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世博心得体会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一生都处于成长中,面对不同阶段的自己,我们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会有一些心得体会。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对我们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该怎么写出促进自身成长的心得体会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2017上海世博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2017上海世博心得体会

2010上海世博 心得 体会

随着2010年的到来,上海世博会成为了一个世人瞩目的热点。为体验世博文化,感受世博文明,践行“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我们学校特别组织夏令营活动参加上海世博展览中心。 2010年7月份,我和学校同学参观了上海世博。上海世博所在地就是当年洋务运动发烧友李鸿章同志创办的江南造船厂旧址。我们和其他团友对世博评价非常高,各类主题馆、案例馆内容丰富多彩、理念新颖奇特。外国馆建筑样式各种各样、稀奇古怪,不断冲击我的视觉感官。所有人都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得眼花瞭乱。我最欣赏的是城市足迹馆,它将人类城市从古至今、由中到外的变迁简明扼要地介绍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印度文明的精深、伊斯兰文明的悠久、基督文明的浓厚通过许多文物、实物、模型、电影、皮影戏、多媒体等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人类城市文明的演变兴衰,在这一个场馆内非常生动立体地呈现。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不仅是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办好上海世博会,对于展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成就,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博要靠自己去感受,有的人喜欢看风土人情,有的人喜欢看人类文明史,有的人喜欢看前沿科技,有的人喜欢看艺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反正在世博园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可以看到,关键是靠自己去发掘。这次才玩三天,感觉太匆忙了,估计要玩得痛快得一周,可惜没多少时间,不然还有很多想去的馆没去,比如:日本馆、日本企业联合馆,沙特馆,美国馆„„这些馆有很多前沿科技和互动活动,太值得看了!对了,有空还可以去新外滩走走,感觉变化太大了。

环有世博后,我知道了世博会的理念,它的文化已经深深印刻在了我们心里,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感叹和骄傲,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憧憬又让我们倍感振奋,而人们脸上的满足与期待则宣示着他我们的决心:一定要用饱满的热情、骄人的成绩为世博添彩! 同时上海世博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民族的团结。我们清楚的知道,“一切始于世博会”,很多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我们更加清楚,世界如此期盼和谐;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我们更加明白,和谐需要携手共创。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任何现代文明的发展,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为了“让人类更和谐”。在上海世博会这个舞台上,中国人必将汲取更多的世界文明智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路必将更加顺畅。

第2篇:上海世博会心得体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特色与亮点。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理念,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一脉相承,也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和谐社会精神。建设美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需要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模式。上海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比如,资源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环境和人口压力日益沉重,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上海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上海发展转型迫在眉睫。我们要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本质上就是要彰显和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使世博会成为展示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 办好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历史实践证明:世博会为举办国家和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了“关西经济带”的形成,1984年的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带来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繁荣,而1993年的韩国大田世博会则推动了韩国经济的第二次腾飞。办好世博会,将对我国和上海未来发展产生广泛、深入、持久的积极影响,必将成为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进一步推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进程。

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世博会的“助推器”作用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其一,世博会是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助推器。其二,世博会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其三,世博会是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的助推器。其四,世博会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其五,世博会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助推器。

总之,以世博会为契机,带动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使城市更加美丽,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3篇: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建设美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需要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模式。要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助推器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的助推器

■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

■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助推器

世博会五大“助推器”作用

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超大型国际性博览盛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展览活动,历来享有“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人类文明走向繁荣和进步的足迹,引领人类社会未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潮流,对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举办国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举办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具备了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在新起点上求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中国上海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是扩大内需战略的放大器,是提升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加速器,对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世博会主题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中国上海世博会,不仅是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办好上海世博会,对于展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成就,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理念是世博会的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个主题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和交流来推动全球城市化过程,重新寻找城市文明的曙光,建设并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平衡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和谐城市,迈向生态城市。以期通过世博会的实验,使城市的经济更发达、环境更宜人、生活更完美、交流更广泛、文化更兼容、社会更平等。

“城市”主题孕育什么内涵?至少有三层含义:

