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如何实现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毛泽东思想如何实现

校长如何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方面受到学校的各种制度与外在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所持有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前者属于学校教育行政方面领导的范畴,后者则属于教育思想领导的范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学校管理理念。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工作,而是教育问题……应当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又说,“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关注这些思想。”[1]无独有偶,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人类控制教育的行为方法之一,就是让他形成对其所处的教育世界的特定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信念显现于其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归根于其教育信念。[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官员库姆斯同样认为,我们在任何时候所观察到的自己的或周围人的行为,仅仅是人内部所发生的事情的外部表现。因此,为了有效地改变行为,教育改革必须关注如何改变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信念体系……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或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不管一种改革的策略如何有前途,如果这种策略没有与教师个人的信念体系相结合,那它是不可能按照预期的方向影响行为的。[3]这些著名教育家关于教育思想与教育信念的论述意味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思想之管理,来形成教师合适的教育行为,来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在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正确的教育思想及信念乃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那么校长在办学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教师的教育思想的领导,并进而促使教师的教育信念发生变化呢?

一、树立教育思想领导意识

树立教育思想领导意识,就是校长要认识到,在学校管理中对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性。它所包含的主要是,教育思想领导是学校领导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教育思想领导要优先于学校行政领导,优于对学校的事务性管理。这就是教育思想领导意识。

教育思想乃是人们有关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看法。日常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断熏陶,使得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一定认识与看法,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正是它们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展开的观念基础。然而,由于各自的利益所在、人生经历、所处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看教育问题的视角不同,教育价值观上的差异,教师的教育思想便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因而也就有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别,即存在着与主导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的问题。一些教师所拥有的指导其教育行动的教育思想,与国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并不相符合,甚至是落后的错误的。当落后的错误的教育思想成为教师的教育行动之基础时,它所带来的后果则是国家教育目的的落空。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首先面临着如何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来引导教师的问题,从而使教师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校长在学校领导工作中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意味着校长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与管理行动,使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与看法统一到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来,在对教育的认识与看法上达成共识,并使它们转化为教师的教育信条,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行动理论。

把对教育思想的领导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求校长要处理好教育思想领导与学校行政领导的关系,即事务性问题和教育性问题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时,要防止出现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简单地、空洞地对教职工进行教育思想的说教或灌输,使教育思想的领导变成学校管理中的一张“招牌”,其结果将会导致教职工的反感与厌烦。二是只顾学校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而放弃或厌烦对教育思想的领导。正确的方法是,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学校中的各项事务性工作都是教育性工作。各种事务性问题都是教育性问题,反之亦然。立足于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来处理各种事务,同样也不能否认各种教育问题也都是事务性问题。树立教育思想领导的意识,实际上就是从教育着眼,来讨论、思考、解决学校各种实际问题。

二、透彻地了解教师教育思想的动态

在学校工作中要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必须明确而正确。所谓“明确”包含着这样三层意思:一是校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内涵,能对它作出恰当的阐述,并且能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之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作出明智的判断;二是校长能够简洁明了地向全校教职工表达出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之为全校教职工了解、认识与把握;三是努力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物质设施等,使之外化与对象化,使之能为教职工时时处处感觉到。所谓“正确”是指,校长所传达的教育思想,应当体现出时代精神,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反映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明确而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校长,他们能够清楚地告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不应当追求的;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可行的,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行;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好教育好教学;什么是教育的高质量。教育思想的清楚表达,是校长对教育思想进行领导的前提条件之一。

但是,仅有校长的教育思想的正确,对于有效的学校管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还必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状况。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这一点对于校长进行教育思想的领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思想领导的目的在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与看法统一到校长所确认的教育思想上来。不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但是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即如何了解、认识、把握教师内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思想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是内隐的。人们在想什么,如何想,实际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不一定会如实地告诉他人;即使在某种情境下,人们也许会表露其内在的思想,但有时也未必是真实的。思想和观念的这一种特征决定了了解教师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困难。

尽管教育思想的内隐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对其难以把握,但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其内在观念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所决定的。反过来,通过对外在行为的考察与分析,我们也能够深入洞察与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观念是行动的基础,行动则是观念的反映。行动与观念的这种关系,使得我们对他人的内在的教育思想的把握有了一个逻辑基础。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可以有多种途径。但主要的途径有两个,即行为的逻辑分析和语言的语用分析。

了解教师教育思想最基本的途径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逻辑分析,从中发现教师在行为中所隐含的教育思想。分析就是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并加以考察。没有对整体作部分的分解,我们就难以把握整体。通过对教育行为的逻辑分析,确定行为者的行为意图和支配行为的观念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在一个五年级班上检查家庭作业,文学课女教师叫起一个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对这个学生独立造的句子感到不满意。她一句话没说,便挥了一下手,这个孩子却为此哭了一晚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随后我只好花很长时间跟这位教师谈话,证明她错了,向她说明,她这一挥手间反映了她的教育观点——对待学生态度冷漠,不相信这个学生能做出什么好事,默认坏学生永远是坏学生这一错误观点。”[4]这位女教师所隐含的教育观点,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教育行为的逻辑分析而予以揭示的。

通过教育行为的逻辑分析来揭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需要校长深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第一线,去听老师上课,去看教师处理与学生有关的各种问题:学习问题、品行问题、纪律问题、生活问题、交友问题,等等。同时它还需要校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要善于在纷杂的现象世界中发现问题的实质。

