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红色偶像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心中的红色偶像

高考作文, 我心中的痛

摘 要: 作者有感于语文作文写作与评判中的偏颇和轻慢现象,力图从多个方面剖析原因,揭示母语教学内忧外患的现状,思考并期盼科学的、真实的、双赢的、创新的写作机制。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写作 评判 创新机制

又是一年六月到,几十万考生寻找化蝶的机缘巧合,其情惶惶,其心切切,其文空空,令人心痛。

一、痛之因

我为语文教学的沉沦而痛,我为考生可怜的阅历而痛,我为阅卷老师的无奈而痛,我为作文的尴尬境地而痛。

(一)语文母语地位的坍塌。

1.成绩终端显示,难觅120分以上的亮点,而其他学科130分者顾盼生辉,特别是同为语言的学科,近年来难度下调,高分比比皆是,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经过短时间的强化,收效颇丰,似乎语文得高分之难难于上青天。

2.投机性甚嚣尘上,博览群书并不代表厚积薄发,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于是,语文专家悲天悯人,力挽狂澜,不断推出满分高分秘诀来“救市”;语文老师愁下眉头,计上心头,选萃优作佳作供学生“粘贴”;莘莘学子死心塌地,临阵磨枪,作文写法妙手偶得;大量照搬、照抄抑或套作宿构横空出世——作文还是写自己的话的文章吗?

3.刀光剑影严相避,对于语文学科的态度,人们出现了少有的分化:领导教学思想的倾斜动摇了母语学科的根基,家长急功近利的偏执左右着母语教学的法则,语文教师基于平庸的迷茫扼杀了作文教学激情,花样翻新的教法研究经过考试“实践”的检验受尽讥讽,此外还有学生的轻视、世界语言的同化等。

(二)应试教育体制的独裁。

1.阅读时间被剥夺,有大量练习要完成,有相当多的难题要解答,有无数测试在前头,有背不完的内容需强化,有各种层次的补习在填鸭,纵使三头六臂也身心俱疲。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说作文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可现实是“腹中空空、无话可写”。

2.人文素养被践踏,向分数看齐,唯分是举,使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美育教育、实践创造教育等统统被淡化,人文素养被搁置一边,“镜中花”而已,作文哪须博览群书,仅记两三名人即可。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教师对分数的追逐,逼迫学生抛开素养,学着圆滑,造就一批语言“标准化”,文章“政治化”的“范进”。

3.“同一首歌”流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八股的面孔、雕琢的痕迹、应试的色彩空前泛滥,有着华丽的包装,却缺失实质的内容,满篇空手套白狼,远离社会人生,这样的文章充斥现场,大行其道,成了越来越多考生效仿的底本。良莠不齐却难分,令人痛心,甚至出现把假话说得和真的一样的作文受到青睐,凭教参死命押题搞投机的教师风光无限的怪现象。

(三)阅卷主客因素的干扰。

1.人脑、电脑的PK,电脑阅卷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误差,实是阅卷改革的一大成功举措。但电脑受制于人脑,多少存在制约与反制约的矛盾,短时间、大流量,也多少存在速度与质量的矛盾,又快又好可能理想化了一点。

2.个体方面的差异,来自全省各地的语文老师(包括部分研究生)不可避免地存在年龄的差异、阅历的不同、生源的参差、水平的高低、经验的多寡,个别由于身体因素,甚至个性爱好、责任心的原因,而出现评分差距,对考生造成不公。

3.僵化变化的导向,命题者的意图可能既要体现一定的变数,又要保持走向的稳定;既要设置一定的审题难度,又要维护考生的权利,真可谓“众口难调”。但是这种公平是相对的,再者,经过阅卷专家的解读的命题又打上了不同层次的个人色彩,要分出甲乙丙丁,还要形成操作模块,这时的解读是变化了的命题,再以这种“变化”来“僵化”阅卷老师评分尺度,只能说是“以不变应万变”罢了。

(四)高处不胜寒寻求突围。

1.分高位重是非多,貌似基础学科的“龙套老大”争议难免,作文半壁江山的崇高地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省几十万考生的同题作文,异彩纷呈,乱花渐欲迷人眼,关于作文的主题和形式、内容和语言、孰轻孰重等,人们议论在所难免。

2.大众文化太亲和,语文及其作文根植于社会,属普及的大众文化,人人看得懂,人人想发言、窥视,欲揭其神秘面纱者,语文的自尊何在?作文的魅力何存?华丽的辞藻和“文艺腔”就可以成就一篇所谓的好文章?

