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切实加强素质建设 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如何加强素质建设,提高行政能力,是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工商局从2005年开始,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以“学理论、钻业务、提能力、比贡献”为主题的素质建设活动,以此推动全系统行政执法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强化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一是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围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胡锦涛总书记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断,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始终。以增强政治敏锐性为出发点,站在政治的高度去把握和处理问题,树立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

二是以创建工商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政治素质与思想觉悟的内涵。把培育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精神和价值观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工商文化建设,引导和激励干部形成奋发有为、团结向上的工商文化理论氛围。

三是立足工商,兼顾相关,广泛开展市场经济、法学、现代管理、执法环境建设、人才开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努力为深化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执法实践为基础,认真研究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展行政许可制度、监管方式改革、市场准入与退出、加大监管力度、促进职能到位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

四是以培养理论骨干为手段,构建全系统理论研究的新格局。把理论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和战略性任务来抓,注重培养和发展理论骨干,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抓紧建立健全理论研究网络,开辟研究阵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并将学术成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全系统学术研究活动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强化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高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

法律是执法工作的基础与准则,学习法律、弄通法律、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把法律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认真组织干部学习法学原理、行政法、公司法、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实体法与程序法,不断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法律工作水平。

第一,要从行政执法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地方立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自下而上开展立法调研,适时提出立、改、废建议,推动符合全区实际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完善执法监督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程序,公开执法制度,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首问责任、首违告诫、市场巡查等制度,认真开展执法检查,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三,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实现阳光执法。要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和路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公开办事制度,使执法工作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基础上进行,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强化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

首先,要研究制定全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及各层次干部应具备的能力资格体系。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与自身素质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科学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从人才引进、学历要求、教育规划、重点培养到考核晋升等环节,都要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其次,要科学确定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强化基础文化、运用理论、现代管理、计算机知识、外语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重点培训,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要求的中长期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远程培训,开辟网上论坛,使业务培训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第三,要不断拓宽业务培训与教育渠道,依托相关院校开展学历教育,鼓励干部在职完成学历教育课程,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会,开展业务知识竞赛、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以案说法、模拟听证、岗位练兵、旁听审案、每周一法、每日一案等多种培训,增强知识性、针对性和趣味性,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定期选送业务骨干到高校接受脱产培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执法环境,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

(一)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明确主体执法与配合执法的界限,规范执法程序,依法确定自由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监管,促进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确保职能到位。

(二)树立创新意识,开创一流业绩。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要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就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模式,改革一切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管理思维与观念,改革一切阻碍职能转变的管理体制与模式,改革一切不利于提高服务水平与执法效能的工作方法与手段。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谋划创新的举措,开创新的业绩。

(三)增强爱岗敬业、提高效能的主人翁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干部爱岗敬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够人尽其才。要以效能建设为载体,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各种管理、监督和制约机制,促进机关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努力提升机关工作水平。

(四)推进信用工商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工商行政管理在基层执法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既要当好市场的“裁判员”,又要做好管理对象的“服务员”。二是正确处理统一监管与协调地方的关系。要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主动协调地方政府,将部门工作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规划和把握。三是正确处理查处案件与教育疏导的关系。强化执法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办案水平,推行人性化监管办案模式。四是正确处理监管他人与提高自己的关系。在努力学习和规范执法的基础上,每个干部都要具备博大而专业的知识结构,严谨而认真的工作作风,高超而娴熟的执法办案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实际,要想从根本上加强素质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就必须要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能力素质体系来支撑,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保障,更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系统行政执法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责任编辑 杜妍妍

作者:施海罗 王 军

第2篇:抓住“关键少数”不断加强新时代高校作风建设

【摘 要】 随着作风建设进入新时代,高校领导干部作为学校各方面建设的负责人面临更严要求、更高标准。本文认真分析作风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发展质量的重要意义,明确高校领导干部作为作风建设的“关键少数”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通過梳理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当中存在的作风问题表现成因,从不同层面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加以改进解决,不断促进高校作风建设持续向上向好。

