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定位的偏差,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改革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1: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现状

笔者在初中从事音乐教育,在一次合唱团队员的选拔中发现,初一的500名学生,能唱准基本音阶“1234567”的学生不到5%,没有一个学生识谱,也没有一个学生能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目前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面临以下问题:

1. 音乐课不受重视

学校狠抓升学率,对于统考科目相当重视,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大多数学校初一初二开设音乐课,初三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临近考试时,还会将音乐课、美术课等非主科课程停课,提供给统考科目的课程用作复习课或者自习课;学生家长也认为只要能够考出较高的分数,就是好的教育,因此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科目被当作“次科”不受重视。

2. 音乐教学设备落后

大多数人认为,音乐课无非是一架钢琴一本书唱一首歌,然而在科技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重视,然而也有地方音乐课没有配备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学软件,音乐教学设备相当落后,严重制约了音乐课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3. 音乐教材内容太难

中小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难度大,不适合学生演唱,器乐曲对于没接触过乐器的学生难以接受,一些欣赏曲目也比较难。现在的中小学生思想前卫,个性突出,喜欢现代的、潮流的事物,可是教材缺乏时代性,很多歌曲都是70后、80后所流传的歌曲,90后、00后从未听过,很难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愈发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从音乐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没有以当今学生为主体,缺乏时代性多样性,没有从多角度、多视野去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 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许多音乐课还是以传统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以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者弹一首曲子为目的,模仿的、单纯的、刻板的教学方式占有很大比例,很少老师认识到学习音乐是为了提高音乐素养、陶冶身心,使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自由发挥与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无法从音乐课上获得美的体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 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虽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但与语数英等课程来比,音乐课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音乐课没有升学的压力,也就没有分数的压力,所以很难把音乐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根本就不能很好的发挥,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

二、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提升教学能力

1. 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良好的知识结构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一个音乐教师需具有广泛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全面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才能正确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地发展。

2.支持及推进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师在职前教育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所以进入教学岗位之后,音乐教师的技能和知识需要一定的提升,学校应支持及推进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让其了解国内外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动态及前言信息,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式,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二)加强对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

音乐教育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门艺术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需对音乐教育有新的认识,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为契机,充分体现音乐教学在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立足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面向全校学生,把培养音乐兴趣、爱好,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扩大文化视野等为重要的方面构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

(三)加大音乐设施的投入

音乐教学设施是课程的保证。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学校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音乐教室和基本的乐器及多媒体教学设备需要保证,条件好的初中,可在图书室购置相关的音乐书籍和音像杂志等,方便老师备课与同学们借阅浏览。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作者:江成海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2: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定位的偏差,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改革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作者简介]王刚(1978-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二胡专业教学及艺术教育理论研究;王莹(1977- ),女,辽宁锦州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古筝专业教学及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自筹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06-07)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定位的偏差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科学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完善人格的人。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建造完美的人格,培育人们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这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化,音乐的美育、德育、智育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正在被人们逐渐接受①。音乐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审美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他审美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同时,音乐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对受教者联想力、创造力的开发,理解力、感受力和毅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正因为如此,音乐教育始终摆脱不了“为别人做嫁衣”的从属命运,人们关注和承认的只是它的辅助功能,音乐教育也因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上,音乐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素质,是音乐的艺术本质特征决定的,而不是其他教育赋予的,音乐教育在建造完美人格的功能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如果脱离了音乐学科的特点,仅仅把音乐看成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属品,把音乐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德育或智育的目标,把德育或智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机械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那么,我们所实施的音乐教育将失去艺术教育自身的内涵,也不可能有审美的作用。

(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全面性

音乐美育旨在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培养,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还是仅限于它的一些现实功能。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导致纯粹的技能传授,音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常常被忽略。专业音乐教育中广泛存在的重音乐专业技能训练、轻综合文化素养培养的现象,造成专业音乐教育成为重“技巧”轻“艺术”、重“艺术”轻“审美”的“片面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学校音乐美育的从业者,大都是来自音乐学院、艺术团体、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专业音乐人员,他们用“片面教育”的观念从事“音乐美育”势必会影响音乐美育的质量。音乐美育是一种广义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以音乐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去感染激励受教者。音乐美育中施教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还要善于将音乐文化精神贯穿于音乐美育中,以人性化的教学形式感染学生,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宽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得到性情的陶冶。

(三)忽略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应该首先培养人们热爱音乐,但在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却有着背离音乐教育初衷的现象,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段——音乐的技能训练上,而忽视了目标——陶冶性情,完善人格。这样的错位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的音乐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教学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对音乐作品展开充分的、自由的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可灵活多样: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接受为辅;以教师提问,学生主动思考为主,辅以师生间的交流讨论;还可师生角色互换,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走上讲台完成音乐教学既定内容,通过试歌、试舞、试奏达到音乐教学效果的深化。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及问题

