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2022-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摘 要]读后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但是当前情况下,多数学生怕学、怕写议论文,特别是写读后感。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怕写读后感呢? 我想从“引、议、连、结”四个方面,来谈谈怎么写读后感。

[关键词]议论文,读后感,简述原文,引、议、连、结

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占了初中课文的一定数量。议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名中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学生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尺。通过议论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学生怕学、怕写议论文,特别是写读后感。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怕写读后感呢?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引、议、连、结四字”,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作者:许飞龙

第2篇:怎样写好文章?

怎样写好文章?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好话题,还是一个从古至今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题。正如“文若其人”,一篇文章就是对作者的真实反映,既代表其立场和观点,也代表其风格和个性。

王梦奎同志曾编辑过一本小册子,即《怎样写文章》一书,2我曾在90年代末认真读过。后到了2009年,该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以原名正式出版。现在有必要再重读此书,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使关于读书的体会“常读而常新”。为此,从“怎样写文章”的主题说开去,我想进一步谈一谈“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这里我参照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结合我个人的写作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文章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决定文章的写法。

对此,毛泽东曾有过很形象的论述:“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也是如此。”3不同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就是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读者,因而就要唱不同的“歌”,写不同的文章。当写文章时,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此文最重要的读者是谁?他们更关心什么问题?进而决定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我自己先后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报刊杂志写过不同的文章。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文章风格也各异。多数情况下,我更擅长撰写短篇评论文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论者的文章,主要是以我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团队研究成果——如一项国情研究课题的详细提要或摘要,甚至一部专题著作的提要——为基础。如我的《中国“集体总统制”比“个人总统制”要民主》一文,4就是我的《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一书的摘要。5

第二.如何选择文章的主题和题目?

我的文章选题,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当今中国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争论点,这些“点”就是文章的核心问题,它们会随着所处时期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一篇文章不仅有一个核心问题,还要有一个核心观点。也要问一问自己:什么是当前中国的核心问题?谁更关心这个问题?通过不同时期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到我的文章正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即中国发展决定了我的观察、研究、思考和意识,也反映了我对中国发展热点与难点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也成为观察中国走向的“风向标”。附表显示了2005-2014年间我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发表的共计30篇文章和标题,只要看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

第三.如何安排文章的内容?

我的做法是:从文章选题出发,先构建全文的框架,再形成逻辑板块的各个部分,最后给出小结。一篇文章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诚如毛泽东所言:文章“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6写出一篇好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观察问题,即在极其纷繁复杂的中国国情中抓住包含着有价值问题的端倪、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其次是提出问题,即是将发人深省的、甚至很有争议的问题从现象中抽取出来,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再次是分析问题,即借助科学的方法,对问题作比较深入的、准确的、专业化的研究;最后是解决问题,即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地回答问题,提出务实可行的、中看更中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如何处理研究与写作的关系?

有的人认为,写好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其实不然。写文章本身就是一项研究,确切地讲,是先研究,后写作;边研究,边写作;再研究,再写作。没有研究的写作,写出的文章含金量有限;只有从深入的扎实的研究中产生的文章,才是货真价实、含金量高的好文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篇好文章,其实就是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五.如何表达文章的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灵魂。许多人问我,什么是好文章。我的回答是,好文章,好就好在有思想。有思想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文章中提出并阐述具有思想价值的观点,使文章字里行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体现出思想的穿透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文章具有“四性”:一是具有哲理性,让人读了意味无穷;二是具有启发性,让人感悟,引发共鸣;三是具有指导性,即具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四是具有前瞻性,所见所言能够为后来的实践所检验、为未来的时间所证明。

第六.如何凸显文章的风格?

这就要求一篇文章比较好地做到“五有”:一是要“言之有据”,重要的结论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数据要有来源。二是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内容具体而充实,不讲空话、废话、啰嗦话。三是“言之有理”,要讲道理,有至理名言,又能以理服人。四是“言之有度”,不仅讲究有理,还要讲究有节,不讲过头话、偏激话。即便是一篇短文,也有很丰富的信息量,数据与结论相结合,事实与评论相结合,文章内容立得住,经得起质疑和推敲,尽管文章观点或结论为部分人所反对,但他们也必须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将其驳倒。五是“言之有法”,即以生动活泼、吸引人的字句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做到言之得法,言之成趣,文质皆美。毛泽东讲过,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那么如何学习语言呢?他还提出三个方面,即“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要从外国语言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以及“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7这是“三位一体”的语言学,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集成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三大原则的集大成。

第七.如何快速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是一个不断酝酿、不断思考、不断启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开窍、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因此,一旦有了好的选题、好的思想,就要先动笔写下来,形成底稿,写出初稿,为进一步写成“好文章”进行积累,做好准备。写好文章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先从好的想法到文章底稿,再到文章初稿,再到成稿;然后进入修改阶段,不断地修改和取舍,打磨抛光;最后定稿。当然,写好文章的快慢也是相对而言,即便再短小的文章、再快的行文速度,也需要经过足够的酝酿、思考和修改。

第八.如何修改出一篇真正的好文章?

好文章如同一件艺术品,是通过反复修改“琢磨”出来的。对此,毛泽东还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8毛泽东还从认识论的视角谈及修改文章的道理:“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9我的体会就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本身就是突破自己、修正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有时我会对一些文章做“冷处理”,文稿初成之后先搁置一段时间,不急于发表,其中有的是因为还不够满意,有的是因为未能“水到渠成”,本质上还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清晰,核心观点还不够突出,行文逻辑还不够严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冷思考”再回过头来修改,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或论文时,有时也采取了这样的办法,有的文稿反复修改十几次,最终尽可能臻于精品。

当然,“文以质彰”。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好的选题,且需要以专业化的深度研究为基础,表述新发现、新思想,从而体现个人风格,做到“文若其人”。能够写出好文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写出的文章也是我们评判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客观依据。写好文章的本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历练出来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就如同爬山,只有爬得多、爬得久,才能爬得高;同样,好文章也是一篇一篇写出来的,写得多了,也才能够写出经验来、写出能力来、写出自己来,才能领略学术之路、写文之路上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写出好文章的必由之路。

附 胡鞍钢教授在《人民论坛》发表的文章(2005-2014)

1.“十一五”规划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 2005年第11期

2.审视中国人口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 2006年第04B期

3.中国经济成功起飞的奥秘——中国特色的赶超模式 2006年第12A期

4.现有理论为何难以解释中国奇迹 2008年第4期

5.中国应当对人类发展作出五大贡献 2008年第18期

6.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模式 2008年第24期

7.渐进主义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结果 2008年第24期

8.“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 2010年第13期

9.“十二五”如何消解“发展悖论”—从“黑猫”到“绿猫” 2010年第18期

10.胡鞍钢解读:五中全会要点——中国的发展绝非偶然2010年第21期

11.不同思潮激荡下的中国之路 2011年第1期

12.从政治制度看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 2011年第4期

13.“十一五”答卷:86分 2011年第5期

14.毛泽东“超美”时间表:启示与借鉴 2011年第10期

15.从六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国情变化 2011年第11期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内涵—中国的制度优势何在 2011年第14期

17.中国地区差距的变迁情况 2011年第15期

18.中国道路的四个优越性 2011年第16期

19.中国“共同富裕”未来景象 2011年第23期

20.“绿色”GDP,低碳发展 2012年第1期

21.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2012年第6期

22.展现中国学派 传递中国声音 2012年第8期

23.警惕GDP升级大战架空中央战略 2012年第14期

24.对中国20年发展目标的中期评估 2012年第22期

25.“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 2013年第3期

26.如何实现领导人的新老交替 2013年第7期

27.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和合文明的复兴 2013年第11期

28.集体领导体制的政治优势 2013年第17期

29.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3年第22期

30.大国外交的“中国风范”透析 2014年第4期

注释:

