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渐行渐远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散文渐行渐远

滞胀风险渐行渐远

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和持续高通胀并存的局面,并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率上升的同时出现就视为滞胀。

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在通胀压力不断升温、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关于对中国经济将陷入滞胀的言论就不绝于耳,即便在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对滞胀的担忧情绪依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种忧虑有些杞人忧天,而且通过对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滞胀风险渐行渐远。

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和持续高通胀并存的局面,并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率上升的同时出现就视为滞胀。最典型的滞胀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但当时滞胀的形成是有着石油价格暴涨引发外部冲击这一深刻原因的。在当前缺乏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发生实际意义上的滞胀可能性并不大。

“胀”之忧:通胀失控风险较小

从通胀角度看,在经济复苏期发生失控的恶性通胀的风险较小。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速领先于CPI两个季度而变化。在去年GDP增速总体呈现下滑态势的情况下,预计后期通胀的压力也会随之逐渐减轻。而且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增速较低的复苏期内,发生通胀失控的风险较小。“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为7%,不再追求经济高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胀起到抑制作用。笔者认为,在尚处复苏期以及不再追求高增长的经济环境中,发生持续失控的通胀风险较小,不应对后期的“胀”过分担忧。

根据时间序列趋势性预测模型,二季度的通胀率将略高于一季度5%的水平,但从月度涨幅看,会低于3月份5.4%的水平,虽然通胀水平仍然会继续维持高位,但涨势趋缓,且呈现出平稳的特征。该结论从实际数据中也可以得到支持。虽然3月份的CPI、PPI和RMPPI三大价格指数都出现涨幅扩大,但与CPI的加速上涨相比,作为上游价格的PPI和RMPPI的涨势趋缓将会对后期CPI的过快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从领先指标PPI购进价格指数看,在去年11月份达到73.5的高点之后,该指标总体上呈现回落态势,并且3月份该指标出现较为明显的环比下滑,这都意味着通胀压力在后期有望趋缓。

此外,从对影响CPI更加显著的狭义货币环境来看,M1同比增速已经由年初的39%降至当前的14.5%,这充分体现了为了抑制通胀所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对应于自年初以来不断下滑的M1增速,后期通胀来自于货币方面的压力将是持续缓解的。

“滞”之忧:经济仍将平稳增长

对于经济“滞”的担忧主要缘于前期PMI数据连续3个月的下滑。但在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回落之后,3月份PMI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根据数据分析,PMI领先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6个月而变化,仍处于50点上方扩张区域的PMI地回升,意味着工业增速在3月份也出现回升之后,后期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相应地,也会带动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从而不会出现经济停滞。

由于投资对国民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即期和滞后拉动作用,一季度增速仍高达25%的投资将带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另外,我们再从房地产投资与工业增速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年内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数据分析表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之间联系紧密,房地产投资不但对当期的工业增速有带动作用,而且对滞后3个月的工业增速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目前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着35%的较高增速,这可以保证第二季度的工业增速保持平稳增长。

从更长远来看,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开工建设,房地产投资有望将走出与房地产调控背景下销量下滑相悖的走势,继续保持着较高增速,受此带动,工业增速也会保持平稳增长。无论从总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角度看,经济之“滞”都不会出现。

虽然一季度中国出现了贸易逆差,净出口拖累了经济增长,但是投资和消费这两架“马车”却有着良好的表现,投资仍然保持着25%的高速增长,消费增速在2月份出现下滑之后也实现了回升,3月份单月的消费增速更是达到了17.4%,明显强于2月份。

投资继续高增长和消费增速的回升表明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增强。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内生性动力的强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更多地表现出平稳特征。

此外,虽然一季度出现了贸易逆差,但是进口和出口仍保持着高度增长,说明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仍然旺盛,复苏仍是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这也大大降低了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所谓滞胀风险已经渐行渐远。

作者:李剑峰

第2篇:渐行渐远的古风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建筑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结合作者自身的体会与感受,呼吁更多地的人关心、重视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以及那些离我们越来越远,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古风遗存。

关键词:旅游业;传统建筑文化;古风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触及到远去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由来。它具有我们中国人精神文化上传承的价值。”这段隽永的文字出自我国著名作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冯骥才为自己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系列丛书《古风》的序中。一语道出了那些散发迷人气质的古建筑、古村落、古镇为什么会让如此多的人怀着满心的期待不远万里甚至漂洋过海地去找寻它的原因了。当所有人都盛赞历史的辉煌并哀叹后工业时代的建筑缺乏个性时,当所有人都惊叹我们的祖先设计构思奇特、手艺巧夺天工时,当巨大的感动充盈在每个中国人心间时,我们悲哀地发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崛起,那些曾经溢彩流光年代久远的建筑、那些承载世代中国人寻梦情结的古建筑、古镇原始村落和似乎正在被蚕食,正以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的速度悄然远离我们的视线。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可以说是当前世界第一大朝阳产业。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加上开放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推进提供和创造了良好条件,很多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在市场经济的搏杀中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圆桌会议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达到19.02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达到5088万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中国的旅游业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以下,结合本人闲暇去各地旅游参观的见闻,谈谈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建筑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对古风独具的传统建筑、村落带来的困惑,以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绝世珍宝。

