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开展一份新的工作或者任务之前,你是否会感到紧张和迷茫?而一份好的计划能为新的工作制定方向,更加胸有成竹。那么计划要如何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对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的研究

摘 要:农村教师作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目前部分农村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就以培训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因此,为改善培训效果,本文从校内教师自身、校际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教师与远程网络、教师与师范院校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以期提高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进而提高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农村教师;培训途径

英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曾说:“课程研究与开发应该属于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在实践中得以很好实施。”由此可见,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与农村各种基础性条件缺乏,是农村校本课程开发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而要改变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不佳的现状,就要加强对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因此,本文分别对农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的现状以及培训途径进行论述。

一、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的现状

农村教育受各种基础性条件不足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接受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的难度比较大。超过一半的农村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只有不足一半的农村教师参加过培训。由此可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的农村教师并不多。这是因为在素质教育阴影下,学校依然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使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等各个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农村师资短缺,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没时间参加培训。另外,农村学校办学资金不足,教师参加培训费用较高,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因担负不起培训费用而使教师失去参加培训的机会,这也是农村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人数少的重要原因。

对参加过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的农村教师而言,这些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方式单调,大多是演讲式,内容以理论为主,大多枯燥乏味。甚至有的教师将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仅仅看作是一种形式,将培训作为任务来完成,不关注培训内容。这种培训机会少、培训效果不佳的现状,让我们更加担心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因此,我们急需提高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数量与质量。

二、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的途径

(一)加强校内教师的自我培训,增强教师合作意识

教师自我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地,由学校组织、主导的以实现学校战略目标为目的,以教学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形式。在农村教育中,虽然教师素质不高,但农村教师也具有优势。首先,农村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扎根农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便于收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资料,这是年龄较大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年轻教师学历相对较高,接受过系统的课程理论知识,但是相对来说缺乏乡土文化知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优势,组织本校有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者以校内教师之间同伴指导的方式进行培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这种校内教师的自我培训,不但能解决教师外出培训所需费用的问题,而且能解决教师因教学时间长,没有足够时间参加校外培训的问题。

(二)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1.加强城乡校际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城市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师素质,在校本课程开发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农村学校可以借鉴城市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农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路上少走弯路,实现以城带乡,建立城乡帮扶关系。城市学校可以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直接指导农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同时,也可以让农村教师进入城市学校学习观摩。这样农村教师既可以学习课程开发理论知识又能借鉴实践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2.加强地域内校际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教育资源、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存在共性,这是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同一地域内的学校可以以某校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带头人,其他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定期进行讨论交流。比如学校之间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能力比较薄弱的学校也可以借鉴使用其他优秀学校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这种以某校为中心的地域内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既能减轻教师课程开发的压力又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打破了校际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了校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资源共享。

(三)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培训

邀请专家学者进校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对农村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专家学者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课程开发经验。首先,专家学者对农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农村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解除农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疑虑。其次,专家学者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现有教育资源,对校本课程开发主题的设计、实施、评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切实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同时,专家学者对农村学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使农村教师了解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并积极改进不足,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四)利用远程网络进行培训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各地陆续实施,为农村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教育中,教师教学课时多,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技能存在差异,利用远程网络对农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使农村教师以灵活的时间接受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理论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任何疑问可向专家学者或其他教师在线交流。例如:什么是校本课程,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收集、实施、评价等问题,农村教师可以通过专家学者或其他教师的解答来解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学习,观摩其他优秀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直观地体验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这种培训兼顾了农村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

(五)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进行培训

置换脱产研修是指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期间派去农村中小学校完全承担教师的职能,暂时顶替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将原任课教师置换到师范院校进行免费脱产培训的一种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整个培训以理论探讨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经典案例为载体,以跟岗研修为平台,凸显加强参训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反思与总结环节。师范院校根据农村教师实际需求及现有水平,开展培训工作。首先,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探讨为基础,师范院校对农村教师集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培训,农村教师对课程开发理论进行梳理、讨论。其次,以农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为载体,解决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可能遇到的问题,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性。最后,教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并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培训方式既解决了农村教师外出培训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的问题,又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实习问题。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为了提高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高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同学校应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本地区发展的校本课程,进而从总体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柏华.教师教材观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卢娜.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卢娜.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韩鹏.论高职院校教师自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44).