1.此稿写于2014年3月13日,作者2014年5月4日又作了修改。

2.1997年,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的王梦奎为指导青年人写好文章而编辑的一份材料,名为《怎样写文章》,仅印了100册,供内部学习使用。

3.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4.《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3日。

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6.《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第1547页。

7.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8.引自吕臻:《毛泽东谈怎样写文章》,《党的文献》,2013年7月30日。

9.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作者简介: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作者:胡鞍钢

第3篇:《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理科出身,以前很少动笔写文章,然而参加了工作,尤其进了机关单位,才发现文字写作必不可少。而我文字功底十分薄弱,急需补充文字写作方面的知识,正好借办公厅组织的“我的读书故事”活动的机会,阅读了我办推荐书目王梦奎的《怎样写文章》。

该书收录了多位文豪大家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处理文字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其中,包括毛泽东的文章五篇,鲁迅三篇,郭沫若的一篇答记者问,胡乔木、胡绳、邓拓及孙犁文章各两篇,何其芳和施向东文章各一篇。附录中包括王梦奎老师的文章三篇以及国家有关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标点符号用法、校对,党和行政机关有关公文的处理条例和办法等。

有关如何写文章,通过阅读本书结合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 思想决定内容,文章要有正确且准确的观点

观点是文章的核心,如果观点不正确,就可能产生谬论。正确、准确的

观点需从客观实际中提炼总结。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不调查研究乱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从客观出发,充分研究各方面的材料,结合科学的分析,才能提炼出对某个问题的正确观点。

二, 文章内容需简洁不拖沓

胡乔木的《短些,再短些》和邓拓的《文章长短不拘》中阐述了有关文

章篇幅长短的问题。平时写文章长短不必拘泥,该长就长,当短则短。有人认为内容多些,读者会更容易明白。其实,长篇未必充实,短论亦可高深。无论文章长短,内容都需精炼、精彩。在生活节奏加快,读书时间不多的今天,人们更喜欢读内容充实的短文章。

三, 观点统领材料,材料服务观点

施向东在《义理、考据和辞章》中分析了观点、材料和形式的关系。写

文章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起灵魂和统帅作用,好文章一定要有鲜明而有力的观点,让人一目了然。只有观点没有材料也会让人感觉抽象空洞,不易信服。正确观点还需材料的支撑。能做到虚实结合,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是写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 写文章需用心修改

鲁迅建议写完文章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除。孙犁在《芸斋琐谈》中表达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观点。毛主席的文章《书报上的错误必须更正》也体现出他老人家的严谨。修改是写作的重要部分。做文字工作,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据说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了七遍。中央制定的理论政策、出台的条例办法等,都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反复修改的结晶。

五, 文章所用材料要真实、准确

材料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前提,如何选择恰当可靠的材料对于写文章十分重要。一方面,选取的材料对于所表达的观点要有充分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所用材料必须准确可靠。如果有条件应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马克思和恩科斯对所用材料十分考究,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不仅阅读了大量文献,而且亲自访问过很多工人。马克思为证实一个并不重要的事实,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这样下功夫写出来的文章才令人信服。

通过读《怎样写文章》,我明确了今后在文字写作方面的努力方向。 一,要多读多看。知识储备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

二,要多动笔。常梳理平时掌握的材料和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文字。 三,要对所写文章认真修改,力争做到准确精炼。

有关如何写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的技巧还需在实践中体会和积累。

第4篇:《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写行政文章

----读《怎样写文章》之体会

《怎样写文章》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公认的文章名家,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乔木、邓拓、胡绳、何其芳、施东向、孙犁等所撰写的专论,而且这本书的编者本身就是一个文章大家,他是中央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著名的经济学家,专著颇丰,对写文章也很有研究。这本小册子原本是他给国务院研究室青年同志编的一本内部学习材料,后被外界所知,索要者络绎不绝,于是就公开出版发行,而且自发行以来,已经四次再版,印数多达几万册,成为从事研究工作和文秘工作,乃至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必读书籍。

读着《怎样写文章》中各位文章高手的如何写文章的专论,回想自己的写作之路,感觉名家说的每一个毛病自己都好像犯过,说的每一个写作技巧和经验自己都有切身感受。自己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从事着党政机关写材料的工作,屈指一算,已经二十三个年头了,写的材料有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楚,说写文章的经验谈不上,但也多少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感悟。受文章名家启发,我把自己20多年来写行政文章的体会,今天也拿出来晒晒,期冀名家高手不吝指教。

一、不要急于动笔。行政文章,多数都是命题作文,是受命写作。一般来说,年轻人接受任务后,容易激动,想快速动作,完成写作,受到领导肯定甚至表扬。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写前没有充分准备,写作过程中容易卡壳,造成写作中断,延误交稿时限。大凡有写作经验的老同志,都不急于动笔,有的只是翻翻报纸,看看简报,有的干脆散散步,等到一定时候,他们就会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完成写作任务。这个时候,你千万别说老同志是偷懒,他们在动笔之前,是在准备素材,打腹稿。所以,我体会初学写文章的同志,一定不要图急赶快,匆忙动笔,在动笔之前应先干好三件事:一是熟悉情况,把与文章有关的政策、法律、资料都尽量的熟悉;二是准备素材,对与文章有关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掌握涉及到的业务工作的成绩、问题和措施;三是列好提纲,或者打好腹稿,对了解的情况、掌握的动态,如何摆布,想好文章的结构布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想不明白的事情,肯定写不明白。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写明白,别人也才会看明白,听明白。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走完了这三步棋,动笔写作就会顺畅多了。

二、练好“小品”成“大剧”。写文章与演戏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不要看现在的小品很火爆,晚会离了小品就办不下去。但在多少年前,小品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它不过是演员们锻炼演技的训练课目,但没有这些小品的训练,演员们的演技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演出大剧就是一句空话。当然,如今小品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演艺品目,那是另当别论的。初写文章,也要像演员学习,不要从一开始就写大文章,而是要从写一个通知、编一期信息、写一则消息开始,练习自己的写作技巧,掌握行政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阅历,增长和历练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像没有一个演员天生就能当主角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可以写大文章。王梦奎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到,“大题目好,还是小题目好?这很难一概而论,大题目可以做小文章,小题目也可以做大文章。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在有无见解,和见解是否深刻。”“初学者开始从事研究和写作,最好是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题目要尽量地具体些,范围小些,对问题的分析则要力求透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内容能够把握,容易写得扎实。”在行政文章中,我认为最能帮助初学者练笔的是写新闻和编信息,这就像行政

1 文章中的“小品”一样,选题小,可以写具体,写生动,写扎实。因为再小的一篇新闻稿,一条信息,都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初学者通过写这类文章,既可尽快熟悉和掌握机关行政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又可以尽快熟悉机关业务工作,通过一个又一个“小品”的历练,就可以锻炼和提高初学者撰写行政大文章的能力。

三、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写作过程的卡壳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即是经验再丰富的写手,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硬写。因为硬写只会是生编硬套,东拉西扯,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让自己满意,更不会让领导满意。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列出了他自己写作中的八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每当这个时候,写作者可以暂停下来,一是看看其他东西,换换脑筋,想清楚了再写;二是打电话,进一步了解具体分管这些业务的单位的情况,充充电,从实际生活中理清思路;三是与其他同志一起讨论讨论,请他们帮助理思路,或许他们的只言片语,能够启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四是在写作任务紧的情况下,可以跳过卡壳的问题,先写其它问题,等其它问题都写完之后,再回过头来集中攻克难题,或许这时你可以轻松解决卡壳问题。