2002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中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必须报国务院备案,它们应受到保护、修缮和保养等。从每隔一段时间我国就会推出一批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举措来看,政府以及大众对文物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对文化遗产事业的关注程度也不断增大,许多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泉、古今传承载体的古代文化瑰宝都得到了较好的庇佑和保护。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浪潮里,在个性张扬的全新价值观取向中,那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更迭和变乱的古建筑,古镇、古村落是否还能够保留住曾经的原汁原味呢?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都市人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喧嚣不羁的城市和日益淡化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渴求一个宁静安详、遗世独立的精神家园,能让漂泊已久、疲惫不堪的心灵找到一份极为短暂的慰籍。于是,那些与世无争的“香格里拉”便是大家最好的选择,加上手头有一些盈余,让这个梦想变为现实易如反掌。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们所向往的那个地方所蕴涵的种种风骨,也没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他们的过往给当地留下来的到底是什么?当看到国庆、五一“黄金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人满为患时,当看到天安门与端门间的院落中大块条石铺地被众多的私家汽车压得支离破碎时,当看到宁静的江南水乡周庄充满的诗意的小桥上载不动过多负荷时,当看到长卷如画的宏村变得喧闹嘈杂时,我想在古老的生态极其脆弱的今天,等待着传统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也许是逐渐消亡的厄运。现在,许多旅游爱好者已经不满足去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并且轻松可以到达的地方了,许多人开始背着简单的行囊风尘仆仆地甚至艰辛异常地前往一个在地图上可能都难以找到的弹丸之地。这一切却只为求得一种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感受,仅此而已。

短短的几十年,因为我们一己的喜好,因为大家的频频光顾,蓦然间我发现此前我们一直心心念念的、醉心不已的东西开始慢慢的滑落甚至荡然无存了。曾经因历史的原因而备受冷落、尘封已久的古建筑文物一旦被人发现,便不可一世地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当仁不让地成为热闹的旅游资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为当地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入,而且打破了世代居住在边远山区的人们单纯惯有的思维方式,也打破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祖辈留下的那些不值钱的“破烂”竟然能为他们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并可据此解决全家的温饱、孩子学费、老人的医疗时,他们释然了,原来老一辈人永远不敢奢望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现代化”似乎并不遥远。于是,他们开始兴奋、狂热乃至发生了一些质的改变。曾几何时,淳朴的村民不再潜心务农,开始向世俗转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似乎只是一瞬间,“全民皆商”竟然成真,而且村民个个都是与游人套价还价的高手。不由得让人不感叹:淳朴不在、古风难续。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平遥古城和凤凰古镇。平遥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准备好好欣赏赫赫有名的平遥古城墙、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时,我愕然地发现平遥古城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甚至绝大多数小巷中几乎家家都在摆摊售卖当地各种各样的物品,门前、台阶、窗台等任何一个可以容纳、摆放物品的空间都不放过。满街都是摩肩接踵的游客,在你拉我扯中、唇来舌去间、讨价还价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交易。凤凰古镇的情况稍好一些,虽没有如此的夸张。大抵也是家家开餐厅和旅店,尤其是沱江沿岸的吊脚楼更令游客青眼有加。一度空灵悠远、优雅婀娜的湘西小镇在不经意间掀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从此转换了面貌。凭心而论,平遥和凤凰在旅游的热点区域中,已经算是规划保护比较完好的典范了。试想一下,在那些疏于管理的地区又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的村民们毫不犹豫地拆掉了我们欣赏并为之动容的经典,取而代之的是争先恐后地盖起了一栋栋崭新的砖瓦小楼。多少人扼腕、多少人痛惜、多少人甚至极力阻止,结果都无济于事。作为建筑设计工作者和古建爱好者,我们在哀叹古村落衰败、旧建筑消亡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作为游客的我们,其实并没有权利干涉和评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我们稍作思考就理解他们的苦衷。那些在我们看来如同珍宝和活化石的老建筑,在他们也许只是沉甸甸的艰难和累赘。且不说维护的费用和体力、精力,就古老的建筑格局和生活方式而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电、火、煤气等现代家居生活所必备的设施,电视、冰箱、空调等最简单的家电设备在以木结构为主的老建筑里尽然显得如此彷徨,丝毫无用武之地。因此,他们向往外面世界的五彩生活以及貌似先进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向往却是因了我们的到来才引起的。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直至轩然大波,南来北往的游客如过眼云烟一样来去自如,他们留给当地人的不仅仅是盖新房、娶媳妇的钱,也不仅仅是污浊的空气和数不清的垃圾,更多的是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人心不古、急功近利。让古老遗风的后人很难坚守住祖辈留给他们的那份家业,耐不住寂寞和清贫。当我走在黄山屯溪用赭色的大块石条铺成的老街上时,这种感觉油然而生。屯溪老街是一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老街建筑古朴典雅、店铺林立。依旧保留了中国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集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现在老街店铺经营着古董、文房四宝的各类物品,令它有一种书香味飘逸、文化气息入怀的无法言表的雅趣。但是,我注意到很多的店铺经营的都是外省人,他们租下一处做起了文化买卖,他们中鲜有人了解所租店铺的历史和精华,而本地人多数早已外出江浙和广东一带打工去了,真是可悲。也许只要我们细心盘点,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更有甚者是当地政府只顾收钱而不出力维护和修缮的。几年前我去太原晋祠时,就感受到了这种怠慢。俗话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走入其内,引入眼帘的是满布灰尘的雕塑、建筑构件,看上去有些破旧仿似久未打理的大殿,一切都让人觉得与昂贵的门票并不相符。我们不必责备当地的政府部门,只能说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意了很多的东西,如:金钱、名誉、地位等,唯独不在意的是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和古老的家园。