3.脱离生活走单骑,不少一线语文老师总希望作文命题者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而误了多数孩子的前程,命题的意图应落在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上,遗憾的是,少数人仍一味倡导语文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发“想象力和应变性”。如2011江苏作文“拒绝平庸”,短语题目虽好,但是不现实,还有“不避平凡,不可平庸”是什么意思,相抵触了,江苏的这个命题材料就平庸,连题目也平庸,还怎么拒绝?又如2013安徽高考作文题的材料: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实在是将学生导入虚无,部分学生是否会云里雾里?想“诗意”汪洋,却“失意”迷茫。

二、痛之思

以上只是我对近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不成熟看法,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命题者、语文教师、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给语文教学一个空间,还高考作文一块净土,给广大考生一杆天平,还语文老师一方沃土。

(一)科学、艺术相生。

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作文命题当遵循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原则,科学地彰显测试的目标、难度、效度和区分度,艺术地把握材料编制、创意构思和语言技巧。如去年广东卷,命题材料独具匠心,测试要求超凡脱俗,天使意象隽永睿智,融哲理、情趣于一体,令人叫绝。

(二)真实、虚假对立。

叶圣陶曾告诫语文老师:“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考试大纲也是这么要求的,语文老师应恪守灵魂,抛开“忽悠”,引领学生关注思考生活,坚持补充活水,推进思维训练。如今年的江苏卷,如果考生通篇追忆某位先贤的生平事迹,以伪文化装饰品位,反而暴露自己的浅薄,怎能获取高分?

(三)限制、启发双赢。

国家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指出:“有些作文给少数人套作、抄袭开了方便之门。”那么设计带“防伪“的命题形式,探究更为周详的阅卷机制,制定更为公正的评分细则,是刻不容缓的事,我认为命题者可否借鉴国外母语教材的作文编排创意,可否走下神圣的舞台,倾听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和民间的声音?高考作文命题为学生而命当是不容置喙的,不妨看一道美国高考作文题——以“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实验”一句为开头,写个故事,必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士比亚全集。虽然生僻,但肯定无法套构,这是否有借鉴价值呢?

(四)平庸创新争议。

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教育发展因素时说:“最薄弱的一环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那就是课堂教学。”就我看来,高中作文教学已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不要认为这是老师的责任,可以说从高考到学校到学生,都在压制老师的创新意识,高考测试形式常年坚挺,学生知识要求几乎不变,评定教师的机制四平八稳。正如老百姓所言:“当老师的不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吗?读书有什么用?”分数面前,生硬的归纳比素养更有市场。

三、痛之盼

201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众家作文题如期亮相,我相信命题“指挥棒”的作用会更好地落实作文生活化的思想,促进教学过程,注重认知指导策略,引导学生传承文化,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期待来年阅卷工作会尽善尽美。

(一)盼命题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又重创宿构套作的伪美。

我觉得江苏卷在自选材料、自定立意上还有些放不开,今年的新材料作文有一段材料:“他们在想,是不是几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命题者完全是出于好心,孰料却束缚了少数考生的手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也许只要高考存在,宿构套作就不会匿迹,但为了公平,广大考生还是期待作文命题内容和形式的蜕变。

(二)盼作文教学树立新课标理念,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无论是平时还是高考,作文都是触摸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刻录自身独特的精神轨迹,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能漠视学生的生命意识呢?虐杀言语生命的潜质,只能催生教育模具下的标准化产物。

(三)盼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作文评价越来越科学。

我认为作文评价要降低标准,鼓励用个性化的语言反映自我而不是代社会立言,提倡体现作文素养从积累到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盼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走上理性大道,重振母语雄威。

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为确保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纠正“非理性化倾向”。重建本体论,认清语文是什么;突出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正本清源;构建语言观的逻辑起点,指导实践——使语文业已摇摇欲坠的语言大厦得以巩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却遭遇了世纪初的尴尬,但语文从没停止自己突围和改革的步伐,抖落一身浮尘,回归理性思维,语文及其写作永远是溶于中华文明血液的瑰宝。反思高考作文,我痛并快乐着。