语言的语用分析,就是通过对特定情境下的教师的语言进行分析,来把握教师的教育思想状况。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5]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在一般的情况下,语言都是思想和观念的最直接的表达与反映。因此,校长要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还必须对教师的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教师在各种场合下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思考、讨论与对话,往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正指导其教育行动的教育思想信息。为此,校长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分析教师关注的问题、讨论与对话的主要话题。关注是校长有意识地将教师引向对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的注意。学校的教育现象千千万万,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直接的关联。校长的领导作用就在于通过引导教师对能够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的关注,发现其内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思考是对所关注的教育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综合,得出解决教育问题的策略与措施。讨论与对话即校长与教师就某个教育问题进行交谈。这种交谈一般通过个别的、亲切友好的、推心置腹的方式进行。关注、思考、讨论与对话互为条件,相互遇证。关注教育问题为思考教育问题提供聚焦点;思考为讨论教育问题提供理智保证,而讨论则为进一步关注教育问题提供动力和导向。上述三者的结合,将使得校长能够发现教师许多公开场合下不会表达出来的真实的教育思想,或者发现所拥有的教育思想,为对教育思想的领导奠定基础。

三、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

有了明确的教育思想领导的意识,有了明确而先进的教育思想,有了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动态的了解与把握,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采取一定的行动,实现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要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根本上讲,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需要通过改革与实验。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的;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样也是在教育教学试验的探索中产生的。因此,组织教师积极地主动地参加教育教学改革与试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的根本途径。一些名校长在实现对教育思想领导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经验是极其丰富和宝贵的。其主要经验有:组织教师读书,包括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名著,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实践经验;开展校本培训,包括请专家到学校讲学,让教师与大师、名师对话;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用事实来说明支撑教育行为的原则思想观念的错误与偏差。

在教育思想转变的多种途径中,有两个途径值得校长去尝试。一是将校长的教育思想物化为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或激发教师的合乎期望的教育行为。校长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要求,若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制度,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及其价值要求的稳固性不仅是值得怀疑的,而且也是不可实现的。作为教育思想之外化与固定化的教育制度,能够以其实证规范方式,给教育交往活动提供最基本的行为范式与行为框架,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学习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要求的“读本”,并成为规范教育生活、教育实践的“指南针”、“引路人”。[6]

二是通过展开教育对话来共享学校集体的教育意义。教育对话作为一种特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旨在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探索对话参与者的体验过程,从每个人固守的价值观到信念,从每个人内心的思维方式,到支配其行动的各种潜在知识与信仰,到对自我的认识。通过对话,教师内隐的教育思想不仅会显现出来,而且还能够理解彼此之间教育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我所拥有的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对话,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和校长之间彼此会共享教育意义。对话可以在四个层次上展开。一是教师之间进行的对话,二是如苏霍姆林斯基所示范的那样,在教师和校长之间展开对话,三是教师与名师或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四是教师通过阅读教育名著而与大师进行对话。然而不管在何种层次上,教育对话都要求对话者有自己的思维假定。这一要求在面对面的对话中显得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布鲁纳.论左手性思维.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库姆斯.教育改革的新假设.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创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责任编辑付一静)

作者:周兴国

第2篇:探究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摘 要:基于探究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首先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小学思想道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策略;最后总结出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道德品质观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素养,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教学;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可以培养学生个人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思想品德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本中学习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认知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课堂的生活情境,贴近生活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增添色彩,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1]而且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活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素养。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思想品德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时依旧采用知识讲解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状态中。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下降,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而且教学内容不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抽象化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观念难以理解。由于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教学,缺少与学生互动交流,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了限制,使学生无法将思想品德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虽然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意识到新课改教学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与学生增加互动交流,但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较低,所以大量提问的问题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回答的。这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对自己的学习不够自信,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学校缺少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将大部分课时都放在了所谓的主科教学课堂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节设置较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而且思想品德教学的考核制度和课堂管理存在一定的规范问题,甚至部分学校是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这样不仅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价值,还会让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不够重视,因此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到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所蕴含的道理,以及思想品德观念为学生在生活中带来的帮助。由于学校对思想品德教学不够重视,因此不能有效发挥思想品德所具有的教学意义。

3.教学环境较差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氛围低沉并且枯燥乏味,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而且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缺少实践活动,这样使学生对教学中的知识难以理解,不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特征,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进而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策略