[5]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76).

[6]刘延金,杨立升.置换脱产研修:农村教师职后培训的新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9).

作者:李宝菊

第2篇:推进班主任校本培训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新发展

随着课程课改在全国范围的全面铺开,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亦发生巨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考。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素养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已刻不容缓。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班主任培训活动,诸如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的培训,这对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笔者以为推进班主任校本培训是队伍建设的根本,是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方向。

首先,实施班主任校本培训,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由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地域、发展环境及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不同,班主任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起点和重点各异,对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差异。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充其量只能是通识培训,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无力在指导方法与教育策略方面给我们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措施。而这正是校本培训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实施班主任校本培训有以下几点好处:

1.班主任的积极参与。由于培训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学校作为培训组织者在时间空间上更易于操作,甚至还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培训的内容与主题更具针对性,班主任乐意参加,而且保证全员参与。

2.考虑本校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校本培训是针对学校的现状,基于学生的实际开展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表现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实施针对性教育策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来共同关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立足校本,整合所处社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4.凸现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发校本资源,挖掘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炼校本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校本系列,才能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因此,推进班主任校本培训能更有效地、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这也是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

其次,实施班主任校本培训,有利于班主任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班主任工作是有别于其他科任老师的一项特殊的专业工作,它不仅要求班主任正确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而且必须具备对班级和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专业能力。当今社会的多元发展,导致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出现许多新问题,而且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加强班主任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优化教育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谓校本培训就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立足工作岗位是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因此实施班主任校本培训成为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开展校本培训,是根据学校班主任队伍的现状进行设计的,培训组织者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要求的培训课程和实施形式,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的发展,有效地解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校本培训根据年级特点,根据班主任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组织者能够分阶段、有步骤地对班主任加以培训,能够逐步、有序地推进培训活动的开展,引导班主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第三,实施班主任校本培训,有助于挖掘学校德育资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发展。“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班主任校本培训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立足学校,立足学生实际,通过集体讨论,统一规划,制定符合学校教育需要的校本培训课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有助于挖掘学校德育资源,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比如采取新老班主任结对的方式,指导新班主任尽快成长为一名尽职尽责、尽善尽美,既能适应岗位要求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班主任老师。通过设立论坛交流平台,让班主任把实际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作深入交流,并就一些大家共同关注的新课题进行探讨,如新背景下班级工作的新程序,新背号下班级工作的新策略,新背景下家访的模式和途径,新背景下学校教育与管理如何向家庭延伸等,引发班主任的新思考。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管理素养,从而提升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再如实施课题探究,就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整合成课题形式,分阶段、分步骤加以探究与实施,不仅可以提升班主任实践能力,而且提升了学校德育课题研究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发展源于学校自身,通过校本培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切实提高学校班主任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走向校本,也就是走向每一个班主任老师自己生活的舞台,更加关注班主任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更大地激发班主任的创造热情,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

作者:黄志宏

第3篇: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结合本校实际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展开如下的探讨。

关键词:德育;校本课程;课程建设;德育校本课程

0

一、引言

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德育课标指导下,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德育资源,以学校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借助相关人员力量,选择、改编或新编适合于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教育的教材或活动,并纳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的德育课程。国内各中学开发出来高质量的德育校本课程并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有上海行知中学“真人教育”系列;上海金山中学的“模拟家庭”系列;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开展“德美体”;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构建了学科德育,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科德育,编写了《学科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课程优秀教案100例》、《德育活动集》德育校本书籍,供全区内的学校使用。当前国内多数学校对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开发,开展系统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就更少了,质量也不高,本文对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进行探讨,为各级中学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改革德育工作现状的需要