作者:王玲

第2篇:我心中的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70年来,人民政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诞生、一同发展,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不朽功绩。

一、为新中国奠基

(一)回顾政协诞生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全国政权,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光荣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1949年6月15日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1949年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召开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

(二)历史贡献。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會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四个重要决议,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政协的诞生史和历史功绩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治国理政道路的一项伟大事业,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

1954年9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往活动中继续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果断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带领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政协获得新生,邓小平、邓颖超、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主席。此后,李瑞环、贾庆林、俞正声、汪洋等几代中央领导同志又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主要领导职务,人民政协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举措。从回顾人民政协的这段历史就可得知,人民政协事业是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国家兴旺发达,各项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人民政协事业也就能得到长足发展,国家命运出现挫折,事业发展受阻时,人民政协事业也就受到伤害。当前,我们已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一定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努力把人民政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团结民主的土壤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政协工作肥沃的土壤,也是政协工作的灵魂。团结起来发扬民主,发扬民主增进团结,人民政协就是人民团结,人民政协就是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团结中国各族各界人士,万众一心,富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重任。中共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人民政协要坚持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践,首次阐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强调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首次阐明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首次阐明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强调这一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首次阐明新型政党制度,强调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首次阐明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强调人民政协要正确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我们要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多党合作独特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要贯穿于人民政协的全部工作之中,实现紧密团结,发扬民主才更有基础;发扬广泛民主,加强团结才更有力量。人民政协要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必须按照团结和民主的要求履行职能,发挥优势。坚持团结和民主,一是要做到求同存异。“同”,是团结的基础,应着眼“同”,重视“同”,在合作共事中发展“同”。新时代,求同,就是求实现中国梦之大同,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之大同,求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大同。同时应正视“异”,承认“异”,允许存“异”。二是加强广泛联系。通过各种形式,使委员与委员之间,委员与群众之间,委员与部门之间,党派之间,海内外人士之间广泛接触,密切关系,增进友谊。三是交心通气。各党派、各界人士要经常交往,谈心交心。特别是对重大问题、重要举措,要及时互通情况,交流看法,以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共识。四是善于合作共事。各党派之间在工作中要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对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予以充分信任和支持,使他们有职有权。

民主激发活力,团结共谱新篇。我们要充分运用人民政协的平台,更广泛地汇集智慧,团结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惊天动地的磅礴力量。

三、建言资政的舞台

新时代的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这种使命意识,更新观念,适应形势,开拓创新。要在建言资政舞台上施展才华,必须切实把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庄严名称,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履职尽责;坚持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必须求真务实提高协商能力水平,清醒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准加强自身建设着力点,担当起新时代的使命。

(一)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1.崇尚学习、加强学习。要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大政方针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历届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对政协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政协章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他的系列讲话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赋予了新内涵,对人民政协履职规律进行了新概括,對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学习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政协全会上所作的政协工作报告。要学原著、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中共中央的部署要求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需要,努力使建言资政更加建之有方、言之有理、资之有效。

2.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实践没有止境,探索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着力在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实践发展上有所创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创造,具有独特、独有、独到的优势。因此在履行三大职能中要有创造性、创新性,要通过探索、实践、创新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完善履职思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拓展不同意见互动交流、各种观点深入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秩序和氛围,努力使专门协商机构“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

3.崇尚团结、增进团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奋进的动力。人民政协追求的团结,是建立在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基础上的广泛团结,是建立在共同事业、共同利益之上的坚强团结。要坚持和风细雨式的平等协商,耐心细致地做好存异、化异的工作,形成思想上的真正团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对重大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重大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共筑中国梦上来,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共创复兴大业。

(二)深化三大职能的认识。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希望人民政协继承光荣传统,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人民政协的核心职能,也是协商民主最主要的精髓,是人民民主最直接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在协商中深化认识,寓建言、支持、监督于协商之中,使协商议政的过程成为思想引领、宣传政策、释疑增信的过程,成为沟通情况、换位思考、交换看法的过程,凝聚起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共识,形成同心同德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强大合力。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落实“政治协商”协商共识的关键,也是人民政协履职的关键环节。

