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座的观后感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于丹讲座的观后感

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观后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观后感

今天,我陪同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老师开篇用了“一碗米的价值”,讲述了最初一碗米通过不同人的改变,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而对人的加工,则是通过不断的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明确有些事情是需要疏导,而不是一味的高压。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通过兴趣的指引,让孩子有意识、自觉的去完成各项事情。对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而不是让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从而使孩子产生厌烦和不满情绪,失去做事情的兴趣。所以在拟定孩子的人生目标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事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而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于丹老师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这样孩子长大后,没有自理能力,造就许多孩子高智低能。例如,现代社会不乏一些孩子上大学后,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到放假给父母带回一包待洗的衣物。

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三、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一切都是应得的。女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登天还难。孔子曰“色难”,意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由于过份的纵容和溺爱,现在的子女对父母的态度难得恭敬,给脸色,发脾气似乎都不为过。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做事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是可以帮助别人的,帮助了别人会得到感谢。同时,引导孩子当别人在某件事情中,帮助他时,要怀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谢。

四、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融合能力。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素质。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让孩子在人群中去学会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第2篇: 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 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

我有一位女朋友,在谈及对女儿教育时自豪的说,自从孩子上学开始,家里人就不再看电视了,每天都在亲自陪同孩子做作业,上辅导班,一切为了她的学习,甚至有辞职的打算。但是,在和她已经上三年级女儿的交谈中,我发现她竟然对“骷髅”“驾照”“下架”等日常词语一无所知。可是她的学习考试成绩竟然是全班第二名。我儿子的外号是“万事通”,我平时支持并鼓励他多阅读,多看动漫片,多使用电脑,多加强户外运动等等,因此他的知识早已不限于同龄人的范围,世界地理,中国历史,网络用语甚至时事新闻均是他兴趣所致,可他的考试成绩仅是全班第十二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有一次我试图让儿子去洗碗,结果家里人老人一致反对,说孩子小,怕耽误学习时间,怕孩子受罪,会打碎碟子,会划破手,会浪费水„结果,已经六年级的儿子,什么都不会做。

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二、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

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一切都是应得的。女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全天还难。孔子曰“色难”,意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由于过份的纵容和溺爱,现在的子女对父母的态度难得恭敬,给脸色,发脾气似乎都不为过。这实在是对中国孝道的一种背叛。

去年在澳新旅行团中,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女学生,一路上竟然全是由年迈的母亲在推行李车,她走在前面竟没有回头的意思。团队中有一游客直接上前告诉她,你应该为你的母亲推行李。

儿子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日记“姥姥的爱”: 姥姥的爱象蛋糕,又香又甜多美味。姥姥的爱象小溪,每天洗衣多辛苦。姥姥的爱象太阳,又亮又暖照耀我。 姥姥的爱象跑车, 每天来回接送我。虽然我写的简单,但姥姥的爱不简单。将来我一定要给她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就象她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一样。这篇日记老师毫不吝惜的给了儿子满分。我看了之后,念给我的母亲听,母亲听了,哭出了声音。

多简单的一个道理:子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融合能力。

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素质。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有个女朋友在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原文如下:今天早晨儿子上学时说要钱买荧光笔,于是从钱包里拿了五元给他。中午吃饭时问他花了多少钱,他理直气壮地说花了一元,又问剩下的钱呢?儿子突然害羞起来,怎么也不肯说。原来学校不准学生带钱到学校,并且会让同桌对书包和口袋进行互相检查,孩子们之间也会互相举报,如果发现就得交给老师,所以他就把剩下的钱扔到垃圾箱里了。

我看了这篇文章后,回家用同样的问题问当时已经上五年级的儿子,儿子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那就还是把剩下的钱扔了吧。这样的回答令我始料不及,我原以为五年级的学生一定会和二年级的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有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想到却如出一辙。到底是智商的雷同还是学校教育方法的惊人一致?

这样的孩子在走出校门之后,不免会让人为他们的前途荆棘充满担忧。

母亲单位一同事的儿子高校毕业后就职于上海某外资企业,但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谦让,团结,沟通的能力,结果被炒鱿鱼。回家后,竟然患上了轻度抑郁症,时间一长,彻底放弃了再就业的打算。这让父母一筹莫展,短短的时间内头发全白,令人不忍。

众多的事例足以让人反省教育的重要性。人格的完善,能力的锻炼远比书本知识的汲取更重要。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让孩子在人群中去学会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第3篇:于丹讲座观后感