以上是长久以来压在我心头一直想诉说的话语。一方面,我们渴望深入了解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呼唤古老的文明能赋予我们新的活力。也许是我悲观吧,我总在想在现代社会如此浮躁、肤浅、骚动的灵魂下如何能包容泱泱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利欲熏心、功利性极强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真正捍卫我们曾经的辉煌?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又能有多少双眼睛会时刻关注着我们古风妙韵的前世今生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的希望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能流芳百世;那些古建筑、古村落、古镇、古城能再度耀眼如昔。

参考文献

[1]中国古镇游编辑部.中国古镇游[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冯骥才.老祠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罗意云

第3篇:渐行渐远的“功过格”摭议

近读《汤斌集》,书中《功过定约》一文有这样一段话:

恐因缘陋习,不自觉察,开罪乡党,后悔何及?谨于功过,格外妄增数款,以自省戒,庶几少免愆尤云耳。

粗读,似乎文从字顺,并无不妥,然而细细品味,发现误置标点符号一处:“谨于功过,格外妄增数款”,“格外”二字当属上读,而误属下,应断作“谨于功过格外,妄增数款”。“功过格”是一个名词。

何谓功过格?“格”,《玉篇·木部》和《广韵·陌韵》均释日:“格,式也,度也,量也。”《字汇·木部》:“格,格样,法则也。”从字面上看,功过格即功绩与过错的法式和尺度,亦泛指有关功过的条文准则。收词37万余条、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的巨型辞书《汉语大词典》,于此一词竟付阙如。《辞源》《辞海》虽载此词,然释义或溯未及源,或本末互置,有欠精审。移录如下:

功过格相传明云谷禅师教袁黄(了凡)把每天行事,分善恶记录,有善则记,有恶则消除,叫作功过格。(《辞源》,1983年12月修订版)

功过格旧时崇奉封建礼教或佛家戒律之人,将自己所行之事分别善恶逐日登记,以考验功过,称为“功过格”。道教徒也有用功过格自记日常行为的善恶,作为权衡鬼神降与祸福的标准。(《辞海》,1999年)

功过格肇制于金代,明代袁黄持行功过格,乃四百年以后的事矣。《辞源》以流作源,不妥。功过格的创立者和主要施行者是道教,“崇奉封建礼教或佛家戒律之人”实乃效仿、借鉴道教的后起者,而《辞海》所述恰恰相反,将此二者颠倒过来。功过格这一词汇,之所以在《汤斌集》中被拦腰斩断,《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这三部最具权威的工具书,之所以漏收或误释,除了因典籍浩如烟海,修订难以穷尽所致外,亦与功过格随时间推移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以致全然陌生有关。但作为中国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曾经流布数百年的故实,我们却不能一无所知。

功过格最初是道教的劝善书之一,是道士用来记录自己功过善恶的依据,后来逐渐扩展至社会各界,盛行于明清两朝,成为古人自勉自省、改恶从善、禳灾纳福的修身工具。与一般劝善书不同的是,功过格的着重点并非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大原则进行说教,而是将伦理道德细化、量化,全面而具体地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准确的道德评判。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以笔者所藏清代雍正年间现世、光绪五年重刊的《文昌帝君功过格》为例,作一简介,以见一斑。

《文昌帝君功过格》共分伦常、敬慎、节忍、仁爱、劝化、文学、居官、闺门8大门类,下设36小类,每小类分“功格”和“过格”两大项,总计1281格,其中功格599条,过格682条。这些被细化的格目,全部都按功德罪过大小量化为分值。如:“闻一过即改,三功”,“知过故犯,三过”,“济一人饥,指人津途,借一人雨伞,(各)一功”,等等。创立如此至精至微的格目,其目的只有一个:践行。如何践行?该书凡例为持行者建立了一套自我监督、自我评判的操作方法:奉行之始,受持者择一吉日,斋戒告天,自制一功过记录册置于案头,记录册注明年月,列有日期,日期下设功过两项,每日临睡前,将当天言行对应相关格目打分,其法恰如记录财务收支流水账,善行为收,记入功项;过失为支,记入过项,只记其数,不记其事,月底总计功过数目,两相比较,或将功折过,或以过减功,余额或负额转入下月,年终结转下年。每人所作所为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一目了然。此书序言说:“行之久久,自几欲有功无过之地,而为天地间一正人君子。于以庆期颐、膺爵秩、荫子孙而长享福泽于无穷也。”这大概是持行此格的最终目的。

赏善罚恶观念是功过格赖以产生的根源,这一观念由来已久,可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易·坤卦》中找到踪迹:“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而功过格则滥觞于东汉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据该经卷四十八说,人们要达到“易心为善”,成为善人,只要年复一年地将自己的善恶行为记录在“天券”上,与上天所记相符,并随时思过止恶即可。所谓“天券”,实乃后世的功过格与功过记录册合二而一的雏形。至于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中所言“善恶之二书”“功过之两簿”,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所述赵康靖将黄黑二豆投入器皿,以作记录善恶的方法,以及宋苏轼《东坡志林》所载“昼日之所为,莫(暮)夜必记之”的修身法,等等,同“天券”一样,均属功过格的前身。