四、要站得更高一些。行政文章的特点就是受命写作,集体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是代表一个单位,一个机构,一个机关的意见,或者是以单位领导名义讲出去的。所以,写行政文章就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宏观上、战略上、全局上去把握,不能把个人的想法凌驾于单位之上。虽然行政文章都是替别人做嫁妆,但要求更高,写作更难。不仅要了解下情,而且要掌握上情,还有熟悉中情,把实际与政策、下情与上情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意见。如果是给领导准备讲话稿,还要谙熟讲话人的讲话风格,已经定稿的讲话稿,有时换一个主讲人,可能就会通不过,还要作进一步修改,这是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事。对这类文章,我的体会有三点:一是站位一定要高。文章以谁的名义发出,或以谁的名义讲出,就一定要站在谁的高度,要有谁的思维和胸怀,给省长准备讲话稿,就必须站在省长的高度考虑问题;给厅长写讲话稿,就必须站在厅长的高度写文章,切忌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小科员,处在一个处室,就不敢站高想远,自我束缚思维,捆绑写作的手脚。二是不要怕反复修改。一篇好的行政文章,是经过多个环节审核、多人参与修改的结晶。但修改过程中,也总会遇上一些尴尬的场面。多年经验,对讨论材料的会议,没有开始,我就知道许多同志就会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材料总体有点长,必须压缩;二是他们分管的业务工作写得不到位,必须扩展。面对矛盾的两条意见,写作者也不知道该压缩哪部分,扩展哪部分。对这些意见,写作者不要急躁,虚心接受,慎重修改。三是要掌握讲话人的讲话风格。有些领导善于讲道理,有些领导喜欢干练一些,有些领导却更愿意旁征博引,所以给这些领导人准备讲话稿,一定要突出领导人的讲话风格。

五、文章要尽量地短一些。我党一直提倡说短话,开短会,写短文章,许多文章名家也都对写短文章有过精辟论述。1946年9月27日,胡乔木就给《解放日报》写信,呼吁报刊刊登的文章要“短些,再短些!”并就新闻稿件、通讯和副刊稿件、研究论文和专文分别提出了控制字数的建议。邓拓在《文章长短不拘》一文中,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章该长就长、该短就短的道理,但还是在文末写到“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应该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孙犁在《实事求是与短文》一文中说到,“文章短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了写作上的实事求是。我们提倡写短文,首先就要提倡这四个字,返璞归真,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由此看来,大家都比较推崇短文章,这对行政文章更有特殊意义。现在有一种误区,总认为写大文章,长文章,才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和智慧,显得文章才有厚度、有份量。其实不然,文章写长容易写短难,短文章更

2 能够吸引读者。作为行政文章,主要是用来传达指令,指导工作的,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文章的内容准确,越简明越便于指导工作。这是因为,短文章要求在最短的篇幅中,不穿靴戴帽,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更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同时,短文章符合精简会议、压缩文件的精神,便于把领导同志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六、遵从行政文章写作的规律。公文是党政机关按照特定格式并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制发的用以传达意图、沟通情况、解决问题、记载事项的文字材料。根据《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党内公文有决议、决定等14种,行政机关公文有命令、决定、意见等13种,而且根据发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不同,又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对每一种文种、不同的行文方式,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所以,写行政文章,除领导讲话、调研报告、情况汇报等重要材料外,撰写行政公文是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而这类文章必须遵循公文写作的格式、体例、语言等一系列规定,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理,否则,公文就会不成为公文,甚至闹出笑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文写作实质上是一种规范写作。一是格式规范。公文写作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各机关通用的格式写作,各文种有自己惯用的格式,各格式有固定的要求,写作者必须按照这些格式要求起草公文,不能随意创造,不能标新立异。二是行文关系规范。上下级行文、平行机关行文都有一定的要求,发文机关、主送机关、抄送机关等都必须按统一规定标明。三是语体规范。公文用语应简明准确,直书不曲,开门见山,很少用比喻、抒情、夸张等手法。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凝视银河落九天”,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很好的语句,在公文中是不能使用的。公文有自成一体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方式。这些,对于公文写作来说,都是必须遵循的。

七、文风要简明干练。行政文章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行政文章写作的严肃性、庄重性,必须观点鲜明,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简练。1955年,毛泽东在给《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所写的按语中,明确提出了“文章要写得生动和通顺”的要求。1958年3月4日,胡乔木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曾提出写好文件的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毛主席常讲,文章的题目和头几句话很重要,首先头几句话就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愿意看。不仅开头引人看,还要人家能够一口气看到底。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如果看完了、看懂了,说服不了人,还是达不到目的的。这三条,看起来好象很简单,但仔细分析,三条标准,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标准层次递进,要做到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必须养成好的文风,不拖泥带水,不穿靴戴冒,不生造硬编,不说大话、空话和套话,坚决屏弃“八股”文风。要坚持实话实说,学会深入浅出的写作方法,把文章尽量写得明白流畅,写得朴实简明,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把明白的东西神秘化,不故弄玄虚玩深沉,使人如坠雾里,不知所云。

八、写完之后大声朗诵一遍。修改,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大诗人贾岛与韩愈反复“推敲”出来的名句妙言,到底是用“僧推月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呢?诗人拿不定主意,并边走边做推敲状,正好被时任京兆尹的韩愈撞见,经韩愈指点,确定用“僧敲月下门”,给后世留下了文章反复修改的千古佳话。鲁迅也曾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孙犁在《芸斋琐谈(七则)》中,就有一篇是专门谈改稿的,他在文章中说,“越到老年,我越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如果我们读书,不只读作家的发表之作,还有机会去研究他们的修改过程,对我们一定有更多的好处,可惜这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很少很少。”其实,不仅文学作品、经济文章需要修改,而且行政文章更需要

3 修改。因为行政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写作的过程,逐级审核修改是必须经过的程序和环节。对初学者来说,要有不怕别人修改、欢迎别人修改自己文章的态度,并对领导修改的每一个字、词、句和段落,认真研读,反复琢磨,为什么这么改,为什么不那么改,肯定会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增长大有裨益。对于作者自己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我的体会是写完之后大声朗诵一遍,通过大声朗诵就可以发现文章中的缺点和不足,大凡读起来结结巴巴的地方,肯定是写的不通顺的地方,也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其实,文章的什么地方写得好,什么地方写得不好,作者自己心里都很明白,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不顺畅的地方,或者资料不充足的地方,最后也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所以,行政文章是做不得假的,下功夫认真修改,是写好行政文章的最后关口。

九、勤于读书,善于读书。读书对写作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王梦奎先生在《文章写作杂谈》中,反复强调,要多读书,会读书。对于读书,我的体会很深,许多看起来可能与自己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多少关系的书籍,在许多不经意间成了自己写作的帮手。对于从事行政文章写作来说,对许多行业的知识并不要求你知道得多深,但要求许多行业、许多领域都必须知道一些。也就是常说的,不求做专家,但求做杂家。一要学政治。政治是灵魂,写行政文章,离不开政治理论和政策作指导。因此,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经典,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行业政策规定,始终使自己的思想和文章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时代上的先进性。二要学法律。当今时代,是一个法治社会,依法行政是基本国策。所以,行政文章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把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具体化,变成行业的自觉行动。三要学业务。对自己所在行业的一些专业知识,要有所了解,有所学习,对其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论要有所掌握,否则,写出的文章就会与行业脱离,就会失去指导意义。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不了专家,但应该是一个饱学之士,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章。四要学习经济、历史、地理等其他知识,掌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从历史、地理,甚至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面对浩瀚的知识领域和众多的书籍,要有选择地学习,对有些知识和书籍可以浏览式学习,对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和书籍则要反复学,不断学习,举一反三地精学,掌握其实质和精华,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