1.思想品德教学结合生活实践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带入课堂教学中。[2]思想品德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设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思想引入思想品德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思想品德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掌握。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了解,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在生活中的不良行為与教学内容结合并给予指导和帮助。[3]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思想品德二年级下册《环境小卫士》4.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了部分学生乱扔垃圾等行为,可以借助此节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思想品德教师拿两张不同的地球环境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懂得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如果感冒不舒服应该准备纸巾,不能随地吐痰。从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让学生讲究个人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构建干净、清洁的文明校园做出贡献。思想品德教学结合生活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2.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情境教学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品德教师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时,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思想品德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温暖的家》1.3《我爱我家》的教学中,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在家中煤气中毒的相关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聚精会神观看视频时,使学生学习到生活常识,明白煤气、天然气不用时一定要关好,如果发现燃气泄漏,千万不能使用明火,也不能开灯,要先关掉燃气总开关,打开门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6]其次,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生活情境模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一个人在家做功课,门口传来了敲门声,此时应该怎么做?”这样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各抒己见的知识讨论中,学生也可以取长补短,进而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观念。思想品德教师要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让每组选取一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支持,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家时,要提高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在这样轻松的探讨环节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相比原有的知识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采取情境重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7]例如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观点“在放学时没有见到接你的家长,也没有同学回家同路,这时一个阿姨热心招呼你搭她的车,你会怎么办?”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扮演,展示描述的场景,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扮演陌生阿姨,进而让学生面对当时的情境自行解决,通过现实情境模拟使学生明白遇到陌生人搭讪或者递给吃的东西时,要学会拒绝并且想办法寻求自己的家长、警察等人的帮助。在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还有效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开心愉快的课堂教学中轻松学习到了思想品德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意识到了家庭安全的重要性,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

3.建立教育评估体系

在我国小学思想道品教学时,应该建立思想品德教育评估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也要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和兴趣爱好,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对教学方案不断改善与创新,使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良好养成。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生活的思想品德教学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观念,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四明,邝红萍.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谈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长江丛刊,2017(8):252.

[2]孙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J].学周刊,2018,370(22):112-113.

[3]卢金书.论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2018,642(22):30,67.

[4]阮丽斌.自主·质疑·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教学策略摭谈[J].教师,2017(3):24-25.

[5]郑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相关探讨[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7(25):95.

[6]李景军.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方法探析[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9):86.

[7]朱卫东.回归生活化教育,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5):117-118.

作者:张伟忠

第3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实现创新教育

摘 要:思想政治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尝试,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创新,还要有长远发展的意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进而保持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教育 理念先行 教学实践 立足长远

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政治教学在传统观念里属于“背诵”类学习,这些道理大而空,没有什么实际生活价值,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精神引导而已。但是,随着新教材的推行,初中政治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内容越来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成为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重要理论,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客观看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学习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创新,因此,实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的几个切入点。

1 课堂教学创新理念先行

教学理念更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一切改革行动都会起到原点。任何一项课堂教学改革都可能导致教学走弯路,比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的实施,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最优状态和效果,于是一部分教师认为“这种新的学习形式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还不如教师‘一言堂’效率高”,于是课堂教学改革就此停止,再次回到“一言堂”“填鸭式”“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因此,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就要理念先行,认真研读、接受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学习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完全摒弃传统的“满堂灌”“输入式”等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引入“学导式”“启发式”“设疑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全新的教学策略和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

教师要彻底颠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变“教师统领课堂”为“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彻底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由过去的“接受、记忆”为现在的“获取、理解、实践”。初中政治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和理解,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深理解的同时,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公民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教师结合班级内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名男生将邻桌女生的相片改画为猪八戒的形象),让学生阅读课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这名男生侵犯了邻桌的哪项权力?女生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经过法律程序,男生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通过这件事,你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触?鲜活的生活事例、全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的合作模式、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新角度,促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进入了全新的世界:不再是背诵、记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而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的问题性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促使思想政治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紧紧结合起来,成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精神引导作用。

2 课堂教学创新重在实践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借鉴课改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还要勇于实践,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路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很丰富,但是任何一种教学理念都不可能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反馈、学习成绩情况等多种因素,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向,保证学生学习在目标的牵引下、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因此,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创新的途径。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2.1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练习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有多种: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难点突破、实现拓展连接等,但是能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含义,恰当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防止出现以偏概全,一点创新而大部分回到老方式上去的不良倾向。比如,在学习《生命宝贵》时,教师除了播放几个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震撼外,还应该播放一组因失去亲人而痛不欲生的人们的照片,让学生理解生活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和你生命相关的亲人,让学生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生命的宝贵。还有设计数个问题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进而让情境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2.2 教学策略多样

教学策略的多样性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课堂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和谐一致,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比如,每节课开头一般都是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快速从散漫状态进入学习环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平静下来,沉下心去阅读课本、获取相关信息,这是“自主学习”的环节,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策略之一。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学成果,实现学习效果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优化学习效果。之后,将学习中有分歧或有质疑的问题呈现出来,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可以采取生生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师生探究的方式,也可以两种探究方式结合运用。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的高低,也是保证课堂教学创新不断深入发展的有力推动。

2.3 多媒体的辅助

课堂教学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创新。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辅助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趣味性、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视野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比如,在学习《直面挫折》这一课时,我摒弃了传统的张海迪、史铁生等名人的事例,而是将电视节目中的“孝心少年”的感人片段引入到课堂中。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甚至比自己还小的孩子是那么坚强的面对生活时,对他们思想产生的震动甚至震撼是无以言表。即使教师不再讲解,学生也能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挫折。

3 课堂教学创新立足长远

思想品德教育是为学生人生成长奠定基础,是为了促进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创新应自足长远。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思考课堂教育创新的长远发展。

(1)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更新不应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保证我们的课堂教师始终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让教育的节奏和学生成长的节奏合拍,让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保持合拍。

(2)对师生关系进行新的定位。传统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陈旧的教师观应退出教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化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创新学习方式。比如,新时代的初中生喜欢上网,他们更加喜欢通过网络完成作业、谈论问题等,教师给予理解和尊重。

