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讲课用导学案

2023-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拟行路难讲课用导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 、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 、能分析文中 “比兴” 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懂大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 1 、知人论世

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 的侍郎,在刘 □ 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 □ 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 □ 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 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 □ 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 “ 俊逸鲍参军 ” ,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1 / 3 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 “元嘉三大家” 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背景介绍: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 领悟诗歌主旨:

钟嵘《诗品》说鲍照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分析鉴赏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 第三句中的 “命” 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⑤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以下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2 / 3

参考答案

三、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明确:对这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断绝”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裁悲且减思”之意。细味全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句,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试想一下,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

⑤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 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 / 3

第2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导学案

预习案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2、诗人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 3. 诗人是如何解愁的?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

4、愁的结果是怎样?吞声踯躅不敢言。

5.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 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探究案

重点探究:

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答: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泻水平地自然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借此说明正像水依照地势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样,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表达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之情。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 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第二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由:人生亦有命(宽慰自己)— 酌酒以自宽(借酒浇愁)——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奔涌)。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鼎尖教案P24)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悲怆难抑。(同上)

5、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同上) 难点探究:

1、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 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2、“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感愤的深切。(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比较探究:此诗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写世路的艰难,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远大政治抱负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答:①、思想内容:都写怀才不遇,深感世路艰难的悲愎不平的感情。 ②、语言风格: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3、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答案: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都写“愁”。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鲍照的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诗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更高。

第3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 ) 酌( ) 踯躅( ) 2. 解题: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苏轼《定风波》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四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资料链接】 1. 鲍照生平

鲍照 (415 ~ 470)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东海。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 “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第4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一读,二品,三延伸,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懂诗歌,感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一. 导语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在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所不同。同学们能想起一些什么愁?(离别之愁、思乡之愁、相思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1. 离别之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登黄鹤楼》 3.相思之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 4.忧国忧民之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个人之愁,国家之愁,愁已经融入到了诗词的脉络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的愁究竟又是什么愁?

二、解题

1、一看到这首诗的题目同学们就会迅速的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歌?(李白《行路难》) 能否尝试着一起回忆背诵一下?(全班齐声背诵)

2、从题目上来看,这两首诗歌的题目就差一个字,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呢?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内容多是叙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拟表示用乐府旧题写作。简单点来说,汉乐府里有一篇叫做《长歌行》,你写了同样的题材,就可以命名为《长歌行》、《拟长歌行》或者《代长歌行》。也就是说,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都是仿照的乐府旧题。

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里有这样一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那么,鲍照究竟是何许人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一读

初读:读准字音 读懂文意

(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品

接下来就让我们班的男同学齐读整首诗歌。同学们觉得读的怎么样?

(一)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还要读出它的情感!同学们觉得本诗的情感可以用那个字来概括?(找诗眼:愁)

哪句诗在直言愁?愁到了什么程度?(安能行叹复坐愁?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那么诗人到底为何如此之愁呢?(找原因:路难,人生之路艰难,仕途之路艰难)

(二)为何如此艰难?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的路难在哪里?(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亦有命”。 “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比兴)。

解析: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不甘不平)

·女同学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全班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酒歌不但没有排解忧愁,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悲愤)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前四排同学读)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深深的无奈,痛苦) 后四排同学读,读出情感从悲愤到隐忍的变化。

纵观全诗,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不平到悲愤再到无奈的变化,请全班同学齐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个情感的变化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呢,我们来试一试!

三延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最后诗人的愁绪得到排解了吗?(没有,不敢言,知人论世)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些敢于说,大声说出来的人却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举例)

同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大声的说出了 “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它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直指被统治者当作幌子的虚伪的礼教。他让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这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命运的悲剧也就源于此。

嵇康的好朋友吕安,“才俊、妻美”。不幸的是却有个衣冠禽兽的哥哥吕巽。 “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当时,司马昭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可以定死罪,嵇康怎么也想不到朋友圈子里冒出这么一个阴险的无赖,于是拍案而起为吕安出庭作证。他不知道他走进的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法庭,而是一个要吃人的统治制度。最终,一曲广陵成绝响! 对于嵇康,对于鲍照,还能再说些什么呢?只能说生不逢时。古代文人的命运,又有几个能善始善终?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贬谪受刑,纵使官至相位的王安石,还不是落得晚景凄凉。或许挫折,贫困,真能历练出人才,或许真如鲍照所言:“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结束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里面包含多少无奈多少悲愁,然而生活于和谐社会的我们,寒门也能出贵子,我们再也没有这样的愁。但是人生多歧路,生活总是喜欢给我们制造一些磨难。在磨难面前,愿同学们能藐视困难,直面人生,做到如苏东坡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课后练习: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下面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第5篇:拟行路难