十、坚持多写、多练。写文章有技巧,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多写,多练,熟能生巧。王梦奎先生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古人论兵法,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写文章也是这样。很难说清楚文章写作的奥妙,也不能靠读“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把文章写好。往往有这样的情形: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总像窗户纸一样,隔着一层,看不清里面的究竟;一旦捅破了,就会豁然开朗,“通”了。这要靠勤学苦练,而且要经常潜心琢磨文章的奥妙。文章奥妙有时是“只可体会,难于言传”的,非靠自己琢磨不可。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文章写作的真谛。经常有基层单位的一些同志问我,什么样的人可以写文章,怎样才可以写好文章?我说不好回答。一般来说,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只要肯下功夫,认真钻研,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写文章是一项十分清苦的工作。现在,关键是能吃苦、愿意下苦的人越来越少了。又有人问我,是不是学中文的同志,就一定能够写好文章?我回答说,也不尽然。我所熟悉的同圈子里的人,学中文的有,但学其他专业的还居多。20多年前,我在山区小县政府写材料的时候,写作班子五位成员,有两位就是畜牧兽医师,一位农学园艺师,一位机械工程师,只有一位是学师范的。所以,我认为写好行政文章并没有诀窍,只要肯吃苦,肯钻研,经过多写、多练,一定能够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第5篇:怎样写文章

朱德熙

编者按:本文引自名家 朱德熙 作品,谨致以衷心感谢!

一、只有多读、多写

私塾也好,新式学校也好,都培养出了一批能写文章的人,但也有很多人写不通文章。过去的私塾里有很多写不通文章的人,这就是那种“三家村”的学究,闹出过很多笑话。新式学校里写不通的人也很多,其原因很难一下子说出来。写文章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有的小学生写得很好,但有的人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都没有把文章写通。你说难,为什么小学生写得很通呢?而且,现在的经验是越大越不通。小学时写得还通,初中时就差了,高中时就糟了。我想有一个原因,就是转文,不老老实实照口里的话说,总想把文章写得漂亮些,学报纸上的一些文章,结果没有学好,反而弄巧成拙。

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以传授,你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等等。所以,写文章还得多读多练。多读就是借鉴别人的长处,多练就是自己勤写。

二、有分析地多读、多写

练习写文章应该多读多写,但要有分析。

什么叫分析?就是读懂人家的文章好在哪里。这样,就可以吸取。否则,就没法吸取。自己写的时候也要有分析。文章写完了,自己首先有个评价,什么地方还可以,什么地方有毛病。如果写完后连自己也看不出毛病,就糟糕了。看不出来就没有办法修改。没有办法修改就不能提高。必须有一种眼光,一看就知道文章什么地方有毛病。这种判断能力是哪里来的?就是多读好文章读来的。读时 1

分析别人的作品,写时分析自己的文章,日积月累,慢慢地就有了这种眼光。这就像木匠一样,他一看这张桌子,就知道面平不平,腿歪不歪。

那么,怎么个分析法呢?

先说读文章。拿到一篇白话文要会分析,要紧密结合写作来分析,要知道这篇文章对于自己写文章有什么营养和方法可以吸收和借鉴。所以,读文章时,就不要总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若要这样,总是被动地接受,就说不出什么意见来。最好换一个立场,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看这篇文章,假如让我写会写成什么样子,然后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别人文章的好处。当然,并不排除你写的比原文会更好,但一般情况是不如原文。我想这个办法是比较有效的。鲁迅说,只有知道了不该怎么写,才知道该怎么写。

再说写文章。写文章时不要老认为你是作者。如果老认为你是作者,就会过分主观,作者说了算。应当暂时当当读者。假定文章是别人写的,我来挑毛病,那你就会看出问题来。这就是分析,道理和读文章时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一样。自己写的文章,只有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才会发现它的毛病,才能提高。

三、写什么样的文章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章不好,得有一个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

由来已久,有一种时髦的华而不实的文章,讲究漂亮。其实,华而不实都不太恰当,这种文章不但“不实”,而且也谈不上“华”,根本就不漂亮。有些年轻的同志,愿意堆砌一些形容词。形容词很多,但没有什么实在东西。这种文风不应提倡。而这种文风现在不但在中小学里非常流行,甚至于在社会上、报纸杂志上也经常见到。这种文风不是一种好的文风。特别是,不应当向初学写作的人提倡,它会害人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两条:一是准确,二是自然。

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不歪曲,画马像马,画人像人。如果画马像牛,就不准确。自然就是不造作,不装腔做势,要说老实话、心里话。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多举一些例子。

先讲自然。

拿穿衣服来讲,不能穿奇装异服,打扮得非常奇怪、惹人注意,其实效果不好。真正的美应是很平淡的,写文章尤其如此。我记得朱自清先生引用过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有这样两句话:“冬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朱先生非常称赞这两句。这两句有什么稀奇?没有。但非常自然,有一股味儿。这就使我想起《红楼梦》里的凤姐作诗,头一句“一夜北风起”就很自然,不是造作的。最近在一个新的儿童刊物《东方少年》上,我评改了一篇小学生的文章。大人喜欢装腔做势,而小孩是天真的,所以小孩的文章有时是非常好的,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它题为“我的童年”。有这样一段:“那一年,我随着妈妈来到老家新会,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我们住的房子门前,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左右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屋后是一座苍翠的大山。每天早晨,当我还在梦中,嘹亮的山歌就已经唱遍了全村,而且往往把我唤醒。当我扶着门把,往外头看的时候,总会传来一阵一阵的牛叫声,哞──哞──的。在一只全身乌黑发亮的牛背上,骑着一个放牛娃。他叫阿聪,是我家一个远亲的孩子。他的头发像壶盖,盖在脑袋上。”我很欣赏最后两句。我是写不出来的。非常自然。你可以想像那个小孩的头发是多么有意思。它什么漂亮的形容词也没用,都是非常普通的字眼。文章接着写道:“他经常把捉来的小黄鸟送给我,即使我玩着玩着把鸟弄死了,他也不生气,第二天又给我送一个来。虽然他说的广东话我听不懂,但我们还是成了好朋友。我很惊讶他的能干,除了放牛,他还会喂鸡、喂鸭,每天上山还带回一大捆劈柴。有时农活忙,他还帮助锄草。他才比我大两三岁,就会做那么多事情。”这一段后边,她忽然来了这么两句:“可惜我很怕牛,所以一直没有骑过它。”这两句放的地方不对,但我觉得很好。作者是个女孩子,胆子比较小,她一定非常羡慕那个男孩子骑在牛背上的自在神情。她想骑,但是不敢骑,因此十分遗憾,这就自然地把她当时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我们在上写作课时,不要让学生走堆砌词藻的路。前几天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两个人写的,其中说到:“我们俩都是放牛娃出身,参加红军后,都做宣传员工作,红军时期的歌曲和歌谣,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记忆犹新”,大家都喜欢用。我不能否定这个词,它是可以用的。但现在一来就是