观“于丹人格教育”讲座有感

黄沁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关于人格教育的讲座,感慨颇多。

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我虽然听过,却是温故而知新。故事中的孩子很爱发脾气,伤了很多人的心,于是他的爸爸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他把篱笆上钉满了钉子,密密麻麻,十分恐怖。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我是不是也一样?也许我比他好一点,但是我却同样是伤了很多人的心。爸爸叫我多穿点衣服,我会对他脾气;妈妈问我作业有没有做完,我会对她大喊大叫;外婆问我想吃什么,我仍然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从来都是认为,他们对我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却从来都不认为,我偏激的言语一次次的伤了他们的心。他们是如此小心翼翼,在呵护我,在保护我,把我捧在手心,我却像一个刺猬,那样棘手。后来那个孩子觉得很惊讶,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决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脾气。篱笆上的钉子一天天地在减少,直到有一天他对爸爸说,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你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掉吧。孩子将钉子一颗颗拔去,钉子没了,可那一个个密密麻麻的钉孔却远的留在了篱笆上。是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我们道歉,我们忏悔,我们深知我们的过错,可是错误已成事实,无法修改,就像我们拿刀子在亲人的心里划了一道口,可以缝合,但疤痕永远都在。我的亲人们是如此的爱我,他们用他们受伤的心,托起我稚嫩的灵魂,我也会尽我的努力,让他们的老伤愈合,新伤不再。

后来,于丹老师又讲了她和她女儿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小时候,外公教我剪纸,剪刀在被折得很小的纸片上左转一个弯,右转一个弯,再将纸片展开,一幅纸花便完成了。有一次,我剪了一个蝴蝶纸花,便爱不释手,欣赏了又欣赏,十分珍惜。后来我不小心滴了水在上面,纸花断了,我很伤心,哭了很久,于是外公便帮我修纸花,他将断了的地方接上,再在上面粘了一个小星星,做得比原来还漂亮。这告诉我,遇到困难,是没有用的,眼泪不能帮助你干任何事,用我的手,用我的心,去弥补缺憾才是最重要的。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爱哭的人,因为我知道眼泪只能证明你的懦弱,我也懂得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可是每当遇到困难,眼泪总是止不住的往下掉,我不想哭,可总是忍不住,这是懦弱么?我想,我不会被自己吓倒,哭只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我心中激起的热浪才是我的燃烧的斗志!

最后,我觉得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上面说到的爸爸对我嘘寒问暖,我对他发脾气,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我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冷了还是热了,我心里也清楚,所以我才对他们的关心觉得不屑。试着对渐渐长大的我们放手,不要管得那么细,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生活,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

人格教育,听上去是一个很大的帽子,可是它也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次表扬,一次批评,一次安慰,一次开导,都是人格的教育。我想,让我们这些被教育的人变被动为主动,与我们的父母、老师一起,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4篇:于丹讲座观后感

——天南小学五年六班

田雪寒

今天,我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于教授在讲座中讲的几个小故事给我很深的感触。 故事一:红高粱的故事。有一个叫刘黑子的土匪,平日里打家劫舍伤了很多人命。他虽然是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土匪,但在他的村子里却被称为大孝子,这是为什么呢?

刘黑子靠着打家劫舍变成了有钱人,为了让一生穷苦的母亲在村民面前风光一回,就把村民都召集到一起,让自己的母亲打扮一新坐上轿子,但又怕村民看到自己母亲的大脚便用布帘遮住了母亲的脚。可谁知母亲扯下布帘下了轿子,当众教训起刘黑子:“你嫌我脚大是不是?我告诉你,就是这双脚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的,要不是这双脚你能有今天?”刘黑子听了羞愧难当,在全村人的面前恭恭敬敬给母亲跪下来磕头忏悔„„莫论这个土匪曾经多么穷凶极恶死有余辜,但这种对母亲的敬重和感恩之心,就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二:是于教授和自己女儿的故事。于教授经常会带这女儿去单位,时间长了她的女儿就和单位里的好多人都熟识了。在于教授单位里有一个神奇的幻灯片机器,这台机器的发动装置是一台自行车,只要把自行车蹬转起来,幻灯片就会自动播放。女儿对这台机器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想把这个有趣的事情分享给自己的同学们,她就请求于教授可不可以让自己的同学也一起来参观一下这台机器。在得到于教授单位主任的许可后,女儿带着一大帮小朋友来看这台机器,同学们看了也都很感兴趣,但是没想到有一位同学在蹬自行车的时候操作不当,机器出现故障,卡死了。之后于教授就让女儿去找单位的主任去道歉。但这时候女儿却说:机器不是她弄坏的,为什么要她去道歉?于教授便教育自己的女儿:机器虽然不是她弄坏的,但弄坏机器的人却是她带来的。所以她是这起事件的主要负责人。所以这个歉她必须亲自去道。即使道歉是人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担当,既然事情因我而起,我就有责任来承担后果。在听了于教授的话以后,女儿尽管很难为情,但还是带着同学低着头去找主任去道了歉。独立,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德,我们也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勇于承担过错,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讲座看完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通过于丹教授的讲座我知道了我要学习的不光是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一个懂感恩、懂担当、尊老爱幼、光明磊落的人。

于丹教授,谢谢您!