传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反差大。德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德育目标“高、大、全”,德育主题错位等等,影响了德育目标的正常实现,德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育德”功能。

2.调动了老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由原来德育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者、执行者、评价者。调动了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信心、积极性、主动性。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参与程度高,有利学生个性发展。德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特点,创建有特色的学校,培养有创造性的独特个体,接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校本课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3.是整合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需要

学校教育与教学没有整合一致,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要求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抓德育的只抓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抓教学的往往只管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三、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德育校本教程开发管理机构。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负责人,德育主任为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年级组为实施者,班主任为协助者,成立德育校本培训、开发管理体系。德育处负责制定德育校本教程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考核、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的资金、编写进度、开发课程的先后顺序、审核与评价,对课程的实施与考核等。德育校本课程编写流程。专家指点→德育处→撰写课程纲要→评审→修改→分配任务→编写→讨论修改→审查→印刷→实施→评价。

四、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

1.开发校园文化的德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爱校情结

通过立足于校园文化之上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和学习,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传承学校的优秀传统。开发以校园物质环境为素材的德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以校为荣的爱校情节。优秀的制度文化,可以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形成优秀的品行和价值观念,凝结成一种在代代师生中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开发德育校本教材,如《学生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等。

2.开发地方德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感

地方德育校本课程是挖掘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风俗、文化、地理等知识,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方德育校本课程。如《红色会宁》、《行万里路》等。

3.开发品德修养类的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适合学生的品德修养类的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4.开发系列活动类的德育校本课程,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月系列活动。如感恩教育月、艺术月、科技月、体育月、读书月等等。

5.開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德育校本课程,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利用特定的节日或活动为契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如清明节,祭扫先烈;端午节,纪念文化名人等。活动如义务劳动、植物、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敬老院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接受教育,提升修养。

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提升德育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使德育教育活动生活化、真实化、校本化、趣味化、人文化,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的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修养好的建设人。

[参考文献]

[1]丁蓓.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宋志华.关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冯信义

第4篇:校本课程计划、培训方案

巴扎小学教师校本 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

二00四年五月十五日

巴扎小学教师

校本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讲求实效。立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目标

(一)使不同层次教师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较大提高,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指导教师学会自学,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四)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

三、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要围绕转变教师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这一目标,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要求,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确定培训内容。学校培训的重点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及在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造性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 ......................(一)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邓小平教育思想、江泽民有关教育创新的重论述、素质教育理论、专业教学理论、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以及本地区、本学校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更新知识,扩展视野,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通过学习,使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的自我反思,实现认识上的升华与飞跃,从...............而为开展教育实践创新奠定基础。一是反思教育理念;二是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三是反思教育教学个性;四是反思教育教学科研;五是反思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六是反思德育工作途径和实效;七是反思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八是反思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与所承担工作的...............................需求问题。 .....(三)开展教育创新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围绕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实践,主动地、创造性地理解、应用新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验证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1、学科教学创新

要组织教师学习学科创新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研究如何把学科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创新课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创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2、德育工作创新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弘扬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为重点,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探索新的德育评价体系,树立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突出主题功能、全面发展的德育质量观;实施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突出实践特征、知行统一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建立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突出内在素质、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

3、管理工作创新

通过政治理论、国情教育、教育政策法规和学校管理理论与知识的学习,提升学校管理者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更新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人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人本管理、能本.......管理和校本管理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推.......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四)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在学习、反思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从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方法的培训,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学习科研基本方法。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入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四、培训手段和途径