现存世最早的、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功过格,是成书于金代大定十一年(1171年)的《太微仙君功过格》,此格为道教中的净明道派所崇奉。据撰著人又玄子在序言中称,《太微仙君功过格》乃梦游紫府时由太微仙君所授,“忽然梦觉,遂思功过条目历历明了,寻乃披衣正坐,默而思之,知是高仙降临,不敢疏慢,遂整衣戴冠,涤砚挥笺走笔书之,不时而就”。此书功格36条,下设4门:救济门、教典门、焚修门、用事门;过格39条,下设4门:不仁门、不善门、不义门、不轨门。与《文昌帝君功过格》相较,前者是专为道士所创,而后者则是为社会各界信众所立,因而,其修持的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但改恶从善、禳灾纳福的宗旨是一致的。

《太微仙君功过格》的自我评判机制与功德积累体系,虽为首创,但已臻完备,其形式新颖、易于掌控和便于操作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因而此后至清末的数百年间,功过格虽仍以道教为主线贯穿始终,但已不再是道教所独有的了,它逐渐向儒、释二教以至普通民众蔓延开来,成为道、儒、释三教融合的产物。多种多样的功过格也随之陆续问世,尤其清代,盛况空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三朝共产生功过格29种,其中清代就有22种。在这些功过格中,影响较大的有断为元朝的、托名吕祖撰述的《十戒功过格》《警世功过格》,明万历进士袁黄托名云谷禅师传授的《功过格》,明净土宗祖师云栖和尚的《自知录》,清康熙进士陈锡嘏的《汇纂功过格》,等等。除以上大众通用的功过格外,还有专门为特定的人和事编撰的功过格,如清代的《当官功过格》《文昌帝君惜字律》等。至于根据自身特点,自订格目,独自持行的个人功过格,或人亡格毁,或隐迹于浩瀚的个人文集之中,其数量当然很可观,如明末理学家陆世仪的《格致篇》,又如本文开头所言汤斌文集中的《功过定约》,即是。

汤斌乃清初名臣,累官至工部尚书,曾三次入史馆撰修《明史》,两次担任史馆总裁,著述颇丰,有《汤子遗书》传世。他主要活动于顺治、康熙两代,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功过定约》是他踏上仕途不久为自己所立。格目虽然不多,但从头至尾都围绕廉洁奉公、不徇私情这一主题展开。如“若因自己私事、亲友词讼,妄发片纸,及轻入公署者百过”,“远宗别派不遵乡约,嗜酒忿戾,触犯亲识田产贸易,希图自便,负债不还,起端争讼等事,断不敢护庇,以枉公道,违者百过”,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格目没有循例设立功项,只有过项,且每项竟罚一百过。这就是说,一旦违犯,是无功可折的,其惩戒可谓苛严极矣。由于汤斌为官数十年严于律己,守身持正,所到之处风清弊绝,政绩卓然。据说他辞世时,“惟竹笥内俸银八两,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清纽琚:《觚剩续编》)。后人称誉他为“清朝第一清官”。

进入民国时期,这个历经金元明清四朝、风行七百余年的功过格渐次式微,最终落下了帷幕。虽然功过格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忠孝、节义、等级和因果报应等价值观,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甚至反对的,但细品格中有关条文,多有扬正祛邪、博爱奉献、敬业爱岗、反腐倡廉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侯明浩

第4篇:渐行渐远的亲情散文

晚上回家,吃过饭、看会儿电视,我总觉着屋里有些冷清。是啊,女儿今年上高一,学校全封闭式管理,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即便回来也是来去匆匆,和我说不上几句话,离开时更是如脱笼的小鸟,头也不回。掐指算算,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时间确实很短暂。幼儿园之前由奶奶、姥姥照看;上幼儿园、小学了才接回在身边,劳作一天后回家逗逗孩子,倾听一下他们学校的趣事见闻是另一番享受。上初中了,女儿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再也不愿意敞开心扉和你倾诉了。每次放学一回家,就关上门写作业。但每天我们能够看到孩子,早上可为她准备早点,晚上做几个她爱吃的小菜。上大学后,一年就回来两次,可是回来打个照面,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和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饭别等我了”。工作了,再聚到一起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

有时我们抱怨孩子把屋子弄得太乱,有时又嫌孩子吃饭挑剔,有时因为孩子打架而烦恼,甚至有时觉得孩子成了我们的累赘。而现在,我们特别怀念孩子粘在身边的日子。

孩子在身边时的感觉是美好的,哪怕是她犯的错误,哪怕是她惹你生气,哪怕是她的蛮不讲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甜蜜!

时间一去不复返,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了。“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时光。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相见。”网上这样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是啊,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可与子女相聚的日子是短暂的,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十几年的光景。当孩子一脚踏上自己的人生征途,再想让他回到你的身边,就成了一种奢望,所以我们更应珍惜孩子在身边的美好时光,分享他们成长快乐的每时每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中的经典句子,正是我们父母与子女之间真实的写照。而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成为永远的怀念。

第5篇:渐行渐远的荷花现代散文

从我记事起,村里就有五口大藕塘。一到夏天,村前村后,粉红的荷花,一片一片的,像彩霞降临人间。我对藕塘确实是情有独钟,因为它有我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农村的生活艰苦,吃的都是什么野菜糊啦,蒸菜,杂什饭等,很少见到米粒。每当这时,我们小孩的嘴总是撅得老高。为这,母亲也就隔三叉五的偷空去荷塘挖藕,煮饭时,奶奶把藕切成小段,加点盐略炒一下,同少量的米饭一起煮。呵,这藕饭好吃,粉扑扑的,结实有嚼劲,满口生香。藕有两种性质:芽尖部位的白色藕叫水藕,脆嫩,没粉,宜做菜或生吃,脆爽甜润;除去藕尖,带金黄色的才是粉藕,不宜生吃,坚韧有点涩,煮熟了才有谈谈的醇香。

