受到外部冲击。

(二)基于研发创新阶段的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区域研发创新是一个复杂多阶段的系统。因此,在确定了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对区域研发创新效率的整体影响后,为明确两者对区域研发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进一步考察它们对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6)。

表6显示,在分阶段回归结果(2)(4)(6)中,金融科技(fintech)对研发投入(rd)、研发产出(op)、成果转化(trans)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37、0.069、0.147,其中在研发产出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都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这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对研发专利成果的产出和社会经济转化都有正向影响,但在研发投入(rd)阶段显著性不强。结合上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fra)中介变量的作用分析,可以更进一步明确金融科技对区域创新研发的作用路径:金融科技并没有直接为区域研发创新活动提供创新要素投入,而是通过提高金融资源在研发创新流程中的配置效率来激励研发创新活动的展开,所以假设1得到更进一步证实。从回归结果(1)(3)(5)可以看出,科技金融(fintech)在研发创新不同阶段展现的作用也有差异,在研发投入阶段(rd)和成果转化阶段(trans)都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作用,尤其是在研发投入阶段,科技金融(fintech)的影响系数达到了33.161,这表明科技金融极大提升了研发创新的金融资源投入。但在研发成果转化阶段,科技金融对研发专利产出(op)等产生了抑制作用,这是因为科技金融主要是靠政府引导推动的创新政策,相比市场筛选机制,其仍旧缺乏效率,所以,在区域研发创新中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投机现象,这种投机行为会降低研发产出质量。另外,对比两者整体流程效应,金融科技始终对区域研发创新有着正向激励作用,并随着流程的不断深入激励效应越来越大;而科技金融在研发创新流程中体现了正负相间的关系,并且边际系数越来越小,表明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阶段异质性。

(三)统一框架下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创新效应

为进一步明确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共同作用,引入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交互变量(techfin×fintech),分析统一研发创新框架下不同区域内交互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7)。

表7显示,在分样本回归下,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研发创新绩效产生了不同影响:金融科技(fintech)在东、中、西各区域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并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系数略大于中、西部,表明金融科技的研发创新激励效应受区域影响不明显。但科技金融(techfin)对区域创新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对研发创新效率表现出正向的激励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表现出抑制作用,区域异质性极大地影响了科技金融与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交互变量系数发现,东部地区交互变量(techfin×fintech)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共同作用下,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中部、西部区域的交互变量系数为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协同作用并未在中、西部地区体现出来。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共同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六、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进行稳健性检验:考虑到估计结果可能受到内生性问题的影响,采用系统GMM模型引入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techfin(t-1) , fintech(t-1))作为工具变量对方程进行分析;考虑到变量测度指标选择对估计结果的潜在影响,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省级数字金融指数(fintech1)表示金融科技指标[10],用省级科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耦合度来代表科技金融指标(techfin1)[13],重新进行分析;改变区域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重新对区域创新效率(inv1)进行计算。通过回归检验发现(具体结果略),研究结果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与前文结论整体一致。

七、结论与启示

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現实意义。以上研究显示:(1)金融科技、科技金融都对区域研发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中金融科技通过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研发创新,科技金融通过提高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研发创新。(2)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创新流程不同阶段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金融科技在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和成果转化阶段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影响更显著体现在研发产出和成果转化阶段;科技金融在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阶段具有正向影响,尤其是研发投入阶段的激励效应十分显著,但在研发产出阶段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3)在统一框架下,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整体的协同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不同区域内存在差异,两者的交互项与东部创新效率呈正向关系,而与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呈负相关。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1)重视金融和科技“融合共生”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鼓励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融合,有助于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为此,可以依托金融科技塑造的良好金融生态,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实现政府资源、信贷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政府要构建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体系,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降低市场化融资门槛。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市场创新要素的流动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回报率,最终推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2)提高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与创新系统的契合度,建立个性化匹配机制。研发创新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系统,而金融服务研发创新的基础就在于满足研发创新多阶段的不同需求。提高金融服务与研发创新不同阶段的需求间的契合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的激励作用,提高金融发展的边际贡献,还可以降低研发创新活动中低价值或无价值的低效率投入。为此,可以构建个性化匹配机制,依据不同创新阶段和创新主体属性具体分析,进而为区域研发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3)重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协同作用,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作为两种金融业态共同影响区域创新发展,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关注两者差异的同时,还要重视两者间的联系,一方面,要发挥科技金融对金融科技发展的要素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金融科技对科技金融的功能优化作用,然后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 目前测算区域研发创新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参数法(以随机前沿分析为代表,SFA)和非参数法(以数据包络分析为代表,DEA)两大类。

② 借鉴浙江大学《2018金融科技中心指数报告》。

③ 具体来说,就是依照中国金融业发展特点,将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贷款总额和区域金融业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将区域金融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测算中国30个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④ 即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投资绩效、商业银行科技信贷利润率与科技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的加权平均数来衡量,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投资绩效等于科技创新利税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比值,商业银行科技信贷利润率等于商业银行科技信贷利润与科技信贷总额的比值,科技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等于区域内科技型上市公司股票投资回报率与债券投资回报率之和。

⑤ 其中,各变量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WIND金融数据库、EPS数据库、《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区域创新效率、金融科技、科技金融部分指标的测量则借鉴现有研究方法测算得到。

参考文献:

[1] 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金融研究,2011(5):171-183.

[2] 陆岷峰.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相互赋能与共生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科技、金融、经济生态圈视角[J].金融教育研究,2020(1):17-23.

[3] 李春涛,闫续文,宋敏.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0(1):81-98.

[4] 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J].科学学研究,2015(2):177-184.

[5] 粟勤,魏星.金融科技的金融包容效应与创新驱动路径[J].理论探索,2017(5):91-97,103.

[6] 王栋,赵志宏.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2):45-56.

[7] Huang Y,Lin C,Sheng Z,et al.Fintech credit and service quality[R].Working Paper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8.

[8] 唐松,伍旭川,祝佳.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管理世界,2020(5):52-66,9.

[9] 朱太辉.我国Fintech发展演进的综合分析框架[J].金融监管研究,2018(1):55-67.

[10] 唐松,赖晓冰,黄锐.金融科技创新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还是抑制?——理论分析框架与区域实践[J].中国软科学,2019(7):134-144.

[11] 韩先锋,宋文飞,李勃昕.互联网能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新动能吗? [J].中国工业经济,2019(7):119-136.

[12] 王海芸,刘杨.基于波士顿矩阵的科技金融发展分类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6):1018-1027.

[13] 钱水土,张宇.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9):1320-1325.

[14] 王宇伟,范从来.科技金融的实现方式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28-35.

[15] 马凌远,李晓敏.科技金融政策促进了地区创新水平提升吗?——基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中国软科学,2019(12):30-42.

[16] 芦锋,韩尚容.我国科技金融對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139-147.

[17] 潘娟,张玉喜.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投入的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8(5):831-846.

[18] Laeven L, Levine R, Michalopoulos 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5(1):1-24.

[19] Beck T, Chen T, Lin C,et al. Financial innovation:The bright and the dark sid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6(11):28-51.

[20] Sokol M. Financialisation, financial chains and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17(39):678-685.

[21] 潘敏,袁歌骋.金融中介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9(6):117-135.

[22] Jedidia K B, Boujelbene T, Helali K.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evidence from tunisia[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4,36(5):883-898.

[23] Demertzis M,Merler S. Capital markets union and the fintech opportun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2018(4):157-165.

[24] Gomber P,Kauffman R J, Parker C. On the fintech revolution: interpreting the forces of innovation, disru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8(35):220-265.

[25] 李俊霞,温小霓.中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164-174.

[26] 徐玉莲,赵文洋,张涛.科技金融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18-124.

[27] 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7):174-187.

[28] 余泳泽,刘大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与价值链外溢效应——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多维空间面板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3(7):6-20,70,187.

[29] Li G,Dai J S,Park E M,et al. A study on the service and trend of fintech security based on text-mining: Focused on the data of Korean online news[J].Journal of Computer Virology and Hacking Techniques,2017,13(4) : 249-255.