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参政议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是民众直接或间接政治参与的实现过程,是人民民主最直接、最生动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强化民主监督、落实政治协商的关键。

(三)担当新时代使命。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政治组织的主体,必须把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具体地、现实地落到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有许多重大任务和举措需要合力推进,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大家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批评监督,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黨委、政府中心任务资政建言,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建言成果,助推党委、政府相关决策部署落实。协助党和政府听取民声,汇聚民智。瞄准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解决问题、化解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在专题调研和建言立论上必须站位高,要用政治家的眼光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选题,要用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谋划好视察调研课题,要用生动、活泼、准确的语言写题,既客观真实,又不落俗套,文字精练而精准,能够吸引人、感染人,让人耳目一新,切中时弊而可行。要用经济学家的头脑用题,书写新时代问卷,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反映社情民意,习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有重要价值的调研报告要精心锤炼,力求准确、生动、鲜明并编辑成册,使之留存下来。如果我们对事关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复兴的重大问题,能够提出一些带方略性的思路和主张,我们就尽到了责任,也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新时代的人民政协要有新时代的样子,新时代的政协委员也要有新时代的形象。政协没有“名誉委员”,只有“责任委员”,履行好新时代政协委员职责,责任重大;当好新时代政协干部,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做一名有定力、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始终心系国事,情牵民生,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切实担负起把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努力做到协商有方、监督有力、参政有为,展现人民政协的新面貌新气象,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绚丽风采,展现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优势,做出无愧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机活力。

(作者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贵州省委会主委)

作者:左定超

第3篇: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谁来做?学校德育如何做?学校德育做什么?……一系列的困惑摆在我们面前。对“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德育”的思索代表了我这个德育实践工作者对学校德育的理想和追求,也是我探索学校德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1、由细节德育管理走向战略德育管理

学校管理往往非常关注细节,这无可厚非,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具体到学校的德育管理,似乎缺乏宏观和长远的战略思路,德育工作者陷入事务之中,整天忙忙碌碌,却经常碌碌无为。德育管理者必须重视战略管理,使德育能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思想正确,使德育工作者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德育由细节管理走向战略管理,首先需要德育工作者更新德育管理思想,用欣赏德育、发展德育等思想对德育进行“思想管理”;其次需要科学制订学校德育三年规划,建立学校德育愿景,科学制订年度德育工作计划,让德育管理常态化;第三,要进行德育政策、德育体制、德育机制、德育制度和德育组织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德育管理效能。

2、由经验德育管理走向科学德育管理

学校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不够。德育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授和经验积累来实践;德育工作没有像学科那样的大纲和教材,“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德育工作者凭着经验、感觉、问题和上级指示工作,缺乏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方法。提高德育管理者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结构,通过德育科研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分层建设德育首席、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梯队,构建可以操作的德育工作模式,加强德育研讨交流等,可以逐步实现德育管理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3、由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由人的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是德育管理的基本走向,文化管理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德育管理必须走向文化管理。文化管理主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完成,尤其是学校课程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他们将承载着学校文化的灵魂,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德育管理需要人的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但最终应该走向文化管理。

4、由约束德育走向发展德育

学校德育的一个误区是:德育是为了稳定学校秩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而不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结果是为了稳定秩序,强力约束学生,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而引发师生冲突,就会影响学校的稳定,德育工作终将进入低层次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调整工作路径,实施发展性德育。我们通过建立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教育系统、星级评定志愿服务教育系统、人生远足体验教育系统,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科技、艺术、文化活动等,推进德育由约束型走向发展型。

5、由问题德育走向欣赏德育

学校德育往往是问题德育,德育工作者看到很多问题,整天解决德育问题,还是出现很多德育问题。老师们都很苦恼,很多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学生也很烦恼,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美学德育观认为:德育应该是欣赏德育,“德育应该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教育专家周泓提出的“赏识教育”、北京光明小学的“快乐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以及一些学校提出的“阳光教育”等,都渗透着欣赏德育的思想火花。欣赏德育是一种科学的德育观,学校德育必须由问题德育走向欣赏德育。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赏识和激励学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推广“欣赏型德育模式”等,从此可以帮助学校实现问题德育向欣赏德育的转变。

