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2023-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八下诗歌默写赏析

八下诗歌复习

班级 姓名

八下诗歌默写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深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池鹤》中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池鹤》中写出了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4、《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5、《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6、《池鹤》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7、《迎燕》中表明了主人身份的句子是: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8、《迎燕》中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9、《迎燕》中写出了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0、《迎燕》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1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想超脱现实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8、《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9、《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20、《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21、《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22、《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5、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乡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6、《无题》中渲染别离伤感气氛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7、《论诗》中说明文学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句子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8、《夜雨寄北》中想象他日相逢共话巴山夜雨情景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系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题意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1、《无题》中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2、《无题》中设想离别后对方伤感久别的情景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3、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同样,战争、瘟疫也一样不能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3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5、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

八下诗歌赏析

(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叙云》李白(八下P62)

1、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借景抒情,烦忧一扫而尽,感情为之一变。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高楼上把盏痛饮,“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2、“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东汉末年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首的作家,文风刚健,辞情慷慨,语言质朴,内容充实,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是诗人李白自比之辞。

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有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6、主题思想: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之情。

7、 名句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想借酒消愁,但却愁上加愁的苦闷心情。

(二)《渔家傲》范仲淹(八下P64)

1、“塞下秋来风景异用“异”字并概括总的感受,统领下文写出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边的将士,千山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孤城闭,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雁去”、“边声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是词的

2、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由写景转为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写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体现出将士们寒夜戊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一句抒发了他们的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 主题思想:这首词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出作者慨叹功业未产和戊守将士思念家乡和复杂心情。

4、 名词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形象写出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因日夜操劳而染白了双鬓的将军,久征在外的艰苦异常士兵们,都止不住在悄悄地流泪,这句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了 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的特点。

5、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答: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

6、“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蕴含了戍边将士的什么感情? 答:无比思念遥远的家乡而不能归,借酒浇愁的痛苦心情。

7、“燕然未勒”的意思是什么?其中的“勒”字是什么意思? 答: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勒”字是“刻石记功”的意思。

(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八下P67)

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黯淡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静寂无人,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 ⑵ 解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由九个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了九种事物,“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栖息树上的乌鸦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了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表达出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之人的悲哀之情。“断肠人在天涯”一个因长期漂泊在外而伤心欲绝的游子,游荡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此句渲染天涯游子思乡的悲凉之情。 ⑶ 主题思想: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寓情于景,生动展现了一个漂泊在外异乡人的悲哀思乡之情。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愤慨不平的心情。

2、理解诗词: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颔联: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颈联:以“沉舟”“病树”相比,虽然有忧伤之感,但又相当达观,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尾联: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同时点明了诗人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3、全诗赏析:诗中诗人巧用典故,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4、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的前面万木向荣,这句诗里诗人以“沉舟”和“病树”相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惆。暗示贬谪时长太久,表现了世态变迁的怅惆心情。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愤怒),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开成鲜明对比。

8、说说“沉舟侧衅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及所描绘的画面、所蕴含的哲理(或新意)及作者的人生态度。

答:意思: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画面: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之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所代替(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人生态度: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句表达了作者困境中的心态,表现了作者面对困苦决定不意志消沉,而是抖擞振奋,积极进取,乐观豁达,泰然处之的健康心态。

9、饱含诗人无限艰辛,流露出内心的愤怒不平的一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中用 巴山楚水 概括作者被贬谪的地方,“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的无限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10、 “闻笛赋”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烂柯人”用的是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用自然景物的变迁暗示社会的发展。表明的哲理是: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总是要取代旧事物,未来比现在好,面对困难,不必忧伤。相信未来,积极进取。

(五).《无题》 李商隐(八下P208)

⑴ 理解诗句: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⑵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诗人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极为精彩感人。后人也用此句表达对工作(事业)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

(六) 夜雨寄北 李商隐(八下P249)

⑴ 大致内容: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日期。归期难料,诗人秋夜听雨,想象秋雨绵绵密密,已涨满了秋色,不由自主倍感孤寂凄凉,遥望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秉烛夜谈,来重谈巴山夜雨的情景。

⑵ 主题思想:通过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展示了彼此相思之意。 ⑶ 名句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反衬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蕴含的一个成

语是剪烛西窗。

(七) .《论诗》赵翼(八下P251)

⑴ 译文: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经久不衰,可现在读来,已觉得不鹇了,天地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在几百年间,他们各自领导诗坛,开一代诗风。

⑵ 主题思想: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的诗篇的杰出成就,说明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

⑶ 内容简析:前两句以评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入手。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赵翼却说李杜的诗不新鲜了,是说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 后两句提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

“江山”指祖国山河,。古人常说人杰地灵,赵翼认为,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地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⑷ 理解性填空: A、诗人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诗歌创作贵在创新,体现这一主题的诗句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B、表现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诗人的诗句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2篇:诗歌赏析练习一

诗歌赏析练习一 破阵子

(一)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破阵子》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2、词中讲的“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

3、这首词题为“壮词”,你认为壮在哪里?