第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

《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

沙坡小学三一班

齐雨滢

我是周日才知道老师布置给孩子的作业,看陕西四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节目,我只能通过网络查到该节目,已经是晚上21:00了,于丹老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时也让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了深刻地反思。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家长如何对自己地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怎样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有责任感的人。这里提到了具有普遍现象的隔辈教育,也有大家比较关心的课外辅导班的方面,更有如何让孩子感受来自家庭的爱,可以说,囊括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其中于丹老师通过一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做法对我的触动最大。一般人看来,这件事本不关孩子的事,可于丹老师目光犀利,发觉这正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个契机,顺势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对此事负起责任。看到这里,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生活中的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看完节目有以下几点可以总结;

一、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

二、孩子的坏习惯是怎样养成的,长辈该如何管教孩子。

三、让孩子知道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四、学会自立、自强、自信

五、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团结才是力量

于丹老师还强调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参加课外班,要根据孩子地爱好,根据孩子地意愿报课外班。她还特别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她女儿爱好踢足球,她就鼓励孩子去踢,在家里丝毫不加约束。

看完讲座,感触很深,于丹老师不阻止女儿踢球,是因为那是她女儿地爱好,这样做表现了她对女儿地尊重。每个人都有爱好,我对孩子呢?

听完于丹老师地讲座,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能在孩子未成年前看到这么好的讲座,我相信会让孩子在未来少走弯路,培养孩子自强、自信、自立。

家长:齐睿

2016年4月10日

第6篇: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

观看一个节目之后,总是有所感受,大家看看下面的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一起阅读吧!

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1 那天听于丹的讲座,偶尔想起这样一件事。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姥爷就经常悄悄跟我说,你看,这里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博学,谁做事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当你的老师?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是好的,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姥爷,说你看,有一个叔叔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姥爷就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这也是一种老师。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所以《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感悟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因为他们不用华彩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远离。他们不因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报,觉得不可企及。他们以自己的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是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便是孔子的温暖世道了。

其实只要做到五个方面,那么这种仁爱就基本完成了:恭则不侮,生命有尊严;宽则得众,受众人爱戴;信则人任焉,走得更长久;敏则有功,打碎的罐子变宝贝;惠则足以使人,调动他人积极性。

我们以下代人的眼光来看“恭”和“宽”是教我们怎么样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们怎么样做事的,“惠”是教我们怎么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这就是我们现代人一生基本上要做的内容,所以中国儒家的仁爱思想,我想他跟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理想都会相关,他让我们有具体的做事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角色。

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感恩大自然。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在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没有新鲜的氧气成分,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知道他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作文金谷园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爱护花草树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鸦有反哺之义,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因为正是他们辅育了你,后果不堪设想,感恩全界……无时无刻我们不在感恩,人类只能用氧气罩生活,给你说一两句鼓励的话。

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有人伸出了一只援助之手,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就是感恩,羊有跪乳之恩,小学生们只要学习好,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原来感恩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所以感恩是没有境界,在你为目标奋斗的时候,还在哇哇啼哭的时候,是它让我们存活,晚上在家时。

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成长吧,到时候天空变得灰蒙蒙的,才使你坚持到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

感恩。由此可见。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我才发现,感恩是多么伟啊。,感恩是多么神圣啊。感恩大自然,要学会感恩去报答。

这是感恩的力量,白色垃圾漫天飞舞,就已经在感恩。

当我们刚刚出生。感恩父母,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

感恩医生,没有隔阂的,原来感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

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3 放假之前我们观看了于丹为大学生进行得讲座,于丹教授极富人生哲理的话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涤,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至理名言在今天依旧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观看于丹的讲座,让我领略到的是对自己的得失正确对待智慧,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融入现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现实中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于丹告诉我们,做为个人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一味的想不开,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高兴的事情去弥补遗憾。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有些缺憾,这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对待他们的心态。纠缠于缺憾中的人将失去更多的东西。只有正确的对待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个人总是后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后悔今天的事。正确面对现实中的不利方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这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效果会更好一些。

于丹在讲座中说出了一个故事:孔子课堂上的学生席间闲谈理想!有的学生说要财富,有的说要做大将军!也有的说要做隐士??当学生问到孔子时:孔子说: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怀子!意思就是说:能让父母老者们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长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说:对父母孝顺无非两个是四个:顺意,色难!顺从父母之意,对父母和颜悦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朋友对你最好的评价是一个信字!如果你认识那么一个两个知心的朋友对你的评价是如此的话!知足矣!每个人都会小的时候!孩子们

天真无邪!当孩子们都长大时,能想对某人在自个小时候对他的好时??怀念之时!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个愿望!通过这个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实与我们是相通的。对于前人的好东西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于丹教授的这些观点,让我们感到心灵的温暖,能慰籍到人心灵的深处。

上一篇:信用卡申请提额下一篇: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