首先,城市是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都主要是城市的发展和延伸。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象征。城市利用其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基础设施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并肩前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产生了众多新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部门。

其次,城市是人类进步。城市是以人和社会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代代相传,构成社会进步。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在城市中得到最集中的展示。

再次,城市是未来。一个崭新的城市时代正在来临。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我们共同的趋向。人类、社会与城市是与人们关于城市的理想一起成长的。在新的理想城市模式中,由城市的场景、城市的中心扩展到整座城市、城市群,甚至全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又孕育了什么内涵?主题核心思想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我们追求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模式,造就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特色与亮点。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理念,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一脉相承,也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和谐社会精神。建设美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需要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模式。上海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比如,资源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环境和人口压力日益沉重,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上海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上海发展转型迫在眉睫。我们要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本质上就是要彰显和践行科学发展的

第4篇: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心得体会

简士博:吃苦、钻研、灵活——走进世博会巡展志愿者工作感言 2009年的暑假我报名参加了“走进世博会”月展志愿者讲解员的工作,虽然放弃了回家探亲和休整的机会,但我还是倍感自豪。因为从事这样一份光荣的工作不仅能提高自身表达与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我能代表上海志愿者的形象,竭尽所能向公众宣传2010上海世博会知识,使其能在真正意义上走进每家每户,也算是我为社会为自己的国家做的一份小贡献。贡献虽小,但我乐此不疲。对于此次志愿者工作,我觉得用“吃苦、钻研、灵活”这八字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吃苦篇

由于自身缺乏工作经验,我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这份志愿者工作不光是在生理方面更是在心理方面向我宣战,可我不能临难逃脱,我必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因为我深知只有这样才不负“志愿者”这样一个响亮的称号。于是我做好充分准备胸有成竹地迈向社会,脚步如梭开始为世博会的宣传忙碌奔波。从没日没夜地背上级发下的讲解词到8月3号冒着酷暑去世博局接受专业讲解员的考核,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顺顺当当。与此同时,我又有幸地被选为全程讲解员,这使我感觉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变得更重了,从那一刻起我告诉自己没有不胜任这份工作的理由。于是从8月5号开始我正式上岗。但一开始我却吃了不少苦头。虽然先前我把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但要将其与展板和多媒体展项的内容有机联系还是有不小的难度。这使我第一天很不适应、频频受挫,以致每当指着展板和多媒体展项面对游客讲解时,我都要经历短暂性的大脑空白,当然紧张是一方面,但最关键的还是我没理清头绪、对号入座,那一瞬间的我总是在拼命回忆,疯狂地在记忆中搜寻与之相对应的讲解词。自然而然第一天带的2次全程讲解都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非但自己在讲解过程中磕磕绊绊、口齿不清,更让我不满的是我没能将世博会知识全面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后来我思考一番领悟到讲解员工作并非只是背背讲解词而已,它要求我熟悉每一块展板和多媒体展项所呈现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于是在每天开馆之前我都会先自我演练几次,直到熟练为止。虽然整个过程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但我深知如果连自己都听不懂讲解内容的话,又怎能准确明了地将世博会的信息传达给所有游客呢。于是我如此往复不断地自我演练,终于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每次带全程讲解时不但不心慌嘴乱了,而且还能从容地向游客传递世博会信息,将本次展览最精华最华丽的部分呈现给大众。

除此以外,每次我都要从9点工作到5点,周末还要推延到6点。长时间的站立和讲解对我的身体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尤其是腿部和喉咙。每次下班后我都会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喉咙像进了沙似的干涩。但我认为这只是成长道路上的小小障碍,如果连它们都逾越不了的话何来日后的成长和坚强,况且作为一名志愿者更不能在困难面前叫苦连天,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战胜困难。

钻研篇

此次展览内容之丰富、信息含量之大、涉及面之广都对我们的讲解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为世博会是承载一定时期内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平台,所以每块展板、每个多媒体展项都蕴涵了无限内容,涉及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等,这些都需要我不断深挖,不断钻研。于是每次讲解完之后我都会坚持记录游客的问题和自己的不懂之处,然后通过向工作人员及老师请教或查询上海世博网获取答案,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扩充自身知识面。另外,为了给外国游客提供准确清晰的世博会信息,我不但要更新完善中文讲解词,还要做好中译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外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出色地完成每天的工作。