(3)教师自身定位要恰当。新时期的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做好自我定位,以恰当的课堂角色出现,变“教”为“导”,变“教会”为“教会学”,切实以服务学生学习的身份出现。

总之,课堂教学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师要认识到我们身上的历史重任,切实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成为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好伙伴。

作者:高雨顺

第4篇:大学生思想汇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

敬爱的党组织:

曾经的我对我党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只知道我们的党很伟大,对党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于党的实质却了解不多。而如今,党校开课了,我为自己能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坐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感受着党的厚重与辉煌而愈加自豪。经过这周的党课,政法学院的教授为我们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性质和价值与价值观。对此,我的收获很大,也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先进集体中的一员,我们究竟该如何在周边生活中去证实自身的价值??以下是我自身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把党的性质延伸到学生工作中去。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对党的性质的理解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实,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这也并非抽象和遥不可及的。身为学生干部的学生党员要不厌其烦的为同学们做事。从学生时代刚过来,我深知很多学生党员喜欢摆架子。那真的没有必要,我们是他们中的一员罢了,我们不是权力的代表,我们是是为他们服务的代表。我个人觉得既然做一名学生干部就要做到问心无愧。我们要申请加入党组织,并不是为了服务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家,更好地去体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在我们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时,就我们学生干部而言,我觉得就是建立和谐的宿舍集体、班级体和系集体。我们需要做的是,收集和了解同学们的需要、困难,以及同学们对院系、年级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将其整理,并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和相关责任人,以求更快,更有效率的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会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由此来看,当我们以同学们的利益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脱离群众,努力的提高自己得思想觉悟,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身边得人,做一个好榜样,让他们信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够想到同学的利益时,我们就已经在老师同学们中开始证实我们自身的价值了。

二、勤奋学习,价值的体现也需要用才能武装。

我想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很清楚地知道,学习始终是重中之重。只有我们拥有了足够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我们才能懂的为国家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做。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要认识到各方面的紧迫性,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我们即将面临的一切问题,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跟党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终身,因为中国的发展更期待着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不断更新思想,积极地创新,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生命。而这,也将是我们最终的价值体现。

汇报人:好范文

第5篇:浅析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

摘要: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从尊重员工个体入手,满足员工积极进取所需的各种环境,搭建员工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正确引导员工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着力打造员工发展成才的人文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三支”人才队伍保证。

关键词:以人为本;沟通;人文关怀

引言

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让企业员工有尊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共成长的主人翁意识。当前,青海油田正全面迈向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征程中,这就要求广大员工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思想,依靠广大员工凝心聚力,勇夺第一的团队意识,如何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创造性的开展和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凝心聚力,统一思想的目的?这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谈一点个人认识和看法。

1.尊重个体,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就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员工依靠企业提供的发展平台,充分展示个人智慧和才华,企业依靠人才进步,人才依靠企业发展。因此,人才与企业之间相辅相成,唇亡齿寒。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尊重员工个体的创造,积极培养员工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提供员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机遇;积极培育员工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努力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的环境,将员工的发展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关注个人的前程,主动提供人才发展的有利空间,让员工看到有付出才有收获,有创造才有前途的希望,帮助员工实现发展成才的梦想,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忠诚意识,实现个人与企业相互统一发展。

2.积极沟通,增强队伍的和谐稳定

队伍的和谐稳定就是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表现为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信念,并通过追求信念把员工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巨大的精神合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引导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第一导向,要避免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个体思想出现问题,导致团队行动不统

一、甚至矛盾出现扩大化。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善于观察员工思想动态,客观的、准确的分析产生原因,避免放大问题后果,出现处理不公的现象。要关心和鼓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困难,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引导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工作中去。沟通要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切忌居高临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了解员工的情绪,摸清员工的脾气,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营造互帮互助、平等自由、和谐宽松的温馨氛围。

3.真诚待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只有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才能产生好的亲切感,才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企业必须要善待每一个职工,领导体贴关心下级,下级关心上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企业的凝聚力才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结果是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因此,企业领导干部要深入职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4.文化留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使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动力源泉。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要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把它通过形象塑造在市场上展示出来,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理念先行,树立职工是企业主人的理念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做到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来展开。因此企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即调动职工对物质资源的配置和赢利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创造员工满意度,使员工通过在工作上和事业上被公众肯定和尊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企业只有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包括:“企业发展、职工富裕”的核心理念;“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学习成就未来”的学习理念;“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人才”的人才理念等一系列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提供了坚强保障。

6.结语: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和谐、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当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发挥还需依赖企业不断发展所提供的人力与资金的保障,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自身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达到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稳定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范秋静.“以人为本”思想与学生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3,(2):208-209.