[30] 杨友才,王希,孙亚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TFP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进——基于面板数据的PVAR研究[J].管理评论,2019(6):36-48.

[31] 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116-122.

[32] 王小鲁,樊纲.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宁晓青)

作者:侯世英 宋良荣

第2篇: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首先针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研究,依托现有的研究成果,采取文献综合法并集合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际展开了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研究,并研究了一套可以定量分析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数学模型,希望可以用来指导促进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数学模型

合理引导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推进科技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保障。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属于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目前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下一步促进该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度研究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具有典型现实意义。

1 基本理论研究

1.1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金融范畴,一般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通常来说,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来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推动,而科技产业往往是高风险产业,融资需求比较大,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表现为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科技金融的本质在于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社会发展,同时必须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识别并且控制住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更多科技创新带来的需求活力需要构建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生态氛围。

所以,科技金融的发展同科技创新的发展拥有紧密的关系。近些年也开始针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不过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策措施方面,是以宏观视角来分析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当然也有部分研究重点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各个省的面板数据来构建时空模型,并通过模型来对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比如张玉喜等人就通过研究2004年~201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建立了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短期内科技金融的投入与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的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则不是很明显。汪发元等人的研究同样结合相似方法针对长江经济带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了科技创新、金融投入在区域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方面的共同作用。

1.2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机理研究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属于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和联系会产生协同放大效应,用物理学上的概念来说即耦合,结合上文的分析,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动态耦合关系,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社会活动,这项活动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满足科学发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系列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金融在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以及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寻求金融与科技的双向互动,进而满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项金融需求,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都有不一样的不确定性,资金的投入会存在比较高的分线,投资回报率不确定,尤其是在科技开发研究的初期,资金投入非常大,但看不到投资回报,很难吸引到社会资本,但是在科技创新初期的外部正效应很强,因此各国通常会采取政策性的金融介入来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尽管政策性金融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卻需要进行资金投入效率的评价,保证其可持续性,也就是持续性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引领社会资本进入。

在科技创新活动持续中,投资回报率就会逐步明朗,会带来更加有效率的投资机会,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可以通过投资科技创新来获取高额回报,进而扩大资本,这是一种正向效应,会吸引到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投资当中,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财富聚集效应,为金融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所以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之间在技术输入、风险管控、信息沟通、资金流动等互动和交换当中是紧密耦合在一起的,形成的也是一个区域性的创新系统,其耦合关系是动态的双向反馈来实现螺旋上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在于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展,有利于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如何在“一带一路”以及示范区建设契机下谱写新的篇章,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有效融合非常关键。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当然也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世界上历次产业革命与科技创新由紧密关系,并且均成于科技金融,实践已经证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

2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2.1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状况

十年来,合芜蚌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综合实力取得明显进步,在2008年示范区生产总值仅仅只有2900.9亿,到了2018年,已经增加到12816.1亿元,年均增长率12.1%,在全省GDP中占比提升到42.7%。示范区研发经费从50亿提升到350亿,研究机构增加至2500多个,院士工作站100个左右,研发人员13万人,全省6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在示范区,总数有3080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2件。作为首批国家促进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有效融合的创新示范区,合芜蚌在十来年的建设当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就,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引导,银行信贷为主体,创业投资、资本市场融资为支撑,以融资担保、科技保险、征信管理、产权交易等为手段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了产业投资、双创孵化的政府双引导基金模式,构建了一个金融基金生态圈。

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融合政策上看,重点也是采取的政策引领社会资本支撑的模式,与国内外的其他模式相比在细节上也存在明显不同,比如说与美国相比,美国采取的方式是类似中介的方式,科技金融以中小商业银行为助力,在成熟的科技金融体系下支持科技创新。日本作为东亚圈子当中的一员,其科技金融体系与国内的情况比较相似,主要倾向于政策主导,在主要的银行制度之下,围绕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德国主要是突出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在需求的引导下,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然后再有政府出台政策来引导研究成果的转化。从国内来看。比如说上海,近些年出台了很多激励和促进金融资源与科技企业有效融合的政策性文件,为科技企业打造一个可以便捷融资的政策环境,比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等。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上海也建立一套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同时也在积极引进外资,并同外资合作建立合作银行机构用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其融资模式创新了美国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即债权+股权的双重融资模式,进一步还打造出科技金融α模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2.2 实证研究

结合耦合协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要素相互渗透促使融合系统,从无序进化为有序,其中协同要素之间的融合度可以使用耦合度来进行表述,因此本文采取文献综合法,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融合度指标评价模型。具体来看,假设uij是融合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功效系数,那么可以得到如下模型。

由此融合度在0~1之间,值越大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越好,值越小则说明系统还处于无序状态。进一步假设H为融合度指标,来判定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融合程度,则有如下模型。

该模型中D表示子系统的协调指数,a和b代表待定系数。根据模型可以定义当H的值在0~0.5范围内时,融合系统失序,说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显著,当H值在0.5~0.7,说明融合系统的融合程度为中度,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进入良性互动阶段。当H值在0.7~0.8之间,则说明融合系统的良性互动进入发展阶段,当H值在0.8~1之间,则说明融合系统的融合程度进入高级状态,良性互动达到最优。

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方法,取得指标权重,并就此确定相关指标与权重,具体包括一级指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二级指标则包括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化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为科技创新能力下属指标);政策性科技金融、信贷科技金融、科技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市场(均属于科技金融下属指标)。三级指标方面,在研发能力方面包括人员发明专利授权书,国外文献库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成果转化能力方面包括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产业化能力方面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技术扩散方面主要是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金融方面主要的三级指标为财政拨款在总财政支出的比重,银行信贷金额,科技型上是公司总市值,科技型上是公司数量,风险投资资本总额,风险投资机构数量。

由此结合相关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融合度方面政策性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总体水平是逐步提升的,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主要在2008到2012年之间,因为2008年要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科技金融方面呈现出扩张态势,财政投入加大但与科技创新互动规律脱节,导致出现融合程度的波动,2013年以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国家也在寻求构建创新型国家,因此科技创新体系得到完善,政策性金融开始发力有序地支持了科技创新,但总体指数并不是很高,大约在06~0.7之间。信贷科技金融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失序状态,在近些年才开始逐步变得有序,主要是因为市场化的科研成果筛选和检定的难度大,成本高,影响银行信贷的投资回报率,所以银行信贷业务通常都抱有谨慎态度,近些年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科技信贷体系逐步完善,融合程度逐步提升。科技资本市场投资方面总体呈上升趋势,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在2013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后续增长逐步放缓,因为此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对投资持谨慎态度,但同样也因为政策性的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愿望都比较强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然反过来科技创新也为科技金融拓展了市场空间,是双赢的局面,而要营造出双赢的局面就必须要促进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并是二者融合后的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经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力亚提·加帕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研究与思考[J].科技展望,2016,26(24):251-251.

[2]赵思雨,韩兆洲.行业跨越与融合: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J].广东经济,2017,(15):48-54.

[3]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新金融,2015,(6):22-26.

[4]汪发元,郑军,周中林,等.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区域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影响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1-2016年数据的时空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8):66-73.

