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学习方法汇总

2023-03-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名人学习方法汇总

名人故事:名人励志小故事汇总

1、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着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3、电报迷与看报迷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第2篇:河南名人汇总

河南历史名人汇总

河南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孕育了众多的有各种影响力的名人,其中有思想家老子、列子、韩非等;军事家苏秦、司马懿等;水利学家孙叔敖;文学家韩愈、刘禹锡、“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 而近代、当代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人士,革命志士,文学家,政治家,如吉鸿昌、邓颖超、冯友兰、赵紫阳等。

王实味:河南潢川县人,当代知名作家。

黄帝——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人; 仓颉——汉字的创造者,今河南南乐人; 商汤——商朝开国帝王;

老子——原名李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墨子——姓墨名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家创始人。战国初期楚国鲁阳人(今河南鲁山人);

商鞅——秦国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阳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称陶朱公。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河南郑州人;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 韩非——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吕不韦——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编著《吕氏春秋》。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太康人; 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孙叔敖——楚国名相、水利工程鼻祖。河南固始人;

百里奚——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出生地在今南阳;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汉南阳郡蔡阳人; 王审知——闽王。河南固始人; 杨行密——吴王。河南固始人;

陈元光——开漳圣王。河南固始人;

吴其濬——清代植物学家、清末河南省唯一的状元。河南固始人; 祝庆藩——清太傅、礼部尚书。河南固始人; 蒋湘南——清代文学家。河南固始人;

秦树声——清末双科进士、书法家。河南固始人; 丁逊之——清代画家。河南固始人; 余成斌——开国少将。河南固始人; 余克勤——开国少将。河南固始人; 宋治民——开国少将。河南固始人; 毛和发——开国少将。河南固始人; 杨森——开国少将。河南固始人; 蒋光慈——红色作家。河南固始人; 张良——西汉谋士,留侯。今河南禹州人。

陈平——西汉谋士,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 张释之——西汉时执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河南洛阳人; 晁错——西汉改革家,名臣,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河南嵩县人; 张衡——东汉时期科学家,地动仪,河南南阳人; 冯异——东汉将军,河南宝丰人;

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河南邓州人; 郭嘉——三国著名谋士,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徐庶——三国著名谋士,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司马徽——三国著名谋士,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司马懿——三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温县人; 荀彧——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攸——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邓艾——三国魏国大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诗人、学者,河南杞县人;

蔡文姬——三国时代著名诗人、音乐家,河南杞县人; 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笑林》祖师,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范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河南泌阳人; 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河南省淅川人; 谢灵运——南朝宋著名诗人,河南太康人; 翟让——隋末瓦岗寨义军头领,河南滑县人;

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期血战睢阳(今商丘),河南邓州人;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洛阳人;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沁阳人,后迁居荥阳;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河南南阳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誉为“画圣”,今河南禹州人。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诗圣”,河南巩义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河南洛阳人;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诗鬼”,河南宜阳人;

一行——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

刘德升——行书鼻祖,今河南禹州人。

褚遂良——古代著名书法家,独步书坛。今河南禹州人 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

陈抟—— 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河南汤阴人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河南卫辉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 刘青霞

宋学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河南省沁阳市人 李德生——政治家,河南省光山县人

袁世凯——中华民国大总统,河南项城人 吉鸿昌——抗日名将,河南扶沟人

许世友——开国上将,河南新县许家洼 杨靖宇——抗日名将,河南省确山县人 邓颖超——河南省光山人 冯友兰——河南南阳唐河人

赵紫阳——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中共总书记,河南滑县人

张伯行——清初大臣。字孝先。开封兰考县人。历官内阁中书,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

薛居正——宋初大臣、史学家。开封人。建隆三年(962年),任枢密直学士。 崔颢——唐代诗人。开封人。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出"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赠王威古》

郑道昭——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书法家。开封人。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蔡邕——东汉辞赋家、书法家。字伯喈。开封杞县人。

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

张仪——战国时政治家。开封人。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入秦拜相。创连横破六国合纵。

石申——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开封人。制成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