“记忆犹新”。这个句子老实讲是不好的。“记忆”与“回忆”是重复的。这就是不愿意说大白话。其实你就说“一直到今天我还记着”,不就非常好吗?干吗要绕呢?这是弄巧成拙。这个例子虽然小,但这是一个“路线”问题,走这条路会越陷越深,十分糟糕。之所以走这条路,就因为脑子里有一个标准,认为“记忆犹新”才是漂亮字眼,而“我没忘记”是大白话,只有用“记忆犹新”,才表示我有文化,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过去人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很好的比喻,但你也“光阴似箭”,我也“日月如梭”,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一点也不让人感动。你就说“时间过得真快”比这要强得多。那些东西已经是陈词滥调了,油水都让人榨干了,剩下的都是渣滓了,你为什么还老用它?再比如《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讲龙井茶:“龙井茶产于西子湖畔的杭州西湖人民公社,清明期间,是采集龙井茶的黄金季节。”干吗用“黄金季节”?就说“最好的时候”不很好吗?“满山茶树,青翠欲滴,芳馨馥郁,采茶姑娘们头戴草帽,腰系茶篮,笑语欢歌,争分夺秒。”我认为这些话都十分造作,远不如那个小学生写的“他的头发像壶盖”。当然,我不能说得太极端,不是“芳馨馥郁”一类的字眼就不能用。要用得是地方。不要以为这些字眼是万能的,放到哪儿都是漂亮的。字本身没有漂亮不漂亮之分,用得是地方就漂亮,否则,就不漂亮。因此,有一个提倡什么文风的问题。当然,作家的文风不一样,有的平淡,有的华丽。我这里要讲两点:第一,我比较喜欢平淡,这是个人爱好;第二,就初学写作者来讲,不宜先学花哨的东西,基本功是学平淡、学自然,就像一个人学唱京戏,一开始就教他花腔不会唱好,应当先练基本功。

再说准确。

首先,事实要准确。

讲一件事情,如果事实根本不对,就不好了。不光是学生的文章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就是报纸也一样。比如《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讲葡萄酒:“据史料记载,我国葡萄酒酿造始于汉朝以前,比法国至少早七八百年。”法国是有名的葡萄酒生产国,而我国,不是本来就有葡萄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才把葡萄种子引进中国。汉朝以前连葡萄都还没有,怎么能酿葡萄酒呢?根本就不符合事实。因此,说比法国早七八百年,完全没有根据。这种事情常常发生。

我还看到一篇文章,叫《参观纽约庞贝馆》。庞贝是古罗马的一个城,因为火山爆发被毁灭了,后来又被发掘出来。这篇文章写的不是庞贝本地,而是在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里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介绍。文章里写道:“公元前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晚上,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顷刻之间,毁灭了罗马帝国全盛时代的两个古城──庞贝城和克窟拉隆城。”这里的介绍完全是错误的,时间不对,地点也不对。维苏威火山爆发不是公元前七十九年,而是公元后七十九年。而且,克窟拉隆城也译错了。刚好《光明日报》在前几个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埃尔克拉罗人之谜揭开了”的文章,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埃尔克拉罗”是对的。这本来是篇知识性的文章,结果时间和地点都弄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写文章事实不能歪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人总是粗枝大叶,结果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就常常出现。

其次,逻辑上要准确。

有一篇文章报道邓小平访问尼泊尔,其中有一段对加德满都的描写:“尽管现在加德满都还是冬天,早晚比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这就非常奇怪,冬天穿毛衣当然不嫌热了!文章的意思是想说尽管加德满都还是冬天,但在中午时穿一件毛衣也就够了,而作者和编者居然都没有发现错误,把它发表出来了。这并不是什么难于发现的毛病。

我再举一个例子。《人民日报》曾有一个标题:“廖副委员长会见或宴请日本朋友。”到底是会见了,还是宴请了?为什么要用“或”?记者写这个新闻时也许遇到了困难,因为接见的日本朋友不止一拨,有的是会见了,有的是宴请了,于是来一个“或”。但是,用“和”也不行。该怎么办?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会见”和“宴请”之间加一个顿号,既不用“或”,也不用“和”。“会见、宴请日本朋友”就很好嘛!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篇高中学生的作文,题目是“万花纷谢柿犹红”,讲怎样做西红柿酱,我给他评改了一下。文章一开头讲:“夏天是西红柿的旺季,大量上市的时候堆积如山,一时吃不完,价格一日数跌,甚至堆在路边卖不掉,眼

睁睁看它腐烂。过了这一阵,特别是到了冬天,它又成为稀缺商品,无处寻觅,有多少人在想,如果有办法把夏天吃不完烂掉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那该多好啊。”这可不行啊!“把夏天吃不完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是可以的,再加上个“烂掉”就糟了,因为“烂掉”与“保存”之间是矛盾的。既然“烂掉”了还怎样保存呢?这种毛病并不大,自己是可以挑出来的。只要写文章的时候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挑挑毛病,就完全可以修改好自己的文章。另外,这篇文章里还说:“成熟的西红柿鲜嫩可口,营养丰富,人们爱吃它,细菌也爱吃它。正因为它营养丰富,水分又大,细菌一旦在里面安家落户,传种接代,它立刻就要腐烂,所以贮存的方法第一是灭菌,第二使细菌无法再侵入,不能再繁殖。为了灭菌,家庭用的普通蒸锅就够了。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上锅一蒸,就可以将细菌杀死。但是,如果蒸的时间太长,西红柿就不能保持原型,失去了外型的美观。”这就出问题了。既然已“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还有什么外型呢?这不就自相矛盾吗?只能说失去了原来的色泽。这种逻辑上的毛病,是完全可以自己发觉的,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检查自己文章的能力。

准确,不光是事实要准确,逻辑上没毛病,还要在写文章时注意微妙的地方。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刚才讲到《东方少年》上的那个小学生的文章,有一段描写年画:“我常常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湖边上,看那满湖的荷花和那些欢蹦乱跳的鲤鱼。有时,竟看好几个小时。荷花那秀美的身姿,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我,把我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我想到我曾经看到过的那幅年画。在花心的莲蓬上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花红的小兜肚,脚上系着铃铛,脖子上有一圈花瓣做成的小链子,胖胖乎乎的小手上拿着一个刻着‘福’字的连心锁。”我看到过这种年画。这个同学的描写非常准确。这不是很容易的。它把年画的细节和味道都抓住了。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参观纽约庞贝馆》里有这样两句话不正确:一是“有些人躲在桌底或地窑中”,二是“当时人们放在桌面上的食物,仍然很好地保存着”。问题出在“桌底”和“桌面”这两个词上。我认为桌子没“底”。鞋子有底,箱子有底,桌子哪有“底”?其实说的是“桌子底下”,但“桌子底下”与

“桌底”完全是两回事。“底”和“底下”是不一样的。“鞋底”不能说成“鞋底下”。“箱底”和“箱子底下”也完全不一样。因此,“桌底”是完全不对的。再有,“桌面上”这个词不准确。说“桌子上”不就完了吗?“桌底”不对,“桌面上”也不对,为什么一碰到桌子就全错?它说明作者不注意这些小地方。这里没有太大的学问,也不用查字典,凡是中国人都知道没有“桌底”和“桌面上”的说法。如果是外国人,就不知道“桌底”和“桌子底下”的微妙区别了。但我们是中国人,大家都说“桌子底下”。那为什么写错呢?跟写汉字有关系。他一看见那个“底”就认为是“底下”,没有放在嘴里念一念。念一念很重要,凭着中国人的语感就能发现问题。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生动,而是准确。其实,准确就是生动。大家不要追求离开准确的生动。像小学生描写年画、描写头发像“壶盖”,就很准确,也相当生动。准确和生动并不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生动,否则,就会有很多流弊,就会引导学生追求漂亮的字眼,打好多没有必要的比喻,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①选自《写作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有删改。标题是编者加的,原标题是“写作和写作教学”。朱德熙(1920—1995),江苏苏州人,语言学家。

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谈写作不讲大道理,而讲实实在在的语言问题。阅读本文,思考下列问题:提高写作水平,为什么只有靠多读多写?读文章不妨站在作者立场,写文章不妨站在读者立场,这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文章一要准确、二要自然?