【关键词】 高校干部;作风建设;措施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是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行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基地[1]。高校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决策者,在党的干部队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风不仅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党和国家人才培育[2]。因此,提高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形势所需、必然要求,对于改进高校作风建设质量、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一、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是加强新时代高校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深入推进伟大工程的政治保证。高校的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实质上就是高校领导干部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展示什么样的作风形象和精神面貌的问题,直接关系影响广大学生对党的认识看法和评价,直接影响党的公信力、影响力、向心力。因此,必须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持续强化党性修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提供思想政治保障[4]。

(二)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迫切需求。建设“双一流”大学除了要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卓越的作风和学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培养一流的人才,首先要求高校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持续解决制约建设一流高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特别是现代大学,相比于其他社会部门,具有较强自由、自治的内部文化氛围。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领导干部作为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社会部门的管理属性,需要更加注重提升自身服务职能,实践落实群众路线,自觉摒弃自身“官味”“官威”,主动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教学一线,主动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主要问题表现

总体看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呈现向上向好态势,但仍然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不足[5]。

一是个别领导干部作风不实。个别领导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化,工作中进取精神不足,因循守旧,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变化;自我要求放松,学习缺乏系统性主动性,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深、跟进学习不及时;工作作风不够民主,坚持运用民主集中制不足,“八种能力”尚有欠缺。

二是作风建设不够系统有力。个别单位作风建设不能久久为功,缺少一严到底的狠劲韧劲,还存在运动式、突击式抓作风现象;对于作风建设内容理解不够全面准确,作风建设更偏重于工作作风,而对于思想作风、学习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不能兼顾,作风建设存在漏洞盲区。

三是作风建设与高校长远发展不适应。个别领导干部对于教育体制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缺乏深入思考,存在思维惯性和工作惯性;对于高校教育形势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现象研究不够深入,应对不够及时有力;对于建设“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作风、学风认识理解不够全面,还有照搬过去经验办法开展工作情况。

四是监督惩处机制还不够健全。对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衡量方法、制度约束办法、舆论监督环境尚不完备,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违规违纪行为发现惩处不够有力;对一些违规违纪现象,存在着重说服教育轻法纪惩处现象,缺少落实制度规定的狠劲魄力。

三、实现新时代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一)注重强化“两个责任”形成制度保障。党委班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委书记要当好第一责任人,带头维护团结,带头改进作风,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加强高校党建质量水平的关键要素抓紧抓好,与学校教学科研同步展开、协调推进。纪委要发挥好监督执纪功能,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坚决捍卫者,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弛而不息纠“四风”,对于发现的作风建设问题不论情节轻重、不论职务高低露头就打,促进形成正风肃纪强劲态势。党委纪委要发挥好作风建设表率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师生沉心静气,把心思多用在学习工作上,真正树立以校为家、建校兴校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不断打造校园风气的绿水青山。

(二)注重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内化思想自觉。高校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坚定政治信仰,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宗旨意识和优良传统作风学习教育,使之内化为廉洁从政的基本准则,不断增强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和凝聚师生的人格魅力。要持续提升本领素质,不仅要有相应的管理知识,更要有精通的本职业务,要虚心向专家教授学习请教,着力研究解决在创建双一流高校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不断增强推动高校发展的主人翁思想和牺牲奉献意识。

(三)注重完善考评选拔机制激发热情动力。要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建立起与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相适应的福利待遇和选拔机制,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对作风不实、态度不端的,给予组织处理,增强警示效用。要大力推广校务公开,消除师生心中顾虑疑惑,充分发挥师生监督建议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岗位轮换机制,通过定期轮岗,激发领导干部工作动力,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促进换位思考,提升全面思考筹划工作意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岩.从严从实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8):29-30.

[2]胡全仑.论高等学校干部作风对师德建设的影响[J].教师队伍建设,2016(12):58-59.

