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朵夫名言

2023-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约翰克里斯朵夫名言

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书心得

20136076 城环学院给排水02班柳沛松《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一本长篇小说,主人公以贝多芬为原型。作品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被公爵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然而,他的家境愈发败落了,父亲整日酗酒,养家的重任过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里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并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弥娜之间相互产生了好感,但遭弥娜母亲的反对。此时,父亲也去世了。克里斯朵夫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此后,克里斯朵夫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他的心绪烦乱,意志更见消沉。舅父指引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但后来他和一帮大兵发生冲突闯下大祸,他只好逃到巴黎。在巴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教钢琴的工作。制造商的外甥女葛拉齐亚对他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克里斯朵夫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了一幕音乐剧。然而演出被人捣乱搞得一团糟糕,他气愤得中途退场。由于这次不成功的音乐会他的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后来,克里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不久,克里斯朵夫创作的《大卫》出版了,他再次赢得了“天才”的称号。但克里斯朵夫仍被人利用,卷入一个又一个是非之争,逐渐身心疲惫,幸得葛拉齐亚的暗中帮忙,他才脱身。然而,在一次游行中,他的好友奥里维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他也打死了警察,最后不得不逃亡瑞士。在瑞士,克里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绝。一个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时与丧夫的葛拉齐亚不期而遇,两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然而,由于葛拉齐亚的儿子仇视克里斯朵夫,二人始终无法结合。岁月流逝,充满激情与斗争的生活也遥远了。当克里斯朵夫从瑞士的隐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国的社会生活中时。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他甚至和敌人也和解了,并反过来讥讽像他当年那样反抗社会的新一代。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完全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

我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以前我在学生时代浪漫的

我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十几年过去,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再读,除了激情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那脆弱柔软的心。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终于相信,所有苍茫悠远的往事总不免消失于虚空,无论经过怎样的悲喜,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全部努力最终都不过只是完成了普通生活,而苦难就是苦难,通常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即便是靠着自由的热情和意志生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会弹一首他的死敌勃拉姆斯的一首曲子。并唱着:“我感谢你曾经爱过我,希望你在别处幸福„„” 。

他是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

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的过去。一切有形的物体都在出生的那一刻不断消耗着,更新着。唯有音乐,不朽的音乐长在。他是有形之外的无形永恒。他是独立的,特立独行的世界,唯你独尊。他纯洁的眼中有每个人的梦想,似冰山上流下的水,含着善含着恶,但,超乎善,超乎恶。能够依附在他身上的人皆脱离了时间的残酷冲刷,毁灭万物的死亡也似收起了狰狞的面孔。将我滚烫的脸贴在他温润的额头,默然的闭着眼睛。可我竟然清楚地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他超脱的笑容。我蹲在他的心头听着永恒的心跳声。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我心中的英雄,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勇士,屹立于我心中不倒!

第2篇: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书笔记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书 笔记

第一次接触《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名著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完全读懂,只是略读,但也能感受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内心的孤独和强烈的反抗激情…..多年后我又读了这本书,又是另一种情感。我领略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的一首交响乐。

我欣赏《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利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公务员之家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仿佛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该书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该书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部书歌颂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上的经历,它不仅仅是写克利斯朵朵夫一个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历程的写照,是真正的英雄的描述。它赞扬这样一种精神: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尽管其间要经过众多曲折,但光明必将胜利。

罗曼·罗兰在写这部小说以前曾经屡次宣称:世界要窒息了,必须打开窗子,让新鲜空气吹进来。这个观念在这部具有史诗规模的小说中表达出来,书中的情节在欧洲两个主要的国家——德国和法国展开着。作者描绘他的主人公时以当时汹涌澎湃的各种事件作为背景,同时述及20世纪初叶欧洲生活中极其纷繁的各方面,从文化艺术以至政治动态。这里所说的一代无疑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罗兰自己的一代。克利斯朵夫在精神上感到骚乱,他深深地厌恶一切非人性的、矫饰和伪善的、使人的天性变成拘谨和畸形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是罗兰本人的特性。这就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首先是从他早年的日记中所认识的罗兰,那个高尚而不安定的、诚实与真挚的性格。