第3篇:名人幽默故事汇总10篇

导语:幽默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名人幽默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名人幽默故事篇一:卓别林智斗强盗】

有一次,卓别林带着一大笔现款走在路上。突然,从路旁草丛里跃出一个蒙面强盗。

强盗威胁着要卓别林交出钱款。卓别林答应了,并对他说:“请在我帽子上开两枪吧,我好回去向主人交代!”强盗“叭叭”两声,照他的话做了。 “再在我的衣襟上开两枪吧!”卓别林又说。“叭叭”两声,强盗又照做了。“最后,请您再在我的裤腿上打两个洞,拜托了!”强盗一听,不耐烦地提起枪,又在裤腿上给了两枪。卓别林知道强盗的shou枪里再也没有子弹了,便一脚把他绊倒,飞也似地跑了。

【名人幽默故事篇二:张大千的胡子】

因为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闹出一个笑话。

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遣他。

可是,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 ‘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义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落后,说:‘先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鬃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这时,关公立于云端,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消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

听完张大千讲的这个故事,众人哑口,从此再也不胡扯胡子的事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家生设宴为他饯行,邀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众宾客也莫名其妙。张大千含笑解释道:

“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一句话引得演堂大笑不已。

【名人幽默故事篇三:周恩来的外交故事】

5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谈话时,看到周恩来总理桌上一支美国派克钢笔。

他以带有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钢笔呢?”

周总理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那位美国记者听了,如鲠在喉,无言以对。

【名人幽默故事篇四:丘吉尔的幽默】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时候做完工作,都要跳进热气腾腾的浴缸洗澡。然后光着身子在房子里踱步。

在访问美国期间,他正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他喊道。门开了,罗斯福出现在他的面前?见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就要退出。“进来!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叫道:“大不列颠的首相对合众国总统是没有什么要隐瞒的。”

一天。有人问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要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一位媚态十是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你有两点我不喜欢。”“哪两点?”“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丘吉尔年轻时,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被俘,他逃走了。

布尔人出价25磅悬赏他。几年后,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建嘎悬赏他的告示配上镜框挂了起来,并对来防者讲述:“这是我的全部价格25磅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黑暗日子里,禁酒联合会的女士们访问丘吉尔,一位爱非难人的女士说:“首相先生,根据可靠的权威人士透露,在这次战争中你喝掉的全部含有酒精的饮料和白兰地如果能流入这间房子的话,大概可以灌到这里。”

这是一间大房间,她把她的手举到她的头上比划着———那就是说大半间房间灌满白兰地和含有酒精的其它饮料。

【名人幽默故事篇五:孙中山的幽默】

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一些,听着听着有人就要入睡。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有人哈哈大笑。觉得奇怪,便上前问一下。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于你无益。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辛辛苦苦地积蓄了五块钱,买一张马票,牢牢记住那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齐丢了。钱没有到手却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说到这儿。大家听得入迷,禁不住笑了起来。孙中山接着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孙中山就是运用这种生动风趣的谈吐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深受群众的欢迎。

【名人幽默故事篇六:孔子的幽默】

今天有幽默感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也就越来越不好玩了。

有些人智力很好,很聪明,反应很快,但就是没有幽默感。不知道为什么。

我想了一下,那个老农当初为什么要写一个认真的“真”字叫孔老夫子的弟子认,是因为老农认为,执念的根子在世人的心中埋得太深了,这个根子已经穿透了人的视网膜,所以只会认真,看不见“直八”。

故事是这样的:一大群弟子随孔子出行,路上看见一老农在给庄稼浇水,就上前去求水喝,老农听说他们的老师是孔子,就写了一个“真”让他们认,结果全错了,人人都指认此字为“真”。

孔子最后认出了老农写的这个字读“直八”。孔子的眼睛没有被蒙蔽,蒙在他眼睛上的那块黑布被拿掉了。他就成了那个时代少数活着的智者之一:睁开眼睛,他看见了直八,没有看见黑布。,

学生到底不如老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清王朝的那些学者也很白痴,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离经叛道。道不在彼岸,道也不在身边,道在心里,而心在身体里。身体必须动起来,所以王yang明说,要知行合一。