校本培训要坚持走多元化的路子,通过采取专题培训、观摩研讨、..........课题研究、导师指导、远程教育、学术沙龙和“采单”选择等模式开展..........................培训。在注重立足本校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注重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规划和实施意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参加培训,其成绩按学分记入本人继续教育证书,作为评先选优、职务评聘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校本培训工作。要明确培训任务,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学习制度,重视检查督促和考试考核,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培训有序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三)把校本培训作为近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重点,加强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培训、教研运行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要重点培训骨干力量,使其成长为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相关学科拓展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创新型教师,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

六、巴扎小学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杨万林 副组长:梁凯章 组

员:全体教师

二00四年五月十五日

第5篇: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培训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因校制宜。实践探究性活动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来说,优势凸现。

一、调查、学习和研究镇原的县情和历史革命传统

镇原是文化之乡,是王符的故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累,留下了许多亟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学校要组织学生对潜夫山、革命烈士故里进行学习参观,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进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振兴家乡的情操。通过写学习体会,主题班会、队会、国旗下演讲,征文活动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学校周边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进行采访调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数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汇总的整理,初步了解农村建设中的现状和事实,让学生亲近农村,为将来建设农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贡献才智,做好储备,比如对减免农业税前后农民负担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党的惠民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事实,通过对农业投资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和农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等事实,进而增强学生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三、农村各种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山区的水土流失,农村能源改造,家乡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油资源开发等,都具备实践探究性课题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题材和校本课程培训的重要内容。

学生通过对乡村的考察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自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中也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内劳动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培训计划的最直接的方式。

农村学校都有一定的校园菜地、花园等劳动场所,学校通过种菜、养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种植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勤劳、情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也有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学习观。

总之,校本课程的培训要从实际出发,把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扩充课程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曹路小学

2015年8月25日

4

第6篇:校本课程教师培训计划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校本培训在今后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模式,这种以学校为基础,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并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的理论构想相对较完善。为能顺利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此制定我校校本培训计划:

一、目标:

以推动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二、内容:

校本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知识。

三、途径:

充分利用网络交流、面授、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重在建立交流平台,以多种方式及时解决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四、培训形式:

(一)学校通过专题培训,专题总结和专题交流的模式,教师要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的课程开展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要达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通过网络学习,弥补教师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查找有关课程开展所需的资料。

(三)通过外出学习、参观,找出自身差距,明确需要改进的方面,取长补短。

(四)要通过学习-反思-总结的学习方式,提高教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以及开展校本课程的策略与方法,掌握技术要领。

五、培训措施:

(一)明确责任义务

1.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是培训工作的计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指导者,要履行以下职责:

①制定本校的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参加培训教师的培训档案。 ②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③每学期末,要将教师的培训情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写成书面材料,及时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

④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要履行下列职责

①参加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按学校安排参加校本培训的各种活动。

②要认真学习《自觉教程》,按学校规定按时完成自学任务,并做到有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评析。把理论学习与自 己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结合起来,进行自省、自查,并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育教学新路,把培训成果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

③要把自己本学期、本学年的参加培训的有关情况,如参加课题实验、参加培训班、研讨班、观摩示范课,听的讨论,参加的什么层次的交流活动、获奖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并附有感受,收获和建议。

④要把自己一学期、一学年的学习成果整理出来。按《自学教程》每个专题后设的“实施建议”分类整理,成果包括:优秀实验报告、实验方案、优秀教案、教学笔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观察日记、主题活动设计、学术论文及经验总结等。学校每学期进行评比,分设

一、

二、三等奖进行嘉奖。

⑤凡按兵不动、敷衍塞责、无成果的教师均不能参评各层次的先进个人,校长不能评为各层次先进个人或晋升职称。 ⑥教师参加培训,成绩要与教师考核、评职定级、评聘、作用、评优奖先、骨干教师评选等各项利益挂勾。

米村镇柿树湾小学

第7篇: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莱芜市实验学校 刘璐

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1、打破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 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观念要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5、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6、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7、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 ,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篇二: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梅水中心小学 薛莉梅