[3]杨志红,聂娟.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对校风的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5):60-62.

[4]何期,钱玉博.关于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认识[J].社科纵横,2011,26(4):160-162.

[5]陈爱丽,郑逸芳.高校党员干部“四风”问题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3):47-52.

作者:赵金 张晓辉 干冀春

第3篇:着力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治文化;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公民法治素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的领导,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带动群众知法、尊法、守法。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也在基层。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大基层普法力度,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建立基层普法责任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负有执法职责的国家机关积极承担面向社会的普法责任,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建立、完善国家机关与地方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形成普法工作合力。

有关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向社会开展普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面向基层,开展经常性以案释法活动。建立以案释法资源库,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示范作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所有媒体应自觉履行普法责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人员和普法志愿者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

明确基层普法内容。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遵守宪法和法律。广泛开展民法典基层普法工作。民法典是公民民事权利保障的宣言书。通过基层普法工作,使社会公众认识到个人享有的民事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边界。树立自觉守法的意识,培养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和能力。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的教育和普及。积极组织疫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进一步强化基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培训,健全落实日常学法用法制度,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充实和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和法治观念。

创新基层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在继续保持传统普法工作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普法,推进“智慧普法”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日以及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基层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在基层法治实践中,促进公民法治习惯的养成。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法治实践,教育引导公民,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的法治信仰,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生活方式。坚持科学立法,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把党的主张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的全過程,使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完整准确地体现出来。坚持严格执法,强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坚持公正司法,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促进司法文明,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全民守法,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让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在基层依法治理中,培养公民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化城乡社区依法治理,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单位依法治理,建立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机制。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培养和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培育良好法治环境。依法加强应急管理,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办事。加强基层群众诚信理念宣传教育,组织诚信主题实践活动,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育城乡居民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理念,摒弃“诉讼全能主义”,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主,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辅,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引导人们理性平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着力实现人民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尊严获得应有尊重,推动完善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有序推进行政裁决工作,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

培育城乡居民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深入实施中国好网民工程和网络公益工程,引导网民文明上網、理性表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牢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依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加强对我国法律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弘扬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因地制宜建立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挖掘善良风俗、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倡导传承优良家风。

繁荣发展基层法治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文艺精品工程有机衔接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法治全媒体传播体系,创建法治品牌栏目、节目。推动法治文化数字化建设,以全国“智慧普法”平台为依托,组织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建立全国法治文艺精品库,汇聚优秀网络法治文艺作品,逐步实现共建共享。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下基层,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强化基层法治文化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实施基层法治文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基层法治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完善普法讲师团服务管理,推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法治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加强法治报刊出版网络队伍建设,加强法治新闻采编创作人员法治培训。发展壮大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力量,培育学科带头人。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在基层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民道德规范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注重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以此向社会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增强人们尊崇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依法惩处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推动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发挥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和礼仪制度的引领教化作用,使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发挥各类基层普法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高质量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利用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机构等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各种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设施,都要结合各自功能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宣传栏、显示屏、广告牌等户外媒介,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实践。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为基础,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体验线路,形成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加强基层单位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建设法治“微景观”。加大对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市县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质量。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基层,着力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法治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6月版。

2.习近平著:《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版。

3.习近平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4.李林、莫纪宏著:《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8月版。

6.《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编:《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版。

7.罗先泽等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

8.何家弘著:《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9.张清著:《区域法治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21年5月版。

10.于德魁等著:《社区法治文化读本》,群众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1.高鸿钧著:《中国比较法学:比较法治文化(2015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

12.王运声等主编:《中国法治文化概论》,群众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13.江必新主编:《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

14.李慎明著:《“依法治国”的十个理论问题》,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15.张文显等著:《全面依法治国:迈向国家治理新境界》,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7月版。

作者:马宜生

第4篇: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从而发挥教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呢?