【名人幽默故事篇七:怀表成了鸡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名人幽默故事篇八:安徒生的幽默故事】

安徒生衣着朴素,生活节俭,他戴了一顶旧帽子出门,

有人问他:“您脑袋上那个东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反问:“您帽子下面那个东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名人幽默故事篇九:乔治.华盛顿的故事】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有一个年轻的秘书,一天早晨,这位秘书来迟了,他发现华盛顿正在等候他,感到很内疚,

便说他的表出了毛病。

华盛顿平静地回答:“恐怕你得换一只表,否则我就要换一位秘书。”

【名人幽默故事篇十: 爱因斯坦的故事】

一群青年学生请爱因斯坦解释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生动而又幽默地打了个比方:

“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感到好像只坐了一分钟;

但要是在炙热的火炉边,哪怕坐一分钟,你却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第4篇: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学习方法辅导

学习不仅要讲求勤奋,而且更应讲究方法,高效率学习一定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产物。

方法即是捷径,方法即是效率,方法创造成绩,方法创造效益,方法创造成功。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学习方法+少说空话。”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能够高效能学习的人才;不会学习的人,终将被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浪所渐渐淘汰。

对于21世纪的青年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已经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是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高效能的学习方法。

学习好比用刀砍柴,用钝刀砍或用利刃砍,一样的辛劳收获却不一样的收获。不掌握或不会运用学习技巧,不能按照学习规律办事,即使你更努力,那也叫使蛮劲。磨刀不费砍柴工这个道理说明:要想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就应首先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也就是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 愿你在本节课的帮助下,走上一条成功的捷径,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高效能学生。

故事一:

伽利略的吊灯

—— 学习应善于“思考”与“探究”

古人云:“不深思则不能造(成就)其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材、参考书里,常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萨教堂作礼拜。在教堂祈祷时,伽利略却被教堂顶部垂吊的油灯深深地吸引住了。原来,吊灯可能由于有风而在来回不停地摆动。他注视良久,发现灯的摆动很有节奏,尽管摆动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时间却大致一样。这个现象激发了他的思考,从而探究下去。

如何证明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呢?他想到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的,于是他一面摸脉,一面注视灯的摆动,果然他测试到吊灯的每次摆动的时间完全相同。回到家里。他又继续作试验。他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坠上一块同样重的铅块,并请来教父帮助作实验。测试结果, 虽然两条绳子摆动的起点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完全一样,并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回到垂直线上。就这样,伽利略从—个偶然的生活现象中,经过思考与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节奏规律。

感悟: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奥秘。如果我们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如果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现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们也看过类似吊灯摆动的现象而无动于衷,那么创造成功的幸福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故事二:

郑板桥的“疑”和“问”

—— 学习要“敢于疑,肯于问”

我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聪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一年暮春时节,随老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到一个石桥上面。郑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刚落水不久。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诗句是:“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板桥听老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老师的诗不对吧?”老师不由一惊。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说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便问道:“哪点不对?”板桥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你如何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你怎么看见她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的?” 问得老师无法回答,老师停了半晌才说:“依你看,该诗如何改呀?”郑板桥想了一下,便改了几个字,诗成了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他敢于疑,又肯于问,这确是求学者良好的品质。所以,郑板桥自己也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尔”。

感悟: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现代的学生,应该象郑板桥那样,敢于疑、肯于问。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善于敏锐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故事三:

苏步青巧用“零头布”

—— 学习要善于充分利用“点滴”时间

我国著名数学家、原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北师大名誉教授苏步青先生在80年代已年过八旬,虽身兼数职,但仍抽出时间搞科研与著书立说。他是如何做的呢?

