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图书馆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服务理念, 智慧图书馆只是将“呆板的服务方式”变为“积极主动的智慧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就是将原本的图书馆模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形成更高级、更高效的服务模式。采用智慧化的管理模式, 不仅能够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服务质量, 更能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快速获取信息。在改革过程中, 要注重服务理念、模式、手段及对读者的需求研究方面进行考虑, 积极创新服务观念,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本论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相关考察及详细调查, 并结合相关的理论依据, 对其存在的缺点及不足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对其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范例, 让图书馆在大学校园真正的发挥作用, 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学术交流的知识殿堂。

二、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国外因其技术较为先进, “智慧图书馆”模式发展较早、模式更加先进、结构更加成熟。对于我国来说,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 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层次方面, 研究实现智慧图书馆所需要的物联网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等等。有学者另辟蹊径, 开创性的提出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在于智能化的服务, 创新相关的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路径、改变服务方向, 比如:由原来的推荐模式变为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同时, 面对现在复杂的网络环境, 要不断创新技术, 设计出更符合高校图书馆的模式。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推荐更适合的书籍, 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服务概念不断被创新,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图书馆的服务也经历了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图书馆建立初期, 图书馆的服务环节经历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到现在智慧服务阶段。智慧服务最大作用即实现了知识的增值, 知识服务为智慧服务创造了条件, 与知识服务相比, 智慧服务实现了知识的增值及升华, 提高了知识的利用效率, 真正实现并发挥了知识的价值。

三、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自身资源有限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藏书的调查发现, 高校图书馆自身藏书能力有限, 网上共享资源较少, 而学生能利用的有效书籍占比较小。纸质资源的利用率不超过50%, 网上共享资源的利用率更低, 甚至有学生没有使用过网上共享资源。高校自身藏书有限, 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阅读书籍、提高专业能力的需求。

同时, 高校与高校之间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即使是存在图书馆之间互相借调书籍的现象, 也因为程序太过烦琐, 资金较多, 所以这种现象并不普及,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 大学图书馆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

(二) 图书管理员素质较低

图书管理员只是将图书管理工作当成挣钱养家的工作去做, 缺少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这是由于图书管理员专业水平较低导致的。大学校园的图书管理员存在对读者需求的了解程度较低、操作水平不过关、接受能力较弱等问题。

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较低, 简单的培训并不能使其达到专业水平。图书管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服务水平的高低, 高校低素质的图书管理员是导致高校服务体验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技术水平较低

随着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但是高校较少向外引进专业技术, 自身研发能力低, 所以, 高校一般存在科技水平较低导致服务质量差的问题。高校图书馆能提供借阅服务、信息检索服务、人工台咨询服务等等, 这种服务方式已经落后, 不符合现在建设智慧高校图书馆的方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缺少个性化服务、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偏向于被动, 即使有的学校变更了咨询方式, 但提供的服务并不能解决学生在借阅图书时遇到的问题, 实用性不高。

由于技术的限制, 大部分高校只能提供校内服务, 无法将服务范围延伸到校外。即使有的学校可以进行校外访问, 但访问内容不全面, 阅读受到地域、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四、解决措施

(一) 积极建设智慧服务技术部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同理, 技术力量是建设高校智慧服务的基石。高校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不要过分依赖引进外来技术, 更要专注于自身技术的研发。高校在建设智慧服务模式时存在更多的优势, 学校本身存在较多的科研人员、更能关注到读者的需求、收取更多有效的数据等等。在此基础上, 研究出真正的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同时, 智慧模式的建立需要注意三个层次: (1) 智慧服务平台要求开放性、移动性、融合性等特点, 对技术要求较高, 所以, 必须有良好的技术支撑, 如: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云储存、便捷的操作系统等等技术基石。 (2) 丰富的数据基础, 相对雄厚的图书资源及完整的读者的客观需求数据, 数字资源也就是数字化的纸质版图书资源、各种数字化的资料库、整合的数字资料。完整的读者的客观需求数据可以统计以往学生借书记录, 进行分析, 总结学生的借书规律。 (3) 智慧服务系统的建设是整个服务模式的核心部分, 它可以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 只会服务系统最好采用个性化的选择作为界面, 更能体现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一键搜索、便捷交流、智慧服务、手机定制等等服务内容, 真正做到“按需服务”的目的, 帮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获取最有用的信息, 提高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满意度。

(二) 加强制度建设

技术力量是智慧服务建设的基础, 制度建设是智慧服务建设的保障。为了避免在智慧服务模式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 需要提前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 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图书馆相关职员有章可循, 避免错误的出现, 提供一体化、高效的服务。 (2) 建立隐私保护的制度, 互联网的使用能够保存学生的借书数据, 并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个人习惯、爱好、偏好等等。使用智慧服务系统容易导致学生信息外泄, 建立信息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三) 建设智慧云服务系统

智慧云是将图书馆收藏的纸质资料、网络资料、知识库、期刊、报纸信息等通过互联网全部储存, 并通过科学技术将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加工。便于大学生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随时、随地为读者建立便携式的服务, 为大学生节约了借阅的时间, 节省了还书的烦琐程序。同时, 资料的整合也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书籍资源,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 加强图书管理员的素质

管理员是构成智慧服务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图书管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智慧服务模式成效的好坏。智慧图书管理员必须具备高水准、有理想、有激情、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团队写作水平高等基本素质, 在图书管理员入职后, 更要加强其熟练的技术, 要求管理员熟练操作各种相关设备, 根据数据对读者行为、心理、习惯进行分析等技能, 这些技能需要在培训及实践工作中获得。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服务模式的建设确实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但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离不开来自图书管理员的人文关怀。这说明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培训势在必行。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纸媒的影响力逐渐被网络媒体替代, 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在每次科技革命中, 图书馆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但每一次都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越办越好, 这不仅仅得益于图书馆制度、技术等的创新, 更离不开图书馆优质的服务态度。尤其是大学校园中, 图书馆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知识的殿堂。智慧图书馆是现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总趋势, 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最佳模式。不仅仅要创新技术或者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更要增强高校之间的联系, 学习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 最重要的是更新服务理念, 打造高校智慧服务模式, 在高素质图书管理员及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前提下, 实现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目标。

摘要: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各行各业, 尤其是图书馆领域, 图书馆服务质量已经不单单由图书是否齐全、图书馆是否安静、图书馆规模大小等客观因素决定, 更注重的是图书馆的“智慧”。尤其是大学校园, “智慧图书馆”是建成“智慧高校”最重要的一步。高校要致力于建设个性化、智慧化的图书馆, 改革服务方式, 由传统的纸质版的书籍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数字化的图书馆。大学生的求学生涯中, 存在大学生无法从海量的知识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学习效率降低。智慧图书馆旨在建设高效、便捷化的图书馆模式, 有利于学生节约时间成本, 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抒, 贾林琛.基于智慧推荐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9 (6) :184-185.

[2] 王彦, 田文夫.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趋势研究[J].情报探索, 2019 (3) :107-112.

[3] 雷红刚.“互联网+”下国内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对比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8 (12) :53-55+81.

[4] 喻洁.大数据背景下中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5) :54-58.

[5] 梅庆玲, 郭艳阳, 黄亚平.基于高校智慧图书馆读者交互式服务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18 (26) :19-21.

[6] 吴宇芬.“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 (2) :182-185.

上一篇:商业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下一篇:浅谈园林花境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