作者:任向英

第3篇:科技金融创新引领改革与科技企业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通知》提出,将在8个区域内,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推广“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置科技创新专板”“基于‘六专机制’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推动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容错机制”“以协商估值、坏账分担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商标质押贷款模式”“创新创业团队回购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所持股权的机制”等举措,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各类金融工具更好服务科技创新活动。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平均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严峻,此次《通知》出台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平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上述科技金融创新举措具有较强政策效应,结合2019年1月9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可以看出,《通知》将有效提升未来我国的总体科技创新能力。

《通知》的发布将不仅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借助外部力量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还有效的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互利互惠。从具体措施来看对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通知》有利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第二,《通知》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贡献;第三,《通知》有利于扩大科技产业规模,形成区域规模效应;第四,《通知》有利于培养相关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从具体措施上来看,五大措施有利于科技金融业务持续、稳定、高效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置科技创新专板将有效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科技企业,针对发展初期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区域股权市场将有利于引导资金进入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期企业,并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使其逐步达到上市要求。

推动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容错机制,扩大政府股权基金的规模,探索多种資助模式,提高股权基金的利用效率,逐步形成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扩大基金来源,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基金筹集模式。强化政府基金的引导和示范力度,利用政府基金和政策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探索资助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融资杠杆的机制。

以协商估值、坏账分担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商标质押贷款模式,该模式需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投融资新方法,不断创新商标质押贷款与模式投入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开展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探索等,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新局面。

创新创业团队回购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所持股权的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构建省、市、区多层次分级的地方科技创新基金体系。通过立法的完善,提高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地位,将其与对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绩效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能够较快地实现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作者:展含

第4篇: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科学、准确的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尚未形成,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经济比例仍然较低。因此,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高度协同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构建合理、科学的长效运行价值,强化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来源,才能高效的促进科技金融产业稳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科技企业;协同机制

一、目前我国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科学、有效的科技金融政策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科技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极大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因此科技创新必须要有正确、科学的科技金融政策作为指导,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稳健、长久的发展。目前,我国有关科技金融的政策尚未完善,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风险投资政策设置尚未完善,在风险投资中,因投资主体、投资项目、投资方向存在着较多的限制导致资本市场缺乏新鲜活力,缺乏强大的引擎推动科技创新;第二,部门科技金融政策专业性和引导性不足,没有针对细化到某一方面进行政策制定,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法律效力不强,政策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无法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的政策性金融虽然以创业基金等形式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但是在资金分配上并未进行合理配置,导致资金分配从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发了个别企业的不满,从而制约了科技性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三,由于各个主体之间存在自身差异性,导致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金融壁垒,而现有的政策制度无法打破金融壁垒,从而降低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的力度和积极性。

(二)科技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我国市场经济变化动向难以捉摸,导致科技金融机构对市场上新生的产品和服务、技术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信息的了解少之甚少,并且市场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对众多的金融产品难以“消化“。而信息的匮乏和行业的差距会导致金融人士难以从客观角度对科技成果价值和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依靠专业的评估机构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增加了科技金融企业的信息成本,导致科技金融机构缺乏支持科技性企业的动力。

从科技创新企业角度来看,大多数都是发展时间短、起步较晚和经营经验不足的初级企业,其整體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较低,目前主要发展的方向集中在产品市场的开拓上,面对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以及鱼龙混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初级企业难以具备充足的时间去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并且无法确定哪个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融资产品。

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一方面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和准确的了解科技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信用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不敢随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这不仅无法满足科技型企业经济需求,阻碍其企业规模壮大和经济发展,还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部分科技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重压下会不慎走入违法之路。个别科技型企业为了获取资金,会采取刻意隐瞒不良信息、过度包装或伪造自身资信等有利信息行为,而这些行为将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引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整个金融社会秩序。

(三)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单一

我国银行与非银行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导致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模式较为单一,其主要融资模式便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科技企业多元化、独特化的信贷融资需求。从科技企业自身特性来看,其回报率低、高风险和回报周期长等夜店制约了融资需求的获取。而科技企业主要财富以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为主,难以看出其实体价值,无法达到金融机构的融资标准。由于科技企业财务和组织结构缺陷,导致信用管理水平较低,促进金融机构难以做出较为准确、合理的判断和预估,融资需求被众多金融机构排斥在外。因此,从目前科技企业融资状况来看,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收入,根本无法满足科技企业多层次、多维度的资金需求。

二、构建高效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发展策略

(一)科技企业强化自身管理

首先,必须强化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金融企业应当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提升整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研发中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高新技术领域中,要不断集中优质的科技资源,努力开拓出属于自身的金融产品。其次,科技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发展状况,对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提升资本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资金使用的灵活、高效周转。最后,我国科技企业发展应当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发挥政策优势,在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和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财务运行流程和实现创新发展。通过对企业内部资金流通的各个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和融资难题进行有效规避。

(二)政府以政策发挥推动作用

无论如何,政府永远都是维系市场秩序稳定、促进企业发展的保护伞,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企业各部门高效交流和合作,构建顺畅、完整的信息交换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循环渐进的引导金融部门和科技企业高度契合。政府可以立足金融企业和科技企业两者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构建科学的金融服务机构网络和金融科技体系,将金融资本和科学信息技术实现完美配合。不仅如此,政府部门还可以针对科技金融业的特点,从整体出发,制定服务于全局的科学制度,从最大限度上发挥政策法规作用以此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长久发展,并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业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减少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强化科技金融产业发展

第一,科技金额企业必须掌握企业融资的特点,对融资可能带来的风险、效益等影响展开细致的分析,在权衡融资利弊之下,再来做出是否融资的判断。可在企业承受范围之类进行新兴技术的尝试,提升科技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以此促进科技金融业运行机制的长久发展;第二,深入分析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针对科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根据市场不同时期的金融需求,设计和创造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为了紧随现代化时代的发展步伐,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力量,积极探索网店,拓展发展渠道,进一步扩大网络金融系统的影响。

(四)完善科技金融平台运行机制

以激励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带动社会各个主体的参与和创造的积极性,激发各成员的创新热情,让其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形成科技金融平台产生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动力。完善科技企业保障机制,在科技金融系统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以此保障科技企业各部门有效协同合作的进行,为其提供物质、人员和技术支撑。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人才对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奇珍异宝“,因此科技企业必须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并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对科技金融综合性人才的充分挖掘、科学培养和合理运用,为科技金融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结束语

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能够高度协同发展,不仅对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把控金融风险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还能促使科技创新获取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以及科技金融获取技术支持。唯有两者相互依靠、相互促进才能推动我国科技力量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日推动我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文波,陶媛婷.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 西南金融,2020, 000(001):23-32.

[2]潘娟,张玉喜.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制度协同度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 000(005):43-49.

[3]张业倩."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科技创新导报 .(2017).Print.

[4]徐王忠,常榕麟."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与金融创新研究."经济视野 .(2015):343.Print.

[5]胡援成,吴江涛.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10-13.

作者:吕璐

第5篇:基于协同模型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与科技金融动态关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从供需角度出发,根据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各自参与主体要素的共同性,分析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三者之间协同发展的机理。构建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金融子系统模型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取2001—2012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科技金融体系目标设立的明晰性、运行机制长效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子序度;协同度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与金融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及水平的重要因素。作为服务于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成果发展创新的资源体系,科技金融在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后,科技部、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召开“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启动会”,会同财政部制定并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措施,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从而建立更为合理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于科技创新以及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科技金融的影响是其中的重点内容。Revilla、唐智鑫和管勇等学者,分别从金融服务创新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研究了科技创新对于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1-2]。曹东勃、秦茗以技术—经济范式的演进模式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金融创新——及金融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出发点,指出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始终相互依存的事实[3]。而提及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从资金供给方面来说,Aerts和Schmidt认为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资对企业R&D强度具有促进作用[4]。Hall和Maffioli验证了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资对于私人投资所可能产生的挤出效应[5]。Benfratello、Ang以及Popov和Roosenboom等学者针对金融体系中银行、资本市场以及风险资本投资在企业等进行科技创新时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进行了研究[6-8]。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则更多是在理论层面,如赵昌文(2009)、房汉廷(2010)、洪银兴(2011)、胡援成和吴江涛(2012)等,分别从科技金融的内涵、特征、制度安排以及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9-12]。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及效果的量化分析并不多见。事实上,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新型平台,有效收纳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形成了三方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基于此,本文从三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出发,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为基础模型反映三者协同发展的有效性,并为实现科技金融体系目标设立的明晰性、运行机制长效性提供理论支持。

二、区域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机理分析

“协同(Synergetics)”是物理学概念,作为一种具有较广运动范围的现代横断学科,由德国物理学家Haken首次提出。协同学将大量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自发形成空间的有序结构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方式及机理。视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科技金融作为三个子系统,拥有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相同的主体要素构成,在产业与空间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形成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