苏教授常在“零头布”上动脑筋。他称道“零头布”说:“别看它零零碎碎的,积沙成塔,时间也可以积少成多嘛!”四人帮”横行时,苏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并没有丢弃事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他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吸取有益的养料,写下了读书笔记。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点滴时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国外的新成果,编写出讲稿。1978年夏天,苏教授冒着摄氏四十一度高温,到杭州讲学七天,用的就是这个讲稿。回校后,他一边继续整理,一边给研究生上了五十个小时的课。《微分几何五讲》就是这样,一章一章地写成并且定稿的。这样,“零头布”在苏教授的手中就变为“整匹布”了。

苏老善于巧用时间,更善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后做健身操,阅读古诗词,然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上午开会,早饭后的时间就用来阅读文件。晚上睡觉前,他还要记上几笔日记。散步、聊天的时间,有时用来构思诗作。在每周日程排满之后,苏老还能见缝插计,接待记者的来访,朋友的座谈。在他那里,时间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时间就是这样被一点一滴挤出来的。 故事四:

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 ——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和钻研,因此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再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

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感悟:古人云:“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学习、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学习正如上台阶和吃板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故事五:

鲁迅的“随便翻翻”

—— 学习要“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是非常强调博览群书的,他在博览群书时有一个习惯,叫作“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志,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书海漫漫,如果每一本书都一丝不苟地读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有些书报也无认真研究的必要。所以,对一般性的参考书籍、资料性书籍和消遣性书报,只需要随便翻翻即可,这样省时间、效率高。例如,鲁迅运用此法,仅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两年时间,就翻阅了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记刊、墓志、碑帖等各种书籍杂志。以后几年间,还有诗搞、作家文集、丛书、小说、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读的书就更多了。如果鲁迅先生每本书都精读一遍,能读得了那么多书吗?

感悟:随便翻翻的学习方法,给人以最大的益处是满足学习的猎奇心理,对学习始终有一种兴趣,恰如游公园,随随便便地漫游。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觉得吃力,因为不觉得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随随便便地学习还可以开阔眼界,视野开阔,才能好中选优,从而调整学习的方向。 故事六:

居里夫人的“奖章”

—— 面对荣誉与成绩:谦虚谨慎,永不满足 优秀学生,常有令人羡慕的成绩乃至种种荣誉。这种荣誉容易使人陶醉而自满自足起来,以致阻碍自己的进步。别林斯基说过:“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贝弗里奇也说过:“大多数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手法夸张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典范。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她的:“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十七枚奖章,名誉头衔一百零七个。对此,她并没有沉醉在这已取得的成绩之中。一天,一位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她惊异地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房间里玩一枚奖章,仔细一看,竟是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的金质奖章。不由大吃一惊,忙问:“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院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笑说:“我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象玩具;只能玩玩而巳,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据调查,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在得奖后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多是明显下降的,表现出科学研究的道路走下坡路的苗头。而居里夫人则不为荣誉所惑,不因战绩而止步,不断进取,成为全世界能一生获两次诺贝尔奖的两个人中的一个。

感言:我们也应象居里夫人那样,正确地对待成绩和荣誉,谦虚谨慎,永不满足。“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事实上,无数成功者都是在无数挫折和失败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努力于“再坚持一下”的奋斗中才获得成功的。

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课后问卷调查:

答题提示:请如实填写,将你选择的答案的字母填入( )中 1.你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 A、主动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时间的话会自己寻找新的学习任务

B、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C、有时候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2、在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 ) A、常回答 B、偶尔回答 C、从不回答

3、在学习必须记住的知识时,你是否会考虑它是什么意思?( ) A、不考虑 B、有时考虑 C、基本上考虑

4、在记忆新知识时,你是否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5、学完课文之后,你是否尝试不看书而回想出它的要点?( )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4、你学习过一次的知识,是否还会复习一次?( ) A、几乎不复习 B、有时复习 C、经常复习

6、你是否尝试利用课本和参考书的目录和索引,来检查自己记住了多少内容?( ) A、不是 B、有时是 C、经常是

7、在学习课本和参考书时,你是否尝试自己提出并解答问题?( ) A、从不这样做 B、有时这样做 C、基本上这样做

8、解题时,你是否通过记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9、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 ) A、自己动手、动脑 B、能解决就解决,不能就放弃 C、直接不理睬

10、在学习上,当你发现新知识时,你能( )

