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综述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馆员视角下图书馆智能设备采纳研究

摘要: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设备是新技术的载体,智能设备让抽象的技术变得形象和实用。读者和图书馆员正是通过智能设备的应用对尖端技术有了感知。图书馆智能设备的购买和应用应该是组织群决策和理性的个人行为的结果,其目的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与理想相违背。信息技术采纳领域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投资大量的资源进入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采纳,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收益。这并非企业独有,图书馆领域智能设备的采购也存在着严重的随大流和智能设备不尽其用的现象。许多图书馆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但对于图书馆智能设备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非常初始的阶段。人们的焦点还局限于,什么样的新技术可以被开发成适用于图书馆的情境下的智能设备。但实际上,新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个人的适应性行为问题。根据结构化适应性理论,智能设备在图书馆的采纳是否成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被采纳的智能设备技术结构是否和图书馆目前的社会结构有较高的适配度,第二是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有足够的能力适应智能设备给他们工作带来的改变,这也是本研究更关注的方向。有一些研究意识到了读者对新技术采纳问题的重要性,但除了读者,馆员是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另一密切接触群体。图书馆服务的升级和管理的优化,需要依靠图书馆员和智能设备的协同工作。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图书馆员对智能设备的采纳问题。于是,本研究尝试回答两个个问题去弥补这一研究空缺:影响图书馆馆员智能设备采纳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其中哪些是更重要的因素?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实证研究回答了这两个问题。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解释了图书馆智能设备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图书馆智能设备存在的意义和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应用现状。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本研究发现学术领域目前只有针对图书馆员面对新技术压力的理论性和解释性研究,但缺乏对图书馆员为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革的实证研究。此外,图书馆智能设备是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之一,而当前研究对图书馆智能设备采纳的研究也并不多。所以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智能设备采纳两个维度。然后,本研究回顾了经典的结构化适应性理论,并参考这一理论的“适应性”的思想,将本研究定位到组织中的个体对新信息技术采纳的适应性行为分析。接着依据UTAUT理论和适应性结构化思想,本研究提出了馆员视角下图书馆智能设备采纳影响因素模型探究当前阶段这一群体采纳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包含7个变量,其中有3个独立变量(信息技术素养,组织的促进环境和社会影响)和4个因变量(绩效期待,努力期待,使用意向和使用行为)。另外提出10个假设,用来解释3个自变量对4个因变量积极的影响关系和4个因变量之间存在积极的影响关系。我在问卷星平台上制作了问卷,并通过微信和QQ等社交平台,将问卷随机地发放给中国各地的图书馆员。问卷共回收152份,其中142份为有效问卷。SPSS-AMOS分析软件证明了问卷和所收集的数据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也验证了本研究修正后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适配度,整体上处于可接受的范围。问卷人口统计数据的交叉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被调查者为49,女性为93。所有的被调查者均来自全国各地的28个省的图书馆,其中主要来自的省份有湖北(31)江西(16),江苏(15)。共有15个部门被提及,最主要的部门有读者服务部门(37.2%),资源建设部门(33.8%),流通阅览部门(27.46%),信息技术部门(30%)。在工作中使用过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图书馆员占到了大多数,很少有人没有接触过智能设备。男性图书馆员认为自己比女性图书馆员更频繁的使用图书馆智能设备,但样本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图书馆工作的男性馆员数量要远少于女性馆员。对图书馆智能设备的了解上,男性馆员也更加自信,样本中接近30%的男性受访者非常自信自己非常懂得图书馆智能设备的相关知识,而持这一观点的女性馆员只有15.05%。总体上讲,没有受访者认为自己根本不懂图书馆智能设备,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大约知道一些相关知识,只有大约20%的馆员认为自己非常懂得图书馆智能设备。对于使用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改善工作质量和效率是最主要的动机,占据了 80%受访者的选择,紧接着是减轻工作量和让图书馆变得更有吸引力。这与之前的访谈结果高度一致,馆员采纳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工作负担,提升工作质量,但是目前的采纳行为并没有达到人们的理想状态。此外声誉,上下级的要求以及读者的意愿也会成为图书馆和馆员采纳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动机。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 10个假设中的8个。影响图书馆智能设备的采纳行为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为使用意愿和便利环境。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有着最强的积极影响(β=0.354,t=3.201,P<0.001),当图书馆员有强烈的使用意愿也就是使用动机的时候,其使用行为也会大幅增加。便利环境是模型中另一个对使用行为有影响的因素,虽然其影响程度不及使用意愿。便利环境包含:技术支持,员工培训,资金投入和高层关注。在本研究的初始阶段,本研究假设了便利环境对使用意愿而不是使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然而实证结果否定了便利环境对使用意愿的积极影响(β=-0.252,P=0.09>0.05),支持了便利环境的对使用行为的影响(β=0.250,t=2.846,P<0.05)。这也就是说,在图书馆这一情景下,便利环境并不会影响图书馆员的使用意愿,而直接影响图书馆员的使用行为。除此之外,便利环境还被证明对绩效期待有显著的影响(β=0.415,P<0.001)。无论信息素养高或低,促进环境都将帮助图书馆员更好的利用图书馆智能设备,从而促进他们的工作绩效的提升。及时和有效的技术支持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更快的解决问题和修复故障,员工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更合理的资金投入会提升智能设备的采购质量和售后服务,高层管理的重视则会综合改善智能设备的采纳问题,从而提升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影响采纳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绩效期待,社会影响和信息技术素养。出人意料地是,努力期待对使用意向的假设没有被支持(β=0.093,P=0.367>0.05),结果只证明了绩效期待对使用影响有积极和显著的影响(β=0.380,t=9.312,P<0.001)。其原因很可能是图书馆员更加注重智能设备对自己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这是影响他们采纳意愿的主要关键点。他们并不会因为学习过程的困难而放弃对图书馆智能设备的使用意愿,所以无论学习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他们都是希望能够跟上图书馆智能设备使用的这一潮流,希望能够去更多的使用和了解图书馆智能设备,因此所以努力期待并不会影响他们的使用意愿。社会影响在这个本研究中主要指的是他人会影响图书馆员对图书馆智能设备的采纳意愿,这些影响包括领导的要求,读者的希望,同行的推荐和媒体的宣传等。文献调研表明,在许多领域的实证研究中,社会影响都被证明对用户的使用意愿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论与先前研究之一致,社会影响对图书馆员的采纳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β=0.354,t=3.201,P<0.05),他们会因为对其行为有影响的人或者对其重要的人的鼓励而愿意使用智能设备。信息技术素养越高的图书馆员,对于智能设备的理解也就越深,他们一般在生活中有着比其他人更丰富的使用经验,也会主动去寻求在工作中图书馆智能设备,因此他们的使用意愿也自然会更高。相反,那些IT素养比较低的图书馆员,他们会害怕工作和生活中出现过多的智能设备,干扰自己原本的生活,给自己带来负担,所以他们的使用意愿会较低。同时信息技术素养对努力期待和绩效期待也有显著的影响,分别为(β=0.723,t=7.083,P<0.001)和(β=0.380,t=4.071,P<0.001)。信息技术素养越高,图书馆员对自己能够很好利用图书馆智能设备也更加自信,其花费在学习智能设备和工作中实际操作智能设备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少,这就会提高其努力期待。同时,图书馆员也就越相信自己能够把智能设备在工作中很好地应用,从而充分的利用图书馆智能设备为自己工作带来更多积极的改变。除了信息素养以外,促进环境也对绩效期待有着很显著的影响(β=0.415,t=4.834,P<0.001)。最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并丰富和佐证实证研究的发现,本研究访谈了5位图书馆员和1位图书馆智能设备供应商。在结构化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将受访者表达的意见和建议分为三个维度和若干子方面。访谈结果的三个维度为个人能力层面,技术特征层面和组织环境层面。这三个维度的划分与结构化适应性模型的理念吻合,也跟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吻合。即技术固有的社会结构会约束选择使用它的组织和个人,个人的采纳行为同时被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所约束,当前的组织和技术结构是个体长期以来实践的结果。即便是面对同一种技术,不同的个体的采纳行为也会有所区别,其原因可能与任务和个体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密切相关。同时,组织中的个体可以决定是否采纳技术以及采纳技术中的哪些社会结构,个体的长期采纳行为又会改变技术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构成新的社会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技术给组织带来的动态的变革过程。本研究从访谈中发现,个人素养层面,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馆员们对智能设备最强烈的期望,而约束馆员使用智能设备达成自己期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既包括使用图书馆智能设备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也包括他们对自身能够胜任设备操作的信心。组织环境层面上,本研究发现馆员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够为他们提供及时且高效的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他们还认为组织足够的资金投入和高层关注可能会对智能设备的质量以及采纳后的组织适应性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技术特征层面上,图书馆智能设备所依赖的技术多为其他领域的技术转移而来,这使得智能设备的社会结构并不能完美匹配组织现有的社会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是采取机敏的信息技术开发策略,在设计和研发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加强图书馆员和智能设备供应商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从而让技术,组织制度和个人任务更加适配。本研究是UTAUT和结构化适应性理论(AST)在图书馆智能设备领域采纳研究的一个尝试,本研究证明了这两个理论在该领域同样具备实用性。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新的独立变量,并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访谈活动为本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发现和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员;图书馆智能设备;结构化适应性理论;UTAUT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智慧图书馆