有人说,作者谈写作不关注宏观问题,尽讲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弄得写作者手足无措。你的看法呢?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第6篇:怎样写行政文章

----读《怎样写文章》之体会(1)

在云南丽江的一个培训班上,偶得王梦奎先生主编的《怎样写文章》的小册子,如获至宝地读了起来。其实,说小册子是很不准确的,因为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公认的文章名家,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乔木、邓拓、胡绳、何其芳、施东向、孙犁等,而且这本书的编者本身就是一个文章大家,他是中央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著名的经济学家,专著颇丰,对写文章也很有研究。这本小册子原本是他给国务院研究室青年同志编的一本内部学习材料,后被外界所知,索要者络绎不绝,于是就公开出版发行,而且自发行以来,已经四次再版,印数多达几万册,成为从事研究工作和文秘工作,乃至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必读书籍。

一、不要急于动笔。行政文章,多数都是命题作文,是受命写作。一般来说,年轻人接受任务后,容易激动,想快速动作,完成写作,受到领导肯定甚至表扬。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写前没有充分准备,写作过程中容易卡壳,造成写作中断,延误交稿时限。大凡有写作经验的老同志,都不急于动笔,有的只是翻翻报纸,看看简报,有的干脆散散步,等到一定时候,他们就会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完成写作任务。这个时候,你千万别说老同志是偷懒,他们在动笔之前,

是在准备素材,打腹稿。所以,我体会初学写文章的同志,一定不要图急赶快,匆忙动笔,在动笔之前应先干好三件事:一是熟悉情况,把与文章有关的政策、法律、资料都尽量的熟悉;二是准备素材,对与文章有关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掌握涉及到的业务工作的成绩、问题和措施;三是列好提纲,或者打好腹稿,对了解的情况、掌握的动态,如何摆布,想好文章的结构布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想不明白的事情,肯定写不明白。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写明白,别人也才会看明白,听明白。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走完了这三步棋,动笔写作就会顺畅多了。

二、练好“小品”成“大剧”。初写文章,也要像演员学习,不要从一开始就写大文章,而是要从写一个通知、编一期信息、写一则消息开始,练习自己的写作技巧,掌握行政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阅历,增长和历练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像没有一个演员天生就能当主角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可以写大文章。王梦奎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到,“大题目好,还是小题目好?这很难一概而论,大题目可以做小文章,小题目也可以做大文章。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在有无见解,和见解是否深刻。”“初学者开始从事研究和写作,最好是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题目要尽量地具体些,范围小些,对问题的分析则要力求透

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内容能够把握,容易写得扎实。”在行政文章中,我认为最能帮助初学者练笔的是写新闻和编信息,这就像行政文章中的“小品”一样,选题小,可以写具体,写生动,写扎实。因为再小的一篇新闻稿,一条信息,都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初学者通过写这类文章,既可尽快熟悉和掌握机关行政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又可以尽快熟悉机关业务工作,通过一个又一个“小品”的历练,就可以锻炼和提高初学者撰写行政大文章的能力。

三、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写作过程的卡壳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即是经验再丰富的写手,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硬写。因为硬写只会是生编硬套,东拉西扯,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让自己满意,更不会让领导满意。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列出了他自己写作中的八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每当这个时候,写作者可以暂停下来,一是看看其他东西,换换脑筋,想清楚了再写;二是打电话,进一步了解具体分管这些业务的单位的情况,充充电,从实际生活中理清思路;三是与其他同志一起讨论讨论,请他们帮助理思路,或许他们的只言片语,能够启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四是在写作任务紧的情况下,可以跳过卡壳的问题,先写其它问

题,等其它问题都写完之后,再回过头来集中攻克难题,或许这时你可以轻松解决卡壳问题。

四、要站得更高一些。行政文章的特点就是受命写作,集体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是代表一个单位,一个机构,一个机关的意见,或者是以单位领导名义讲出去的。所以,写行政文章就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宏观上、战略上、全局上去把握,不能把个人的想法凌驾于单位之上。虽然行政文章都是替别人做嫁妆,但要求更高,写作更难。不仅要了解下情,而且要掌握上情,还有熟悉中情,把实际与政策、下情与上情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意见。如果是给领导准备讲话稿,还要谙熟讲话人的讲话风格,已经定稿的讲话稿,有时换一个主讲人,可能就会通不过,还要作进一步修改,这是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事。对这类文章,我的体会有三点:一是站位一定要高。文章以谁的名义发出,或以谁的名义讲出,就一定要站在谁的高度,要有谁的思维和胸怀,给省长准备讲话稿,就必须站在省长的高度考虑问题;给厅长写讲话稿,就必须站在厅长的高度写文章,切忌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小科员,处在一个处室,就不敢站高想远,自我束缚思维,捆绑写作的手脚。二是不要怕反复修改。一篇好的行政文章,是经过多个环节审核、多人参与修改的结晶。但修改过程中,也总会遇上一些尴尬的场面。多年经验,对讨论材料的会议,没

有开始,我就知道许多同志就会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材料总体有点长,必须压缩;二是他们分管的业务工作写得不到位,必须扩展。面对矛盾的两条意见,写作者也不知道该压缩哪部分,扩展哪部分。对这些意见,写作者不要急躁,虚心接受,慎重修改。三是要掌握讲话人的讲话风格。有些领导善于讲道理,有些领导喜欢干练一些,有些领导却更愿意旁征博引,所以给这些领导人准备讲话稿,一定要突出领导人的讲话风格。

五、文章要尽量地短一些。我党一直提倡说短话,开短会,写短文章,许多文章名家也都对写短文章有过精辟论述。1946年9月27日,胡乔木就给《解放日报》写信,呼吁报刊刊登的文章要“短些,再短些!”并就新闻稿件、通讯和副刊稿件、研究论文和专文分别提出了控制字数的建议。邓拓在《文章长短不拘》一文中,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章该长就长、该短就短的道理,但还是在文末写到“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应该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孙犁在《实事求是与短文》一文中说到,“文章短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了写作上的实事求是。我们提倡写短文,首先就要提倡这四个字,返璞归真,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由此看来,大家都比较推崇短文章,这对行政文章更有特殊意义。现在有一种误区,总认为写大文章,长文章,才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和智慧,显得文章才有厚度、有份量。其实不然,

文章写长容易写短难,短文章更能够吸引读者。作为行政文章,主要是用来传达指令,指导工作的,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文章的内容准确,越简明越便于指导工作。这是因为,短文章要求在最短的篇幅中,不穿靴戴帽,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更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同时,短文章符合精简会议、压缩文件的精神,便于把领导同志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未完待续)

第7篇:怎样写文章1

水利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第一讲)

怎样提高写作水平

倪红举

有人说“会干的不如会写的,会写的不如会说的”,闫永业秘书

长曾说过:“当领导的必须学会三子,即嘴皮子、笔杆子、人样子”,我本人认为:一个人的成绩,三分是干出来的,七分是说出来的。如果你干了三分的工作,只能讲

一、二分,那你给人的印象是:你政绩平平,不咋样。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文采,也就是说写作水平很重要,如果你是个实干家,加上你有很好的写作水平,你一定会受大家的追捧、领导的重视,你的进步就会很快。然而,写作对一般人来说是件很头疼、很难干的事,写得好的人很少,讲得好的人则更少。因为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提高。现在我将本人的写作经验和技巧给大家讲述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观事物, 就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纯金粹玉,在泥沙混杂中获取闪光宝物。不掌握 “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写作的“铁大门”是跨不进去的。我们有的同志写文章感到无话可写,就是缺乏细观 1

察,细发现。

2、多阅读

广泛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的内容一定得深刻些,变化多一些。对我们来说,要多听领导的讲话(胡锦涛、宿清平),多读报刊评论,多记歌词台词,多看专业文章,只要积累的多了,自然就好写了。