灵活篇 这是我第一次做全程讲解,所以无经验可借鉴,一开始只是凭感觉做,毫无章法,导致时常出现混乱的局面,不是时间拖得很长就是好几支队伍堵在一个角落,严重妨碍了其他散客的正常参观。后来,老师指导我们要灵活行事,既要控制好人流又要把握好时间。于是老师精心为我们安排了各自的讲解路线,并不耐其烦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见机行事。果然,我们原先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和同事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默契,讲解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做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游客最多的信息。

虽然本次“走进世博会”月展志愿者讲解员的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但我觉得收获很大,不但大开眼界,人生阅历也得到空前的丰富。我也很有幸能作为本次月展志愿者的成员之一。

第5篇:XX年参观上海世博会后的心得体会

XX年的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继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事,此次上海世博会其会期之长(为期六个月)、参会国家和地区之多、参会人数之众(预计将有7000万人次参观上海世博会)、影响范围之广大、在很多方面甚至还会超过奥运会。而近150年来,世界上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始于世博会,汽车、电视、电灯、电梯等重大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这次上海世博会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的盛会,又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举办XX年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

5月1日是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的第一天,20万观众入园参观,我个人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名游客入园观摩世博会,提前体验世博会的精彩。

当我乘上拥挤的地铁八号线到耀华路站旁的世博6号入口,那里已是人头攒动,众多游客自觉地排着队等待着安检入园,在经过了近半小时的等待,通过安检进入世博会园区后,感觉世博园区气势宏伟,平时耳闻的如一轴四馆、形状各异的外国展馆等世博园内着名建筑现在都能一一目睹,心中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中国真是太伟大了,上海世博园区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首先,我们来到欧洲展馆区,英国“创意之馆”、瑞士的“城市空间与自然的和谐”、卢森堡的“小也是美”、西班牙馆宛如“万千柳条”、法国的“感性城市”馆、意大利的“人之城”、捷克馆“布拉格幸运浮雕”等展馆汇集了欧洲各地的风情建筑和着名景观,造型完美,主题鲜明,令人难忘。

浏览了欧洲馆,中国国家馆不得不看,来到中国馆外,你立刻会被中国馆宏伟的外观所吸引,醒目的中国红,别具一格的建筑构思,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进入馆内,彬彬有礼的志愿者微笑着引导游客参观,展馆内:有流动的“清明上和图”国宝级名画,画内的人和景如一部纪实的影片动态地展示出来,栩栩如生,令我大开眼界,太奇了;有乘坐轨道游览车,让游客领略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在城市发展中中国建设者的智慧结晶;有聚焦“低碳未来”专题馆,向每一个游人展示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以低碳为核心元素,同时也对参观者也进行了一次环保知识的学习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教育;有童心畅想展区,98幅儿童画展示了孩子们童真烂漫的想象为城市的未来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走出中国国家馆,周围就是中国省区市联合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展示,每个馆也各具特色。北京馆以人文、科技、绿色演绎城市魅力,天津馆让游客在高铁车厢中的动感电影见证天津的高速发展历程,陕西馆前的兵马俑与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牵手很有创意,山西馆的文物,甘肃馆的莫高窟,上海馆的石库门……,都从不同角度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展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城市风貌和对未来美好城市的憧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此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希望能向预料中的那样,使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同时也希望中国世博会能够举办得更加成功,更加光彩。

第6篇:上海世博社论

续写“成功、精彩、难忘”的新篇章

——写在中国上海世博会闭幕之后任仲平

(一)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刚刚写下人类文明史上一段难忘记忆。

从未有如此众多的国家同时携手展示独特的文化与和平发展理念,从未有如此众多的人群携手同赴一场人类文明盛会。上海世博会,一部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书写的百科全书,在被全球7300多万“读者”细细翻阅了184天之后,合上了最后一页。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感叹:“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标准如此之高,此后我们甚至要用几十年去达到它。”