6、由知性德育走向生活德育

道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道德是生活内在的逻辑或规则,道德无法从生活中走开,生活也不能没有道德。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但是,学校德育往往是知性德育(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德育),这是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实现对知性德育的超越,走向生活德育。德育目标内容源于生活,把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克服德育的“假大空”现象;德育途径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校就要积极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人生远足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成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知性德育走向生活德育,德育才能成为真教育。

7、由常规德育走向深层德育

现代德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深层次的德育工作。学校必须重视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让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健康。学校应该根据要求配备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心育将成为德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德育必须转变以常规工作为主的思路,走向深层德育。

8、由泛化德育走向做人德育

国家制定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实际工作中,必须在国家德育目标内容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由泛化的德育走向做人德育,把做人德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做人德育的内容应面对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实际,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9、由局部德育走向全员德育

全员德育的呼声很高,但落实很差,德育仍然主要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事,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德育的实效。解决的办法除了校长重视、教师转变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和评价落实全员德育。学校可以通过文明班集体建设,落实全员德育;通过教师评价系统,引导教师落实全员德育;通过组织结构的整合,实现全员德育;德育干部还必须主动开展相应工作(比如联系政治组、学科活动等),推动全员德育。

10、由封闭德育走向开放德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本来应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教育变得条块分割、相互推诿、相互埋怨。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讲,学校教育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完成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指导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等途径,建立教师家长协会制度被认为是当今家校合作的最好方式之一;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参观访问调查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要大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走向社会教育,学校德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

作者:朱洪秋

第4篇:我心中的红色偶像

我心中的红色偶像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叫宋振中,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讲小萝卜头的故事吧。

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宋振中涨到八九岁的时候,个头却只有四五岁那么高,成了一个头大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他的妈妈为了给他换一点大豆吃,就去做苦工,可每次开饭时,小萝卜头总是让妈妈吃。他六岁时,他的父亲提出让他出去上学,特务们硬是不让,经过几次斗争,才同意由政治犯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懂得了许多道理,使他从小就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小萝卜头还经常帮助大人传递消息。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然后逼向了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道“我没有罪我要,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特务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

每次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万分的感慨。自由是我们每个都最起码拥有的,但对小萝卜头来讲,那确是一种奢望,他喜欢仰望天空,他想看破高墙铁网,他真想出去看看!他想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小萝卜头在这铁窗黑牢里度过了八年多的童年生活,在不知人事的监狱里度过了短暂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比蜜糖还甜。想想小萝卜头,我才知道今天的幸福啊!小萝卜头永远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偶像!

第5篇:我心中的红色偶像

我心中的红色偶像——周恩来同志

似乎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前辈们总是很挑剔——他们批评我们价值观、人生观扭曲,甚至指责我们失去了那些父辈、祖辈曾经深信不疑的信仰。对此,我想说的是,毕竟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阶段,而仅凭书本和影视作品,实在是不能完全体会到革命前辈的伟大付出。然而,总是有那么些伟大的人,他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他们不是呆板的存在于书本和影视中,而是深深的活在人民的心中,人民提起他时,心口总是暖暖的,就像是太阳的光辉一样照耀在世人身上。毫无疑问,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样伟大的人。

教育重省江苏、湖北的学生都应该知道翔宇教育集团,没错,“翔宇”这个掷地有声的名字就是取自于周恩来同志的字。少年恩来就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气魄,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当时,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少年恩来率先剪掉的代表封建制度的辫子。当魏校长问道“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个头小小的恩来站起来郑重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情不自禁的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事实上,少年时代的恩来也正是这么做的。1913年,年仅15岁的恩来考进天津南开学校。同年九月,赴日留学,后又先后于法国、德国勤工俭学。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2年正式的转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创建以及早期活动作出重大贡献。