[2]刘玉金.试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求实,2011,(z2):171-172

[3]李旭燕,敖方言.管理:以人为本[J].广西社会科学,2002,(2):126-128

第6篇:如何实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

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卓越、保持发展的有效办法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管理,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对标,借鉴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改进和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和管理,而是贯穿于基层车间每一项工作和管理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在不经意间显露出它巨大的影响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融合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是各项工作和管理的综合体现。

一是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思想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以更加精益求精的方式,为加强和改进企业基层政治思想工作提供有益的尝试。

二是精细化管理促进政治思想工作人性化。精细管理讲究人文性,以人为本,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实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本原则,是以引导人的态度,规范和解决人 1 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的。

三是精细化管理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管理手段,使企业有效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二者目标一致,因此,精细化管理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精细化管理的规律,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要着力解决好观念、机制和方法三大问题。

一是要认识到位。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员工的思想动向,深入调查,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当前,基层政治思想工作最大的薄弱环节是思想意识淡薄,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存在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有的基层领导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虚场合”,耗精力,见效慢,做与不做都可以。因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另外,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方法简单生硬,缺乏吸引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开展,必须着力加以解决。要提高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在研究、部署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

2 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具有可操作性,要对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

二是要完善机制。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制约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就必须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对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与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同安排、同考核,以增强基层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是方法要创新。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虚功实做,是精细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基层思想工作的主体是职工,思想工作要适应基层实际,多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职工参与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要坚持“虚”“实”结合。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要关心疾苦,倾听呼声,掌握情绪,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职工提高精神境界。

三.精细化管理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综合评价制度,在考核落实上,以精细化的要求,力求职责明晰,奖惩分明,才能彻底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写在文件上,喊在会议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问题,从而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控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

二是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务实,坚持以

3 人为本,对职工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尽快给予答复,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建立沟通交流平台,针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期开展讨论、答疑,让职工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职工认识真理、甄别谬误;重视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及时排除心理困惑。

三是借鉴精细管理的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提前掌握职工的思想状况,找准热点、难点、疑点,提前细化分解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向职工讲任务、讲形势、讲大局,消除消极思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职工思想稳定,保证职工队伍稳定。

四是要抓住“学习”这个环节,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开展“学习一门技能、探讨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等活动,在着力解决职工岗位竞争、员工收入差距等一些突出问题时找出关键细节,使之精细化。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工作,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对于改进和加强基层车间政治思想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符合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7篇:如何实现中国梦_如何实现中国梦1

中国梦有着中国特定的历史承载和现实意涵,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贯联;同时中国梦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具有世界精神,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梦想是人类对完美事物的憧憬和渴望,是人类最天真无邪的愿景。只有充满梦想的民族才有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中华民族向以务实、刚健、勤勉著称,中华民族同样有着自我伟大的梦想。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中华民族”概念,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在各界广泛使用。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为世界礼貌做出过巨大贡献。在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中华民族就构成了自我的政治礼貌,构成了自我的文化传统,之后又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汉唐时代”。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次灾难。从鸦片战争到1945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大小470次战争,签订了1145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疆土174万平方公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早期探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发起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康梁等人推动“维新变法”,惨遭失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富强之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闸门。

自此之后,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实现民族的图存图强和振兴繁荣,成为近代以来全民族的心声,凝聚汇集成为民族梦想。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纪之交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新表达,是对孙中山“振兴中华”延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作出表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有着中国特定的历史承载和现实意涵,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贯联;同时中国梦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具有世界精神,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中国梦的真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有每个人都为完美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社会不是抽象的,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命构成的。只有每个人都为完美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美国梦以个人奋斗为基础,其精神内核是不论出身、阶层,只要努力勤奋,就能获得成功。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患难与共中,认识到群众的价值和力量,中国梦作为“国家之梦”,正是这种群众精神和社会伦理的表达。但是没有个体的强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绝无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民族,首先得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个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一向处于超稳定结构中,养成了消极顺应的群体心态,由于人格的扭曲,人的创造潜力退化,生产、科学、艺术创造活动萎缩。近代以后,当别的民族在礼貌大道上快速前行时,中华民族一向在踯躅而行,丧失了一次次赶上世界礼貌大潮的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社会本位主义,重秩序,重和谐,强调共性,压抑个性,并把抑制自我、抑制个性发展作为取得和持续社会和谐的首要条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天下先”,“出头的椽子先烂”……这种伦理精神具有很强的发散功能,成为一种为抽象群众主义外壳包裹着的抑制个体精神的制约力量,成为漠视个体价值的支撑点。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在探讨现代化的动力时发现,个体的成就感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他透过统计资料证明,一个国家在必须历史时期高成就欲望的人越多,这个国家这一时期的发展程度越高。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相反,人类历史证明,自我丧失,主体性贬值,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延宕礼貌发展。道理很简单,社会不是抽象的,它是由具体的鲜活生命组成的。难道能够脱离个体的强健而求得民族的强盛吗?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传统,中国梦的实现必然以群众和社会为本位,但没有个人的梦想,决无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期间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完美梦想相通。

由此,中国梦不光是个大概念,更是个体复苏、人格升值,激荡创造力、释放进取精神从而再造民族精神,推动整体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平凡梦,与中国梦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是其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没有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中国梦不可能实现

制度与体制的进步,是一个社会真正的进步;制度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社会真正的完善。人类礼貌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制度礼貌的提升。“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D。c·诺斯:《论制度》);体制则是制度的组织化。比起制度来,体制更具有形构性。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是其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没有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中国梦不可能实现。

如何实现中国梦_如何实现中国梦2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长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有利于激发当今社会的创新活力。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还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俗话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意义。

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通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

实现中国梦还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兴旺发达的源泉和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鲜活力量。改革开放政策铸就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改革创新精神激发了当代中国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冲破各种思想羁绊和观念枷锁,破解各种改革和发展难题,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如何实现中国梦_如何实现中国梦3