东道主中国,没有愧对8年前蒙特卡洛的选择。短短184天,上海世博所创造的一切,将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财富。

(二)在手指轻点就能遍览五湖四海的信息时代,一个曾被悲观地认为过时的展示方式——世界博览会,在中国焕发活力。7300多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园区,上海世博会实现了超出人们预期的“成功、精彩、难忘”。

“5月份以来,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件非常卓越的历史盛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描述,让我们回顾上海世博会的独特魅力。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亮相世博,人类文明交流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全球人口已有一半走进城市的今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激发着人们联手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勇气与信心。

这是有史以来人类低碳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当全球共同面临发展转型的挑战与机遇,上海世博会高扬的低碳理念具有发人深思的引领作用。

这是有史以来参与程度最广、文化呈现最为多元的一次世博会。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1.5亿多人次进园参观或网上观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世博会的旗帜下。

当中国的战国铜车马奔向希腊的雅典娜,当丹麦小美人鱼倾听非洲的木鼓,当中国紫禁城的青花瓷与德国德累斯顿的玛瑙杯在城市足迹馆彼此打量„„上海世博会书写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书写了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在世博搭建的平台上,世界展开对未来更深层的思考。追求进步、崇尚创新、开放共荣、倡导和谐,从世博开启的新高度,中国寻找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三)上海成为世博会转型的一个支点,它让人们重新审思世博会的价值。

从最初伦敦世博会的技术崇拜,到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人文关怀;从上世纪70年代波斯坎世博会对自然的关注,直至本世纪初汉诺威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次提出,世博会在159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坐标和定位。

上海世博会关于城市的提问,继续丰富着人类的发展理念。它的成功,证明了世博会能够提供一个场所——将各国民众与全球机构凝聚到一起,为人类共同应对挑战做出积极贡献;它的成功,意味着世博会完成了从新世纪开始的转型——担当人类发展理念的引导者,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它的成功,标志着世博会开始了信息时代的精彩转身——借助网络,打破时空界限,为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更大可能。

世博的转型,对应着文明的历程,映照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对于未来的不断探索。

(四)人类从来不曾停止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想象。 两千多年前,东方的孔夫子奔走于都城之间,追求天下为公、和谐仁爱的“大同社会”;而古希腊的柏拉图也在雅典构想着一个“幸福之城”„„人类从漫游到定居,从小的聚落到形成城市,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始终是全世界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市民的由衷期盼。

“我们走出阴暗的黑夜,跨出油灯摇曳的茅草房,坐上破旧不堪的火车,奔向梦幻中灯光闪烁的大都市。”这首镌刻在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墙上的小诗,让观众怦然心动。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大批民众不断从乡村奔向城市、追求美好人生——这是人类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独特机遇和挑战。

然而,人们奔向都市,迎来的并非都是美梦。当我们星球50%以上的人定居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集中了世界各国针对城市病开出的各种“药方”。印度的乡村网络计划,中国深圳敢试敢闯的“梦想实践场”,瑞典工业城市马尔默的成功转型,巴西阿雷格里港让贫困儿童通过免费教育拥有梦想„„这些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取长补短,充满希望。

危机,有时是机遇的代名词。面临共同挑战,人类往往表现得空前团结。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布的《上海宣言》,开创了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宣言的先河——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承诺,“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你们带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自豪,带回去的是整个世界的精彩”。总结上海世博会宝贵的思想成果,世界矢志于建设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文化多元包容、生态环境良好的和谐城市。上海,我们昨天在这里进行的一切努力,明天将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城市,凝聚成开创幸福的力量。

(五)世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东道主中国用怎样的智慧,书写打动世界的故事、留下开创未来的财富?