罗兰所描绘的世界“必须改造”。他所描述的一代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事实上,他描绘的并不是那一代的生活,而是它的悲剧,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可以把这部作品称为乐观性的悲剧吗?我想是可以的,尽管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和不再年轻的作者都受到了如此命运的打击和沉痛的幻灭。即使约翰·克利斯朵夫拒绝了改造旧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工人阶级的运动,以为里面只是些自私的工人领袖在卑琐地争权夺利,我们还是可以这样说。即使约翰·克利斯朵夫不能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强大的创造力,即使他看不清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袖,只有跟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知识分子才能有救并摆脱罗兰这一代的绝境,我们还是可以这样说事实上,罗兰在经过10年的劳动而完成这部史诗体小说时,还是和他在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时同样地跟马克思主义疏远,这就决定了他对那一代人和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抱着“悲观”的看法,并在结束最后一卷的序言时说:“克利斯朵夫,我们必须灭亡,为了得到新生。”真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只能灭亡,因为他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力量,走到了人生旅程的尽头;如果再要前进,他就必须克服使他停顿的障碍物,就像许多别的诚恳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一样,他们知道旧世界已经在崩溃了,但是他们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气蓬勃的暴风雨才能扫除垂死的社会,使人类恢复自由,尽情地享受纯朴和欢乐的生活.约翰·克利斯朵夫必须灭亡,为了在安纳特·李维埃尔的形象中得到新生。她是他的精神继承者,序言结束时的话无疑的是针对她所说的:“现在要轮到你们了,当代的人们,青年们!前进,把我们的身体当作阶梯,向前挺进吧。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吧。”安纳特·李维埃尔确实比她的先驱者们更幸福、更伟大。俄国革命以及千百万普通人用手和脑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罗兰得到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给他指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下一代应该走怎样的新道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本世纪初向欧洲的知识分子们发出的热烈呼吁——无疑的是那个时代中最光辉的历史性文献之一。它笼罩着艺术性形象,并且用精炼的技巧写成,同时是从一个仁爱而敏感的性灵深处进发出来的呐喊,这个性灵敏锐地感到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衰落和一个腐败社会的精神崩溃。那一系列《名人传》,尤其是其中的《贝多芬传》,不过是一些先声,引导着这部雄伟的、充满了大气磅礴的思想与形象的艺术创作。总的来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对封建等级和门阀精神魅力以造福人类。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对沉寂的历史条件,又导致他对统治者抱有一定的幻想、对人民的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轻蔑态度,对艺术家的使命超政治估价,以及晚年对斗争的厌倦心理和对恶势力的妥协倾向。所有这些矛盾性,都打下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他所属的时代和阶级的英雄,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随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斗争,这种克利斯朵夫式的英雄已越来越失去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社会反动的斗争中,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有着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小说主人公克里斯多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约翰爱幻想,爱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联想。他6岁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并成为引人注目的音乐家。他在困苦和艰难中成长,受到许多磨难。他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的音乐生涯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有过志向,也奋斗过,但一点也不中用,蹉跎了人生。人们都说他是“标新立异”。但他顽强与命运抗争,他有着坚强的力量,扰攘不安的灵魂,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他的音乐变得更宽广更富于人间性。他不希望音乐只成为自己的独白,自己的言语,更不希望一种只适用于内行的复杂艰深的结构。他要音乐成为和人类沟通的桥梁。唯有和别人密切相连的艺术才是有生命的艺术,最后终于成为伟大的音乐大师。

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在江声与钟声中,音乐家克利斯朵夫成长,反抗进取、成名„„这是一部昂扬奋斗精神与人格力量的书;冲破狭窄天地,迈向更高的境界。海潮的篇章,恢宏的蕴涵,使这部长篇超越主人公个人的历险记,而成为人类的一部伟大史诗。

我喜欢这部书,不仅仅因为它是名著,更重要的是书中的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灵魂的美……..