当前,音乐教育中常见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它仍然在音乐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许多方面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面向全体学生,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受教者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己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形式、评价模式等方面都应有具体的体现,而目前的状况与新时期普通学校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常见的有:(1)口传心授式。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现代还是过去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继承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模仿和体验;二是口传心授省时省力。(2)讲解式。“讲”为讲述,说明;“解”为解释,解惑。讲解式是音乐教师最熟悉的教学模式之一。教师讲解乐理知识,分析音乐作品和教授新内容等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讲解。(3)模仿式。模仿是音乐自身的认知规律之一,音乐教学中模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的旋律模唱,唱游活动中的节奏训练、形体律动等都包含着大量的模仿成分。即便是到了高年级,在学习掌握乐器演奏的技能时,也是先由模仿式教学入手。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改革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又是对音乐教学实践的概括,它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教学范例。音乐教学模式来自音乐教学理论的转化,它连接理论与教学实践并涉及整个教学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划定课程、教材、教学的基本秩序及师生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种音乐教学模式的创立必须经过长时间多批次不同人群的音乐教学实践检验,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后逐步完善优化,最终确立高效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框架。因此,音乐教学模式的建立必须严格遵循音乐教学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确定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和基本程序。然而,音乐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考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21世纪中国的大发展呼唤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要具有开放性

音乐是创新性的学科,其创新性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精神培养。成功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觉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它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而是教育观念的革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以学校、课堂为唯一阵地,并在规定好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课本上所规定的内容。尤其是音乐课,课时又少,但音乐艺术的知识量浩瀚无边,两者形成极大的矛盾。而开放式的教学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教学途径的开放把封闭式的课堂转变为开放式的课堂,课内外相关联,校内外互补充。

1.音乐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前提下,形成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观念和理性信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目标不能再受“知识中心”“本本主义”的束缚,而是要强调知识、智能、教育三者的完美结合,改变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落后教学理念,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扩展到能力目标、学法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新领域,使教学活动更具灵活性,进而连接整个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着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2.音乐教材内容的开放。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教材内容就是音乐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出教材”,这种把教材内容绝对化的观念,深陷于“本本主义”的泥潭。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当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突破教材的局限向教材以外的方面拓宽是十分必要的。

3.音乐教学手段的开放。音乐教学手段的开放是指为了突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强化其艺术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保留传统音乐教学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于音乐教学。校园广播站、多媒体、电视、网络杂志都是很好的教学媒介,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摆脱课业模式的负面效应,主动走进图书馆、音乐厅、社团活动室,尽可能地手脑并用,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音乐实践中多想、多做、多问,主动思考并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力。

(二)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师的职责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具有塑造人们的心灵、思想和品格的职能。音乐教师不是音乐知识的权威代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信任的。

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是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民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愉悦舒畅的学习氛围。教师将民主意识贯穿于整个施教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师生间主导与主体关系是实践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关键。尊重学生学习音乐的意愿,维护学生学习音乐、选择音乐学习方式的权利,创建整洁高雅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创新,树立求同存异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都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体现。因此,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必须做到:

1.建立和谐关系,创设学习氛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往的过程,教与学、问与答互动中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含蓄的音乐语言、深邃的音乐情感要求教师将全部情感融入其中,用爱心和责任心感染每一位学生。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运用自如,从教书育人中获得快乐;而学生也会被教师的真情打动,悉心接受教师的教导,加倍努力、用心主动地学习,体会学习进步的成就感。实践证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针对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音乐学习中存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品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扬长避短,挖掘其潜力,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音乐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比如,对于思想负担重的学生,要主动开导;对于缺乏兴趣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要及时纠正;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调整治疗。当然,在音乐教学内容上和程度上有所区别也是必要的,对所有学生落实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能改变,但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可适当加深、加宽。

3.创设一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相对宽松的环境。音乐课堂应该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创造性地参与的环境,以及制造一种学生自发性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心参与音乐的热情,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进行独立发展和创造性的活动。如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产生怕羞心理,顾忌周围同学的看法,担心问题答错,害怕唱歌跑调,往往话到嘴边却又缩了回去,既不能大胆地回答问题,亦不敢开口唱歌。这时,教师应采用鼓励、激励的态度,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赞扬,对答得不完全的也要多加鼓励,使这些主动参与教学的学生下次更积极,同时对尚在徘徊、怯于一试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认识自己音乐方面的才能和能力,从而增强他们上好音乐课的信心。

4.开展形式多样、手段各异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内,通过听、唱、律动、游戏、表演、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课外,进行合唱、合奏等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音乐知识讲座,听普及音乐会,举办音乐知识竞赛和唱歌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在竞赛机制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最为积极主动,记忆也是最深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是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学生只有投身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音乐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已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正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前提。应认识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是为了不教。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音乐从无兴趣、被动地学到有兴趣、主动地学,由没有能力主动学到有较强能力主动学时,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就得以确立,音乐教学就能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的目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为培养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奠定基础。

[注释]

①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虞丽娟.立体化素质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泽雨.创新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陈锡文.关于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J].上海教育科研,1998(2).