图1展示了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两作用的协同机理。对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协同过程,一方面,科技创新为金融创新带来必要的技术支撑及不断扩大化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助推科技研发并促进成果产业化。

科技创新带来的信息技术优势,促进金融创新要素的发展,提高金融系统内部的信息透明化程度。技术支持下的金融机构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便捷交易以及不断推陈出新金融工具,使得更为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为金融创新确立新的增长点。由于高科技企业易被传统的金融服务所排斥,金融创新能够整合大量资本,不断改进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理念及方式,拓宽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融资渠道,满足其金融需要。

对于金融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过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保证科技金融主体投资力度,而科技金融通过制定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提供必要支持。

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活动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投资理念、投资组合方式以及金融中介结构的完善,使得科技金融主体在投资过程中以低风险获取较高利润:市场科技金融供给主体通过对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成本评估,利用多样化金融产品和工具,择最优方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对于公共科技金融主体而言,大量金融资本得以集聚,政府财政投入增加,金融支持力度得到提升。科技金融是对于金融工具、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所进行的创新性的系统安排[13]。因此,科技金融能够为金融创新开辟一条涵盖政策支持、运营监管的发展道路,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活动所需资源,并且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为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协调经济社会中的资源要素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对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之间的协同作用,一方面,科技金融引导资金流向高科技企业,并对科技创新进行筛选监督;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撑以及深远影响。依据科技创新过程的时间逻辑顺序,不同类型科技创新项目存在不同的收益性、风险性及外部性,科技金融能够引导参与主体通过各种投资方式使得资金流向科技创新企业,并且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评估筛选,合理监管配置资金。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技术影响,能够提高研发效率及科研水平,扩大科技金融主体的投资利润及金融机构的创新收益空间,保证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从供给角度看,科技金融子系统通过政府、科研管理机构等部门的政策、制度及相应资金支持,以及商业银行等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投资,向科技创新子系统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监管体系及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金融支持下,选择高质量的项目进行研发,提高项目成功率并进行产业化,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了金融机构在进行理念、服务等创新时的步伐,拓展其发展空间。蓬勃的金融创新发展激发金融机构为科技金融主体提供更为匹配的投资方式,扩大其资本集聚。反之,从需求角度,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活动的拉动,科技创新主体进行科研活动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就需要科技金融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监管。也就是说: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之间具有相互拉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只有三者彼此匹配、适应,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否则,任意一个或者两个子系统处于滞后态势,都会减缓其他子系统的发展速度,继而影响整个复合系统的良好发展。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根据协同学原理,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以2001—2012年为研究区间,对于我国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系统协同度数值偏低,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制,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最高,自2006年后其波动区间为[0.7,0.95],而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最低,始终波动于区间[0.3,0.6]。为此,本文从系统参与主体出发,提出促进该复合系统良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并且大力发展我国科技金融。本文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创新及科技金融发展明显滞后,尤其是科技金融。而政策支持上的滞后是二者发展落后于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一个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及科技金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政策层面上激发各个参与主体的热情,从而实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

其次,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企业等之间的合作,相互配合,彼此协调发展。子系统发展不均衡,会直接影响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状况。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及科技金融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后两者与金融创新的差距。鉴于此,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督促金融机构推陈出新,并积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而金融机构等应主动建立与各类企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金融机构以新产品、新工具向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在充裕资金的支持下,要努力开发新技术,以技术支持提高科技金融主体投资回报,并完善科技金融信用体系,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最后,应当建立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及科技金融协同机制的综合管理平台。结合我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以及财政部、中央银行、科技部等,通过信息交流,有效统筹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及科技金融的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为目标,以金融创新作为中坚力量,实现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协同良好发展,继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Revilla A J,Fern?ndezZ. The Relation between Firm Size and R&D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J]. Technovation,2012,32(11):609-623.

[2]唐智鑫,管勇.互联网技术与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金融科技时代,2011(9):80-81.

[3]曹东勃,秦茗.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J],财经科学,2009(1):8-14.

[4]AertsK,SchmidtT. Two for the Price of One Additionality Effects of R&D Subsidies: A comparison between Flanders and Germany[J]. Research Policy,2008,37(5):806-822.

[5]Hall B H,MaffioliA.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s in Emerging Economies: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J].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arch,2008,20(2):172-198.

[6]Benfratello L,Schiantarelli F,SembenelliA. Banks and Innovation:Micro 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90(2):197-217.

[7]Ang J B.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0,32(1):457-468.

[8]Popov A,RoosenboomP. Venture Capital and Patente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Europe[J]. Economic Policy,2012,27(7):447-482.

[9]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1.

[11]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22-27.

[12]胡援成,吴江涛.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10-13.

[13]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129-137.

[14]吴大进,曹力,陈丽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郑慧 李雪慧

第6篇: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梳理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来自于全国30家三甲医院的问卷调查数据,引人组织学习概念对医院科技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予以探讨,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文化对组织学习、组织学习对科技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科技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但可通过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科技创新绩效

文献标识码:A

科技创新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科技竞争的白热化,医院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不适应新的科技创新要求,如何重新建构医院的科技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而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休戚相关,近年来,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创新文化、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已逐渐引起重视,但目前国内外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对于医疗机构这种特殊组织却很少涉及;另外,绝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定性分析的阶段,鲜有通过典型调研和大量问卷调查,定量化地研究创新文化是否以及如何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本文将以医院为对象,把科技创新文化、组织学习和科技创新绩效整合于同一个模型中,通过实证调查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理论基础

1.1 医院科技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类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赋予其不同的内涵,①功能角度:科技创新文化是一种渗透到组织骨髓中鼓励创新和冒险的文化,它能根据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危机作出迅速反应,并且没有终结;是能激发和促进组织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的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②文化要素角度:创新文化是由鼓励冒险、开放性和思想共享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理念;是与科研创新相适应的科研文化,其核心是研究人员在科研创新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态度、共同科研理念和价值观;是与创新实践相关、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

由此可见,对于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目前国内外还未形成共识,研究者单纯从创新文化的功能或要素对其进行概述,存在一定的局限,忽略了科技创新文化的历史条件性,同时,医学科技创新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公益性的、极其复杂的、具有极大风险和浓厚的人文伦理特征的创造活动,本研究将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医院以维护人们身心健康为目标,在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能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和行为、保障创新实施的具有医院特色的创新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的总和,主要包括价值理念、机制与行为、环境与条件等三个层面。

1.2 医院组织学习

对医院学习的界定,可从一般组织学习的概念人手,组织学习是个体学习的结合,并且能够增进创造未来的能力,强调注重个人心智的改变;是包括团队导向、学习导向、系统导向及记忆导向的一个系统过程,组织学习是当组织成员在遭遇共同问题时,以“共同学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模式,包括学习承诺、分享愿景以及开放心智三个核心要素,组织学习作为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组织过程,能够获得、存取和改进组织记忆,从而指明组织行为的方向。

众多学者已分别从心理学、组织理论等角度对“组织学习”加以诠释,有的将其视为一种活动,有的将其看成一种系统,有的强调认知的改变,有的强调行为的改变,医院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科技和知识高度密集型的特殊组织,把握医院学习的内涵应注意三点:①学习主体不是个人而是指整个医院;②学习内容是围绕医学相关知识和信息展开的;③应该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的行为,我们将医院学习定义为:医院整个组织将学习作为最主要的基本价值观,积极主动地获取并利用医学相关知识和信息来调整和规划自身医、教、研行为,以提高医院持续核心能力的过程,包括学习承诺、系统导向、开放心智、知识整合四个核心要素。

1.3 医学科技创新绩效

绩效是指完成某种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组织目标的达成度,在不同领域、不同组织有其特定的内涵,科技创新绩效是科技投入、经济财务、文献计量、专利、组织战略和管理等要素的统一体,赵红专认为科技创新绩效主要表现为论文、奖励、成果、开发经营等形式,医学科研是一项极具探索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创造活动,投入与产出是非线性关系,其绩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绩效,其实质和灵魂是创新,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因此,罗长坤教授将医学科技创新绩效定义为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业绩和效果,包括科研投入相关要素的运作、科研活动过程相关要素和科研产出相关要素。