A、及时分析,并学会新知识 B、有兴趣就会学习 C、不理睬 11.你学习后有经常反思吗? ( ) A.经常 B.无 C.有时

12、在学习中,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怎么办?( ) A、请教老师 B、提出讨论,请教同学 C、放弃、不理睬

13、在学习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 ) A、愿意 B、一般 C、不愿意 D、无所谓

14、小组合作交流时,你觉得哪种方式最合适?( ) A、争着说,抢着说 B、认真听,轮流说 C、认真听但不发言 D、不听也不发言

15、问题解答后,你是否重新检查和总结解题方法,并把它记住?( ) A、不那样做 B、有时那样做 C、基本上那样做

16、你是否定期做学习总结?( ) A、不是 B、有时是 C、经常是

17、在做作业时,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却给你打上了错号,你会再进行思考吗?( ) A、基本不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18、你在做题时是否经常只注意结果而不关心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 A、常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19.你是否经常制定学习方法?( ) A、是 B、有时 C、从不

20.你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得出的? ( ) A、自己总结 B、吸取别人 C、其他途径

21、当你学会新的学习方法后,你的心情如何?( ) A、开心 B、一般 C、无所谓

22、你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 )

A、帮助很大 B、有点帮助 C、没有帮助 23.你是否对某些科目有独特及有效的方法? ( ) A、是 B、否 C、全部都有 D、全部都没有 24.你学习是否偏科? ( ) A、是 B、否

25.你是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 ) A、是 B、否 C、有时 26.你课后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方法是?( ) A、电视和广播 B、报刊杂志 C、教材书籍 D、网络媒体

27、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第5篇: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

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说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陶渊明说:“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现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 。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专心致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 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师襄子惊喜道:“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我们不得不叹: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现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从“开发潜能”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对待学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呢? 6

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

—— 学习应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位被人们称为有“超级”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也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方法。大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当然不是要我们丢开书本知识不学,相反,只有首先掌握书本上已有的东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练。碰到问题要想一想,当时可能没有

什么大用,但有助于我们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早已想过,这样,他学习起来,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7 伽利略的吊灯

—— 学习应善于“思考”与“探究”

古人云:“不深思则不能造(成就)其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材、参考书里,常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萨教堂作礼拜。在教堂祈祷时,伽利略却被教堂顶部垂吊的油灯深深地吸引住了。原来,吊灯可能由于有风而在来回不停地摆动。他注视良久,发现灯的摆动很有节奏,尽管摆动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时间却大致一样。这个现象激发了他的思考,从而探究下去。

如何证明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呢?他想到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的,于是他一面摸脉,一面注视灯的摆动,果然他测试到吊灯的每次摆动的时间完全相同。回到家里。他又继续作试验。 他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坠上一块同样重的铅块,并请来教父帮助作实验。测试结果,

虽然两条绳子摆动的起点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完全一样,并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回到垂

直线上。就这样,伽利略从—个偶然的生活现象中,经过思考与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节奏 规律。

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奥秘。如果我们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如果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现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们也看过类似吊灯摆动的现象而无动于衷,那么创造成功的幸福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8 郑板桥的“疑”和“问”

—— 学习要“敢于疑,肯于问”

我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聪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一年暮春时节,随老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到一个石桥上面。郑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刚落水不久。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诗句是:“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板桥听老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老师的诗不对吧?”老师不由一惊。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说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便和颜问道:“哪点不对?”板桥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你如何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你怎么看见她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的?” 问得老师无法回答,老师停了半晌才说:“依你看,该诗如何改呀?”郑板桥想了一下,便改了几个字,诗成了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他敢于疑,又肯于问,这确是求学者良好的品质。所以,郑板桥自己也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尔”。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现代大学生,应该象郑板桥那样,敢于疑、肯于问。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善于敏锐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9 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

——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和钻研,因此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再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

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古人云:“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学习、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学习正如上台阶和吃板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鲁迅的“随便翻翻”

—— 学习要“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是非常强调博览群书的,他在博览群书时有一个习惯,叫作“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志,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书海漫漫,如果每一本书都一丝不苟地读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有些书报也无认真研究的必要。所以,对一般性的参考书籍、资料性书籍和消遣性书报,只需要随便翻翻即可,这样省时间、效率高。例如,鲁迅运用此法,仅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两年时间,就翻阅了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记刊、墓志、碑帖等各种书籍杂志。以后几年间,还有诗搞、作家文集、丛书、小说、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读的书就更多了。如果鲁迅先生每本书都精读一遍,能读得了那么多书吗?

