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2023-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说课稿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说课稿,欢迎阅读。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2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义务教育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二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二、析学情,说目标

五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并且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以上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2.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层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三、说教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各题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采用的是情境激趣法,品读探究法。

说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由此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我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质疑→释疑”进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对题质疑→初读解疑→再读生疑→合作解疑→小结,对文质疑(升华)”,这样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学习的能力。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题质疑;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对题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正音,指导难字认读书写,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在读中了解事件梗概。

(四)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落实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倡导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并有意识地安排了“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景,在旁边写上批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这个部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指名回答。

3.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面?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景,在旁边写上批注。

4.选择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读一读。(相机出示相关场面描写的重点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相机完成板书)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对文质疑。

1.布置作业:把大典的盛况写简短些。

2.再度质疑,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26开国大典

大典开始前

(1—4)

大典(宣布 升旗【鸣礼炮】 宣读公告) (5—10)

自豪 阅兵式

(11—13)

激动 群众游行

(14—16)

六、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这节课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3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说课稿

《猎人海力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从动物口中得知大山将要崩塌,洪水将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他不惜牺牲自己,说出真相,最后写人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以上三个目标,体现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推进的关系,在词中反映句的作用,借句理解词,借词说句,由句成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民间故事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以问题引导,语言表达为外显标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不断引导、修正、完善的过程。我通过设置“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

⒉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走进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品味文本语言,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再复述出来。这样复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吸引人。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救白蛇

得宝石

猎人海力布

听鸟语

善良

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救乡亲

变石头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个板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说教学效果。

由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通过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因此,学生很快把握住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猎人海力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从动物口中得知大山将要崩塌,洪水将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他不惜牺牲自己,说出真相,最后写人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以上三个目标,体现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推进的关系,在词中反映句的作用,借句理解词,借词说句,由句成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民间故事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以问题引导,语言表达为外显标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不断引导、修正、完善的过程。我通过设置“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

⒉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走进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品味文本语言,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再复述出来。这样复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吸引人。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救白蛇

得宝石

猎人海力布

听鸟语

善良

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救乡亲

变石头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个板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说教学效果。

由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通过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因此,学生很快把握住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4篇: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7 桂花雨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7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1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

2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三、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喜欢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第5篇:(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选自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从锦绣山川和文化艺术的角度进行文字描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本课是最后一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第

二、

三、四自然段则用浅显的文字具体刻画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的情感,并仿照文中排比句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教学难点是再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生动的画面。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研究的问题;学会利用网络搜集、筛 选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组合。

3、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的情感。

我们知道,在21世纪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35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仅凭一支粉笔和几块黑板,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它给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以上三点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凭借网络平台沟通课堂内外,将文字形象化、音效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客服热线:025-688019

18、68801919

- 1

学科王教育资源网

群,运用书中的描述方法,来进一步进行说写训练(根据画面,找出书中的相关语句;仿照书中的语句,来说一说壁画的内容;运用书中的句式进行想象训练;利用图片指导背诵)。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量主题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灿烂的语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藏经洞是莫高窟历史的浓缩。这一段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准备进行略处理。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补充 “藏经洞的劫难史”这一材料,侧重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口语表达的能力。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基础上,激起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 经过阅读文字,欣赏画面,了解历史,感受文化,再读最后一小节。学生情感的升华也就水到渠成了。

3、积累语言,熟读成诵

课文第二部分文质兼美,要求学生学完全文后会背。由于文章比较长,给学生记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我采取“挑战播音员”的方法给图配音,使文字和形象紧密结合,降低背诵难度,提高学生背诵兴趣。在学生背诵的时候,打开音乐,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使学生在古朴空灵的音乐里,咀嚼文字的韵味,体验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享受文、图、声、像相结合的赏读意趣。

4、确定主题,拓展学习

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提出的问题,有的通过前面的精读品味已经找到答案,有的还悬而未决。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而且关于莫高窟的文化,网络上有丰富的内容,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越性,落实新课标里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引导客服热线:025-688019

18、68801919

- 3

学科王教育资源网

第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

一、 教材说明、分析:

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9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法说明:

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三、 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 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前我们学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就是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故乡》。下面我们先对小说的常识进行一下复习。回顾小说的常识,明确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使学生进行文学积累,了解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藤野先生》。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文中的闰土是以鲁迅家乡的农民章闰水为原型的。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这部分提出问题明确学生自学的方向。

1、快速默读课文,识记字词。

2、梳理情节结构。

3、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

4、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概括内容。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针对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

2、解释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五)整体感知:这部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交流,教师总结。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字,概括小说内容。依此划分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冷寂和母亲的神态,以及“我”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刻画了圆规杨二嫂的市侩嘴脸。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愚昧麻木的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六)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阅读1—5段(第一部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七)口语表达与小结: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适时进行这节课的总结。

问题: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你喜欢或讨厌其中的哪个人物?用自己的话说说。

(八)课堂作业:留出适当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完成课后练习第

一、二题

2、完成《课堂10分钟》 9课(第一课时)

通过《故乡》的教学,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抽丝剥茧、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