夏天,藕塘的水早被车到禾田灌溉去了,只剩塘心一点水,周围全是干的。这时的荷塘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

此时的荷花,在起劲的争芳斗艳。你含苞,它怒放,你展露莲蓬,它又冒出花骨朵,竞争无休止。

莲蓬像个圆锥体倒立在满是小钉的空心茎上。带纓须的小莲蓬,平平的莲面,小小的籽眼,像是在微笑;稍大的莲蓬,子仁在壮实,籽眼也大些,像是露出惊奇的眼神;老莲蓬有茶碗大,籽眼暴突,像豹眼圆睁的张飞。老莲蓬的籽仁已长出了绿色莲心,有点苦涩,煮熟很香。小孩喜欢嫩莲蓬,老莲蓬只有大人才摘。

我们一边摘一边吃,把多的用带茎的莲蓬穿成串。我们吃莲子还能吃出花样来:将一个外形好看的莲蓬,小心扒开一小片莲蓬皮,然后从这小口入内,掏出一个一个的莲子。莲子吃完了,外壳好好的。大家还把这当宝贝比式着,看谁的完美呢!上身赤膊的我们,玩得高兴时,突发奇想,用大荷叶掏两个洞,作马甲穿在身上,再摘片小叶扣在头上作帽,凉凉的,好玩极了。

荷塘也是大人光顾的地方。他们在收工或歇息时,也要来这摘几个莲蓬带回家,哄哄那些留在家里的年幼孩童。那些小弟弟小妹妹,见到莲蓬,一阵欣喜,又是闻又是看的,最后在大人的指导下,学会了掰、掏、剥,甜甜的白仁,引得圆润的笑脸长时间灿放……

另外大人还特别摘一些荷叶,晒干,卖给商店作包装纸。原来荷叶脉络密布,像蜘蛛网,晒干的荷叶很有韧性。精明的店老板用廉价收购,农户买糖用荷叶包四方小包,又美观又有清香味,很受顾客欢迎。

自从到外地读书,后又工作,我有近五十年吧,没有与藕塘亲近过。尽管也在村里过,有时还钓过鱼,但没在荷塘摘过一回莲蓬,好像忘了这是藕塘,是我儿时的乐园。

那曾想,退休后的几年,我又与荷塘扯上了关系啦。

2009年夏,已有一岁半的孙子,正是好奇好动的阶段,我也时不时地带他到田野看看。藕塘就在村背后,自然是常去的地方。粉红的荷花鲜艳欲滴,碧绿的荷叶随风摆动,送来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真的是‘香远益清’。孙子连说好看,并嚷着要荷花玩。找到长在岸边的荷花,折了一朵,孙子举着荷花乐呵呵地笑个不停。自此,孙子天天要去荷塘看会儿。后来弄了把四尺来长的竹柄钩,钩一两个莲蓬(我很小心,孙子单独站立,不超过五秒钟,更不能贪心)给他吃,孙子更是开心得不得了。

第二年,孙子脚步稳当多了,我能拉开点距离够莲蓬了,但也是限制在眼皮底下活动,不超过十秒钟。孙子四岁后,还成了小帮手,钩柄也换到四米多长了。莲茎很脆,钩在茎的中下部,快速拉扯,茎折断;然后在水面上,很容易把带茎的莲蓬钩上来。看到在钩上的莲蓬,孙子马上说,‘我来取!’,取下又穿上串儿。如果遇上较麻烦的,时间稍长,我就不断和他答话联系,即使这样,独处也不能超过半分钟。

今年孙子已经是七岁半了,又是莲蓬采摘时。儿子还没带孙子回家,是在城里还是在他外婆家?

村里的荷塘由五口减少到一口塘。养鱼的密度大,又是人割,又是鱼吃,荷莲能长么?幸存的一口荷塘,是因淤泥冲积而水浅,不能养很多鱼,才保住了荷塘原貌。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出于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表明了周的洁身自爱的高贵品质。在我这,荷莲于村,环境美,空气好;于我,天伦情趣的乐园。

村里的荷花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与孙子的是否也在慢慢的淡化?

第6篇:写给你,渐行渐远的青春散文

一大早你起床,阳光明媚,你却精神恹恹。你打开电脑,百无聊赖,看着一个个神采飞扬的朋友,你不再是替那些人的好心情而开心着。你在想,有谁会像你一样,明明心里面荒芜的都成了一团废墟,但是却拼命表现的生机勃勃,有些东西你越想藏,却是欲盖弥彰。你抬头,阳光刺眼,你才知道你早就习惯在黑夜里徜徉,在如墨的夜里,你任你的思绪纷飞,你让你的眼睛睁的老大,可惜别人却看不到你眼里透露出的不甘,因为天黑了。但也只是因为天黑,你才敢把那些不甘流露出来。

忘了已经好久好久了,你没有认真的看一下你自己,你怕从你的瞳孔里面透露出来的目光,是孤单的。你走在人群中,忽然忘了你接下来要走的路。和朋友出去唱歌,你茫然的坐在沙发上听歌声淹没你的耳膜,但是却不能烘干你心里的那一些潮湿。

你不在想要独自一人,因为当你一个人的时候思绪纷飞,你不知道下一刻它会飘向哪个你列为禁忌的角落,你不知道你越不想想起的东西是不是越容易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也不想人多,因为人多的时候,你的感觉会比自己一个人还寂寞。