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一代,对于新事物有无限的渴求,对于未来有无限的憧憬的一代。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的精英,更是这个社会的积极分子。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断求新,积极努力奋斗,表现出更加优秀的职业水平。要实现中国梦,大学生们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也直接产生了影响。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这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的“先行军”。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作了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逐渐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首先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其基本环节。应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提高教师素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教师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教师不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要在提高专业知识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是“才”,政治素质是“德”,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思想品德。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加强和提高自身“德”方面的修养,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和合格的教育者,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把学生培育和感化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树立优秀大学生典型,通过学生感化学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往往被其内在动机和需要所驱动。树立典型,塑造榜样就是为了提供行为参照,确立行为目标。学习者有了目标参照,进而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的行为一致。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他们的精神比较容易为大学生们所接受。对校园中在思想品德方面涌现的优秀大学生典型要及时大力宣传,使良好的风气在大学校园中弘扬,成为大学校园中主导地位的风尚,使大学生们的行为有可仿效的行为作参照,从而见贤思齐。

党的十八大在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推动创先争优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稳步发展的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将对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觉得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政治素质、很强的是 非观念、 优秀的精神面貌, 需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努力学习 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这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党员首先应该做到的,在努力让自己做到优秀的同时,和大家共同进步,经常交流学习经验,不保留,乐于帮助后进的同学。另外,提高自己在知识的摄取方面的宽度和深度,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也应该学好理论,提高素质,在政治上带动同学进步。

(二)增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修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要讲政治道德, 要自觉提高政治道德修养。要讲大局,在认真学习和积极宣传党的先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带头作用,勇于实践“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 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

(三)注重带头作用,我们应当志存高远,心存澄洁。即要刻苦钻研,又要勇于实践,具有远大的理想和 强烈的爱国主义成长成才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健康道德素质,争做优秀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和工作影响、带动同学们共同进步。我应当尊敬身边的老师和学生,全心全意为我们的集体、为师生服务,热心社会工作,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奉献点点滴滴,要永怀大爱之心。

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把大家的梦想汇集到一起,就成了整个国家的梦想。”

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有人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但我认为更是青年学生的梦。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更是中国梦的承担者与实现者。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追寻者,回首19世纪,我们中华民族那段波澜壮阔的的历史征程,是与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学生的不断探索和英勇奋斗紧密相连的,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前赴后继、可歌可泣,只为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青年学生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无数青年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用生命唤醒无知,用热血点燃青春,谱写出中国青年运动的壮丽篇章。年代日新月异,历史阔步向前,21世纪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流淌着“先烈的血脉”,凝结着“民族的精神”,汇聚着“中国的力量”……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寄托者,“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距离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90年前后出生的青年学生,30岁左右将目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50岁左右将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他们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成长在发展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追逐复兴梦想的青年,是光荣的。看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作为“中国梦”的寄托者,当之无愧!

人是社会的人,从来就不曾有过绝对的独立的静止的人的概念。人一出生,就要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而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义务和责任,而人的概念就是被这些义务和责任所框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要用自己的劳动偿还从社会中所得的,同时还要努力在社会的财富中增加新的份额,只有这样,生命才是有价值,不虚妄的。我们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到社会的进步中去,我们的生命也就融入到社会的生命中去,随着社会的更迭进步,将永不磨灭,这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 当然,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除了圣人和伟人,谁也无法左右社会的兴衰,谁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我们只求尽心去做,对于每个人,国家和社会都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对于学生,学业就是他的国家,对于教师,学生就是的国家……国家兴亡,人人有责,我们要老老实实的做事,诚诚恳恳地做人,标注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成就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有着辉煌灿烂的前景,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这又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青年学生一定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一定要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切实掌握现代文明和技术成果;一定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8篇:如何实现如何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共同发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不应割裂开来。企业的发展不单纯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任务,同样,员工的发展也不单纯是员工自身的个人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同样,员工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提供的这个发展大舞台,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有着高度一致性

1、发展目标一致。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下去,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发展,一个没有发展要求,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定要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时代的发展使得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已经由于过去的“大鱼吃小鱼”向“快鱼吃慢鱼”转变。通过规模经济兼并、扩张,从而获取利润的方式已经落后。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踏准市场经济节奏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员工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同样有着发展的要求。心理学家马斯洛分析过,人有五种需求,其中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是社会要求,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员工获得物质利益,从而满足生存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员工自身的要求,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员工获得地位、荣誉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员工自我发展的表现与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那就是

更快、更强!