2、研究假设

2.1 医院科技创新文化与医院学习的关系

创新文化是根植于组织之内的特定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它能影响员工的心智模式和行为,如何激励并吸引员工学习,通常和组织所建立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组织要提升其学习的能力及功效,就应该鼓励沟通与合作,培养回馈与坦诚、鼓励创新、能原谅员工尝试性错误的创新文化,以增强组织学习的文化动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拥有鼓励组织改变和适应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直接决定着学习的类型以及学习过程中合作的程度,刘颖认为学习意味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如果组织能让员工放下包袱去学习、积极创新,允许一定限度的失败,就能大大激发员工的学习潜能,为了让学习更有效率,组织成员必须拥有正确的知识价值观,而创新文化对知识价值观起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

H1 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对医院学习有显著的直接正效应。

2.2 医院学习和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

Ch0n研究发现当组织能很好地利用促进组织学习的有利条件时,信息处理与有效的学习将会联系更紧密,从而最终改进绩效,Daniel和Maria认为组织学习和市场导向均能促进组织绩效,组织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员工和顾客的信任和情感忠诚,M0ntes和M0ren0研究证实了组织绩效能通过组织学习、团队协作和技术、管理创新得到改进,组织学习可以促进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而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这两个子过程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陈国权认为通过学习能使组织获取和创造新知识,而知识作为组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组织获取和维持科技竞争优势的基础。

H2 医院学习对科技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效应,

2.3 医院科技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

Camer0n和Freeman通过研究得出了文化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张扬回顾了人类科技创新史,发现文化对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绩效,林洁梅认为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它对科技人员具有明显的导向、凝聚和激

励作用,许合先认为与创新相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形态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科技人员之间的知识转移、信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整体创新网络的形成,柯丽敏通过研究发现文化和科技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是0.987,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具有强烈的推动力,可见,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的确具有重大的驱动力,但这种作用是直接还是间接的,目前还没有学者从实证角度给予解释。

H3 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效应,

3、研究设计

3.1 变量的衡量

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量表主要参考孙建国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医院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修订而成,任何科技创新都具有风险性,但其他创新失败只会带来物质财富甚至只是潜在的物质利益的损失,而并不像医学技术创新这样因为失败而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因为社会总是用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费用合理性等无数的甚至较为苛刻的条件来要求医学,否则就是拿生命开玩笑,同时,医务人员既要从事科研又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正如张孝骞教授所言:“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病人须‘戒、慎、恐、惧’”,所以,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量表应该能充分体现医学科技活动的特殊性,原问卷主要基于企业,我们在对医学专家和实践人员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注重成本效益”、“重视顾客与供应商的需求”等条目,增加了“以病人为中心,尊重患者权益”、“宽容创新失败”和“勇于承担风险”等条目,问卷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机制与行为、环境与条件等三个层面和六个指标要素(包括18个项目),即基本价值观(BV)、持续发展理念(S0)、风险态度(RA)、激励机制(MS)、行为模式(BM)、环境与条件(EC)。

医院学习量表主要来自于Pilar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医院的特征性,对言辞进行了局部修改,问卷包括学习承诺(LC)、系统导向(SD)、开放心智(0M)和知识整合(KF)4个因素,共12个项目,

医学科技创新绩效量表主要来自于罗长坤的研究,该研究认为科技创新绩效主要包括:科研投入相关要素的运作(研究所、学科建设、经费、设备等);科研活动过程相关要素(科研课题、科技开发、交流合作等);科研产出相关要素(科研成果、论文、人才和基地等),为了便于操作,我们结合医院实际分别从投入、过程、产出中遴选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形成问卷,包括科技投入(SI)、科技过程(Sc)、科技产出(SA)3个因素,9个项目,

3.2 研究样本

根据全国三甲医院黄页随机抽取样本医院,然后派人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为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湖北、重庆、四川、湖南、贵州等9个地区30家三甲医院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占93.6%,每家医院平均约8份,有效问卷中,科技人员200人(占85.50%),管理人员34名(占14.50%);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210人(占89.74%),中级职称或硕士24人(占10.26%),无论从医院的地区分布、规模还是被试人员的情况来看,样本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3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以Cr0nbaeh系数作为问卷信度的测量指标,见表1,各因素及变量的Cr0nbaeh d值均高于管理学研究中所推荐的值0.70,在可接受的范围,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在效度检验方面,研究使用的量表来自于国内外学者曾使用过并且经证明具有可靠效度的量表,而且在使用前,通过咨询专家、预试并结合医学科研的特点修正了问卷的部分内容,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也应该符合构建效度的要求,但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仍以验证性因素来验证各量表的建构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指标见表1,总体上各指标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由以上检验可知,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收敛效度及区别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所以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应是可行的,本文在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医院学习及科技创新绩效的衡量模式上,以第一级各因素的衡量题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值,再由第一级因素作为第二级变量的多重衡量指标,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减衡量指标的数目。

4、研究结果

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运用AM0S构建了医院科技创新文化(CT)、医院学习(LN)与科技创新绩效(PM)的关系的初始理论模型(见图1),首先对初始理论模型的适配度进行验证,然后做假设检验和路径分析并对模型进行修正,形成最终模型,

4.1 理论模型的验证

根据易丹辉教授的建议,我们从基本适配度、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以及整体模型适配度三个方面对初始模型进行验证(见表2),

基本适配度:要求测量指标的测量误差不能为负值,因素负荷量大于0.5且小于0.95,并达到显著水平,表2中,各个潜在变量的衡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均位于0.5到0.95之间的标准状态,达显著水平,测量误差均为正值,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要求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大于0.7,萃取变异量大于0.5,由表2可知,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医院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6、0.80、0.82,萃取变异量分别为0.81、0.85、0.76,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整体模型适配度:根据侯杰泰等学者的建议,采用如下拟合指数:x/df(大于2.0,小于5.0),NFI(大于0.9),GFI(大于0.9),AGFI(大于0.9),NNFI(大于0.9),CFI(大于0.8),RMSEA(小于0.1),由表2可知,除x/df略大于5.0及AGFI略低于0.9的标准以外,其他指数均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综上所述,本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拟合度,可用于检验相应的假设。

4.2 假设检验

表3为AM0S关于理论模型路径系数的运行结果,根据路径系数可以分析潜变量之间的影响效应,由表3可知:①科技创新文化对组织学习的路径系数y=0.89,p<0.001,表示科技创新文化越强,组织学习的程度越高,即科技创新文化对组织学习确有显著的直接正面影响效应,假设1可获得支持;②组织学习对科技创新绩效的路径系数β21=0.76,p<0.001,表示组织学习越强烈,科技创新绩效越显著,即组织学习对科技创新绩效确有显著的直接正面影响效应,假设2可获得支持;③科技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的路径系数y21=0.31,p=0.057>0.05,未达显著水平,表示科技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面影响效应,科技创新文化不会直接导致科技创新绩效的提高,假设3未获得支持,但是如图1和表3所示,科技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值为0.68(0.89×0.76),在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可见,科技创新文化通过路径。对科技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间接影响效果,根据以上假设检验结果,修正理论模型,见图2,

5、结论与讨论

通过文献探讨及个案访谈构建理论模型,以全国30家大型综合医院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学习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对医院学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这与文献[14,16,17]中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指导功能使科研人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改变自己不合时宜的行为和观念,引导他们改变心智模式,进行系统思考,而适应的心智模式、系统的思考,则是提高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必要修炼,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发科研人员高层次需求,使他们树立起奋斗目标,并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知识信息的储蓄,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凝聚功能既提倡借助外部资源,还提倡内部共享资源,能增强科研人员共享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共享可以使知识产生增殖效应,提高知识的利用价值,科技创新文化还能整合并形成医院科研的共有思维模式(包括科研价值观和组织规范),共有思维模式对形成科研人员的共同愿景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共同愿景,科研人员的学习意义不大,很多创造性思想很难付诸实施,因此,只有清晰理解医院组织学习的方向,才能有效地形成医院的力量和核心能力。