寂寞是个很矫情的名词,可是你很多时候都会觉得,是寂寞了,不再有目标,或者说不再有动力。孤单,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孤单,明明你身边陪伴了那么多的人,你知道不应该这样的,可是心不知道,它只是一如既往的泛着冷泛着慌。

你很少给以前很好的朋友打电话,不仅仅因为距离远了。而是因为你怕了,你怕因为距离,你们再也找不到以往的共同话题,就连笑声都不再有默契。你怕了,你怕听见从他的口中吐出别的人的名字,你怕他的开心快乐再也与你无关。你更怕的是,他的开心快乐不但与你无关,而且再不与你分享。你看到别人来电话的时候你会铃声响很久很久,因为你想知道,那个想要找到你听到你声音的人会坚持多久。没有达到你想要的长度时,你也不会回过去,只是等过一会儿发一个短信过去问有没有事情。你已经把跟朋友所需要的寒暄以及沟通全都省掉了。

你在网上玩得风生水起,说一句话尽显你的诙谐幽默,可是你自己却丝毫感觉不到开心。你也和别人一样,让自己显得开心一点,让自己显得单纯一点。只是脑袋留下一串串的空白,和你的内心一样。

你觉得网络比现实真多了,于是你一直进去了便出不来,别人问起你也只是随便笑一笑。你在乎别人的看法,害怕别人的非议,害怕别人的苛责,也害怕别人从始至终都不知道你的存在。但是你却无能为力,因为你觉得你没有任何的魅力去改变他人了。

你也会想,什么是生活,只是这么高深的问题你怎么想得通,于是你会想,你自己的叫做生活吗?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脑子里像是塞满了浆糊。有时甚至想着死去重新再来,对于你的不满,不维系,只沉溺。

你的年龄和你的头发一样疯长,那些奔腾的无助就像是杂草,一看到有空隙便争先恐后的钻了进去。

你时常感到无助感到想哭,却在眼泪将要低落的瞬间又逼了回去。你听过有人说:当你想要落泪时请忍住,你会发现这世界从朦胧到清晰的全过程。你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好,其实说话这个人应该叫别人哭出来,因为不哭出来的话,眼泪在眼眶里起着放大的作用。那些本来就很令人厌恶的肮脏显得更加肮脏了。

但是你却不能哭,因为你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哭很懦弱苦很矫情,其实哭泣是一种幸福,但是这种简单的幸福摆在你面前,你却不敢去尝试。只是偶尔,很偶尔很偶尔,在寂静无声的黑夜才会让眼泪掉下来。

你再也不听那些故作悲伤的歌,你觉得你自己不顺心的事儿都太多,再也不能感染别人的悲伤,你写过一些悲得发酸的文字,你现在拿起来读,确实想笑,笑你曾经的幼稚,笑你现在的现实。

你觉得行尸走肉这个词真的很好,你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具自由移动的尸体。没有目标真是可怕的事情,你感觉寂寞就在你的胸腔里面膨胀,你很心慌,到最后,你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心慌。

你总说没事儿,因为你觉得你真没事儿。不是故作的坚强,你连自己做的事情都不知道了,怎么会有事情呢?

你不在与人争个你死我活拼个鱼死网破。与人发生矛盾,你所做的就是不发一语,谁说沉默是最大的反击,其实沉默就是无能。对,你无能,你没勇气你胆小了。

你努力让别人看起来很尖锐的样子,你伪装自己还没有被现实磨平棱角。什么是现实,你明明在肚子里面把一件东西骂了千百遍,说出口的一堆夸赞的词汇简直妙语连珠。

什么是真实的,你平常习惯性低头走路,你和一个陌生人从很远的地方想对着行走,你看着你们越来越近,你在比较远的地方打量着他的一切,却在将要眼神交会的时刻转过了脸或者低下了头。你独自走在路上从不开口和陌生人说话,偶尔几个陌生人搭讪你你心慌得涨红了脸也说不清楚一句话。甚至认识很久但是不太熟的人,你也只能很生涩的组织语言,不能说是寒暄,只是为了可是你在找工作的写简历时,你却分明写着生性开朗热爱交际善言谈。

什么是虚假的,你看着那些飘来飘去的爱情,你捉摸不透,拉扯不清。你总是陷在很多复杂的状况中,你告诉他说我爱你,你听到他说别这样开玩笑,我很敏感的,你笑着说居然被你识破了。你听人说我爱你,你也条件反射的说别开玩笑。然后你觉得真的是玩笑了,然后心空的就像丢失了所有的记忆,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

你曾经也很掏心掏肺,你爱上一个人,就像是爱了一个世界,会爱上一辈子。你把生活中所有甜酸都告知于他。你为他倾负韶华,你把自己所有不好的都变好,所有的好全给他。后来那个人走了,你再也不知道你原来的自己变成偷偷的藏到了哪里,你拼命想拼命想你以前的那些习惯,然后再按照那些习惯想着做回原来的自己,可是你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心情了。现在你再遇上别的人,你学会了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惴惴不爱,你始终把自己的心提起来,恨不得它上面长了眼睛,能够识得究竟谁会是你的良人,你觉得你再也没有力气陪别人学会怎么去爱了,没有力气去奔赴一场不知道是否有终点的爱情了。