纵观周恩来一生,仿佛青春、生命不是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党,属于革命,属于人民的。在党的事业起步阶段,是他高举着革命的星星之火,一把的烧尽封建余孽;在革命紧要关头,是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克服左倾错误,拯救革命于危难之间;在新中国的外交困境中,是他铁齿铜牙,以三寸不烂之舌维护我中华民族的尊严;在世人狂热、个人崇拜泛滥的特殊 年代,又是他无怨无悔,为人民服务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直都觉得,只有群众才有资格去评判一个政治家,也只有群众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挽留,才是一个政治家至高的荣耀。而可以肯定的说,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一名政治家。

1955年7月的一天深夜,周恩来还紧张的工作着,突然下起雨来了。不一会儿,邓颖超同志来到警卫站岗的地方,手捧雨衣亲切的对战士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穿上吧!”接着,邓颖超同志又说:“总理让我转告你,打雷下雨,不要站在树底下站岗,那样有危险。”警卫战士接过雨衣,望着周恩来窗前的灯光,望着邓颖超同志离去的背影,热泪滚滚而下。

1991年,在周恩来逝世十五周年后,大型彩色宽荧幕史诗巨片《周恩来》的上映,它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就是对周恩来在人民心中地位最好的证明。影片再一次呼唤出人们心底对周恩来总理深深的怀念与敬佩。年过七旬的电影界前辈陈荒煤说:“我热泪盈眶,再一次地热泪迸流的看完了故事片《周恩来》。好几天过去了,我脑海里甚至还会浮荡起影片中激动人心的片段,无法抑制心中的激荡。”江苏东台市一位姓冯的老大爷患有白内障,双目失明,他让人搀着来到影院,在不停的抽泣中听完了《周恩来》。

就像藏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得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而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无数“有的人”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不仅是一位重民亲民、求真务实的政治家,更是一位睿智豁达、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而正是因为他的铁齿铜牙,才使那些妄图侮辱中华民族的国外势力无地自容。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的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攻击,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周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的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赫鲁晓夫顿时哑口无言,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周总理出其不意的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鲁晓夫本人射去。据说,此言一出,立即在哥共产主义国家传为美谈。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带着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的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顿时无地自容。

从周恩来同志逝世后的舆论反映来看,他的睿智和外交智慧是是举世公认的,这是跨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赞许。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生,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宏博精深,吞云吐月。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一百多位政治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

当年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的逝世下半旗一周致哀,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众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反对的人无言以对,决定得以顺利通过。

秘书长先生没有列举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是讲了周恩来身上属于道德品格范畴的几点表现,正是这些看来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操行美德征服了世界。

抛开那些伟人对伟人的赞许,英雄对英雄的怜惜,只有人民才有发言权,只有人民的赞美才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荣光!恩来同志实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承诺,而人民永远都不能忘怀敬爱的周总理!

对于这样的勇敢的战士、睿智的辩论家、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以及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不会因为时间的逝去而褪色,相反,在人民口口相传中,我们这这一代,下一代,以至于永远都不会忘怀伟大的周总理。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会计3班原创

1010060315刘自强

第6篇:我心中的“红色偶像”(大全)

我心中的“红色偶像”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贺龙,给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党课。贺龙在讲桌上放了三样东西:一碗小米、一双布鞋和一个盛着一条小鱼的水碗。正当听课人感到不解的时候,他笑着指一指那碗小米说:“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我们军队要打仗,不吃饭不行!这粮食都是老百姓种的,打胜仗就要依靠群众啊!”接着,他又拿起鞋子说:“这鞋子有十六层布,是老百姓一针一线纳出来的。”然后他又端起盛有鱼和水的碗,问一位听课的同志:“你能说说这是什么意思吗?”那位同志回答说:“这象征着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贺龙接着那位同志的话,阐明了我们党要想在敌后扎下根,打败日本鬼子,就必须像鱼儿离不开水那样,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一个民族,他所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更不应该是绞杀自己的绳索,而应当是一股风,一股催你挺进、催你跋涉、催你奋斗的风。而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我心中的“红色偶像”,他们正像一股强劲的亚洲雄风,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恣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心中的“红色偶像”,是爱护人民,不断进取的。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一时间悲痛,祈福的气氛充满了整个中国,中国霎时间沉寂在了悲痛中,中国人民的心仿佛在此刻停止了,而就在中国陷入进悲痛中时,中国共产党又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了,在灾区,随处可见共产党的身影,在屋顶上,看见他们正在安抚被压在下面的伤者,给他们喂水,陪他们聊天,减轻痛苦,而他们许多人中,累晕倒在自己的岗位上,或许自己还不知道家里人是否受伤,在这么珍贵的72小时的黄金营救时间里,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留给了自己,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强大凝聚力。神舟遨游太空,圆我中华民族百年飞天梦,奥运会成功举办,圆我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这一个个壮举,让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无穷潜力的民族,是一个能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民族。