前些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特别是关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及教学艺术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无论是诠释“教育的意蕴”,还是解读“教育的灵魂”,无论是思考“完美的教学”,还是关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没想到崔教授的讲座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一直以来是自己对校本课程认识有误,而且我发现不少教师和我一样,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学校主任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

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

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照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

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篇三: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譬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小英语教学质量很高,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该校英语教师选择万洲编写的《英语随堂阅读》作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获得成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前一时期,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他们并没有编写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本校独自完成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

误解五:校本课程只能是选修课或活动课

有人说,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课程不能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种误解。课程分类方法很多,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

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a等于b、b等于c的关系,而是彼此交叉的关系。校本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也可以列为必修课程。云南边远地区毗邻“金三角”,那里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禁毒》就被列为必修课程;青海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开发校本课程《了解青海,热爱青海》,也被列为高中毕业班的必修课程。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让我在教育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校本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景中,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景去抽象地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却不大。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因为教学研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理念中重要一点,我认为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对校本教研的理解,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自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注重引课的艺术:引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具,挂图、设问等,一定要有创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配上音乐录象等,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形象的动画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加深理解 在采取以上各种教学手段的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的所在,叫做补改吧,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虽然以前每节课后也都写教学反思,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把课上出现的问题真正的记录下来,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一定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有情景 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想,既要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课课有反思,形成理论性问题,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通过学习,自己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点火器”,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发动机”,两者互相依靠,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成为我国中小学校教科研的主流模式。校本研究标志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即: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先开发理论然后推广实验”的“教育实验”模式,转向“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针对“教育问题”并引起?“反思和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重点指向了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又是一种基于合作、开放的教育教学研究,特别强调校际互动、合作学习和区域推进。除了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校本研究也把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作为其核心要素,要求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团队学习,促进知识流动,推动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教学型”校本教研与“研究型”校本教研 是两种常见的形态。

1、“教学型”校本教研

——围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课”,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

——以“课”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课例”,也包括“说课稿”、“教学叙事”、“教学实录与反思”和教学论文等。

2、“研究型”校本教研

——围绕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某个侧面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研究融入教学、教研、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3、两者的关系 ——既提倡教学型教研,打破校本研究“神秘感”: 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

——更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校本研究“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研究如何上好课。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成绩的做法,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纳入教研的重点,创导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教学的转变。

4、推进校本研究的6大行动策略。即: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培育教师研究状态;

(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6、“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校本课程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地方文化的不同种类的内容作深度开发,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整体框架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其课程目标无疑是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其课程形态应包含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

校本课程开发蕴涵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来教学空间、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的根本转变。在校要课程开发视域中,学校成为一种开展的机会,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学重在发现,学习重在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学习,最有价值的评价是对主体的认同。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底线要求,只是在共同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水平层次有差异。校本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意在为每一个学生开发课程,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同,共同的要求在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课程,学生间存在学习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差异。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课程与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就在于前者强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后者只服务于部分学生。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二个原则是“面向个体需要”。国家课程也面向个体需要,但是在共同学习、共同任务、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强调不同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建构知识,学习的方式知识的理解水平体现个体性。校本课程“面向个体需要”的意义不同,它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开发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就提供相应的课程开发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由自己决定,学校则要为学生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档案,尽可能保持其个性化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满足学生当下的兴趣,要把阶段性学习与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相联系,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功能。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学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有计划的、规范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后者只考虑学生当下的兴趣活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三个原则是“面向自主学习”。国家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限的,它缺少开放的自主选择空间,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师生对话制订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设计的,学习结果是是自然生成的,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也因人而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内容、可行的学习计划,都需要针对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个别性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规范的课程实施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要求,后者只是具体活动的组织并强调统一的学习目标要求。篇四:校本课程培训心得