(2)医院学习对科技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这一结论再次验证了Daniel等以及陈国权和郑红平学者的研究结果,医院学习有利于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系统内部结构的改善,提高创新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它不仅为科技创新构建知识平台,而且还构建了知识、认知等向前的动力,把创新精神融入到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所以医院创新学习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捷径,医学科技创新是新思想、新概念和新知识从提出、发展到有效应用的过程或阶段,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传播和使用是创新的关键,因此,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知识积聚的医学科技和瞬息万变的医疗市场,医院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信息资源才能重新构建并提升其科技竞争力。

(3)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医院学习间接影响创新绩效,这正是诸多学者如林洁梅、柯丽敏等在探讨创新文化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时尚未考虑的,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先导和促进作用,但是这一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通过医院组织学习才能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医院科技创新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医学创新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套模式,模式中的成员群集互应,有着共同的思维定式、科研态度等,以价值观念为核心,而价值观念则局限在意义上,着落于象征,只有通过学习、认知等行为,使人们彼此沟通和融合,才能将优秀的文化承继和延续下去,才能发挥文化对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同时,医院科技创新文化具有动态性,它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变革、发展才能永葆活力,即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医院只有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养分交换,不断地汲取新的养分,才能使科技创新的文化土壤越来越肥沃,才能培育出更多的科技之花,因此,医院在科技管理中既要加强科研文化的培育又要重视学习型医院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组织学习在科研文化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枢纽作用。

本研究将医院组织学习引入到医院科技创新文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探讨中,不仅是组织学习与创新文化理论在理论架构上的交叉与融合,而且由于增加了新的构面使现有的“创新文化一创新绩效”分析框架进一步引向深入,既丰富、充实了创新文化和科技管理的相关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上为医院或其他组织创新文化的践行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由于各省(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所获得的调研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尝试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对本模型进行验证,另外,由于科技创新文化本身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本研究只从横向的样本数据中获得模型的验证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行纵向跟踪研究的补充。

作者:何含兵 罗长坤 孙兆林 赵 莉 陈 辉 吴 强 吴海丽

第7篇:科技创新与创新德育

我校创办于1904年,至今已历百年风雨。如何让这所百年老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为学校的发展确立新的生长点,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2008年起,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孩子的成功积聚力量”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程进行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促创新德育”的教育新路。

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生命的质量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自主塑造个性品质,增强生命的力量才能得到提高。开展创新教育是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学习、体验创新的过程将激扬学生生命潜能,让学生个性飞扬,形成主动进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个性品质,让学生终身发展受益。

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着重研究与实践了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德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1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确立“健康、博雅、创新、践行”的德育理念 西山小学将素质教育定位于培养富有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型儿童,为人的现代化夯实基础。学校面向现代型儿童(包括“创新精神”、“初步的民主素养”、“独立意志”、“竞争意识”、“合作习惯”、“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现代信息的基本能力”等等)构建创新课程模式和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型儿童的内核,并以基本的信息素养作为现代型儿童的外壳。为此,我们确立了“健康、博雅、创新、践行”的德育理念。

健康:我们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博雅:让学生全面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学识,培养高雅气质、优雅举止。

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志向,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开拓、求真、探索、挑战、冒险、负责等创新精神。

践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培养良好的行动力。 健康、博雅是基础,创新是重点和灵魂,践行是实施路径。学校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开发生命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二)把培养创新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

创新人格,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

2 特质,是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根本。这是因为,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人格教育,具备了良好的创新人格素质,就使创新活动有了自主、自发、自然的动力性。因此,我们把培养创新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创新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体验、成长的平台,更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为此,我们进行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

例如,我们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放下权威架子,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把真诚的微笑洒向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还应用创新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老师,敢于质疑书本”。现在,学生积极提出怀疑和自己的主张,已成为

3 我校课堂的一种常态。

又例如,我们通过思品课、主题队会,用爱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为人类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学校通过开展读课外书、创意小发明、养蚕体验、头脑风暴、辩论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发思维碰撞,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通过开展体育竞赛、组织“领袖训练营”、自护救灾演练、科技探索活动等,从小灌输协作的意识,感受“团结就是力量”;通过与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名校结成姊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国际间交流活动,汲取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学校还筹资几十万元建成了小爱迪生俱乐部、机器人培训基地等,为孩子们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和体验的平台。

我们没有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有的是辩论会上的智慧碰撞,科学实验中的兴趣盎然,田径场上的顽强拼搏,校园舞台上的自信与阳光,安全演练中的沉着与干练……道德情操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转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一切都在我们搭建的成长平台中,“润物细无声”般悄然进行。

二、以科技创新为特色 谱写西山小学校本德育新篇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的德育

4 工作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

德育大纲指出:“各种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教育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时机。为了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校针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育调整,全面启动了科技创新教育工程,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

(一)构建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我校在全体教师中明确了“把科技创新教育打造为学校第一品牌”的理念,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精心制订了创建科技教育特色的实施方案,从科技特色的目标和内容,基本策略和途径,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充分发挥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科技活动相关工作的协调与指导。

强化科技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学校建立了一支热情高、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辅导员团队。富有科技教育教学经验的周郭旺老师担任专职科技总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各班科技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中有教科学、计算机、美术的,也有教语文和数学的,还聘请了多位校外科技辅导员。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使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5 加大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2009年投入18万元,2010年投入20万元,2011年投入近20万元,用于小爱迪生俱乐部、机器人培训基地、顺德区科普基地的设备完善更新和科技制作及创意大赛等活动开支,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课题引领

几年来,学校通过专题研究,引领科技课程的实施。在实施《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和《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等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用STS课程理论,探索出以活动为载体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STS活动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普及参与型、实践探究型、探索研究型三种类型。

我校的以种植园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活动模式在省内外推广。科研课题《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获得顺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依托顺德工业化进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的广阔的课程资源,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我们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课堂,将魔术、养蚕、孵小鸡、创意等内容引入课程,编写了养蚕校本教材,形成了魔术活动课程、养蚕活动课程、孵小鸡活动课程,生活创意活动课程等,丰富了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我校开发的“人人参与实践、个个享受快乐”的普及类型

6 活动课程不但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也被兄弟学校借鉴,还辐射到重庆、深圳等学校。

(四)丰富活动课程

班队活动——学校把科技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喜爱的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在一二年级,学校以科普教育和科学小故事为载体,教育学生养成遇事动脑筋、勤思考的好习惯;在三四年级,通过以小制作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五六年级,主要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活动——学校成立了“小爱迪生俱乐部”和以科技类为主体的科技兴趣小组二十余个,如船模、航模、车模、电子、无线电测向等,调动一切师资力量,提高兴趣小组的活动质量,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活动积极分子。这些“小科迷”们在科技兴趣小组里学习制作船模、车模、遥控船舰航行、操纵飞机模型,利用无线电进行测向,学习科学养花种草,体验科技的快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网络教育活动——西山小学组建了科技活动资源网站,让学生们上网查询,阅读著名科学家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为人类造福的感人故事;了解使用家用电器的一般常识;知道消防灭火逃生自救小知识;初步接触有关能源、环境等知识,大大开阔了视野。学校还开发了西山小学养蚕网、振唐科技网和创意大赛专题栏目,为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7 书刊阅读活动——学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内容有趣、文字浅显的科技书刊,从中学习丰富的科技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其他书刊时,留心学习书刊中的科技知识,课余假日经常收看、收听电视台、电台播放的科普专栏节目。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建立了科技教育社会实践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从中进行科技教育。学校经常让孩子们通过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认识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创建特色活动

1、养蚕活动——了解生命成长历程,珍爱生命

在广东省农科院和顺德区科协的支持下,学校着手实施《养蚕活动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成立学校养蚕指导中心,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养蚕俱乐部”。每年春季,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别开生面的养蚕实践研究活动。