我心中的“红色偶像”,是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看那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那假和平,真内战的国民党,一个个都像一把钢利的钳子,压制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但共产党害怕了吗?没有,虽然也曾失败,也曾血染天地间,但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不仅打破了侵略者的美梦,也打灭了帝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此,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并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党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我心中的“红色偶像”,是勇于改正、勇于实践的。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从抗美援朝到文化大革命,从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无疑,中国的复兴之路是崎岖的。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勇敢的改正错误,从此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析。创立经济特区,中国经济迅速腾飞,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共产党,在拼搏中成长,在奋斗中前进,在创新中神采飞扬!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到1949年,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以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指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革命、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谱写了新中国诞生史上的一曲曲英雄赞歌,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建国初期,国家农业凋敝,工业残破,人民嗷嗷待哺,中国共产党以中流砥柱之气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先辈们的强国富民之梦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已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观今日之中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业乐业,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香港、澳门相继平稳回归,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年是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党最初成立时只有50人,到现在的近8千万党员!90年,弹指一挥间,经历了太多,有过太多的悲伤泪水,有过太多的欢 乐笑颜,90年金戈铁马,90年风风雨雨,90年同舟共济,中国共产党用她的自强不息,用她的敢于拼搏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成功,走向富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共产党员里也出现了一些投机者,一些违法乱记者,一些见利忘义者„

工商总局一名副局长遭郭京毅检举获刑11年。 外管局原新闻发言人邹林受贿55万一审被判刑6年。 重庆建筑商向彭长健等行贿74万获刑2年。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关于“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背后都有腐败”的揭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悲愤交加。

不少省部级官员的腐败行为已涉及到卫生、住房、社保、教育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他们过着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而广大贫苦百姓在学费、医疗费、房价高压下过着悲惨生活。

这些,都是共产党急待的问题和挑战,但我相信,相信我心中的“红色偶像”一定会冲出这些艰难险阻,90年都走过了,90年的风雨都没有能把中国共产党吹倒,还有什么灾难不能闯过去的呢?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们选择了共产党,不论失败成功,不论悲痛欢笑,再苦再难,她都没辜负历史对她的厚望,都没辜负人们对她的信任,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高昂的头和前进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亲爱的党,您是一面旗帜,号召十三亿中国人走向独立自主! 您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中国人走向繁荣富强!您是一位严父,考验着我们的坚强勇敢!您又有着慈母般的胸襟,时刻引领着我们驶入美丽富强的海洋!共产党有许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我的周围就有着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默默地忘我地奋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无悔,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在党旗下的誓言。梁启超先生说过,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年轻人永远是最敏锐、最勇敢的。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应当有朝气,敢做为”。 年轻是什么?年轻是春日的竹笋,草原的新绿,出水的芙蓉;年轻是初生的太阳,远征的新帆,离弦的利箭„„

看那旭日出于东方,看那雄鹰搏于长空,我们可爱的祖国和共产党不正像那旭日、那雄鹰一样正在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吗?看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美如画,看我们的人民奋发向上敢攀登。相信我心中的“红色偶像”,相信她,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灿烂辉煌!

第7篇: 我心中的偶像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偶像以及偶像与榜样的联系与区别

2、 要求学生正确看待偶像,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板书课题:我心中的偶像

二、 教学新课

1、 心理聚集

阅读情境1 情境2 情境3

想一想:三种情景,哪一种最符合你自己?

2、 心理氧吧

阅读《偶像及偶像与榜样的比较》 思考:然后提问 什么是偶像?

偶像和榜样之间的关系

3、 心理自测

思考:怎样的偶像才真正值得我们崇拜?

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东西呢?