随便翻翻的学习方法,给人以最大的益处是满足学习的猎奇心理,对学习始终有一种兴趣,恰如游公园,随随便便地漫游。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觉得吃力,因为不觉得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随随便便地学习还可以开阔眼界,视野开阔,才能好中选优,从而调整学习的方向。

俗话说得好:一块石头砌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时值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了。博览群书不仅是大学生崇高的学习方法,而且也是知识经济、创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客观要求。

华罗庚的“设想阅读学习法”

—— 学习过程的“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习经验之一,就是“设想阅读学习法”。他勉励青年们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华罗庚是从自学开始,而后走上成才之路的。他说,应当怎样学会学习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应当看到书背后的东西。究竟要看到背后的什么呢?华罗庚进一步做了解释: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而且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一般人学习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书,几下子就看完了,实际上并没有读懂,应用的时候才发现吃了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学习应该向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多做几个设想,深追穷搜,找出书“背后”的东西。这样学习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华罗庚还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别一个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就不会有大的进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过来,“由厚到薄”。

那么,如何将“厚”书读“薄”呢?华罗庚的体会是:“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这就是说,必须站得高一点,对所读的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原来很厚的一本书提炼成几组公式、几个原则、几种方法,等等。这样一来,既高度概括总结了全书的精典内容,又便于识记本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才学问有比较透彻地了解。 12

居里夫人的“奖章”

—— 面对荣誉与成绩:谦虚谨慎,永不满足

优秀学生,常有令人羡慕的成绩乃至种种荣誉。这种荣誉容易使人陶醉而自满自足起来,以致阻碍自己的进步。这是大学生应该引以警惕的。别林斯基说过:“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扑而谦逊的”。贝弗里奇也说过:“大多数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手法夸张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典范。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她的:“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十七枚奖章,名誉头衔一百零七个。对此,她并没有沉醉在这巳取得的成绩之中。一天,一位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她惊异地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房间里玩一枚奖章,仔细一看,竟是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的金质奖章。不由大吃一惊,忙问:“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院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笑说:“我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象玩具;只能玩玩而巳,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

据调查,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在得奖后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多是明显下降的,表现出科学研究的道路走下坡路的苗头。而居里夫人则不为荣誉所惑,不因战绩而止步,不断进取,成为全世界能一生获两次诺贝尔奖的两个人中的一个。

因此,我们也应象居里夫人那样,正确地对待成绩和荣誉,谦虚谨慎,永不满足。“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语),这正是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中引以为戒的。 13

蒲松龄的对联

—— 面对挫折与失败: 有志者,事竟成

在失意、挫折乃至失败的面前,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这是能否改变现状、获取成功的关键。我们就拿《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的经历来说明吧!

蒲松龄年轻时,尽管才智聪慧,学识过人,但每次参加科场考试都名落孙山,空手而归。进仕的路途走不通了,他并未灰心,而以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朝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历史典故,在自己压纸用的铜条上,刻了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考场上的失意,激励了他在文学创作上奋斗不懈的决心。从此,他刻苦地学习,跋山涉水,广采民间传说,勤奋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一书。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培根语),这正道出了我们有些学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灰心动摇而自暴自弃的心情。我们要象蒲松龄那样发奋、坚持不懈,终究会“苦心人,天不负”而获得成功。

事实上,无数成功者都是在无数挫折和失败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努力于“再坚持一下”的奋斗中才获得成功的。 让我们以蒲松龄的对联作为自勉吧!

第6篇: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故事(1)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

鲁迅强调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力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拾贝壳的孩子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上一篇:大检修仪表工个人总结下一篇:开学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