《破阵子》

(二)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破阵子》

(三)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都传递了诗人的什么心声?

2.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2、《观刈麦》最后四句运用 手法是为了表现

《观刈麦》

(二)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两句诗中隐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下面写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割麦者的心理活动。他们天天在骄阳下劳动,已经不知道热了,所以,只希望时间慢点儿过,好让他们多割点麦。 C、拾麦穗的贫苦妇女的述说,用“家田输税尽”道出贫困的原因。 D、诗的最后几句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这首诗题咏的是 ,抒发的是作者 的感情。

3、诗句的最后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这里指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2、诗中表明作者身份的一个字是

,表明此行目的的一个短语是

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写的奇异景象。

《使至塞上》

(二)

1、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2、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2、诗的前四句从 落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 之感。昭示人们 。

《黄鹤楼》

(二)

1、黄鹤楼与 、 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

《黄鹤楼》

(三) 1.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诗歌的最后一句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合你的了解说说作者的“愿”是什么。

第3篇:语文诗歌赏析练习

高考十首诗歌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 ①鄜(Fū)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春 阴 朱 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答: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第 1 页 共 5 页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只用一“重”字绾结。这样的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请指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这首诗的前六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

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问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上 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第 2 页 共 5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中的“我”希望“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却又从反面立誓,开列了“与君绝”的条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1》“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三 闾 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 三闾大夫庙: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 说说“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诗歌 ,完成下列各题。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第 3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1.【答案】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作者借用“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通过对月下妻子的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造出很大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答案】

①写景观察角度多变,极有层次感。首句写近景,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下阕由上阕的陆上写到水上,再由地面写到天上,由下及上。

②善于抓住秋天景物的特征来写。如选取木芙蓉、黄菊两花争香斗艳表现“重阳”到的季节特征;写树,选“红树”来写;写流水,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既写出秋天时令之特色,又写出秋令中景色之特征。

③写景注意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官,注意色、声、味的结合。如红叶间黄,浓淡相间;花之香味,雁之鸣叫等。

3.【答案】

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

【答案】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

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惨淡。

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答案】

重叠使用四个“行”字,极言行程之远,兼有分离长久之意。用复沓重叠的声调、弛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感情的沉重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答案】

“老”和“晚”。“老”并非只言年龄,更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身心憔悴、精神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已逝、红颜已老的迟暮之感。

5【答案】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日”“月”“风”“夜”这些意象,它们富有意味,一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二是写天气的变化四时的更替,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作者“不眠”的凄寒心境。

【答案】 总结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7【答案】诗歌以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口吻写成,但这个女子却没有通常诗人所描绘的羞涩和含蓄,她是一个对爱情大胆而执着,爱情誓言惊天动地,热情奔放,无所顾忌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

【答案】正面立誓“长命无绝衰”,已说到了极点,但作者仍觉意犹未尽,思路一转,又从反面竭力诉说,说是“乃敢与君绝”,其实仍是“长命无绝衰”,甚至要胜过“长命无绝衰”。山陵坚定不移,江水源远流长,冬雪夏雷是天道自然,天高地厚永存不变,只要这些不变两人就永远长相厮守,感情可以跨越时空,直到宇宙万物不复存在,天道发生逆转。此番誓言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跃然纸上。

第 4 页 共 5 页 8【答案】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明快动人)的景象。

【答案】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聊聊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

9.【答案】“秋风”点明季节,“日暮”点明时间,“枫树林”加上“萧萧”叠词修饰,两句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答案】诗眼是“怨”字。“怨”紧承上句,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字领起后句,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浓郁的“怨情”。“怨”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展现出屈原的哀怨形象,流露出作者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10【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比喻:诗中用美艳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女子,用硕大繁多的果实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嫁过来后家庭昌盛,表达了姑娘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和人们对她的祝愿和赞美。

第 5 页 共 5 页

第4篇: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 白描和细描的区分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四、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 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16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 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拟人、用典等方面在分析手法的典型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及其它们跟作者情感的契合点。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赏析题目讲解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 雨 □ 宋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 清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3【答案】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调笑令 □ 唐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 □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4分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4分