一、热爱学生

每个学生,相貌有美有丑,智商有高有低,行为有好有歹,但人的尊重、关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崇高的师爱就应该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每一个孩子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一个无私的园丁,让爱的雨露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对那些所谓的“差生”要坚信“朽木”也可雕,要更多地施与爱的阳光雨露,对他们要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变急躁为耐心,对他们的教育要做到“爱心、耐心、恒心”并举,“金诚所至”一定会“金石为开”的。“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师爱也是师魂。所以今天的教师应该深刻领会与体悟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的话:“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再也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和学习的机器了,而应当蹲下来欣赏学生,多元地认识学生的智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设情境,创造机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由此可知,热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不断学习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直接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努力跑在学生前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一盆水”、“一池水”甚至是“自来水”,要变“死水”为“活水”。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字“勤”字,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其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当今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教师才能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教师要有威信,要赢得学生尊重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就必须加快知识更新,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增加内涵,丰富底蕴。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必须是学习型的教师,必须是始终拥有新教学观念的教师,必须是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必须是具有自省自励能力的教师。

三、勇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的不竭动力。这对当前中国的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培养无数的创新人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每一名教师的神圣使命。为此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广泛地开展教法的创新和学法的创新,开展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思路的

创新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创新。只有教师本人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需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乐于奉献

教师这一职业是具有奉献意义的职业,没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是很难成为称职的教师的。教师这一职业不能仅仅作为职业来干,更应该作为事业来干。作为职业来干主要是为了生存,最多能够体验到生存满足的快乐,而作为事业来干则是为了发展,能够体验到个人价值实现的幸福。教师的职业有苦有乐,平凡中能见伟大,繁忙中体味充实。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恪守师德,乐教勤业,抗拒不良诱惑,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以育人为乐,以奉献为乐,才能增强定力,捍卫尊严,守卫操守,体验幸福。当教师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祖国的发展中的时候,教师就不仅仅在奉献,他也在汲取新鲜的营养,获得精神的升华。正是这种成就感和个人感知的境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苦地为教育献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正因如此,教师才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光荣称谓。

热爱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定能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准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威望,从而使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5篇: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按照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年实施方案,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企业文化建设安排。结合山东煤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学习经验,召开了企业文化建设动员推进大会,利用广播、宣传栏、闭路电视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级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最高境界的管理制度”。一是拓展文化,靠文化定航向。着力构建了新窑公司“三个一”企业文化格局,即升华一个管理理念,规范一套运行机制,塑造一个良好形象。升华一个管理理念,就是提炼找出一套引领职工安全生产的全新理念,大力培育了“安全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安全文化理念,大力培育了“岗位成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理念及“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等,靠文化制胜的指导思想,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参与决策、引领

环境促实效。首先营造了广泛内涵的载体文化环境。对提炼升华的企业文化分不同区域,按不同对象设计了载体文化。在矿区主道路创建了以综合管理为主的文化走廊,在井下候车室至大巷创建了安全文化长廊,在宿舍区创建了以“三德”教育为主的宣传画廊,在新办公楼区拟创建以企业经营管理为重点的学习园区,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环境。其次营造了优美、舒服的生活工作环境。做到了桌椅、书橱、生活用具统一配发,整洁有序,矿区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四化”内涵得到充实,职工洗浴、就餐、休息的舒适环境初步形成。靠文化力激活生产力,靠文化力激活战斗力,靠文化力形成凝聚力,树立了团队精神,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

第6篇: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

对照自查材料

案件监督管理室 闫文学

3月1日,兰书记在委局全体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听后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讲话,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对照检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学习不深不透。一是被动学习多,领导要求学什么就学啥;二是应付学习多,不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纪检监察工作专业性较强,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需要日积月累的参与案件调查,不断提升自己的办信办案能力,方能胜任此项工作。从事纪检工作虽然已八年了,但对纪检监察工作了解得还不全面。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注重业务知识学习,特别是对纪检工作有关的基本法律法规、工作程序、方法技巧等学习钻研不够、掌握理解不深入,干起工作来往往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自己都不清楚,又如何去工作,又如何去监督别人。