第3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400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我爱音乐,因为在音乐的殿堂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予我心灵上深深的震憾。我爱文学,不论是托尔斯泰的凝重,或是徐志摩的醉情,都无法改变我对罗曼?罗兰的那份衷情。他使我第一次听到了文字的声音,感受到苍白的文字,犹如化成一阵阵氲氤的水汽,拂过我的耳畔;

一串串音符,冲撞着我的心灵。我仿佛清晰地听见了书中的文字正在呐喊;

听见了作者笔下英雄心脏永不停歇的跳动声。

克利斯朵夫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奥利维埃这样的知己,使他因为饱受生活坎坷而疲乏的心灵沐浴到友谊的滋润。当克利斯朵夫获悉自己有了一个朋友,是那么的激动,以至于忘记了身边发生的一切,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克利斯朵夫又是不幸的,在他正需要朋友的关怀时,奥利维埃却为了反抗统治、获得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生活布满了荆棘,但克利斯朵夫用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点燃了横在前进路上的阻碍,开辟了通往自由的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份崇高真挚的友情,更告诉我们人活着就要为了自由与权利而奋斗。

我爱克利斯朵夫。因为作者把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那么真实:少年时的善良单纯,青年时为了真理“桀骜不驯”地不懈奋斗,老年时成熟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及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作者流畅地叙述了主人公一生的奋斗史,而又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字华丽而不失真实,情节曲折但可以给读者充分思考与回味的空间。一本好书就是在读者掩卷瞑思时才发觉自己已欲罢不能,萌发再次阅读的兴趣,点燃重新品书的热情。在我眼中,《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如此。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奋斗的目标,不屈的意志——是人通往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成功、伟大的,正如其作者的一生。约翰?克利斯朵夫将在我心中永存。也许正如其死后最后那声满怀期望的呐喊:“有一天,为了新的斗争,我还会再生。”

这篇读后感紧紧抓住了作品跳动的音符,播弄读者的心弦,滋润读者的心田。从作品人物的精神、信念、意志中产生共鸣,借题发挥,生发出了作者深切动人的感触。语言精练而不失文采,结构清晰而意蕴。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第4篇:约翰.克里斯多夫

冥想中的精神跋涉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有感

信息中心宁冬云

二十年前,记得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秋天,大学里的一位老师给我们推荐《约翰克里斯朵夫》,于是在图书馆借了傅雷译的这个版本,感觉语言上非常中国化。我和同宿舍的姐妹们轮流地传看着,我们被罗曼.罗兰的作品强烈吸引着。随着他的笔端而犹如电影画面一般不停地转换着,跟着主人公在不同的地点奔走,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环境抗争。而我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属于自己的影子:或是悲愤,或是冲动,或是怜悯,总之当时感觉很多情节都很有感触,许多话都富含哲理。

这次校工会组织读书活动,感觉应该重温经典,于是又想起了当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晚上在灯下静静地阅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有了不同的感悟。

这部贝多芬式的英雄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高贵的灵魂。我翻着这洋溢着理想主义的书页,时而为克里斯多夫少年时代一人挑起生活重担的艰辛而长久叹息,时而为他勇敢率真地抨击庸俗文化和决绝的反抗而激动不已,时而为他遭受的种种屈辱和恶意的攻击而愤愤不平,时而为他痛失挚友奥里维和情人葛拉齐亚而悲痛惋惜„„以其悲伤而悲伤,以其快乐而快乐,我想每一位读这部作品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都能够在音乐的旋律中,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或悲伤或感动,甚至有时为他泪光涟涟,有时为他满心欢喜。

生命的力量

“一年之中有几个月是阵雨的季节,同样,一生之中有些年龄特别富于电力„„”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在成长路上经历的风雨坎坷,他与命运、世俗势力相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曾激荡着青年时期的我,更影响着现在的我。走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虽匆匆地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食堂之间,但你会看到他们偶尔地跳起来,偶尔地肆无忌惮地大笑,就会感到年轻的美好和生命的积极向上。我想生活不能仅仅是生活,它需要用心、用脑、用坚强的臂膀和厚实的脊背去体会、去承担!很多时候会说生活本应简单,没错,生活可以简单,但生命却不可能简单!生命是沉重的,沉重得你必须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勇气;但生命又是有延展性的,它需要你去积极地面对,当你昂起头面对生命的时候,它就会赐予你无穷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因为真实是一种太过于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很多人都惧怕真实。因此我们往往也会有着和约翰.克里斯朵夫相似的遭遇和苦闷。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我们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令我们倍感欣慰的,同时也让我们充满希望。虽然我没有克里斯朵夫那样快意的真,但我同样痛恨虚伪,痛恨谎言,我会依然去保持尽可能的真实,为了我这个亲密的伙伴,更为了自己能够踏实、坚韧地走在路上。