作者:王 刚 王 莹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3:

试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新要求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治学方略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它对音乐教育产生的新要求,进而分析了这些新发展所涵盖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心理素质 思想素质 文化素质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基础教育应从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这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音乐欣赏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那么,如何使音乐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摆在中学乃至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必然会要求他们对音乐教育进行新境界的思考,这应引起音乐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素质教育涵义广泛,它指思想、政治、道德、文化、艺术、心理、身体、国情、国体意识素质等,综合起来构成人的整体素质。这些素质应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德、智、体、美等方面来综合实现的,若忽视或取消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一个人的成长、生存、发展的不平衡,其结果可能会使学生某方面的长项没有得到发展,而又可能会暴露出其某方面的弱点,甚至会使人的身心发展畸形。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过于重视知识的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从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一些学生只懂得数、理、化,不知道聂耳、冼星海、贝多芬为何许人;只会读A、B、C,却连1(do)、2(re)、3(mi)等数字乐谱都不知为何,也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感受、理解音乐中的艺术美,以致学生最终可能成为无情趣的人、呆板的人甚至是畸形心理的人。这些没有音乐素质的“产品”,可能心胸狭窄而没有远大理想,可能不晓得关心人类、自然等与人与己相关的环境问题,也可能导致很多与自己专业无关方面的能力很差,这就较难适应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强调与加强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它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且要通过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劳动、生活、做人、求知、育人、审美等方面的技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身优势,这就使得教育部门和教育者要转换教育观念和方法,让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担纲其应有的全面教育作用,使其它各门课程在其促动下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音乐不仅能使教育双方“动”起来、“活”起来,而且能促使受教育者的智力获得全新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应进行更新更广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有位政治家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这一代在马上打仗是为了我们的儿子一代能够成为科学家、哲学家,是为了我们的孙子一代能够成为音乐家、美术家、文学家。由此可见,艺术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需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须,而音乐在其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它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产品,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起了他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人类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本分。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既与数学一样具有高度、严密的具象性,又与哲学一样具有深刻、细腻的抽象性,还兼具上述学科所具有的逻辑性。但它同时还具有艺术学科所具有的浪漫、自由与活力,它不仅是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宣泄或寄托,而且能启迪智慧、完善心理、陶冶情操、催人奋进。

因此,学习音乐不仅有助于欣赏音乐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以及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其它艺术形式方面的美感体验,而且有助于激发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美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国家强调中学乃至高校的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部分,并非单为提高学科间的构建比例,而是真正认识到音乐对下一代健康成长所能起的积极作用。所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更为明显。

二、音乐教育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教育分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格及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政治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继承革命传统等方面。道德品质教育包括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而音乐教育由于具有其特有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审美情操,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政治内容以一种更为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是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生动有效形式。

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思想素质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使音乐欣赏课与政治课、美育课协调进行。例如:在欣赏教唱革命历史歌曲和歌颂党、歌颂祖国等歌曲时,结合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表达的乐思与情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讲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保家卫国和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等革命历史事迹,让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产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将要肩负的使命,珍惜时间、生活,珍爱生命,努力锻炼身体,刻苦发奋学习。这样的音乐欣赏课实际上是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思想教育课和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比单纯的政治理论课说教要活泼、生动得多。这时的思想素质教育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处在音乐情绪的感化之中,从而达到以乐咏志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思想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音乐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包括精神面貌、处世态度、理事方法和性格特征,它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甚至成才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欣赏教育,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鉴赏美、表现美。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进取、坚韧的性格和勇于创新的思想等。

例如:在组织合唱和集体舞蹈排练时,让学生认识到合唱和舞蹈是要求高度协作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们是要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合作才能完成的,如有人不协作,就会使整体艺术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训练中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同时,合唱和舞蹈教学中均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创新素质,而这两项教育过程都需要学生具备艰苦而细心的钻研精神。这实际上就使学生在感知音乐、喜爱音乐中进行积极的思维,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技能,达到锻炼自己心理素质的目的。

四、音乐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运用文字和数字的能力,以及在其它各学科发展中所应掌握的一般知识。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语、数、外、理、化、生、史、地等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这必须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配合、协调互动,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准。而音乐欣赏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使音乐课与语、数、外、理、化、生、史、地等课程教学横向地协作。

如在“民歌欣赏”课部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审美情趣及其相应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和民俗习惯等背景知识,然后通过对比、欣赏、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歌词创作手法及歌曲旋律发展的艺术性和内在的思想意义等。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欣赏教育同语、数、外、理、化、生、史、地等课程结合了起来,既体现了协同教学的原则,又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巩固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并配合相应的思维逻辑方式和学习方法,再借鉴音乐学习中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时所应具备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音乐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和学习方法中的创造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思路开阔,有助于其思维的敏捷性的训练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情感独特的艺术,它对训练学生的个性素质具有独特的效用。它以特殊的魅力打动人的心灵,给人的精神以极大的鼓舞。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只有在切实注重素质教育中的艺术规律,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才能达到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情、以乐激志的个性素质培养目标,才能达到全面育人、整体品格培养的良好素质教育效果,才能真正理顺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才能真正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担当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使人们感悟音乐美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之真谛,也才能使素质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吴久良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街道办事处工作总结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