8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主任委员吴仪,在申博的最后陈述中意味深长地说:“我的13亿同胞,正翘首等待着各位的选择。他们对世博会的热情和渴望,可能远远超出您的想象。”

8年后,13亿中国人迸发的激情和创造力,感染了世界。

“传承、借鉴、创新”。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将中华传统智慧与各国先进经验相结合,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活力相结合,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变革创新,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创造了上海世博会的世界高度、中国速度、上海精度、世博温度。

海纳百川,才能达到世界高度。8年办博,从规划设计到管理运营,从完善城市政府管理到法治同步建设,上海世博的组织者始终保持开放心态,博采众长。平等沟通

下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照亮中国,照亮世界。

追求卓越,才能实现中国速度。8年间,在黄浦江两岸,迅速崛起一座与城市各个环节无缝对接的新城;机构设置、人才配备、法律保障、园区管理模式等“软件”迅速完善,与国际惯例一一接轨;用最短的时间凝聚起200万志愿者,用最快的速度编织成一道道世博安全防线。支撑这一速度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全国每一个省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实事求是,才能刻下上海精度。上海世博园从规划设计到管理运营,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上海精度”。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传统成为上海世博会最鲜明的作风。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博采各参展方的服务创意,世博的组织运营每一天都在改进。

以人为本,才能保持世博温度。数千万文明参观者的热情,200万志愿者的爱心,使上海世博会保持着“世博温度”。很少有哪次活动像上海世博会这样,志愿者全面嵌入整个组织运行体系。他们用微笑感动世界,用服务为世博园增添精彩。

世界赞叹,“这是一次中国人民可以引以为荣的盛会”。

(六)对于过去来说,上海世博会这个创造了诸多新纪录的盛典,无疑将铭刻在世界博览史上。对于未来而言,这场中华民族等待了一百年的盛会,更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启。

从布谷声声的初夏,到层林尽染的深秋,精彩纷呈的盛会过后,世博精神、世博效应尚待我们认真发掘。“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不变的誓言,凝结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相聚交流的热切祈愿,也刻录下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后东道主所处的方位与使命。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会出发,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现一个“开放中国”。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在政治上融入世界;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在经济上融入世界;而举办世博会,则标志着中国在文化上与世界相融——日本世博会专家堺屋太一的观点,正通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开放的中国还需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海纳百川。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出发,如何更好地践行低碳文明,为人类贡献一个“绿色中国”。贯穿园区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数以千计的新能源汽车,上海世博园本身就是一个低碳的典范。世界各国用最新低碳材料和节能技术建造的展馆,蔚成风尚的世博“绿色出行”„„上海世博会将低碳理念渗透到每个细节,也将中国对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呈现于世界。在今后的岁月里,发展的转型依然要借重观念的更新,一个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的中国有信心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出发,如何更好地讲述自己,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中国”。无论是用现代技术激活古代城市智慧的中国馆,还是世博园对新型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应用与展望;无论是对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精彩设计,还是网上世博会的出色创意,中国在世博会上挥洒着浓墨重彩的中华智慧,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需要更具创新意识、更具世界眼光地参与全球交流对话。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出发,如何更有效地激发社会力量,打造一个“活力中国”。“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上海世博会将中国年轻的志愿者再次推向世界的焦点。这些在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出生,在商品化、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成为世博园最美丽的风景。他们的奉献与承担、坚持与忍耐、好学与进步,汇聚成自信而快乐的中国表情,成为解读今日中国的生动名片。在大有可为的变革时代,中国需要以更切实的制度设计、更丰厚的社会土壤,培育社会公众的参与激情,积蓄古老中国的发展活力。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会出发,如何更努力地提升国民素质,涵养一个“现代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国民素质的一面放大镜。从世博预展期间的短暂混乱,到开展后的井然有序;从少数人投机取巧寻找规则漏洞走捷径,到平等与规则意识深入人心„„184天的世博展期,放大了我们亟待改正的文明缺陷,也洞见了国人从善如流的巨大潜力。世界看到了中国人井喷般的观博热情,也看到了中国仍居于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国情。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契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国民素养的提升。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会出发,如何更积极地推进文化建设的步伐,构建一个“文化中国”。排队七八个小时甚至超过10小时,不为任何物质欲望,只为更好地了解世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高新技术的精彩。这种令人动容的观博激情,诠释了物质生活步入小康之后中国人强烈的文化渴求。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