4【解析】 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 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5【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从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些具体意象入手②立足全篇整合信息对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宏观把握③体味意境梳理意象在画面与氛围中体会主要意象的意义④联系作者的身世、阅历与志趣情操体味诗句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6【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 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 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孤山① □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3分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禹 庙① □ 杜 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 【注】 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禹庙。②四载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木累合称“四载”。③三巴指四川的巴郡、巴东、巴西。 1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8【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2分 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3分 【赏析】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希望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发扬大禹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首联开门见山写禹庙的森然、肃然之貌颔联写庙内之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颈联写庙外之景画面壮观透出无限的力与美尾联意蕴含蓄流露出敬佩之情。抑扬相衬手法的使用将荒凉之景与昂扬豪迈之情统一了起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夏夜追凉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4分

【答案】

1、“静中生凉”是本诗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用“不是风”三字精妙点出。既然不是风那么“微凉”从何而来呢结合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意象可知所谓“微凉”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这样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意味。

2、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

【赏析】 本诗的突出之处在于撇开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色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这一切很好地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置身其中凉意顿生所以结句才会引出“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石遗室诗话》中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这正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超出习惯性思维方式巧妙地表达出静中生凉的旨趣。

第5篇:高中语文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高中语文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

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

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与白描相区分的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

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

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四、古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16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拟人、用典等方面在分析手法的典型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及其它们跟作者情感的契合点。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

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从题目中可知本词的内容是送别。本是送别人却说“浮天水送无穷树”把送别写得含蓄道出了惜别之情。“无穷树”暗指路途遥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带雨云埋一半山”中“雨云”透露出前途迷茫内心因此郁闷。2从下片“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可以看出。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 雨 □ 宋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

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 1此诗前两

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调笑令 □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 □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

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从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些具体意象入手②立足全篇整合信息对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宏观把握③体味意境梳理意象在画面与氛围中体会主要意象的意义④联系作者的身世、阅历与志趣情操体味诗句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 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 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

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孤山① □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禹 庙① □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注】 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禹庙。②四载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木累合称“四载”。③三巴指四川的巴郡、巴东、巴西。 1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2分 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3分 【赏析】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希望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发扬大禹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首联开门见山写禹庙的森然、肃然之貌颔联写庙内之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颈联写庙外之景画面壮观透出无限的力与美尾联意蕴含蓄流露出敬佩之情。抑扬

相衬手法的使用将荒凉之景与昂扬豪迈之情统一了起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夏夜追凉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1“静中生凉”

是本诗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用“不是风”三字精妙点出。既然不是风那么“微凉”从何而来呢结合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意象可知所谓“微凉”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这样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意味。 2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 【赏析】 本诗的突出之处在于撇开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色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这一切很好地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置身其中凉意顿生所以结句才会引出“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石遗室诗话》中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这正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超出习惯性思维方式巧妙地表达出静中生凉的旨趣。

第6篇:诗歌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17.CE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18.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二、17.AB.B 2分A 3分 18.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任答3点,每点2分)

17.分析: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三、19.B E 20.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

19.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四、14.B 15.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

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4.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五、19.D C 20.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19.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六、17.AE。

18.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

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七、17.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8.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17.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八、16.CB 17.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16.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

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十、15.B 16.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

15.试题分析:B项,两首诗所用手法不同。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具体地说,俞诗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王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十一、13.D

14.①颈联调侃友人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抚琴不在乎琴音,因为心思在去做官这件事上。(2分)②尾联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1分),调侃友人迫于生计为了钱才去做官,说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2分)正因为是知己至交,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更显情真意切。(2分)

13.试题分析:D项,不是对比手法,而是反衬。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入夜的江阴城寂静安谧,以动衬静,江鸟的鸣叫更显喧闹,打破了晚上的宁静,用鸟鸣声反衬,更显夜之静谧。颔联描写江阴的风土人情,再次证明唐朝时候江阴是个滨海邻江的小城。海鱼朝满市,只简单五个字就把江阴早晨热闹、繁华、世俗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仿佛能够看到那人头簇拥、喧嚣热闹的早市,能看其景,能闻其声。这一句是写闹的,下一句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诗人虽只选取了一闹一静的两个典型场景来描写江阴,却足以突出江阴的滨海邻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繁华、美丽、宁静的江南小城的特点。

十二、17.(5分)CD(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 18.(6分)评分要点:①外在形态:木棉树高大,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3分)。②内在气质:木棉大气沉稳,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浓须大面”“壮气高冠”这是写人,可见是把木棉花当做人来写,赋予木棉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D项,“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到近”,比如“千树万树朱花开”应是远观,下面逐步推进。

上一篇:参加自主招生的自荐信下一篇:牛奶致癌的确实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