2、工作中履职尽责不够。自己在工作中总是觉得被举报的党员干部工作都不容易,太认真只会给党员干部“套紧箍咒”,不利于团结。工作被动应付,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愿指出,不敢批评。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纪检监察工作认识不足,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轻了“自己的”职责,认为只要自己不犯错误,纪检监察工作就与自己没关系,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缺少成效,存在求太平,过得去,别出大乱子的思想。

3、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存在得过且过、按部就班的想法,认为工作中只要按照领导要求去做就可以了,缺乏工作激情和敬业精神。

二、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干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内在动力,也是一个纪检干部履职尽责的基础。这种责任感必须融入到我们担负的具体工作中去。我们讲事业心、责任感,就是要按职责要求把从事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不漏项、不薄弱,主动地做好细化的工作,,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出事业心和责任感。

2、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只有将理想信念建立在深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始终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不为各种诱惑所俘虏,不为各种困难所吓倒,不为各种非议所动摇,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从事党的工作。遵守法纪,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学法懂法重在守法,倡廉反腐基于遵法。模范遵守宪法、法律、政治纪律、内部工作制度、生活纪律等有关纪律。要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监督,在行动上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理论指导的重要性是客观的,但理论学习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几份报纸、听几次报告上,应扩充渠道、增加视角、丰富内容,为自己打造全方位立体的学习平台,平时还应不断的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从他们身上找到自身需要的。

第7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重庆巴南区委宣传部 施硕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四、努力完善“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

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一个社会,只有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才能使其社会成员有一种尊严感和自豪感,才能使良好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在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上,起着倡导作用,使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全社会深入人心,使我们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更有理性,更有活力。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要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原则坚持好、贯彻好,要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好,建设好,必须要有强大的法律做保障,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们党的领导是靠执政来体现,依法执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我们必须要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

五、努力营造“和平、发展”的执政环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正确把握和对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单边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加剧。这种发展、变化和竞争,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党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经过对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分析、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尽管原因十分复杂,各个党的情况也很不相同,但未能正确应对执政环境的变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着力于准确地把握执政环境的新变幻,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具体任务,增强长期执政的忧患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和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从应对复杂局面,拒腐防变、抵御风险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要善于总结自己八十多年奋斗历史,善于借鉴其他政党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善于思考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学习、实践和总结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才能不同于其他政党,才能以造福于国家与人民而执政。我们衷心的祝愿我们的执政党在自己的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开创历史的新篇章。

第8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重庆巴南区委宣传部施硕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腐败,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

第9篇:沧源县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

时间: 2011年07月07日 来源:临沧日报 作者: 关汪武 浏览次数:

67 近年来,沧源自治县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整治工程,不断推进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着力营造“人人关注软环境、人人建设软环境、人人都是软环境”的良好氛围。该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在打破交通“瓶颈”制约的同时,切实把政府审批、管理职能转变为监督、服务职能,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整治,对全县原有的389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精减,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92项,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审批时限,使全县办事效率不断提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县及时组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实行“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制,共受理各项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4960件,办结4960件,办结率达100%。同时对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及时出台沧源县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办法,对12家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审核登记、征地用地、用水、用电、用工等问题,使外来企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紧紧围绕全市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制度创新工作动员大会的精神,抓住沧源县荣列“2011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和获得“最具投资潜力城市”荣誉大奖的机遇,为不断把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作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全县将继续抓好干部群众的学习教育,解决好思想认识的问题,努力在干部群众中树立“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思想,造就招商引资“招得来、落得下、留得住、做得大”的软环境。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良好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把制度建设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新闻监督、政风行风明察暗访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软环境建设的良好机制。通过加强监督检查,把落实软环境建设的各项制度与落实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部署,与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加大问责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行为,推动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

上一篇:学习中心建设下一篇:国务院工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