2、利益追求一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效益最大化。没有效益追求的企业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企业效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利润。获取利润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员工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是否获得较大的物质利益。

企业与员工在利益追求上是共同的,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利润的增长保证了员工收益的增加,员工收益的增加又促进员工为企业发展更加努力,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双赢”目的。如联想集团、方正集团分别宣布要在几年内产生数十位百万富翁。这是企业实力壮大的结果,也是员工发展在利益方面的期望。正是由于企业与员工建立了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才成就了企业与员工的快速发展和共同富裕。

3、社会要求一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和要求,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当今国际管理的最新趋势之一也强调以人为本,即从满足人在生存、相互关心、成长方面的需求出发,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兼顾员工个人发展,通过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发展环境、满足发展需求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宽阔的发展舞台

企业要明确一个观念:为员工发展做出的投入,不是成本支出,也不是职工福利,而是“生产性投资”。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员工知识水平的提高,自主意识的增强,使得一部分富有管理才能的员工脱颖而出,能够增加企业管理人才储备。因此保证员工的发展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之一。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纵向发展,即员工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二是横向发展,即在同一层次不同职务之间的调动,如由部门经理调任办公室主任。这种横向发展可以发现员工的最佳发挥点,同时又可使员工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向核心方向发展,虽然员工职务没有晋升,但是却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公司的各种决策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为此,企业必须着力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职业管理

职业管理的目标是为员工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并通过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的不同,使得职业管理与员工个人职业规划存在一定差别。职业管理强调的是企业大背景,统筹于

企业发展大目标,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功利性。而个人职业规划,更多的是偏重于员工自身发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因此在强化职业过程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兼顾企业的需要和员工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后,才可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员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最佳匹配。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能够展现良好的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共发展、同进步。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共同愿景的建立,为企业和员工个人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对员工的工作热情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同心同力、共享荣辱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使员工产生血脉相连、同舟共济的危机感,使员工能够在企业谋求发展过程中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执行力。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激发了员工的参与意识,为企业目标任务、规章制度等落实到位提供有效保障。

3、加强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高工

作效率的管理方法。就目前而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过于强调规范化、制度化的“刚性”作用,而忽略了员工作为社会化人的多种需求。

因此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过程中,就必须把观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发展是为了积累物质财富转向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满足人的需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转变。通过管理观念的转变、管理制度的设计、管理方式的调整等方法,促使职工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求得企业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真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员工发展应立足于企业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所在,企业更是员工的立足之本,员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应服从并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员工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一是要有感恩意识。员工为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企业更为员工发展提供发展的平台。如果没有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作为保障,员工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其二是要有敬业精神。要树立忠诚敬业的思想品德,要有主动进取的工作精神,追求完美的思想品格,乐在其中的工作态度。其三是要有工作责任心。既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对企业、对社会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履行义务。

员工应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员工与企业是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并在行动上与企业保持一致,时刻以企业的利益为重,并以振奋的工作热情和巨大的工作干劲投身于企业建设中去。

员工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速,也就意味着知识老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新的知识,必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去。因此,在当今社会,每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保持不断增强的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把员工个人愿景与企业共同愿景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自我超越,突破能力上限,从而活出生命意义,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具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企业,是建立在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没有企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员工的发展,没有员工的发展,企业也就无从谈起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第9篇:实现伟大中国梦思想汇报

实现伟大中国梦思想汇报(精选多篇)

2014年第四季度思想汇报——中国梦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梦的思想汇报。“中国梦”一词响彻大江南北,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集体到个人,都在畅谈中国梦。“中国梦”一词是我们党的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是提出的。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我们每个人的梦。

“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中国梦”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个人

未来前景的美好梦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的梦想,思想汇报《关于中国梦的思想汇报》。 只有大国才敢做梦,倘若一个国家连温饱和自身安危都顾不了,又何谈梦想。中国梦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敢于做梦是好的,但关键是要务实。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如果只做梦不行动那将一事无成,所以我们既要敢做梦,又要脚踏实地。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才汇聚成我们的国家梦。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时刻牢记着自己的梦想,那就是认真学习,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虽然自己已经毕业,但仍积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思想觉悟,对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虽然工作未定但自己不断努力,争取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梦想是美好的,但需

要努力去实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戒骄戒躁、踏实努力去奋斗,让我的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当中。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党员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为个人梦想而奋斗、为国家梦想贡献力量!

汇报人:

2014年12月23日

汇报 电控第一党支部自动化11-4班刘保义2014.4.26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中国梦 2014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

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2014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 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

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2014年11月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

所谓“共同支点”,首先应考察梦想的动力源。既然是一个梦想,那么它必然是关乎人们尚未实现但又在努力争取实现的事情,并由此催生强烈的奋斗动机和动力。

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是强烈而迫切的,这也从宏观角度有力解释了为什么实行改革开放才33年的中国,却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进步。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

和平。

在三大动力来源的基础之上,中国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有爱国情操的公民、团体及领导人,应该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国梦”的众志成城。

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又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系统地设计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

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的“人间正道”。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已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实践,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我们要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一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

二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三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实现它,去实现我们祖国的富强,繁荣。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好好学

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十一月末,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谓“中国梦”,换而言之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时代、新期望。我们知道,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十八大之前,富强、文明、民主、和谐,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幸福中国”、“美丽中国”的新目标。这两个目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此,我个人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渐渐地我才明白,“幸福中国”主要是从民生角度关注人的幸福与尊严,而“美丽中国”则是从生态文明层面关注生态家园建设。这样“中国梦”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幸福、美丽。这是当前“中国梦”的“六位一体”的总体内涵。

谈及“中国梦”实质的理解。《共产

党宣言》表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就有了这样的表述:“不断在实现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就把“人的发展”作为中国梦的实质。而且,在已有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就包含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当代“中国梦”的实质正是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是要落实为人的价

值尊严的实现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这才是“中国梦”需要进一步深化探讨的理论与实践意蕴。

中国梦的实现是依靠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会主动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去。