学科专业:图书情报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question

1.3 Research procedure

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lated work of IT adoption

2.1.1 Rational decision school

2.1.2 Institutionalist school

2.1.3 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

2.1.4 Related work of 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

2.2 Smart devices in library

2.2.1 Background of smart devices and library

2.2.2 Definition of smart devices

2.3 UTAUT

3 QUALITATIVE INTERVIEW RESEARCH

3.1 Interview implementation

3.2 Current issue and feasible suggestion

4 RESEARCH MODEL AND HYPOTHESES

4.1 Research model

4.2 Measurement items and variables definition

4.2.1 Variables definition

4.2.2 Measurement items

4.3 Hypotheses

5 EMPIRICAL STUDY

5.1 Data collection and demographic distribution

5.2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5.2.1 Cronbach a test

5.2.2 Construct validity and CFA verifying

5.3 Amos results demonstration

5.3.1 Test of observational variables

5.3.2 Modified model fit index

5.3.3 Hypotheses test results

6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6.1 Findings

6.2 Contributions

6.2.1 Theoretical meanings

6.2.2 Practical Meanings

6.3 Limitations

6.4 Future works

REFERENCE

APPENDICES

Appendices 1: Questionnaires in English

Appendices 2: Questionnaires in Chinese

Appendices 3: Abbreviations InterprEtation

Appendices 4 摘要

ACKNOWLEDGEMENT

上一篇:现代小说创作绘画艺术论文提纲下一篇:宪政主义公共行政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