我们首先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性学习,去观察、发现、探索;其次从亲历养蚕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如细致、坚持;再从自我感受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孩子们通过养蚕活动,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科学素养,还得以认识自然生命的可爱和可贵,变得更为敏感有情意,更能够用心聆听大自然生命的呼吸,学会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2、创意大赛——激发生命潜能,尊重个性发展

为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育创意、创新、创造的理念,激发

8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制定了以建立智能机器人训练活动基地、成立西山小学爱迪生俱乐部和开展“创意未来,智汇西山”学生创意大赛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教育规划。2009年、2011年我校先后举办了两届“创意大赛暨国际校际邀请赛”,得到师生和家长的积极支持,也得到海内外众多学校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

两次大赛共收到了机器人作品、动漫作品、生活创意作品、科幻绘画、未来城市设计、新新人类设计等各类创意作品4000多件,选出优秀作品1000余件面向社会开放展示,参观人数达4万多人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对此进行了报道。

创意大赛的举办,对我校德育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培育了一种理念,鼓励孩子们走没有走过的路,鼓励充满智慧的思维与行为;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创意空间,创建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同时,也为他们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开阔国际化视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与人合作,学习与人交流,学生面对困难,学会关注生活。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生命意志得到锻炼。

四、科技创新成为西山小学校本德育的全新标杆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德育空间,全面落实

9 了德育目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也通过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近三年来,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达100%,有小制作成果的学生达80%,全校学生懂得最基础的科学知识达到95%。师生21人次在全国、省、市、区的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奖,获得9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多件创意作品正在专利申请中。

具体成果有:

1、观察体验型科技活动案例:《胶袋升空的研究》《乒乓球历险记》等,在《珠江商报》进行报道。

2、教师优秀论文:《养蚕小活动、科学大世界》《以种殖园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初步尝试》收录在中国教育出版社《教改之路》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好评,以种植园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活动模式得到了推广。

3、“西山小学养蚕网”,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特色网站一等奖。

4、课题《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获顺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5、“西山小学首届创意大赛暨国际校际邀请赛”获第25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6、顺德区经济促进局、顺德区科协在西山小学挂牌建立了顺德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7、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快乐体验》栏目组来到我校,就艺术与科技活动的开展拍摄了两个专题节目,其中《神奇有趣的科学》节目介绍了我校“小爱迪生俱乐部”的同学积极动脑、动手参与科学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故事。

8、我校五年级学生何昭阳、胡芷颖两位小发明家带着他们的创意作品走进了河南卫视《创意时代》节目,获得“创意骑士”大奖及20000元创意奖金。

9、许多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研究过程中物化为科技成果,主要有:

(1)罗盛楚制作的“教学视频显微镜”,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谢砾制作的“拉链未合报警装臵” 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

(2)西山小学呈现了“专利小雏鹰”成群起飞的喜人景象。学生曾蔚等8人获得了9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它们是 “吸汗香熏型枕头”、“溺水报警指示装臵”、“ 自动开合的电饭煲”、 “ 自动降温电饭煲”、“多层床” 和“发光照明锁匙”,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特地在我校举行了证书颁发表彰大会。

(3)科技绘画、摄影作品《世界和平控制中心》获广东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绘画一等奖;《我发明了动物语言翻译机》等获三等奖。

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素质的形成则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孩子们的进取

11 心、责任感、求知欲、意志力、合作精神等良好品质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潜移默化。尤其是让有“毛病”的学生参加创造发明活动,就是创造条件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其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抬头做人的自信心。在活动中不断完善他们的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逐步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转化为各方面都表现良好的学生。

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我校继传统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后最引人瞩目的创新德育品牌,成为了西山小学德育建设新的标杆。

科技创新校本德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起到了良好的引擎和带动作用。近三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特色网站一等奖”、“广东省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实验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巾帼文明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将不断加大,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型儿童任重道远,我们要继续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将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形成高品味、高质量、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让学生终身发展受益。以“大笔壮怀著宏篇,挚爱情深育栋梁”的气概,锐意创新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把科技创新教育进行到底,打造学校创新德育的品牌特色,使学校再上新台阶。

12

第8篇:《科技与创新》题目

一、判断题:

1、科技创新成为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源泉,成为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2、科技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与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动力。(知识)ⅹ

3、现代技术可分为实验技术、专业技术、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ⅹ

4、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5、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制高点。√

6、跨国公司和科学共同体是科技国际化的重要动力。(科技全球化)ⅹ

7、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ⅹ

8、生物技术的两个标志性技术是: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9、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10、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战略目标,国家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确定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1、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是筋骨。√

12、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的根本任务。√

1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错 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口号)

14、浙江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全面具备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条件。(错 初步具备)

15、建设创新型省份,能真正实现浙江经济由“浙江创造”向“浙江制造”的战略转变。(错 “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6、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具有较高模仿、吸收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提高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程度。(对)

17、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谁就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错 综合国力)

18(错 科技将帅人才)

19、科技将帅人才就是战略科学家。(对)

20、我国将帅人才中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属于综型科技将帅。(对)

21、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观点、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对)

22、科学方法即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对)

23、追求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对)

24、创新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错 美国)

25、创新能力是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三者高度统一的产物。(对)

26、个体创新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和综摄法等。(错 集体创新方法)

27、检核表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发明的对象,用一张一览表列出一系列设问的提纲,然后逐项进行核对和讨论,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发明的设想。(对)

28、检核表法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明的。(错 奥斯本)

29、5W2H法是以5个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2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并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对) 30、5W2H是从10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问题,然后逐项检核,达到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目的。(错 7个)

31、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奥斯本借用一个精神病学术语“brain storming”作为该方法的名称所创立的。(对)

32、科技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一般要经历积累已有知识,通过灵感产生新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验证三个阶段。(对)

33、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灵基石,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对)

34、创新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35、科学精神源于人类的求知、探索精神和感性、实证的传统,并随着科学实践不断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错)

36、创新就是打破原有范式,或者在原有的范式中寻找新的表达形式。(对)

37、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对)

38、创新文化中一个重要而常见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科技资源匮乏问题。(错)

39、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文化,需要倡导追求真理、不允许任何宽容和失败的科学思想。(错)

40、科技工作的主线就是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对)

41、团队主要是强调集体业绩,而不是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错)

42、科技强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普及科学技术,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对)

43、“块状经济”是指区域特色经济。(对)

44、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人才,关键在科技创新,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错 核心在科技人才 关键在人才)

二、单选题:

1、现代科学六大高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领域、生物技术领域、新能源技术领域、空间技术领域、海洋技术领域和(B)。

A、环保技术领域;B、新材料技术领域;C、农业技术领域;D、可再生资源。

2、江泽民在1995年5月26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要做到“五个结合”,分别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过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和( A)的结合。

A、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C、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 D、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3、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的主线是( A ),也是科技进步的核心目标。

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 D、引领未来。

4、(C)是我国典型的集成创新。

A、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B、超级计算机C、神舟六号;D、DNA数据库研究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D )个可见发展的战略重点。

A、11;B、9;C、6;D、5

6、(B)浙江省提出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口号。

A、2005年B、2006年C、2007D、2008年

7、全省已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到(A)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

A、2010B、2015C、2020D、2025

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关键因素是(A)

A、创新型科技人才 B、创新型科技 C、科技创新 D、科技人才

9、(B)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强大竞争力的形成依靠科技创新。

A、人才B、企业C、资源D、科技

10、科学方法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某一门学科的具体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适用于多门学科的一般方法,第三个层次是(B)。

A、多种方法 B、哲学方法 C、创新的方法 D、辩证的方法

11、(B)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A、现代教育B、传统教育C、西方教育D、欧式教育

12、完全自主式教学模式指的是(B)

A、教师不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由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方向及内容,自主选择专题。

B、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想学习的东西。

C、由老师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真正进入知识世界。

D、学校只负责一半的上课时间,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自己决定当天究竟还要学什么。

13、(B)是指人们进行思想或信息交流以取得互相了解、信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A、应变能力B、沟通能力C、语言能力D、思维能力

14、(D)是人们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而获得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能力。

A、应变能力B、沟通能力C、语言能力D、自主创新能力

15、(A)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也是区别创新思维与非创新思维的重要依据。

A、显效性B、新颖性C、能动性D、综合性

16、“创新基金”成立已有(A)年,成效卓著,培育了一大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A、8年B、9年C、10年D、11年

17、科学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那么,技术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A)

A、怎么办B、发明的形状C、专利的价格D、专利的权力

18、近代科学革命的大旗是(D)?