我将不断充实自己做到“兼容并蓄、博学笃行”,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专

业知识,牢固专业基础知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努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使自己能够为此专业的进步做出贡献。借用青年马克思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够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任何重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所做的牺牲。到那时,我们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久地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高尚的人们将会在我们的骨灰前洒下热泪。”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对自己最崇高的期许吧。

汇报人:刘雨培

年月日

我的中国梦

敬爱的党组织: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借典故“功崇惟志,业广唯勤。”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

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习书记的的这一重要讲话再一次使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梦”上。 在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讲话后,我校开展了“我的中国梦”这一英语演讲比赛,在此次比赛中,各选手积极发表了关于对“中国梦”的理解。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因为中国梦,全中华民族的梦,全体华夏儿女的梦,都是黄河荡尽历史沧桑,奋勇奔向大海的巨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携梦同行,共铸辉煌。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有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中国民族之崛起”的梦想让新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环节已经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

实现,需要中华民族每一位普通人都要勤恳、实干。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下,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将会汇聚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大洋洪流,民族梦、中国梦将一定会实现。

实现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中国作为执政党,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排头兵、领航员,自觉树立严于律己、服务为民新风尚,带头迈向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要坚定不渝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起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经济发展方式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时期,加之我国人

口众多,且趋向老龄化社会,人与自然矛盾尖锐,所以要实现国家富强,任重而道远。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们在以总书记的为中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奋力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作为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角色,更重要的是都有要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责任,无论怀揣着什么样的个人理想,作为这个民族的一员,就要切实履行好自己角色和作用,就要为“中国梦”贡献力量。我的梦是追逐自己的社会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握时代脉搏实现中国梦

——学习“中国梦”的思想汇报

近代中国人民,最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强盛,民族富强,生活安康,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自由与独立,谋求强大与幸福的原因和动力。

中国梦,虽然由习总书记提出这一具体概念,但这个梦想,却早已贯穿了历史脉络,深深扎根中华民族百年来所走过的每一步。它已经深入了我们的血脉,在一处处历史的转折点,指引着中国人民,朝着前方,坚定地走下去,走向遥远的前方。

当鸦片战争的乌云笼罩着神州大地,前所未有的屈辱与惨痛让沉睡的国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铁的法则。当长江上飘摇着各色外国国旗的军舰横冲直撞,当祖国大地上林立着国中之国的租界,当台湾、香港、澳门被一块块割让给列强。被沉重的封建、殖民统治压弯了脊梁的中国人民,在愤怒与压抑中寻找着前方,那时的中国梦,是需求独立与强大。而现在,中国梦,早

已立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向着民族复兴的道路坚实地前进着。

儿时,读《杀胡令》,总是为其中那描绘中华盛世的语句所吸引,“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副画卷,浩瀚神州上,悠悠华夏文明代代传承,忠孝仁爱礼义廉,蕴含了多少辉煌与灿烂。再看那缓缓回溯的历史长河,无数如同繁星般出现的英杰与才子,或慷慨激昂,或风华绝代,一同开启了东方神韵的黎明。

这就是我儿时对于祖国最深的感触,而现在,当面对着中国梦时,往昔尘封在脑海之中的记忆又潮水般涌起,曾经的志向与抱负,在如今,又有了新的定义。

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行走,当我们还未察觉它的存在,却以沧海桑田。我们的生命,除了在人生的长卷上描绘自

己的色彩,更重要的,却是融入时代与祖国的宏大背景,为那抹灿烂与瑰丽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要我说出我的中国梦是什么,我并不能表达的很清楚。大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安康,四海一统,囊清天下,小到家庭幸福与身体健康,总有很多想去实现想去争取。人生总是面临着很多的选择,有很多条路,通往不同的方向,或许,这就是青春最大的魅力——充满着机遇与诱惑。虽然,我们的未来,还充满着这么多的不确定,但我知道,自己身处一个伟大而坚定得洪流之中,这条浩浩洪流,所朝向的地方,有着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目标——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强大。

这条洪流,从远方,从百年前华夏那段痛苦中而来,为了谋求洗刷屈辱从塑辉煌而来。这条洪流,流过五四的挥斥方遒,经过辛亥的催拉腐朽,走过土地革命的红色风暴,看过民族独立的坚决顽强。它站立在1949的天安门城楼,

响彻在罗布泊的上空,屹立在南海潮起的海边,崛起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如今,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强大中国,而未来,它将继续沿着全面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而去。

在这股洪流中,我感受到的,是温暖,是无数怀揣同样梦想与抱负的同伴,一起并肩奋斗的感染。是激动,是遥望那盏即使在雾霾之中仍旧散发着光辉的灯塔,努力向前的执着。是坚定,是克服困难,为了这一伟大目标而奋勇向前的决心。是感动,是在这纷杂的社会,有着一股泉水洗涤心灵的清醒。

无论目标再远大,理想再崇高,我深知,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心本职工作,立足当下,从小做起,积少成多,为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身边,我随时能感受到这种氛围,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现在的祖国,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严峻的国际环境,纷出的问题与矛

盾。但,无论如何艰苦,无论如何困惑,中国梦,它永远,存在于心中,实现与脚下!

胸怀中国梦,我们将一起,为祖国,为民族,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盛世图画!

留给世界的,将是复兴的中华,猎猎雄风!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下一篇:基层团组织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