你偶尔会半夜惊醒,对于过往的一切毫无悔改之心。

然后你还是总是会想起以前,或者说你一直在想以前。那些犯过的傻发过的疯像是过去了一个世纪。然后你还是哭了,只是心哭了,眼睛还笑着。

第7篇:形同陌路,渐行渐远

形同陌路,渐行渐远

《悲伤逆流成河》读书心得

前言

我想,如果一切都不得选择,我们还会不会这样的快乐,曾经,每个人都有记忆中斑斓、苦痛的青春,如果那是一段埋葬的回忆,是否也还会常常被拾起?在这个被狂风吹打的季节,我读完了小四的《悲伤逆流成河》,看阳光大片大片从云层中喷涌而出,覆盖了城市所有的苍穹,看忧伤的灵魂撕裂过心间,独自跳着凌乱的舞步,那时候,太多的空白添满了悲伤,“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名词,该如何诠释,这也许是年轻的生命给我华美的嘱托。

关于易遥

读小四的文字,因为很干净,每一个人物都存在另一个遥远的世界,过着他们的生活,易遥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我以一种把易遥当做我的心态,去读完这本书,幻想如果当时的场境是我,会怎么样,最终的回答是易遥很坚强,渴望得到一点点爱,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力量,却因为害怕,因为太想一个人独自承受,却因为周围的肮脏拒绝,当一个人在弄堂门口哭的遍体鳞伤,她多么需要一个怀抱,满足,哪怕一点点的渴望,这样的女孩也许我们身边都会有,但她们永远很落寞,永远一个人,像易遥一样,她也许在家长,在很多人眼中的坏孩子,所承受的是孤单,寂寞,是没人懂的哀伤,没有爱,越是渴望欲是得不到,那份模糊的母爱,太朦胧,看不到,感受不到,父爱却将她拒之门外,无法靠近,爱是一种奢侈,华丽的奢侈,却有一种持续不断浇在她身上的东西,湿淋淋的仇恨,她曾经呐喊过,可是没有人听见。

内心撕裂的呐喊无人懂。

那些被唤醒的记忆沿着照片上发黄的每一张脸。

重新附上魂魄。

易遥是个孩子,哀伤的孩子,命运给予她的一直是她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她仅仅用她自己的单纯的方式,想法,一个人单枪匹马的面对,对她来说已经苍皇的世界,无论多么苦痛,她始终坚信,为了生存下去,也挺的过来,易遥在狭长的弄堂里接过一袋热牛奶,天天如此,那是她心里的寄托。

每个女生生命里,都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不属于爱情,可是,在离自己最近的距离,一定有他的位置,尽管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离开自己,成为另一个女孩子的王子。

这样的感情超越爱情,齐铭对于易遥来说,是超越爱情的存在,很伟大,很伟大„„

易遥想过自生自灭,对于她,世界安静的一片弦音。

为了保护自己长出尖锐的刺,可是还是不能让自已幸福。一遍遍受伤,一遍遍失望,还继续渴望,不断的循环,又因为太倔强。悲剧会发生,这也是因为她的性格,不懂得怎么去保护自己。

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因为所有人的不相信,因为齐铭和顾森西的不相信,打破了她内心最大的承受,寄托,没有寄托,也许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曾经在一起守护秘密的人,就这么朝着世界的另一个方向,走远了,轻易的丢下一句:“我不想再见到你”,曾经守护过她的人,也冷冷的丢下一句:“我就是恨不得你替我姐姐去死”,巨大的悲伤汹涌的占据了她的全部。

当她张开口躺在血泊中的,所有的一切都破碎了,那些曾经用巨大勇气筑成的薄纱,那些含着爱,含着恨,含着悲伤的城墙,轰然倒塌,闭上眼的一瞬间,是放逐还解脱,这个黑暗的世界再也看不到,不用再用力的去承受一切,不用在用力的忍住眼泪。

到底是这个世界对不起她,还她对不起这个世界,我迷惑了,或许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界限。

远方的风景,那些记忆的破碎一片片涌上心头。

也许,对于易遥来说。

一切都只像是梦,醒了,一切灰飞烟灭。

关于齐铭

一个乖孩子,有着爱他的家庭,他爱的生活,和易遥相比,齐铭的幸福太远也太多。

却也因为有齐铭,易遥的黑暗有人分担,因为有齐铭,易遥不会孤单的哭,不会一个人承受太多,有了齐铭,易遥还会笑,尽管几率很小。

在你的身边,总有一个这样守卫你的人,你们不是太亲近,你们可以沉默不语,但他始终守卫着你,从未离开,他会默默的关心你。

这就是齐铭。

为了易遥,义无反顾的齐铭。

这远是超越爱情的存在。

齐铭说:“甚至有一天,她已经完全被旋涡吞噬”。连同她自己本身,也已经变成了那个巨大的黑色旋涡。

齐铭这样存在着,就又莫然的离开。

关于顾森西

一直,一直,陪在易遥身边的顾森西,他也同样给了易遥最安全的保护,在易遥难过的时候。

倘若你的身边有个一直不知疲倦陪着你的人时,那时个是很幸福的。

他在乎易遥,想着易遥,这是一种本能,也许吧。

他最爱姐姐,因为姐姐是对他最好的人。对易遥,因为他勇敢,敢于把易遥拉出来,去面对一切,顾森西在现实面前,你是最真实的。

这就是顾森西,他懂情,懂责任。

他是故事中最坚强的人,一直存在,从未离开。

关于唐小米

从头到尾,唐小米一直是专害易遥的,易遥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唐小米本身没有错,只要她爱的方式错了,爱要为爱付出代价,就是这样。

有一种东西,你愿意为了它舍弃一切,你愿意为它背负世人的骂名,甚至愿用生命去交换,它就是“情”。

唐小米可以为了“情”不择手段,可以为了“情”丧失善良的本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性的泯灭?