小结:崇拜偶像,不应该盲目崇拜,而应从偶像坎坷的经历、奋斗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激励,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一种精神,一种能让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去崇拜。

4、 心理体操

活动一

寻找自己的偶像 他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写下来

活动二

盲目崇拜该不该? 写出自己的看法 活动三

描绘我们需要的偶像

好的偶像是激励我们追逐梦想的榜样,是鼓舞我们不断努力的力量,是照亮我们成长道路的灯塔。符合这些要求的偶像应当具有哪些特点?请写下来

5、 心理驿站

阅读《香港精神》

谈读后感 6 名人名言 阅读名人名言并理解 三 课后小结

第8篇:我心中的偶像

她,2004年参加“超级女声”落选了。

她,2005年参加“超级女声”荣获总决赛第五名。

她就是超级女生纪敏佳。

纪敏佳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爱好音乐的父母使纪敏佳也喜欢上了音乐。在“超级级女声”的舞台上,她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登上PK台的样子。纪敏佳没有李宇春酷酷的外型,也没有黄雅莉可爱的模样,却有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实力。每次歌声响起时,纪敏佳就生动的唱起来,她的声音不是甜美的,但却有独特的魅力,让听众不知不觉的喜欢上了她的歌声,好象被灌了迷魂汤药。每当纪敏佳因票数最低走上PK台时,我就会感到惋惜,难道这一切都取决于外表吗?但她始终保持不变的微笑,信心百倍地走上PK台,用自己的歌声去打动大众的心,去征服所有的人。到最后纪敏佳总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很幸运的留在了这个舞台上,直到五进四的那场比赛中,纪敏佳以一票之差败给了何洁,成为2005年“超级女声”的第五名。所有支持她的人都哭了,只有她自己笑容依然灿烂。

在她离开“超级女声”的舞台前,她说:“虽然我离开了这个舞台,但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这儿,我会通过此次教训吸取经验,好好努力,丰富我的人生!”台下的掌声久久不息,我也为她竖起了大拇指。纪敏佳的自信、乐观的形象深深地刻入了人们心中,她在我心中的地位从一名普通的歌手直窜向“偶像”的宝座。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子,竟能以她坚持不懈地精神、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的决心,博得亿万观众的喜爱,真是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她一定回成为演艺界一颗闪亮的新星!

我也开始追星了,不过追的是名副其实的“星”。

第9篇:我心中的偶像作文

[我心中的偶像作文] 豪仔,海报排好版了就发个小样过去,我心中的偶像作文。广告店中那个高瘦的身影正在忙碌着。一会儿坐在电脑前排版,一会儿看看喷绘机的进度。原本直挺的腰板已有些弯。走近一看,这位70多岁的老人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是个停不下来的人。爷爷年轻时就爱研究。特意花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收音机回来,反复拆装,用空闲时间研究。奶奶说,爷爷每次都是晚上来研究收音机,吵得全家睡不安稳。直到爷爷老了,从忙碌的机关单位退下来。但他却不想悠闲的安度晚年。他开始拜师学电脑。从简单的开机关机到给图片进行修饰,排版,一点点都是爷爷从年纪轻轻的计算机专业的家教老师学来的,小学六年级作文《我心中的偶像作文》。爷爷开始迷上了这个新潮的玩意儿,当后来自己用积蓄开了一家广告店。爷爷说,他身体里有一股劲!这股劲使他喜欢研究,适应忙碌,退休了还是要奋斗。不为别的,只为生活有更多的乐趣。

奶奶总说:停下来休息,让子女去管吧!爷爷却顽固不化。爸爸说:我们去请人来管,您老人家不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了。爷爷却坚持自己的想法,8点上班,6点30下班。有时晚上还要加班。爷爷也曾说:我也想停,但现在上‘瘾’了。停下来也不是个滋味。

奶奶说:你爷爷不知道享受。小时候家里穷,日子过得苦。年轻时,当上了干部,家里情况好了,却喜欢研究。现在老了,老了。自己又不肯服老。听着奶奶的话,嘴上抱怨着,心里却全是对爷爷的爱。

爷爷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骨子里却涌着一份热血!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希望被人看低自己。也许爷爷没有明星帅气的外表,完美的包装。但那份坚持,那份执着,使爷爷成为我敬佩的偶像。

上一篇: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下一篇:资深hr如何进行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