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裁分析对个人主页(PersonalHomepage)中写作者身份的构建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过互联网, 这个强大的主流媒介, 很多知名高校建立自己的学校主页, 展示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科优势, 优秀的教学团队等。不同领域的前沿学者们也会建立自己的个人学术主页, 达到宣传自身, 提高自身荣誉和影响力的目的。那么, 对于需要寻求这些学者个人信息的团体:不仅仅是研究人员、学生、会议组织者、编辑、出版商、大学管理者或者招聘猎头来说, 再好不过了。

事实上, 很少有哪一种媒介可以比得上主页:更好的实现当今对写作者身份研究的功能。同时, 主页有助于将不同的、历时性的自我与超文本中的链接结合起来, 更好的构建写作者身份。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国内外各10篇不同学科领域 (哲学、应用语言学、工科) 的学术主页, 探索个体如何利用各种符号学资源, 在以大学作为背景下, 在线构建个体身份。

一、个人主页发展

学术型主页一直以来都在学术领域内占据着主导地位, 社会网络实践调查表明, 至少五十万的专业学者中, 有70%的学者至少会有一份个人主页。因此, 对于这些学者来说, 建立自己的在线学术主页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义务。同时, 这些学者所在的大学管理者也会注重他们的主页给学校带来的价值和影响:为学生提供在线的丰富资源, 展示本校内优秀师资团队等。正如Hess观察到:“学术领域内的学者设计自己在线主页的同时, 也是促进了其所在大学和学院的声誉。”

构建自己学术主页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学者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份建构, 但事实上, 设计好的学术主页是存在于所在大学的官方网站内, 因此一定要通过检索该大学才可以浏览到学者的主页, 也就是说其学术型主页是受所在环境的支配。对于这一点来说, 身份被认为是与社会秩序紧密联系的, 且为占主导地位话语的产物, 因此, 身份构建其实是强大话语权的附属物。当构建学术型主页时,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大学设计团队的产品, 使它们符合当前大学商业化的模式。

二、身份构建理论

Yule指出, 语用学的特色就在于将语言使用者引进语言分析, 而研究语言使用不能不研究语言使用者的身份。陈新仁指出, 身份建构的研究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最值得注意的研究焦点”和“社会科学的中心舞台”, 也是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 而且已经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课题。致力于写作者身份研究的Ivanic对写作者身份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Ivanic (1998) 的研究将写作者恢复到写作行为的中心位置, 源于Cherry有关写作中自我展示现象的调查, Ivanic逐步构建了一个清晰、全面的写作者身份理论框架, 提出写作者身份相互联系的4个方面: (1) 自传式自我, 指人们带入到任何写作行为中的自我身份; (2) 语篇自我, 指人们在写作中凸显的自我形象; (3) 作为作者的自我, 指作者在写作中表达立场或观点的自我; (4) 自我在社会文化和机构环境中的种种可能性。这4个方面互相交织构成写作者自我的概念。

三、实例分析

本论文为了减少所对比语料的话题差异和内容量多少带来的影响, 以保证对比语料之间有更大的可比性, 分别选取了不同学科领域 (哲学类, 工科类) 内的国内外个人学术主页各10篇, 同时, 为了保证所选主页的标准化, 本文作者选择了世界大学排名前25位的大学, 然后根据等级和性别对这一选择进行分层, 每门学科有5名教授和5名副教授, 5名男性和5名女性, 这些学者们均来自于10多个国家的大学。

本论文采用文本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主页中的文本, 视觉辅助和超链接。通过NVivo 8, 一种定性分析软件, 用来编码主页中的各个单位, 得到主页中主要包括的语步如下:主要荣誉、个人简介、教学活动、学术会议及发言、学术专著、联系方式、教育背景、科学研究领域以及受聘经历。

(一) 图像与文本

在大学主页中, 视觉辅助设计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对网站的美学设计不仅可以增强网站主页吸引力, 还可以提高用户在此页面的停留时间。除此之外, 它们还有助于对网页主体的定位。然而, 个人主页的页面格式和配色几乎总是由其所在的大学决定。大学的名称和校徽往往主导着对个人主页的设计, 一般会放置在顶端, 左边一侧是导航栏, 网址管理员的信息会放置在最底部。所有个人主页上所呈现的内容都有助于构建学者们的身份, 访问者们不需要链接到其他的网站。在剩余的空间内, 主页所有者会通过个人简历、联系方式和照片构建自己的身份。

(二) 超文本链接

主页中最后一个值得提及的方面是个体通过使用超文本链接。超链接指用文字链接的形式指向一个页面, 文本中的相关内容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在一起, 读者可以自由的浏览这些内容。超文本链接似乎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可以自由浏览内容的途径, 但实际上这些路径都是由页面作者预先设计的。对于大学来说, 这增加了将浏览者引导到他们主页的机会。通过文本链接到其他研究小组、实验室、朋友或学院的页面, 作者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社区”, 因此, 超链接为作者提供了一个通过虚拟网络个性化其主页的机会, 链接到其所属大学的文本。

四、结论

通过Bhatia的Seven-move模型和Ivanic的身份构建理论, 对比分析国内外个人主页的篇章模式和作者身份的建构, 不难看出, 它们之间还是有差异性和相似之处。

一方面, 英汉个人主页中连续不断出现的语步彼此之间非常相似。英文版的个人主页多使用超链接, 多媒体, 个性鲜明的Logo等来构建学者身份, 而汉语版的个人主页则倾向于用相对权威的文字方式来构建学者身份。同时, 国内个人主页的语步序列具有整体性, 国外个人主页比较具有个性特征, 西方文化推崇平等, 所以国外个人主页的作者在构建其身份时的方式更直接、态度更鲜明。而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 尊崇权威, 中庸之道, 所以国内个人主页的作者构建作者身份的方式更保守、审慎。

通过探讨在不同文化环境以及不同教育背景下个人主页的语步和步骤, 发现写作身份和语言的组织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特色以及自己的语言声音来构建自己的写作身份, 从而可以在不同的体裁中随意转换自己的身份, 扩大自己的身份领域和自己身份的元意识。

摘要:体裁分析法源于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发展, 这一概念最早是1981年由JohnSwales正式引入ESP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指出, 写作是一种互动方式, 作者通过协商与建构某种特定的身份, 实现与他人的联系和对自身的定位。国内外目前所做的关于体裁分析的研究中, 普遍集中于对学术论文、个人陈述等体裁上, 对个人主页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主要运用Bhatia的Seven-move模型和Ivanic构建的身份理论框架, 探究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国内外学者们在构建个人主页时, 采用的语言学符号, 即“语步”和“步骤”的类型, 同时探究作者想要建构的写作身份。旨在为后续身份构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 希望可以加强对此类体裁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体裁分析,个人主页,Seven-move模型,身份构建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 Hyland K.Individuality or conformity?Identity in personal and university academic homepages[J].Computers&Composition, 2012, 29 (4) :309-322.

[2] Cadman K.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Roz Ivanic.Amsterdam:Benjamins, 1998.ISBN:90 272 1798 X (Eur) /1-556 19-323-8 (U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 21 (4) :405-408.

[3] John.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 (2) :458-460.

[4]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J].现代外语, 2014 (5) :702-710.

[5]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6]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9种光稳定剂下一篇:石油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