真实的坚韧,可以让我们从最庸俗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力量。虽然过了不惑

的年龄,但对于生活,我并不奢求什么物质的收获;不过对于生命,我依然渴望蓬勃的力量!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所给与我们的精神上的慰藉。

真诚、真情之光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康德

美丽的格拉齐亚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纯粹的爱。这个在童年就爱恋克利斯朵夫的女子,成为克利斯多夫晚年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纯洁与神圣,以至于脱尽了所有的尘俗,升华未了的爱情。在她的召唤下,他懂得了急流勇退的意义,安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让心灵平静,让爱心弥久不散,对死亡的坦然,这无疑是他晚年从这位可敬的朋友身上感染到的最最宝贵的东西,受用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另一位朋友奥里维,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都有着善良的灵魂,崇高的理想,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同所寓所里,忍饥挨饿,却怡然自得。他们交谈不多,但只要想着对方在身边便觉得舒心惬意。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他们都热爱自由。克利斯朵夫是雄性的,充满力量的。他要保护他所热爱着的朋友,用他的直率和笨拙表达柔情。因为有灵魂深处的共鸣,这两个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人却共同生活的非常和谐。这样的友情是实在让人向往,他们个性相异,一个柔弱,一个暴烈,却能很自然的相辅相成,共勉共进。他们对彼此没有私心,全心全意,肝胆相照。彼此成了彼此的一部分,使对方的生命更趋于完美。从头到尾,这部作品里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平凡世界里的英雄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 傅雷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也曾痛苦过,彷徨过,他曾受到过排斥,陷入困境。但是他都用自己真诚的热情热烈地追求着,奋斗着,他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不但让读者感到战斗的力量,更激励我们拥有一颗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灵魂。克里斯多夫童年时就爱上了音乐,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当他处于生命低谷的时候,他的舅舅——高脱弗烈,这个没有太多文化的人,说出的话却常常发人深省。他让约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受到了更好的音乐熏陶。那是一种悠长而又恬静沁人心脾于天地间长长的漫步与思考。当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一次次遭受打击,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的时候——还是舅舅帮助了他,使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起来,埋头音乐创作,克里斯朵夫又重新站了起来。

“你得对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 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 Als ich kann (竭尽所能)”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让我们认识到再伟大的人也有着人性的弱点,更何况我们常人呢?现在是和平时期,不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正是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更需要一点精神,一点信仰。就像我们的学校一样,我们的省级名师、国家级名师,可能只有一个、两个;我们既没有荣誉称呼,更没有大国企丰厚的薪水,但大多数老师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尽管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他们仍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尽管我们的工作是琐碎的、平凡的,但我们的事业是崇高的、伟大的。“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这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的话如出一辙,“人的命就如这根弦,拉紧了才能谈好,弹好了就够了。”无论是罗曼.罗兰笔下的克里斯朵夫,还是史铁生作品里的老瞎子,都永远激励着我们石油人做平凡世界里的平常人,干不平凡的事业,把我们的理想构筑在坚实的翅膀之上。

第5篇:约翰克里斯多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个人反抗社会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形象。

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他的三个生活阶段显示出来。他早年生活在德国,童年和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出众的音乐天赋,但卑微的出身使他从小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平,开始形成反抗意识。年轻的音乐家鄙视封建贵族,痛恨资产阶级暴发户,不愿让他们将把艺术当作享受的玩物,但因此他也遭到社会的排斥和打击。后又因仗义救人,造成命案,不得不流亡法国。到了巴黎以后,他目睹巴黎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堕落,十分失望。为了维护艺术的纯洁和人格尊严,他毅然对法国艺术界进行了激烈抨击。可是,他的反抗始终是孤独的,唯一理解和支持他的只有好友奥里维。克利斯朵夫的社会地位使他同情下层人民,但他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和对艺术作用的错误估计,又使他无法很好地与人民结合在一起,并从中找到精神力量。好友奥里维在“五一”示威斗争中受伤死去,对克利斯朵夫是沉重打击,从此他逃避斗争。晚年的克利斯朵夫反省自己的一生,不再过问世事。他陶醉在爱情之中,向现实妥协,与过去的敌人讲和,同时致力于宗教音乐创作,在追求内心和谐中死去。 小说中,克利斯朵夫具有真诚、执著、坚强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作品力图将这一形象塑造成高于庸俗资产阶级社会的英雄人物。毫无疑问,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的思想局限又使他陷入深刻的矛盾,并导致个人反抗以失败告终。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失败、动摇、幻灭的生活历程,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深刻地概括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尖锐地批判了腐朽文化对真正艺术的摧残。

