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更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启蒙教育,在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教育背景下,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适就业心理,较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持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增幅快,再加上每年近5%的未就业人数,大学生求职市场日益激烈,每年都有数万毕业生等待就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此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持续高涨。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高校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目前众多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却始终没有突出重点,专业设置雷同、培养计划相似,定位不明确,专业的准确定位和特色不足,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对较高的人才选拔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用人单位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开始步入社会,就业市场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装点门面”和提高企业知名度,不顾实际岗位需要,盲目崇拜高学历,随意提高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其次,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尽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许多单位一味地提出苛刻的用人标准,除了将各项等级考试证书列入基本要求外,甚至也将性别,身高,长相作为选拔的条件,从而将众多优秀大学生拒之门外。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颇

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大学生存在进入大学后就是进了人生“保险箱”的想法,加上对社会现实大环境的不了解,容易产生以下几种常见的错误就业观:(1)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职业规划:由于当前高校实行的专业性教育模式,部分学生狭隘解读“专业对口”,片面择业,使得择业范围和自身发展空间大大缩小。其次,许多毕业生对就业期待值过高,过分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将工作的“体面”度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眼高手低,更缺乏对于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从而错失众多就业机会。(2)就业准备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有“只要毕业就能就业”的认识误区,幻想无需费多大力气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不做前期择业准备,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随大流,依赖老师、父母提供就业机会,缺少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观,导致求职过程中被动消极。(3)“慢就业”“懒就业”,逃避就业:随着“95后”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慢就业”作为一个新概念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但是部分“慢就业族”在消极的观望和等待过程中,自信心越来越受挫,变为“懒就业”甚至“不就业”,产生逃避就业、害怕就业的心理,最终演变成“啃老族”“家里蹲”“社会巨婴”。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这既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更为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指引。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思想,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也是时代的使命。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就业教育的“三全育人”模式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实施分层引导。其中大一学生主导专业课程的引领,高年级学生通过活动及社会实践提供服务支持,毕业班学生通过就业市场、升学市场的分析来促进发展,最终实现全过程的就业指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危机、学业危机、就业危机困难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各类预警库,及时跟踪、定期更新,全力帮扶,从而实现全覆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

传统的就业工作队伍结构单一,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多停留在事务性层面,很难满足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的指导及咨询需求。因而高校应不断优化就业工作队伍结构,建立由领导班子、任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优秀校友等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相辅相成的师资队伍,实现全员协作。同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建立长效的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为更好的服务学生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纽扣,贯穿生涯教育全过程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以家国情怀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系好“人生每一粒纽扣”,为大学生在日后的就业路上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借力“互联网+”,打造就业指导与宣传平台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引擎,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因而就业工作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通与学生之间的“最后一米”。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结合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如:微电影、漫画、视频、答疑专栏等,打出就业指导的线上线下“组合拳”。吸引学生主动接触就业指导,普及、宣传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择业的观念,增强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参与感,树立就业自信心。

(四)“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破解就业信息不对称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由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接触时间短,双方获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导致“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不了解大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局势。所以,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建立双方顺畅的交流渠道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邀请优秀企业家及用人单位走进校园,开展学术、实践等交流报告,开拓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请进来”的同时也要带领学生“走出去”,定期带领学生走访地方企业,了解地方就业政策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前入岗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感,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形势,在大学生心中埋下职业规划的种子。

三、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以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不仅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体现,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也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了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

[2] 邓基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3] 唐昕.中国高等学校定位问题及原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92-295.

[4] 高健,刘晓娟,管京凤.高校毕业生“慢就业”评价与趋势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0-24.

[5] 罗锋.对高校就业工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8):13-14.

[6] 于乐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7(15):60.

[7] 李丽丹,齐星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发挥[J].西部素质教育, 2017(6):37-38.

[8] 隋富刚,石蕊.论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6,14(17):170.

上一篇:试论S-(-)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合成研究进展下一篇:小横切口经腹治疗小儿斜疝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