3、巧选材

精心选择题材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却又意义深刻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振奋的材料。选材角度要小,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例如:二分局写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朋友,倘若你到该单位去调研,会给你的印象是三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该单位的工作条件如此差,二是想不到该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为问题如此多,困难如此大,三是想不到职工收入微薄却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究竟是为什么?……”

4、常练笔

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写作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有句话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写作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写作能力。实际上,我们学习一篇好的文章后就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报道就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经常写论文、写总结,慢慢的就会写的又快、又好。

5、勤修改

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可见,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改时要做到五看:看用词是否通顺,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构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看语法有无错误。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我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积极思考、反复推敲,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特别是经别人修改过自己写的文章,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刻领会,不要再犯类似错误。

二O一二年二月

水利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第二讲)

怎样写好工作总结

倪红举

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它要回顾的是过去做

了些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订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1、总结有如下特点:

一是要冷静反思。工作总结要求人们对以往做过的工作进行冷静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高认识,获得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二是要强调科学。总结经验不能就事论事,“跟着感觉走”,记流水账,而要就事论理,辩证分析,力求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转化。

三是要叙议结合。工作总结除了叙述、说明外,还要有评有论,通过典型材料的介绍及分析评议,阐明作者的观点,使经验教训条理化、理论化,规律化,并让读者认可你的观点。

2、总结的结构形式及其内容

一是情况回顾。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叫前言或小引,用来交代总结的缘由,或对总结的内容、范围、目的作限定,对所做的工作或

4过程作扼要的概述、评估。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过长,只作概括说明,不展开分析、评议。

二是经验体会。这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在第一部分概述情况之后展开分述。有的用小标题分别阐明成绩与问题、做法与体会或者成绩与缺点。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让人抓住要领。专题性的总结,也可以提炼出几条经验,以起到醒目、明了。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说明基本经验。

三是今后打算。这是总结的结尾部分。它是在上一部分总结出经验教训之后,根据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法、打算,成为新一年制订计划的依据。内容包括应如何发扬成绩,克服存在问题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来,得出新的奋斗目标。

3、工作总结表述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重点。总结涉及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重点。什么是重点?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经验,或发现的主要问题,或探索出来的客观规律。不要分散笔墨,兼收并蓄。有些人总结写的很长,只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没写出成绩,造成总结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比如:我们饮水安全工作全覆盖的工作重点是:建一流的工程 、搞一流的管理、创一流的效益。

二是要写出特色。特色,是区别他事物的属性。单位不同,成绩各异。同一个单位今年的总结与往年也应该不同。现在一些总结读后总

5觉有雷同感。有些单位的总结几年一贯制,内容差不多,只是换了某些数字。这样的总结,缺少实用价值。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开展工作时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经验体会也各有不同。写总结时,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比较,找了重点,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比如我们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特点是树立了三个意识:精品工程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建管并举意识。

三是要搭好框架。所谓框架就是文章的提纲 ,也是文章的小标题,标题不仅要突出工作的重点、特色、顺序,还要使标题鲜明化、标准化,特别要注意提纲的字数、词性的对称,语句的对偶。

例如2010年尧都区饮水安全工作总结提纲: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精心实施;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

三、创新机制、多方集资,把资金使用作为饮水安全工程的基本保障加强管理;四严格把关、有序运作,把强化质量作为打造精品工程的核心环节全程监控;

五、因地制宜、强化管理,把永续利用作为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狠抓落实。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的大标题的名称要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力求新颖独特,引人注目。如上篇文章的题目是:凝心聚力 奋力攻坚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 四是要简洁通顺 。总结的文字要做到用词适当、用例确凿、评断准确,语句要避免重复、累赘,要简洁明了,通顺爽口。特别注意不要有语法错误,注意逻辑构思,最好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就会 6

使文章更带有艺术性。建议大家多读毛泽东的文章,比如《为人民服务》、《论持久战》、《愚公移山》等。

二O一二年二月

7

第8篇:记事的文章怎样写

怎样写好记事作文

一、什么是记叙中记事的作文。

1、记事作文,即记述一件事情的作文,是小学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经历的事一清二楚,可写出来就是干巴巴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2、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一件事情的 的全过程记录下来。

3、记事作文以叙事为主,表现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4、写谁(作文对象):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

写什么(作文目的):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感受这件事情,并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怎样写: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说明作文的目的。

写法:叙述事件,还可以在事件中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注意事项:作文过程中,必须坚持始终要与所写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相联系。

二、怎样写好记事作文呢?最关键的是抓住事情的几个要素来写。

(一)、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一件事总离不开这六要素,把这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范文:

我的爸爸妈妈都已40岁了,别看子女都这么大了,不知什么原因,近来老爱吵架。这不,今天中午我放学回家,未进家门,就听见一阵乒乒乓乓的声音,进门一看,一只锅子盖子掉在地上,碎碗屑满地全是,爸爸妈妈正在对骂。我难过得忙走进我的房间,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吃饭时,一家人闷着头谁也不声响。妈妈赌气到医院去了(妈妈是医生)

(1) 每一件事都有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如"上个星期五早晨,吃过早饭"、"门前的那座小桥上"这些句子,一看就明白得很。时间和地点在事情的开头要先交待明白。当然,时间和地点又常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转移,因此,在文中有必要把和事情发展关系相关连的时间、地点进一步写清楚。

(2)抓住起因、经过、结果,写具体。

起因、经过、结果组成一件事的主要部分,起因多种多样,或观察发现,或自己主动参与,或按计划要求去做,或偶然环境发生,都要具体、清楚地说明。经过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丰富的过程,应一步一步写下来,一点一点写具体。写经过要抓住主要事,舍弃无关事;要从看、听、思三个角度入手,把观察所得写出来,让别人看了作文,也能身临其境。结果是构成完整事件的必要部分,要把事情做得怎么样或最后如何处理的交待清楚。

(二)、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因此,我们平日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表明自己对某种现象、问题等的态度或立场,另一种是歌颂(赞美)或揭露(鞭挞)一些人物和事件等。所以,同学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个材料写进作文能不能为你所要表现的中心服务?如果能表现中心的就要采用;如果不能表现中心的,则要毫不留情地舍去

(三)、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

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

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

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每一件事在脑中留下记忆的同时,都会引起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引起人

的思考和联想,把这些写出来,才能显示作文的意义,写得深入。写作文时,可

以一边记事,一边谈些情感体会和引起的思考,也可以在文章结尾谈出经历这件

事最深刻的情感体会或思考与启发。这样更打动人心。

每一件事都是有以上几个要素组成,抓住要素去写,事情就记得清楚明白,写

得具体完整。

例如:一个星期日的早晨,陈玉英同学跟着妈妈去镇上的农贸市场买菜,回到家后,她准

备写一篇作文,取的题目为《菜场见闻》。以下是她收集的作文素材,请你帮着完成作文。

1.从家里出发一路到农贸市场,公路两旁景色十分优美。

2.农贸市场外观:崭新、宽敞、明亮。

3.市场里一片繁荣景象:买菜的人多、摊位多、货物品种多。

4.一个蔬菜摊位前的一位顾客在向摊主讨教种黄瓜的经验。

5.在农贸市场里妈妈碰到过去念初中时的一位同学,两人谈了很长时间的话。

6.现在的这个农贸市场与过去的农贸市场简直不能相比。

作文训练:

注:(1)如果一篇文章中有几件事的,还应该注意事与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等,这样文章