(七)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才能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并永久传承。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世博会后,我们期待着更美好的改变:经济转型、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然而,改变并非已经水到渠成。那些被广泛认同的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经验,那些在世博园中积累起来的经典范例,那些展示中张扬的思想、行动中显现的精神,如何才能复制到更多城市、更多的地方,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惟有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世博会历经159年积淀下来的人类发展智慧,中国用8年探索凝结而成的办博经验,才能更好地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力量。

“一切从世博会开始”,续写“成功、精彩、难忘”的新篇章,世博会孕育的精神才能不断光大,世博会讲述的故事方能经久流传。

打破人才误用的樊篱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人才任用较为理想的状态。现实中,种种人才误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值得深思和改变。

社会转型期,人才紧俏。有些领导因为优秀人才用起来顺手,干起来省心,就舍不得向上向外推荐,怕出现青黄不接,便把人才捂在手里。这表面是爱才惜才,实际是延误了人才的最佳使用期。

越是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敢于创新创造的人才,领导干部越喜欢使用,“鞭打快牛”。但是,人才担负的任务越重、付出越多,工作失误也相对较多,承受的批评和委屈就越多。同时,优秀不是完美无缺,人才也不是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对失利、失败者不给改错的机会,一棒子给打死,就使很多成长中的人才夭折、被埋没了。

才识出众的人才往往有个性。有的领导往往习惯把他们的棱角“磨圆”,甚至有意让他们坐“冷板凳”。把难用的人才弃之不用,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吃”,不但误了人

才,更反映了领导干部用人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强。

一个人有再宽广的视野,也不可能识尽天下之才,而事业需要各类人才。如果是自己喜欢和赏识的人才、是自己圈子内的至少也要与自己合得来的人才就使用,反之则视而不见,就不仅埋没人才,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也容易使事业走偏。人才使用也要讲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子,才会风清气正、事业兴旺。

近年来,一些地方不惜重金招揽各类人才,却忽视身边人才,出现了远路的“和尚来念经”,身边的“孔雀东南飞”。这是一种错位的人才观。对身边现成人才都不用,不可能真正重视外来人才。个别地方引进外来人才,目的只是为了给外界和上级营造一种重视人才的印象而已。

有文凭不等于有水平,在一些本应由大专生甚至是职高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上,非得抬高学历门槛,实质是人才的浪费,也未必干得好。有资历不等于有能力,论资排辈会助长混资历、熬年头的风气,不但使优秀人才受压,也使事业难以展开。选用人才需“量体裁衣”,应当视人才能力和岗位需求来定。

凡此人才误用种种,皆源于我们没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对人才的特点认识不清,对人才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够,更多的时候是靠领导干部的个人眼界、胸襟、智慧决定人才的识别、选拔与任用。这与时代发展需要很不相称。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打破人才误用的樊篱是题中之义。这首先就是要转变领导干部的固有用人观念,为各级领导干部补上科学的人才观这一课。而从根本上来说,人才的识别与任用,仅靠“伯乐”是不够的,仅靠“赛场选马”的制度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既应当对二者进行整合,还应当在实践中探索人才任用的新途径、新办法。这样,人才方能充分涌现,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究竟把工作是当成事业,还是权当职业,甚至是只当副业,检验着我们的人生状态、生命质量。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属于哪一种?应该成为哪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切思之、好自为之。人才是强国之本。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一重要论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惟有人力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培育好、开发好、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早一天播种就早一天收获,先一步布局就先一步赢得主动。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入,优先创新人才制度,是构筑人才优势的必备条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各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放眼长远,培养造就青年英才任重道远。形成急需人才跟得上、后备人才后劲足的良好局面,需要统揽全局、细加谋划、奉力笃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良禽择木而栖”,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要靠创新体制机制去构建。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立足实践锻炼培养人才,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才能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才智是人的力量,品德是人的灵魂。培育、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时刻不可放松对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爱国奉献、追求真理、脚踏实地、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在素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迅速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完善的政策,定能迎来“揽得天下英才”的喜人局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快速发展、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所干的事业是前无古人、充满希望的开创性事业。伟大的时代是英才辈出的沃土,伟大的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去开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能够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上一篇:优秀士兵个人事迹材料下一篇:三角形四心与平面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