罗征经过6天的培训,使我受益非浅。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是很值得的。我的体会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并且蓬勃发展!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阶梯!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教师职业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就是:从传承走向创新和从奉献走向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春蚕、蜡烛,而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二)领导非常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邀请田宝华局长和一些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三)专家的出发点和高度就是比我们高。他们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1、方法是思想的生长点。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们的教育并不缺乏实践者,我们缺乏的是向更高境界“加速”的追求者。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怎样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呢?“熟生巧,巧生华”,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我们会有成功,或许我们会有失败,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重新根据学生需要整合教材变教学的盲目行为为更具有针对性的行为,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学的趣味自然会生发出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2、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

3、积极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4、要善于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

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成长焉起来,只有不断反思,

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

5、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篇五:教师个人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个人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2009----2010下半学期)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

工作 “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

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非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

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

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校本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校本教师要具备与校本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校本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校本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校本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 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第8篇: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莱芜市实验学校 刘璐

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1、打破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观念要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5、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6、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7、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 ,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篇二: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譬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小英语教学质量很高,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该校英语教师选择万洲编写的《英语随堂阅读》作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获得成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前一时期,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他们并没有编写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本校独自完成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滩、浦东开发、第一次和第二次党代会会址等资源,浙江绍兴可以充分利用鲁迅先生的资源,井冈山和延安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各地还有许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资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厂矿企业、政府机构、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营地、学者、专家、劳模、家长等。

校际之间也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副教授欧阳汝颖博士曾经介绍过香港地区“同类地区、同类学校共同开发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同类地区要求学校外部环境基本一致,同类学校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基本一致,共同开发比较经济,共同享用则扩大了受益面。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 误解五:校本课程只能是选修课或活动课

有人说,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课程不能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种误解。课程分类方法很多,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a等于b、b等于c的关系,而是彼此交叉的关系。校本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也可以列为必修课程。云南边远地区毗邻“金三角”,那里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禁毒》就被列为必修课程;青海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开发校本课程《了解青海,热爱青海》,也被列为高中毕业班的必修课程。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让我在教育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校本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景中,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景去抽象地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却不大。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因为教学研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理念中重要一点,我认为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对校本教研的理解,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自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注重引课的艺术:引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具,挂图、设问等,一定要有创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配上音乐录象等,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形象的动画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加深理解 在采取以上各种教学手段的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的所在,叫做补改吧,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虽然以前每节课后也都写教学反思,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把课上出现的问题真正的记录下来,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一定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有情景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想,既要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课课有反思,形成理论性问题,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通过学习,自己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点火器”,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发动机”,两者互相依靠,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成为我国中小学校教科研的主流模式。校本研究标志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即: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先开发理论然后推广实验”的“教育实验”模式,转向“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针对“教育问题”并引起?“反思和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重点指向了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又是一种基于合作、开放的教育教学研究,特别强调校际互动、合作学习和区域推进。除了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校本研究也把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作为其核心要素,要求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团队学习,促进知识流动,推动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教学型”校本教研与“研究型”校本教研 是两种常见的形态。

1、“教学型”校本教研

——围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课”,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

——以“课”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课例”,也包括“说课稿”、“教学叙事”、“教学实录与反思”和教学论文等。

2、“研究型”校本教研

——围绕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某个侧面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研究融入教学、教研、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3、两者的关系

——既提倡教学型教研,打破校本研究“神秘感”: 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 ——更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校本研究“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研究如何上好课。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成绩的做法,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纳入教研的重点,创导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教学的转变。

4、推进校本研究的6大行动策略。即: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培育教师研究状态;

(2)以教师博客支持教育叙事:搭建网络叙事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6、“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1)建立共同愿景,开展观念更新的“破冰”行动,动员教师广泛参加校本研究;(2)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善心智模式,营造反思文化氛围;(3)以教师博客和网络教研为联结点,打开交流互动的窗口;(4)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同伴互助,积极倡导“深度汇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协作;以组织团队学习的方式,实行专业引领;(5)以观察研究为大面积推进手段,诊断和发现教学问题;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6)以问题解决为落脚点,促进行为跟进,改进教学设计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7)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点,重构教研组织,建立扁平、高效的校本研究管理网络,创新校本研究的系列管理制度;(8)以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指向,促进全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常规化和持续开展。