显得自然流畅。

(2)当记事作文的写作除了以上谈的三个注意点外,还有在记叙事件中可以运用到叙、

插叙等手法,这样能使文章“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范文:我见到大海了

我从一出生就生活在鲁西平原,从未见过大海。大海在我的脑中是一片空白,只是

在书中了解了一些,但是我多么希望亲自看看大海子,亲自到大海中去畅游。

今年暑假,机会终于来了。8月15日爸爸妈妈去长岛旅游,我也成为了其中的

一员。我们和其他叔叔阿姨共计28人。乘坐汽车经过一夜的行程第二天早上终于到达了

蓬莱,然后乘坐轮船进长岛,我第一次座轮船,我在船上真正的看到了大海,那天下着小

雨,在船上向远处望去只看到雾气濛濛,偶尔看到一些叫不上名的水中之物。爸爸告诉我

那是水母„„我虽然听到了,但是我还是有点失望——我不能亲自抓住它,我长大后我也

要学习生物学,当一名生物学家。

下午爸爸带我到月牙湾去玩。海滩上有许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非常热

闹。 我和爸爸买了游泳衣,我不会游泳,又租了一个救生圈,然后我们就冲进了大海,

我不知道海水是苦的,不小心我喝了一口,“啊!!!怎么这样?”我不解的问道。“海

水就是这样又苦,又涩。”爸爸答道。我身在水中感觉到海水真凉,脚底下是鹅卵石,我

的脚走在上面非常舒服,我真想天天到大海中来游泳。可是时间过的真快,在水中我还没

有学会游泳,我又不得不离开大海,多么遗憾啊!不过我终于见到大海了!我长大后我一

定要到大海边上来学习、生活。

我的目标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马拉松长跑第一名的故事:

人们都知道长跑马拉松很远、很远,有一些人的目标是第一名,但总跑不了第一名,而这

个男子他把马拉松分为几个阶段。如,一百米一棵大树,又一百米一个房屋,下一百米一

条河........

他说:"第一百米我要得第一,第二百米我要得NN名......."就这样,他分了好几个目

标他每一个目标都要实现,就这样他赢得了冠军。

他这样分目标就一下达到大目标要简单多了,我爸也讲了个故事,是菲尔普斯的故事:

菲尔普斯这次北京奥运会上得了8枚金牌,被人称为“飞鱼”,但是台上十分钟,台下

十年功,他从8岁起就开始学游泳,一直到比赛,他用了20年,天天游2英里。2英里,

不是一个数目,但他坚持下来了,最终赢得了8枚金牌。

有人下来问他,你是怎么办到的,他说“不光有坚持锻炼,还有目标,我每天的目标是

游完2英里,到了比赛,我还是像练习一样不紧张,400米就是一个小数目。”

看来,目标的确很重要,我原先的目标是长大成为科学家,但是现在,也太远了,我说

只要每次考前进5名,到了考初中我就进了前20名了。

人们都要有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有进展,没有就不会有成就!

成长的烦恼

深夜,万籁俱寂,偶尔闻听一些虫鸟残声,孤寂的心更加几分凄凉。飘渺的空中,星

星若隐若现,皎洁的明月时而被丝丝云儿遮住。此时,夜阑人静,而我却睡意全无。

“都13岁了,还看什么动画片!”随着父亲那刺耳的高八度,电视机“啪”的一声被关掉,

我的心也失落了不少。“看书去!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能看吗?”是呀,这电视机的年龄比我

还大!我清楚家里的条件,也明白父母的一番苦心,可是我刚从书中走出来不到5分钟,现

在又要昏头胀脑地在书的海洋中游来游去。我无话可说,只能轻轻一叹:“唉!……”

自从进入六年级以来,我似乎已和色彩斑斓的童年告别,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突然

被囚禁在笼子里,失去自由,失去了那片属于我的蓝天。当我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时,

我对长大充满幻想,充满希望,充满憧憬,而现在,唉……

书被火无情地燃烧着。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是,我的泪已流干了,流尽了……

那件事给我的教训

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我甚至不愿意把这件事写出来,我实在太对不起爸爸妈妈了。

那是五年级的一天,我们数学老师在课上搞了一次单元测试。平时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的我自然对这次考试信心满满了。在做考卷时,一副稳拿第一的样子 ,做完后什么题目都

不验算,自己做着小动作。考试收卷时间一到,就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把考卷交了上去。心

中却还想着考前几名时同学们的羡慕眼神。可是,当考卷发下来时,我惊呆了,考卷

上写的不是九十几,居然是五十八,我倒扣考卷,算着分数,没错,我只考了五十八。看见

同学们鄙夷的眼光,我几乎绝望了。我是一个好学生呀!本应在前几名的,却只考了五十八,

倒数几名呀!这是我该考的分数吗?

于是,那天老师讲试卷,我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只呆呆地坐在那儿,不知在想些什么。

终于熬到放学的时间,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跨进家门,便直奔我的房间。锁上门,躺在

床上,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是后悔,是痛苦的泪啊!它止不住地流。

擦干眼泪,我在心中狠狠地训斥,大骂着自己:“刘一成啊刘一成,你算个什么东西

呀,爸爸妈妈供你吃,供你穿,不就是想要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的吗,而你这种成绩,

能回报他们吗?……”说着揍了自己几拳头,可仍然不解恨。

从此,我给自己立下了一张军令状,说的是从此以后,我考试时要细心认真,每个

题目必须检查3遍以上,决不能落前五名。数,英一定要考92分以上,如有违此状,要罚

抄试卷20遍。

现在,我已经再没考过那分数了。成绩也一直在前几名,可我仍忘不了这件事,因

为我后悔,所以我要让它为我敲响人生的警钟。

一节难忘的默哀课

这是一节特殊的课,因为四川发生大地震,我们准备为四川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们默哀

三分钟。

上课铃响了,校长在和我们讲了四川具体的情况,然后在14点28分的时候,宣布默哀

开始。我们全体起立,低着头默哀着。那时,教室里格外宁静,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悲伤,

大家的心情都格外沉痛,外面的风,也似乎很悲伤,呼呼地“哭”了起来,窗外草坪上的小草

也似乎低下了头。忽然,又是一阵风往教室里扑来,吹得窗帘高高挂起,窗帘轻轻地落在我

的身上,再从我身上缓缓滑落,它也在安慰着我:“不要那么伤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

信四川一定能重建家园的。”但是没用,我无法制止我的伤感,眼泪不争气地在我眼里打转,

我想哭,但我又不敢哭。教室里仍然鸦雀无声,同学们也依然沉痛着。这种气氛一直保持着,

终于,三分钟的默哀结束了。

当我们坐了下来后,老师说:“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我们心里都不好受,但是,面临着

这严峻的考验,我们更应该坚强。”是呀!我们更应该坚强,我们不该泄气。老师接着说:“同

学们,我想听听你们对这次灾难过后的心情,打算或什么的,我们请班长发言。”班长站起来

说了她的心情。老师再叫英语学习委员站起来说,英语学习委员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

来发明一种可以试探出地震或别的灾难将要发生的仪器,以免减少灾难带来的损伤。”老师还

让我发言,我也说了我的心情和打算。

就这样,这节课过去了,但是它将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就是在困难或灾难面前,

我们不应该泄气,我们要坚持到底,还要在灾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困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修改作文《难忘的„„》

四、家庭作业

1、选择词语组成一段话。

①、用“烦恼、杯子、秋风萧瑟”三个此组成一段话。

②、用“澎湃、糖葫芦、花”组成一段话。

③、选择三个词来组成一段话“警察、打印机、散步、五颜六色、快乐”

2、作文

题目:《愉快的一天》

要求:语言流畅、记叙清楚有条理、记一件事或几件事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服务的。

字数400字,书写工整。

上一篇:我的青春里有梦想下一篇:婚礼仪式最完整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