第6篇: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13秋物流管理1班杨卫

说起外国名著,我确实看过不少。也可能因此我真的不知道写哪一本才好,因为毕竟每一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呢,我决定选一个跟我多少有点关系的书比较好。《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大作,而我的名字也是罗兰,我觉得可能这是一种巧合,所以我十分看重罗曼·罗兰的书,读起来也会比其他的书用心。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那个时候,甚至还认为他是女的,因为或许只有女人能够这样深层次的从细节揭示伟大的思想。所以从某种层面说,他不仅仅是我喜欢的作家,更是我的偶像,他影响着我。

初中开始我开始正式的学习音乐,一直到大学,我认识李长荣老师,李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并且还借给我他的珍藏。我真的很感谢。回去之后就开始读。发现不仅原著的作家很有分量,译者傅雷也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我知道这本书,一定会使我爱不释手。

但是我发现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它使我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肤浅的人。我从来没试过读书读不进去,但是这次真的有点犯愁。我一遍又一遍的看,有时候一页书要看好多遍才行。我有时再想我是不是自尊心使然才会这样,曾经一度想过放弃。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看了进去,阅读速度也快的好多。因为我发现这部书写的是个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它写出作者的悲剧,音乐人的悲剧,艺术家的悲剧人的悲剧。但是它也是喜剧,它写出人的追求,人的抗争,人的伟大。

是呀这样一部五味陈杂的作品,怎能不让人辗转反侧。有时我在想李老师为什么借这部书给我,其一可能是因为我叫罗兰,还有就是我好歹也是一个音乐人。或许他的某些东西我能体会。但是我不是约翰,我也不是罗曼·罗兰。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或许我真的不能想约翰那样,为了浮华的世界,肮脏的社会去抗争。或许我已经被社会通话。

是呀,我羡慕约翰,我羡慕他的勇气。而我是个弱者。我经常眼看着各种不公,但是我却不说出来,不但不说可能某些方面我还在助长,是呀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

有的时候我也想说约翰必须死,因为他显示出我们的渺小。这种感受我现在都深恶痛绝,更别说,那些所谓的法国贵族。他刺破了世界,刺破了原本看似和谐的社会。

是呀,我们长长沉睡在浮华背后而不自知,或许知道了,但是却不愿意睁开自己的眼睛。我们只会想办法让梦做的更久。我们即使脓包溃烂也不想自己的血流出来。因为我们害怕伤痛。就这样,就这样,错的变成对的,邪恶变成善良,糜烂变成健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直,一直……

但是真的没有人渴望着觉醒吗?

有的我们的约翰,他是以为斗士,他的一生都在抗争。但是他的死却也是必然,因为大家都带上头套过日子,沉睡的人们不需要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就这样你就被抹杀了。但是抹杀的是如此容易,或者又是那样的难。

这时我在想,罗曼·罗兰的悲哀。他就是约翰,他一辈子在抗争可是结果呢?或许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他就是被扼杀的约翰。但是被扼杀的岂止是罗曼·罗兰,还有那瑰丽的艺术。

是呀艺术,或许我们根本不是在发扬艺术,我们就是在搞垮心爱的艺术。问心自问我们真的有爱戴过艺术吗?

我不知道傅雷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态翻译这部作品的。倘若换了是我,我或许没有译著下去的勇气。

而这时我才发现,读懂了这一本书,真的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本名著。

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我们从来希望的是,让音乐变成钱,跟音乐要效益,但是或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好多。我们就这样,沉睡于浮华,跟着社会的尘埃飘荡,还在窃笑那些所谓的傻瓜。但是真正愚昧的是谁呢?或许是活在梦中的我们。 看懂了这书,我真的在深深的思考,我原来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对的起艺术。

是呀,就是这样一本书,撞击了我的灵魂。就是这样一本书

上一篇:饭店英语教学日历下一篇:2职场菜鸟学会飞