校本课程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地方文化的不同种类的内容作深度开发,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整体框架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其课程目标无疑是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其课程形态应包含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校本课程开发蕴涵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来教学空间、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的根本转变。在校要课程开发视域中,学校成为一种开展的机会,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学重在发现,学习重在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学习,最有价值的评价是对主体的认同。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底线要求,只是在共同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水平层次有差异。校本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意在为每一个学生开发课程,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同,共同的要求在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课程,学生间存在学习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差异。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课程与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就在于前者强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后者只服务于部分学生。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二个原则是“面向个体需要”。国家课程也面向个体需要,但是在共同学习、共同任务、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强调不同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建构知识,学习的方式知识的理解水平体现个体性。校本课程“面向个体需要”的意义不同,它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开发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就提供相应的课程开发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由自己决定,学校则要为学生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档案,尽可能保持其个性化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满足学生当下的兴趣,要把阶段性学习与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相联系,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功能。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学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有计划的、规范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后者只考虑学生当下的兴趣活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三个原则是“面向自主学习”。国家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限的,它缺少开放的自主选择空间,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师生对话制订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设计的,学习结果是是自然生成的,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也因人而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内容、可行的学习计划,都需要针对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个别性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规范的课程实施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要求,后者只是具体活动的组织并强调统一的学习目标要求。篇三: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梅水中心小学 薛莉梅 前些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特别是关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及教学艺术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无论是诠释“教育的意蕴”,还是解读“教育的灵魂”,无论是思考“完美的教学”,还是关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没想到崔教授的讲座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一直以来是自己对校本课程认识有误,而且我发现不少教师和我一样,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学校主任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 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照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

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第9篇: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通过学校这期的校本培训,极大改变了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校的教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老师积极参与课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次校本培训,不仅增强了我的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同时,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为人教师的重要内容。

一、转变观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的意识也逐步提高,他们逐渐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并受到家长喜欢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学习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要转变观念靠的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本次校本培训,我更强烈地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在专家面前我多像一只井底之蛙。所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唯有学习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

三、学会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在以前的工作中,我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须要学会总结反思,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李培林校长的关于如何当好班主任的讲座,让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学生偏重于指责,教育态度专横。这样学生就会怕我,服从我,一切听我指挥。其实不然,学生和我就像猫和老鼠一样,表面上服从,其实内心是抵触的。”

这样的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WLM.COM整理WLM.COM整理教育方法让李培林反思。经历了失败后,李培林边学习,边观察,边实践。在日常教育中,与学生交往,脸上总挂着微笑,谈话坦诚平等;天冷了,提醒同学加衣服;生病了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家庭特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学生过生日,送上一声祝福;闹别扭了,帮助调解……

“我并不只满足于让学生看到这些行动,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班主任这些行动的良苦用心和真挚感情。”李培林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就会懂得爱师、爱班、爱家长,并逐渐形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只有在被尊重中才会学会尊重,在被爱中学会爱。

“一位班级管理不成功的班主任,其失败的理由可能有100条,而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肯定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

听了李培林校长的讲座之后,我感触良深,有如下两点体会。

首先,对学生胸怀要博大,情感的体验要细微,“没有理由要求每个学生喜欢我,但我必须喜欢每个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性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远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通过校本培训的学习收获很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使我们的教师能够尽快提高自身能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在教育这个岗位上有更高的突破。我也会努力总结自己的教学,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让领导放心、学生满意、家长信任的好教师就是要以中国论文联盟热爱事业为核心,把热爱学生视为灵魂,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不断进取。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上一篇:一周工作总结表下一篇:网络购物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