原创教案 平邑一中 西乡 拟行路难(其四)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拟行路难(其四)

B案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庶族等级特别森严,广大庶族寒士很难跻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学子心情郁闷,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拟行路难》,看一看这些庶族寒士的心态。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分析诗歌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1.师问:思考讨论诗人的感情基调? 生答:愤懑

2.师问:为什么诗人的感情基调会是愤懑的呢?(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1)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师问:那么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 生答: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师问: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生答: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四、总结思考

师问:《拟行路难》与《湘夫人》有那些相似之处? 生答:思想感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或者执着追求理想的感情

写作手法:运用比兴

五、作业 1. 背诵诗歌。

2. 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9

第6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悲歌一曲诉衷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课件展示整首诗,请同学读)

“诗人A用诗人B和诗人C来赞美诗人D”。这些人都是谁呢? 分别是杜甫,庾信,鲍照和李白。李白和杜甫我们都十分熟悉了。

鲍照和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特别是鲍照,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有个妹妹叫鲍令晖,是著名女诗人。李白《赠僧行融》“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麒。”(陈子昂和鲍照)就是赞扬鲍照和陈子昂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鲍照的一首诗,《拟行路难》其四。

有“其四”证明不止一首,事实上,鲍照共做《拟行路难》十八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通读,明确大意:

1、请同学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写板书题目以及作者)

2、在读的同时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拟”字如何解释?第二,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 (“拟”字是仿写的意思。这里的《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常用以描写世路艰难,或抒发悲伤之情。并不是李白的《行路难》,二者朝代不同。) (古体诗的一种,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后两句为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代为界的,唐之后的诗多是五言或七言律诗,又或是绝句,格律、对仗和平仄要求都比较严格。但是古体诗并不是要求那么严格,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古体诗的歌行体,它长短不一,但是却十分的有韵律。)

3、请同学逐句翻译大意,注意重点字词。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命运也是有定数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重点分析,体会情感:

1、这首诗读完后,整体感觉是什么,那个字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愁。低沉、深沉、无奈与愁苦) 作者为何而愁呢,这就要联系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盛行的时期。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与之相对的,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何而愁,那么就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愁的吧。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作者不写愁绪,先写一个倒水的动作,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比兴,宋代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2)、“泻”字的意味品读,为什么是“平地”,平地倒水不是应该是圆圆的一摊吗?想象一下,作者独自一人手里持着一杯水,缓缓的倒下,看着水流到地上,四散开来,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倾倒,自高处下落,无奈凄凉之感。)

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凄凉悲苦孤寂的基调。

我们画一个作者的情感走势图,这两句,可以用一个“愁”字来表示,这时候作者的情感的向下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泻水抒愁

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1)结合背景资料,“命”字怎么理解?反问句,问的是谁?

(命,指命运的定数,也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问自己,以得到表面上的宽慰。)

(2)那么作者真的可以得到安慰吗,这样的安慰有用吗?

(实际是没有用的,作者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安慰。)

那么这个时候,作者想要安慰自己,用“慰”来表现这两句,作者的情感是稍稍向上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行叹坐愁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作者借由哪些方式来自我安慰,排遣愁绪呢?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由此可见,第一句中的“水”其实是酒。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无可排解、压抑郁闷。愁时更喜欢歌唱愁苦的歌曲。)

(2)一个“绝”字,表现了作者对哪两方面的绝望呢?

(一是绝了自己唱行路难的歌声,二是绝了自己想报效国家的愿望。) 这个时候,作者的心绪又开始下落了。(板书) 课件展示,酒歌消愁

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吞声”和“不敢”表现了一种什么心情?想言什么,为什么不敢? (惆怅与无奈之情。

现世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愁苦和无奈,时代的弊病不敢言。)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两句,一是“感”,二是“吞”,情感大起大落。(板书) 课件展示,吞声咽愁

四、 总结课文:

这首诗总体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感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公,给自己,给寒门子弟带来的深重灾难。自己满腔热情以及满腹才学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内心的愁苦以及愤懑。) 我们已经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就让我们把情感的变化融入到诗里变成抑扬顿挫,再来把诗读一遍。

五、 活动演练:

请同学在全班同学读诗的同时,表演整首诗的动作以及神态。

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

六、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愁 慰 绝 感 吞

上一篇:初为人师的点滴感受下一篇:苏荣案件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