但我清楚,她敢爱敢恨,这是好的性格。

那么如果换作其他人,是不是也就不会不择手段得到“情”?

原来人性,在内心深处,在你的生活„„

关于结局

易遥死了,齐铭死了,顾森西也死了,如花般的生命却最终选择了离开,在黑暗的夜里陌然走远,来不及挽留,也来不及叹息,这也终是结局。

生命也许本就该如此,如此脆弱,不过是世俗与性格为他塑了虚无的外壳,终究无法承受,还是逃不过破裂,本该如此。

因为他们是青春,还太小,却承载了世界上太多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承载的东西,最终单薄的力量还是抗不下来,所以选择逃避,便成了永远离开,用单纯的眼光去看这个世俗的世界会是怎样?

用小四的话来说:“本该是以一个端点放出的射线,却因方向不同,最终,形同陌路,渐行渐远„„”

常常梦见在一条独长错昏暗,雨水的弄堂里,易遥与齐铭推着单车,齐铭把热牛奶递给易遥,这是对易遥来说最美好的时光,对我们来说,最纯真的曾经。

宁夏银川永宁中学初二:马英瑛

第8篇:渐行渐远——读《目送》有感

渐行渐远

——读《目送》有感

花灯旧,人空瘦。曾记少年时携手凭肩游,浮生偷得半日闲,笑把流光看透。几度时年催人老。回忆如水墨,色轻影痕重。前尘种种恍如梦,只望你背影,渐行渐远,不见回眸。

《目送》中的龙应台,以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也作为一个子女的视角,描述了她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散文让人感到亲切。并不华丽的辞藻扣人心弦,发人深思。这样朴实却充满着哲理的语言,让人忍不住想要亲眼见见这位充满知性的作者。比起《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孩子你慢慢来》的款款深情,《目送》显得更加豁达丰润。人生这条路上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不知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父母的关心不屑一顾。“我不怕冷,把这衣服拿走”;“我不要喝,把牛奶拿走”;“我没生病,不要吃药”;“你别管我,烦死了”诸如此类的话在脑海中不断回响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些话有多么伤人。是我自己不珍惜父母的关心,把他们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我从前却不曾想过这些,现在这些情绪却突然奔涌而出,带着那些儿时的回忆。不知为何,那个遇到困难时对着妈妈撒娇的身影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面对,一个人解决,一个人承受的果决。遇到难题时,我不再四处张望着寻找妈妈的身影,而是一个人埋头翻书解决。

这或许就是成长。在微微的刺痛中丢失些什么,又在时光的洪流

中找到些以前曾需要的东西。当我慢慢成长的时光中,父母开始慢慢苍老。不知不觉之中,越来越多的皱纹成了心中烙下的深深印迹。明明想要忽略却在这渐行渐远的时光中变得不可磨灭。那略带疼痛的感觉时刻提醒着我:这是不可忽略的。我们每个人在光阴的故事中不断上演着一出出戏。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在岁月的长河中跌跌撞撞、浮沉不定地成长着。当面前的背影由高大变成佝偻,我们也会逐渐成为别人眼中不断变化着的背影。最苍凉的是:我们终于长大了,而他们却老了。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渐行渐远的人生之路,大概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我们不断地在目送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的背影渐行渐远。同样的,我们也被目送着。

第9篇:渐行渐远的青春

须臾若离的青春

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 或许,当一段不知疲倦的旅途结束,只有站在终点的人,才会感觉到累。

——海子

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无法说出的伤感。

曾记得,巧笑嫣然置身于梧桐树下斑驳的树影下;曾记得,奋笔疾书伏案置身在课桌上;曾记得,龙腾虎跃流转于篮球场上……而今这一切定格在回忆里。

翻开泛黄的相册,里面那一张张笑靥如花的脸庞,瞬间感染我,不禁泪流满面,脉搏加快跳跃。那笑靥如花的脸庞,不在属于我们,因为现实将我们击得粉碎。轻轻合上相册,合上了谁的归宿,谁盛开的烟花,在空中匆匆谢幕、遗忘、丢失。而今我只是个卑微的失败者,带来消除不了的劣迹和遗憾,惊慌失措的想要堵住那决堤的伤口.

我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畅怀年华念想。即便稍纵即逝,也要拼命活出生命的精彩,就如绚烂烟花一般,即使短暂也要留下美丽。

青春是用来缅怀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深沉爱着那段青春,怀揣梦想,展翅飞翔。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丸的香味,甜而稳妥,像记忆犹深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的忧愁。断翼的天使,梦想从未失去,即便力气消失殆尽,也要飞翔。逝去的年华,如同灿烂的烟火,那么绚烂,却又那么短暂。舍不得将其丢弃,格外心疼的珍藏。那里有我的记忆,有我的梦想……

我对自己说:“没什么,那只是错误而已,何苦去深究呢?”也许吧! 生命的繁华与荒凉,青春的绚烂与悲哀。拾掇起那轻舞落地的红叶,书写青春的豪情与壮志,遥寄远方的梦想风信子。

青春无悔,勿让流离;

须臾若离,浮云寂然。

810321 崔影

上一篇:老师家访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体育学情分析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