A、理想主义B、理性主义C、经验主义D、实验科学

19、《天体运动论》的作者是谁。(B)

A、维萨留斯B、哥白尼C、布鲁诺D、伽俐略

20、意大利之所以能成为科学中心,是因为在意大利发生了哪个运动?(B)

A、欧洲文艺复兴运动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D、巴黎和会

21、法国的科学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D)

A、巴黎和会B、洪堡教育C、文艺复兴运动D、法国科学院的成立

22、第一产业是指哪个产业。(B)

A、生产业B、农业C、工业D、服务业

23、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指(D)。

A、蒸汽机革命B、电力革命C、电子信息技术革命D、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发的基因革命

2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哪一年爆发成功的?(A)

A、1964年 B、1965年C、1966年D、1967年

25、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哪一年发射成功的?(D)

A、1966年 B、1967年C、1968年D、1970年

26、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四次大调整,其中第三次大调整是(C)?

A、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B、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胡锦涛提出科技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27、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的主线是什么?(B)

A、重点跨越B、自主创新C、引领未来D、支撑发展

28、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是什么?(B)

A、集成创新B、原始创新C、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D、科技创新

三、多项选择题:

1、 知识经济似的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ABC)

A、科技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B、科技是制度变革的“发动机”;

C、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助力器”;D、科技是社会进步的“立足点”。

2、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ACD)

A、研究;B、立项; C、发展; D、生产。

3、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主要是哪些:(ABC)

A、微电子;B、光电子;C、生物电子技术;D、纳米技术。

4、生物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ABD)

A、细胞工程; B、基因工程; C、生物工程;D、生命工程。

5、科技国际化的表现有哪些:(ABCD)

A、生产国际化;B、科技标准国际化;C、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D、科技合作国际化。

6、现代科学四大基本发现:(ABCE)

A、相对论;B、量子力学;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D、指南针的发明;E、分子生物学。

7、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主要包括哪些创新:( ABC)

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D、激励创新

8、目前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哪些:(ABC)

A、美国;B、日本;C、韩国;D、中国。

9、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ABCD)

A、创新投入高;B、科技进步贡献率高;C、自主创新能力强;D、创新产出高。

1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想未来的重大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具体表现在:( ABC)

A、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边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B、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需要;

C、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D、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1、科技将帅人才的类型(ABCD)

A、基础研究型 B、设计研发型 C、科技管理型 D、综合型

12、对于科技将帅人才的国际地位及影响的判定可以通过(ABD)三项指标进行。

A、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情况B、成为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会员的情况 C、身份被国际性权威科学院认定的情况 D、论文被国际引用的情况

13、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ABD)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思维创新 D、消化吸收再创新

14、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等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在于(ABCD)

A、初中级人才多 B、高层次人才少 C、继承性人才多 D、创新型人才少

15、科技将帅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BCD )

A、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B、较宽的知识面C、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D、崇高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

16、创新素质是由(ACD)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哲学素养、较强的学习兴趣保持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科学的方法等方面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A、创新个性 B、创新方法 C、创新思维D、创新意识

17、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BCD)

A、感觉思维B、求异思维 C、逆向思维 D、发散思维

18、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的特点是: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还包括:(ABC)

A、大量程序性知识B、双重知识结构C、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D、大量陈述性知识

19、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主要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BCD)

A、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B、较浓厚的专业知识 C、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D、了解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20、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 AB),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

A、创新精神B、创新能力C、创新方法D、创新思维

21、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ABC)

A、标准化B、同步化C、集中化D、分散化

22、创新教育是一种(ABCD)

A、超越式教育B、主体性教育C、健全人格的教育D、高层

次的素质教育

23、创新技法基本原则的法则有(ABCD)。

A、迁移法则B、组合法则 C、分离法则D、还原法则

24、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ABCD)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育。

A、人才学 B、教育学C、创造学D、心理学

25、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一般而言是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ABCD)语言能力、情感及心理调节能力等构成的。

A、思维能力 B、沟通能力C、应变能力 D、洞察能力

26、思维定式包括(ABCD)。

A、权威定势B、从众定势C、书本定势D、经验定势

27、常用的创新技法有(ABCD)

A、组织法B、移植法C、联想法D、列举法

28、奥斯本检核表法,是一种(AB)的思考方法。

A、多视角B、多渠道C、多类型D、多手段

29、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是自由畅想原则(ABC)。

A、延迟评判原则 B、以量求质原则 C、综合改善原则 D、全面评价原则

30、创新思维包含门个要素:(AD)联想、想象、综合、归纳。

A、求疑B、探索C、实践D、求异

31、国家研究发展计划的要素有(ABC)。

A、明确的目标B、明确的期限C、具体实施步骤D、明确要求

32、胡锦涛总书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ABC)。

A、鼓励创造B、尊重创造C、保护创造D、不断探索

33、“里斯本战略”制定了28个主目标和120个次目标,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AB)。

A、就业率B、科研投入C、技术创新D、失业率

34、科技创新的三种形式是:(ACD)

A、集成创新B、个体创新C、原始创新D、引进消化创新

35、文化可以从哪些层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ABCDE)

A、观念B、制度C、方法D、价值E、习性

36、要用怎么样的思路来构建我国科学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ABDE)

A、开放B、公平C、择优D、流动E、竞争

37、20世纪创新思维的成果有哪些?(ABCD)

A、相对论B、基因论C、量子论D、信息论

38、在未来30-50年,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是:

A、社会科学B、信息科学C、生命科学D、数学与系统科学

39、高效的团队具有哪些特点?(ABCD)

A、齐心协力B、技能互补C、行动统一D、承担责任

40、解决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体的要求是(ABD)。

A、优农业B、强工业C、促农业D、兴三产

41、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是(AB)。

A、创新体系B、创新平台C、创新科技D、创新发明

42、构筑哪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ACD)?

A、公共科技基础条件B、行业合作C、行业专业创新D、区域创新

43、“十一五”时期省政府重点培育“三个一批”,指的是培育(BCD)。

A、一批重点科技企业B、一批大企业大集团C、一批“块状经济”

D、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

44、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有物质资源,还有(ABCD)。

A、资金资源B、信息资源C、技术资源D、人力资源

45、科学精神包含哪些方面?(ABC)

A、怀疑一切的批评态度B、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C、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D、逞强好胜的性格

46、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西方注重对自然的研究B、东方注重对人的研究C、西方研制炼金术D、东方研制炼丹术

47、科学技术有哪些功能?(ABC)

A、认识功能B、生产力功能C、文化功能和文化影响D、军事功能

48、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ABC)

A、古代B、近代C、现代D、希腊时代

49、下列属于古希腊杰出人物的有?(ABCD)

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毕达哥拉斯D、欧几里德

50、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BCD)

A、人类积累的总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B、科学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化C、科学研究工具更为先进D、各国普遍重视科技发展

51、人类的发展有哪三大支柱?(ABC)

A、材料B、能源C、信息D、科学

52、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有哪些要素?(ABD)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劳动工具

53、集成创新就是指?(BCD)

A、多高校会聚B、多技术集成C、多知识融合D、多领域交叉

54、创新型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ABCD)

A、创新投入高B、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C、国家的对外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D、创新产出高

55、下列各项,属于加块“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内容的有哪些?(ABD)

A、加快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B、加快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建设

C、加快一批重点科学数据平台建设D、加快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上一篇:家居装饰下一篇:教育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